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我的股票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首页
|
登广告
活动
下载App
热门搜索
大事件
发现东盟
股市
星洲人
互动区
登录
Newsletter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最新防疫SOP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总编时间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风起波生
大使笔迹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亮剑
下班的路
百格大家讲
长风破浪
大选探路
翱翔天际
烈火真金
华研智库
吃饱了吗
鸟生鱼汤
娴言
鹭岛南望
走读天下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3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杭州亚运会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动力青年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漫画
《When I Was A Kid 3》漫画被禁 作者澄清无意冒犯印尼女佣
漫画书作者梅志民(Cheeming Boey)在马来西亚发行的第三本漫画书《When I Was A Kid 3》,因为部分内容涉嫌歧视印尼女佣,如今已被当局下令禁售。
5天前
我是卅岁人了!/粥米(士姑来)
“世,卅年为一世。”——《说文解字》 孔子说:“三十而立”。人要在30岁左右有所成就;亦有人解释为30岁就要建立起正确且独立的三观思想。30岁,由古至今都被认定为人生的重要节点,也是我最惧怕面对的岁数。童年时,我看过一位女明星的采访,她说:“如果上天只给我60年的寿命,那么30岁就是开始倒数人生了。”那只是无意中看到的一档电视节目,这句话却像魔咒一样镌刻在我的心底。于是,卅载往后的岁月被定义为“下半生”。我活得越接近下半生,人就越是焦虑不堪。 在25岁那年,大我5岁的师傅借了朋友的公寓举办一个小型的生日派对。她来自菲律宾,据说30岁的生日对她们而言是大日子。我们全体同事都有出席这场派对。在这欢快热闹的场景下,我迷茫地走在楼下望着别人家的游泳池。我思忖着自己何时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安乐窝呢?过了两年,这次是在火锅店为朋友庆祝她的30岁生日,烟气氤氲使我的脑海里浮现想像。或许,将来的我会哭着吹熄自己的30岁生日蜡烛吧。当年27岁的我正处在一个不上不下的生活当中,想到自己大概就这般碌碌无为地度过余生,人就不禁陷入怅惘。旁人曾预言我会成为一位女强人,到头来却只是一个兢兢业业的打工仔。 即便生理年龄逐年攀升,我的心理年龄却永葆青春。或许是单身的原由,我如今的心境依旧停留在女大学生的阶段。小学时候,我跟随姐姐一块儿翻看银河邮购中心的目录本。青葱少女总爱买一些无用的可爱饰品。当时的记忆明明还很鲜明,上学时期似乎一点也不遥远。今年收到兄姐给我的红包,说是要给我这个轻度文具控的“文具基金”增添一笔小钱。于是,我上下滑动着手机屏幕,在网购平台里忙着将心仪的文具用品扔进购物车。这让我不禁疑惑本人是否真的要踏入30岁的门槛了呢? 虽然行为上看似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我真的有在好好地成长为大人。前不久,公司来了一位00后的暑期工妹妹。午餐时间,啰哩叭嗦的经理总爱在妹妹面前谈论一些职场的黑暗面。我坐在一旁悄悄地翻着白眼。求学的孩子还可以尽情为自己制造梦幻泡泡,我可不忍心去戳破它。