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下载App
下载App
简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尊重

3星期前
3星期前
4星期前
我想,这几年最大的转变是对人际关系界限的设立,以及相信人可以面对困难的能力。 以前的我,如果知道有人情绪不佳或不开心,我会把他的处境当成我的责任。特别是我心里烙印了特蕾莎修女的一句话:“爱,就是在别人的需要上,看见自己的责任。”我在中学的时候看见这句话,爱上了,就把它打印出来,贴在我房间的镜子上。我会尽我所能去关心对方、写信给对方、挖掘困扰对方的心事是什么……所以,中学时期,我在别人的眼中是一个很有爱心,乐于助人的人。讽刺的是,我打从心底不曾觉得自己有爱心,反而总处在低迷的自我价值中,忽略了自己的需要,总背负着别人的责任、别人的情绪。 一直到近几年,开始很诚实地接触自己的内在。这让我的价值观有了很大的转变——开始发现设立界限的重要,也开始了解别人得为他们自己的生命、情绪、决定负责,不是我。我可以让他们知道如果他们需要,我在。但那个负责的人是他们自己啊。 我记得在工作中,同事遇到了一些压力。我陪着她,聆听她,鼓励她将自己的处境告诉老板。但她不愿意。有那么一刻,我写了封信息给她的老板,想让老板知道她的状况,就那么差点击“送出”了。我可以这么做吗?我想也不是不可以,但同时间,我好像也剥夺了她为自己做决定、为自己发声的能力。而且,我相信只要她愿意,她是能自己和老板说的。 最后,我删除了信息,把那份责任还给她,但我更愿意把这看作是赋权(Empowerment)予她。结果怎样呢?几个月后,她终于把她的想法告诉了老板,感恩的是老板也尽量回应她的需要。我认为这是更好的选择。我无需越界地背负别人的责任,他人也学习相信自己的能力,为自己付上责任。 相信他人有能力面对问题 有时难以置放界限是因为总过于放大对方的软弱,以为对方无法承受。犹记得有次,很亲的阿姨因为家人住院,而在医院守夜了两天。我暂时无法回家陪她,心里却总是挂虑,有时已经在幻想这情景:“我没有在那里陪阿姨,她一定很寂寞很难受吧。她在哭吧。”惯性的内疚感就产生了,甚至道德绑架了自己。 阿姨会寂寞难受没有错,但我怎么可以忘记这几十年来,她经历的各种困难而拥有的坚韧呢!事实上,阿姨面对困境的能力不亚于我呢! 反复思想,界限这回事,要配搭能相信人有能力面对问题,而大部分人的坚韧性都挺大的。这也更需要有弹性地拿捏人际关系的界限。这份拿捏的前提是,爱自己也爱别人。而爱己爱人的前提是,让大家都保有自己的界限,让大家都能为自己的生命和决定负责。这也排除了溺爱、不随意越界他人领域的决定,同时也保有尊重及赋权。即使是我们最亲的伴侣或家人,保持适当的界限是人际关系中很重要的一环。
4星期前
2月前
3月前
4月前
5月前
5月前
印度的德里地铁,有一位“特别”的女乘客,她常常穿着清凉装乘搭地铁,多次引来众多乘客看“怪咖”的眼光,可她一点都不在乎别人异样的眼光和看法。 其实,穿衣自由并不代表着穿的少。穿衣自由是指一件衣服,无关性别、年龄、体重等,想穿就穿。 女孩在街上穿热裤、短裙一点错也没有,女孩穿得性感无罪,偏见才是有罪的。 女孩在让自己感到快乐的同时,也要鼓起勇气接受他人不友善的眼光,和不在乎被人的指指点点。 但,穿衣自由不代表是衣着暴露,也不是为所欲为穿衣,我们应该学会的是分辨场合,在特定的场合里穿“合理”的衣服。 和朋友聚会喝茶、走街等,想怎样穿就怎样穿,这是你的事情。 当在正式场合或典礼上,大家都穿着正装的时候,你却独树一帜地穿着“奇特”服装出席。千万不要打着穿衣自由的口号来试图说服大家接受你的“特别”,你很自由这点没有错,但是你不尊重对方。 对我来说,穿衣自由是建立在穿衣得体上,也就是这件衣服,男女老少都能穿,而不是这块“破布”去上学、上班都能穿。 “自由”如果没有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就会泛滥成灾;约束过头,就是不尊重人权。 请我们在学会尊重自己的同时,也学会尊重他人,在放纵自己的同时,也用道德底线来约束自己,这才是真正的穿衣自由。 投稿须知: ■来稿可电邮([email protected])至本报新山办事处; ■来稿可用笔名发表,但必须附上真实中英文姓名、身份证号码、通讯地址与电话、电邮网址,以及银行帐号(汇稿费用); ■投稿内容不可涉及包括宗教、种族等敏感课题; ■字数限800字; ■编辑对来稿内容,有修整的权力; ■本须知若有未尽善处,本报有权随时增删之。
7月前
7月前
