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一时一时的

2星期前
1年前
有句名句,不知谁说的,大意是100个读哈姆雷特的人,就有100个人眼中的哈姆雷特。李奕翰和刘志海在这个时间点选择改编演出这个哈姆雷特版本,有没有想要大马观众看了他们眼中的这个哈姆雷特,而去思考一些眼前面对的问题…… 还是不懂如何从以前的错误中学习,明知故犯,真系死性不改,没药医了! 看了陈伟光和吴利光《像我这样一个怪胎》及李奕翰和刘志海《进退两难的哈姆雷特》的剧场演出散场后,有交流会。原本没打算留下,正走出剧场时,却止步留了下来,还发问了不应该问的问题。这种尴尬的事早有前科,上次看了叶瑞良的《一时一时的》电影,交流会多多口水问了一个搞到大家一头雾水的问题。 [nonvip_content_start] 《像我这样一个怪胎》,看后脑里打滚是怪胎还是作怪。其实不重要,只要是“怪”就达到陈伟光和吴利光的剧作概念了。前半段的文字、灯光、音响所产生的效果,是可以完全激发每个观众的想像力,有很大空间天马行空,而且是没有对或错的个人解读。不知是因为我对外星人这现象感兴趣,我在幻想这一幕是地球人类用文字和外星人用音符对话交流的戏。正当我在沉思,陈伟光突然高喊了一段“动词”、“名词”、“叹词”、“象声词”、“助词”、“虚词”来讲解中文的变化多端,无穷奥妙,顿时把我从沉思中唤醒!有如在看着一幅抽象画,正在和画面的符号、颜色、构图连接相通时,突然有人推了我一把,递给我一张解读这幅抽象画的说明。不管说明写了什么,我更加享受自己的领悟。一件完成后的艺术品是有自己独立的生命,已不在创作者的管控之下。 我问了陈伟光一个不应该问的问题,他会不会更加高兴假如观众对《像我这样一个怪胎》的解读是跟他的创作原意是180度的对立。 第二场《进退两难的哈姆雷特》是以哈姆雷特里最为人知的台词“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为创作泉源,开场就用下棋来表达哈姆雷特优柔寡断的性格。这个剧有时张力十足,有时陷入沉闷,看时心情有如潮起潮落。当时有个奇想是否是to be or not to be的变相演绎效果。 哈姆雷特在世界各地是最为广泛改编演出的莎剧,电影就超过50部了。有句名句,不知谁说的,大意是100个读哈姆雷特的人,就有100个人眼中的哈姆雷特。所以每一次哈姆雷特被改编演出,就是改编者眼中的哈姆雷特。李奕翰和刘志海在这个时间点选择改编演出这个哈姆雷特版本,有没有想要大马观众看了他们眼中的这个哈姆雷特,而去思考一些眼前面对的问题……我不识趣的问了这个问题。 看剧场,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 我只会看热闹。
1年前
电话诈骗猖狂,无孔不入,人人处于危机中,防不胜防。《孤注一掷》的宣传金句是多一人观影,少一人受骗。我天真无知以为《孤注一掷》是部写实警惕电影,原来是个骗局…… 《孤注一掷》一开场,男主角受弃置没被晋升为高层,他一怒之下辞职另寻高职。他在网上看到一份在海外有机会让他大展拳脚的工作,因此而掉入了诈骗集团设下的黑洞陷阱。 到达缅甸后那场街头绑架的追打戏,一看我就心凉了。接下去一场一场完全脱离现实感的戏剧化,我一直看一直摇头嗨嗨声。最令我鸡皮疙瘩是最后的“高潮”挽救受骗者戏。电影已不是想传达电话骗局的信息了,而是宣扬强国抢救陷入水深火热有生命危险的海外同胞的伟大使命感,和“战狼”是难兄难弟。 电话诈骗猖狂,无孔不入,人人处于危机中,防不胜防。《孤注一掷》的宣传金句是多一人观影,少一人受骗。我天真无知以为《孤注一掷》是部写实警惕电影,原来是个骗局。 《孤注一掷》是成功商业片,中国和马来西亚票房大丰收。《一时一时的》导演叶瑞良说他下一部电影要拍商业片,我祈祷他不好拍像《孤注一掷》这类商业片。票房再好,肯定招人吐槽,我必是其中最大声的一员。 [nonvip_content_start] 叶瑞良在脸书贴了他2005年在砂拉越制作电影系毕业的短片《当我们同在一起》的视频Link。我打开看了,讲父子关系,可以说是讲母子关系《一时一时的》的前传吧。 