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06/10/2014
打不是疼骂亦不是爱.家暴(中).用爱拥抱目睹儿
作者: admin

说到家暴,女性权益已日渐获得关注,现在也有更多的女性在受暴之后,懂得申诉,寻求援助管道。

然而关注及治疗家暴目睹儿(简称目睹儿)或受暴孩童的身心灵成长方面,在本地仍是相当匮乏的。尽管如此,家暴对他们的影响,不仅仅是肉体上的疼痛,即使不曾受到暴力对待,而只是目睹家暴发生,对他们往后的人格发展都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关注孩童方面,旁观者可以扮演什么角色呢?

妇女援助中心(WAO)社工主任王妤娴指出,小孩在经历家暴创伤过程中,如果有一个人、一本书启发他,让他感觉到自己是值得被爱的,那么他就能比较容易跨过生命的难关。

只是一个关怀的眼光,一句温暖人心的话,就可以带这些目睹儿或受暴孩童,走出家暴的阴霾。他们的成长之路还很遥远,你也可以伸出援手,别让他们孤单的走下去。

家暴有遗传
孩童倾向暴力解决问题

有研究显示,父母间的婚姻暴力模式,直接教导小孩通过暴力攻击解决有争议的问题,而非以折衷商量的态度解决。因此,来自暴力家庭的儿童日后可能倾向以暴力解决家庭问题。

尽管如此,并非所有目睹儿会成为家暴的加害人或受害者,但是大部份家暴受害者和加害者都曾经是家暴目睹儿。

王妤娴说,家暴某程度上有遗传,小孩出世以后是以父母、长辈作为学习榜样。倘若他们从小在争吵及暴力环境下成长,就会学习到以父母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当他们长大以后,就会用小时候的方式,去应对人际关系。

她进一步指出,情绪的处理演化成家暴可追溯到根深蒂固的社会化过程,比如说,父亲或家里的男性长辈,如何看待女性,如何与女性沟通,与女性发生冲突时如何处理等。

如果是“男尊女卑”的家庭长大,上述观念将进而影响小孩从中模仿长辈怎样和异性相处、怎样处理情绪,怎样看待婚姻,怎样看待婚姻里的两性关系。”

“倘若小孩从小看到的家庭生活是,只要男人拿钱回家,就可以随心所欲,包括打人、掌掴等,长期累积这样的经验,那么他们就会觉得夫妻关系应该就是这样。”

王妤娴举例说,在小孩的观念里,只有做错事才会被打。通常加害者在打人时都会指责对方为什么应该被打,因此小孩在家里看到妈妈被打,他们因而会认为这是合理的,并学习这种处理方式。

以为暴力是解决方式

“小孩长大后面对关系冲突时,就会运用打人的方式,并认为这是被允许的行为,因为家里的父母也是这样相处。即使自己的父母没有这种情况,但是若亲睹长辈的相处情况,也会受到影响,以为暴力是唯一的解决方式。”

她指出,不管男生或是女生,他们看到妈妈常常挨打,都会萌生这样的想法──以后不要打人,也不要被打。无论如何,他们并没有学会其他方式,因此只要遇上问题,他们不自觉就会用最熟悉的方式面对生命难题。

家暴目睹儿产生纠结情绪

王妤娴提及,即使孩子没有被打,而只是目睹儿,其影响与受暴儿是一样的。由于他们曾经目睹过家里的状况,因此对本身的父母也会产生相当纠结的情绪。

“他们看到母亲不断被家暴,内心会有一把声音想质问母亲为什么不要离开暴力父亲、为什么要在这里受苦、为什么要让他们也跟着受苦。”

她提及,家里缺乏爱和关怀,一些小孩就会在有能力后,往其他地方寻找爱,满足心里的缺口。

王妤娴指出,大部份家暴长大的孩子都是在中学时期开始反弹的,小时候除了家人,他们没有其他求助的支援。

长大后,当支持力量越大就会增加他们应对家暴能力,这些力量可能是出外工作赚钱,也可能是结交另一半。

藏老鼠药、想掺入食物
8岁童希望父去世

2012年,怡保一名15岁钖克籍中学生在家持刀捅死父亲,嫌犯向警方招认弑父时,辩称是不满父亲时常殴打并责骂母亲。

王妤娴认为,家暴中的孩子对加害者的愤怒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此事在早期有适当的介入,无论是在孩子或母亲身上,可能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想一刀捅向加害者

