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我的股票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首页
|
登广告
活动
下载App
热门搜索
大事件
发现东盟
股市
星洲人
互动区
登录
Newsletter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最新防疫SOP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总编时间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风起波生
大使笔迹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亮剑
下班的路
百格大家讲
长风破浪
大选探路
翱翔天际
烈火真金
华研智库
吃饱了吗
鸟生鱼汤
娴言
鹭岛南望
走读天下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3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东京奥运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动力青年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旅程
【胡作非文】趁热爱时全力以赴/胡骁萍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撰写这篇文章的正好一个月前,我身处中国北京奥体中心体育馆,陶醉于心驰神往的一场演唱会中。那是我的电吉他女神于文文巡演首站,我与友人不惜飞行千里,只为感受现场的艺术,亲睹这个创作才女弹指之间挥洒自如的飒爽英姿。 虽然一个月过去了,但那个梦幻之夜心海奔涌的愉悦之情,至今依然深刻而强烈,每当回想起那一天仍旧心花怒放,不禁暗自欣喜“啊!圆梦的感觉真好!”这并非有钱就能圆的梦,过程不易,然而我从未动过放弃的念头,终于成就难得的美梦。这场音乐视听盛宴带来的纯粹而美好的感动与喜悦,足以化作生活的能量,陪伴我很久很久。 为一场演唱会规划一趟旅程,为一个人奔赴一座城,我不否认这是几近疯狂的决定,但趁热爱时不全力以赴,更待何时呢? 你有没有试过,买了一本很喜欢的书后并没有即时阅读,最后随着“喜欢”的感觉烟消云散,那本书就永无天日地躺在书架或某个角落里尘封。或者,你买了一件非常喜欢的衣服,但短期内没有合适的场合穿上,最后那件一度非买不可的衣服,就沦为衣柜里其中一件普普通通的衣服罢了。 趁热爱时全力以赴吧!人类的情感很薄弱,也不一定可靠。那些喜欢的、热爱的,自以为能够紧抓不放的,不一定在你的掌控之中,也不一定如你所愿,或许很快就像烟花一样转瞬即逝。喜欢的,某个瞬间也会悄悄从指缝中溜走;热爱的,也可能因为某些原因无以为继;曾经深爱的人,突然就不爱了;自认坚不可摧的友谊小船也会因为一些小事说翻就翻……这不都是血淋淋的例子吗?谁能保证世间万物恒久不变,尤其虚无缥缈无法量化的感觉感受? 我也不是那么悲观的人,我也希望“我喜欢的”一直都会是我喜欢的,我也为自己有喜欢的人、有喜欢做的事并保持热爱感到无比幸福,所以更想把握当下,在情感最为浓烈时完成一件件想做的事,并在愿望清单上一一勾画出满足感与成就感。 年华似水,时光易逝,至少我不负韶华,曾在不计代价逐梦时,上过电视报过新闻;在我天不怕地不怕时,踏上好几趟一个人的旅程;在我向往自由时,背上单眼相机跟着感觉走;在我还有闲情待在路边等一个“对的瞬间”按下快门时,摄过一张张满意又有诗意的照片;在相信爱情的时候谈过几场恋爱;在相信人性本善时见过志同道合的网友;在身体状况允许时跑了42.195公里的马拉松;在膝盖、脚踝、肌肉还未退化前,爬过东南亚海拔最高的神山京那巴鲁山;在骨骼还柔韧有弹性不怕跌倒受伤时,滑过雪也玩过儿时渴望学会的直排轮;在不怕失败时做过生意当过老板;在还有人想看的时候掏心掏肺多写一些文章。 我会疯狂到老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热爱未必可抵岁月漫长,尤其人生无常,趁着早晨的阳光还明媚,怀揣梦想热情充实地度过每一天;趁着夜空的明月星辰还耀眼,别忘了暗处被遗忘的小心愿。趁还有牙齿的时候多笑;趁还没有老花时多看几本书;还未中年发福前多尝美食;还有精力体力时多走动;还有人陪你的时候尽情玩乐;还有梦的时候就奋力去追;还有想见的人时排除万难多见面! 世事难以预料,我当然也有“佛系”的时候,只是一般建立在全力以赴之上,如果努力过了事与愿违,则无需强求,如果真能如愿,即是锦上添花,过程再艰苦也甘之如饴。 很多人总在花落时,感慨来不及好好欣赏,在岁月逝去后,感慨离伤。人的一生不长,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才不会辜负“那些没有在选项里”的日子。趁热爱时圆梦,享受酣畅淋漓的快乐吧!当有些梦圆得太迟,来得太晚,时过境迁之后快乐也不够痛快! 不是有一句话说“再不疯狂就老了吗?”不!我会疯狂到老,继续“痛快并乐着”地为热爱全力以赴!
