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下载App
下载App
简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论语

刘宝军.60岁.吉隆坡人.作家 人活著不是没完没了的赚钱,关键是把赚来的钱用在有意义的事,特别是文化方面,勿忘历史,应该有个预备付出的心意。如此一来,人就会非常乐观,有许多福报。这点,我是一直深信不疑的。 我走遍了泰国南部、印尼、汶莱和马来西亚,一直推崇中华文明的影响。第一次把《论语》翻译成马来文版就是这个理想。我认为在这个多元性社会需要交流沟通,互相学习和帮助,从而有助于和睦相处的社会,成为世界多元社会的典范。 古人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做为一名华裔穆斯林学者,我想继承郑和当年来南洋群岛的精神,为多元社会沟通交流做点事。 过去,我三次到访吉兰丹结缘,而第一次是在二十多年前,由前丹州大臣邀请参加在兰斗班让举办的修建北京清真寺仪式,这也是大马现代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拨款来修建的中华式清真寺。 第二次,则是接安排丹州政府代表团,多次考察中国西北宁夏、临夏和四川。他们看到了中华穆斯林的文化生活、清真食品和悠久的历史。丹州政府后来也首次拨款举办了“郑和国际文化贸易展览会”。 当时,许多服装、清真食品企业家来参加了在首府哥打峇鲁搭建的展览馆里举办的博览会,非常有影响力。我也体会到了当年郑和遗留下来的精神,即承前启后,发展沟通交流友谊的重要性,特别是马来人口为多数的吉兰丹州举办,让人非常感动。 此外,还来邀请学者参与盛会,呈献具有佛教文化特色的少林寺功夫表演,大部分观赏都是马来同胞,反映出丹州是个文明悠久的地方,拥有多元性文化、包容性、宽容度的格局。 第三次来访则在前几年,我受州宗教局邀请到话望生参与华族社团新年文化交流会,还看到了华人的武术表演等等。 所以,我经常来这里,不仅是为了了解了华族的悠久历史,也去过邻近的泰国北大年的林道乾故墓探寻历史,体会到了丹州特有的传统马来文明历史,以及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
4星期前
3月前
坦白说,我从未接受过正规的翻译训练。与翻译最靠近的几次,莫过于大学时期翻译一些文件及曾用马来语翻译几首浅白的唐诗,以赚取外快。去年年中第一次参与中文翻译马来文的课程,看到同班学员都有专业背景,内心满是敬佩。在翻译班内,我就像一只菜鸟,看着其他同学侃侃而谈。 回想起自考取马来西亚高等教育文凭至大学生涯,马来语其实离我越来越遥远。偶有一些选修课或是帮忙翻译一些文件,才有机会使用马来语。偶有选购餐点时,马来文才有机会派上用场。毕业之后,由于工作领域,终究频频与马来语擦肩而过。“Tak kenal maka tak cinta”,这一次参与此课程,让我有机会重遇马来语,重新学习马来语,并重新思考华语和马来语互相转换的语境。 还记得第一次翻译作业时,一见到“无为”二字,反复思考了许久,才尝试翻译出来。后来,老师讲解有关篇章时,才领悟翻译需以理解为重,理解后翻译出来的内容才能达意。另外,翻译文章也讲究文字的通顺。还想起小学时期学过的“penanda wacana”,竟在这个时候依然可以派上用场。 特别喜欢讲解翻译谚语 上课时,特别精彩的部分在于老师会点名请同学翻译。虽然有事先做好一些准备,不过被点名的那一刻还是会感到些许紧张。记得有一次出现好多专有名词,像是《尚书》《春秋》《论语》,究竟该如何翻译成马来语呢?所幸老师给予一些参考词汇,我们才能够更贴切地翻译相关含意。如前文所言,翻译的核心在于理解原文后才翻译。因此,偶尔需要调整句子的语序、需要以汉语拼音标注专有名词后加上马来语的翻译,这些翻译的技巧旨在让读者明白。 我也特别喜欢讲解翻译马来谚语的环节。虽然华语与马来语的写法、读音可谓天渊之别,不过从含义上而谈,马来谚语竟然能够与华文谚语互匹,就像“sudah jatuh ditimpa tangga”及“屋漏偏逢连夜雨”,这难道不是一件相当神奇的事情吗?语言各别,却呈现一样的含义。 “Terima kasih! ”后来,终于明白为何一些运动员摘冠听到国歌响起时竟会激动得流下眼泪,因为那是一份无法代替的归属感——在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得以重遇马来语,真好!
