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Newsletter 活动
18/01/2016
古晋笔记:王家老厝与友海街
作者: admin

早在白人政权建立以前,已经有少数华人抵达砂拉越并长时间定居。根据目前的资料,广东人刘直和友人从广东乘船抵步成邦江,并于1830年左右移居古晋砂督地区种菜养牲为生,后来成为第一代拉者詹姆士布洛克的厨子,是最早居住在砂拉越的华人。

1841年,白人拉者政权建立后,需要大批人力开发砂拉越,加上满清经历鸦片战争后国势衰微,民不聊生,也促成华人大举南下。华人大多经由新加坡转而抵达砂拉越,来自闽南漳州、泉州、厦门等地的福建人在这时大批涌入这个新兴的区域。

砂拉越闽南人中,第一位发迹的大老是王友海,福建省同安县(目前乃厦门县的市辖区)人,1830年出生于新加坡,家境贫寒,7岁时即丧父。

少年时期,只读了2年书,王友海就开始学做生意。16岁那年,听闻砂拉越白人拉者积极招商,因而乘船到古晋寻找商机,自此王家在砂拉越开枝散叶,后来建立巨大的影响力。

且说王友海在古晋的行程中,结识稍微年长的林英茂,2人成为好友,并相约合伙经商,筹组“友海茂公司”。准备就绪后,2人再度回到古晋,初时寄宿在砂拉越河畔的马来村屋中,每天清晨沿河划船向两岸的原住民收购土产,在收集了一定数量的土产后再转而带到新加坡贩卖,之后又从新加坡办货到古晋买卖。王友海就此起家,生意越做越大,也逐步多元化,而且在砂拉越各处设有分号,又另行在新加坡创办“启昌友海公司”。

1870年以前,王友海已经成为豪富,鼓舞了更多福建移民的到来。随着人口增加,在王友海的带领下,“福建公司”(古晋福建公会前身)宣告成立,王友海众望所归出任“总理”一职,被视为第一代闽籍侨领,被白人拉者委任为“华人总甲必丹”。其时,“福建公司”只接受闽南人成为会员,直到1942年易名“福建公会”后,才容纳所有来自福建省的人士入会。

1872年,王友海与林英茂拆股,独资经营“友海公司”,事业达到巅峰期。第二代拉者查尔斯布洛克甚为器重他,因此当拉者在1875年计划与英资慕娘公司筹组轮船公司时,便邀请王友海参股。砂拉越新加坡轮船有限公司(Sarawak and Singapore Steamship Company Limited)在同年7月开始运作,王友海出任董事职。

1884年,古晋发生大火,市区内超过半数的店屋烧毁。隔年,灾后重建工作在进行中,王友海也于此时斥资在亚答街尾兴建2排共40栋双层店屋——也就是今天衔接至花香街的友海街店铺。同一时期,他也在花香街的山丘上,兴建一座气势恢弘的王家大宅院,俯视古晋各街区,遥望砂拉越河。

然而,就在如日中天之时,王友海竟患上重症,被迫返回新加坡疗养,随后在1889年病逝,年仅59岁,留下新加坡与古晋各一头家,古晋元配张淑恭就带着4名儿女居住在王家大宅院里。王友海的儿女中,最广为人知的是后来继任成为华人总侨领、也被白人拉者委任为华人裁判庭庭长的王长水。1929年,母亲辞世后,王长水于隔年迁出王家老厝,另行在大石路两哩半兴建了豪宅和庄园,并将王家大宅院归还给新加坡那房。王家后人中,还有曾经担任福建公会会长的王观兴(王长水之子)和砂拉越人民联合党创党主席王其辉(王长水之孙),都是古晋人熟悉的名字。

且说王家大宅院的产权后来在1933年脱售予圣公会,圣公会将之加盖成为三层楼建筑,作传教之用。老厝也一度用作圣公会之宿舍,后来空置多年。目前,老厝甫完成翻修,行将变身为旅馆。百年风云,如过眼云烟,仅淡淡勾留一些,在老厝翻新后的砖瓦之间。

分享到:
热门话题: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