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朋友

夏堇(学名Torenia fournieri)也叫蝴蝶花、Wishbone flower等,有粉红、靛蓝、紫等色泽。 为什么叫夏堇?这植物属于玄参科一年生草花,夏天开花之后就会枯萎,很短命。为什么叫Wishbone?听说在西方古老风俗里,佳节享用火鸡大餐时会有一种有趣的游戏,也就是用餐时两人会互相拉扯火鸡许愿骨(锁骨),扯赢的那一方可以许下一个愿望。 我们好像都很爱许愿。寿星一般上会先许个愿再吹熄蛋糕上的蜡烛、信徒在庙里烧香也会许愿、听说遇到流星雨也得赶紧许愿。也许生命的长度及人生的变数都不是我们所能掌控,也只能祈求生命犹如夏花之绚烂,了无遗憾。 初中三那年,我班上有个女同学,幽逸柔美,笑盈盈的脸上还有可爱的梨窝。如果她是一株花,那会是夏堇。她与班上长得白皙丰盈的M是亲戚,两人感情要好。她们家在村外,都经营养殖业。上学的日子她们借宿在M的祖母家。M的祖母家离我家很近,从我家出来拐过一个巷口便是。那些日子我自然与她们走在一起,只是相处的时光不长。 那年年末考试中遇上一天公共假期,正巧碰到村里停电,她和M选择回去她们村外的家,说什么她们家里有发电机,方便温习功课。M骑着脚踏车载她沿着村外的路踩回家,没想到半路上竟让死神给拦住。一辆卡车呼啸与她们擦身而过,不知怎么把后座的她给碰跌在马路上。一个年轻的生命恍若陨星般坠落,就这样消逝,仿佛这是一个不适合停留太久的世界。 生命对我特别苛刻 出殡的那个下午,同学都坐上巴士送她最后一程。巴士里很安静,似乎每多说一句话语都是一种沉重,一些同学脸上还挂着泪痕。M没在巴士上,据老师透露,这场意外让M的心灵受到极大的创伤,她需要好好休息一段日子。料想当时M也吓得屁滚尿流丢失了魂魄,要说侥幸捡回一条命,却痛失了好友,一时之间难以释怀。 巴士紧随着灵车驶向S镇义山路漫漫长。车窗外无尽的油棕树慢慢地倒退倒退,一一向她告别。我不自觉地瞥向巴士前方的灵车,想像着里头那一板灰灰暗暗的灵柩,躺着一具冷冷冰冰的肉身,突然有感一个朋友离去后的落寞。 生命似乎对我特别苛刻,总让我与死亡靠得那么近。就读预备班那年,一场车祸轻易夺走了我的父亲。送父亲最后一程的路,也是走在这样一条通往S镇义山的路,漫漫长。
20小时前
我喜欢蓝雪花,其浅蓝色花瓣是温柔的颜色,就像不经意想起一个年少时的朋友,心里不自觉有一抹柔柔的蓝。 阳光温煦的清晨,我坐在厨房外的屋檐下,把从早市买回来的青菜一叶一叶摘下,一面听张艾嘉温柔唱着: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在这样的时光散漫里,我也会想起她。 初中时我常去她家学口琴。从我家骑脚车出来拐入二马路后往右走,经过铺上绿草坪的教堂直走就会看到她家。她家两层楼房子有个小阳台,粉蓝色外墙与我清晨上学路上的天空很接近。午后多风,我坐在她家院子石椅上,听她一遍一遍示范;Do吹,Re吸,Mi吹……我双手握紧口琴尝试在唇上滑动,吹吸吹吸吹吸吸……口琴是我从村里书局买来的21孔复音版,两边平滑钢片上刻着“英雄”字眼。 有时我们对坐在她家屋旁的圆形秋千,听她吹奏〈小白船〉,口琴感性音色游荡在风中,我随着节拍起伏,不自觉用我低沉的声量唱出:蓝蓝的天空银河里有只小白船……风拂过耳畔。 有一次,我们蹬蹬蹬走上二楼阳台,天空湛蓝,我们站在阳台把视线抛向不远处的海,她牵动嘴角,朝空中舞动双手,沉浸在自己的天空,在午后的风里。 一个周日,她带我走入那间绿色草坪的教堂。教堂里,平时温文尔雅的她显得更平和、安稳。周日礼拜结束人潮散去,静谧的教堂只剩我们两人,她走到教堂前掀开钢琴琴盖欣然弹奏起来,那么自然。一如那些不吹口琴的午后,她也画画,让浓烈的颜料给水稀释后涂抹在画纸上。 画一幅温柔给我 那一阵子,同学的画常被老师贴在课室后的布告板上。