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入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非政府组织

3星期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在马来西亚,慈善募捐看似流程简单,但实际操作却面临着诸多挑战,特别是资金使用透明度不足、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导致慈善募捐乱象丛生,让公众的信任度不断下降。 独家报道:林佳香 独家摄影:林明辉 在马来西亚,慈善募捐看似流程简单,但实际操作却面临着诸多挑战,特别是资金使用透明度不足、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导致慈善募捐乱象丛生,让公众的信任度不断下降。 美门残障中心(甲洞)主席蔡宗荣(64岁)向专案小组详细解读马来西亚慈善募捐的法律法规和现实困境。 他指出,虽然马来西亚有完善的募捐条例,但在执行过程中,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监管力度却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导致财务作假和资金滥用现象。 非政府组织可依法筹款 熟悉社团注册法令及募捐条规的蔡先生解释,任何团队只需要向社团注册局注册成为非政府组织(NGO),便可依法发动筹款,然而每次筹款活动都需要列明意图并进行申请。 无论是沿户募捐、街头募捐、义卖会,还是在公共场所募捐,都需详细说明筹款目的、目标金额、受惠群体、款项用途、活动时间和地点,并备齐相关文件,向邻近的警局申请准证。 “如果没有完成上述步骤就展开募捐属于违法行为。一旦被定罪,负责人可能面对不超过5000令吉的罚款,或不超过两年的监禁,或者两者兼施。” 蔡先生强调,社团注册局对于对外募捐的条规做了详细规定,任何募捐活动都必须遵循数个准则:阐明受惠者的个人或团队资料、募捐方式、目标金额,以及流向清晰的账目记录,这些准则既是对募捐者的约束,也是对社会公众的承诺,确保每一分善款落到实处。 需拟计划书 列筹款目标 他以美门残障中心为例,若该中心计划发起一场义卖会,旨在筹款购买电动轮椅,他们需制定一份详尽的计划书,列明义卖会的时间、地点、参与摊位的类型,以及具体的筹款目标金额。 获相关当局批准后,中心必须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并在募款结束后,于规定期限内结算款项,移交给受惠群体。 蔡先生也指出,若筹款活动超出预期,捐款超出原定目标,机构需在报告书中列明,并申请将多余款项用在其他慈善用途,否则就必须将超出部分退还给捐献者。 “若无法按照条规执行,将被视为非法募捐,一经定罪,可能被判不超过3年监禁,或不超过1万令吉的罚款,或两者兼施。” 蔡先生指出,很多时候执法的监管流于形式,募款过程和资金来源的审核相对宽松,导致募款行为脱秩。有些组织甚至通过夸大或捏造事实的方式,募集超出实际所需的资金,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许多团体在筹款后并未公开详细账目,外界无法监督资金流向,特别是涉及大型的国内或国际捐款时,缺乏透明度的问题尤为突出。” 无证募捐被控不常见 让蔡先生遗憾的是,尽管违法行为屡见不鲜,但由于举报成本高昂且难以收集证据,机构或个人因无证募捐遭到提控的案例并不常见。 他指出,随着公众对慈善透明度的要求提高,相关部门有必要进一步强化对募捐活动的监管,确保每一分善款用在正确之处。 他说,政府需制定更加细致的监管框架,从源头防范资金滥用,通过加强对募款活动的监管,制定更严格的法规,提供更便捷的举报途径,才有望看到一个更加透明、公正的慈善募捐环境。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募捐活动的初衷,将善款用到实处,惠及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群,也能让慈善机构重获公众的信任,真正为社会带来福利。” 不同形式注册 法律法规不一 根据《星洲日报》早前的报道资料,法律允许慈善公益组织以不同形式注册成立,普遍上会选择在社团注册局(ROS)或大马公司委员会(SSM)下注册。然而,向不同政府机构注册的慈善团体所适用的法律法规、监管结构、以及财务账目记录和稽查要求皆有所不同。 向SSM注册的慈善机构,每年须呈报详细的账目报告,并通过严格的稽查审核;在ROS下注册的慈善机构,财务账目的稽查显得较宽松。