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我的股票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首页
|
登广告
活动
下载App
热门搜索
大事件
发现东盟
股市
星洲人
互动区
登录
Newsletter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总编时间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风起波生
大使笔迹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亮剑
下班的路
百格大家讲
长风破浪
大选探路
翱翔天际
烈火真金
华研智库
吃饱了吗
鸟生鱼汤
娴言
鹭岛南望
走读天下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杭州亚运会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动力青年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尊重
有故事的小屋/柯倪(加影)
友人说这间小屋是他父亲建造的。他父亲已年逾古稀,面容依然精神奕奕。
3星期前
“我不喜欢被称做马来婆” 倪可汉助理索菲雅分享多元融合之美
(实兆远9日讯)“我是索菲雅,不是马来婆,因此并不喜欢华人朋友叫我马来婆,同样的,我相信越南或印度朋友,也不喜欢大家叫她们越南婆与印度婆,因此我认为任何族群、宗教、文化,甚至是个人与个人的交往,都是基于互相了解与尊重开始,才能打破隔膜与误解的。”
3星期前
一顿猪脚醋能解决的事/海角(双溪大年)
个人的口味都要学习尊重,跨越那条界线,只会变成冲突的导火线。我,迟钝到好多年后,才渐渐意识到这条鸿沟,深不见底。
4星期前
界限/阿丽(八打灵再也)
我想,这几年最大的转变是对人际关系界限的设立,以及相信人可以面对困难的能力。 以前的我,如果知道有人情绪不佳或不开心,我会把他的处境当成我的责任。特别是我心里烙印了特蕾莎修女的一句话:“爱,就是在别人的需要上,看见自己的责任。”我在中学的时候看见这句话,爱上了,就把它打印出来,贴在我房间的镜子上。我会尽我所能去关心对方、写信给对方、挖掘困扰对方的心事是什么……所以,中学时期,我在别人的眼中是一个很有爱心,乐于助人的人。讽刺的是,我打从心底不曾觉得自己有爱心,反而总处在低迷的自我价值中,忽略了自己的需要,总背负着别人的责任、别人的情绪。 一直到近几年,开始很诚实地接触自己的内在。这让我的价值观有了很大的转变——开始发现设立界限的重要,也开始了解别人得为他们自己的生命、情绪、决定负责,不是我。我可以让他们知道如果他们需要,我在。但那个负责的人是他们自己啊。 我记得在工作中,同事遇到了一些压力。我陪着她,聆听她,鼓励她将自己的处境告诉老板。但她不愿意。有那么一刻,我写了封信息给她的老板,想让老板知道她的状况,就那么差点击“送出”了。我可以这么做吗?我想也不是不可以,但同时间,我好像也剥夺了她为自己做决定、为自己发声的能力。而且,我相信只要她愿意,她是能自己和老板说的。 最后,我删除了信息,把那份责任还给她,但我更愿意把这看作是赋权(Empowerment)予她。结果怎样呢?几个月后,她终于把她的想法告诉了老板,感恩的是老板也尽量回应她的需要。我认为这是更好的选择。我无需越界地背负别人的责任,他人也学习相信自己的能力,为自己付上责任。 相信他人有能力面对问题 有时难以置放界限是因为总过于放大对方的软弱,以为对方无法承受。犹记得有次,很亲的阿姨因为家人住院,而在医院守夜了两天。我暂时无法回家陪她,心里却总是挂虑,有时已经在幻想这情景:“我没有在那里陪阿姨,她一定很寂寞很难受吧。她在哭吧。”惯性的内疚感就产生了,甚至道德绑架了自己。 阿姨会寂寞难受没有错,但我怎么可以忘记这几十年来,她经历的各种困难而拥有的坚韧呢!事实上,阿姨面对困境的能力不亚于我呢! 反复思想,界限这回事,要配搭能相信人有能力面对问题,而大部分人的坚韧性都挺大的。这也更需要有弹性地拿捏人际关系的界限。这份拿捏的前提是,爱自己也爱别人。而爱己爱人的前提是,让大家都保有自己的界限,让大家都能为自己的生命和决定负责。这也排除了溺爱、不随意越界他人领域的决定,同时也保有尊重及赋权。即使是我们最亲的伴侣或家人,保持适当的界限是人际关系中很重要的一环。
4星期前
白慧琪/书写绿潮杂想
和很多议题一样,“绿潮”也有光谱。浅绿到深绿之间有很多变化,保守和自由是相对的;马来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也是有差异的,拥抱传统马来文化的人未必是保守的穆斯林。假设光谱全长100公尺,在20公尺处喊50公尺的人保守,但在80公尺的人也可能嫌50公尺的人太过自由……
2月前
罗龙年:国庆月最佳礼物 各族包容尊重文化差异
文冬华人大会堂主席拿督斯里罗龙年表示,不论一些极端政客如何强横狡辩,大马多元族群文化是铁一般的事实,更是国家重要的文化遗产及魅力所在,希望团结政府言行如一,继续捍卫多元,让民间拥有传承文化的空间。
3月前
东海岸观点
李佩珍 | 适当的穿著尊重场合
任何政府部门,甚至学校都有一套衣著指南,比如不能拖鞋、短裤和短裙等,民众和家长前往办理事务都必须遵守规则,以示尊重,否则将不准进入。
4月前
东海岸观点
即时国内
沙努西被控煽动罪 安华促各方尊重法律与法庭程序
首相拿督斯里安华说,吉打州看守大臣拿督斯里沙努西被控以煽动罪名,是根据相关程序进行,也就是警方接获投报并展开调查行动,然后由总检察长控上庭。
5月前
即时国内
全国综合
弟妹犯错体罚哥哥培养领导力 网轰:“心生畏惧哪来尊重?”