比起同学颜色浓烈鲜艳的画,她的画总是释放一种温柔的感觉。某个下午,她说画一幅给我。我静静坐在她桌旁,看着她用水彩在画纸上绘出蓝蓝的天空,茁壮的树安静站在苍穹下,一只黑白色花狗在绿黄色草坪上追着风跑。尔后我把画定在一张厚纸皮上,用透明塑料包书纸给封起来,挂在卧室板墙上。 高中两年,我和她不同班,我也没到她家去了。中学毕业则传来她结婚的消息。这事太突然,我和其他同学一样感到讶异,更费解她为何嫁得那么仓促,甚至胡乱猜测。她的婚礼同学们都没被邀请,只听说她在那间绿色草坪教堂与一个大叔年龄的面包师傅步上人生的另一个旅程。婚后她夫妇俩在村里经营一间蛋糕店,过着属于自己的岁月静好。 如今想来,大抵她过去青春年少的心早已有所信仰、有所皈依。那年站在二楼阳台午后的风里,她似乎比同龄的我们更清楚看见属于自己的天空。
2天前
有段时间,我经常把各种在偶然间听到的歌记录下来。 抱着“这歌写到心里了,有空一定重新翻出来听听”的想法,我把这些歌名一个个打进手机的备忘录里面。 事实上我没有听歌的爱好,所以很难理解那些花很多钱买贵价音箱,或是传说中音质很好的头戴式耳机的音乐发烧友。我很少为某件事发烧,尤其是那些会使我本不乐观的资产更加难堪的爱好,我一概尽量避免。 有次我和一个朋友走进商场的3C数码店,他指着一个外观看起来像是金属材质制成的长方形盒子,跟我说这是音箱界的爱马仕,叫马歇尔。 我原本已经伸出去想要触碰的手顿时不敢再往前。这个会发出声音的小东西竟然这么贵。 朋友说这是最小款的,一千多,现在在做促销。 “所以你要买吗?” 朋友说不买。我还想问为什么,却先一步听见他说家里已经有了。 “我有最大号的那个。”他说这句话时很得意,还恶心地朝我眨了一下眼。 我常会遇到别人问我关于听歌的问题。比如有没有听歌的习惯。喜欢听谁的歌。一般用什么软件听歌。最近谁或什么乐团出了一首好歌,你有没有听过……诸如此类的关心,而我总带着歉意摇摇头。 我一个人开车时不听歌也不打开电台。非常偶尔,当某种感觉突然涌上心头时,我才会自己意思意思地唱几句烂熟于心的歌曲副歌。 为什么唱副歌?因为我只记得副歌歌词。 有时也会碰见极力想要推荐我歌的一些人。他们眼神带着“21世纪烂透了,唯有歌能拯救啊”,这种莫名其妙的巨大热情,向我展示或是极致忧伤,或是可以冲破耳膜的硬式摇滚歌单。 后来我就直接以“不好意思啊,我不听歌的”,谢绝艺术硬销,同时杜绝了有些人想要拼Apple Music、Spotify或YouTube Music的隐晦邀请。 有天我和另一个朋友一起吃饭,她随口问起我有没有关注最近网络上重新爆火的一个音乐综艺节目。她说里面有个素人,原本学的是护理专业,毕业后在医院工作了一段时间,但是很喜欢弹吉他,所以就辞职来参赛了。 “他也不像其他人那样,跳舞或者耍帅什么的,就站在舞台上面边弹边唱。” “我听他唱歌会想流泪。” 你已经在流泪了。 我看着她不自觉的样子,不知道可以说些什么,和应该说些什么。我猜想最近她一定过得很不好,所以才会少见地在大庭广众的餐馆任由情绪外露。这时服务员端上餐食,礼貌地留下“请慢用”三个字,马上朋友就像一个正在泡澡的少女忽然听到门被打开般,惊慌失措。 她回过神来的第一反应是叹气。第二个反应是对着我挤出一个难看的笑容。 我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她只是摇头,一句话也没有说。 她点了炸鱼排。像往常一样和我分享,只是这次她选择对半切开,接着放进了我黑椒鸡扒的碟中。她说自己不大有胃口,我的那份不要给她。 她不是一个十分关注综艺节目的人,绝大部分的生活围绕工作和家人,一小部分留给还没有结婚的伴侣,以及像我这样每逢节假日才会相约见面的几个老朋友。距离青春期那种每天待在一起上下课的日子已经太久太远,此时她就近在眼前,两颗曾是负间隔的心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停止了共振。 