在没有充足资源下,为了节省开支,叶瑞良很聪明的用了小津安二郎、侯孝贤式不移动的中镜头、远镜头讲故事,把几场戏串起来就完成这部毕业短片。 《当我们同在一起》有些戏是不容易理解,所以我要自作聪明用有限的想像力来解读。比如父亲打了油,摩托车半途没油死火,是因为路途太远,还是父亲给了钱儿子买东西吃,因而不够钱只能打了半桶油箱?还有借宿马来同胞家,马来同胞替父子准备晚餐,为什么会炒一碟炒饭,一碟炒面,是因为父亲已知道儿子不喜欢吃面,要求马来同胞炒饭?但是不明白为什么要炒面,只能说这都是为了要拍儿子分一半炒饭给父亲,自己分享一半父亲的炒面来表达父子开始粘结的亲密关系吧。我是不是在胡说八道? 最令人费解的是父亲来载儿子时,儿子在男厕所门上写的留言:我喜欢你,刘淑琳。勿忘我。刘淑琳是男生还是女生?不会是女生吧?女生怎么进入男厕所看到留言呢?假如刘淑琳是男生,儿子和他的友情可真有无限空间的想像了。《当我们同在一起》,短短十几分钟,却比《孤注一掷》的两个小时好看。 同时在油管看了几部叶瑞良的短片,不知他会不会办一个短片全集欣赏会,让有兴趣者一口气看完,来个座谈会,当作是场电影交流会?
1年前
时光倒流半个世纪,我就是这群年轻人的一分子,甚至就是叶瑞良!当年我迷电影不逊于这些年轻人。小学就自己买票看电影,把上学的零用钱一分一分储蓄,买4角钱的票,坐大银幕前三排座位。上了中学更是变本加厉,拉队逃学看电影…… 想不起上一次看电影首映礼是多少年前的事,本地创作电影肯定是第一次。 8月16日去看叶瑞良的处男作《一时一时的》首映礼。早到,取了票,在戏院大厅等开场,见一个貌似20岁左右的年轻人,一身便衣,周旋在来宾之间。问身边的朋友,原来是《一时一时的》导演。这么年轻呀!来看电影的观众大多数也是和他同一代热爱电影的年轻人。 莫名其妙,往事涌上心头。 时光倒流半个世纪,我就是这群年轻人的一分子,甚至就是叶瑞良!当年我迷电影不逊于这些年轻人。小学就自己买票看电影,把上学的零用钱一分一分储蓄,买4角钱的票,坐大银幕前三排座位,和银幕上的人物伸手可触,沉醉在那影幻的世界。上了中学更是变本加厉,拉队几个至今是死党的老友鬼鬼逃学看电影。年纪轻轻就误人子弟,罪不可赦。也在这时间段给《学生周报》写影话,开始了玩票写东西。 不瞒你,少年时曾想过念电影系做导演。那年代在我国是少听闻的事,还非去美国、英国才可以有得念。相信父母也不会答应,因为当导演是没有出息的职业。我向现实低头,念了牙科。 [nonvip_content_start] 1974年大学毕业,去英国,主要目的是看更多的电影,深造是其次。当不成导演,就好好当个忠实影迷。1981年,方育平带着《父子情》来参加伦敦电影节,我当然去捧场。那年代,在伦敦是很难有机会看到港台电影。《父子情》的故事是讲一个学历不高的父亲在公司做个小职员,常受歧视,他期望儿子不要像他一样没出息,想尽办法让儿子读大学,出人头地。电影的一开头是儿子在美国大学毕业,父亲收到喜讯,高兴到心脏病发作死了。请你系紧你的安全带,方育平给了文凭一个大特写,儿子的毕业文凭是电影系!我差点叫出声!What?在那个60年代,一个传统、重男轻女、牺牲女儿的幸福为了要让儿子念大学,望子成龙的父亲,会因为儿子念了电影系高兴激动心脏病而死是个不符逻辑的结束。在情感上,我能理解方育平,因为《父子情》是他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理性上这样的结局我接受不了。假如是在这个年代,于情于理都可以接受。 那日方育平有出席问答讲座会,想问他这个问题。担心自己口齿不灵,他不知道我问了什么,一如那天看完了《一时一时的》,问了叶瑞良一个问题,他好像不清楚我问了什么。不能怪他,谁叫自己问得没头没脑。 叶瑞良是个很有自信的导演,清楚知道自己要拍一部怎样的电影,明知是冷门片,偏向虎山行。《一时一时的》是部生活化的写实电影,这类风格的电影真不容易拍得好。拿捏得不准,会有一种排演的生活化效果。电影偶然有这些痕迹,特别明显的是儿子跟踪母亲与其男友在电梯里和敲酒店房门的戏。生活化写实电影,阿特曼是大师。 电影结局好,结局和开场白首尾呼应,把子健和母亲这段关系的起点和终点画成了一个圈,同时也告诉了观众这个终点是子健另一段成长的起点。这个结局令我把前面的瑕疵都宽容了。 版位有限,不然可以学其他影评猜测解读叶瑞良《一时一时的》一些下意识有意或无意想表达的东西。
