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下载App
下载App
简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图书馆

3天前
(依斯干达公主城23日讯)为鼓励州内学生取得优异成绩,州政府明年将继续发放多项奖学金及教育津贴,其中包括拨款200万令吉给“柔佛青年奖学金计划”,用作奖励大马教育文凭优异生到国外知名大专学府升造。 其他拨款包括: (一)拨款65万令吉给纪念拿督翁奖学金计划,惠及1000名B40中学生; (二)拨款15万令吉给柔佛投资公司(PDT)旗下的教育基金,惠及研究生; (三)拨款370万令吉给“柔佛大专生津贴计划”,惠及7万500名柔佛大专生; (四)拨款10万令吉给大马教育文凭优异生津贴计划下的50名学生,由苏丹后拉惹查丽苏菲雅基金会颁发。 另一方面,在鼓励学生考取辉煌成绩的倡议下,州政府也将确保州内所有由柔州公共图书馆机构管理的公共图书馆,每星期开放7天。 柔佛州务大臣拿督翁哈菲兹说,上述措施将于今年12月1日起,由耶耶亚哇路的公共图书馆开始落实。 其他奖励包括: (一)拨款20万令吉给苏丹后拉惹查丽苏菲雅基金会的“Johor Stars Global”计划,作为鼓励柔州学生代表州及国家参加国际赛事; (二)拨款20万令吉给苏丹后拉惹查丽苏菲雅基金会与柔州教育局联办的英语训练营,共有500名学生参加; (三)拨款70万令吉给柔佛教育基金及柔佛机构基金,用作开办大马教育文凭补习班; (四)拨款40万令吉推动柔佛辩论社计划,培养具有潜力的辩论员; (五)拨款75万令吉给乡区30所学校,开办柔佛民族精明班2.0。 翁哈菲兹是于今日上午在柔佛州第十五届立法议会第二季第四次会议上,提呈2024年的财政预算案时如此指出。 他说,为了鼓励柔州学生前往大专学府升学,州政府拨款1110万令吉给柔佛教育基金的入学援助金,协助2万2200名学生到高等学府升造。 他表示,州政府也拨款1500万令吉给教育贷款津贴计划,协助1100名大专生进修文凭(diploma)及学士课程。
6天前
(新加坡23日讯)吸引年轻族群,提升国人阅读乐趣!怕输先生国际跨界合作美国加菲猫,在乌节路“合开”快闪主题图书馆! 怕输先生是新加坡经典人物、执笔者是怕输之父刘夏宗;加菲猫则是美国知名漫画猫,1978年生,“猫龄”45岁,由吉姆戴维斯(Jim Davis)创作,这一人一猫、一新一美,如今居然能在狮城“喜相逢”,携手合开快闪主题图书馆,陪伴新加坡人欢庆圣诞甚至跨年,对漫画迷来说绝对是个喜讯! 刘夏宗受访时告诉《新明日报》,这次合作的渊源来自与海绵宝宝的合作:“海绵宝宝属于派拉蒙尼克儿童频道的资产,我们结下合作缘分,加菲猫也是尼克儿童频道的成员,再跨界就更容易达成协议。” 比做出漫画更有意义 谈跨界合作,一般做法不就是推出一本怕输先生巧遇加菲猫的漫画?然而,经历多次讨论磋商,刘夏宗认为可以借助漫画人物的知名度,做出比漫画更有意思的东西。 “我建议不如让怕输与加菲猫一起‘开’快闪图书馆,怕输先生爱吃叻沙、加菲猫爱吃意大利面,图书馆内都会见到人猫的‘生活足迹’,图书馆内有客厅、有睡房、有厨房,图书馆有电子,也有实体书籍。” 将影剧漫画时尚紧扣书籍,刘夏宗希望让新加坡人在步入快闪图书馆打卡集邮拍照的同时,也能一闻书香,提高阅读乐趣。他笑说,这样跨界跨文化的撞击,前后策划与酝酿近10个月。 至于为何选择在乌节路办快闪图书馆?他表示:“除了乌节路的时尚大气,主要也是构想建议书广发几个集团之后,先得坊的反应最踊跃。” 今天启动    入场免费 加菲猫将在新加坡“小住”半年,除了陪过圣诞,也陪跨年,尽管这只名猫最讨厌星期一,个性有点慵懒,但刘夏宗不希望贵客只是来新“躺平”,“所以我每个月都会设计一些活动,吸引更多人踏入图书馆,为怕输先生、为加菲猫,也为提高阅读风气。” 加菲猫与怕输先生快闪图书馆在今天(23日)正式启动,想与加菲猫“会面”,就别错过在本月28日、29日、11月4日、11月5日,中午12时、下午3时与5时到加菲猫与怕输先生快闪图书馆。 展览地点:176乌节路先得坊。开放时间:早上10时至晚上10时(包括公共假日)。
1月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4月前
4月前