各人有各人的课题。各人有各人的生活。 等我们把最后才上的甜品也都干净地吃完,她还是不说。 没关系,我想到了其他的办法:“他唱的歌叫什么名字?我有空去听一下。” 朋友露出意料之中的惊讶表情,她知道我从来不听歌,去KTV也只会唱固定几首老掉牙的歌。但是她仿佛意识到了我的心情,了然地笑笑,打开手机里的Apple Music给我看。 “你也和别人一起拼Apple Music的家庭账号吗?” 她说是啊,好多人都是这样的,自己买多贵啊,也不划算。 那些难以启齿的话,就请歌代替我们说。 就是这天之后,我经常把各种在偶然间听到的歌记录下来。其实坚持记录大约有大半年了,可截至目前备忘录里就只有16首歌。很遗憾地,我依旧没有养成听歌的习惯,但是开始愿意听别人分享他们听歌的心情和心得了。遇到面部表情特别真诚的分享者,我还会特意搜他说过的歌来听。 不再排斥同事给我介绍歌单 被我写进备忘录里面的歌种类很杂,我没有特别偏好的,选择它们是因为它们所携带的某些东西,在某些时刻精准地击中了我。 高强度连续上了5天的班后,躺在床上一整天的周末,陈奕迅〈今天只做一件事〉的歌名击中了我。看完Melo韩剧男女主甜到发腻的恋爱历程后,高姗〈遇见你的时候所有星星都落到我头上〉的旋律击中了我。经前综合征准时到访时,吴汶芳〈孤独的总和〉的歌词击中了我,我在挤满了人的捷运里幻想偌大的城市就只剩下我。伍佰的〈Last Dance〉反复击中我,方大同的〈Love Song〉接着治愈我。歌制定了逃跑路线,只要思绪放空,我们就会去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读一个人的文章,就是在这个人的文章中短期居住,然后再走出来。听歌应该也是这样的。 带我认识马歇尔的朋友热衷使用Instagram的便签功能。这几天他都发一些伤心语录,可能是意有所指。当他连续3天都分享同一首歌时,我点开了和他的聊天框,“失恋啦?” 马上就收到他的回复:“你怎么会知道?!” 因为你发的歌啊。这首〈Secret Love Song〉的歌词不就在讲失恋吗?“咳咳,Every time I see you I die a little more?” 他已读,再也不回复。也许是害羞,也许是恼羞。我终于也恶心了他一次。 我再也不排斥同事给我介绍歌单,我隐约地感觉到这是建立人际关系的一种隐性新方式,让刚开始只晓得彼此名字的一群陌生人,迅速找到拥有相似人生经验的朋友。人与人之间有一座歌做的桥,走上去以后桥就会自动播放歌曲,如果你不是90年代至尊苦情歌的受众,那就走隔壁的桥,那边正在放〈伤心的人别听慢歌〉。 又是一年的圣诞,我又和朋友聚到一起。这次她看起来好多了,面色红润有光泽。我问她还在听〈像我这样的人〉吗,她说早就不听了。但她还是喜欢这个歌手,最近在循环播放他和别人一起合唱的〈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很有钱〉。 我们还是在上次的餐馆,点了一样的餐食。这次她连一小块也不给我切,她说她刚下班,快要饿死了,叫我把自己的那份给她分出来一点。 更年轻一点时,以为不媚俗是一件很酷的事,发誓绝不做为了钱庸庸碌碌的大人。几年过去了,在认清世界没有绝对的悲剧,但也没有英雄主义后,才发现拼Apple Music一点都不丢脸。 我们不再像个内心满是创伤的小孩,尖锐又骄傲地说“你懂什么,你什么都不懂”。我们在走到人生的某个节点时,突然听懂某句歌词,也听懂了彼此迂回却带着关心的话外音: 最近有听什么歌吗?(最近心情怎么样?) 想不想知道我最近在听什么歌?(想不想知道我最近过得怎么样?) 你猜我喜欢听什么类型的歌。(在你眼中我是谁。) 21世纪烂透了,唯有歌能拯救啊。(21世纪烂透了,互相推荐一首歌,暂且度过这段难挨的日子吧。)
