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我的股票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首页
|
登广告
活动
下载App
热门搜索
大事件
发现东盟
股市
星洲人
互动区
登录
Newsletter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暖势力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总编时间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风起波生
大使笔迹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亮剑
下班的路
百格大家讲
长风破浪
大选探路
翱翔天际
烈火真金
华研智库
吃饱了吗
鸟生鱼汤
娴言
鹭岛南望
走读天下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4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杭州亚运会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动力青年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理解
表达/胡文瑜(寄自新加坡)
她哭了。 她红着眼也红着脸,对我说:“文瑜,你知道吗?我跟其他人说过那么多次,每次都只是很生气地说,从来没有哭,可是这次我听你刚刚说的话之后,我真的很想哭,因为我觉得终于有人把我心里要说的话说出来……” 她如同连环炮一样,边轻轻擦拭眼角的泪,边把那么长的一段话一口气说了出来。 “我觉得我很委屈……” 她继续说,看得出试图慢慢平复心情。 我戴着口罩,看着没戴口罩的她的表情,我微微地笑,不知怎的也有点湿了眼眶,不晓得眼里有泪的她,是否也能透过剔透的泪水看出我的些许不知所措和触动。 她因为工作上受了委屈,向我诉苦。 我明白她的委屈,并和她分享自己对于工作处理方式和人际关系之间分寸拿捏方面的观点。似乎是因为透过我的叙述,无意中帮助她把不知如何准确表达出来的心里话给挖掘出来,所以才会从愤怒转化为委屈,从生气转化为伤心。 这是我近期深刻感受到表达的力量。 表达,是一门我认为很重要的必修课。通过有效地表达和清晰的口条,除了可以在工作处事方面事半功倍、得心应手,对自身的情绪健康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表达不限于口语 很多时候,我们会透过生气愤怒来表达不满,实则通过咒骂与指责并无法解决问题。谩骂或许也是一个发泄情绪的管道,但最终心里的那块石头并不会因为心中怒火而崩裂消失,而被骂的对象表面上或许顺从,却不会由衷信服。反之,不急于争论对或错、是与非,先倾听、理解、试着同理,再静下心来反思,或许会有更好的解决方式。 懂得表达,也成为我最有效疏通自身复杂情绪的途径。表达不限于口语,也可以是文字、跳舞、唱歌、绘画等方式呈现。自幼,我善于也乐于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无论是家书、贺卡、书信、道歉文等,我都可以运用文字,协助我表达出无法轻易口述的想法。 这次,我可以通过我不擅长的口头表达,给旁人带去稍许安慰,觉得欣慰。希望她心里的结,会因为有身旁人的理解和感同身受慢慢地松绑,不再纠结于那些不愉快。
7月前
农夫/正常
只要发现任何事情的发展有点不寻常的时候,他都希望自己能够思考原因,有时候不是针对那事件,而是自己为什么会觉得事情“不该如此”。他会问自己这些“不一样”的过程或结果,除了跟自己的想法抵触,到底有没有对其他人造成困扰或伤害?他想也许早该丢弃“正常”这危险的两个字,往一般人口中的“不正常”再靠近一点,或许就有机会去理解那最根本的原因。“心中口中冒出太多的所谓不正常,或许仅仅是自己太过于幸运的另一种无知。”他一直都那么警惕着自己。 更多文章: 农夫/出戏 农夫/月光以外的许美静 农夫/铁达尼号重映 农夫/Peace
8月前
安焕然教授.回儒对话应再启动
在面对绿色海啸如此强烈冲击之当下,新政府和高等学府是不是要正向做些更有意义的事呢?Tak kenal maka tak cinta,不去理解,哪会包容和欣赏?
11月前
安慰其实并不难/颜子午(昔加末)
一个平平无奇的周六下午,我打算看个电影消磨午后时光。她在我身侧,原本对着手机专心做“低头族”,此时冷不防开口:“欸,问你哦,如果我有朋友的家人去世了,你说我该怎么安慰他啊?” 我取下耳机,干脆转过半个身子面对她:“想说什么就直说呗。” “安慰人好难。”她嘟囔着,十指飞快地打下一串文字,然后把手机递给我,“这样行吗?” 接过手机,我习惯性地边看边读:“RIP,你要加油,坚强!”后边加上一个握拳的表情符号。看完了,我把手机还给她:“你觉得这是安慰?” “我不知道啊,我看其他人都是这样回复她的,我就学着……”她越说越小声,显然也没什么底气,“好吧,我也觉得没什么效果。” 能意识到问题,孺子可教。我心里这样想,感觉自己身上背负了一股老师的使命感: “如果她就在这里,凭借你的第一反应,你最想对她说什么?” “别难过了。”她没怎么思考就脱口而出,我的表情一僵,她又接着道,“然后我会抱一抱她吧。” 还行,不是零分答卷。我点头,首先认可了拥抱的可行,下一秒马上追问:“发生这种事,难过不是人之常情吗?为什么要让她别难过?” 她挠挠头:“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样嘛。” 其实不难理解为什么。“不能难过”“不能软弱”,不都是成年人强加给自己的枷锁吗?孩子从小耳濡目染,这种观念自然根深蒂固。但是面对那些深陷沼泽,好不容易发出细微呼救的人而言,这些“鼓励式安慰”无非就是在告诉他,我不理解你的疼痛。 这就让人想起许久之前网络上曾风靡一时的话。原句我已印象模糊,依稀记得是这样说的——没有人能对你的疼痛感同身受。我很赞同,但“鼓励式安慰”的问题在于,它并非“不理解”,而是“不愿意试着去理解”。它是一双大手,推开了渴望拥抱的灵魂,只留下冷冰冰的“期望”——期望你快点好起来,期望你恢复“正常”,期望你勇敢坚强。 我愿意陪伴你 但是,受伤的灵魂,难道不值得一个拥抱、一句“你还好吗,我有点担心你”,或是一句“我虽然不能感同身受,但我想陪着你”吗?尽管令你难过的事情发生了,我也无力挽回,但是至少在我面前,你不用坚强、不用冷静,你可以哭,可以对我说一说你的难过、自责、害怕,或是其他。 至少在这个乱七八糟、深不见底的黑洞里,我愿意带着一点微光靠近你。你害怕光,我可以暂时把光熄灭;你想说话,我就陪你说话;你不想说话,我也不会走。 难过不应该被污名化。相反的,正因为我们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生命,所以永远应该拥有难过的权力。而安慰其实也很简单,就像受伤了,你不会要求伤口马上复原一样,只要不要求对方坚强一点,哪怕只是一句“如果需要的话,我能听你说话”也是一种安慰。
2年前
更多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