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卫斯理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倪匡写小说的速度惊人,据他个人阐述,产量高峰期间,他能在一天内写下12篇小说连载和6篇杂文,并自翊为自有汉字以来,中文字写得最多的人。但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完成那么多部小说,难免会有良莠不齐的作品。 英文有个词句“Pot Boiler”,意指为了养家糊口而创作的小说、歌剧、画作等,倪匡小说固然不乏精彩作品,但草草结尾的亦不少。记得金庸在《神雕侠侣》后记写过,武侠小说不免有过分离奇和巧合的安排,这也是倪匡小说的“硬伤”。倪匡小说融合探险、悬疑、惊悚、科幻、推理等元素,卫斯理往往能在命悬一线时恰好遇上救星及辅助器材而逃过劫难。在《玩具》里,卫斯理被困在“人变成玩具的时代”而极力想逃到他成长的“核子动力萌芽时期”,便总能间不容发地找到水肺,并在差点渴死时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而寻获水源。《玩具》第11章“逃出来了”,倪匡就以含糊其词的解说带过了卫斯理如何逃出生天的惊险过程,他说:“我不准备写出来,几笔轻轻带过,各位自然会原谅我不将经过写出来的原因”,而画面一转,卫斯理就毫发无损的回到了现代时空 。 熟悉卫斯理作品的读者或许会发现,倪匡小说经常有许多让人莞尔的巧合及欠缺合理的情节。《老猫》里,白素为了协助寄居于老猫身上的外星人脱离躯壳,回到自己原来居住的星球,她竟然能轻易的鼓动一个拥有数千名员工的发电厂员工发起罢工抗议,进而使张老头能暂用发电厂长达7天以进行测试,最后张老头终于在发电厂得到足够的电力,而外星人也成功摆脱了老猫这个臭皮囊。 开局太广而难以收尾 倪匡小说往往开局扑朔迷离,但偶尔会坠入开局太广而难以收尾的窘境。《新年》描述流浪汉黄其英得到金钥匙后发疯的故事,神秘客诱导他前往一座大厦,情节的发展逐渐迈向高潮,但随后的情节却以这是外星人想要进行社会研究,好探索人类因贪欲而自我毁灭的实验作结,让人掩卷后有虎头蛇尾的感觉。 读到这类草率的情节,读者可能捧腹大笑或怒而从此罢看,但倪匡书迷当然能够谅解他小说中的些许瑕疵,因为阅读乐趣已盖过了探索情节逻辑的需要。或许这就是倪匡式的无厘头。这与倪匡的散文与政治评论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倪匡的短文结构简洁,观点一针见血;他的政治评论辛辣风趣,在讥讽中共独权的同时也尖锐地道出了中国人的人性弱点,读之让人拍案叫绝。
2年前
2年前
倪老辞世的隔天,我打开脸书,耐心地看完一篇又一篇的追悼文。毫无例外的,大家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了卫斯理。当我的小学读物还停留在教条式的道理时,卫斯理早就为我打开了通往奇幻世界的大门。在卫斯理的世界里,有鱼龙混杂的中国帮派、有来自宇宙四面八方的外星人,更有各种无法解释的神秘力量。 他,武功盖世;他,聪明绝顶。他,唯一的工作就是保持好奇心和冒险。他,是我们对大人世界的一种向往。 卫斯理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呢?众说纷纭。但只要你打开任一本卫斯理,就会被故事吸引。或许,看到故事的最后,你会觉得 “啊,就这样?”“这样也行啊?”,但你不得不佩服他总有办法把一个看似平平无奇的主题,用最有趣最天马行空的方式,讲出难忘的故事。 