2星期前
3星期前
2月前
1940年燕京大学买到一块与校园相连接土地,洪业提议用来盖10间平房,提升驻校外国学者住处。校务长司徒雷登同意,派他到美国哈佛燕京学社向董事会申请经费。 哈佛燕京学社由燕京大学和哈佛大学在1928年共同设立,以研究中国文化为目的,经费来自美国铝业公司创始人查尔斯·马丁·霍尔(Charles Martin Hall)遗产,洪业是北平办事处执行干事。 洪业1940年9月抵达美国,1941年1月离开。他顺道到母校俄亥俄卫斯良大学接受荣誉博士学位,又到华盛顿探访胡适。 未见胡适以前,洪业遇哈佛数学家贝尔克夫,聊天时扯上胡适。贝尔克夫说胡适当大使后学会假笑,他看过好几次,他提起胡适变化:“学者是不能假笑的,可是一做大使就一定要假笑”。 洪业怀疑胡适举止是否大变。此次航程,船停夏威夷一天。他到夏威夷大学,在校友刊里看到校长与胡适握手照片:“他的面孔实在是在假殷勤地笑,俗气得厉害。” 见面以后发现胡适依然如旧,不见俗气,松一口气。“大概是大会的时候,跟那些没关系的人说话,才摆出一副假殷勤。”洪业同情胡适。不适宜的氛围,处处客套话,只希望尽快散场。所谓假笑,不是虚伪,是不自在。 畅谈甚欢。胡适要洪业搬进大使馆,并说厨子可做他喜欢的菜。不过洪业选择下榻附近旅馆,有时间就往来大使馆吃饭。 《洪业传》作者为陈毓贤,大部分资料由洪业提供或口述。原著英文本1987年由哈佛大学出版,1992年台北联经出版中译本,我手头上的《洪业传》是1996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审定再版本。洪业二战时到美国的叙述共4页,其中写胡适部分占一页。 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比邻,二人是旧识。洪业说胡适牺牲很大。有一次晚饭,胡适半途接电话,回来后蹙着眉头。“胡太太问是谁呀?”胡适说:“很讨厌,是宋子文。他要搬进来。” 江冬秀人在上海。我用笔在“胡太太”处旁打了问号。后来发现陈毓贤在〈《洪业传》出版以后〉中已纠正错误,“应是使馆别的女士接电话”,提醒她的人是胡适研究专家周质平。 洪业胡适都属绅士类型 洪业替胡适抱不平。“国民党政府有胡适这样的人做大使是很幸运的,但偏有小人不要胡适做大使。”洪业对陈毓贤说。又听说胡适离职后蒋介石过意不去,支付3万美金,胡适虽穷却谢绝。洪业说他“拐弯抹角问胡适这大使是怎么丢的。但他是顶聪明的人,几次都轻巧地避开话题。” 洪业英文洗练,口才很好。一次聚会中,辛克莱·路易斯的太太也在,被洪业言谈吸引,她是纽约报界红人,正筹划罗斯福总统演讲,想邀洪业同台。荣誉虽高,但是演讲骂日本人是免不了的,考虑自己快要回到被日本占领的北平,洪业建议改请胡适。他帮胡适准备10分钟讲词,演讲前胡适在镜前练习一遍,洪业“建议他裁掉两分钟,以留足够的时间让听众鼓掌。”温馨有味的一幕,在苦闷的大使生涯中甚少出现过。 洪业1915年赴美留学,在司徒雷登的安排下,1923年到燕京大学工作。担任文理科科长期间,他负责改造学校课程设置,取消预科,创办文理科研究院。他和司徒雷登配合无间,帮他将默默无闻的燕大提升至教会大学之首。 司徒雷登1954年出版回忆录《在华五十年》,洪业名字只出现一次。胡适受邀写序,对洪业的付出做适当补充:“我趁此向燕京的中国学人致敬,特别是要向洪业博士致敬。他建立燕京的中文图书馆,出版《燕京学报》,而且创办一项有用的哈佛燕京引得丛书,功劳特别大。” “常时往还人,记一不识十”。老了健忘,平常来往的人,十之八九已记不得。这是杜甫句子。《杜甫传》是洪业力作。杜甫早年很多诗篇散佚,第一章写杜甫23岁前生活,洪业脱离上下文语境,以“记一不识十”为题,不过是为了表达自己缀拾零星片段和填补空白的过程。这样一点巧思,让老年和少年呼应,时光之旅多了趣味。 