4月前
4月前
(依斯干达公主城23日讯)耗资10万令吉打造,全新的泰丰华小图书馆今日开幕,其中三分之二的费用获得马来西亚社会企业家基金的“灯塔图书馆计划”赞助,希望能让学生能在舒适的环境下阅读,从小培养阅读风气。 社企基金一共赞助6万7000令吉予该校图书馆,其余三分之一的费用则由该校董事部承担;图书馆目前的藏书量超过1万本。 该校校长洪瑞梅在会上致词时说,图书馆是学校重要的一环,不仅是知识的宝库,也是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及追求知识的地方,而灯塔图书馆的意思就是照亮学生前行的地方,希望这所图书馆能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泉源。 她表示,随着学生人数与日俱增,需要腾出课室空间,该校从2022年计划将图书馆搬迁至行政楼,有了社企基金的赞助,该校得以在一年内完成图书馆的规划及装修工程。 她也感谢该校董家协、师生及农耕食育小组在搬迁过程的辛勤付出,以接力的方式把一本本图书搬到新图书馆。 该校董事长何朝东指出,早前耗费30万令吉建设教学楼,包括校长、副校长室、教师办公室、会议室及图书馆,如今获得社企基金赞助,董事部才有勇气再次启动搬迁图书馆的计划。 他说,全新图书馆的环境变得舒适,相信学生也会愿意到访,借此从小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远离不良嗜好。 他希望这项善举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号召更多企业家或成功企业加入队伍,让更多有需要的学校获得赞助。 社企基金理事曾德志受邀为该校图书馆主持开幕时指出,该基金深信教育培养人才、改善社会、推动国家发展空间,也知道许多学校缺乏图书资源,因此启动“灯塔图书馆计划”,其中一项就是资助图书馆建设。 他说,虽然现代科技发展迅速,人们取得讯息的方式更方便了,但该基金坚信图书馆拥有重要的价值,尤其作为有活力的阅读场所。 他表示,在图书馆除了可享受宁静的氛围,沉浸在丰富的书籍资源中,深度思考,同时提供凝聚社区的空间,像是举办各类型活动、讲座和展览,都可以促进知识与文化交流,激发创新思维及合作精神。 他说,这个项目让更多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环境,例如有舞台区可以学习演讲和表演、放映区方便教师进行视频教学,以及视听区为电子教学提供必要的设备和资源。 曾德志较后受询时说,该基金的目标是“十年百馆”,意即10年内在全国有需要的学校建设共100所图书馆,也会实地考察申请资金的学校是否符合资格。 另一方面,该校也在会上为南马著名彩墨画家陈文浩的作品集《陈文浩诗书画集之诗情画意再续》进行简介,陈文浩将不计数量捐出其作品集,供该校以每本100令吉的价格售卖给社会大众,所得款项全数捐献给该校建校基金。 该校行政副校长邹芳绫在会上分享其读后感时说,《陈文浩诗书画集之诗情画意再续》前半部是陈文浩60至80年代末的作品,多数是他从生活上所见所闻的作品。 她指出,陈文浩以简单生活化的方式表现出当时的风貌,为生活、三餐而忙碌,也反映了当时大马华人从事的行业。 她说,90年代对陈文浩来说可谓一次转变,不论生活、家庭都起了变化,成家立业、夫妻间的感情、对子女的栽培与期望,以及生活上的不易,不仅要养家糊口,还要坚持对艺术的热忱。 她表示,陈文浩近期的作品回归到平凡、平淡的生活,含饴弄孙,欣慰子女家庭美满、儿孙满堂,也展示了自己多年来的作品,希望能获得各界支持。 开幕仪式出席者,包括:新山县教育局学前教育与小学助理局长黄文强,该校副董事长苏文吉、财政林亚才,家协主席曾国荣。  
4月前
