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下载App
下载App
简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董桥

2月前
3月前
买的书都读完吗?本可不必回答,却有很多人爱问。读书可快可慢,可读完可不读完,读完后内容可能记得也可能不记得,且读书有愉悦和实用之别,有兴趣和研究之分。小小问题,一笑就可,一答即俗,成了说教。 俄罗斯文学翻译者高莽有一次为了工作拜访钱锺书,谈完话后提书房。他崇拜钱锺书,猜测必然处处“软皮线装的中文古籍,硬皮烫金的厚实洋书,大本小本,无所不有”。钱锺书扭头看着背后两个书柜,点出书房真貌。杨绛带他参观寝室、女儿房间、餐室小房间,每个房间都有几本书,以字典一类的工具书为主,少得惊人。“他们家中就那么些书。”高莽感到愕然。 家中书少从来不会困扰钱锺书,生活中有书即可。在干校时有一次路过菜园,杨绛往前指:“给咱们这样一个窝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锺书认真想了一下说:“没有书。”他嗜书如命,可是箱子里却只有字典、笔记本、碑帖,无其他书可读。杨绛在《干校六记》记二人这段对话时补充一句:“真的,什么物质享受,全都罢得;没有书却不好过日子。” 文化大革命以后,钱锺书回归学者生涯,有书可读,踏实多了,分别只是在于书是不是藏在家里。他博览群书,仅《管锥编》就引证几千名学者论说,涉及万篇著作,所需资料,大部分从图书馆取得。他记忆力好,内容过目不忘,又勤于做笔记,信手拈来,都是学问,所需资料,呼之即出。 藏书多少和学问不一定成正比,爱看书的人未必爱写书,不必强求,两者之间划等号无疑庸人自扰。藏书在家,理由总总,为方便故,为研究故,为兴趣故,或也可能和老舍所提理由相似。 董桥在《英华沉浮录3》记老舍轶事。老舍喜欢收藏小古董,瓶瓶碗碗不管缺口裂缝,只要喜欢都买来摆。郑振铎到老舍家,看藏品后轻轻说:“全该扔。”老舍听了也轻轻回答:“我看着舒服。”两人相顾大笑,董桥说这是真正的“风雅”。 瓶瓶碗碗,喜欢以后都是情趣,藏书有异曲同工之妙。书买来摆,装饰住家,自己设计,面对四墙书架,学习老舍“我看着舒服”的得意心情,谁曰不宜?只要内心充实就好。既然藏书,就必然流连其中,取出放入,过程本身乐趣无穷。扬之水在〈我与书〉中说朋友为她写一副对联:“读书随处净土,闭户即是深山”,字好,意思也好。问联语出处,朋友说是梁思成书房悬联。在照片中看到,置于心,可惜原联撰者书者均未记得。扬之水又说她当时没有书房,“这一副最适宜书房悬挂的对联,只好委委屈屈躺在抽屉里。” 这样的心情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上网查知,《小窗幽记》有此句,不过上下联互换,“户”取代“门”。如今有谷歌或百度帮忙,找名句出处,问题不大。耐得住寂寞,自然有意外惊喜。读不同书有不同感悟,为兴趣、为提升个人修养皆可,随着作者思维跳跃,有美学有联想,犹如进入寂静深山,空旷处景色宜人,心情祥和,净土就在眼前。想起年轻时读书,一样强调“闭门”,风声、雨声和读书声同在,主轴却是学以致用,家事、国事及天下事,放在心上。“闭门”是为“开门”或步入社会做准备。如今“闭门”,是有社会阅历后的想法,那是陶渊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心情。上了年纪,更能感受这种境界的可贵处。 娱乐自己的心境看待最好 境界可以为自己的年龄增值加分。繁华落尽见真淳,书房大也好,小也好,最后都得割舍,用老舍娱乐自己的心境看待最好。谷林说止庵大概有两万册藏书,扬之水不及他,估计一万册,他小门小户,应该是扬之水一半。谷林晚年和扬之水及止庵两位后辈来往频密,他们敬重谷林。3人的书我都喜欢,看到就买。扬之水说她家没有地方挂字,谷林家面积更小,很多书得放在纸箱,找起来不易。他乐观,不觉烦。他有幽默感,说年龄大者读书,因记忆衰退带来反复阅读的欢乐,是“意想不到的妙事”,文章百读不厌,常读常新,谷林自嘲说“这话其实混合对坏记性的自我陶醉。” “自我陶醉”是自嘲,也是智慧。人会老,却无阻看书习惯。有好书可读,有闲情消耗,有钱逛书店,用《小窗幽记》的话,“享世间清福,未有过于此也。”我对于纸质书迷恋如昨,虽占空间,自小习惯,看着舒服,改不了,也不想改。