6月前
老人的世界里,是否厌倦了喧嚣,于是年老的耳背,变成了上天的馈赠?听不见,是好事,还是坏事? 外婆是典型的娘惹,她银灰色的长发长及臀部,像瀑布一般直泻而下。每天早上冲凉后,她就会将长发给束成发髻,再用发网套上,再插上发针。她穿着娘惹服装,传统的平面剪裁结构,直领对襟,使用“胸针”扣合前门襟,内穿白色立领长袖“小衣”,下装搭配纱笼。外婆长得珠圆玉润,活脱脱就是个贵妇人。 30年前,外婆来我家小住时,我感觉妈妈像个宝。妈妈放工后,外婆已煮好饭,妈妈冲了凉,就可以坐下来吃。所有锅碗瓢盆的事,妈妈都不愁。 那时候的外婆耳朵背聋,我们和她说话,都使尽了洪荒之力。妈妈偶尔会对她抱怨:“妈,你怎么都听不到?”我们都会说我妈:”妈,你怎么这样说外婆?” 外婆曾说过她最喜欢我的五婶,因为她讲话高嗓门,她讲什么外婆都能听到。有时候谈话时,外婆会告诉我们,她希望自己可以快些离开这个世界。她说:“人老了就不中用,别人讲话都听不到,经常被人嫌弃,那长命有何用呢?” 外婆离世时86岁,没有任何病痛,就是人老了器官退化。她从医院被救护车送回家时,妈妈的眼泪像缺堤的洪水不停涌出,她靠在外婆的耳边对她说话。 这情景我想起一首诗,诗里这么写道:“我向海洋说:我怀念你,海洋应我以柔和的潮声;我向森林说:我怀念你,森林回我,以悦耳的鸟鸣;我向星空说:我怀念你,星空应我,以静夜的幽声……” 而外婆,她怎么就不回应呢?也许她耳背,听不到妈妈的说话,只是这一次,妈妈再也没有嫌弃她。 时光如白驹过隙,如今的妈妈已到76高龄,而耳背问题,在10年前就相中她。妈妈再懂得迥避,也始终逃不过耳背的魔爪。 我们和妈妈说话,总是用喊的,其他人不知道,还以为我们大声呼喝妈妈。尤其去外国旅行,我们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时要表现文明,不能高声说话,和妈妈交谈时总是出现鸡同鸭讲的情况,然后就是我们一脸不耐烦,妈妈也恼羞成怒,这种情况挺煞风景的。 妈妈因为耳背而带来的麻烦不计其数,像那年做不完的习题,也像脚上的臭袜子,今天洗干净,明天它又来了,洗啊洗啊,永远没尽头。 虽然我们经常担心妈妈的耳背状况,但是她却不当一回事。与她讲话时,她总是牛头不对马嘴,答非所问。但她似乎并不察觉,继续滔滔不绝地讲她的事情。当我们告诉她我们并非问她这问题时,她埋怨我们说话声音太小,所以她听不到。她似乎从不承认自己耳背。妈妈冠冕堂皇的理由背后,所说的都是身边的人讲话声音如蚊子般小,并不是她本身的问题。 说要带她去做助听器,她总是这么说:“我是不会戴的,你们别浪费钱了!”妈妈的人固执又讲究面子,她是不可能会戴助听器和他人沟通的。她和亲友交谈时,也是别人问别人的,她回答她自己的。如果我们在场,我们会帮她回答;若是我们不在场,就是妈妈独当一面的脱口秀表演。 今年农历新年期间带妈妈去阿姨家,这两个久未见面的耄耋姐妹话匣子一打开,就滔滔不绝地高谈阔论。阿姨也和妈妈一样有耳背问题。尽管彼此都有听觉障碍,但两姐妹都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各有各讲。也许在她们这样的年纪,听不听得到是其次,还有机会见到彼此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不再想去听那些八卦新闻 当天阿姨提到她被表哥带去配戴助听器一事,讲到一脸委屈。她说当天工作人员在为她戴上助听器后,一直问她是否能听到别人的声音。在试戴的过程中,尽管工作人员为她调了好几次声量,但她还是没能听到别人的说话。 阿姨说:“我心里越发焦虑和不安,我觉得自己很没用。其实是因为别人讲话很小声,我才听不到,只要他们提高声量,我就会听到。这个助听器要来做什么?” 听表姐说助听器做了8000块,阿姨怎么也不肯戴。表姐也不想再多说了,就随她去吧!如果你未和老人家同住,你是无法理解这些日常的磨擦有多累人的,你只能选择闭上眼睛,再闭上耳朵,告诉自己人和人之间的立场和感受不同,这是需要我们用心去理解的。 读《论语》时读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过了四十不惑方才恍然大悟,原来人到了60岁,耳朵背了,什么是是非非、喔呀噪咋的声音都听不清了,也就耳顺了。如果耳朵不聋不背,谁能做到“耳顺”? 或许,耳背的人,也是一种福气。年轻时,我们什么事情都想知道,有什么八卦新闻,快速凑过去听;年长了,人家要告诉我们事情,我会告诉他:“真抱歉,我还真的不想听呢!”听多了就会想多了,想多了就会心烦气躁,也浪费时间。 一个人方当青春,耳聪目明,人生正处于上升的阶段。他需要投身社会、待人接物、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必须眼快手紧、闻风而动。 过了打拼的年龄,普通人免不了老眼昏花、耳朵背聋,这是自然之道。这有两个直接的原因,首先是内脏退化了,供养不起眼耳鼻舌身意了。魂神意魄志要退守五脏,颐养天年了。 老人家耳背,只要年轻一辈不嫌弃,老人过得还挺开心的。你又有什么资格去叫他们戴助听器呢?