比如《玩具》。在动画《玩具总动员》尚未面世的年代,卫斯理已经告诉尚是孩童的我,沦为玩具的悲惨命运和骇人之处。看过《大厦》后,只要待在电梯里的时间稍长,我就会忍不住联想到那令人毛骨悚然的虚无空间。又有谁不曾在看完《头发》后,拍案叫绝,不佩服这样的想像力,把头发设想成通往天堂的媒介。 我曾以为我读懂了卫斯理——当我读得足够多的卫斯理小说,熟悉的套路变得理所当然的时候。于是,渐渐地,卫斯理淡出了我的视野。 保持着悲观的清醒 开始工作后,我陆续地补齐了一些未曾看过的卫斯理小说。褪去童年的想像,以成年人的眼光看它们,我才更能读懂其中值得玩味的隐喻。近年最受吹捧的莫过于《追龙》——若非浊世中的清醒之人,如何能写出如同寓言的故事,预见了一座繁华城市的陨落。 又如《极刑》里蒙受不白之冤的灵魂,无不遭受了极其残忍的酷刑,“受刑人无罪,施刑人有罪”——真实的历史总是黑白颠倒,真正有罪之人往往逃过了该有的惩罚。 倪老对于人性永远保持着悲观的清醒。他不迎合不低头,于此,他成了真正的卫斯理,成了游离在俗世之外的奇人,真正意义上的大侠。 如今,大侠终于离开人间。或许,是化成了一组脑电波,离开了地球,寻找新生的地点。他来过,他走了,留下了有趣的故事在人间。
2年前
作为90后的科幻迷,有机会接触倪匡先生的卫斯理小说,我感到很荣幸。小时候看了觉得小说的情节有点匪夷所思,甚至有点过度描绘故事背景和对白;现在回想,才发现很多句子都是精华,还暗示了作者对于人性的无奈。但是到今天,我依然无法读懂他那些跨时代的哲学与科幻伦理。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卫斯理小说,是1979年出版的《玩具》。它讲述卫斯理偶然遇到一家长生不老的人,后来才发觉他们是未来人。在未来,机器人统治了地球,人类沦为它们的玩具,那家人被赋予长生不老的能力,却被迫和机器人玩起了“逃亡游戏”。 文中提到,未来人是通过“逆转装置(时光机)”来到现代的,未来的科技能创造出一种物质,其特性和分子的旋转方向与一般物质相反,利用这项技术,连时间也可以被逆转。当时我以为,这只是倪匡先生的异想天开,谁知不久前我从一位科学博主的视频中发现,这个“反物质”的假设在1920年代就曾被科学家提出,并且在1930年代就被证实可能发生了!到了今天,2022年,这样的科学论点尚算新颖,怎么在四十多年前的倪匡先生会对它有所接触呢?他的学识真是深不可测! 很多人或许会好奇,未来人类是怎么成为“玩具”的。书里说,随着科技跳跃式的发展,人类对机器的依赖越来越大,连自主学习的能力都没了(反正没这个必要),到了机器人可以完全依靠太阳能生存的时候,它们得出一个结论:人类对地球一无是处,所以决定把这个“害虫”铲除,只留下少数的作为娱乐工具。倪匡小说里提到的很多细节,都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可再生能源等等的原型。他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工程师,在那个年代却有这样的前瞻,实在有点不合逻辑。 人生经历非比寻常 在《蓝血人》中,蓝血人的家乡是土星的一颗卫星。后来看了很多科幻电影,我才知道,那颗卫星一直受到天文学家的关注。因为它被高度怀疑有生物。小说里提到的政治伦理,是说蓝血人的星球只有7个国家,虽然互相仇恨却不开战,因为他们的战力互相制衡。还有那个无形无色的“生物”,简直就超越了读者的想像。倪匡描写它被消灭的方法,也涉及了一些我看不懂的物理知识。 