此情此景真是熟悉,我仿佛乘上时光穿梭机回到大学时期。当时的我在学校图书馆当工读生。某天,图书馆馆长在办公室里跟馆员姐姐讨论着房贷事宜。我在一旁默默地敲着键盘输入剪报的资料。一不小心与馆长对上视线,他就对着我埋怨到置业的辛酸。原话的大略意思是:购房并不代表房产就属于你,你只不过是在跟银行租房子。直到你七老八十把债务还清那天,你才可以说那是你的屋子。馆员姐姐一脸不屑地撇下两边嘴角,她质问馆长,为何要对着尚在做梦的大学生把现实说得如此残酷? 想不到有一天,自己的身影居然会重叠在馆员姐姐的身影之上。不同的是,馆员姐姐选择的是直面提问,而我则是婉转地把话题给移开。 为了让自己更有意识地迎接30岁,我把心一横就告别了13岁时最爱的漫画。在我小学六年级那年,哥哥带着我认识了《名侦探柯南》。每周六,我们兄妹仨就守在电视机前追看一集半小时的《名柯》动画。从此我掉入了推理坑,也由此培养了阅读的习惯。后来升上初中,我到同班同学家玩耍。她的房间有一台钢琴,还有一整个柜子放满了《名柯》漫画。我就像是爱丽丝误闯仙境,霎时心生羡慕。没多久,我也展开了自己的收藏漫画之路。当然,年幼无知的我根本猜不到这部漫画竟然如此长寿,作者还坚持连载到今日。 不瞒大家,我的收藏漫画之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家人支撑的。小时候家里环境不好,但是爸爸总会尽力满足我的要求。妈妈会抱怨我的爱好十分浪费钱。到了漫画出租店,她又会认真地帮忙我找书。我很少有机会出门玩耍,大部分时间都只是宅在家里。只要姐姐跟友人出门逛街,我就会拗她千万要带最新一集的漫画回家。若是姐姐空手而回,我就会叨叨絮絮地怪怨她。幼时不懂事的我哪知道自己的要求有多过分。直到某天,姐姐终于忍受不了,无奈地反驳我一句:“你什么都不懂。我每次跟朋友出门逛街都在帮你找漫画书,朋友们都恼火我。”那时,我才得知姐姐因此承受这么大的压力。从此,我不再对着姐姐碎碎念。就算往后我没向她开口要求,姐姐却依然会给我买漫画。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我喜爱的漫画已累计百多本。我目睹漫画的价格从4块5毛涨至16块。随着进入象牙塔,对于《名柯》的热情也日渐消退。后来,国内授权的漫画出版社Tora Aman也在2017年宣告结业了。 第一次被人称呼为老板 自中学毕业以后,我搬了好几次家。我带着两大箱漫画从雪州沙登来到柔佛新山,期后又再移居两次。它们跟着我走了那么长的一段物理距离,同时伴我跨越了珍贵的少女时代。就在今年4月初,我终于实践了断舍离,清理掉一些无法再让我感受到心动的物品,《名柯》的漫画就是其一。从愚人节开始,我战战兢兢地发布贴文,在脸书的商城里出售二手漫画。平日里的我极少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私人生活,朋友也不知道我居然有看漫画的爱好。说实话,自己童年时候视为宝物的漫画放在网上供人浏览,着实有点暴露内心世界的羞耻感。发布贴文半个小时,就有几位感兴趣的网友来私信问详情。其中一人还打算全套购入,我霎时狂喜不已。可惜他的所在地略远,不想付高额的邮费就去另寻卖家了。另外有些人介意这些漫画不是出自同一个出版社,也就此作罢。没办法,我只好拆开散卖。随后还到小红书与Carousell发布同样的贴文。中间既有陌生人义愤填膺,直指我散卖的做法实在不明智。我只能一笑置之。 陆续地将漫画几本几本地卖出,到了5月中旬才落下帷幕。一开始我怀揣不安,完全搞不清楚状况:二手漫画该定价多少、书本的重量估算、运送距离与邮费的计算、自付邮费是啥玩意?最后,我已驾轻就熟地解答所有买家的疑问。这套漫画书不只丰富了我的童年时光,还在告别的时候给我留下这么宝贵的经验。我一个打工的人,还是第一次被人称呼为老板。这让我考虑起自己创业的可能,可是我生性保守,想来真不是做老板的那块料。 回归正题,挥手告别童年的最爱,我并不沉痛。那感受较像是下班时候跟同事说再见一样,只是我再也不会见到它们了。我执意要清空书柜一隅,渴望着内心腾出一个位置迎接新事物。