2天前
卓衍豪/教室里装不下的世界
那趟旅程,孩子探索了古老的热带雨林。白天和夜晚不同的生态探索活动,不同的动物和植物从书本、虚拟世界里跃然于眼前。夜晚入宿雨林原来跟想像截然不同,雨林背景音乐下入眠的体验,同样也留给孩子毕生难忘的回忆。
3月前
彭健伟/远方的红气球
出版社友人国忠给我送了一本他们的新书,本地插画家农夫的绘本《远方》。 这是农夫从瑞士旅行回来后的创作。50张美丽的插图,串成一则故事,记录了他沿途所见的绮丽风光。时而细腻,时而奔放的笔触律动,简约柔和的颜色,让我想起瑞士景色的自然纯粹。果然是身历其境才能捕捉到的感觉啊。 插画中出现的红色气球,漫天飞舞,飘散到远方的山峦叠嶂之间,飞越瑞士的城镇、高山和湖泊,最终轻盈降落在远方某人的手中。我猜,农夫笔下的红气球应该象征着思念吧。 对我这个读者来说,那红气球又代表什么?我最珍惜的人事物都在身旁,没有需要投递远方的眷念,那么我的红气球应该是一份好奇之心。自小对大自然,对历史,对人性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神迷,于是我甘心一次又一次地踏上旅途。 艾伦狄·波顿(Alain de Botton)在其著作《旅行的艺术》中说到:“异国风情让我们着迷之处,或许就是我们在自己家乡渴望而得不到的东西。” 曾到访瑞士的我,为之着迷的又是什么呢?是那巍峨雪山,清新空气,还是那纯净沁凉的泉水?这些都是感官的初体验,轻轻开拓我拙朴的视觉、嗅觉和味觉。 可是,再往深一层思考,短暂的瑞士之旅中,更令我折服的是当地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系统,还有维护人民自主自由的体制。 虽是内陆高山国家,却能以铁路通行无阻,无论是高海拔雪山或平地湖泊,几乎都能乘搭公共交通抵达。瑞士尊重人权,保障弱势群体,虽然德语人口居多数,却未形成单一民族及语言,而是将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拉丁罗曼语4种语言均列为官方语言。 这些才真的是我在自己家乡可望不可即的东西吧。 此刻翻阅《远方》,多个情景似曾相识,比如牧伦(Mürren)雪朗峰山脚下的小山村,苏黎世(Zurich)的中世纪街景,或是卢加诺(Lugano)湖畔的市民公园。原来我们曾欣赏过同一片风景,感谢农夫的插画让我细细回味一段难忘的旅程。 忘了在哪听过的旅游宣传口号,号称瑞士是一辈子必去的地方。年纪稍长,才知道此话言重了。人的一生并没有什么非去不可的地方,也没有什么非尝不可的食物。学会活在当下,才懂得每一刻都是一期一会。良辰美景如眼前人一样,稍纵即逝。 握紧手中的红气球吧,别让它飘走了。 更多文章: 彭健伟/如果有一种适合写作的氛围 彭健伟/桃花、樱花、梅花……傻傻分不清? 彭健伟/一个人旅行,一个人吃饭 彭健伟/疫情下的爱情
7月前
张锦忠/感伤的旅程,荒野地的呼唤——给中年诗人木焱的信
Dear Muyan: 2005年,那是多久以前?2005年,你人在台湾,给在马来半岛南方的杨邦尼写信。那一年,你写了18封伊媒儿,18年后,18封信有了题目,叫“灵光之书”——那是一个令人想起卞雅民(Walter Benjamin)“灵光消逝的年代”的题目。那些电子信笺于是有了新的功能,作为你的《魍魉/灵光之书》“代序”。 隔年,2006年,杨牧诗集《介壳虫》出版的年份,你在给邦尼的信中哀文学之式微,说市场流于媚俗。你还在写诗读诗,还在寻找诗意,对某些诗人“读不到一种精神,没有美了”的作品颇有微词。当然,你指的不是杨牧,彼时你还没细读《介壳虫》。许多年后,2022年,你依然坚持“文学创作最大的驱动力是美”,并指责某些学者作家“离美太远了”。(杨牧诗集出版16年后,某个冬夜,我找出我的《介壳虫》,再一次,从〈后序〉读起,然后驻目诗集里头的那首〈介壳虫〉,眼光聚焦最后一行的“地上一只雌性苏铁白轮盾介壳虫”;就像我现在从你的〈代序〉读起,然后翻到书稿里头的〈魍魉之书〉,跳岛般跳过2006年以后那5年的〈由岛至岛/岛屿随笔〉,寻找消逝的灵光。) 