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下载App
下载App
简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炒粿条

(新加坡10日讯)倦鸟知返,旅居加拿大13年,斯畾(张玉华)回家了,第一餐吃的是新加坡炒粿条,她宣告正式回新发展! 坦率的斯畾接受《新明日报》访问,也首次回应当年离新“出走”的事,她感叹:不是我要放弃这里(新加坡),而是我必须生存下去。” 背后原因令人讶异,条件优秀的斯畾,当年居然没被续约。 她的演艺路曲折,当歌手时也曾被问:“想不想走捷径?你愿意牺牲什么?”,完全是震撼教育。 她告诉记者,如果真需要那么做来成就音乐,那音乐真正的意义在哪里?“所以我拒绝了,我至今睡得很安心。” 联系上斯畾时,她刚回新,需要打点的事不少,原本早两个月就能回家,却因为7岁爱犬小影子办入境手续过程繁复,前后经历健康(验血)检查、打了3支预防针等程序拖了很久。 回新定居 陪伴年迈母亲 斯畾回新,除了想家,也是为了陪伴年迈的母亲,张妈妈见到女儿回家可有激动落泪? “没有,妈妈是个向来没有太多表情的人,有些话也不需要说。” 回新之后,她迫不及待吃的第一餐就是炒粿条,问起回新后的演艺计划,声音甜甜的她笑说:“开始有聊不同性质的演出,比如当主持、演戏(乐意签约新传媒拍戏吗?)当然会接受啊!” 在外地闯荡多年的斯畾见多识广,接戏会否特别挑剧本? “在我眼里,其实没有不好的剧本,重要的是自己演得好不好。” 一般人或会埋怨剧本差,斯畾更在乎自己的表现是否达标。 往外闯从未丢脸 颜值与演技兼备的斯畾曾是报业传讯阿姐。报业传讯结束,她过档新传媒,但3个月后就离开,令人留下很多疑团,但斯畾不曾解释。 但这一次回新,她在被追问之下,摊开了往事,“约满之后我没被续约,也没收到解释,我离开不是放弃这里,而是我必须生存下去。” 斯畾先到中国、台湾发展演艺工作和录制第四张专辑,2009年去了加拿大,但她说:“新加坡永远是我的家乡,永远是我成长、栽培我的地方,我的心一直都在!” 斯畾感恩往外闯之后,她自问从未丢脸,反而为新加坡在国外争光、让人看到新加坡艺人打开了海外的市场。 她身上有一种被岁月磨练出来的云淡风轻,面对挫败,她说:“职场上有谁不曾受委屈?” “像碰到一些不太讲道理的合作伙伴,必须学会冷静处理;艺人红或不红都可能被百般挑剔。” 她轻描淡写说,像演戏,有剧组要求她在山崖边拍戏,越靠近崖边越好,因要在远处取景,却没为她买保险。“万一坠崖?怎能让命如此轻贱?” 还有,当模特儿时跳入水里“游来游去”,两天浸泡水里长达18个小时,先是泳池后是跳海,拍摄时需游到水底稳住重量,工作人员说上来才能上来,连休息时间都没有,而且水位很浅,下水时身体摩擦到水中粗糙的石头,令人苦不堪言,斯畾说:“上岸时,手脚都是伤。” 斯畾也曾因慈善节目,脊椎及脖子严重受伤,但被要求封嘴,“当时受伤花的医药费都是自己付的。” 她说:“人生本来就有很多不顺心的事,委屈与挫败会让自己更加坚强,即使忍不住哭了,我也不会让眼泪弄花妆容,影响到拍摄。” 圈内潜规则 拒绝走捷径 斯畾对演艺圈带性暗示的潜规则见怪不怪,她说:“一概拒绝,我不走捷径,很‘笨’喔?” 回新之前,斯畾已接到片约,但后来卡住,原因是她太年轻。 “我觉得很奇怪,在加拿大我拍英语科幻短片‘Parmoona Cash’赢得最佳女主角,演的就是一个60岁的女人!要扮老,打扮一下就可以了。“ 游历各国,很多点点滴滴、或温馨或感慨的事都烙印她脑海,她计划未来出书,我手写我心。
2星期前
1月前
6月前
