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李鈜沬

如果马来西亚的饮食文化是一场精彩的多元大戏,那么南北之间的美食差异就是这出大戏里最抓人眼球的桥段之一。尤其是当话题转向Laksa或福建面时,这些平日看似普通的食物,瞬间变成了隐藏“文化密码”的钥匙,每一口都在无声上演着南北的灵魂对话。 Laksa:汤勺里的文化博弈 南马的Laksa,是一碗馥郁的椰浆盛宴,散发着浓郁的沙爹香料气息,每一口都仿佛置身热带雨林,感受阳光穿过椰树叶的那种慵懒。而北马的槟城Laksa,则是酸爽到让人眉头一皱、拍案叫绝,仿佛海风卷着亚叁酸和鱼鲜的味道,让你的舌头被逼上了味觉的“高峰挑战”。 有人说,北马Laksa是一碗“有情绪的汤”。它带着某种不按常理出牌的自信,一口酸到灵魂打颤的鱼汤,告诉你什么叫“天生不屑世俗的甜美”。而南马的Laksa则更像热情的拥抱,温暖而丰厚,恨不得用椰浆把你喂饱喂暖,仿佛隔壁的马来阿姨盛满爱心的那一大勺。两者摆在一起,仿佛是两位性格迥异的朋友:一个直率豪爽,另一个心思缜密。 然而,最耐人寻味的是,每当有人争论“哪碗才是正统Laksa”时,这两碗汤会以惊人的默契共同沉默。它们心里可能在暗笑:我们不过是汤,你们却在我们身上找边界,实在是高估了我们的政治性。 南北Laksa的魅力不仅在于味道的不同,还在于它们的个性对比。在北马,一碗Laksa上桌后,洋葱、“叻沙”花和薄荷叶总会被精心摆放,像是画龙点睛般为整碗汤添色。而南马Laksa则致力于把味觉体验堆到极致,鱼丸、虾米、鸡蛋一个不落,似乎想用丰富的配料填满你的胃,也填满你的心。无论你更偏爱谁,它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提醒你:文化从不止一种,食物更是如此。 福建面:虾汤与黑酱油的较量 福建面在北马,是槟城人的镇店之宝,一碗浓稠虾汤,简直是承载着整座岛的骄傲。一碗浑厚的虾汤盛着油光泛泛的面条,配上虾仁、几瓣蛋片和辣椒膏,味道浓郁得让人怀疑厨师是不是把整个虾市场都熬进了锅里。每一口都像在听一首交响乐,层次分明,余音绕梁。槟城人骄傲地说:“这一口,就是我童年的味道。” 而南马的福建面,却是另一种画风。它并不是虾汤主打,而是变成了黑酱油的舞台。面条被炒得油亮亮,仿佛在向世界宣布:“我不需要虾汤,我的深色灵魂才是主角。”虽然也叫福建面,但南北两地的差异,简直让人怀疑它们是否曾经是一家人。 有趣的是,当南北的人聊起福建面,常常会出现这种情景:槟城人翻出手机里的虾汤图,激动地说:“看,这才是正统福建面!”南马人却悠然放下筷子,笑着回应:“我们是‘新一代’福建面,创新总要打破点规矩嘛。” 两者的差异,像极了同根生的兄弟,一个固守传统,一个追求变化。但无论如何,当一碗热腾腾的福建面端上桌时,那扑面而来的香气早已说明了一个道理:食物的价值,从来不在于它的名字,而在于它如何回应人的胃和心。 味蕾上的边界与共鸣 Laksa与福建面的对比,就像南北文化的一面镜子。北马的口味常常强调酸、辣、鲜,像是一种张扬的生命力。槟城的亚参Laksa和虾汤福建面,仿佛都在诉说“生活需要层次”的哲学,每一个配料都精致地配合,为的是呈现一场复杂而精彩的味觉表演。而南马的口味则倾向于浓郁与厚重,椰浆Laksa和黑酱油福建面,像是在用直接而热情的方式拥抱食客,无需过多的花招,就让你感受到满满的满足感。 无论是南北Laksa的汤底之争,还是福建面的演绎差异,其实都在提醒我们一个有趣的事实:美食和文化一样,没有固定的边界。它们是流动的,是会随着时间和地点而不断变化的。或许,南北之间的“差异”不过是食物在不同土壤中生长出的“个性”。而正是这些个性,才让马来西亚的饮食文化变得如此令人着迷。 当我们用一碗Laksa去定义边界时,也许忘了,它们的本质只是一碗汤,是在锅中无数次翻滚、融合的产物。而当我们捧着一盘福建面吵着红汤还是黑酱好时,福建面本身说不定早已笑成了一坨:“嘿,我只是来填饱食客的肚子,又何必为难自己?” 试想,如果Laksa只有一种酸或甜,那我们是不是就少了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福建面只有一种做法,那生活会不会少了一点刺激?恰好是因为有了这些差异,才让美食文化充满了戏剧性和人情味。 或许,当你下一次吃到Laksa或福建面时,记得对它们笑一笑。因为这些食物,不仅仅是你盘中一碗汤、一盘面,它们还是一场对文化、边界和人际关系的诙谐思考。而这种思考,不仅入口即化,还回味无穷呢。
