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下载App
下载App
简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疗愈

3星期前
4月前
跟着流行音乐一起律动练瑜伽,你体验过了吗?内观流瑜伽(Inside Flow Yoga)近年来传入大马,在本地掀起学习另一种类瑜伽的风潮。这款瑜伽采用不同的流行音乐以科学编排出30至逾60个收缩和展开的瑜伽连贯动作,除了会让人一身爆汗,还疗愈了人们的身、心、灵,以及调节了呼吸频率。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本期的《时尚记事簿》,就带读者前往新山的一家瑜伽教室,了解内观流瑜伽,为学员带来怎样的体验。 结合舞蹈、音乐、瑜伽为一体的新兴瑜伽,总能让习者获得身、心、灵被疗愈的一“课”。 在进行访问的当天晚上,瑜伽课室里传出日本创作歌手宇多田光的《First Love》,只见学员跟着瑜伽老师魏淑慧(43岁,Jojo Ngoi)的指令,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换下一招瑜伽动作,熟练且到位。一首歌结束后,学员静坐下来,听老师分享这首歌的故事,故事说完,再练一次。 魏淑慧:配合音乐更放开心 魏淑慧在冠病疫情行管令时期,在网络收看到了有关Inside Flow创始人金永虎(Young Ho Kim)编排出的内观流瑜伽的视频,颇有兴趣,于是在行管令解除后,开始到世界各地接受内观流瑜伽的正统课程训练。 “内观流瑜伽吸引我之处,是在接触后发现自己变得更开心,因为在做内观流瑜伽的时候,配合音乐,可以让自己更放开心跟着指令做动作,动作流畅度让人感到舒服。” “再加上听了每一首歌的故事,更可以投入歌曲的意境里,那一刻,也是自己和自己对话的时刻,因为会自然的勾起自己的故事。” 她说,内观流瑜伽所选用的音乐和舞蹈,都是由最高阶的老师选择和编排出来的,没有获得最高阶老师的允许,即便是她已有教学资格,也不能随意编排一首歌来作为教课的音乐。 有瑜伽舞蹈底子易上手 她表示,自己本身就有舞蹈底子,也会瑜伽,所以学习内观流瑜伽不会觉得太难上手。 她说,内观流初学者,如果曾经有瑜伽或有舞蹈底子,就会比较容易上手,只要花时间多练习以记下每个动作指令名称即可,如果没有瑜伽或舞蹈底子的人,一般上两三个月也是可以学习上手,不用太担心学不来。 李秀娟:享受投入律动过程 李秀娟(50岁)有学过瑜伽,本身也有舞蹈底子,内观流瑜伽,让她可以通过音乐进入故事里,这让她很投入也很享受律动的整个过程。 她觉得内观流瑜伽不难学,比起瑜伽,她更喜欢属于比较动感的内观流瑜伽,音乐配合动作,让她很着迷。   “尤其某些歌曲会特别触动人心,那一刻就会觉得全身细胞都融入内观流瑜伽动作里,我很享受当下的感觉。 “如果有兴趣,就要来尝试,动作不会很难,老师会从基础教起,这算是很好的一种运动和舞蹈。” 黄月梅:想学到不能动为止 “我想一直学到老到不能动为止。” 现年67岁的黄月梅,已学了内观流瑜伽大约半年,她是在退休后,一边兼职工作一边利用下班时间来学习,一个星期会有5到6天到教室练习。 “我学习了可以伸展拉筋的内观流瑜伽之后,感觉到自己身体的灵活度、柔软度、精神上的专注力都变好,走路也不容易扭到脚,晚上很好入眠。 “对年纪大的我来说,一些动作确实有难度,但是,如果做不到位我也不会太执着,而是享受练习的过程。 “练习的时候,那一刻是属于自己的时间,学员和学员之间不会半途聊天,因为当下的每个时刻都很让人专注于自己内在。” 查儿丽:“打开”肩膀改善寒背 “我本来有寒背的问题,自从学了内观流瑜伽,肩膀被‘打开’了,不再寒背。” 已学习内观流瑜伽3年的查儿丽(越南籍,英文名Cherry)表示,内观流瑜伽最吸引她的,除了能改善身体,更重要的是,一起练习的学员都成了朋友,并且感受到她们对自己的亲切。   没有舞蹈底子的她认为,要学习内观流瑜伽,不会很难,只要自行在家多练习,即便跟不上其他学员或老师,也可以慢慢学习,不怕慢。 “我在刚开始的时候也会跟不上,但是慢慢地就上手了。”