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监管力度有落差,也为一些不法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不法分子编故事假慈善盗媒体公信力敛财 不法分子却利用人们的善心,在社交媒体编造虚假故事,借慈善之名,行敛财之实。 这些案例揭示了假慈善骗局的恶劣手段,他们不仅利用人们的善心,更盗用媒体的公信力,对受害者家属造成二次伤害。 冒名星洲日报星洲网吁捐款 案例一: 不法分子假冒《星洲日报》和《星洲网》的名义,在脸书发布虚假信息,声称一名宝宝病情恶化,母亲车祸身亡,急需善款,呼吁民众捐款。 根据骗子在脸书专页上载的照片,可以看到有“星洲网”的水印,而贴文内容为:“宝宝病情急速恶化,母亲车祸身亡。如果您愿意提供帮助,请汇款至以下户头是父亲林XX,将感激不尽。” 贴文下方附上林XX的英文名字和银行户头信息,而假冒的“星洲网页”也附上联络电话。 星洲日报发现被盗用名义后郑重澄清,从未报道过相关男子脚伤要求筹款新闻,并举报有关脸书专页及假冒《星洲网》网站。 逝者众筹影片被盗筹款 个案二:一名华裔小贩黄国强突发脑溢血陷入昏迷,其妻张朝红向大马大爱社区众筹平台求助,发起医疗费众筹,黄国强最终不敌恶疾,因长期卧床导致褥疮感染病逝。 不久后,其家人发现有脸书专页盗取早前“大爱平台”为已逝哥哥筹款拍摄的影片,在网上诱骗他人捐款。贴文上面所写的银行户头持有人姓名,并非死者家属所持有,死者家属甚至不认识筹款人。 公众人士在面对日益猖獗的网络慈善骗局必须提高警惕,不要轻信社交媒体的募捐信息,在捐款前要先核实有关机构的合法性和善款用途。 选择正规的慈善机构,通过官方渠道捐款,才能确保爱心真正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 相关文章: 用诈将心偷(一)| 当作“生意”洗黑钱 伪造证据编故事 募捐有诈 消费善心 用诈将心偷(二)| 献仪孩童照虚报捐款换资助 小贩创办儿童之家坚拒诱惑
2月前
李勇钢,一位平凡的小贩,怀着帮助弱势儿童的善心,与妻子共同创办了文华儿童之家,收留无家可归或家庭有困难的儿童。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单纯的慈善也有阴暗面,他面临来自各方势力的诱惑与压力,甚至有人企图利用儿童之家进行洗钱活动。 独家报道:林佳香 李勇钢,一位平凡的小贩,怀着帮助弱势儿童的善心,与妻子共同创办了文华儿童之家,收留无家可归或家庭有困难的儿童。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单纯的慈善也有阴暗面,他面临来自各方势力的诱惑与压力,甚至有人企图利用儿童之家进行洗钱活动。 李勇钢在接受《星期天头条》专案小组访问时,揭发了慈善界不为人知的一面。 诈骗集团深知慈善机构面对开销增加、经济来源不定的压力,于是开出了以“名义”换取“金援”的条件,但在金钱与良知的面前,李勇钢选择了坚守初心,拒绝妥协。他要守护的不止机构的声誉,还有孩子们的未来。 李勇钢:成立初期条件简陋 10年前,由于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和独立生活,夫妻决心在人生这个阶段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所以创立了文华儿童之家。 李勇钢说,文华儿童之家成立初期,条件相当简陋,甚至没有正式注册,只靠自身收入租借一个地方,并通过小贩的身分和力量,为无依靠的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必需品。 他努力寻找资源,确保孩子们衣食无忧,获得应有的教育。然而,随着儿童之家收留人数逐渐增加,机构的运营也愈发艰难。 不明组织称可助募捐 在友人的建议下,李勇钢意识到注册的重要性,因为没有注册容易被误解为非法机构,为了孩子的安全和长远发展,他将文华儿童之家注册成为非政府组织。 不料注册后,一些不明组织接触文华儿童之家,声称可以帮助儿童之家对外募捐,捐款在扣除各类费用后,至少50%的善款会交回给儿童之家。 尽管看似合理,但李勇钢对此保持高度警惕,因为他看到这些看似合理的条件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要求发福利部认可捐款收据 此外,还有一些人提出更具诱惑性的合作方案:他们要求文华儿童之家每个月提供孩童们的照片和视频,以换取每月3至5万令吉的固定资金支持。 最让李勇钢感到震惊的是有人提出更荒唐的要求,他们希望文华儿童之家将每月接受的捐款额从实际的3万令吉虚报为10万令吉,要求李勇钢发出福利部认可的捐款收据。 面对这些诱惑和压力,李勇钢保持清醒,他指出,这些试图拉拢他的组织成员,多数为20至30岁的华裔青年,他们开着豪车,穿着光鲜亮丽。 