除了外星人和跨越时空的想像,倪匡对于民间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和传说,也绝对称得上专家,他的故事都有一定根据,绝非纯粹天马行空。我不明白,在那个没有手机、没有互联网的年代,他如何搜集这么浩瀚的资讯?还有他对人性的参悟。可见他的人生经历非比寻常。我曾一度怀疑,他若非外星人,便是未来人……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在我成长的90年代,马来西亚的青少年仍然浸沁在海量的港台作品之中。拿着扫帚当打狗棒,自称丐帮帮主,耍耍降龙十八掌;走在路上,幻想着掉到哪个深山幽谷,捡到九阳真经,即成盖世英雄。彼时我只是个小学生,这些个风云际会,我是不甚了解,只是比我年长10岁的兄长,常常把这些来自彼岸的传奇租借回家里。就在10岁那年,我阅读了人生中第一本卫斯理系列——《透明光》。从此我无法自拔地沉醉在倪匡的奇情世界里,卫斯理既如俗世百姓般平凡,亦如出世高人般超然。这一号人物,真正是活在了倪匡的笔下,也活在了我的青春里。 师承自大宗师王天兵和扬州疯丐金二的卫斯理,武艺高强,有点自豪于自己的身手了得,常常自诩“受过严格的武术训练”,一掌可以击毙一头水牛;一身软骨功,可以把自己塞进密封囚车的椅子里,实在令人啧啧称奇。他是个好奇心奇重的人,好管闲事,也充满正义感,好打抱不平,因此牵扯出桩桩件件的奇情故事。然而他也很莽撞冲动,极度缺乏耐性,尤其是和白素一同出场的时候,他就开始犯各种低级失误,反衬白素的精明睿智,心思缜密。就是这样一个有血有肉,至情至性的卫斯理,在我对于宇宙和人生的认知尚未生成的时候,入驻我的心灵,形塑我的人格,影响我的世界观、生死观和价值观。 我记得《贝壳》里家财万贯的万良生,认为名和利牵绊了他的灵魂,不如寄身于一海螺,更为逍遥快活。也记得《丛林之神》获得预知能力的霍景伟,早就预知了自己的结局,也毅然躺上手术台,只为了能够拔除自己的预知能力。还有《不死药》和《活俑》中对于长生不死的反思……。我们梦寐以求的金钱、名利终究只是粪土;预知能力、长生不死、时光旅行、隐形等超能力得之也并非幸事。最终,还是当个凡俗之人最为逍遥。 卫斯理系列陪我走过童年到少年,在朋友没几个的那个少女时代,丰富了我的小宇宙,我会记得在会考前躲在被窝里偷看《天外金球》的执拗和狂热。从《钻石花》到《只限老友》,如今每一本都好好地躺在书架里,承载着所有我对于世界乃至宇宙的好奇和想像。倪匡是个老顽童,他终于蒙C召唤而去,与当年的卫斯理一样,到了那个奇幻的世界,见到了ABCD,与他们笑看人间江湖了。 【倪匡悼念特辑:倪匡告诉我的事(一)】甘汉光 / 永远要好奇 【倪匡悼念特辑:倪匡告诉我的事(二)】周伟才 / 敢自我颠覆
2年前
打从10岁首次阅读在报章副刊连载的卫斯理小说(后面简称“卫斯理”),便雀跃如贫童得尝八宝饭,深深地迷上了这个堪称最多元最长寿的中文系列小说。毫不夸张地说,“卫斯理”甚至塑造了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早年应试教育制度往往每道题只有一个答案,形成考生“背多分”,容易扼杀独立思考找答案和质疑威权求学问的态度。而在“卫斯理”系列,即便是同一个主题,个别故事可以给出不同乃至矛盾的设想。譬如人类起源之谜,就有外星流放(《头发》)、改造地球(《游戏》)、宇宙方舟(《解开密码》)和混合基因(《成精变人》)等至少4个说法,每个理论却又言之成理。有人会借此贬低“卫斯理”自相矛盾,但我却认为这是作者艺高胆大,敢于自我颠覆求新求变。正因为不是凡事都有标准答案的思考方式,这才会启发我在讯息爆炸的时代去思辩对照,不会坠入人云亦云的迷途。 