一早从吉隆坡出发,中午抵北海Butterworth。我难把北海和Butterworth联想,若按字面翻译,一个是北边的海,另一个是有价值的牛油。或许,北边的海盛产牛油,既健康又开胃,值得你掏腰包。老师常说,胡扯也要有个限度,如果胡扯还要有限度,那就写应用文写公文好了。 到了北海总站,我下了车,根据导航搜索,临近有壁画街,壁画街那儿有北海美食。于是乎,就依照Google Map指示,搭乘公共巴士,本以为可以像吉隆坡的公共交通,直接用Touch’n Go支付,毕竟同属Rapid KL公司,没想到北海的巴士,包括槟岛,都不能刷卡,但有为60岁以上的年长人士设计一个专用卡。怪我年纪小,没资格,呵呵,不知怎的突然觉得挺开心的。 投币1令吉40仙,上了巴士,坐下。大概十多分钟即抵达壁画街。期间马来司机主动搭话,说刚才听错一旅客说的地点,给了错误指示,深深自责。我们10分钟,就聊旅客问路,司机如何回答,开车走了一段路,才想起原来指错方向,心底懊恼,懊恼,再懊恼。我则笑说你也不想的,因为路名太相似,真的因为路名太相似了,如果我是你,应该也会听错,你不是存心,不能怪你啊,没关系如果回去看到他再好好跟他解释好了,真的你不是存心的,是我也会搞错啊,这地名太相似,不能怪你…… 对话就绕着指错路的话题,在“我错了”“不是你的错”“不,是我错了”“不不,这不能怪你”来回下,我到了壁画街。下车时,跟司机道别,不敢再说“真的真的不是你的错”,怕耽误巴士上的乘客。不知怎的,我发现我爱上北海。 下了车,阳光在手臂上滚烫,想烙下痕迹。我快步走到一屋檐下,在遮荫处,打开手机一搜,诶,评价蛮高的裕兴茶餐室就在前方。走了过去,由于下午两点多,有在营业的档口剩不多,一摊炒粿条,一摊卤面。我看着炒粿条老板身前黑得发亮的锅,心叹:一个普通的锅,要历经多少次的甩锅,产出多少盘的炒粿条才能有如此黑黝的锅色。我站起了身,肚子一阵疼,诶,昨晚吃太多烧烤,胃气胀。大马人都说槟城的炒粿条每一间都好吃,但当下的我,只能忍痛割爱,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炒粿条和肠胃只能取其一,只好暂弃炒粿条,选卤面了。蒜和辣椒在黑褐色的卤面上,像太极图样,占了一小撮圆。我搅拌一会儿,用筷子夹面入口,簌簌声吃了起来。汤汁不错,不太浓,面带点碱水味儿,我不惯碱水味儿,但加点辣子,也就了事。 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 吞了一碗卤面,向摊主告别,也向炒粿条黑锅使了眼色,希望它明白,来日再相会。 步入壁画街,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壁画映入眼帘。有写实,有漫画式的画风,我最爱的是还被叫作Malaya的海峡殖民地的邮票壁画。不禁勾起我童年回忆,那时候大家背包里都有一本集邮簿,下课时大家就相互交换,相互赞叹,“这个我也有”“这个我没有”“我的比较新,你的破了”之类的童言。 逛了二十来分钟,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便走向巴士亭。 才坐下不久,看起来同是乘客的老年人,和我在有盖的巴士亭,同坐在一张长椅上。 “诶,你也是要去总站吗?”老年人主动搭话,看着他满头白发,不知怎的,我想起我逝世的父亲。老年人说他刚去银行提款,发现工资还没入银行户头,说自己有糖尿病,身体不好,待会儿要去买药再买点吃的,就回家,但钱还没进户头,不知道要等多少天。他接着问我哪里人,我说柔佛居銮。他笑说,他之前在那儿工作好多年,说了好多吃的喝的地方,还有住的taman。他问能不能请他吃个饭。我想了下,拔了张10令吉给他。他好高兴。我老这样想,如果他是我爸,我会不会让年迈的他搭巴士,到镇上的银行取钱,然后再让他一人搭巴士到医院领药。想着想着,心就酸。谁不想过好日子,谁不想过得体面。人生已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多一点同理心,世界会更好。 巴士来了,我和他一同上车。他步伐缓,幸好司机不催,我两随意挑了座位坐下。他问我等会儿去哪儿,我说槟岛。他说,那要坐船,马来西亚公民无需付费,只要在收费处给他IC,做些登记手续,即可免费搭船。我笑着说谢谢,他还不忘给我指方向。我想,我爸爸也会这样给我指方向,我爸爸也会拔出10令吉予他。 渡轮在前几年已停运,我搭上快艇,听着浪花打在船沿,心里挂念北海遇上的这两人。希望他俩安好,开心。