4天前
油腻的唇角泄了密, 一颗芝麻, 狡黠地潜伏在牙缝里, 像生活埋下的笑柄。 ——你吃了些什么? 生活总是这样盘问, 我却含糊其辞, 嘴里塞满欲望的碎屑, 嚼不烂的骨头, 卡在喉咙, 像无法咽下的真相。 夜深时, 我拿起牙签, 剔掉那些看不见的沉默, 却捅出更多的空虚。 “咯吱咯吱”—— 像深井回音, 刺破生活的薄膜。 有人劝我刷牙, 有人递来口香糖, 有人笑着递上完整的菜单: “细品人生吧。” 我点头,学着咀嚼, 却发现牙缝深处藏着的, 从不是美味, 而是吞不下的庸常。 我不写诗, 只是掏出牙缝里的词: 黏糊、湿漉, 像旧毛巾, 沾满日常的污点和气味。 它们喊着“真实”, 又让人作呕, 像一场永无止境的广告, 闪闪发光, 却不会安静下来。 诗呵, 什么时候成了牙缝中的残渣? 带点腥味, 吐露真相, 却令人恶心。 生活呵, 就像这牙缝, 宽了不够体面, 紧了又难以喘息。 人前微笑, 人后咀嚼不尽琐碎, 用疲惫填补空白, 一场永无止境的啃咬。 于是我学会闭嘴, 让诗卡在那里, 像故障的齿轮, 偶尔咯吱作响, 提醒我—— 下一顿人生, 还有更硬的骨头, 等我啃,等我塞满 那些空虚的缝隙。 诗,从不写给人看。 它是生活带腥的回音, 卡着,疼着, 却咬不碎我。 相关文章: 邢诒旺/无关: 有关布和虚空饱满的联系 廖舒辉/诗作二首 陈洁颖/悔意
4星期前
新的一年,我最想狠狠按下“删除”键,把那句让我哭笑不得的“你就好咯”彻底从我的人生中清除。这句话听起来像一份善意的祝福,但每次听到,总让我哭笑不得,想翻白眼,也忍不住想笑。最重要的是,它让我有点想认真聊聊。 “你就好咯,政府又给你们加薪了!” 这句话跳进耳朵的一瞬间,我的脑海立刻浮现出那些永无止境的加班、开不完的会议、层出不穷的教育政策,以及改不完的试卷。很想反问一句:“真的有‘那么好咯’吗?既然你羡慕得这么直白,为什么不干脆转行试试呢?” 但答案无非是:“哎呀,还是算了,做老师太辛苦了!” 原来,在这些“你就好咯”的感叹背后,是一种毫无根据的假设——他们羡慕的,从来不是我的薪水和工作,而是他们想像中的“轻松”。加薪这件事听起来像天降喜讯,但实际上,我们的“薪”背后多了一份“辛”:教学压力、家长沟通、无休止的行政任务,连不加班都成了一种奢侈。 “你就好咯”真的是一种羡慕吗? 其实,这句话并不是真正的祝福或赞美。它更像是带着点酸意的比较,一种用别人的“好”来掩盖自己“不甘”的心理投射。教师的加薪,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但那些隐形的付出——时间、精力,甚至身体健康的牺牲,却被轻描淡写地忽视。这不是羡慕,而是看不惯。 更有意思的是,“你就好咯”还有了拼音缩写“njhl”,不仅被挂在嘴边,甚至像一种带攻击力的网络术语,精准击中教师的职业和单身生活。 “njhl,单身多自由,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njhl,没有家庭,不用伺候公婆,也不用担心孩子学费。” 作为单身的老师,我似乎被定义成了人生赢家,仿佛单身老师就是一种顶配人生的象征——有时间、有自由、有钱。别人羡慕我的是一个人追剧的惬意,却看不到我独自扛起生活的重量。每次搬家,我得自己打包、搬运;每次生病,也只有自己忍着烧开水、吃药、熬过漫漫长夜。自由的确是一种选择,但选择的背后,是无数孤独时刻的默默承受。 他们所谓的“省钱”“省事”,其实是一种误解。没有孩子需要养育,但供养父母的责任全压在我一个人身上;没有婆媳矛盾,却意味着所有的难题都得独自解决。从外人看似“风轻云淡”的自由背后,藏着我不愿炫耀也无需诉说的辛酸。 带着偏见的“假关心” “njhl”这四个字母,表面上轻松随意,实际上隐藏着一种偷懒的评价。它把我的选择表面化、理想化,却忽略了自由与独立背后深藏的努力和代价。这并非羡慕,而是未经深思的“随口一说”。 新的一年,我想删除“你就好咯”。 对我来说,这句话不是祝福,而是用无知堆砌的调侃;它不是羡慕,而是带着偏见的“假关心”。“你就好咯”是一种隐喻:人们只看到生活表面的光鲜,却不愿了解那些隐藏在背后的辛劳。他们羡慕的是你的收获,却选择性无视你付出的代价。 新的一年,如果再听到“你就好咯”,我会笑着回应:“谢谢你的夸奖!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辛苦和不容易,您这么优秀,我也觉得您挺好咯!”既给了对方面子,又不失礼貌。因为我明白,很多时候,说这话的人并无恶意,只是看到了别人的光亮,却没注意那光是汗水擦出来的。与其较真,不如用轻松的幽默化解。毕竟,我的生活,我自己清楚;别人的羡慕,也无需成为我的负担。