不执着一时荣辱 跟随卫斯理上天(《环》)下海(《沉船》)、往返阴阳(《阴间系列》)、遨游未来(《玩具》),遇见了各式神鬼精怪,接触过几十种外星生物,见识到多样社会形态,就如金庸赞叹“卫斯理”:“无穷的宇宙,无尽的时空,无限的可能,与无常的人生之间的永恒矛盾,从这颗脑袋中编织出来。”阅读“卫斯理”,大大开阔了我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广饶宇宙中,地球犹如一星尘;时间长河里,百年不过一瞬间。天底下值得追求的事物多的是,人们只看眼前,勾心斗角只为争名夺利,何苦?不同星球的高精神文明物种,也可以交流合作。反观同一个地球村的居民,仅仅肤色相异也会相互歧视诋毁,怪哉!“卫斯理”教会我:办事不执着一时荣辱,交友不在意皮相外貌。 超越时代的科技幻想,曲折离奇的小说情节,故事内核是在探讨人性善恶:掌握毁灭地球的科技,意味着获得控制全球政治的实力,权力欲急速膨胀有多可怕(《地心洪炉》)?改造大脑可以改造小偷变绅士(《创造》),瞬间复制知识可以让小白变学霸(《乾坤挪移》),可会带来什么意料不到的后果?克隆人被解锁隐藏人格,不需像被克隆者掩饰内心欲望,会驱使他们做出怎样惊世骇俗的行动(《连锁》)?拥有战无不胜的预知宝物,为啥奴性思维令其俯首就戮(《豪赌》)?“卫斯理”呈现诸般人性考验的众生像,提醒我在人生路上面对机遇和诱惑,莫忘初心良知,坚守道德底线。 诚然卫斯理小说并不完美,例如有的含有科学硬伤,有的虎头蛇尾,有的人物张冠李戴,现实生活中更找不到一个像白素那样的妻子,可以容忍隔三岔五就失联闯祸的老公。但是,我愿意学学白素包容卫斯理那样,视卫斯理小说为我一生挚爱,情深不渝! 【倪匡悼念特辑:倪匡告诉我的事(一)】甘汉光 / 永远要好奇 【倪匡悼念特辑:倪匡告诉我的事(三)】罗湘婷 / 凡人最逍遥
2年前
倪匡创作的卫斯理系列虽然被归类为科幻小说,其实它更像是天马行空的探险故事,而不是现在流行的硬核科幻。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卫斯理的喜爱,有时生活的茹苦含辛,正需要这一点点的天马行空。 相较于倪匡的其他小说主角像原振侠、高达、罗开等等,卫斯理有着堪称完美的人格设定,倪匡把心中最理想的男性形象投射在卫斯理身上。 由于卫斯理小说是以他为第一人称叙述,因此读者的代入感很强,阅读时很容易就把自己当成是卫斯理去体验小说中的奇幻冒险历程,我相信这也是卫斯理小说充满吸引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年轻时阅读卫斯理多了,难免会潜移默化下受其影响,卫斯理高大丰满的形象亦无形中塑造了很多读者的灵魂,即使我们在多年以后忘记了小说的内容,也会记得卫斯理的性格及其非凡之处。在我眼中,要成为卫斯理,生命里至少要有四大条件: 能力+家庭+人脉+好奇心 论能力,卫斯理身手敏捷,武艺高强,行动力强,精通多种语言,见识广宽,是个文武全才。 论家庭,卫斯理家境富裕,衣食无忧,还有一个漂亮与精明干练的妻子白素,而白素的父亲,正是上一代的青帮之主白老大。 论人脉,卫斯理交游广宽,他结交的朋友龙蛇混杂,三教九流皆有,当中既有科学家、考古学家、超级富豪、国际警察,也有混迹江湖的侦探及扒手等等。 因此,无论卫斯理遇到什么疑难杂症,白素总能为他分忧及给他建议,他的岳父及朋友圈都能提供有价值的咨询及人脉上奥援,矫健的身手让他有足够的信心以身犯险,雄厚的家产让他无需仰人鼻息及为五斗米折腰。 可是,以上的条件尚不能保证人人都能成为卫斯理,真正驱动卫斯理不断前进及乐于冒险的原动力,是他旺盛的好奇心。 