那已是2010年了。可是〈魍魉之书〉不就是杨邦尼写给你的信吗?收在这里的11封“魍魉之书”是你写给邦尼的信,而邦尼回复的信简,并不在这里,这里不见(我们预设曾在、此不在的)邦尼覆函,因此,这些书信不是鱼雁往返的两地书,但也不是胡品清的“深山寄简”那样的抒情散文体式,而是一面面的单音墙,留下无尽的自由与想像空间,没有回响。 Dear Muyan,我要讲的,是我对书简体的话语、现象或空间,以及说话者与受话者身分的勘察。 〈魍魉之书/灵光之书〉的受话者/收信人在哪里?到了2017年初,人在中国某个城市或小镇,你写下本书最后一则书简,〈时光一粲,我们皆是尘埃〉,依然没有Dear Benny的回信。只有Dear Benny,没有Dear Muyan。然而彼时,是的,彼阵时,应当是有的,《魍魉/灵光之书》的〈后记〉说搁置这个出版计划的时间是2019年,所以我们假设那一年你回到台北,寄出最后一则信,邦尼也回了信。也许这束寄简当年在《南洋商报》的〈南洋文艺〉副刊发表时,受话者邦尼也以说话者的身分,送出他的话语,并且期待受话者/收信人的你收信、复信,因为这个书写计划也有个收信人“木焱”。读者会发现,I-You,我-你人称结构的主客体总已交互重叠如魍魉,在这里或那里易位共存。因此,《魍魉/灵光之书》其实不是一本“没有回信的书信集”。正如你在〈后记补遗〉写道:“正如邦尼在信中所言:我重读我们的书信……”,邦尼总已“在信中”,邦尼的信一直都在,这些信,总已是“我们的书信”。因此,这是一本没有回信但其实不是没有回信的书信集。 不过,如果我们再多想一点,就会发现,受话者邦尼不在这里、不在书里、不“此在”的同时,受话者“木焱”也“被”不在这里、不在书里、不“此在”了。这是你这本书的“书简体吊诡”——不在场者总已在场,在场者也是缺席者。你作为受话者的身分的缺席,一如作为说话者的邦尼的缺席,其实是“在场的缺席”。这许多声音的缺席,造就了你的“荒野地的呼唤”——Dear Benny, Dear Benny……,在山林之间的暗影处回响,它们就是暗影处的魍魉,是为“魍魉之书”。 另一方面,既然受话者/说话者邦尼或受话者的你都不在这里、不在书里、不“此在”,书信集就不是往返书信集了,甚至也不是书信集。只有说话者“木焱”的声音——我们不是习惯用“说话者”来表示一首诗里头诗人的假面吗?你本质上是个诗人,从惨绿少年“为赋新词强说愁”以来,你即“将自我形塑作一名诗人”,书中文字其实多是你的诗路历程自述,故多谈文学,像一段“感伤的旅程”(sentimental journey)。少年时你抄写泰戈尔的《漂鸟集》、读巴金,在台湾或在马来西亚读西西《候鸟》、余光中《五陵少年》、白先勇《台北人》、里尔克《时间之书》、波特莱尔《巴黎的忧郁》、米兰·昆德拉、辛波丝卡、周梦蝶、木心、苏绍连、保罗·策兰、韩波、狄伦·汤默斯,那几乎是一份诗人的书单,记述了一个诗人的自我养成的标记,以及诗的启蒙效用。书简,正是一种叙述与抒情之间的文类,颇适合“诗人木焱”的你用以自述的体式。 跳岛阅读的读者终究得回读先前(因对书简体的灵光的追寻)跳过的书稿文本。在你的《魍魉/灵光之书》里,书简的语境与回忆文本交错,文字生活与现实生活重叠。穿插在两辑书信集之间的是两辑回忆与乡愁(“由岛至岛/岛屿随笔”与“灵魂的居所”):你自身离散多乡的生命经验,父亲的病,以及伤太婆、外婆、父亲等亲人之逝。2017年,写信的人,你们一因丧母,一因“被生活琐事困住无法脱身”,魍魉遂不再随行,灵光消逝。表面上,这解释了上述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在场与不在场问题。不过这只是表象。The real当然不可道。到了写〈后记〉的2019岁末,魍魉已化而为疫鬼,作祟人间迄今3年,3年以来,时空场景早已面目全非,Dear Muyan,你移除了此曾在的给Dear Muyan的魍魉文字,一再补遗〈后记〉,而且誓言还要燃烧三把火,然后继续在荒野地呼唤——Dear Benny,以示一本书之终于完成。 14 Jan. 2023 写于高雄左营