多次拒绝后被威胁 他意识到这些人企图利用慈善机构进行洗钱,甚至可能涉及更大的犯罪活动。 “他们初次见面时彬彬有礼,试图以各种方式说服他,甚至在多次被拒绝后,以半威胁的口吻暗示,如果不接受他们的合作,文华儿童之家将面临财务困境,甚至可能会因为无法养活孩子而导致他们受苦。” 但他更清楚意识到,这样的合作不仅会毁掉文华儿童之家多年声誉,还可能让无辜的孩子陷入危险的境地。 儿劝勿签文件报案 李勇钢庆幸没有受到诱惑以及被威胁击倒,很大程度归功家人的支持,尤其是儿子的劝阻。 李勇钢说,儿子获悉不明人士或组织接触他时,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的风险,并果断地警告他不要签署任何文件。 他们最后向警方报案,以确保文华儿童之家不被不法分子利用。 他认为,文华儿童之家是为了帮助孩子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或他人利益而存在。 不接受来路不明资金 他坚信,只有坚守原则,不接受来路不明的资金,才能真正为这些孩子们提供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因此,文华儿童之家也心安理得地走到今天。 他也感谢理解和支持他们理念的社会人士。正是这些善心人士的无私捐助,才让文华儿童之家能够继续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和教育机会。 他深信,只要坚守正道,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总会有更多社会力量加入进来,帮助文华儿童之家走得更远。 “社会上有很多善良的人愿意伸出援手,我们相信,只要坚持正道,终会迎来更多的支持与理解。” 李勇钢坚守初心坚持正道其实也在社会种下一颗善良的种子,让社会人士相信人间有爱,才有信心地捐款助人。 募款越多抽成越高前“雇兵”揭敛财黑幕 独家报道:林佳香 “我曾误入一家打着慈善旗号的募捐机构,一个月后就因良心不安而辞职。虽然收入丰厚,但我无法接受利用别人的善心敛财。” 王先生(化名,30余岁)向星期天头条专案小组讲述这段经历时不堪回首,只希望这个经历好好的警惕自己和提醒别人。 月薪3500还有抽成 几年前,中学刚毕业的王先生因为学历不高,难以找到高薪工作,日子处于迷茫中,后来结识了一名有私会党背景的朋友,对方说能介绍一份收入高且轻松的工作给他,把他推荐到一家募捐的慈善机构。 他指出,进公司一开始月薪就有3500令吉,还有个人及团队抽成,若业绩达标,每个月能有高达7000至8000令吉的收入! “我被分配到一个5人小组,由一名主管分配工作。他告诉我,公司是靠对外募捐运营来获利,我们会用不同的慈善机构的名义如老人院、孤儿院及残障中心等,到不同的地点或社交媒体向民众募捐。” 制定清晰抽成奖励机制 他指出,公司为员工制定了清晰的抽成奖励机制:第一阶段要求员工筹3万令吉,可获得10%的佣金;第二阶段募捐额达到5万令吉,佣金上升至15%;第三阶段筹款目标是10万令吉,佣金高达20%。 “团队佣金方面相对较低,只有当整个小组募捐总额达到40万令吉时,才可获得2%的团队佣金。” 领“高薪”但良心难安 但这份“高薪”工作并没有让他过好日子,反而是内心挣扎日益加剧。他看到公司利用人们的善意作为牟利工具,善心人士的每一次募捐,都让他感到良心不安和道德受拷问。 他曾向组长提出质疑,为何慈善募捐还能从中获利,但得到的回应却是:“要赚钱就不要多问。”这种回应让王先生更加确信,这家公司只是打着慈善旗号进行盈利活动。 每天戴不同机构牌证募捐 王先生坦言,当时为了赚取每月3500令吉的薪资和佣金,他硬着头皮加入成为一分子,每天需要听从上司安排到募捐地点,根据轮值表到公司集合,再由公司专车载送到隆市不同地区的人流聚集地向民众募捐。 他指出,每天募捐之前,公司会准备一张不同慈善机构的身分证牌证、机构资料和募捐收据,然后2人为一组负责同一块区域。 “我经常被派到早市集,所以每日早上7时左右就要到公司,大概8时开始募捐到中午12时左右,然后回公司结算每日的募捐总数。” 他说,只要结算后没有问题就能下班回家,当然若想多赚点钱,也能主动要求加班,到夜市或茶餐室募捐。 公司还有线上筹款团队 王先生透露,除了到人多的地区募捐外,公司内部还有一个通过社交媒体上网筹款的团队,主要由资深员工负责。 “我不清楚他们的工作流程,只知道这个团队通过网络平台向外界筹募捐款,形式与我们从事的街头募捐有所不同。然而,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募捐,公司对员工都有严格的纪律要求。组长曾多次警告,不得私吞捐款,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他指出,虽然“工作”一个月的收入不菲,也是他毕业后薪水最高的一份工作,但他的良心备受煎熬。 “我在工作一个月后毅然决定离职,所幸公司也没有为难我,只是警告不准将此事说出去,但这个经历也让我学到了,做人要有底线,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违背自己的良心。” 募捐敛财模式·设立慈善机构巧立名目募捐·和慈善机构合作募捐分账 利用慈善机构名义设计诈骗手段“慈善募捐”实为中饱私囊 慈善机构由于缺乏人手,无法派员到社会要公众募捐,所以一些会接受募捐机构的献议,由他们以慈善机构的名义到社会募捐,可以说募捐已经步入“企业化作业”,然而最大问题是,如果这类作业缺乏透明度,慈善机构无法知道真正筹到的款项,也不知多少是进了捐募机构的口袋。 受助群越可怜越能激起同情 另外有一些人以慈善之名设立机构,但实际上并非做慈善事业,而是利用慈善机构名义设计各种等款活动中饱私囊。 “更令人心寒的是,这些不法分子对所收留的弱势人群漠不关心,甚至忽视他们的需求与身体状况。对于这些人而言,受助群体越可怜,越能激起捐款者的同情,从而获取更多的照片和视频去募捐善款。” 陈女士:通过社媒募捐目标扩至全球 一位在慈善领域工作逾20年的陈女士(40余岁)向星洲日报星期天头条揭露慈善界的内幕,希望唤起公众的警惕,让每一份善款真正帮助到弱势群体。 陈女士指出,近年来还出现一种新型的募捐诈骗手段,即通过社交媒体筹集善款。这些不法分子将募捐的目标扩大至全国乃至全球,通过网络向更多善心人士伸出“求援之手”。 经常出现善款去向不明 她坦言,在这个领域浸润多年,她目睹不少不为人知的内幕,尤其是私募筹款这一领域,经常出现善款去向不明的情况,令她感到痛心。 “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许多慈善机构缺乏人力自行筹款,只能依赖第三方机构。久而久之,分账模式成了行业潜规则,无人敢于质疑。” 早期部分向政府注册的慈善机构,如老人院、孤儿院及残障中心等,将机构名义和相关资料外借给“慈善募捐”机构,让他们代为筹集善款。 达7:3 6:4 5:5“分账协议” 据她了解,这些募捐机构与慈善机构之间通常会达成“分账协议”,常见的模式有7:3、6:4和5:5,其中以6:4分账模式最为普遍,即筹到的善款由募捐机构占据60%,剩余的40%才分给慈善机构。 然而,这种分账方式极不透明,因为慈善机构无法得知募捐机构实际筹集的款项,只能被动地接受小部分的善款。 陈女士无奈地说,这种状况导致捐款人的善心无法真正让需要帮助的群体受惠,同时也触犯了法律的底线。 不管怎样,这种募捐方式至少还让慈善组织有收到捐款,陈女士揭发另一种不法分子的骗款手段。 注册非营利策划博同情“剧本” 不法分子会先设立各种名目的慈善机构,通过正规手续向政府注册为非营利组织。一旦获得政府的认可,他们便开始精心策划一系列博取公众同情的“剧本”。 她指出,他们最常用的手段是故意拖欠租金或水电费,一旦水电公司发出拆除水表或割电表的红色通知单后,他们就利用来宣传,声称情况告急需要救急,博取民众的同情心。 “他们还以各种名义虚构机构资金短缺的困境,例如声称缺乏经费撑不下去,被逼关闭中心等,或编造受助者无钱医病濒临绝境等虚假故事。” 她说,善心人士以为捐款帮助处于困境的老人、残障人士或孤儿,但实际情况是,这些善款往往未真正惠及那些受助群体。 部分做假账制造“入不敷出” 此外,还有一些机构会通过做假账的方式,将租金、工钱、保养费、膳食费、行政费等各项费用虚报成高昂金额,制造出慈善机构入不敷出的假象,以便进行多轮筹款活动。 在疫情期间,传统的线下募捐难以进行,这些人便将募捐方式转向线上,通过编造悲情故事来骗取网民捐款,这些善款如流水般进入不法分子的账户。 “没有人了解这些善款的具体数额,更不清楚这些善款的流向。即便政府机构前来查账,他们也能捏造账目来敷衍官员。” 勿轻信社媒募捐帖文 陈女士劝告公众,切勿轻信网络上的募捐帖文,“因为你们根本不知道捐款去了哪里,有多少真正用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群体。” “这些善款往往成了不法分子过着奢靡生活的资金来源,他们过舒适生活,而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体依然过着艰苦的生活。” 陈女士指出,慈善机构的初衷本是助人,却被有心人士所利用。这些敛财之举是坏了一锅粥的老鼠屎,让真正的慈善机构受到质疑,让公众的信任逐渐流失。 相关文章: 用诈将心偷(一)| 当作“生意”洗黑钱 伪造证据编故事 募捐有诈 消费善心 用诈将心偷(三)| 监管不力 资金使用欠透明 慈善募捐乱象丛生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5月前
5月前
7月前
7月前
7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