5月前
1/奇特笔名 早年有一个人用了笔名四川菜,之后来了个空心菜,这下子好像成了风,又有人取名皮的蛋,于是有人喊妈妈,妈妈啊我们到了菜市场。 后来看到写诗写得好的假牙。写得好随时会拿奖,“我们请假牙先生上台领奖”,有种错觉是卫生部颁给牙科部。 不过,假牙也可借用《红楼梦》的手法——贾雨村的假雨村言,还有假宝玉与真宝玉;而假的是主角,真的是配角。这下子,假牙道出真言,真牙可说出假话。假牙可以考虑姓贾。 插一段趣事——假牙还是厉害的。有一次,我听到小朋友们在比谁的父亲厉害,有的比高比壮,比运动比食量。其中有个小朋友说:“我的爸爸才厉害,我的牙齿拿不出来,他的可以拿出来又放回去。”这个小朋友的爸是假牙么? 后来又看到笔名有用斑马的,有用咖啡的,想必是动物迷,或咖啡迷。假想编辑部召集作者们见面聊个天,老编对着斑马说,又对着咖啡说,这下子觉得像是来到童话世界。动物说了人话,物体都有了人的反应。 我自己不敢用这么有想像力的笔名。 偶尔余某见到小朋友,也想俏皮一下。“我是鱼先生”,把双手合上,比了个游来游去的动作。鱼儿开始与小朋友对话,我们一起进入爱丽丝奇幻记。 2/原名笔名 蔡诗萍与颜书韵不知道是不是真实姓名,第一印象误以为是女性作者。名人诗萍露脸,书韵视频里也见其貌。含有脂粉味的名字又如何,诗萍已成了花甲美魔男,书韵是东洋小书生。其实呢,比如“香”字,比如“凤”字,也出现在男人角色里,且是大侠——楚留香、陆小凤。 蒋勋与董桥,这两人或许都是原名。(编按:董桥原名董存爵)这样的笔名有一种大气及广阔视野,也甚符合。 蒋勋的嗓音好,说话遣词用字都很精准,常常在视频里听他,听得睡觉,也不觉得对他不起(声音安抚人心)。他又作画,又教学,又推动讲解古今中外各种艺术领域,也真的可以赐封勋章。 用了原名下笔胆子变小 蒋与董都不是普遍的姓,也不是那种冷门姓氏,却有一股气势。董桥不会让你想到小桥流水人家。我常想,那应该是一座在土耳其的大桥,衔接欧亚洲,东方与西方。董桥性喜收藏,故此他有他的考究与渊博。 亦舒的原名用在笔名也极好。她写作的观念是小资产的快乐与不快乐,她不太写贫病交加大苦大难,或大企业大家族你争我斗。生活是这般繁忙与压力,读者的我们,看她写的小故事,松了精神歇个脚,故——写的看的都亦舒服。 也有以个人洋名为笔名的。早年有非常张迷的迈克,现在也有一个金宝的迈克,我假想两人同一时间出现,不知道除了撞名是否也会撞衣。 当然笔名可以是原名;只是用了原名的自己,下笔胆子小了一点点,好像不能另创形象。(有时又胆子大了一点,想告诉人真实的自己。) 原名或笔名,真实与不真实,文里文外,人前人后,或许我们都藏有个双胞胎的自己,交错出现,你且认一认。
8月前
9月前
当年一开始,人们说西西与亦舒写得很相像,有时分不出谁是谁。很快的就分出来了,西西走向文艺,亦舒走向流行(不说是通俗或言情)。看懂亦舒的长文短文。西西的自序〈造房子〉说了自己笔名的由来,〈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也真悲哀,还是难结婚。她有些文章寓意特别,我像懂了一些又像不懂。读圣经里的〈启示录〉,末日时出现在空中的白马红马黑马灰马,也真的天马行走在天空,先知约翰一个人的看见和书写,后人10种的看法。一个像我这样的男子,深奥的寓意,至终也没看懂了什么。 想取像西西一般简单的笔名 蒋勋董桥都说梵谷的画是热的。我想也是,梵谷这么狂热,画作怎能不炽热呢,热得不能伸指碰触,啊名画不可碰。他画了极多幅的向日葵,向日葵采集了太阳的光,感染在其画笔,所画必定灼热。我的手与指翻看的是漫画,有一年特意买了Lat。这么丑的脸孔——每个人物的鼻子都是倒立三个小山丘,这样来表达东方人的扁鼻;都在画着甘榜里的事,这是我熟悉的马来西亚,我的马来西亚我爱你。我是这样的一个男子,有些名画太过抽象,太过超乎想像,脑里的运输不怎么通畅。 那天与身边的人说,听到FM频道经典95里的一个曲子真好,我说不出名称,也哼不上那曲子。