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氛围

几年前当Netflix宣布要开拍《百年孤寂》时,我完全不抱期待,认定说不可能拍得好。在那之前看过好莱坞拍的《爱在瘟疫蔓延时》,其他的不说(其实是不记得了),单是剧中人物说英语这一点——还特地说带着蹩脚口音的英语——就让我想翻白眼翻到后脑勺了。 不过,我很高兴Netflix后来证明我七早八早乱下的断论是错的。剧集上架前释出的预告片彻底改变了我的态度,瞬间从不屑转换成了期待。 对我这个“如果去孤岛只能带一本书那必须是《百年孤寂》”的铁粉来说,剧中人一定要说西班牙语,即使我一个字也听不懂。听说,这一点也是马奎斯家人卖出版权的条件之一。 “许多年后,当邦迪亚上校面对行刑枪队时,他便会想起父亲带他去找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马奎斯在《百年孤寂》一开场,就事先张扬了一件读者还要过几个章节后才会读到的事。 这个开场太闻名了,剧集版的《百年孤寂》当然不能省略,但很厉害地在开始说故事前,直接让观众看到了邦迪亚家族最终命运的景象。忠于原著的同时,也顾及了影视作品在呈现上的效果。 然而,要在每集约一个小时的16集系列里,说完且说好一个家族七代,跨越百年的故事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原著小说里人物间的对话其实不多,要改编成剧集无可避免需要加入好些原著里没有的对话。而为了故事的推进,除了依靠像说书人一样的旁白,也需要通过这些对话带出。 我觉得制作团队很聪明地加入大量旁白,而且这些旁白大多数(也可能是全部)都是从书里照搬出来。毕竟,马奎斯说故事的高超技巧和那支会生花的妙笔,这世上有几人能比拟? 孤寂感从荧幕袭来 《百年孤寂》是魔幻写实巨作,如果影视化的结果展现不出魔幻写实的氛围,也可谓失败。什么是魔幻写实呢?我自己的感受是:小说里充满了各种奇幻、不可思议的情节和描述,读来却觉得像是真的。比如,会传染且慢慢腐蚀人们记忆,到最后连身边最平常不过的事物叫什么都忘记的失眠症。又或者,死了多年的鬼魂翻山越岭,终于找到杀了自己的人;然而,目的却不是寻仇,只是因为作为一只孤魂野鬼,太寂寞了。 其中,从少年时代的邦迪亚上校预言“有人要来了”,到身世扑朔的神秘孤女莉比卡,带着她的小摇椅和一袋不断喀啦喀啦作响的父母遗骨,被送到邦迪亚家门口的那一段,就拍得很有魔幻写实感。 我个人很喜欢的,还有两幕。其一是老邦迪亚发疯后,众人将他制服,绑在院子里的栗子树下。远行归来的妻子易家兰,无言地走上前为以拉丁语喃喃自语的他解开绳索,他却从此不愿再离开栗子树下。另一幕是老邦迪亚去世时,无数的黄花从天空落下,殡葬队伍行经被黄色花瓣覆盖的街道。看着这两幕时,一股哀伤的孤寂感从荧幕袭来——邦迪亚家族的成员,无论经过的是平凡或轰轰烈烈的人生,最终都难逃孤独的宿命。 第一季8集的尾声,是邦迪亚上校的归来,此时他已被无数的战争磨砺得如钢铁般无情。接下来的8集什么时候才会上线呢?上网查了一下,虽还未有正式的宣布,有猜测说要等到2026年。天啊,要等一年甚至更久吗? 注:上述译名参考的是我拥有和阅读的中文译本,与Netflix的中文字幕有异。
1月前
2月前