成年后,我们头上的棱角逐渐被社会历练磨平,我们的好奇心也被人情冷暖消耗殆尽,我们开始对周遭发生的事情见怪不怪、见惯不惊,没了好奇心,就不愿意走出舒适区,离不开同温层。 倪匡创作出卫斯理这个角色,或许是要教会我们永远都别失去好奇心,观看世界要像孩童一样充满好奇,遇到不明白的事情要追根究柢,即使我们的生活不需要去冒险,我们仍然对世界保持好奇心。 人生苦短,期望我们都能像卫斯理那样,走出舒适区,跨越同温层,不受意识形态的束缚牵绊,多阅读,多出门走走,多去体验新奇的事物。 【倪匡悼念特辑:倪匡告诉我的事(二)】周伟才 / 敢自我颠覆 【倪匡悼念特辑:倪匡告诉我的事(三)】罗湘婷 / 凡人最逍遥
2年前
一代科幻小说作家倪匡陨落,全球书迷都齐声哀悼,跟这位文坛才子接触过的人,各种难忘记忆都涌上心头。 当中有曾经跟倪匡交心深谈的科幻作家张草,有视倪匡为人生伯乐的翻译家叶蕙,还有曾经接待过的记者,对倪匡的共同回忆就是“亲切、睿智的性情作家与前辈”。   /科幻作家/ 张草:抢了创作题材反被赞 倪匡笔下的题材与人物都令人大开眼界。然而他曾有过一个想写,而一直写不出来的题材,最终却被一位大马作家张草写去了。被“截糊”的倪匡不但没有生气,反而亲笔在那部作品写上“绝顶佳作”的嘉评。那是张草的《北京灭亡》,1999年获“第三届皇冠大众小说奖”首奖。 谈起这段往事,张草还是觉得非常荣幸,获得评审之一的倪匡在信封上亲笔嘉许,对他而言是意义非凡,即便那封评审稿及信封已经陈旧泛黄,他仍珍藏至今。 也因为这份参赛作品,让他有机会在10年后拜访倪匡,并与他面对面畅谈了3个小时。这份机缘是很多作家、书迷求之不得的。 张草直言,他不是倪匡的书迷,但倪匡是华文科幻界的殿堂级人物,想了解倪匡的创作灵感与点子来自哪里,刚巧他生命中的贵人,台湾交通大学第一位科幻教授叶李华博士牵线,让他得以拜访倪匡,圆了他一个心愿。 4次因缘 他与倪匡有过4次因缘,第一次是《北京灭亡》拿下首奖,得奖后皇冠出版社把装着稿件的信封交还给他,让他收藏,因为信封上有倪匡的评价。第二次是张草台大毕业后,曾帮忙台大电机系主任李嗣涔教授进行手指识字实验;2003年李教授在叶李华的安排下,跟在美国旧金山的学生一起拜会倪匡,回台后李教授请他帮忙将拜访录音带整理成文章,刊登在皇冠杂志上,张草的名字出现在文章上。 “人家看了文章,还以为我亲自访问过倪匡,其实当时还没有,直至10年后(2009年),我跟家人到香港旅游,当时倪匡已经从美国搬回香港。叶李华知道我要去香港,就说无论如何都要与倪匡见一面。于是在他的安排下,我们终于见上了!” 他独自一人前往倪匡居住的公寓,倪匡亲自下来接他。 “我本想录音,但又想到第一次见面就录音,感觉很不尊敬他,所以就没有。谁知聊完他送我到门口时竟然主动说:‘下次应该带录音机来,今天的谈话非常精彩,可惜没有录音’,想起来也真是遗憾!” 张草眼中的倪匡,是真性情之人,跟喜欢的人可以谈个天南地北,那次倪匡还提到门前经常有狗仔队等候,一出门一堆记者追上来,有一次他索性跳上其中一名记者的车,摆脱其他狗仔队,让那名记者直接送他到要去的地方。 他提到,他跟倪匡的因缘归功于叶李华,因为叶李华是倪匡的书迷,当年去美国念研究院时,某天发现倪匡就住在隔壁,他非常高兴地去敲门认识倪匡,之后就成了倪匡的好帮手,还教倪匡使用语音输入法。 “倪匡之后鼓励他回台湾发展科幻,所以他回台湾执教后,办了一个‘倪匡科幻奖’。当时我在台湾念书,还当了这个奖项10年的复审,倪匡是决审,所以他评过我的小说,而我也评过科幻奖。” 询及当年会面有什么深刻印象,张草说:“我问他的创作灵感来自哪里时,他回答很多都是做梦醒来后记下来的,所以他在床边放一本簿子,半夜梦醒后觉得可以作为题材就马上写下来,然后继续睡,第二天醒来也不记得自己写过什么。” 