我是一个这样的男子。去了那些闻名的音乐会,上半场直腰,下半场撑腰……撑到完场。在家里可以坐着躺着,听南海姑娘不要太伤心,因为她年纪16岁半太年轻。听望春风不要太痴心,门前芭蕉叶动非郎来,莫被风儿骗了还傻呆呆。后期听的止于王菲的传奇——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这真似张爱玲极短的一篇〈爱〉。一男一女之间的爱意都发生在一瞬间,那一眼就知道了彼此。我是那么肤浅,古典频道有时播出花腔女高,我的频率受不住这样的高度。 “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这般普通女子,不凡职业(遗容美妆),已知很难结婚。一个像我这样的男子,一般层次,结了婚,岁月静好,与子偕老。突然也想取一个像西西一般简单的笔名,笔画也少,叫做比比,比比皆是——一个像我这样的男子。
10月前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郑风·风雨》全诗三章,不长,共48字,大意说风雨凄凄,鸡鸣声急。见到此人,如何不兴奋?风雨潇潇,鸡鸣不断。见到此人,如何有病?风雨交加,天色昏暗,鸡鸣继续。见到此人,如何不欢喜? 诗本有乐,可惜乐已失传。〈风雨〉每章只换几字,容易上口,层次分明的节奏感显示作诗者音乐基因。清朝李光地曰:“鸡初鸣则喈喈然相和,再鸣则胶胶然相杂,三鸣而将旦,则接续以鸣,而其声不已矣。”一波接一波,读得如此细心,让诗更加余音缭绕了。 《毛诗序》解释此诗说“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社会意识因此而得,其中“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二句为人所知。儒家对知识分子有期待,要有担当精神,要不平则鸣,在险恶的环境中积极介入政治,纠正失序乱象。 我念大学本科时,在吉隆坡大众书局买过一本苏雪林著作,书名《风雨鸡鸣》。苏雪林为人直率,文字奔放。序文中清楚表明反共立场,并大骂鲁迅,说他是“土匪大师”。那时意识形态骂战层出不穷,是是非非,读后便忘。 徐悲鸿1937年抗战前夕在桂林所画〈风雨鸡鸣〉也从〈风雨〉中吸取灵感。一只雄鸡昂首挺立,似鼓励被欺压的人勇往直前。落款引《诗经》原句,写有“悲鸿怀人之作”,又似有凄苦心情。颠沛流离之无奈,涌现笔端。 扬之水在《诗经别裁》分析〈风雨〉,《毛诗序》释“君子”句虽有独立于诗外的深刻意义,但是她认为文学“并不存在一个明明白白的是与非”,读诗不能如此断案,因为“诗意虽好,情意却平,实际上它的原意也许只是表达了一种最平凡最普通的情感”。又说朱熹在《诗集传》早已点出两情相悦主题。朱熹原话是“君子,指所期之男子也。淫奔之女,言当此之时,见所期之人而心悦也”。 见书如见人 观念质朴,读诗乐趣无穷。周作人在《风雨谈·小引》说他早想以《风雨谈》为书名,只因喜欢这3个字,“内容是什么都未曾决定”。郝懿行《诗问》卷二载王瑞玉夫人解说〈风雨〉让周作人念念不忘。王瑞玉曰:“雨荒鸡,无聊甚矣,此时得见君子,云何而忧不平。故人未必冒雨来,设辞尔。” “故人冒雨来”是不是设辞不重要,诗之好坏,不由实或虚决定,引起翩翩联想才是美学主轴。有病,见君子即痊愈。内心苦寂,见君子就喜悦。无聊,见君子则没有忧愁。周作人说他朋友不多,彼此忙碌,少见面。“若是书册上的故人则又殊不少,此随时可晤对也。”君子即故人,故人即书上人物,这么一联想一跳跃,“故人冒雨来”彻底化为读者和作者之间的缘分和交流。 不一定非得面对面找人互诉衷肠,浏览读物也能出现同样效果。见书如见人,“可谈的物事随处多有,所差的是要花本钱买书而已:翻开书画,得听一夕的话,已大可喜,若再写下来,自然更妙”。杨绛在〈读书苦乐〉提大致雷同喜悦。她说读书如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几页就升堂入室。” 既然触及周作人,不妨加几句和书上故人相关文字。周作人在〈书房一角〉序文说看人所读之书,“至少便颠出一点斤两来了”。