独立书店的书架上摆放的大多数是社科、政治、历史、女性、文学等议题的书籍。那些偶尔背对世界,无法完全展开畅谈的议题,在那里,我们可以直面看待。身处在一个被不同种类的书籍所包围的场所,是什么模样,应该是我来到了一座迷雾森林。那是一个书本布满了不同角落的地方,能让它们变得躺平的、站立的、直面示人的、侧脸展示之处。可能会看到《成为西蒙波娃》、《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笑忘书》、《日常运动》、《书店不死》……与连锁书店不同的是,独立书店在选书上,比起量,更重于质。选书的品味不会迎合大众,这样反而会吸引一群小众读者。 有人可能会觉得现在是电子书的时代,比起实体书本,电子书也是轻便和随手可得之物。但是待在实体独立书店的日子,听着不同的脚步声,有的小心翼翼,有的大步大步地踏着独立书店阶梯的每一阶,走到独立书店内,再站到自己感兴趣的书区前随意翻阅和阅读,那瞬间会觉得庆幸的是,世界上还有个置放书本的空间,和让书本摊开,与读者进行实体交流的空间。他们不一定一开始就知道那本书是哪位作者所写,内容写的是什么。他们有些也会被书封所吸引所以拿起那本书,有些也是经友人推荐所以前来,但踏上阶梯或是打开书本的那瞬间,就已经是一场“认识”的开始和过程了。 对于独立书店店员,我会这么说:“我是一名书的狂热粉,我才能是一名独立书店店员。”喜欢书或是喜欢书店氛围,并不完全或一定能让你成为独立书店店员。但极度的喜欢,那就可能。 独立书店店员的偏执 专属独立书店店员的偏执与强迫症:书就该被归类到属于它的位置、架子上一定要是干净的、书腰和书封被伤害会觉得难过,还有很多……独立书店店员单凭着自身对某本书的认识和喜欢程度,大概还是不能满足于在一个“店员就是需要卖书”的时代。除了对书的喜欢与认识之外,还需具备真诚的说服能力和技巧。我倒有个小叛逆的想法,店里的书,除了是读者需要什么而店员去推荐之外,其实独立书店店员还是可以将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读者。因为每个读者不同,有些是带着目的而来的,清楚知道自己要购买什么书;有些则是随意逛的,可能一个不留心就能打动他呢。 独立书店店员与图书管理员不同之处,是被动与主动的分别。在图书馆,读者是书的主动式浏览者。但是对一个有着售卖环境或氛围,和希望把小众书带出去让别人认识的独立书店而言,独立书店店员就是主动式的“E人导览员”(注:E是MBTI性格测试显示的特质,形容为较懂得社交的人),而读者则是可以随机选择成为被动式或主动式的浏览员。主动式的E人导览员,这对于社恐店员而言,是需要去面对和调整的事情。 听着音响播放出来的英文歌曲,看着前后左右琳琅满目的书籍。偶尔抬头望向悬挂在天花板上那盏不常打开,却具有历史和时间痕迹的风扇,各个书架上摆放的不同的绿色植物,被写上诗句的玻璃门,偶尔会觉得庆幸,我还在这个空间里,并且还会有很多人踏着阶梯,一步步靠近和走进。
3月前
3月前
9月前
到访迪拜已经是去年11月的事情了,虽然时间过去了半年,但对于迪拜的种种疑问依然缠绕在我心头,让我无法释怀。和朋友说起这事,他们总是开玩笑地说这是迪拜的魔力,把我的困惑留在了那片沙漠里,等待着下一次我再次回去解开。我想这可能是真的。 想像中的迪拜和现实看到的还是有差的。下机到迪拜国际机场,除了在取行李处看到比较多身穿白袍的阿拉伯人外,我几乎感受不到属于这座城市的文化氛围。无论是机场里的指示牌,或是便利店和餐厅,我在这些地方都找不到一些能把这地方和迪拜连接起来的特色。我接下来的旅程便是在这样的困惑中展开。 迪拜之旅的同伴是我一位非常要好的朋友,我叫她妮基。妮基在机场办了国际驾照的手续后,我们便租了辆小车,以便接下来在迪拜移动。马来西亚的驾驶位靠右,但在阿联酋却是左驾,所以要驾驭迪拜的交通对妮基而言是一项挑战。加重这挑战难度的还有迪拜的一些交通规则,比如行驶时不能吃喝,还有必须跟好速度限制,过慢也算犯法,是要罚款的。 