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教学

1星期前
1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3星期前
或许有人认为,既然我已在华文教学岗位上耕耘多年,理所当然对华文必定怀有深厚热爱的情怀。然,若要我形容自己与华文之间的关系或情感,我只能用“爱恨交织”这四个字来概括。 自小,父母便决定送我就读华小,故我便与华文结下了不解之缘。记得第一堂华文课,我便被那一笔一画的方块字深深吸引。华文不仅是我们华人的母语,更是世界上最优美、最富有艺术性的文字之一。它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着迷。然而,在这漫长的学习旅程中,华文也让我经历了诸多挑战,使我时而欢喜,时而苦恼。 小学时期,每当华文课来临,我总是满怀期待。除了学习生字、生词,我最喜爱听老师讲述古代故事,尤其是那些描绘中华文化精髓的历史典故与神话传说。上了中学后,尽管华文课的时间大幅减少,我对它的热爱却有增无减。每当老师讲解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及《三国演义》中的情节,我都会全神贯注地聆听,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深深吸引着我,使我对文学世界产生了更深的向往。 对华文的热爱,也让我逐渐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中学时期,每当提起笔欲写文章或诗歌时,我常常感到无从下笔,因而羡慕那些文思泉涌、能写出优美文章及诗歌的作家。为了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我开始阅读大量华文书籍,包括报刊杂志、名家散文、名家诗歌、文学作品等,从中汲取养分,锻炼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 既是爱,也是挑战 然而,对华文的学习并非一帆风顺,甚至让我一度感到苦恼。由于我就读的是国民中学,华文课常被安排在课后,使得我在一天的课程结束后,还要拖着疲惫的身躯继续学习,难免感到吃力。此外,在我求学的那个年代,名句精华被列入课纲,因此。从预备班到中五,都得背诵高达360句名句精华。这虽有助于积累文学素养,却也让我感到压力倍增。有时,我对复杂的语文知识感到头疼,对华文也产生了一丝无奈与抗拒。 尽管如此,我从未放弃学习华文的初心。我深知,华文的博大精深绝非三言两语可以道尽,它不仅是一门语言,更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如今,我站在课室前,肩负着传承华文的责任。即便已成为华文老师,我依然不断学习,不断探索,希望能在这片华文的天空中自由翱翔,也愿将这份热爱与知识传递给下一代,让他们在华文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华文于我,既是爱,也是挑战。然而,正是这份爱恨交织的情感,让我在华文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更加珍惜这段与文字为伴的旅程。
3星期前
3星期前
4星期前
去年,完成马大教育文凭课程后,待业中的我听说曾经的中六中文老师因病需要请长假,需要聘请临教代课时,毅然决定接下此“重任”,成为一名中六中文老师。原以为,曾经读过中六中文,又在大学选修中文系的我,面对曾经学过的课程,应该可以应付吧?谁知,一切原来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当初那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我,因为校长的一句话,就给自己挖下了一个难以填满的“大坑”。 想当初,我在大马高级教育文凭考试中,华文科3个学期的总成绩是“A”。这个简单的英文字母,让当初的我有进入中文系的勇气,也让现在的我被临时赋予教导中六中文的“重任”。说实话,面对曾经学过的课程,我确实没有说“不会”的勇气与资格。但在现实中,教与学之间,又有着一条极大的鸿沟,需要身为教师的我去跨越。 学生时期的我,面对那晦涩难懂的文学史与文选,所做的事,就是囫囵吞枣般将所有的知识点背下,到考场时再全部呕出。然而在离开中六后,“背多分”这一套做法,早已不适用。回到教学现场,我所要面对的,是如何把这些晦涩难懂的知识教给学生,并尽我所能引起学生对中文的兴趣。 忆起当初在大学就读中文系时,我在各科讲师的带领下,初步探索博大精深的中文世界。在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马华文学等课上,我们阅读各种资料,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与作者的生平,也跟着讲师的脚步,带着思辨的目光阅读每一部文学作品。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语言学的课,提升我们的中文造诣。虽然现代汉语中的国际音标、音韵学中的帮滂并明,在现代生活中貌似没有用处,但这些课程,无疑让我打开了中文世界的一道大门,让我看到中文的不同面向。正因此,如今回到教学现场的我,也想通过我的教学引起学生对中文的兴趣,让学生看到不同的中文世界。 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在教学现场,学生的“十万个为什么”,每时每刻都在考验着我的知识储备。原来,当初没有理解透彻的知识点,早已在暗处标好了价格。如今换个身分,重新面对当初学过的知识,那些当初不曾考虑过的问题,现在都一一浮现。上大学时,我只需熟悉课业所触及的知识,现在的我,却要同时教授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这背后数以万计的知识点,却是我在短时间内无法理解透彻的。虽然花了很多时间备课,但面对学生的“为什么”时,也难免感到力不从心。 除了教学外,作为一名教师,我也需要肩负起出考卷,教导学生作答技巧的责任。因学期制度的实施,学生在每个学期结束前都会有政府考试,针对学生一学期所学进行测验。在学校,教师则需要出预考试卷,让学生得以在正式考试前适应考试的格式与出题方式。 绞尽脑汁拟考题 出考卷、改考卷虽是教师的日常工作之一,但要完成一份考卷,却绝非易事。由于中六中文的考生不多,市面上基本找不到相关的参考书。因此,出考卷时,教师没有练习可以参考,只能根据考试格式,自行拟定题目与答案。拟题,自然不能如想像般,想出什么就出什么,而是需要根据学生的程度与知识点出题,尤其是出文学史与文选方面的考题时,教师甚至需要“预测”今年可能会出什么内容或篇章,才能设计出较有针对性的考题。 这些工作,对一个资深老师而言,也许不算什么,但对于我一个刚开始执教的新手而言,却如同婴儿学步般,每一步都走得战战兢兢。没有参考资料,意味着我没办法从市面上的练习题中找到出题的“灵感”,更没办法从中探索出题的规律,只能绞尽脑汁想出自认为适合的题目。虽然在病假中的中六中文老师愿意帮忙审题,避免了我“出错题”的窘境,但在近乎没有资料的情况下完成出题与阅卷工作,仍是对我的一大考验。 对于刚升上中六的学生而言,第一次接触文学作品的赏析时,难免感到无所适从,在作答时更感无从下手。因此,他们总希望老师能给他们一套“万能”的公式,或把每一种题型与答案列出,让他们可以“背”进考场。在考试制度下,学生的这个愿望,确实在情理之中,但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却让这个愿望难以实现。尽管自己曾学过同一套课程,但我却从未思考过所谓的得分点。看来,在教学这条路上,还有许多值得我思考与探索的地方。 执教中六中文的这段日子,我仿佛回到大学时期,查找相关论文,以便更好地理解文选的内容,尽量避免自己因理解错误而误人子弟。这段经历,也让我更敬佩在全国各地执教中六中文的老师们。要教好这门没有参考书的科目,需要花费老师大量的时间来备课,查找资料等,更别提课纲内一些本就缺乏参考资料的篇章。一直坚持在这条路上,想方设法地鼓励更多学生报考中六中文这一科,所付出的努力与心酸,只有身临其境的老师可以知道。正因此,我想对所有一直在这条路上默默耕耘的中六中文老师们说一声,谢谢!
4星期前
2月前
3月前
4月前
4月前
4月前
5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