7月前
9月前
大马美食处处。不说东马,就半岛,已是卧虎藏龙。老生常谈,不细表。 好料版图,当然不止首都和槟岛那么刻板,只能说那是游客天堂。被忽略的,不只二三线小镇,连亚洲最南端的大都会新山也往往没人提及。 刚去新山办事,在古来吃过了貌合,神亦似北马粿条汤的猪肉粉。过后还去新山吃了另一近亲鲜蛤炒粿条。 第一次吃已是二十多年前,前辈和好友们带去。欣慰故人无恙,原班人马再聚。事隔多年,胡须仔变胡须佬,怒汉成大叔;唯粿条味道和前辈酒量不变。 当年吃没什么特别感觉,只觉似曾相识。此番旧味重温,恍然大悟:原来像小时家乡的炒粿条。 儿时炒粿条别有特色:小贩坐地上矮凳炒,配料只有韭菜、豆芽和鲜蛤。当地人叫“炒土脚”。后来市政局认为不卫生,土脚升台面。现在只有金宝保留地上炒。 当年没人用煤气,都是炭火。葵扇猛摇,火花烟灰四射,煞有气势。熊熊烈火,焚我粿条残驱,烟灰粿条缠绵纠缠,混为一体,这就叫锅气了。这次新山吃的,原来就是这股神气。 那时的鲜蛤都是大大颗的,旧款两角硬币大。没人知道什么是污染,大家放心生吃。父亲常提着洗衣桶,徒步附近巴刹装满一桶回来 ,热开水随便烫过,就可以吃了。 下午时分店里客人少,一家人蹲在地上剥蛤,蘸母亲自打的辣椒酱就吃将起来。早上如果听到石臼碰碰碰敲打辣椒声,就知道血宴来了:吃时那血沿着手臂缓缓流下,滴个满地,血流成河。众人嘴角含血,谈笑风生,其乐融融,好个僵尸家族。那是真正的下午茶。 现在的“鲜”蛤来路不明,太大不敢吃,太生更是怕怕。最讨厌那些什么“没有鲜蛤就不是咖哩面/炒粿条”的说辞。首都有家加蛤卖到20大元一碗,血淋淋,没有兴趣。吃过最好的咖哩面,就是没蛤的。当然,有“正蛤”的话,无任欢迎,反感的是造作强求。 这店爱用姜丝,除了爆猪肝,油泡鲜蛤也很可以,加一大把切得发菜般细的姜丝点睛提味。大火过油,比较放心吃,不过也就那十颗八颗,一多就腻。还有一道苏东丸也有老潮菜风味。 以前牛车水的李贵也有这丸,是五香拼盘的台柱之一。每次去,除了冻蟹、猪脚冻、大斗昌、乌鱼饭、金钱鸡卷,拼盘必点。可惜这店早已结业,不然不会写出招牌免费宣传。 好吃的食物,不必由一群卖轮胎和不懂厨艺的财团来肯定。顾客欢喜就好。   更多文章: 胡须佬/7招教你搞出难吃的炒粿条 胡须佬/百花桂花:粤菜双宝 胡须佬/老粤菜之七星伴月 胡须佬/马友vs午鱼 胡须佬/上世纪老粤菜
9月前
在居銮这座南方小城,镬气十足的炒粿条不多见,但一碟好吃的炒粿条就算是没有招牌,也依然是美味不怕巷子深。 陈文进:有灵魂的炒粿条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本期的〈食客指路〉,来自居銮的陈文进(33岁,商人)要向读者推荐居銮中华公会小贩中心的“无招牌炒粿条”。 陈文进认为,这档炒粿条是有灵魂的炒粿条,入口的镬气和美味都让他念念不忘。 “无招牌炒粿条”的档主蔡政文(34岁)在冠病疫情期间从新加坡回流家乡,在家乡开档售卖炒粿条至今已大约3年。 虽然用的只是简单的厨具,但因为他以急火旺炒的方式来炒粿条,所以每当他开档炒起粿条,都会香气和镬气四溢,瞬间引来不少食客的注意。 他指出,急火旺炒需要经过研究和累积经验,他准备的大炒锅一次可以炒七八盘粿条,但炒1碟粿条和炒8碟粿条所用的火,绝对是不一样的。 炒好每一碟靠累积功力 因此,要炒好每一碟炒粿条,还需依靠平日累积的功力。 此外,除了炒粿条的香气和镬气,加入更具口感的面条、新鲜的血蛤和鸡蛋,也都是促成一碟好吃的炒粿条的要诀。 蔡政文:精心调配酱料 蔡政文说,他和妻子共同经营炒粿条的生意,平时会在家中备料,包括将新鲜的血蛤备好。 他透露,通常他们会挑选出较大颗的血蛤,供烫血蛤时使用,较小颗的血蛤则用来炒粿条。 他也说,炒粿条炒得好的话,热腾腾上桌入口,食客绝对可以感受得到不同。 另外,他炒粿条所用的酱料,也是他亲自精心调配,所有配方都是他经过探索之后才定下的,例如酱油的比例。 “(酱料)准备好后,我会根据一碟一勺的分量,准确地加入炒锅中,确保炒出的味道不会变。” 