有幸获得公司的赞助,我们在迪拜的住宿安排在了一家声誉不错的豪华酒店。酒店沿靠朱美拉海滩,对面是一些办公大楼,城市和自然的融合眼看虽然协调,却给了我一种莫名违和的感觉。我给这景色拍了好多照片,可没有一张是我喜欢的。后来查询了些资料我才得知,原来朱美拉海滩是人工建造的,这或许就是我感觉不对的原因吧。 我和妮基都不喜欢太紧凑的行程,所以在迪拜众多旅游景点中,我们只选了几个想去的地方看看。这些地方包括大热的哈利法塔、未来博物馆、亚特兰斯失落的空间水族馆以及阿塞夫街区。如果只去这几个地方,那6天5夜的时间还算宽裕,所以我们也安排到阿布扎比去参观谢赫扎耶德大清真寺和一级方程式的赛场。然而在这些现代科技打造出来的壮丽景观中,最让人难以忘怀的莫过于那片浩瀚而壮美的沙漠。 我们的沙漠导游拉希德准时在凌晨5点到达酒店接我们。从迪拜市中心到沙漠需要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拉希德让我们在车里稍作休息,但我和妮基都没敢入睡,好像都害怕拉希德会趁着我们闭眼把我们载到别处似的。对怀疑拉希德的想法,我到后来都感到很抱歉。 一股神秘的力量笼罩全身 到达沙漠的时候天已经亮了,但拉希德说太阳肯定还藏在这片金色沙海之下,让我们再等会。拉希德的车子停在了沙丘的高处,然后带着我和妮基走到比较陡峭的边缘,他说那里是欣赏日出的最佳位置。我半信半疑地跟着他的指示坐下,焦躁的心随着风的低语逐渐平静,我开始感觉到一股神秘的力量笼罩全身,仿佛时间就在这里凝固,空气的流动也变得慢了下来。这种静谧的感觉很舒服,可舒服中夹杂着一丝丝的恐惧,有种自己不由得被时间操控的感觉。现在想来,世上万物似乎都受时间的支配,我对时间的认识其实太浅。 就如拉希德所说的,我们坐了会后终于迎来了沙漠的日出。太阳缓缓升起,它的光芒点亮了每一寸细沙,整片沙漠都染上了橙黄色的光影,大地好像在此刻真正的苏醒了。与我之前在海边或是城市看过的日出不一样,沙漠的阳光更富有生命力,每丝光线都像在诉说着这些岁月里积淀在沙漠里的故事。我看着光映在我手掌心上,然后轻轻合上,以为这样就能抓住时间。 然而时间很快的提醒我,没有什么瞬间能是永恒的。回程时,我坐在拉希德的车里,看着窗外的景色从沙漠变城市,那份违和感又再一次涌上心头。难道是因为迪拜失衡的生命力吗?我看着眼前逐渐清晰的高楼大厦,再从后视镜看着渐变模糊的沙漠,我感觉这个地方的生命力正在减弱。这很奇怪,明明聚集在市中心的人更多,我却在偏远的沙漠感受到更强的力量。 迪拜给我的感觉就像一颗负荷过重的心脏。市中心的发展迅速得惊人,可它的周边却怎么也追不上那步伐。虽然现在勉强的支撑住了,但和市中心对比起来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奇怪的是在这颗负荷过重的心脏上,疲惫的边缘却比那有力的中心更有生气。我无法分析这种复杂的感觉。拉希德把我们安全地送回酒店,当我看着自己那双沾满细沙的球鞋踏在美丽的地砖上时,我好像听到了这片土地无声的呐喊,仿佛在为它失去的平衡哭泣,这种无力的感觉让我浑身起了鸡皮疙瘩。 隔天在机场准备回国的时候,我问妮基对这趟旅行的感受如何,她也说不清楚她真实的感觉,我点头认同她的困惑。在飞机上我低头看了看迪拜闪亮的夜景,脑里突然闪过了拉希德独自走在沙漠中的身影,我的心脏突然感觉酸涩了一下,就像拉希德让我带走了他的诗和远方一样。 那片沙漠蕴藏了多少人的梦,那座城市里又带走了多少人的梦,这样的反差从何时开始,又何时会结束,我至今还想不明白。
10月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