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下载App
下载App
简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马来文

●我想推荐团结部长拿督艾伦达干的书是《马来散记》、《实用马华英大辞典》鲁白野著、編 有一个年代,叫P.南利年代。有一种精神,叫鲁白野精神。我知道,您肯定在为目前的族群撕裂而担忧,也为《四十圣训》课题而焦虑。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信任”两个字——各族群对政府的不信任。所以就更要好好阅读《马来散记》,同时也要细细品读鲁白野那不平凡的一生。当你读懂鲁白野的人生,你就知道他不平凡之处。 鲁白野在怡保出身,却在印尼度过很长一段时间,期间当过农夫也参加过印尼独立战争,过后回流新马安家立业。期间鲁白野曾经参与《马来语月刊》的创立并担任主编,也编写过《实用马华英大辞典》。鲁白野终其一生梦想是能打破华巫之间的藩篱、追求国民交流与团结。所以他为了让马来亚华人也能够像印尼华人一般流利使用马来文,而投入字典编辑。 引用《马来散记》的两段话:“字典是研究一种言语,甚至是民族的一个重要工具。”另一段是这样说的:“中马两大民族之间假如存有隔阂的话,首先得怪我们自己。本来言语是沟通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桥梁,所以,奉劝那些认为马来文没价值的人,不把马来文学好,吃亏的是自己。”六十多年前,鲁白野就已经点出国民团结的症结,但到现在,鲁白野所担心的问题还是无法解决。国家的未来,绝对不能被宗教政治等课题操弄下去,否则再一个50年,问题还是存在。 所以,这也是我推荐《实用马华英大辞典》和《马来散记》的原因。当您从鲁白野编写的马华英辞典了解他对国民团结的苦心,那么您也将会透过他的《马来散记》感受到他对文化传播的用心。在那个华人对马来文普遍不熟悉的年代,鲁白野的文章恰到好处地填补了这一块,他大量向华人分享马来人的历史与文化,例如马来民族和印度人的拓殖、印度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以及我们相当陌生的马来古法、马来人的战争观等等。同时也向华人介绍马来民族英雄汉都亚、著名的马来学者文西阿都拉、马来人对牛的文化、马来剑的神话、马来文艺和皮影戏等等。 看完《马来散记》,您会觉得,鲁白野才是真正的马来西亚人!他所做的一切,不正是团结部在追求的吗?鲁白野可说是华巫之间的亲善团结大使。只是,前人了解,现在的人却未必做到。所以我们也期许,为民族和平与团结尽一分力。
6天前
2星期前
1月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3月前
查看了一下明年的农历年在2月,和先生商量明年一起回家过年,毕竟疫情暴发以来已整整3年没回马过年,而今年先生因为工作关系请不到假,就我一人孤零零回家过了年。 先生问我说∶“那我该怎么样跟老板要请假呢?” 我∶“就直接说要回家过年啊!” 先生∶“不行!我不能让老板误认我是中国人!” 我惊呆了。先生居然有“不能让老板发现他过农历年”这样的意识。误认为中国人又不是什么大事……噢,不对, 虽然不是什么大事,但有调查结果显示,疫情暴发后,日本人比美国人更不喜欢中国。 初到日本的时候,我去一家语言中心面试当英语老师。面试官看到我的履历表上写着精通英语、中文、马来文,便问我是否也能教中文。我老实告诉她,虽然中文是我的母语,但因为日语能力欠佳的关系,恐怕不能胜任。面试官让我当场示范教学,我胡乱拼凑当时脑海里仅有的日语单词,教了她拼音,结果意外被录用,就这样在语言中心当起了英语兼中文老师。 上班第一天,语言中心负责人给我准备了一面小旗子,旗子上写着我的姓,方便我跟学生做自我介绍。但那是一面红彤彤、左上角有5颗星星的中国国旗。我跟负责人说,旗子搞错了,我的国籍是马来西亚。负责人表现出抱歉,但却没有即时更换一面旗子给我,而我也不想为难她去画一面有14条红白条纹,还有一个14个角的星星的旗子,就动手给自己画了一面代表自己国家的马来西亚国旗。 想起初来乍到日本的自己,也曾努力地向别人解释的自己身分。日本人对于马来西亚的认识不深,说起马来西亚,一般会问马来西亚是不是那个有鱼尾狮的地方。