弟妹做错,被体罚的是哥哥,难道这就是身为老大的宿命?
5月前
全国综合
柔佛透视
张千 | 什么是真正的穿衣自由?
印度的德里地铁,有一位“特别”的女乘客,她常常穿着清凉装乘搭地铁,多次引来众多乘客看“怪咖”的眼光,可她一点都不在乎别人异样的眼光和看法。 其实,穿衣自由并不代表着穿的少。穿衣自由是指一件衣服,无关性别、年龄、体重等,想穿就穿。 女孩在街上穿热裤、短裙一点错也没有,女孩穿得性感无罪,偏见才是有罪的。 女孩在让自己感到快乐的同时,也要鼓起勇气接受他人不友善的眼光,和不在乎被人的指指点点。 但,穿衣自由不代表是衣着暴露,也不是为所欲为穿衣,我们应该学会的是分辨场合,在特定的场合里穿“合理”的衣服。 和朋友聚会喝茶、走街等,想怎样穿就怎样穿,这是你的事情。 当在正式场合或典礼上,大家都穿着正装的时候,你却独树一帜地穿着“奇特”服装出席。千万不要打着穿衣自由的口号来试图说服大家接受你的“特别”,你很自由这点没有错,但是你不尊重对方。 对我来说,穿衣自由是建立在穿衣得体上,也就是这件衣服,男女老少都能穿,而不是这块“破布”去上学、上班都能穿。 “自由”如果没有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就会泛滥成灾;约束过头,就是不尊重人权。 请我们在学会尊重自己的同时,也学会尊重他人,在放纵自己的同时,也用道德底线来约束自己,这才是真正的穿衣自由。 投稿须知: ■来稿可电邮(
[email protected]
)至本报新山办事处; ■来稿可用笔名发表,但必须附上真实中英文姓名、身份证号码、通讯地址与电话、电邮网址,以及银行帐号(汇稿费用); ■投稿内容不可涉及包括宗教、种族等敏感课题; ■字数限800字; ■编辑对来稿内容,有修整的权力; ■本须知若有未尽善处,本报有权随时增删之。
7月前
柔佛透视
最新文章
赞大马小孩懂尊重他人 传奇球星威廉斯:很想来大马旅游
纽西兰橄榄球传奇巨星桑尼·比尔·威廉斯(Sonny Bill Williams)赞扬马来西亚的孩子们不仅懂得尊重他人,并且有良好的价值观,让他很想前来大马旅游。
7月前
最新文章
星云
当我们同在一起/黄晓玲(芙蓉)
网上一名穆斯林男子在他的推文中以幽默口吻表示,他不介意非穆斯林朋友在斋戒的穆斯林面前吃喝,并认为前者也无需躲起来用餐,除非吃的是他喜爱的食物。我看了这则帖文时会意笑了,心里直喊“我明白你要说什么”,因为在他之前,我也听过类似的话,来自马来同事茜蒂。 每逢斋戒月,非穆斯林的我们上班期间总在吃喝方面格外留心。比如为了赶工,午餐不外出而叫外卖,会关上茶水间的门用餐;喝水时会自动转身背对马来同事。华裔主管也在斋戒月期间暂停了下午茶。然而,到了下午3、4点,我们还是会忍不住偷偷晃进茶水间去冲泡咖啡或茶来提提神,只是避免在马来同事面前大口畅饮,虽然,他们从不介意,也未曾要求我们这么做。 记得有一次,印裔同事玛尼一时大意在茜蒂面前大口咀嚼饼干,待意识过来时立刻尴尬地向她道歉。茜蒂摇头表示自己对此无动于衷,还趁机向我们解释,穆斯林斋戒的意义就是为了要记住不幸的人所经历的饥渴,同时也是一种身体和精神上的净化。所以,茜蒂说我们无需顾忌她的存在而躲起来吃喝。 其实,她说的道理我们也懂。在这顾忌的背后不是只有尊重和体恤,也许还掺和了一点乡愿情绪,可是其中也不乏日常相处时的情谊,以及珍惜这得来不易的和谐氛围。工作场所就是多元社会的缩影,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都必然经过一段磨合期,更遑论是当不同肤色,宗教文化迥异的人共处一间办公室时,期间的互相理解、包容的过程,逐渐形成了和而不同的人际关系。正因彼此都有各自的立足点,所以都不想去冒犯、挑衅对方的文化和禁忌。 斋戒月的茜蒂在执行工作时与平常无异。她以1小时的午休时间来换取提早1小时下班。近乎一整天不吃不喝,却不断地消耗脑力和体力来处理繁琐的工作,我佩服茜蒂的毅力,她但笑不语。也曾见茜蒂因为月事而无法恪守斋戒,那时候她会托我们外出时顺便为她打包快餐吃食,月事后她会在其他时间里补偿斋戒,一点也不含糊。 细节里的尊重和理解 除了茜蒂,还有跑外勤的亚西尔,工作的关系而顶着烈阳,骑一辆摩托四处奔波递送邮件,绝不误时拖延。