家中一本自著也没有 作家通常都会收藏自己的著作,到过倪匡家的张草却说,倪匡的家连一本卫斯理也没有,更别说整套系列。 “但他很爱看书,只是把看过的书都送给别人,所以他家里看起来没有很多藏书。他还介绍我们看一本上海黑帮的书。” 张草认为,倪匡是一位很有想法的前辈,大情大性,好比他自己写科幻小说是有科学原理可依,倪匡却不管这一套,觉得只要写得好看就可以。 张草与倪匡第二次见面,是在2016年到香港出席国际科幻论坛,当时倪匡健康已经大不如前,身边有一批科幻迷组成的护卫队照顾。当时他曾被当作普通书迷求见而被拒绝,之后好不容易与其他作家一起见上一面。 “当时倪匡已经不大记得我,后来提起第一次见面事情时他才想起,但记忆已经模糊。那一次见面我们没有聊太多,真是很可惜,更没想到竟然是最后一面!” 倪匡的死讯是朋友通知的,张草当下的感觉就是“他可以撑这么久很厉害了”,毕竟最后一次见他的时候身子已经不好,所以如今也算是解脱。 ​/日文文學翻譯工作者​/ 葉蕙:獲賞識踏上日譯之路 曾经翻译过300部日本小说,包括3部村上春树长篇小说的大马翻译工作者叶蕙形容,倪匡是她生命中的伯乐。没有倪匡的举荐,她就不会被香港的博益出版社招揽为日文小说翻译者。 叶蕙,很多人都知道她是村上春树中文版译者,然而也许不知道,她与丈夫游枝跟倪匡曾经有过一段友情岁月。 叶蕙回忆,与倪匡的相识是因缘际会。 “70年代末,我先生曾担任生活出版社特约作者,因代表出版社洽谈版权而认识了武侠小说家古龙与倪匡先生。其后他被派去日本当特派员,我跟着去念研究所。1983年吧,倪先生去日本游玩,前来拜访我们。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他,感觉好不真实。那时候我还是一名研究生,而他是我慕名已久的作家。他出现在我面前,我觉得很不可思议,所以印象很深刻。” 那次倪匡在日本逗留了几天,嚷着要去找好吃的寿司和其他美食。 叶蕙眼中的倪匡,是个很风趣的人。当时他们是用华语交谈,倪匡的上海口音很重。他说希望有机会把卫斯理小说系列推介给日本读者,但找不到合适的翻译人选,问她是否愿意担任翻译工作。他相当喜欢《蓝血人》,遂送了她一套卫斯理系列,以示诚意。 “我当时才学了几年的日文,没有把握可以精准地把中文小说翻译成日文,所以没有接受。” 不过,倪匡的心愿最后也有达成,因为之后在日本书店看到日文版的卫斯理系列。 80年代中期,叶蕙跟随丈夫从日本转到香港当特派员。安顿下来后,倪匡就联系上他们。 “当时正置哈日风潮。香港人喜欢日本文化,喜欢看日剧和动漫。博益出版社准备开辟日本小说路线,敲锣打鼓找日文翻译,还请倪先生推荐人选。” 其实刚开始倪匡想推荐游枝,但他比较关心国际时事,喜欢写评论文章,不太看小说,所以推荐了叶蕙,最终叶蕙成为了博益出版社的合约翻译者。 “之前我给大马报章杂志翻译儿童绘本、漫画,也写专栏,1987年正式转为全职翻译,也是博益第一位全职的日文译者。” 至今回想起来,她很感谢倪匡。如果不是他的引荐,博益也不会找她面谈,也许不会有机会翻译和研究村上春树。 叶蕙表示,倪匡先生是中文界以外星人为科幻小说主题的先驱,言谈风趣,头脑清晰,他敢怒敢言的个性更令人佩服。 她印象中,倪匡有个口头禅——“有趣有趣”,且个性就如《射雕英雄传》里的老顽童,很多事情经过他的描述都变得很有趣。 真正的美食家 除了是令人景仰的作家,叶蕙眼中倪匡也是一位美食家。事缘在倪匡到日本拜访他们期间,走遍日本找美食,吃金枪鱼(maguro,鲔鱼),也专吃脂肪最多的“大腹”部位。 “从这件小事就知道他是真正的美食家。