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才/印度教中的女性祭司:神圣女神与尘世落差



在印度教传统中,女性神祇拥有崇高地位。3大主神:湿婆(Shiva)、毗湿奴(Vishnu)与梵天(Brahma)都有神圣配偶:雪山女神(Parvati)、吉祥天女(Lakshmi)以及辩才天(Saraswati);其中,雪山女神不仅是湿婆的伴侣,更是“大神后”Mahadevi的化身,被尊为万物之母,象征生育、滋养、母性与宇宙能量。
ADVERTISEMENT
雪山女神在不同情境下展现多重面貌,既有温和慈爱的母性,也有战斗与毁灭的刚烈,其中较为人熟知的化身包括黑天女卡莉(Kali)与难近母(Durga),这两位女神在马来西亚的印度庙中广为供奉,象征女性能量的强大与神秘。
印度教中也有“十大女神”之说(Dasa Mahavidya),代表不同面向的神圣智慧与宇宙力量:
(1)黑天女(Kali) |
(2)度母(Tara) |
(3)三城美女(Tripura Sundari) |
(4)宇宙之母(Bhuvaneshvari) |
(5)畏怖女(Bhairavi) |
(6)断头女(Chhinnamasta) |
(7)死亡女神(Dhumavati) |
(8)巴卡拉穆姬(Bagalamukhi) |
(9)摩邓伽女(Matangi) |
(10) 莲花女(Kamala) |
为何印裔女性却步于主祭职务?
如此众多女神的存在,往往让人误以为印度女性在宗教实践中也享有高度地位。然而,神话与现实之间却存在巨大落差。根据笔者多年的田野调查,至今尚未见有女性在马来西亚的印度庙中担任主祭职务;即便在寺庙理事会中,女性也凤毛麟角。印度庙的日常运作与宗教仪式,仍然由男性主导。这一现象可从以下几点分析:
1. 根深蒂固的婆罗门体制
印度种姓制度中,宗教仪式的主持权长久以来为婆罗门阶层所垄断。根据《吠陀》经典,祭司必须精通梵文与吠陀咒语,而这类宗教知识与训练传统上仅限婆罗门男性。《摩奴法典》也明确指出:“婆罗门生来是为了祭祀、诵经、接受布施”,宗教职责自古即由男性承担。
尽管印度自20世纪以来逐渐出现宗教改革,例如阿利亚社(Arya Samaj)、达罗毗荼运动(Dravidian Movement)、罗摩克里希那传道会(Ramakrishna Mission)等团体挑战婆罗门垄断,现代印度部分地区已允许非婆罗门阶层担任祭司,然而女性的参与仍有很大的局限。
2. 月经与“不洁”观念的束缚
传统印度教文化普遍视月经为“污染”状态,因此不许经期女性参与宗教活动或进入寺庙。这种观念延伸至禁止女性担任神职人员。
印度喀拉拉邦的Sabarimala庙供奉誓守独身的主神阿耶帕(Ayyappa)。庙方长期禁止10岁至50岁的女性进入,理由包括: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