洪业爱读杜诗,陈毓贤说他情绪激动时,杜甫诗句往往脱口而出。他小胡适两岁,都爱在旧纸堆中找情趣。知胡适提他在燕大贡献时,立即写信说自己功薄:“图书之收集,多由田洪都、薛瀛白、顾起潜诸君之力。《学报》之校订,几全由容希白、八媛兄妹之劳。《引得》之编纂则尤聂崇岐一人之功。”洪业做事一丝不苟。功劳该给谁就给谁,不含糊。这一点和胡适很像。二人都属绅士类型,不邀功,懂分寸,处处替朋友着想。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5月前
生病时,有人为你送来一份餐点,这种关怀不仅是物质上的滋养,也在精神上带来了极大的安慰和感动。由于病人身体虚弱,消化系统功能较差,对食物的吸收能力有限,所以带什么餐点都应细心考量。 以前,阿嫲去医院探病或探望刚出院的亲友,罐装的鸡精成了必备手信。鸡精是经过精炼处理的液体营养品,极易被身体消化吸收,不会对肠胃造成负担,而且含多种能够快速提供能量的营养成分,如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这些成分能够迅速被人体吸收,帮助病人恢复体力,减少疲劳感。 我在坐月子时,早餐是鸡精配半生熟蛋;不然就是晚餐鸡精炖鸡腿。总之每天至少一罐鸡精。后来,朋友送我从台湾带回来的滴鸡精,相比之下,我更爱原汁原味的滴鸡精。 以前,滴鸡精不易买到,所以我上网学习如何自制。其实过程并不复杂,需要的是耐心炖煮。由于是原汁原味,所以鸡肉的品质非常重要,最好选择无激素、无抗生素、全天然饲养的鸡或甘榜鸡。 如果家里有炖盅,只需将鸡肉块、姜片、红枣、当归片或泡参片放入内胆,按键炖煮即可。没有炖盅也不必担心,只需找一个小锅,倒扣一个碗,将鸡肉放在碗上,放入大锅内以中小火隔水炖一小时半。这样,鸡肉经过高温慢炖,营养精华逐渐滴入碗中,形成一碗元气满满的滴鸡精。 剩下的鸡肉千万别扔了,它可以做成不同口味的手撕鸡。这个下回再详细跟大家分享。 虽说滴鸡精不难烹煮,但它需要的是耐心和足够的爱心。试问在这人人都周旋于忙与盲之间的时代,有人愿意为你停下脚步,熬煮这份滋补的营养品,并送到你的手中,这份关系和感情肯定非一般。 一份滴鸡精元气便当,我想献上的不仅是营养,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支持、鼓励和祝福。希望这温暖的行动,能让生病的友人早日恢复健康,享受生活。
6月前
常常听人们说,爱情到最后都会变成亲情,不过我的人生有不同的造诣,我的亲情变成了友情。 去年年初,全家人相约电影院,看《真爱好妈》。恰好那天看电影的人很多,我们4人就没办法坐到一起。于是,爸爸和弟弟坐在前一排,我和妈妈坐后一排。这样一来,反倒给我一种是和妈妈两人约会的感觉。电影开始,18岁的何佳琪和她的妈妈美玲是主角。何佳琪在换衣服时,美玲忽然闯了进来,她感到非常难为情,美玲却觉得没什么。电影演到这里时,妈妈小声说:“你看,这是你来的。”我也小声地不甘示弱:“你看,这个也是你来的。”剧情里的母女,好像现实中的妈妈和我,又或者全世界大多数的母女皆是如此,我们有着深深的共鸣。 后排有个小孩,有些顽皮——把太小的孩子带进电影院,有时真的不是个好计划。不过当电影里出现妈妈二字,她也学着说一声妈妈的时候,我竟不觉得她吵闹了。若是旁人,定想让他安静点,我却开始好奇那样小的孩子,眼里看见了什么,妈妈对她来说又是怎样的存在,我真想知道。我悄悄回头看一眼,恰好看见小孩定定地看着她的妈妈,那样的视线有我不知道的秘密。我的心里开始产生疑问了,似乎我们与所有母女无异,又好像是完全不一样的。 没有大人的高高在上 从小到大,我是从未对妈妈心生恐惧的,而她也的确如寻常母亲一般,要是我,犯糊涂,会纠正;做错事,也受罚。不过我在小学期间,一直发现许多同学对自己的妈妈敬而远之。