我觉得美食家不是什么都吃,而是懂得吃!” 结婚四十多年,叶蕙一家分别在日本、香港及马来西亚居住。倪先生来马出席活动时,也特地相约他们一起聚餐。直至90年代初,倪先生移居美国后,他们就再也没有联系,友情的纽带也就断了。 “那个年代我们没有随身携带相机的习惯,手机也还没面世,所以我们没有合照,现在想起来还真有点遗憾!” 所以得悉倪匡逝世的消息,叶蕙深感惋惜。她认为87岁已算天寿,大家都得接受他的离世。 “他的小说表面上看起来天马行空,却能讲出许多人生哲理。最后我想说的是,很感谢倪匡先生,他是我人生中的伯乐。”   / 《城視報》主編/  張麗珠:有幸共享晚餐意難忘 2008年,蔡澜与倪匡一对才子曾经一起来马出席两场分享会——蔡澜&倪匡《老友讲老友》,分别在吉隆坡及槟城举行。 槟城那一场的分享会,主办单位是《光明日报》。为了一尽地主之谊,《光明日报》派了4位记者接待这两位贵宾,其中一位就是现任的《城视报》主编张丽珠。 当时还是小记者的张丽珠及同事,第一次接待这两位重量级作家,自然非常紧张,至今仍记得那点点滴滴。 张丽珠表示,由于他们是先出席吉隆坡的讲座会,总社的同事已经跟他们做了专访,所以时任老总就特别叮咛,他们在北马这场讲座不需要做访问,只需接待他们就可以了。 “我记得他们是坐车来的,来到槟岛已经接近傍晚。接到他们后,他们很亲切跟我们打招呼,之后就带他们到已经安排好的地方吃私房菜晚餐。” 这趟接待只有短短的几个小时,但张丽珠与同僚们面对这些“大咖”,也是战战兢兢,在饭局中只是听众角色,没有发问。 她默默在旁观察着这两位VVIP,除了蔡澜在旁照顾倪匡,其他人都是很恭敬。 随和没架子 “不过,倪先生是很随和的人,没有架子。我记得当他们用过晚餐后,就去分享会会场赤石酒店,服务生问他要喝什么饮料吗?他只点了一杯苏打水,没有别的要求。” 回顾那一场分享会,张丽珠说,当晚是座无虚席,出席的人来自北马各州,年轻的,老年的,各年龄层都有,是非常难得的一场盛会。 “现在回想起来,那是他们在槟城唯一的一场分享会,也是很多人的回忆,如今再也找不回了,我很幸运的见证了那一刻。” 虽然是记者,但是张丽珠当时并没有跟他们合照。问她会不会感到遗憾?她说:“不会啊,记忆永存心里!” 听到倪匡去世的消息,张丽珠不无感触,除了惋惜一代才子,更大的感触是那个辉煌年代已经回不去了,但幸好我们都有经历过。   相关文章: 【倪匡悼念特辑:耐人寻味的倪匡】黄翰铭/倪匡,以及世纪末少年的策马江湖外星梦 【倪匡悼念特辑:耐人寻味的倪匡】林健文/未卜先知,还是随性所致? 【倪匡悼念特辑】我的第一本倪匡
2年前
倪匡先生走了。 尊称他为先生,不为过,少年时期,卫斯理系列的确影响了我的科幻观。 后来我在大学选读了化学系,不过和不死药没有关系。 后来的工作变成了以工程为主,也明白了《沉船》故事里的种种不逻辑之处,但卫斯理故事就是精彩惊悚,每次看完也很过瘾,也不计较那么多。 倪匡先生自己也说过,他写字是为了吃饭。不写就没饭吃(有点夸张),哪有时间去查证那么多科学理论,写完就算,有人看就好,每天稿约不断,他就不停的写,直到没有人看,或自己写不出为止。或许我们不能称他为作家,叫写稿人比较合适。从倪先生的简介来说,他很容易沉迷于一样事物,我相信对于写稿这件事情,他也当作兴趣来处理。不是吗,一写就几十年,沉迷且专业。 倪先生的文笔有种魔力,不是细腻那种,或许是故事本身,或许是他的叙事角度。70至80年代的香港纸醉金迷,夜夜笙歌,不管是娱乐圈、文化圈都处于一个高需求的状态,再加上倪先生写字很快,无论是专栏,小说甚至剧本同时写,也都游刃有余。现在重看卫斯理系列,会发现故事情节的走向几乎大同小异,除了几部特别精彩的,譬如《头发》、《神仙》、《老猫》等等,但最后还是把答案推给外星人,无一例外。