如今,我爱过的漫画零落四散于各处,填补了各位爱好者的书柜的空白。我的童年时光正在新主人的家里延续着美好的风景吧。曾被我冷落的漫画好似重获新生,真是万幸。 接下来,我带着忐忑的心情来到7月。亲友们领着我以美食巡礼展开了我的生日月。大家的祝福随着蛋糕一个接一个地送到我面前:法式甜点、水果奶油蛋糕、蓝莓蛋糕、摩卡咸奶油生巧蛋糕。吃吃吃,直到我的肚子被撑得鼓鼓囊囊的。我带着一副更圆润的身材走进人生的第30个诞生日。原以为我会以一种更为优雅的姿态迎接卅岁,没想到还是那般庸碌匆忙地过活。工作时,我为公司的账目埋头苦干;休息日还要整理自己的房屋贷款文件。此时此刻,我没有抱负什么宏大的理想,对自己的要求也没以前苛刻。只要一家人三餐温饱、有瓦遮头,我再有点闲钱可以花在爱好上,足矣。没能成为万众瞩目的人也没什么大不了,至少没有成为自己最瞧不起的人就很棒了。虽然没能如旁人所愿找到我的如意郎君,但我找到了自己人生中热爱的事物——文字。练字、写作、阅读,我全都乐在其中。想必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还会继续爱下去。 在卅岁的生日晚上,我正奋笔疾书完成这篇文章。这些年来,我身边的亲友总会提早替我庆生。或许是认定生日正日就应该留给最重要的人,结果就落得我独自一人过生日的局面。不过,我还挺享受这种只属于我个人的时间。祝我生日快乐,下半生也请勿陷入社会时钟的漩涡。我会遵循自己规划的时间脚本,以自己的节奏舒服地过日子。
3星期前
厨艺空间|风云再起 赤剑无双 特色漫画菜一吃难忘
本期《厨艺空间》系列,邀请到蕉赖大同花园名厨海鲜饭店(鱼头炉)业者张德源分享4道以漫画元素为名的菜肴,即“风云再起”(奶辣四宝)、“赤剑无双”(油滑金凤)、天罗八绝(水晶鸡)及天煞孤星 (鲨鱼皮)。
3月前
本地漫画家梅志民——用平凡故事创不平凡的《我小的时候》
中文圈读者也许觉得“梅志民”这个名字很陌生,但是在本地英文读者圈,梅志民“CheeMing Boey”这个名字经常出现在畅销书排行榜,他创作的一系列《When I was a Kid》(我小的时候)有着风格一致的封面,很难不让人留下深刻印象。 顾名思义,《When I was a Kid》主要内容都是他的童年往事,比如他在学校拉肚子、暗恋一起搭校巴的女生,及家里发生的各种趣事和糗事。他的书很受欢迎,也许不只因为他的叙事手法很有趣,更因为他道出许多人的共同记忆。 与梅志民的访问约在他公寓楼下的健身房。这个地点由他建议,因为他很常在健身房写作。如果想了解他平时的写作状态,这里就是最适合的地点了。 除了健身房,他以前在美国的时候,还很喜欢到法庭写作,只因为他喜欢那里够安静。他说:“我知道坐在那里一边看别人受审,一边写自己的故事很奇怪,可是如果我去咖啡馆写作就必须消费,而且咖啡馆人来人往很干扰,所以为了不被打扰,我喜欢在法庭写作,或者趁没人祈祷的时候去教堂创作。” 在柔佛新山长大的他,至2022年为止已经出版了6本关于童年往事的书。他似乎不担心会有题材枯竭的一天。他笑着指出他的童年有太多“噩梦”,而因为是“噩梦”所以记忆特别深刻,至今很多细节仍记得一清二楚。 从小老是觉得自己笨 他的童年不算典型的马来西亚人的童年,因为从小学第一天开始,他就几乎每天都经历往返新山和新加坡的求学日子。 他上小学是1985年,每天清晨4点半就要起床,然后坐巴士经过新山和新加坡两道关卡,赶在早上7点前抵达学校。放学后,他必须再经历一次长途跋涉才能回家,如果不幸遇到下班堵车时段就更糟糕,更别说放学后可能还要补习。 但这些舟车劳顿的疲累也许还不是最辛苦的,更辛苦的是学业上的压力,主要因为他从小学到中学都就读名列前茅的学校,即使他的成绩以普遍标准来说已经很优秀,可是在名校那种学霸环境下还是略显黯淡,导致他从小学到中学都觉得自己笨。 他儿时的志愿是当医生,但因为他不是理科生,所以他很早就知道这个梦想无法实现。中学毕业后,他一度想要成为验光师,只因他看见宣传单上的验光师身穿白大褂,心想这跟医生的形象很接近。 “可是就在开学前的10天左右,妈妈和我经过新山一座大厦,那一区有很多眼镜店,我刚好瞥见有个验光师坐在店里看着倒影发呆,我惊觉我不想像他那样,所以我决定改念美术。” 其实,他从小就喜欢画画,但因为知道父亲不喜欢他画画,所以平时只能偷偷地画。在舅舅建议下,他去了美国念广告系,那时候他才终于感觉自己不再迷失。 在杯作画 意外爆红 然而,他在美国的第一年就很不幸遇上亚洲金融风暴,他向母亲承诺如果半年内找不到工作补贴学费的话,他就会放弃美国学业。那时候他自学动画,才大一就去参加大四生的比赛,结果赢得第二名,并成功在半年内找到工作,而且雇用他的公司还是知名的暴雪动画,第一年的薪资就高达4万美元。 他在暴雪工作13年,因为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而被暴雪解雇,如今讲起这件事他依然忿忿不平。但当时上天其实为他打开了另一道门——他在离开暴雪前开始在纸杯和保丽龙杯上画画,结果有一天就爆红了。 他记得当时有一天早上醒来,发现自己的电子邮箱突然涌入数百封邮件,才知道他贴在论坛网站的作品遭到疯传。至今他仍觉得那是他人生中最疯狂的时刻,“当时差不多每3秒就收到新邮件,那个画面如果拍下来的话肯定很激动人心。” 他的画风非常多元,受日本、美国超级英雄和香港漫画例如《龙虎门》的影响。有一天,有人问他来自哪里,他回答马来西亚,对方续问:“马来西亚在中国哪边呢?” 他为此感到沮丧,“因为这样,我决定写一本关于马来西亚的书,但我不想写马来西亚哪里有好吃好玩的东西,我想写童年往事,告诉读者在马来西亚长大是怎么一回事。” 《When I Was a Kid》的第一本书就这样诞生了。他坦言,这本书其实是要写给美国人看,没料到却受到马来西亚读者欢迎。 想保留书里的原汁原味 当初他计划出书时,美国和马来西亚都没有出版社愿意帮他,他只好靠众筹自行出版。“当时我的想法是把书印好后,我会回去做动画。我坚持出书是因为我希望我的书出现在书店的书架上,没想到平地一声雷,从此改变了我的人生。” 他不讳言,他起初并没有设想会有小孩读他的书,所以他的书偶尔会出现脏话。事实上,他写书是为了自己,或者说潜意识里是要向他父亲证明他有所作为。“只有在考虑要不要把脏话写进书里时,”他说:“我才会想会不会有儿童看我的书。” 他的《When I Was a Kid》系列至今已出版至第七本,但实际上只有6本,因为出版第五本后就直接跳去了第七本,至于原因他说是秘密。 他的书都是英文书,但他其实通晓中文,书里也常会出现中文字词。曾有出版社想要把他的著作翻译成日语、越南语和华语,但他自认是个完美主义者,担心翻译后的文本无法精确传达马新人原汁原味的用语和语调,所以到现在都没有计划要把书翻译成其他语文。 他很重视“原汁原味”这件事,这体现在他的书都保留了原稿的删改痕迹,所以读者看他的书就像看他的草稿一样。他说他刻意这么做,因为猜想读者会有兴趣知道他的思考过程,“有点像自己当侦探的那种感觉。”而且如果要他重新画一次,他说他会有心理障碍,因为在他心里,初稿永远就是最好的。 他还在持续书写他的童年往事,目前看来没有停笔的迹象,因为他还有很多关于童年和家族的故事可以写。问他有没有打算来个《When I Was a Teenager》(我少年的时候)系列,他不假思索回答没有这个打算,“因为如果长辈要跟你说他想当年的故事,他肯定会说‘我小的时候’怎样。我读广告系出身,我认为这个标题已经很醒目,不应该随意修改。” 如果你想要开始阅读他的书,他会建议你从第五本开始看,这本书主要写他的父母还有家族历史,“它会令你思索你到底从何而来。” 今年他四十多岁,可是他说自己“还是8岁的头脑”,仿佛从来没有长大过。目前他虽然没有小孩,但如果将来有小孩,他希望他小孩长大后如何回忆“我小的时候”? “如果我有小孩,”他说:“我希望他或她做他们想做的事,而不是别人认为他们应该做的事。但这样的说法很危险,因为现在年轻世代的眼里只有自己,你的建议他们未必会听,所以……呵呵我也不知道。” 更多【新教育】点看: 饥饿30自办营营长分享“传承”经验 流量真能转化成资金吗?媒体应思考自己的定位! 【研究故事】利用稻壳灰 减少混凝土生产中的二氧化碳排放 十年深耕沙巴土立 灌输营养均衡、改善社区贫困 AI当道人人担心饭碗不保 拉曼大学助学生掌握软技能
