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雪翠|孩子,我们一起好好说话



那日在餐厅,隔壁桌来了一对母子。少年低头打游戏,母亲点餐后探首:“你在玩什么game?”初中小弟语带嫌弃:“跟你讲你又不会!问什么问?吵死人!你不讲话没人讲你是哑巴!”年轻妈妈也提高声量:“你讲话,不可以讲好好来的咩?”我和阿弟面面相觑,好在这时食物端上桌,化解了尴尬。
我们有时候,还真不能好好说话。
ADVERTISEMENT
不晓得是不是东方社会有一种“隐晦”文化,往往喜欢用暗讽、调侃和“说反话”来表达。我们或许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提一个问题,对方立马回怼:“你不是很厉害的咩?这样都不会?”或者:“你就好咯,你月入过万,开大车住洋楼,我们这些穷人哪里敢跟你比?”
亲子对话里,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比如孩子沉迷手机,明明怕他玩物丧志,想让他停下,嘴上说的却是:“玩!你玩!有本事你就继续玩!玩多一点!玩!”孩子听后,如果继续玩,大人却气急败坏了:“你还真的继续玩!你信不信我给你吃藤条!”——明明是你让我继续玩的,不是?
失效的表达会带来误会,而且言语如利器,也会伤人。在一个家庭里,如果大家都无法好好说话,刀来剑往,家庭气氛和感情就不好了;在学校、办公室或公共场合,如果大家都不能好好说话,带来的破坏也是无法预估的,人与人之间的芥蒂会产生,还有带来各种争执。
近年流行“非暴力沟通”,提倡的就是好好说话,尤其不要对爱的人口出恶言。这是临床心理学家马歇尔·罗森博格在 60、70 年代时提出的一个概念,鼓励社会各阶层学习“避开激烈纷争”的沟通技巧。
“好好说话”,不只是孩子要学,大人也得学,毕竟说话是一门艺术,而且身教影响深远。这一期,就给大家推荐西班牙作家克里斯蒂娜·特巴尔所著的绘本《好好说话》。
用哭来表达情绪的孩子
4岁的卡拉在公园里玩球。正玩得开心,旁边一位小男孩马里奥走了过来,大声说:“该轮到我了,把球给我!”看到有人要来抢走皮球,卡拉很自然就说:“不要,我还没玩够!”小男孩也生气了:“给我!”卡拉则用更大的声量喊回去:“不给!”
别说是公园里的小朋友,身边有妈妈养育4个男儿,常常抓狂:“他们整天吵架打架,大的不会让小的,小的3岁那个也霸道,东西要就是要,不给的话就硬抢,但是只要开口,大的就会说我偏心弟弟,你说,我怎么办!”
小孩,尤其是低龄孩子,词汇掌握有限,没办法很好的用语言表达,所以往往当情绪来的时候,只能用肢体语言或哭来表达了。
就像绘本里的两个孩子。当卡拉表示不给马里奥玩球,马里奥就生气了,抓了一把泥沙,就扔到卡拉的脸上!卡拉被攻击,那个当下当然也不甘示弱,朝男孩的腿就踢了过去。
哇的一声,被踢疼的马里奥用力推开卡拉,然后放声大哭,而卡拉被推倒在地上,也跟着哭了起来。
这真的是很常见的场景。通常这个时候,大人就会过来将孩子拉开,但不同的人,处理的方式就不太一样。有的会先维护自己的孩子,不分青红皂白就指责对方,认定一定是对方小孩错,甚至会要他或家长道歉。
“非暴力”式的解决问题之法
在这本绘本里,就不太一样。卡拉的爸爸和马里奥的妈妈来到现场,爸爸先问:“你们是不是打架了?”(双方父母都是蹲下来的,表示了“我们跟你们站在同一个高度”看问题。)问明原委,马里奥的妈妈说:“不如我们试着用‘非暴力’方式来解决问题。”
孩子不了解这句话的意思,依旧气在心头,互相指责说是对方先开始的。这时马里奥的妈妈捡起了一根树枝,说:“来,我们把这个当成‘说话棒’,只有拿到的人才可以说话。”接着,她将说话棒交给了卡拉。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卡拉开始重述事情原委。期间,卡拉的爸爸引导卡拉:“你可以说说你的感受吗?比如说‘我想……我觉得……’,而不是马里奥做了什么。”
卡拉想了想说:“马里奥朝我大喊时我觉得他很讨厌,当他向我扔沙子时,我感到陌生又生气。”


卡拉爸爸也在给身为家长的我们作出了引导,当孩子争吵得面红耳赤时,我们除了拉开让他们冷静,也要控制好局面,先从“发言权”抓紧,然后在了解事情过程得同时,更要注重孩子的“感受”。
过后,轮到马里奥,他也说了:“因为卡拉不让我玩皮球,我才会大喊和扔沙子的,她还踢了我一脚,我就更不喜欢她了。”其实,表面上看,是马里奥没有礼貌在先,但若仔细聆听,我们便能听出他的“诉求”,他就只是想要玩而已。
这时,马里奥的妈妈要孩子想想,在生气的时候身体有什么变化。马里奥说:“我觉得自己的肚子里好像有个皮球在移动,而且它想要从肚子里爆出来。”而卡拉则说:“我胸口好像有股热量,这股热量慢慢向上涌动,让我浑身热热的。”
然后他们引导孩子,当肚子里、胸口上有火球时,要先让自己安静5秒(可以数到5),再开始和对方沟通。这招其实蛮管用的。大人很多时候也一样,被小孩激怒抓狂的时候,真要深呼吸倒数10(至少5),才开口说话。
卡拉和马里奥学会了处理争执的技巧后,后来抢着荡秋千时,就能够好好沟通和商量,把问题解决了:“我也想要荡秋千,我们可以轮流来吗?”
绘本的最后,有一封给大人读者的信。作者提醒大人,孩子渐渐长大,他们会开始进入集体生活,而在开始建立社会关系时,争执和不顺利的沟通必然会出现。
“成年人的首要任务是观察和陪伴,必要时,做小程度的干预,但在一开始时,要先给孩子提供非暴力沟通的工具和方法,久而久之,我们的干预就不再必要了。”
这本绘本提供了两个方法,就是“说话棒”和蒙特梭利教育里提倡的“和平桌”。(这也是配合纪念玛丽娅·蒙特梭利150周年诞辰推出的绘本。)
这个世界有时充满戾气,让我们带着孩子一起学习好好说话,通过友善的语言为世界注入祥和之气,也为自己的人生带来和平和安宁。
《好好说话》简介著:克里斯蒂娜·特巴尔(西班牙) 克里斯蒂娜·特巴尔出生于马德里,是一位有多年教育经验的教师。多年前曾参与了KHT蒙台梭利教育法3-6岁与6-12岁阶段的训练课程。从2013年开始,克里斯蒂娜·特巴尔在自己的博客上与大家分享对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心得,广受好评。 另一方面,费雷罗在马德里学习插画,1993年开始从事插画工作。作品有:《孩子的第一本家庭认知小百科:我的家,你的家》、《孩子的第一本情绪认知小百科:我的心情,你的心情》、《孩子的第一本同理认知小百科:我很特别,你很特别》等。 |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