当年会觉得他的想法比较统一,今天看来,应该是稿子写得太快,无法作进一步的思考所致。这和目前的电影行业很像,处理不到的故事或场景,就交给电脑特技来完成。 以前读的大多是盗版书 也不是说倪先生的小说不好,不好的话,也不会有那么多读者。回看当年还没有互联网的时代,通讯、娱乐、传媒都很依赖平面媒体,书籍也不是那么普及,偶然那么一部电视剧或文章红了,也不容易找到相关作者的其他文本来阅读。那时报章上的连载小说就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饭后之余读一篇武侠或科幻小说,短短数百字,也不费时,很多时候大家都只是阅读内容,不懂倪匡本人或卫斯理系列的大有人在。后来明窗版本的出现,租书店开始有整套的卫斯理系列,大家就开始重读,这也是很多人共同的记忆。 倪先生如何看待盗版的问题?有人问过他。我想他不会太在乎。出版是花红,当年报章的优厚稿费才是他写小说的目的。也因为如此,才会有那么多人读到他的小说,而且几乎可以看完整个系列。很多人都回忆说自己是站在书报摊看完一本卫斯理的,也有很多人坐在租书店的地板读完,无论如何,这也替他带来更多的读者。倪匡和金庸算是异数,很多拥趸或读者都未曾读过他们的正版作品。 整部卫斯理系列值不值得读?或许其中几部的叙事还是很不错,但肯定不是全部。科幻小说不必太过计较其中的情节逻辑与否,除了“南极的北极熊”,当然,这不属于科幻,这是常识。当年看《支离人》的时候以为是科幻,现在看起来只是蓝牙或无线设备,一张晶片就能搞定;还有《大厦》,也不过是维度的问题。《蜂云》、《后备》和《密码》也不过就是DNA和克隆科技,没什么特别的。但倪先生创作的时候是80年代以前。那时候电视还是黑白的、手机是幻想、电脑比一间房还大。后来的专访,倪先生说起码他猜中了手机这样事物会在未来很普及。是的,我想还有《追龙》这部小说叙述的情节,很多人都觉得他未卜先知。 科幻小说就是如此,猜中了就是先知,猜不中也很快被忘掉,至多被人调侃,就像外星人。但以后只要外星人出现,他就是大神,和《眼睛》中的蔡根富一样。至于《头发》故事中的ABCD,对号入座的陆续有来,也不必担心,总有人会相信这世界有神的存在;从前、现在、未来,都一样,只要故事里提到造物者,自然会有拥趸。 我反而喜欢他写一些比较简单的题材,故事也不必起伏太大,不必刻意惊悚,像《茫点》,对应“盲点”这个词汇,题目已经让人觉得有张力,故事也充满想像力。 卫斯理系列前期写得比较简单,故事发展很直接,像电影多于科幻小说,背景也不太明确,没有交代太多,纯粹就像科幻铁金刚007的连续剧。中期看得出他有收集一些资料才写,譬如《木炭》(描述中国帮派)、《迷藏》(有提到欧洲小国安道尔的历史)、《神仙》(牵涉了当铺的朝奉行业)等等。至于后期,也只是沿着红绫的故事在写,有理无理也把书中其他人物牵涉进去,无法解释的就丢给外星人,算是相当随性了。这就像你的电脑当机,重启很简单,新的故事也可以重新开始,之前的bug也不必理会。 他说所有事情都有配额,包括一生中写的字,配额用完了,就无法再写。这是我相当认同的,虽然你也可以说“配额”这件事属于科幻题材。倪匡的一生确实精彩,而卫斯理,就此离开。 再见了,卫斯理、白素、温宝裕、蓝丝、红绫、小郭、陈长青、良辰美景、戈壁沙漠……   相关文章: 【倪匡悼念特辑】/我与倪匡的交往 【倪匡悼念特辑:耐人寻味的倪匡】黄翰铭/倪匡,以及世纪末少年的策马江湖外星梦 【倪匡悼念特辑】我的第一本倪匡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