因此书上故人是谁,不能轻视。我找来钱理群的《周作人传》一读,第八章第七节以“风雨故人来”为题,描述周作人深夜读书意境。 周作人最佩服的3位古人是王充、李贽和俞正燮。他是杂家,读书不计其数,所居苦雨斋经常“高朋满座”,钱理群以文学笔法发挥:“时有朗朗笑声飞出窗外,惊破满院的寂静,更多的则是会心的微笑。每当宾客散尽,周作人就连忙把这会心之处,连同微笑,一起记录在纸上。”这一段值得一引,前半段说的不只是周作人,爱在书斋流连的人或也适用,至于后半段,则看天分,毕竟知识和文字都达同样高水平的人不多。 周作人是董桥书上故人。董桥说他学周作人多年,“学不像,学不了,就不学了”,最后才走自己的路。12月如往年般多风多雨,我懒惰出门。读〈风雨〉,伴有周作人、扬之水、钱理群、董桥等人,最享受事莫过于从作者处看到人间温情。
12月前
花踪颁奖典礼结束了,坐我对面的靖芬依旧忙着花踪相关的事,要安排刊出评审记录和得奖作品。记者虽然都已交稿,她仍需要重听录音记录,修正、补充、审阅,没问题了才能刊出。在这过程她常会突然念念有词、发出怪声、哈哈两声,有时还会唱两句。当然也会顺便传授经验“如何写评审记录”,例如哪些字眼不应该省略,哪些句子应该保留,不用帮评审长文缩短或过于精简等等,因为有时候那些话很可能就能让入围者理解评审的选择,甚至得到安慰。 什么时候才能刊登完啊?靖芬说:刊登完应该年底了吧。这时候,编辑慧燕催稿信息来:下星期【编采手记】轮到你啦。嗯,我有记得的,只是还没想到要写什么而已。慧燕提议写花踪花絮,好吧,那就写一写“现场凸槌小事”。 记得上一届花踪,招待嘉宾入场前会先检查票根,再指示座位方向,迎面走来一名穿着华贵的太太,我便随口问:我可以看看你的票吗?她回说:我是董太太。我愣了半秒,啊!怎么没认出来(咦?不是说贵宾是一起入场的吗),马上回说:不好意思,董太太这边请。也许董太太看我紧张了,便说:没事,董桥先生还在外面说话,我就先进来坐。 结束后,跟同事提起这事,他们帮我加了好多“没票不准入场之你明天不用来上班”的各种戏码。 这一届花踪,也是负责招待和领台,因为疫情的关系,所有人都必须戴口罩,心想这次更不好认人吧,但还好没凸槌。但凸槌小事还是有的,原以为座位比较靠右通道的嘉宾理应会往右边走,由右边的同事负责领台,看着反射动作习惯往左走的贵宾,反了方向往左边走来,惊得我马上从座位弹起,引领上台。之后,也有没等我领台就自行走上台的,吓得我背都凉了,一额的汗,头还有点晕,我蹲在地上几秒,晃了晃脑袋,振作起来吧,继续把任务完成。 另外,当然也有一些小遗憾,就是第二轮颁发武侠小说奖,宣布得奖者之后,等了一会儿仍没看到得奖者陈平业或代领从入围人群中走来台前,便以为他缺席(可是同事有提醒我要留意他年纪比较大……)颁奖礼结束后,同事才告诉我,陈平业是有出席的,七十多岁的他一个人从槟城开车南下再搭MRT过来,只是他不知为何没坐在入围席,而坐到楼上去,从楼上匆忙奔下楼要上台的他还崴了脚,赶不及领奖。后来,他有在后台领了奖,记者为他拍下照片并记录了得奖感言。 至于,有人问我:为什么有票却没位子坐?这问题,我也回答不了,很抱歉。我能理解对方的不爽,可是我也没办法再生出座位让她坐了,惟有真诚道歉吧。也有善意的观众会问,那我可以坐在梯级吗?我说,开场之后的后方梯级是可以的,但要注意避免阻挡通道。我后来也是坐梯级。 花踪颁奖典礼这么多届了,难免还是会有瑕疵,但同事们都尽了心力完成任务。希望下一届吸取经验,做得更好。   更多文章: 黄俊麟/一杯茶的时间 张露华/好心做坏事,说的是你吗? 许钦斐/这篇文有16个错别字,你找全了吗? 关丽玲/婉拒与推荐 梁靖芬/编采手记的编采手记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1962年2月24日晚,苏雪林一如以往,看完书洗浴后,打开收音机,听到胡适心脏病突发新闻,以为只是入院受罪,往下听,竟是救治不及。“广播员以悲怆声播出胡先生在院士酒会上的演说辞,称为最后之音。”苏雪林痛心不已,收拾行囊,决定第二天一早从台南北上瞻仰遗容。“胡适之之逝,举国同声悲悼,无论识与不识,莫不伤痛,这种情感,出于自然,谁也没有勉强他们,我以为这便可以证明胡先生的伟大。”