他会告诉我他的妈妈对他多严厉,他又有多害怕、多抵触;她也会闭口不谈母亲。然而,邻里之间的流言蜚语总是有的,久而久之,大抵能知道他们家里发生了什么。但小学的这些同学其实也好久未联系了,我无法切确地知道他们与自己母亲的关系现在到底如何了。不变的是,我从始至终没能理解为何会有如此的母子或母女关系——犹如上司与下属,犹如主人与仆人,没有一丝与我们这般,像朋友的关系。 阿姐的朋友回去时是这样评价的:“你的妈妈真有趣,还会跟我们这一帮小孩子一起玩游戏。”这样的评价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因为这在我们家不足为奇,在别人眼里却是难能可贵。那天阿姐的朋友来家里拜年,我们玩的是猜字游戏,玩法是大家把抽到的写有题目的小纸张贴在额头,自己无法看到,其他人就负责给提示,直到猜出答案为止。这样的造型本就很搞笑,可妈妈还是愿意配合我们,并且乐在其中。而且我们在游戏当中会自然而然地把妈妈当成同伴一样,不必有对长辈的毕恭毕敬。妈妈没有大人的高高在上,这是彼此关系毫无隔阂与距离感的主要原因。我的妈妈最不像我的妈妈,我的妈妈是我最好的朋友。 我在离家很远的地方读书时,会时常与妈妈联系,打电话也可以,发信息也开心。然后有一天,一个朋友忽然问我,一直跟妈妈说这说那,不会很烦吗?我是全然没意识到这件事的。因为他与我对于妈妈的概念也是全然不一样的。偶尔都能听到他说:“妈妈们和我们有一定的年龄差,代沟是肯定的,所以很多事情,我是不告诉她的。”他的神色及语调犹如大发什么伟论 ,我却一直没办法认同。不过他这么一问却引我思考了起来。索性还是打电话给妈妈吧。要不说妈妈是我朋友呢,这种回复真的算满分了:“要是厌烦,就不会接你的电话;要是烦恼,就会不停打电话给你,说来说去就是任何一个烦字也没和我沾上边儿。”我的妈妈最不像我的妈妈,我的妈妈是我的朋友,最知心的朋友,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 我还记得小时候出席的某一场宴会,有一位不认识的叔叔向我打趣说,让我过去与他同坐,但我不愿,一直跟着妈妈。后来见我快哭了,又忙说:“长大了要学会独立,不必一直黏着妈妈,难道你要一辈子跟妈妈坐吗?”幼年的我是无比怯懦的,对那样的大人感到恐惧,只会哭。于是,我要在现在的时空代替那时的自己回答他:“是的,一定要坐在一起的。我把妈妈比作朋友,所以也请您想一下,要是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是否也会最先寻找自己熟悉的人或朋友?答案已经很清楚了。无论是朋友,亲人或是母亲,我们不离不弃。”
7月前
不知道到你出个门,多少个时辰后,想到回去可以坐下,可以躺下,可以清静不说话。 有一女子把天台打理得像个小天堂,各类的花卉,也有水流,常常来了不知名的小鸟来憩息。她道:“去到哪里,还是回到自己的天台小花园最愉悦。” 外头炎热时,我一回到家的客厅,就有种凉意,或许是不西照,或许是前后通风,或许是老款的瓷砖踩上去有点冰。此时配上冷饮,真的哪儿都不想去。 只是生活是这样的……困在千余呎的自由还是想出去自由,那是去见小朋友老K。称老K小朋友,因为小我二十几年,称他老K因为他年纪也不小。与老K用餐他会夹菜餸,他会促狭与我抬扛,他是纯英文教育背景,有时却也出口成章——劝我别“狼吞虎咽”,不然就是“斯文败类”。成语用得有点像又不像。餐饱之余,他也不想与大伙去K歌,问我要不要去某处吹风。这我喜欢。去了他新买的公寓,又到另一层公共设施处,那开放的地方凉风习习,我们倚在栏杆吹风。 我的朋友不多,我喜欢自己的朋友不多。 偶尔也喜欢与妻去到甘榜处,那些浮脚屋已装修得美仑美奂,想必生活改善了,房子占地空间也大了。我比较喜欢那些小装修,维持原貌,房子周遭还是空着地。有时走到小路的尽头没了路,要快快U转,深怕别人见到问起——“你要找谁啊?”真不知要如何回答。 有时见到老人家倚在屋子的栏杆处纳凉,很想下车聊个天,又觉冒昧。越来越没胆。想起从前当销售员上门时,无论交易成与不成,他们都会捧了托盘,端来冷饮或热饮,有时也加了糕点。我喜欢那种朴实的热情。 绕了几圈看看别人的房子,天色渐晚,此时也该回去自己的房子。 出去回来,真高兴自己出去回来,有着飞出去的自在,也有一个窝惦着你回来。又想想,能过得这样子,只因身处——没有动荡。(人这辈子,害怕动荡,害怕不能出去,也害怕出去不能回来……)
