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于珂/通往彼岸之路



小时候,我三句话不离“死”:不是“饿死了”,就是“热死了”、“累死了”。因为大吉利是,妈妈只好在纸上写下“不能讲死字”,并贴在墙上。每说一次,就要罚10仙。这个故事听起来荒谬,却折射出许多华人家庭对“死”的忌讳。
由于缺乏“生命教育”,以至于我从小到大都不知道死去的亲人到底去了上面的天堂、西方的极乐世界、北方的阴曹地府,还是地下的十八层地狱。
ADVERTISEMENT
我在十几岁的年纪失去了外公和外婆。他们生前都是拿香拜佛的人,但葬礼却是唱圣歌和念圣经。第一次祭祖,我以为必须要烧纸扎品给他们在“死后世界”使用,但妈妈说,外公和外婆已经投入主的怀抱了。
许多年以后,我才知道他们是在临终前转教的。原因是两个基督徒儿子,派了一班“天使”到医院为他们洗礼。当我知道真相时,内心感到非常挣扎。一方面,我必须尊重舅舅的决定,但我又担心外公外婆“没饭吃”、“没衣穿”和“没钱花”。
这道难题一直是我成长过程中最大的疑惑。就连我那位能够通灵的阿姨,也无法解答。反而外公经常将神秘号码托梦给阿姨,让她在每一年的清明节都中万字票,代替祖先宴请后人吃顿饭。
若想用资本主义逻辑来理解“死人财”,当然是行不通的。毕竟从来没领过任何纸钱、纸房或纸车的外公,要如何把多余的资本从天国汇款到人间呢?
说来也奇妙,我对于死亡的理解是原住民朋友教我的,而他们的宇宙观与华人民间信仰非常相似,只是形式不同。
巴迪族的天国:人与树的共生宇宙
以吉兰丹的巴迪族(Bateq)为例,他们相信人死后会变成超自然者(hala’),并在天空中生活。届时,他们将不再需要进食或劳动,享有自由与凉爽的状态,还能在梦中拜访在世的亲友,教授一些实用的技艺与咒语。
为了让灵魂顺利升往来世,他们必须采用树葬,而非埋入土地中。男女的葬法皆使用纱笼布与香兰叶编席(pandanus mat)包裹遗体,置于担架,再安放到树上。唯一的区别在于陪葬品——男性或有吹筒(sumpit)与箭袋相伴,女性则常与其传统竹梳、笛子,或其他生前贴身之物一同长眠。
对他们而言,树冠是灵魂的居所,也是连接彼岸的通道……
根据传说,古时粮食匮乏,因此一半的人变成了树,为他人提供食物。当人类奉献自身,将生命力赋予森林,那人们也能透过采集行为,重新获得生命力。只要这种互动持续存在,养分就会在植物与人类之间循环,象征人树共享生命、历史与身分。
换句话说,巴迪族与超自然者构成了一个道德共同体。当树林大量消失,意味着人类背叛自然,终将迎来灾难性的惩罚,而他们也不再配当“森林之子”。
嘉户族的天国:借鸟羽之力飞往桃源
彭亨的嘉户族(Jah Hut)和柔佛的上游人(Urang Huluk)则有类似的宇宙观。他们相信,一个人拥有7个灵魂(ruay/semangat),只有褪去这个“原初之衣”(baju awal)后,才能回到原始地——天国。
其中,嘉户族的坟墓是用木头打造的金字塔,上面还有精致的雕刻。虽然在埋葬时,男性面朝日落,女性面朝日出,但墓前皆会挖上一口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