张立德.安华一再处于被动,将丧失主导权



若希盟继续缺乏主动态度,不积极重申其多元包容立场,不仅将失去中间选民和非马来人支持,也将拱手让出塑造国家未来方向的舆论主导权。
首相安华领导的希盟,一直深陷马来人支持率偏低的困境,这几乎已成事实。为了扭转这一劣势,安华不遗余力争取马来选民的认同。尽管非马来族群的利益并未被完全忽视,但各种迹象显示,面对曾寄予厚望的华裔与印裔选民,希盟却显得力不从心。
ADVERTISEMENT
在处理多元族群诉求的过程中,安华与希盟的执政表现显得失衡。这种状况不仅削弱了他们所极力宣扬的“改革”与“包容”形象,也为政敌制造了攻击的空间。尽管政敌的操作并非无懈可击,但他们已成功放大希盟的短板,希盟不积极处理,极可能演变为民意的反扑。
若安华和希盟继续忽视过去两年施政上的盲点和族群间的落差,并且不采取积极措施进行修补和沟通,他们势必将在接下来的选战中付出沉重的政治代价。
在华人这一块,马华最近是火力全开,以团结政府内的“反对党”“监督者”身分自居,挑起各种团结政府的施政失策,以提振华人支持率,包括SPM A-不是A、煤气补贴、Mykiosk销售亭、销售及服务税扩大征税范围、通讯及多媒体委员会收集民众手机数据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马华此次的批评对象不再局限于其传统宿敌——行动党所掌控的部门,而是将“监督”范围扩大至整个团结政府。这种策略若运用得当,确实可让马华在体制内塑造制衡力量的角色,有效重建其长期低迷的政治影响力。
但问题也随之浮现。在资讯发达、舆论透明的时代,马华若想凭借“体制内反对党”的独特身分夺回政治主动,必须严守论政底线,以事实为基础,讲求逻辑与专业。否则,一旦失去民众的信任,不仅监督效力大打折扣,连仅存的政治资本也恐遭蚕食。
然而,希盟,特别是行动党,在面对马华日益积极的政治攻势时,仍未完全跳脱在野时期的应对思维与话术。这种延续旧有斗争模式的做法,显然已不再适用于执政党的身分与角色。
令人费解的是,行动党如今已是团结政府中议席最多、影响力最广的政党之一,理应具备更成熟、系统性的论述能力,能够以实证、数据和政策逻辑回应外界质疑,为政府决策辩护,甚至引导社会舆论。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行动党的许多回应仍显零散、情绪化,面对马华提出的质疑,经常陷入“反击政治化”或“标签对方”的简单回应,缺乏实质政策层面的解释与澄清。
若行动党无法转型为一个真正成熟的执政党——即在政策沟通上更具专业性,在舆论攻防上更有自信与策略,便难以在面对马华的挑战中占据舆论高地,更难协助团结政府整体稳固民意支持与施政正当性。
非马来人对希盟的不满情绪持续升温,同时逐渐成为国盟借力打击政府的有力弹药。然而,国盟本身在族群包容与多元理念上的局限,尤其是伊斯兰党主导下的强烈宗教色彩,使其在非马来穆斯林群体中依然难以获得实质认同。换言之,即便非马来选民对希盟产生不满,也未必会转向支持国盟,这种“不满但无法投向另一方”的政治真空,是现阶段马来西亚政治的核心困局之一。安华和希盟最有空间和资源填补这一真空,然而,安华和希盟却在浪费有力的空间和丰厚的资源,任由非马来人支持不断流失。
在拉拢马来人支持方面,表面看来,希盟与国阵、砂盟及沙盟组成的团结政府,具备整合资源、互补优势的潜力。然而,实际上这些政党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虽共享政权,但各有不同的政治算盘,合作关系多为权宜之计,缺乏真正协同治理的动力。马来人主导的政党之间暗中角力,不仅削弱了政策执行的连贯性,也令改革议程裹足不前。
安华多次强调改革需“循序渐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在团结政府内部面临掣肘。相信他并非缺乏改革意愿,而是苦于协调来自不同政党、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在目前多头马车、各自为政的权力结构下,若安华无法展现更强势的领导力与政治整合能力,将很难带领政府落实深层次改革,也难以重新赢得失落中的非马来人信任。
最近,马哈迪故伎重施,与国盟再次合作,成立“马来人秘书处委员会”联手推动马来人团结运动,明显带有强烈的政治意图。这种举动不仅凸显其种族动员的策略,也反映他们正试图透过强化族群情绪,加速集结马来选票,最终达到推翻安华领导的团结政府的目标。此类以族群为核心的政治操作,可能加剧社会分裂,破坏国家多元与和谐的基础。
许多人并不买账马哈迪和国盟的老调重弹,连马来人群体也开始显露疲态。新时代马来人越来越明白,马来西亚当下的经济和政治困境,并不只影响马来人,而是波及所有公民。这种意识促使更多人支持跨越种族、推动全民福祉的包容性政策。
讽刺的是,原本最有条件落实这种多元、公平理念的希盟,却似乎逐渐丧失了推动“平等马来西亚”的政治动力。在马哈迪推出“马来人大伞”这类族群动员策略时,希盟本可顺势将之转化为推动强调公平、共享与团结的理念。但现实中,希盟反应迟缓,让人不禁质疑:是安华过于自信,认为选民自然会理解希盟的理念?还是他也陷入政治妥协的困局,不得不牺牲“平等马来西亚”的愿景,以换取政治稳定?
无论是哪一种,若希盟继续缺乏主动态度,不积极重申其多元包容立场,不仅将失去中间选民和非马来人支持,也将拱手让出塑造国家未来方向的舆论主导权。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