7月前
7月前
长假里,许多人都出外旅游。在羡慕嫉妒恨别人都是有钱又有闲之际,感恩自己的一双腿还能走,也能在附近走动走动。 去年11月,在送女儿进入大学预科班前几天,毫无预兆跌倒扭伤脚踝,拉伤了筋骨,年轻的跌打师傅一再叮嘱需要减少活动。但恰巧那几天有朋友到访,约好了逛老街,隔几日还要护送女儿进入新校园,无论哪项活动都需要用到脚走动,才不听年轻人的危言耸听呢。于是,右脚浮肿,走路颠簸,友人吓唬说这恐怕得一年半载才会完全康复了。 其实,这只是小伤,反倒是那天来古晋游玩的佩华老师在回西马前夕不慎踩到马路上窟窿跌倒,这一踩空就骨折,需要入院包扎,最后还得坐上轮椅登机。一回去就申请一个多月病假与轮椅拐杖为伍,新年前走动还会疼痛。幸好佩华老师乐观开朗,此次意外并不妨碍她还想出游的兴致。 能够走,自由走动多好啊!想出外看世界,还真的需要“有力”。就像教文学课,王安石在1000年前写〈游褒禅山记〉,就已经列出旅游的条件,要有志有力有物。当真有远见,如果没有一点意志力还真的不能去到远方。上个星期有朋友约去登山,山不高,但已经很久没运动,感觉全身不听使唤,多走一步都有可能断气。卡在山腰,多次萌起“算了,俺就在这儿等你们下山再汇合”的念头。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是大福气 幸亏,领路的珊珊一直在鼓舞,再向前几步就接近目标了、前方有美景、登顶后可以喝冰可乐……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诱惑之下必有蠢人。于是乎,虽然往前几步还没抵达终点,反倒遇到更大的阻碍,但想着要站在巅峰上致敬可乐,就再迈开腿用力攀登吧!当时,贾玲成功减肥50公斤的激励画面不断在脑海中重播,最终我就是靠着这股毅力如愿看见了旷阔的远景,一览无遗的山脉,飘渺的云海。 当然,有志之后必然还得要有力。腿不行,走不远。难怪人们会说,要趁着年轻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像祖父母的那一辈,他们退休后有积蓄也有时间,但此时想攀登长城黄山,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所以,攀峰路上遇上年长者,心里不禁会肃然起敬,攀谈之下,才知道他们是每周固定都来一两次,能有此毅力,更是难能可贵。 前阵子脚伤行动不便期间,上下梯级都要搀扶护栏,提携物品还得使唤他人,尤能感受有脚不能行的无奈。上网查询获悉吃什么保健品可以神速康复后都抱着不妨一试的心理,这时才体会病急乱投医的心态。 学校里,一些年长的老师也是走路不便,行动迟缓,加上上课期间需要久站走动,就更加能够体恤那些老师的难处。无怪乎,申请提前退休的老师人数剧增。 能走是福,能够有一起走的伙伴更是天大的福气。中学时期曾经猜过这道谜题:去罗马旅行,最需要的是什么?不是闲情不是美金,是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王安石游历褒禅山是以遗憾作为总结,我的走走停停却乐趣横生。 感恩呐!
9月前
10月前
12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