下午他返回办公室时脸上总掩盖不住的疲惫,和茜蒂一样,斋戒期间,都不大爱开口说话。 记得去年开斋节,疫情稍缓的节庆里,全体同事仍做好防疫措施,拉大队前往茜蒂的家拜访祝贺。期间,她不只亲自招待我们,还贴心地提醒我和玛尼,席间有哪几道佳肴是以牛肉烹制的。她知道我们因为各自的宗教信仰不食牛肉,而那是她平时与我们一块外出用餐时,从中得知各人的饮食禁忌。 不知为什么,那当下纯粹的善意一直都刻印在我心底。回想起自己身边的巫裔和印裔朋友,虽然不至于深交到无所不谈的地步,但对彼此的尊重和理解已不是字面上的意义,而是在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里显现它的珍贵和美好。 国文不是有句谚语:“Tak kenal maka tak cinta”?意指当我们没有去深入了解一些人事物时,就会心存隔阂。而我对友族朋友的认知并非来自于一些政客的排他分化论,而是当我们同在一块时,在一个没有政治藩篱的对等交流中,相互衍生的情感里,以真心换真心,那是一种比文字和语言都来得真实的感动。
7月前
星云
星云
【有痣青年】女人的选择/陈奕君
做个小女人还是大女人?要用自己的肉身抗衡出新的道路,或是直接套用前辈的范本?可不可以两个都要?
9月前
星云
星云
尊贵与礼待/城堡(东甲)
“老,不是问题,最重要是要有权力。”
9月前
星云
编采手记
关丽玲/当内容不再单纯, 模糊的界线会不会消失?
读报纸、看电视、刷网自媒体或网络内容,偶尔都会多想那些内容的处理,受访者难不难访,节目或文字内容的目标,内容操作背后是否存在商业因素。 以前广告是广告,内容是内容,若有商业宣传成分,新闻版面或电视新闻会标上“市场情报”,让受众分辨那是业配内容,但呈献模式非常接近纯新闻报道。后来电视剧、电影开始有广告产品植入,现在更是大大的品牌出现在综艺节目,初时觉得不妥,现在似乎可以接受了(还是无感了?)。 市场与纯内容的拉扯,在业界是心照不宣,大家都明白媒体难做,没有广告和业配的支持,不论什么类型的媒体都难以生存。 目前“比较舒服”的方式,可以配合广告,但内容不硬销,编采要自主,互不干预,虽然偶尔会遇到不理解作业的广告商想尽办法踩线,双方背后的纠缠确实会死了很多细胞。 有人说,有什么好坚持的?妥协什么事都好办。职责上还是难过编采专业和伦理这一关,所幸广告部、广告商与编采部仍维持最基本的尊重,不干预内容同时也可以好好合作。 至于纯内容,也说说记者与受访者的关系,究竟应该谁尊谁卑,关系是否对等?访问所谓的大牌人物,记者应该如何自处,一定要投其所好? 谁才值得大牌?不同背景的受访者,没有大小之分,只要记者敢踏出去约访、做好功课、发问和消化,一定可以拿出专业的态度产出理想的内容,这是我一直深信的。 采访过程中,我们遇过很好的人,也有不合作的人,很多时候真诚以待:请相信我的专业,是可以让对方信服的。 前阵子,在距离专访预约不到24小时的时间,为了一件小事,双方不让步而拉倒了一个所谓“大牌”的访问。经过一个月的沟通,从审核访纲、采访过程会做的事、涉及采访人员人数、使用的器材、要求记者简历,到拍照只能指定角度和场景,以及过目快问快答问题等等,过度的公关操作及不信任,一层层地逼近及操控,已浇熄了采访热情,新闻专业不受尊重,这样的访问还有什么意思? 近这几年,类似的公关操控有变本加厉之势,媒体经过一番的沟通才能勉强争取所要的角度或采访方式。到底有没有维护到受访单位形象和信誉,还是访问还没进行,就已被公关先毁了? 当内容不再单纯,模糊的界线有时候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被吞噬,慢慢消失……到最后还存在编采独立吗?我们又可以为读者或受众带来什么? 更多文章: 梁靖芬/没关系 黄俊麟/我相信 梁馨元/趁着雨季做记者 梁慧颖/Oh my 尬聊
11月前
编采手记
东海岸观点
郑敬 | 尊重别人等于尊重自己
上星期,有一个游客穿着比基尼在马六甲的五屿岛沙滩上戏水,因为该岛拥有伊斯兰文明的传说,所以引起关注,古城宗教局因此吁请游客在穿着上尊重岛上的圣洁。
11月前
东海岸观点
更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