苏雪林自传里这么写。  转眼间,胡适逝世60周年。苏雪林说举国同声悲悼,并不包含中国大陆。那儿的朋友、学生、亲人,早和胡适切割。毛泽东认为“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毒害青年,1954年下令对胡适展开全面批判。胡适从此成了禁忌,避他唯恐不及。1962年壬寅虎年,历时3年大饥荒余波未了,知识分子自顾不暇,只是没有料到未来还有文化大革命等待他们。  不看大陆,只看葬礼,胡适死后殊荣。冯爱群在胡适去世后所编《胡适之先生纪念集》提及几万人参加胡适丧礼。书中汇集媒体报道说“送殡的车队,像一条蠕蠕而动的长龙……两旁群众如堵,确是万人空巷。”又说从胡适所住的南港镇2公里外开始,“几乎是家家燃香,户户路祭。”  1917年由美返国到1962年过世,胡适无论在文化史、思想史、学术史,或政治史上都处在枢纽位置。在诗歌、戏剧、小说等领域,也是后来研究者绕不开的名字。胡适死后,学者对其生平、思想、学术与人格研究不断。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当我还未投入胡适研究时,已有几十人以胡适为题材完成博士论文,专书出版也不少。  其中Chan Lien用英文撰写的〈中共和实验主义的对弈:胡适思想批判〉应该一说,此文刊登在1968年5月号《亚洲研究学报》(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那些年读胡适纯粹个人喜好,没有和人分享。后来一查,知道Chan Lien即连战,有些始料不及。这位国民党大佬研究胡适比很多人都早,他以共产党批斗胡适思想为题得到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从前我爱收藏有关胡适研究的著作。2008年从政以后,少逛书店少买书。这两年日子清闲,又找回昔日爱好,书架上胡适研究书物逐月增加。我认识的欧阳哲生和沈卫威耕耘胡适研究数十年,早就成为权威,受各方重视,90年代初期大陆年轻一辈专攻胡适研究只他们几人。如今有兴趣者越来越多,已然成为显学。  经过60年的考验,胡适的言论并不过时,始终有参考价值。用唐德刚的话:“他既不流于偏激,亦未落伍。”胡适是白话文运动的统帅。他用科学方法整理国故,把古老文明,导向现代化之路。为了让民主思想生根,他奔走呼号,不平则鸣。他关心后学,扶植青年。他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有优点有弱点,有无力感也有幽默感。一边继承儒家伦理道德,一边拥抱西方自由主义。  “刚忘了昨儿的梦/ 又分明看见梦里的一笑。”这是胡适的〈一首小诗〉。他在〈谈谈“胡适之体”的诗〉说“初稿是三段十二行,后来改削成两段八行,后来又删成一段四行。”最后决定“把前两行删了,只留下最后两行。”诗不应有浮词凑句,胡适现身说法:“抓住最扼要最精彩的材料,用最简练的字句表达出来。” 胡适的笑有点狡黠  话虽如此,胡适以这首诗当墨宝送人时,常常四句都抄。在《尝试后集》里,胡适自注说“原有前两行:放也放不下/ 忘也忘不了。”他不断提醒读者被删的前面两句。既去掉又不舍,他放不下,也忘不了。  胡适经历誉满天下,谤亦随之的一生。从爱情,从婚姻,从政治,从学术,从理想,从他完成的事,从他失望的事,里头牵扯太多放不下,忘不了的人。董桥写《读胡适》,印证胡适在不同领域留下的蛛丝马迹,仍有探索和开拓的研究空间。  董桥十几岁读胡适,接近80岁仍是旧日情怀。他缅怀的是胡适“对世界、对国家、对山河、对生灵的关爱和担当”。董桥念大学时随学长参观中央研究院,恰巧胡适带客人参观展览。“胡先生走出来一脸微笑,头发斑白,光影下脸上的皱纹很深……但见他一边走一边跟身边的客人低声说话,斯斯文文拐了个弯不见了。”胡适有很多故事耐读。“分明看见梦里的一笑”,胡适写别人笑,自己也爱笑。董桥说胡适的笑“有点自得,有点智慧,有点谦逊,偶尔甚至有点狡黠。”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