6月前
别担心,这次的网课不是瘟疫再次撒下天罗地网的困境,只是远程的教与学。年杪假期为自己报读杭州线上研习班。为期9天的课程表排得不算满,但坐在家中上课难免俗务牵缠,好好上完一堂两个小时的课是难以触及的目标,所以常在晚上到重播间倒带重温。虽然原本宽裕的清闲私人时光变得窘迫,但学习就得付出一些什么,后来才能得着想要的。 第一天的课讨论传统文化中的女性与儿童,关于伦理规范与真实社会生活的距离。讲章上有古代诗人如李商隐、杜甫、王冕的诗句名言,有近代的胡兰成、鲁迅再到现代的高彦颐教授的思想理论,我提出来的是略懂的人物,没提出来的还有好多。老师还用了《孟子》《周易》《礼记》《论语》等典籍强调讲题,愚钝如我在短时间内实在难以消化晦涩的文言文。 正题记不住多少,开始讲课前聊起的寻常小事倒让我难忘。某天上着课,窗外忽然飘雪,课室里的孩子们开心得不住扭头张望,口中亦是惊叹声不绝。望着一颗颗蠢动的脑袋,老师下一句就说:“我们下一堂课去看雪吧!”话语刚落,我仿佛看见一群孩子蹦跳着奔出课室,欢快的笑声在雪地上开出朵朵洁白的小花。若老师把躁动不安分的心力压在小课室里上课,那不光是难受的事,我想,当天的教学成效也会苍白似窗外片片的雪花。老师满足了孩子的愿望,后来再把孩子们圈回温暖的课室,他们上课的目光才会专注在前方。第一堂课结束后,我无法不回想雪地中盛开的纯真笑靥。 有一堂儿童诗的创作教学课,主讲者是年轻的女老师,甜美柔和的声音听着如沐春风。课间屏幕展示老师和学生班级活动的照片,还有一首首孩子们自己书写的诗歌。老师告诉我们,儿童诗就是孩子灵魂的歌唱。女老师给我们读孩子们的作品,她的声音跳着喜悦的音符,让诗歌的意境都变成了一首首动听的歌。老师后来还跟我们分享一本由三年级学生一手包办的班级刊物。刊物内容是孩子们一年来用心书写的童诗和文章,连设计绘图也是孩子们的创意,老师扮演的只是挑选作品及监督进展的角色。那是一本融合了努力与希望的刊物,里头有重量,有温度。对孩子们的才华与创意,老师讲课的脸上有无法掩饰的快乐与自豪。除了诗,认真且用心的老师也让孩子的灵魂快乐歌唱。 保有一颗能感受美的心灵 在儿童文学课堂上,主讲老师叮咛教育工作者必要保有一颗能感受美的心灵,这样才能带领孩子们一同阅读,一同感受生活的美。若在教育圈子丢失了初心,教学会变得麻木无感甚至厌烦愤恨,总要记得适时清扫心灵的灰尘,让它回到执教当初的窗明几净。除了教学知识,还有姓氏文化、美食、景点、茶道甚至养生的指导,字正腔圆的老师都认真积极,甚至抱恙仍坚持讲完两小时的课。 几天的线上课程结束后,中午搓了汤圆迎冬至,裹上花生粉的糯米丸子在糖水中滚动,甜甜的香气弥漫厨房。汤圆出锅和家人围桌同吃,感恩一年将逝,一家人仍安康,圆满。当晚边回忆学习点滴边书写学习心得,再把邮件发送到遥远的另一端,学习旅程也得到了圆满的落幕。 再过几天就要迈开步伐跨入新一年,期许短暂的充电与学习给自己和孩子们带来一些改变。
7月前
12月前
12月前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