网上一名穆斯林男子在他的推文中以幽默口吻表示,他不介意非穆斯林朋友在斋戒的穆斯林面前吃喝,并认为前者也无需躲起来用餐,除非吃的是他喜爱的食物。我看了这则帖文时会意笑了,心里直喊“我明白你要说什么”,因为在他之前,我也听过类似的话,来自马来同事茜蒂。 每逢斋戒月,非穆斯林的我们上班期间总在吃喝方面格外留心。比如为了赶工,午餐不外出而叫外卖,会关上茶水间的门用餐;喝水时会自动转身背对马来同事。华裔主管也在斋戒月期间暂停了下午茶。然而,到了下午3、4点,我们还是会忍不住偷偷晃进茶水间去冲泡咖啡或茶来提提神,只是避免在马来同事面前大口畅饮,虽然,他们从不介意,也未曾要求我们这么做。 记得有一次,印裔同事玛尼一时大意在茜蒂面前大口咀嚼饼干,待意识过来时立刻尴尬地向她道歉。茜蒂摇头表示自己对此无动于衷,还趁机向我们解释,穆斯林斋戒的意义就是为了要记住不幸的人所经历的饥渴,同时也是一种身体和精神上的净化。所以,茜蒂说我们无需顾忌她的存在而躲起来吃喝。 其实,她说的道理我们也懂。在这顾忌的背后不是只有尊重和体恤,也许还掺和了一点乡愿情绪,可是其中也不乏日常相处时的情谊,以及珍惜这得来不易的和谐氛围。工作场所就是多元社会的缩影,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都必然经过一段磨合期,更遑论是当不同肤色,宗教文化迥异的人共处一间办公室时,期间的互相理解、包容的过程,逐渐形成了和而不同的人际关系。正因彼此都有各自的立足点,所以都不想去冒犯、挑衅对方的文化和禁忌。 斋戒月的茜蒂在执行工作时与平常无异。她以1小时的午休时间来换取提早1小时下班。近乎一整天不吃不喝,却不断地消耗脑力和体力来处理繁琐的工作,我佩服茜蒂的毅力,她但笑不语。也曾见茜蒂因为月事而无法恪守斋戒,那时候她会托我们外出时顺便为她打包快餐吃食,月事后她会在其他时间里补偿斋戒,一点也不含糊。 细节里的尊重和理解 除了茜蒂,还有跑外勤的亚西尔,工作的关系而顶着烈阳,骑一辆摩托四处奔波递送邮件,绝不误时拖延。下午他返回办公室时脸上总掩盖不住的疲惫,和茜蒂一样,斋戒期间,都不大爱开口说话。 记得去年开斋节,疫情稍缓的节庆里,全体同事仍做好防疫措施,拉大队前往茜蒂的家拜访祝贺。期间,她不只亲自招待我们,还贴心地提醒我和玛尼,席间有哪几道佳肴是以牛肉烹制的。她知道我们因为各自的宗教信仰不食牛肉,而那是她平时与我们一块外出用餐时,从中得知各人的饮食禁忌。 不知为什么,那当下纯粹的善意一直都刻印在我心底。回想起自己身边的巫裔和印裔朋友,虽然不至于深交到无所不谈的地步,但对彼此的尊重和理解已不是字面上的意义,而是在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里显现它的珍贵和美好。 国文不是有句谚语:“Tak kenal maka tak cinta”?意指当我们没有去深入了解一些人事物时,就会心存隔阂。而我对友族朋友的认知并非来自于一些政客的排他分化论,而是当我们同在一块时,在一个没有政治藩篱的对等交流中,相互衍生的情感里,以真心换真心,那是一种比文字和语言都来得真实的感动。
7月前
9月前
9月前
读报纸、看电视、刷网自媒体或网络内容,偶尔都会多想那些内容的处理,受访者难不难访,节目或文字内容的目标,内容操作背后是否存在商业因素。 以前广告是广告,内容是内容,若有商业宣传成分,新闻版面或电视新闻会标上“市场情报”,让受众分辨那是业配内容,但呈献模式非常接近纯新闻报道。后来电视剧、电影开始有广告产品植入,现在更是大大的品牌出现在综艺节目,初时觉得不妥,现在似乎可以接受了(还是无感了?)。 市场与纯内容的拉扯,在业界是心照不宣,大家都明白媒体难做,没有广告和业配的支持,不论什么类型的媒体都难以生存。 目前“比较舒服”的方式,可以配合广告,但内容不硬销,编采要自主,互不干预,虽然偶尔会遇到不理解作业的广告商想尽办法踩线,双方背后的纠缠确实会死了很多细胞。 有人说,有什么好坚持的?妥协什么事都好办。职责上还是难过编采专业和伦理这一关,所幸广告部、广告商与编采部仍维持最基本的尊重,不干预内容同时也可以好好合作。 至于纯内容,也说说记者与受访者的关系,究竟应该谁尊谁卑,关系是否对等?访问所谓的大牌人物,记者应该如何自处,一定要投其所好? 谁才值得大牌?不同背景的受访者,没有大小之分,只要记者敢踏出去约访、做好功课、发问和消化,一定可以拿出专业的态度产出理想的内容,这是我一直深信的。 采访过程中,我们遇过很好的人,也有不合作的人,很多时候真诚以待:请相信我的专业,是可以让对方信服的。 前阵子,在距离专访预约不到24小时的时间,为了一件小事,双方不让步而拉倒了一个所谓“大牌”的访问。经过一个月的沟通,从审核访纲、采访过程会做的事、涉及采访人员人数、使用的器材、要求记者简历,到拍照只能指定角度和场景,以及过目快问快答问题等等,过度的公关操作及不信任,一层层地逼近及操控,已浇熄了采访热情,新闻专业不受尊重,这样的访问还有什么意思? 近这几年,类似的公关操控有变本加厉之势,媒体经过一番的沟通才能勉强争取所要的角度或采访方式。到底有没有维护到受访单位形象和信誉,还是访问还没进行,就已被公关先毁了? 当内容不再单纯,模糊的界线有时候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被吞噬,慢慢消失……到最后还存在编采独立吗?我们又可以为读者或受众带来什么?   更多文章: 梁靖芬/没关系 黄俊麟/我相信 梁馨元/趁着雨季做记者 梁慧颖/Oh my 尬聊
11月前
11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