1年前
1年前
本片是导演阿良的第一部长片,拍摄时不足30岁,尽管本片格局不大,却胜在真诚且最原始的出发点,而当中的人文探讨也是本地少见的。 有时,我们看惯了中国电影的工整与排场,就无法接受现实生活中的粗糙。 有时,我们习惯了韩国影视作品的精良与唯美,就接受不了日常里的真实缺失。 更有时,我们迷上了好莱坞的大制作与特效,所以容不下电影里出现真实生活上的琐碎。哪怕,那是一种最血淋淋的存在。 《一时一时的》就是这样的本地电影。用最真实的角度将17岁少年的成长刻画出来,粗糙中真实,若你是大马观众,更会找到某些熟悉感,会心一笑。 ​ [vip_content_start] 电影里头有许多情节看似一般的生活日常,却极具隐喻,比如少年穿大人衣反映出渴望变大人的欲望、不满妈妈迟回反映出某种占有欲、带女友回家来宣示自己的成熟、茹素的女友吃肉后呕吐,似乎带出小大人偷尝禁果后的尴尬。种种的呈现,似曾相识,只是在大银幕上放大了,或换回来一场会心一笑,或无限唏嘘,毕竟我们都是过来人。 电影中有一幕是小女友对着镜头问“你在拍什么?”,看似导演安排外人询问自己在拍什么,也像导演在自我询问,不过,若放在我们身上何尝不是另一种灵魂拷问?17岁的我们,年少的我们当时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主角就在与妈妈吃早餐时,连吃包要不要拿碟子都不利落,显然的,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更有趣的是,我们现在也不见得就一定了解自己当下究竟在干嘛? 本片是导演阿良的第一部长片,拍摄时不足30岁,尽管本片格局不大,却胜在真诚且最原始的出发点,而当中的人文探讨也是本地少见的。与许多刻意卖弄文化的电影相比,《一时一时的》无疑是诚恳的。太工整,过分精良反而失真。 电影取名《一时一时的》恰如其分,因为本片就像是在记录成长的许多零散片段,有的是自我的探究、有的是和周围人的互动,有的是自己莫名其妙的举动,有的是自己天马行空的念头,而我们谁也都在这些一时一时的刻画中成长,只是我们都浑然不觉。 后来,我发现,本片看的不是高潮迭起的剧情,不是工整精良的制作,更不是什么发人深思的人生启发,我们要看的,其实是最真实的自己,就算不完美,却粗糙得真实。
1年前
(八打灵再也17日讯)由叶瑞良自编自导自演、陈翠梅担任监制并共同出演的《一时一时的》,2020年拍毕后曾于同年6月在《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单元世界首映,并在2020年金马影展放映。经历3年疫情后,电影在强制上映制度(Skim Wajib Tayang)协助下,将于本月24日在大马限量上映,叶瑞良更透露接下来想挑战商业片。 叶瑞良于2018年构思《一时一时的》故事,在2019年1月正式开拍,并且花了将近1年时间完成后期制作。陈翠梅和叶瑞良演出母子,电影讲述一对母子细腻的日常生活,叶瑞良表示:“这部电影和商业电影不同,叙事结构不是特别明显,是一部比较贴近生活的电影。这样的电影能在院线上映,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这里要特别感谢强制上映制度的帮忙。” 叶瑞良知道普遍观众对于节奏慢、太过日常的电影接受度不高,“下一部电影我想要挑战商业片,让作品有机会面向更多观众。”值得一提的是,叶瑞良的第二部长片《家庭作业》曾在2021金马创投会议拿下“CNC现金奖”,讲述一个年轻演员拍完戏后无法抽离,因而搞乱自己和别人现实生活的故事,就不知道他将开拍的会否就是《家庭作业》。 《一时一时的》将于本月24日在马来西亚6家戏院上映,包括谷中城GSC Midvalley,TGV 1 Shamelin, TGV Cheras Selatan, GSC Plaza Gurney, TGV AEON Taiping和金宝LFS 。
1年前
3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