买的书都读完吗?本可不必回答,却有很多人爱问。读书可快可慢,可读完可不读完,读完后内容可能记得也可能不记得,且读书有愉悦和实用之别,有兴趣和研究之分。小小问题,一笑就可,一答即俗,成了说教。 俄罗斯文学翻译者高莽有一次为了工作拜访钱锺书,谈完话后提书房。他崇拜钱锺书,猜测必然处处“软皮线装的中文古籍,硬皮烫金的厚实洋书,大本小本,无所不有”。钱锺书扭头看着背后两个书柜,点出书房真貌。杨绛带他参观寝室、女儿房间、餐室小房间,每个房间都有几本书,以字典一类的工具书为主,少得惊人。“他们家中就那么些书。”高莽感到愕然。 家中书少从来不会困扰钱锺书,生活中有书即可。在干校时有一次路过菜园,杨绛往前指:“给咱们这样一个窝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锺书认真想了一下说:“没有书。”他嗜书如命,可是箱子里却只有字典、笔记本、碑帖,无其他书可读。杨绛在《干校六记》记二人这段对话时补充一句:“真的,什么物质享受,全都罢得;没有书却不好过日子。” 文化大革命以后,钱锺书回归学者生涯,有书可读,踏实多了,分别只是在于书是不是藏在家里。他博览群书,仅《管锥编》就引证几千名学者论说,涉及万篇著作,所需资料,大部分从图书馆取得。他记忆力好,内容过目不忘,又勤于做笔记,信手拈来,都是学问,所需资料,呼之即出。 藏书多少和学问不一定成正比,爱看书的人未必爱写书,不必强求,两者之间划等号无疑庸人自扰。藏书在家,理由总总,为方便故,为研究故,为兴趣故,或也可能和老舍所提理由相似。 董桥在《英华沉浮录3》记老舍轶事。老舍喜欢收藏小古董,瓶瓶碗碗不管缺口裂缝,只要喜欢都买来摆。郑振铎到老舍家,看藏品后轻轻说:“全该扔。”老舍听了也轻轻回答:“我看着舒服。”两人相顾大笑,董桥说这是真正的“风雅”。 瓶瓶碗碗,喜欢以后都是情趣,藏书有异曲同工之妙。书买来摆,装饰住家,自己设计,面对四墙书架,学习老舍“我看着舒服”的得意心情,谁曰不宜?只要内心充实就好。既然藏书,就必然流连其中,取出放入,过程本身乐趣无穷。扬之水在〈我与书〉中说朋友为她写一副对联:“读书随处净土,闭户即是深山”,字好,意思也好。问联语出处,朋友说是梁思成书房悬联。在照片中看到,置于心,可惜原联撰者书者均未记得。扬之水又说她当时没有书房,“这一副最适宜书房悬挂的对联,只好委委屈屈躺在抽屉里。” 这样的心情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上网查知,《小窗幽记》有此句,不过上下联互换,“户”取代“门”。如今有谷歌或百度帮忙,找名句出处,问题不大。耐得住寂寞,自然有意外惊喜。读不同书有不同感悟,为兴趣、为提升个人修养皆可,随着作者思维跳跃,有美学有联想,犹如进入寂静深山,空旷处景色宜人,心情祥和,净土就在眼前。想起年轻时读书,一样强调“闭门”,风声、雨声和读书声同在,主轴却是学以致用,家事、国事及天下事,放在心上。“闭门”是为“开门”或步入社会做准备。如今“闭门”,是有社会阅历后的想法,那是陶渊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心情。上了年纪,更能感受这种境界的可贵处。 娱乐自己的心境看待最好 境界可以为自己的年龄增值加分。繁华落尽见真淳,书房大也好,小也好,最后都得割舍,用老舍娱乐自己的心境看待最好。谷林说止庵大概有两万册藏书,扬之水不及他,估计一万册,他小门小户,应该是扬之水一半。谷林晚年和扬之水及止庵两位后辈来往频密,他们敬重谷林。3人的书我都喜欢,看到就买。扬之水说她家没有地方挂字,谷林家面积更小,很多书得放在纸箱,找起来不易。他乐观,不觉烦。他有幽默感,说年龄大者读书,因记忆衰退带来反复阅读的欢乐,是“意想不到的妙事”,文章百读不厌,常读常新,谷林自嘲说“这话其实混合对坏记性的自我陶醉。” “自我陶醉”是自嘲,也是智慧。人会老,却无阻看书习惯。有好书可读,有闲情消耗,有钱逛书店,用《小窗幽记》的话,“享世间清福,未有过于此也。”我对于纸质书迷恋如昨,虽占空间,自小习惯,看着舒服,改不了,也不想改。
5月前
5月前
小时候的我曾在图书馆翻过一本泛黄的印刷手帐本,里面记录着作者的生活,而我便有样学样地剪贴起旅游手册:机票、传单、收据、名片、手信包装等。那时候的我并不知道什么是手帐,只是觉得外出旅行时除了爸爸拍照留念(网上都找得到的照片),收集些当场当时的实物更有象征性。因此,每次外出旅行,我都会带着我的册子,夜晚游玩归来后在酒店里记录一天的活动…… 我的初中生活是在冠病疫情下度过的。学校关闭的日子,我白天黑夜都困在家中,一成不变的生活就像陷入时间轮回的漩涡,根本分不清什么是“昨天”“今天”“明天” 。因此,我开始接触“子弹笔记”来规划我的生活。习惯打卡表、待办事列、心情语录、课业进度……我逐渐找到我生活的定海神针,而一切也开始步入正轨,往前奔跑。 