1月前
自我有记忆以来,命运就给了我一张不同寻常的“名片”——我的掌纹。左手那条岔开的横纹,像是一条分岔的小路,指向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小时候,我不懂它的意义,只是隐约觉得,这条掌纹注定让我与众不同。 我出生在一个经济困窘的家庭,那时的家,是一间简陋的板屋,风吹过时,木板间总会发出隐约的颤抖声,仿佛在诉说生活的艰辛。夜深人静时,父亲断断续续的咳嗽声穿透昏黄的灯火,在狭小的屋内回荡,像一记记沉重的叹息,压得人喘不过气。 我两岁那年,父亲被确诊为癌症晚期。年幼的我尚不明白“死亡”的含义,只觉得家里越来越安静,安静得让人害怕。家里的胖咪猫成了我唯一的倾诉对象。有一天,我轻轻抚摸着它,脱口而出:“胖咪猫,你知道吗?我爸爸好像快死了……”这一句天真的话语被一旁的外婆听见,仿佛一把锋利的刀,深深割在了她的心上。 父亲临终前,把我叫到床边。他颤抖的手握住我的左手,目光灼灼地望着我,仿佛要将所有的爱与未尽的嘱托刻进我的生命里。“去,跟二姑回家去。”他的声音微弱却坚定。那一刻,我虽年幼,却感受到一种无法言说的沉重。站在一旁的二姑含泪牵起我的手,那天的离别,我不明白意味着什么,只记得父亲的眼神,如同一道烙印,深深刻在我的心里。 从此,我离开了原生家庭,来到二姑和二姑丈的家。他们没有自己的孩子,却为我重建了一个温暖的世界。从那时起,“二姑”和“二姑丈”成了我这一生中无可替代的“爸爸”和“妈妈”。 初到新家时,妈妈牵着我的手,微笑着对我说:“你是我们的孩子。从今天起,你就叫李洪娣。”她温柔地抚摸着我的头,认真地解释:“‘洪’是你的根,永远不要忘了你的来处;‘李’是你的新生,愿你带着两家的爱,走向未来。”我虽然懵懂,但那一刻,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和温暖包裹了我。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心深处总有一道无法填补的空隙。每当我凝视左手那条岔开的掌纹时,仿佛看到两条不同的人生路:一条通往生父的记忆,另一条通往养父母的深情。妈妈偶尔开玩笑说:“你注定要吃两家饭。”年幼时,我只觉得这句话有趣,直到长大后才懂得,这不仅是双重的家庭,更是两份沉甸甸的期许。 那些年,我时常感到迷茫,像是被过去和现在的身分拉扯着,不知所措。有一位长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的名字里虽有‘洪’,可‘洪’有大水之意,太重了,或许会阻碍你的运势,‘娣’字带弓,含蛇形,会与你生肖相克。既然命运给了你一条岔开的掌纹,为何不重新给自己一个名字,带来新的开始呢?” 那句话触动了我内心的柔软。名字不仅是一个称呼,更承载着我的身分、过往与未来的期待。在爸爸妈妈的支持下,我将名字改为“李鈜沬”。“鈜”字金声玉振,象征坚韧与响亮;“沬”字带水意,却是柔和的水,润物无声,象征生命的灵动与重生。妈妈握着我的手,微笑着说:“名字改了,但‘李’家的爱不会变。‘鈜’与‘洪’谐音,‘洪’家的血脉依然在延续。” 我没有辜负两份爱 那一天,我再次凝视左手的掌纹。那条岔开的横纹仿佛变得更加清晰——它既是命运的印记,也是我的选择。这条纹路,像一条延展的路,给了我重新出发的勇气。 小时候,爸爸常抱着我在院子里散步,指着花坛里的花朵说:“你看,这些花虽然颜色、形状各不相同,却能在同一片土地上共同绽放。”当时的我听不懂他的话,长大后才明白,爸爸不仅是在说那些花,更是在告诉我:我的人生也如这些花一样,承载着两份爱,在爱中成长。 如今,每当我凝视左手的掌纹,那条岔开的横纹早已不再让我困惑,而是成为激励我前行的力量。这条“掌纹”——这张命运赠予的“名片”,不仅镌刻着生父未尽的爱与托付,也承载着爸爸妈妈无私的养育之情。它让我明白,无论生活将我带往何方,我都要怀着感恩,将这两份爱交织成一条完整而坚实的路。 左手上的这张“名片”,是命运留给我的印记,更是我一生的使命。每一次努力与成功,都是对父亲在天之灵的告慰,也是对爸爸妈妈深情厚爱的回应。我希望有一天,当我站在人生的路口时,这张名片能成为最好的证明:我没有辜负两份爱,也让他们以我为荣。
2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