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玉冰.太多改革,太少解释:沟通是关键



人民其实并不排斥改革,他们只是需要更多提醒:下一步会是什么?哪些行业会受影响?政府是否会给予过渡援助?这些信息,不能等人民来问,而是政府要主动提供。
ADVERTISEMENT
有时候,我们太过专注于解决眼前的问题,反而忽略了还有一连串问题正悄悄逼近。我最近也有类似经历:一年前就知道某些计划会在这段时间内重叠,却在真正到来时还是感到措手不及。预见问题是一回事,准备又是另一回事。
这也正是许多中小企业现在的真实心声。他们知道改革早晚会来,也知道转型无法避免,但在缺乏过渡期安排、缺乏明确信息、缺乏政府解释之下,只能在改革落地时硬着头皮上阵。
例如,电子发票在这几个月成了许多中小企业的头号烦恼,尤其是那些没有专职会计师的小企业。虽然政府提供了一些指导文件,但现场讲解会的规模与普及率远远跟不上企业的需求。不少业者反映,即使看了官方网站,还是不懂要从哪里开始。更甚的是,很多人是在社交媒体或同行群组中获取消息。
同一时间,销售及服务税(SST)也开始对奢侈品征税。虽然目标是高收入群体,但由于定义模糊,加上执行细节没有普及,导致零售商担心误踩红线,反而影响了消费者信心。
此外,我们也不能忘记2024年1月推出的主要数据库(PADU)、6月启动的柴油补贴合理化,以及刚在上个月宣布的液化石油气(LPG)补贴限制。这些政策的共同点是:它们都影响广泛、推动迅速、但解释不足。
如果把这一整年来的政策按时间线排开,你会发现这不仅是一场改革,而是一场密集式“政策总动员”。虽然这些改革在昌明政府成立初期就已提出,但当政策实施期重叠,却缺乏明确叙事与沟通节奏时,便让人民产生“乱、一窝蜂、没人管”的观感。
普通会员 | VIP![]() |
VVIP | |
---|---|---|---|
星洲网平台内容 | |||
星洲公开活动 | |||
礼品/优惠 | |||
会员文 | |||
VIP文 | |||
特邀活动/特级优惠 | |||
电子报(全国11份地方版) | |||
报纸 | |||
我对这些改革的内容没有异议。相反,我支持针对补贴、税制、财政纪律等长期问题进行结构性改革。问题不在于“做”,而在于“怎么说”。
例如,财政部应主导电子发票的公共叙事,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说明,而不是用同一份“常见问题”文件让所有人自行解读;内贸部则应该在柴油补贴转型之前进行更多模拟场景沟通,让民众知道物流价格是否会上涨、如何避免转嫁效应;至于PADU,虽然前经济部长拉菲兹努力做了解释,但在没有媒体整合配合的情况下,他一个人的声音仍难以让所有人信服。负责PADU拉菲兹已离职,这计划后续如何,拭目以待。
这样的沟通断层,源自首相署战略沟通单位没有发挥主导作用。按理说,每当有重大政策即将宣布时,首相署应提前规划信息发布时间表,协调各部长的新闻口径,召开主流媒体总编辑会议,并同步安排宣传素材发布。
但现在我们看到的情况是:每个部门单打独斗,新闻发布各说各话,社交媒体上则出现大量误解与恐慌。人民无从理解政策背后的脉络,也无法提前准备。
人民其实并不排斥改革,他们只是需要更多提醒:下一步会是什么?哪些行业会受影响?政府是否会给予过渡援助?这些信息,不能等人民来问,而是政府要主动提供。
目前,改革正在进行,而我们却没有沟通机制。没有人告诉人民:“这一系列政策看起来像是独立的,其实是为了同一个目标, 让国家的财政更健康、让资源分配更公平。”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强而有力的叙事方式,一个让人民知道“这是有方向、有计划、有诚意”的改革。
如果首相署战略沟通单位还不开始行动,那就只能让改革的信息被批评声浪盖过,让人民对政策产生更多误解与不信任。这不仅会削弱政策本身的成效,也会对政府的信誉造成长期损害。
在这个时代,改革不只是推出新政策,更包括解释、说明与陪伴人民理解的过程。如果这一块没做好,那么再好的政策,也只能淹没在混乱与情绪中。
ADVERTISEMENT
热门新闻





百格视频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