上了高中后,我的生活变成了两点一线,时间都被课业安排得满满当当,而我的手帐也变成了记录生活点滴的主题日记。我试着用手帐去记录我的16、17岁的色彩——有时收藏奶茶的收据、巧克力的包装,回忆开心的事,记录流泪的事,甚至是文章刊登了,我也会剪下来,贴在我的“成就录”里。每一次夜深人静,我便一边播放轻快的音乐,一边做着手帐,还会翻回去回顾之前的生活,回味当初的憧憬,细细品尝生活的点点滴滴,也许这就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吧! 制作手帐是心流时间 快乐学华文班的手帐制作趣味班着实让我眼前一亮。看了郑捷励老师给大家分享的手绘插画风、文艺杂志风、简约留白风、几何图形风等10种手帐风格后,我噗嗤一声笑了:我的根本就是随意庸懒风!我不是文艺感很强的美术学生,艺术细胞也极不发达,我的手帐都是铅笔写下的随心录,没有花样的荧光笔或贴纸,枯燥无感的黑白二色主张着朴实和效率。 上课时,我没有和老师同步做手帐,也很遗憾没有机会开镜头和老师分享我的手帐,但很感谢郑老师热心地与我交流对答。最让我心有同感的是郑老师说:“做手帐是放松解压的瞬间,是抒发情绪的出口,不要注重手帐做得好不好看的结果,享受那个过程就好了。” 那段我留给自己的自我时间,手帐像黑洞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我想,这就是米哈伊所提出的“心流”吧! 在群组分享时,有同学使用Canva制作电子版手帐。我并不有心针对电子版手帐,但我依然认为手写手帐比虚拟手帐来得更感人:除了用心观察及收集生活上琐碎的材料,更多的是体会笔尖在纸上雕刻的滋味。当你心疼地撕下心爱的贴纸,啪一声黏在手帐本上,一刹那又觉得自己眼光真好,一遍遍地摸着自己设计的排版,满足感油然而生——电子版手帐制作者是体会不到这份微妙的喜悦的。 人生是一所图书馆,里头装着一本本手帐。我不知道乐学华文班里有多少同学做了手帐,又有多少人会坚持做手帐,但我希望手帐这个潮流可以推广出去,让更多人为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留下一些值得回首的印记。
5月前
5月前
我家附近竟然有一间图书馆,朋友问我:“真的?假的?” 我说:“是真的!珍珠都没有这么真!” 我不知道它的存在,一直到国外的大儿子上个星期传简讯告诉我,并传来几张图片。 天啊,就在我三不五时中午去打包的牛肉粉店家楼上。 接到简讯的第二天,打铁趁热去打包牛腩粉时,我三步当两步的跨上楼梯,迫不及待的走进冷气空调的二楼。 一个负责管理的小姐笑脸盈盈的招待我,我说在楼下打包午餐,抽空来参观一下就走,以后会再来。顺便请教她一些图书馆的情况。因为经营一间图书馆是吃力不讨好的,没有资金来源,各种费用开支很大,每个月要付出,很难支撑下去。之前在新山五福城3楼规模颇大的图书馆,虽然有财团负责,但自从冠病疫情来袭,就停止操作了。 图书馆陈设得井井有条,各种书籍分门别类摆放在书架上,让读者方便寻找也容易翻阅。另外在天井空阔处摆了一些盆栽花卉,明窗净几,阳光明媚,空气清新,让人心胸松弛下来,感觉宽敞舒畅。 幽静的大厅摆了几张桌椅,几个学生正在专注地温习功课,小姐说,考试时期会有更多的学生来这里。 临别时,我好奇地问:“没有收入来源,要怎样维持各种各样的开销呢?” 她对我说:“图书馆的发起人是楼下隔几间的水晶商品店业主,是为了发扬中华文化,培养读书风气以及让学生有一个良好温习功课环境而创立的。他召集好友,众志成城,每个人每个月出资50令吉来维持。” 可能是才开始运作三、四个月,人手缺乏,书籍暂时不外借,我看了看架上的书籍,发现我喜欢的文学作品、文艺刊物不是很多,便问道:“我有一些书可以送来吗?” 小姐摇摇头说:“不接受赠献,待以后上了轨道再看看吧!” 估计楼下的打包已经好了,我先行告辞。有这样理想的读书场所,我会告诉更多朋友,好的东西大家一起分享。可惜它的招牌都是马来文,没有华文字,让路人擦肩而过失之交臂。 在邻国新加坡,很多商业中心设有图书馆,他们正努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打造一个人文素养优雅的社会。我们呢?
5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