4月前
4月前
5月前
6月前
得知尼泊尔内陆航空出了空前惨烈的意外,让常到访尼泊尔的我心神不定了好几天。我知道无能为力,也明白知天命这3个字,但发现自己持续在一种“内耗的无助感”里。因为我按了那乘客直播片段来看,结果来不及后悔了。大脑没有停止键的回放,不是电影而是现实的主观视角不断放映。我乘搭过同样的内陆班机,我的想像是具体的。 为何说是内耗的无助感?因为我当下明明是海阔天空的西海岸景色,但脑海的画面和心的沉重久久无法停止。即便度假结束,驾车回程上我依然想着,一想就痛,无止境的情绪内耗中。我不断询问友人有无最新调查结果,有无后续跟进等等。我似乎在推动自己多了解一些,以便可以分担掉那种既有的创伤感。 其实我就已经在下意识地找办法疗愈看过影片后的创伤感了。友人说,这是天命,旁观者做不到什么。但我为何觉得自己有点知道太多了?当你看到熟悉的机舱画面,下一刻同机者就罹难……这种撕裂的痛和声音一栽进了脑袋就抗拒不了。 这犹如上天发了一条讯息给全世界看,要我们看清楚地狱可以如何显现眼前。最讽刺的是,这信息是这么日常地在手机里登场。如此残酷,而且变得如此的日常。是多么的扭曲?却如此的赤裸、诚实与便捷。 我们的脑袋不明白否定词,当你说不要焦虑的时候咬指甲,脑袋就先想像一遍咬指甲。在日常大量刷手机的我们,空前有机会目睹许多意外的现场!车祸瞬间、搬运意外、逃生跳楼,甚至俄乌战场,乃至飞机失事……旁观者角度、闭路电视角度,甚至当事人的主观视角,血沥沥赤裸裸。 刷手机5分钟,只要刷到两次“隔机观火”而稍微停留久一些,接下来手机就自动推送更多的“意外现场”,让你看得更有感,更刺激。我们没有自觉的喂养着自己去看“不幸的事发现场”,渐渐的习以为常,麻木不仁,甚至混淆起观感与情感也不知道。你说古代人比较懂无常还是现代人比较懂?一定是现代人。我们的眼睛大幅度的看尽了无常……这一秒看到了乘客在飞机上的“最后10秒”,下一秒刷到天真耍宝的宠物,再下一秒刷到搬运工人如何扎到脚大喊,再下一秒看到爆笑的整人任务…… 终于,现代人更看懂了无常。人生的无常,早已被“隔机观火”的日常稀释掉了。   更多文章: May子/大扫除寻宝 May子/过年孝敬谁? May子/给27岁的一封信 May子/节哀与顺变
7月前
9月前
11月前
11月前
1年前
1年前
(马六甲13日讯)一般人家里会养多少只宠物呢?1只、3只、5只还是9只? 《带你去找爱》第二期要带大家去找一位爱心满满的女生,她一共养了17只宠物,家里的客厅俨然成了一个小小动物园,连婆婆都忍不住问她:“你前世是不是欠了这些动物啊!” 这位女生名叫梁慧莹,是一名宠物沟通师,她认为和宠物们相处可以看到生命的智慧,并不是说彼此互动时动物教会人类什么,而是很自然的从动物的身上看到“为什么它们可以活成这样,为什么它们可以这样真”,然后让自己慢慢去反思。 宠物开心过日很疗愈 “每天看到宠物开开心心过日子,自己也很开心、很疗愈也很有成就感,在对宠物好的时候,就好象是对自己小时候那份渴望的好,把自己的童年延长,尤其是回到家犹如回到自己的童话世界,回到属于自己的地方。” 梁慧莹目前养了5只鹦鹉、3只天竺鼠、2只狗、2只土拨鼠、2只鱼、1只陆龟、1只兔子和1只龙猫,数目虽多却对每一只宠物的个性都了如指掌。 她说,只要用心观察和相处,即使和宠物之间没有共同语言,也能让双方感受到彼此的的爱。 “我给予每一只宠物的爱都是平等的,你对它们真诚,它们也会很真诚的回报你;因此,不要因一时冲动就把宠物带回家,必须要有照顾它一辈子的决心,否则它们会很可怜,对你来说,它们可能只是宠物,可是你却是它们的全世界!” 行管令激发饲养动力 她表示,本身很早就想要养不同种类的宠物,早前因为缺乏动力而没有行动,一直到了2020年冠病爆发并实施行管令后,才开始饲养狗以外的宠物,从鱼到鸟到陆龟到天竺鼠及兔子,后来则继续增加不同品种宠物,储蓄也花光了。 她告诉记者,鹦鹉“饭团”之前曾重病,还拉血便,很多人都说它不行了,但自己觉得只要有机会就要救下来;于是,每两小时亲自喂药喂奶,坚持两个礼拜后,饭团活过来了。 “所以,照顾每一只宠物都是一种挑战,比如苏卡达龟属于沙漠龟,要时时留意温度,龙猫则来自于阿尔卑斯山,饲养温度要维持在23度左右,而土拨鼠最不听话,喜欢咬人家的脚,要不停出声制止让它明白,天竺鼠则因为视力弱,显得很胆小。” 