顺着他们理解的鱼尾狮,我进而解释,我出生的地方是一个位于泰国和新加坡之间的国家。但地理位置搞清楚了,关于我为什么长得不像他们想像中的“马来西亚人”,而且为什么马来西亚人会说中文等问题,又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而往往长篇大论后,过不久大家又以为会说中文的我来自中国。 渐渐地,对于向别人解释自己的身分,也不再纠结。但有一阵子却也曾为身为马来西亚华人而感到沮丧。原因是,总感觉自己哪里也不属于。国内一些政治家,总是三不五时发表一些种族言论,而政策体系也总是把一些族群排除在外,即便你认定那就是你的国家,但国家并没有完全认同你。反观在日本,很多时候,外国人和当地人可以获得同等的福利待遇。 马来文在日本有市场 近几年,马来西亚在几项民调中被投选为日本人退休后最想移居的国家而在日本逐渐打开知名度,加上在马来西亚居住的日本著名艺人GACKT和一些日本YouTuber的影响,马来西亚对于日本人不再陌生,想去马来西亚看看、旅游的日本人也越来越多。因为这样,马来文在日本有了市场,而我也因此获得了马来语的配音工作、受邀在大学、私塾里开设马来文班,也曾为即将外派到马来西亚的日本公司职员讲授有关马来西亚工作文化。大家总说马来文没什么用途,但多掌握一门语言,其实就是一种优势,总有一天会派上用场。自此,我不再因为“不属于哪里”而沮丧,而是为自己能够生长在多语环境、并拥有到哪都可以快速适应并生存的能力而感到庆幸,及一点点骄傲。 其实,关于身分认同这件事是非常政治性的。人在不同场合会有不同的身分认同,就像马来西亚华人在国外说自己是马来西亚人,但在国内却又无法不在填写一申请些表格的时候,在族群的那一栏填上“华裔”,强调自己的“华族性”。然后在异国生活,却又无法不融入当地社会,而将自己原本的身分隐藏起来,塑造新的身分。无论是什么样的身分,或许只有懂得在对的场合套用对的身分,并满足当下利益,才是最佳的生存之道。 我跟先生说,无论你以什么理由及身分请假,反正,我们明年一起回家过年去!
5月前
6月前
坦白说,我从未接受过正规的翻译训练。与翻译最靠近的几次,莫过于大学时期翻译一些文件及曾用马来语翻译几首浅白的唐诗,以赚取外快。去年年中第一次参与中文翻译马来文的课程,看到同班学员都有专业背景,内心满是敬佩。在翻译班内,我就像一只菜鸟,看着其他同学侃侃而谈。 回想起自考取马来西亚高等教育文凭至大学生涯,马来语其实离我越来越遥远。偶有一些选修课或是帮忙翻译一些文件,才有机会使用马来语。偶有选购餐点时,马来文才有机会派上用场。毕业之后,由于工作领域,终究频频与马来语擦肩而过。“Tak kenal maka tak cinta”,这一次参与此课程,让我有机会重遇马来语,重新学习马来语,并重新思考华语和马来语互相转换的语境。 还记得第一次翻译作业时,一见到“无为”二字,反复思考了许久,才尝试翻译出来。后来,老师讲解有关篇章时,才领悟翻译需以理解为重,理解后翻译出来的内容才能达意。另外,翻译文章也讲究文字的通顺。还想起小学时期学过的“penanda wacana”,竟在这个时候依然可以派上用场。 特别喜欢讲解翻译谚语 上课时,特别精彩的部分在于老师会点名请同学翻译。虽然有事先做好一些准备,不过被点名的那一刻还是会感到些许紧张。记得有一次出现好多专有名词,像是《尚书》《春秋》《论语》,究竟该如何翻译成马来语呢?所幸老师给予一些参考词汇,我们才能够更贴切地翻译相关含意。如前文所言,翻译的核心在于理解原文后才翻译。因此,偶尔需要调整句子的语序、需要以汉语拼音标注专有名词后加上马来语的翻译,这些翻译的技巧旨在让读者明白。 我也特别喜欢讲解翻译马来谚语的环节。虽然华语与马来语的写法、读音可谓天渊之别,不过从含义上而谈,马来谚语竟然能够与华文谚语互匹,就像“sudah jatuh ditimpa tangga”及“屋漏偏逢连夜雨”,这难道不是一件相当神奇的事情吗?语言各别,却呈现一样的含义。 “Terima kasih! ”后来,终于明白为何一些运动员摘冠听到国歌响起时竟会激动得流下眼泪,因为那是一份无法代替的归属感——在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得以重遇马来语,真好!
6月前
6月前
6月前
6月前
8月前
8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