她指出,通过访问一些常期经历家暴的受害者,约40%的人不仅很生气,也曾萌生过想要一刀捅向加害者的念头,但是却没有这么做。

同样的,孩子也会有这样的念头。她举例,有次为一名8岁的孩子做心理评估时,小男生说他希望爸爸去世,他藏了一包老鼠药,并想过掺入爸爸的食物里。

也有一些小孩子说,他们很想保护妈妈,但是无能为力。小孩子从小就在缺乏安全的环境中成长,或多或少会影响成长后的人格发展。

王妤娴说,经历家暴的孩子不可能没有影响,关键不在于如何确保他们不受影响,而是尽量把伤害度减低,以不至于对未来的人生造成过度的伤害。

一个人或一本书启发
目睹儿跨过童年忧伤

并非所有受暴儿或目睹儿长大后都活在家暴的阴影下,也有不少人跨过童年的忧伤。

据王妤娴所观察,那些可以积极面对生活的受暴者,在成长过程中,因有外来支援的介入,比如说长辈的支持、学校教师的开导又或是受到一本书的启发。

她说,像上述这些人不是没有受影响,而是适应能力较强,有能力去面对过去的创伤。

她认为,要减少家暴对孩子的影响,家人的支持非常重要,其次就是学校的教师在发现家暴可扮演一定的角色。

学校是避风港
及早介入给予关爱

王妤娴指出,学校是目睹儿的避风港,如果情况很严重,校方可以尝试介入,纵然无从介入,但是只要有一个长辈这个时候给适当的爱,让他感受自己值得被爱,那么爱会永远留在心里陪伴着他成长。

她进一步说明,教师最频密接触学生,倘若发现学生性格有很大转变、行为有问题、常常无故缺席,或是身上有伤疤,教师应主动关心孩子,必要时给予心理辅导及家庭访问。

王妤娴说,教师可以从蛛丝马迹中发现学生的家庭问题,及早介入不只帮到孩子,还可以帮到一个家庭。

她促请教师花些时间去关心孩子,他们可以为受暴的孩子提供安全网,让孩子知道父母吵架,不是小孩的错,小孩就能感受到关心。

她补充,教师也可以提高孩子应对家暴能力,比如说,一旦他们看到家暴,他们可以向谁寻求援助。若是孩子本身被家暴,则教导他们先找地方躲起来,避开高风险区。

父母或亲友
孩子面前勿批评加害者

另一方面,王妤娴指出,对小孩来说,不管加害者(爸爸或妈妈)做了什么,都是他的父母。纵然知道父母无法相处,被迫要分开,否则可能会被无止尽的虐打下去,他们也会因为失去其中一方而感到失落。

“每个小孩心目中都有理想爸爸或妈妈的模范,就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父母不够完美,所以他们不敢表达对加害者的情绪或思念,这在孩子的心里也会造成一定的困扰。”

王妤娴说,父亲、母亲或身边的亲友切勿在孩子面前批评加害者的不是,虽然孩子很生气加害者,却不是很愿意听到别人对他父母的评价,他听了心里更难受。

她补充,父亲或母亲应允许小孩有空间表达对加害者的爱或愤怒,让他有管道来释放情绪。

她不讳言,有些小孩直到长大后依然怨恨加害者,没办法原谅自己的父亲或母亲。

“其实有多恨一个人,也反映了他当时有多渴望得到对方的爱。这个恨不只是单纯的恨,而不要原谅的背后不一定很快乐,对至亲的恨是很沉重的。”

援助中心注重关怀女性
缺资源进行孩童治疗

王妤娴指出,妇女援助中心比较注重关怀女性的部份,虽然了解到孩童治疗很重要,但是该中心没有多余的资源来进行这方面的工作。

该中心设有孩童中心,提供3至12岁的家暴儿童寄宿。倘若受暴的妇女决定不要回家,却因经济问题无法送孩子去托儿所,又或是担心安全问题,可以暂时安置孩子在这里,最久长达2年。

在这里,设有简单的小孩心理评估,不过并没有做孩童治疗。此外,中心也会教育孩子如何以非暴力的方式和朋友相处、处理自己的情绪,建立正确男女观念,同时让孩子自由表达。

【打不是疼骂亦不是爱.家暴(上):家暴敢敢说出来】
【打不是疼骂亦不是爱.家暴(中).用爱拥抱目睹儿】
【打不是疼骂亦不是爱.家暴(下).那一拳打走了爱】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