7月前
【我和波仔有个约定/下】一人一狗环岛游,游山玩水谱写美好时光
黄慧娴不知道波仔还可以陪她多久,如今都一一解封对它的限制,什么美食都让波仔尝试,除了辣和咸的,所以这趟旅程波仔吃了很多以前从未吃过的美食。
7月前
【我和波仔有个约定/上】不让生命留下遗憾,带着承诺,一人一狗环岛游
黄慧娴在波仔病危时,对它许下承诺:“如果这次你打赢了这场仗,我就带你去旅行!”去年10月1日,从吉隆坡出发,断断续续走了89天,带着波仔看遍美景,吃尽美食,度过了他们最美好的时光。
7月前
星云
“难民”车厢/冬阳(双溪大年)
我喜欢搭火车,难于忘怀的,是上世纪80年代末乘搭火车的经历。 那时是学院生,不舍得花钱,领着学院的学生证,即可买到仅13块半从吉隆坡到北海的车票,这是第三等车厢,没有卧铺,只有木制座椅,我称之“难民车厢”。 “难民车厢”没有空凋,炎热窒闷,上面挂着3个小风扇,风扇吹四方,但风力弱,无济于事,为了驱热,大家拉下车窗。火车行驶时,一阵阵清凉夜风夹杂郊野味道强劲灌进车厢,偶尔有昆虫飞进来,耳际传来轰隆轰隆巨响,一整夜在车厢晃动、冷风侵袭和震耳欲聋的轰隆声中度过。 嘈杂也罢了,最怕是椅背不能往后调,乘客以90度坐姿,坐在硬邦邦的座椅睡觉。运气好,旁座没有人,可以打横睡,睡姿不雅观无所谓,关键是,可以躺着睡,何等珍贵!奈何,打横睡的机会渺茫,大多数是受尽折磨——坐着睡。 在靠窗座位坐着睡还好,可以垫枕头、斜斜的靠窗而睡,即便如此,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导致脖子酸麻,半夜醒来以为脖子要断了,吓着了,赶紧搓揉和转动脖子,缓解酸麻。借机上厕所,过后继续靠窗睡。 最折腾是靠走廊的座位,没能依靠,一整夜僵直坐着,午夜冻醒过来,但觉腰疼脖酸背痛,睡意朦胧之际也得站起来走动或上个厕所——活动筋骨、腰脖和发麻手脚;惨淡的日光灯下,我看着周围坐着睡的乘客,一张张坚韧的面孔,无畏生活考验,咬紧牙关挺着,肃然起敬,他们都是生活勇士! 感觉好点了,回到座位,换个坐姿,比如抱着背包睡,继续第二回合的煎熬。就这样,又睡,又醒,又起身走动数个回合,睡意朦胧中看到车窗外徐徐显现的北海城镇,欣喜,终点站快到了,我的刑罚来到尾声。步下车厢,筋疲力尽,抵家第一件事是倒在沙发上蒙头大睡,补回体力,一直到日上三竿。 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等我再度搭火车,是带着孩子们拜访住吉隆坡的外婆。此一时,彼一时,“难民车厢”已被淘汰,车厢只有两种:卧铺和座位。此时的座位,坐垫舒服,椅背可以往后调,车厢设有空凋,车窗紧锁,火车行驶的轰隆声减至最低,车厢安静。 摇晃车厢仿若摇篮 卧铺车厢内,这是我家的经典画面:老大和老二睡上铺,高高在上,对望的两个孩童,感觉新鲜,嘻哈玩乐;妻和小女睡一个下铺,我独占一个。卧铺真舒适,床垫、床单、被单、枕头、壁灯和床帘,一应俱全;能够拥有自己的空间,躺着睡,看窗外明明灭灭的灯火,车厢偶尔摇晃,仿若睡摇篮,这种感受,大抵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幸福,我沉沉睡去…… 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2015年起,电动火车(ETS)以时速140公里取代普通火车,从双溪大年到吉隆坡的长途旅程,只需4个半小时,不必在火车过夜,卧铺车厢遂走入历史。每次乘搭动车,我习惯把全部车厢走一遍,看芸芸众生相,想,当年经历“难民车厢”的乘客,他们想必和我一样,感动于先进的动车设备吧!