亲自养才体会到不容易 她笑说,看别人养不同品种的宠物觉得很可爱,当自己带回家养才知道是“噩梦”的开始。 不过,自己倒是心甘情愿为宠物而活,家里有如此多的宠物,一回到家仿佛被满满的爱包围着,很幸福。 “我一直很希望把这种和宠物最真的爱的模式带到社会上,但事实上是没有办法。” 让宠物获更多活动空间 她表示,每天都会让所有宠物出来客厅玩,过后才一次过清理所有排泄物,至于狗、兔子和土拨鼠还曾到户外沙滩接触大自然,它们很开心又能发泄精力,回到家后很好睡。 她指出,很多人忽略了人与宠物之间的依附和情谊结,比如周围有朋友亲人去世时,大家都会给予安慰;可是,当有人说自己的宠物过世了,社会上所提供的关注并不会太多。 “其实,人和宠物朝夕相处,甚至睡在同一张床,双方的情感像亲人般深,就像和我一起从台湾回来的老大,它最近过世了,我在这段时间就很难走出来。” 她强调,科学已经证明,养宠物的人寿命较长,因为宠物给了主人幸福感。 “我们只要给宠物10分的爱,它们就会回馈我们无数个10分的爱。”
1年前
2年前
一草一木自然景色令人心旷神怡,将这大自然景色缩小植入玻璃缸中形成生态缸造景,让人仿佛置身在大自然缩影中,随时都能一探大自然奥秘,放松心情。 星洲日报《大柔佛》社区报本期〈时尚记事簿〉,将带读者一探时下流行的生态缸造景,看看2名热爱以水中或陆地草木造景的受访者,如何将大自然搬到鱼缸内打造成生态缸的自然景观。 如今生活忙碌,加上冠病疫情导致行管令的落实,加长了人们待在室内的时间,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自然就减少许多。 无法到户外去,却不会阻扰热爱大自然景观的2名受访者与大自然的“接触”,在空间不大、尺寸不一的玻璃缸内,打造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 这也在本地逐渐掀起一股热潮,许多人热衷于在家中打造属于自己的生态缸,疗愈减压。 世界水草造景大赛 沈健峰7次夺冠 一开始只是想养殖观赏虾,为了提升虾的水质及生态环境,沈健峰(48岁)由此延伸至研究如何培养水草,从而开始与水草造景结下不解之缘。 在一家文具制造厂担任总经理的沈健峰,业余时间喜欢与水草造景打成一片,并透过各个精心制作的作品,囊括7次世界水草造景大赛冠军。 他在受访时表示,本地有越来越多人开始热衷于水草造景,每当下班回家看到自己一手打造的鱼缸造景,会感到特别放松,有助纾解压力。 他表示,当初本想透过培养水草净化水质,让养殖的虾更健康,没想到在研究水草生态后反而更倾向于水草造景,所养殖的鱼虾则成了造景中“配角”。 “我国这样的热带国家,较多人会倾向于水草造景,而我国的水质水平不错,更易于培养水草,只要过滤器采用得当,加上注入适合的良菌,一般可以很好的培养水草。” 在打造水草造景时,他会先以石头或木材做好结构,再看适合植入怎样的水草,再进一步完成造景布置,而培育得当的水草每周换一次水,可耐上一年,但这需视乎缸中泥土的养分而定。 为雨林缸造景 李秋澍入山寻“宝物” 年仅17岁的李秋澍在一次浏览网站时,无意间看到雨林缸造景的视频,因此爱上雨林缸造景,经常到树林里寻找木头、青苔、幼草等,回家构思打造自己喜欢的“迷你”雨林世界。 他表示,本地较少见的雨林缸造景目前也开始掀起一股热潮,而他经常会与国外的雨林缸造景发烧友相互交流,切磋如何增进自己的造景技艺。 “以前对路旁的野草枯枝从未多看一眼,如今这些却成了眼中的‘宝物’,甚至会与父亲及友人深入山林寻找比较少见的木块及野生青苔。” 他说,这些植物取下时必须保留根部,回家后也许定时洒水照料,再尽快植入进行雨林缸造景,让它们的根部能继续生长。 他表示,雨林缸造景里的植物部分会随着时间流逝干枯,一般上干枯后会形成另一番造景,也可以视植物情况改造成新的造景。 他也说,雨林造景犹如缩小的雨林,让人能放松心情,喜欢爬从类的人士也可以在里头养一些爬虫类的小昆虫,让雨林造景呈现不同意境。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