为了确保每碟分量一致,蔡政文也会使用秤来确定粿条和面条的用量,这是他之前从事酒店餐饮业所养成的坚持。 16岁开始从事餐饮业 蔡政文从16岁开始,就到新加坡从事餐饮业,一直都在大酒店的餐厅内工作,在疫情前已经是一名厨师。 他说,他也没想到自己会做起炒粿条的生意,如今既然已经渡过刚开始时的艰辛,也稍微打响名气,他决定继续做下去。 “如今做餐饮业也需要靠社交媒体宣传,特别是在冠病疫情和实行封锁时期,我曾试过一天只有25令吉的收入。” 走过一段艰辛的日子,蔡政文也累积了一定的回头客。 提升档口设备 让食客更舒适 早前居銮中华公会小贩中心进行装修工程,他暂停营业几个月。重新营业那天,许多旧客闻风而至支持,令他始料未及。 他说,前阵子要重新营业,他决定提升档口的设备、增加通风系统等,希望能让食客有更舒适的用餐空间,同时也照顾自己长期在炒锅前工作的健康。   因此,重新营业当天除了应付客流量,他还需重新适应新的场地,十分辛苦。 不过,蔡政文说许多居銮人都十分热情,每次来点餐时都会与他闲聊几句,这样的乡情也是让他决定继续做下去的动力。 ■我是指路人 指路食客:陈文进(33岁,商人) 推荐理由:老板的诚意满满,镬气十足的炒粿条让人回味无穷。老板停业期间,我从未这么想念过炒粿条的味道。此外,炒粿条的价格也较为经济,食物的味道值得这个价钱。 推荐美食:鲜蛤炒粿条 食客打星: 美味指数:★★★★★ 环境卫生:★★★★★ 服务态度:★★★★★ 价格水平:★★★★★ ■美食哪里找? 店家:无招牌炒粿条 地址:P5,Jalan Wayang,86000 Kluang,Johor。 营业时间:12pm至8pm或售完为止(每逢星期一休息) 电话:016-709 7240
10月前
1年前
1年前
雪州梳邦飞彼岸实里达航线重启,想想也两年多没去了,是时候去办公访友。比起樟宜,这机场的优点是通关快。下机无需百步就到移民厅大堂,如果没有行李寄舱,15分钟内可以搭车往市中心。坏处是没有公共交通。机场处工业区,电召也没什么车要来,所幸管理当局安排了工作人员帮忙打车,十分周到。不得不佩服岛国的细节管理。 好友传来《活力副刊》脸书贴的〈难吃炒粿条〉,留言纷纷剑指新加坡。当晚刚好在老友住家附近晚餐叙旧。好奇一问有什么好吃的,对方推荐中峇鲁巴刹炒粿条。 向来爱去这里吃早餐,贪其离市区不远,摊位多,明亮通风。还有露天阳伞座位,如果天气不热,可比美时尚Al Fresco用餐环境。其他常去还有丹绒巴葛和麦斯威路的,主要是近市中心,交通方便。 以前可以随性乱点,现在食量小了,两人要了3样肚子已经撑满。固打有限,不能叫爱吃的水粿、红桃粿、菜粿、鼠曲粿、笋粿等潮州小点。这几样在新加坡和南马或很普遍,中北马难找。除了肉脞面和面薄是新加坡面食特色,这里的虾面也和槟城风味不一样:汤没那么浓郁,还可以加咖哩粉调味。不要比较,严格上这是两种不同的面食。 只要了炒粿条,鱼丸汤和炸鲨鱼卤面。炒粿条没大家说的难吃,有味道,带锅气,没有糊成一团,开心顺利吃完。很多人或不能接受偏甜,但正统潮州口味就是甜的。潮汕的炒粿(炒粿角、菜头糕),碟边附送一撮幼糖。吉胆岛的还下椰糖炒,可以当甜点。 泰国华人潮州籍多,国宝级炒粿条Pad Thai,也是偏甜。中峇鲁这家的兼卖炒粿和蚝煎,都是潮州美食。炒粿角惯了下糖,炒粿条也依样葫芦。甜味炒粿条就是这样诞生的吧。 点鱼丸汤(这里叫鱼圆),是因为新加坡每家小贩的水准稳定,不会太好吃,也不会难吃,色泽大小味道统一。高度怀疑是中央厂房量产,合彼岸文化。大马的如果在茶餐室或小贩中心乱叫,可能会中招:没有味道或特腥两个极端。 卤面中规中矩,鲨鱼肉裹了厚粉衣,是福建虾卷的炸法,吃不出什么鱼味。叫加料的,原来就加一块,比拇指略大,新币1大元,合马币3块2,可以买一条三文治面包吃个3餐了。祖国货币疲弱羞涩,没事还是乖乖留在国内当甘榜冠军吧。   更多文章: 胡须佬/7招教你搞出难吃的炒粿条 胡须佬/快乐旅行密技 胡须佬/和你分享打卡的快乐 胡须佬/马来风光 胡须佬/炸鱼薯条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