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副刊

|

影音

|

放映室

发布: 7:00am 30/06/2025

丧尸

影评

陈伟光

28 Years Later

文明复兴

丧尸

影评

陈伟光

28 Years Later

文明复兴

陈伟光/《28 Years Later》文明复兴最后一道希望

作者:陈伟光

陈伟光/《28 Years Later》文明复兴最后一道希望

当《》第一支预告片在去年释出后,那首朗读诗句的重复节奏配上镜头疾速剪接,制造出令人窒息的末世压迫感,顿时回到了导演Danny Boyle极具个人特色的视听手法。后来才得悉那是出自英国作家Rudyard Kipling在1903年创作的诗句〈Boots〉,描写军人长途跋涉中只听见军靴声的折磨,完全契合了片中末世幸存者隔离自保的心理状态。

ADVERTISEMENT

陈伟光/《28 Years Later》文明复兴最后一道希望

打从2002年《28 Days Later》开创奔跑这个转捩点后,导演Danny Boyle和编剧Alex Garland时隔23年再度联手打造丧尸片新格局,一口气推出全新三部曲,首部《28 Years Later》之后,明年还有已经杀青的《28 Years Later: The Bone Temple》,很多伏线已经深埋在本片的叙事中。对于一心只想看暴打丧尸爽片的观众可能会失望,因为电影集宗教批判、文明倒退与父子传承于一身,已经远远超越丧尸片的套路,变成一场的旅程。

陈伟光/《28 Years Later》文明复兴最后一道希望

电影对28年后的设定十分大胆,欧洲大陆成功挡住了病毒的感染,只有英国本土不幸沦陷,成为被彻底隔离的疫区自生自灭,带有英国脱欧后的政治隐喻。一群幸存者躲在苏格兰岸外一个小岛上,凭着严格的隔离措施重建文明秩序,一切仿佛回到中世纪,没有现代科技,仅靠农耕自供自给,火把取代电灯,用原始的弓箭当武器。小岛与英国大陆唯一的联系是一条涨潮时就会消失的堤道,像一道心理防线守护着脆弱的文明。

血的成年礼

这个剧本灵感源自编剧在冠病疫情暴发期间经历的封锁措施,当人类文明毁灭后,人们失去宗教信仰,开场不久便看见受到感染的丧尸涌入教堂,神父张开双手迎接审判日的降临,当上帝在接下来的28年都没有回应,幸存者唯有崇拜英雄,岛上的小孩必须到大陆猎杀丧尸作为成年礼的见证。12岁男孩Spike随着父亲到大陆猎杀时遇险差点丧命,好不容易逃回小岛,却被父亲吹捧成英雄事迹,让他看清楚虚妄的英雄主义,以及父亲教诲背后的真相,促成他带着患病母亲到对岸寻医的决定,开启了真正的成年礼之旅。

陈伟光/《28 Years Later》文明复兴最后一道希望

《28 Years Later》可以听到今年最精彩的配乐,看到最刺激的追逐场面,但它不是一部取悦观众的丧尸片,导演用了极为诗意的手法展现重新夺回主导权的大自然,意识流的剪接带出人物的心理景象,这些都不是通过对白告诉观众。我尤其欣赏母亲时而清醒时而混淆分不清现实的状态,她在危急时恢复自卫本能,看见丧尸分娩时会冷静接生,人性总会在绝望中乍现,保住文明最后一道希望,Jodie Comer穿梭自如的演绎大大提升了这份知觉。

陈伟光/《28 Years Later》文明复兴最后一道希望

陈伟光/《28 Years Later》文明复兴最后一道希望

大陆上的丧尸经过28年的进化后出现不同类型,有形态臃肿只能爬行挖土吃虫但依然不可不防的物种,也有巨大敏捷防不胜防的Alpha,随时能够把人类头颅连同脊椎骨撤下来。不过这些丧尸都比不上途中遇到的活人深刻,来自瑞典的北约军人因为船难而搁浅大陆,这个现代文明的代表为了生存唯有不断杀戮,连仅存的手机也变成废物,却救了母子两人的性命,可惜最后还是难逃一死。

死亡的尊严

全片最突出的人物是那个末世医生,他以科学知识对抗丧尸,全身抹上碘染黄自保,他没有杀害丧尸,只是用麻醉剂将之镇住,还为丧尸取名,像对待人类一样。他收集每个死者的头骨,建造纪念碑来纪念每一个曾经存在的生命,以MementoMori提醒每个人终须一死,最重要是保持尊严地死去,让生命得到尊重。所以当他诊断出男孩母亲患上癌症时日无多后,决定为她安乐死,那个充满仪式感的画面,带来全片最动人的时刻,让男孩平静接受了死亡的事实。

陈伟光/《28 Years Later》文明复兴最后一道希望

电影以勿忘死,勿忘爱为基调,让人性成为复兴文明最后一道希望,被感染的丧尸可以诞生无感染婴儿,人类为其接生那一幕打破对立,为人性重新定义。本片的重点从来不是消灭丧尸,末世就像一个道德修炼场,每次死亡都是人性的考验,最终目的是警惕我们不要活成另一种行尸走肉,要懂得作出人生的选择,一如男孩最后回到大陆的决定。

更多文章:

费比安/《爸爸》生命中难以承受的重
陈头头/《Nabbie's Love》海风、初恋、三味线:爱情花当开
陈伟光/《Flow》一场随波逐流的生命之旅 

打开全文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

点击 可阅读下一则新闻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