3月前
不满漫画内容诽谤印佣 印尼民众大马使馆外示威
一群印尼民众今日到马来西亚驻印尼大使馆外示威,抗议在大马销售及印刷的一本漫画书中,含有诽谤在大马工作的印尼女佣的内容。
3月前
美媒刊载漫画揭债务危机真相 民众才是最终受害者
就此,有美国网友表示,美债危机多年来不能得到根本解决,是因为美国政府一直打着寅吃卯粮的主意,但是“美国已经在衰退了,等着恶性通胀的到来吧”。
4月前
带你看世界
香港《明报》证实政治漫画家尊子漫画将停刊
笔名“尊子”的香港著名政治漫画家黄纪钧周三向法新社证实,因最新一篇讽刺漫画被政府部门批评,他在《明报》的“尊子漫画”专栏将被停刊。
5月前
带你看世界
即时国际
德国杂志漫画绘“印度人口超中国成世界第一”,印网友看完不高兴
随着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发布报告预估印度人口将在2023年年中超过中国,印度《经济时报》提出疑问称,“印度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红利还是阻尼器?”类似疑问在印度媒体和民众中非常普遍。报道说谎,印度又取得了一项“世界第一”,惟对一些人来说,这“绝对不是值得骄傲的成就”。
5月前
即时国际
一纸芬曰
徐晓芬.阅读,润物细无声
阅读,润物细无声。4月23日是世界书香日,这个日子都一再提醒我们:阅读润心。即使一页、一则或是一句,都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
6月前
一纸芬曰
读者观点
梁辰钖.我们都是煽动者:与法米惹扎的一番对话
成功推翻纳吉不代表工作已结束,因为我们的国家还面对许多问题。
6月前
读者观点
人物
陈运来:你什么都不做,就什么都没有
“你不要等最好的机会,没有最好的机会,你需要不停地做。”这句话是本地漫画创作者木叔陈运来在大马漫画界坚持多年的信念。即便充满艰难考验,本地漫画依旧要有人继续播种、浇水和施肥。“你做10次可能会有一次成功,但你一次都不做,就什么都没有。”
7月前
人物
放映室
费比安/《The First Slam Dunk》第一次的感动
非漫画或动漫迷,自然无法解读更多,但叙事上,从宫城儿时说起,至全国大赛的全力以赴,过程穿插过去来丰满剧情,毫无冷场,甚至激起想翻阅原作的冲动。
7月前
放映室
煲剧联合国
区秀屏/《舞伎家的料理人》关于一些透明和真挚
有人觉得《舞》美化了舞伎行业。但对于一个并非特别钟情日式料理或所谓“疗愈系”电视电影的人来说,我或许只是喜欢那些纯真笑容。当我们日渐一层一层地裹上复杂色彩,我更渴盼一些透明与真挚
7月前
煲剧联合国
周刊专题
【渡轮复来/03】漫画家甘承耀|以纪实漫画,记载消失的风景
甘承耀10年前选择回到槟城,誓言以纪实漫画(Documentary Comics)将这座城市的美丽记录下来。他深信用图文的方式,能完整地呈现历史故事,更有利于传播,“对新一代或小孩也不需要过多说明,他们一看就懂。”
7月前
周刊专题
即时国际
AI绘制图像“非人类创作” 美首宗判例“不受版权保护”
美国一本由人工智慧(AI)绘制图像的漫画小说,经美国著作权局)裁定,其图像因为不属人类所创作,不应受到版权保护。《黎明的札莉雅》(Zarya of the Dawn,暂译)的故事由作家卡什塔诺娃撰写,其中主要图像都由人工智慧软体Midjourney绘制。
7月前
即时国际
带你看世界
珍藏14箱漫画被婆家全丢 夫塞钱叫闭嘴人妻崩溃
台湾一位人妻指出,婆家人以“帮忙整理”为由,没经过同意就把她珍藏的14箱漫画丢到回收处,让她哭了一整晚,而且很多都是绝版版本,如今已经买不到了。更让她气炸的是,事后婆婆却怪罪她把东西乱放,丈夫则是塞了新台币1万元(约1456令吉)要她闭嘴。
7月前
带你看世界
更多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