9月前
星云
旅情
叶蕙/驾驶我的车
自从开始双城生活,心情上仿如坐上云霄飞车。每周往返位于雪兰莪州南区的住家和185公里外的K市,必须穿越永远车水马龙的吉隆坡心脏地带,对我而言乃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之旅。 以前去哪儿都有专用的柴可夫司机载送,坐在副驾驶位上当名副其实的riding shotgun,无论路途多么遥远,我都还有余裕看风景。如今一个人在车上,每分每秒都要提高警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巨型卡车及飙车党之间量速奔驰,若不留神可能分分钟命断公路! 3周下来,深深体会公路就是战场,处处刀光剑影,敌人(敌车)随时出现,杀你一个措手不及。 想起村上春树的短篇《在车上》(Drive my car,另译《驾驶我的车》),讲述的是舞台剧演员兼编导家福悠介,他有一辆乘载着亡妻记忆的车。在广岛以俄国文豪契诃夫的剧作《万尼亚舅舅》为蓝本选拔演员期间,他重遇妻子的情夫高槻,二人因爱上同一个女人而有共同的悲伤。因工作需要,家福聘请无家可归的渡边美沙纪为代驾,两个孤独的人在一次次的对谈中得知彼此的过去,逐渐解开心结,修补昔日心灵上的伤痕,获得感情升华与救赎。 这部电影展现了人类语言无国界的沟通方式,拍出了现代人的虚无与孤独感,难怪获得多项国际电影奖的肯定。 我想起我那辆全身黑黝黝的Myvi,它也载满了我与某人的共同回忆。2011年从日本搬回来时,问了身边朋友的意见,他们都极力推荐这个号称大马国民车的品牌。事实证明,它从不给主人添麻烦,稳稳妥妥地陪着我们南下北上东奔西跑。尽管莫名其妙的伤痕累累,我们始终不忍心换车。 双城模式也有开心的一面。大波士是老东家,服务对象又是可爱的大学生,从互动过程收获即时回馈,让我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加上我在K市住的是姐妹之家,和两位年轻教师及6名学生合租一间双层角头屋,相处融洽,感情亲如手足。我们有共同的信仰,清早一起晨兴晨祷,一起去上早八的课。久违地跟年轻人在一起,感觉像是回到了青春时代。 大半辈子下来,早已习惯有人在身边嘘寒问暖。而今他生病了,凡事不得不亲力亲为。有人说,开车等同于掌控自己的人生方向。蓦然觉得人生就像一场没有回头路的长途旅行,在路上你会看到不同的风景,遇见不同的人与事。有平坦的康庄大道,也有崎岖的坑坑洼洼。陪我们一起走的人可能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一个人。宫崎骏说的,当陪着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要笑着挥手告别。旅程还在继续,谁也不知道前面有什么。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只有勇敢面对风雨,才能赢得自己想要的人生。 更多文章: 叶蕙/原来你也在这里 叶蕙/黑天鹅与灰犀牛 叶蕙/纸上行旅的流动语言 叶蕙/浮过生命之海 叶蕙/酷日本是怎样炼成的
10月前
旅情
更多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