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地方

|

好料推荐

发布: 8:00am 26/06/2025

扯铃

杂技

槟城州扯铃协会

扯铃

杂技

槟城州扯铃协会

乐活频道 | 代代学子巧扯传奇  传统空竹化铃飞扬 

报道∕摄影:刘黄来 (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26/6见报)乐活-七区共用(大北马)有视频/传统空竹化铃飞扬,代代学子续写传奇
扯铃结合文化传承、身体锻炼与心理成长,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这名字,蕴含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的原型为“空竹”—一种以竹子制成、能发出“嗡嗡”声响的传统玩具。因其在空中旋转时声如铃音,故称“扯铃”。

如今虽已改用聚乙烯等轻质塑料,失去原本的响声,但“扯铃”这一名称仍被保留,成为对传统的致敬。

扯铃源于中国,是中华传统与民间游戏的重要代表之一。近现代以来,台湾与日本对其技艺加以发扬光大。

1996年,已故冯亚平老师被誉为“马来西亚扯铃之父”,他将这项技艺从台湾引入马来西亚,并由弟弟冯开东广泛推广于校园,种下本地扯铃文化的种子。

时至今日,扯铃在马来西亚已发展为结合娱乐、运动与艺术的校园活动。许多学校成立扯铃学会,学生在铃动之间锻炼专注力、协调性,也在不知不觉中延续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26/6见报)乐活-七区共用(大北马)有视频/传统空竹化铃飞扬,代代学子续写传奇
高专注度与反应力的训练,让扯铃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孩子参与的原因。
刘坚强:综合性训练
(26/6见报)乐活-七区共用(大北马)有视频/传统空竹化铃飞扬,代代学子续写传奇
刘坚强:扯铃不再只是传统技艺的象征,而是一种全龄适合的健康休闲方式。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低头族”问题日益严重,手机和平板的普及让孩子们逐渐远离真实世界。然而,扯铃作为一项融入中华文化的民俗技艺,正逐渐走入大众视野,成为亲子共融、老少咸宜的休闲锻炼选择。

主席刘坚强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扯铃不仅是体力活动,更是一种综合性训练。

他说,观察铃的变化与操控节奏,能锻炼思维反应与手眼协调能力。操作者需持续活动肩、肘、腕等关节,配合左右手的协调运作,刺激大脑左右脑同步运作。

“如果反应慢半拍,就接不到铃、扯不稳,动作必须快、准、稳。”

需高专注度与反应力

他说,这种高专注度与反应力的训练,让扯铃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孩子参与的原因。

他认为,扯铃适合小学一年级起练习,尽管每个孩子的进展不同,但练习过程中能培养迎难而上的精神。

他说,孩子在练习扯铃的过程中,还能训练眼力与反应速度。

“尤其是在抛铃与接铃的瞬间,需要迅速判断轨迹并做出反应,这些能力对日常生活也极具帮助。”

适合全龄的健康休闲方式

除了身体锻炼,扯铃也是与人互动的重要媒介。家长普遍担忧孩子过度依赖电子产品,缺乏现实社交,而扯铃活动往往在户外进行,有助于孩子投入真实互动,促进视力健康、情绪管理及团队精神。

刘坚强说,扯铃不仅可以单人进行,进阶者还能挑战双铃甚至三铃的技巧组合。这对体能、节奏与创意都是进一步的挑战,也让孩子在玩中提升表现力和自信心。

他认为,参与扯铃比赛与表演的学生,不仅能锻炼技巧,也能培养合作精神与自我表达能力,有助于整体人格发展。

“扯铃不再只是传统技艺的象征,而是一种全龄适合的健康休闲方式。它结合文化传承、身体锻炼与心理成长,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梁竣铭(24岁):不断坚持 一练15年
(26/6见报)乐活-七区共用(大北马)有视频/传统空竹化铃飞扬,代代学子续写传奇
梁竣铭:六年级时一度想放弃扯铃,幸得母亲鼓励不要半途而废。

24岁的梁竣铭与23岁的陈坤伟,是“00后”新世代的代表,也是槟城州扯铃协会最年轻的教练。他们选择坚守传统技艺,以扯铃为志业,肩负起传承的使命。

他们从孩童时期偶然接触扯铃后,凭着热忱与毅力,一步步从学员走上教练之路。

梁竣铭说,他2010年在学校首次接触扯铃,真正踏入训练后,才发现这项技艺远比想象中复杂。练习过程并不轻松,他一度想在六年级时放弃,幸得母亲鼓励不要半途而废。就这样,他坚持了下来,一练就是15年。

由于中学再无扯铃学会,梁竣铭主动联系槟城州扯铃协会,争取每周到场练习,逐渐成为助教,最终更晋升为全职教练。

“我很喜欢教导的过程,尤其是当学生终于掌握一个困难动作的那一刻,那种成就感是无法形容的。”

陈坤伟(23岁):抱着试玩 一玩13年
(26/6见报)乐活-七区共用(大北马)有视频/传统空竹化铃飞扬,代代学子续写传奇
陈坤伟:现在我是扯铃教练,要帮学生筹备比赛、排练表演,看着他们进步,我也很有成就感。

陈坤伟是槟城扯铃协会的教练兼秘书。他回忆道,当时小学四年级,学校安排课外活动,原本想选合唱团,结果被随机安排去了扯铃学会,想说试试看好了。

没想到,这一试便开启了他与扯铃长达13年的缘分。

中学时,他已担任助教,如今更成为扯铃协会的主教练,完成从学员到带队者的身份转变。

“以前我是学员,现在是教练,要帮学生筹备比赛、排练表演,看着他们进步,我也很有成就感。”

一段兄弟情 开枝散叶30年
冯开东 是大马重要推手
(26/6见报)乐活-七区共用(大北马)有视频/传统空竹化铃飞扬,代代学子续写传奇
在冯开东的带领下,马来西亚的扯铃文化从无到有,从校园起步,开枝散叶。

在马来西亚扯铃发展的历史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推手—槟城州扯铃协会顾问冯开东。

他弟弟冯亚平于1996年自台湾师范大学将这项中华传统技艺带回吉隆坡循人中学,播下最初的种子。两年后,弟弟因病离世,冯开东便毅然接下重任,踏上完成弟弟遗愿的道路。

冯开东受访时说,他坚信要让扯铃真正流传下去,必须靠年轻人接棒。

“我一直很重视年轻人的培养,我们不断办训练营、观摩会和比赛,把有潜力的孩子一步步带出来。”

(26/6见报)乐活-七区共用(大北马)有视频/传统空竹化铃飞扬,代代学子续写传奇
冯开东坚信,要让扯铃真正流传下去,必须靠年轻人接棒。

从一段兄弟情出发,到30年不曾中断的教育推广,冯开东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传承”。在他的带领下,马来西亚的扯铃文化从无到有,从校园起步,开枝散叶,至今已成一项广受欢迎的休闲活动与竞技项目。

如今的扯铃,不仅是中华技艺的象征,更成为现代社会中老少皆宜的健康休闲方式。在一拉一扯之间,孩子们锻炼的不只是技巧,还有专注力、耐性与团队合作的精神。这项传统艺术,也在新时代中焕发出属于它的生命力。

 
(26/6见报)乐活-七区共用(大北马)有视频/传统空竹化铃飞扬,代代学子续写传奇
槟城州扯铃协会成员常受邀在槟城庙会场上表演。

打开全文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