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我的股票
Newsletter
联络我们
登广告
关于我们
活动
热门搜索
大事件
首页
|
登广告
活动
下载App
热门搜索
大事件
发现东盟
股市
星洲人
互动区
登录
Newsletter
首页
最新
头条
IG热文榜
热门
国内
即时国内
封面头条
总编推荐
最新防疫SOP
热点
全国综合
社会
政治
教育
我们
专题
发现东盟
带你来国会
星期天头条
华社
2022大选
求真
星洲人策略伙伴
星洲人互动优惠
国际
即时国际
天下事
国际头条
国际拼盘
带你看世界
坐看云起
俄乌之战
京非昔比
言路
社论
总编时间
非常常识
星期天拿铁
风起波生
大使笔迹
骑驴看本
风雨看潮生
管理与人生
亮剑
下班的路
百格大家讲
长风破浪
大选探路
翱翔天际
烈火真金
华研智库
吃饱了吗
鸟生鱼汤
娴言
鹭岛南望
走读天下
财经
股市
即时财经
焦点财经
国际财经
投资周刊
2023财政预算案
ESG专版
娱乐
即时娱乐
国外娱乐
大马娱乐
影视
地方
大都会
大柔佛
大霹雳
砂拉越
沙巴
大北马
花城
古城
东海岸
体育
大马体育
羽球
足球
篮球
水上
综合
场外花絮
杭州亚运会
副刊
副刊短片
专题
优活
旅游
美食
专栏
动力青年
后生可为
东西
时尚
新教育
e潮
艺文
护生
看车
养生
家庭
文艺春秋
星云
人物
影音
读家
花踪
百格
星角攝
图说大马
国际写真
好运来
万能
多多
大马彩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龙应台
【快闪/马来西亚日】让野火再烧一次/陈逸文(太平)
●我想向高教部长莫哈末卡立推荐的书是《野火集》 1984年,龙应台在台湾烧开了第一把野火,燎原之势遍及亚洲华人世界。龙卷风般席卷而来的文章一把一把集成了《野火集》。时间飞快,再过一年《野火集》就40岁了,比我的年龄还大。 二十多岁那年在师范学院读了这本书,当了典型的愤青。对身边种种不公义,内心就会跑出一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大侠。哪怕自己的力量再微小,要想要去改变这个社会,让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好。 最近高教机构娱乐活动演唱会指南闹得沸沸扬扬,里面诸如观众必须男女分开坐、禁止男性表演者穿短裤、演唱歌词需受过校方审查等等的规定,确实令人瞠目结舌。令我不禁怀疑这到底是什么年代?怎么世界各国都在追求卓越,而我们却不停地在开倒车趋向保守? 部长莫哈末卡立被推上了风口浪尖,高教部发文告要检讨是否有小拿破仑在从中作梗。最终会否迎来U转尚且不可而知。如果可以,我想给他介绍《野火集》里面的这一篇文章——〈机器人中学〉。 身为成年人的教育工作者不应该用“管训框框”来约束同为成年人的大学生。美其名是“为了你好”,但最后这些框框都会变成教育工作者证实自己权威的工具。《演唱会指南》毫无疑问会演变成一个紧箍咒,把创意满满的大学生掐得无法动弹。 从这一件事情管中窥豹,高教部如果希望大学生在智育上大放异彩,那就别在德育上拼命往后拉。如此矛盾的举措,我们又怎么能期待顺从听话的“乖”学生有天马行空的想法?如龙应台所说,“庸材”的德育之下,根本不可能会有真正的智育。 马来西亚山明水秀,大学在早些年闻名世界,自古倍出人才。然而近几年马来西亚大学的名次总是在“跌跌不休”,人才也在源源不绝地流向其他国家,在其他地方大放异彩。真心希望高教部别再把心思放在无关紧要的地方,而是真正在学术教育上发愤图强。 愿能够借龙应台的野火来燃烧,烧出一片沃土,让马来西亚的教育土壤更加丰饶。 天佑马来西亚。
2星期前
蔡羽/横渡大江大海的台籍士兵
说是“日本兵”,但台籍日本兵实际上跟真正的日本军人不可同日而语,大抵上做的是日军不想亲自做的事,而且稍有不慎,还得被日军赏巴掌。
3月前
《天长地久》侧写母亲——向龙应台老师致敬/张宝琼(怡保)
那天夜里终于把你们送我的龙应台《天长地久》读完,掩卷之际,不禁长长的叹了一口气。我没本领写书评,也无法探讨什么写作技巧,虽然龙应台的文笔真的是富于文采、善于修辞、更充满知性。我只是盼望能描绘我读这本书时内心的悸动。 我不期然的又想起刚过世的母亲。龙应台字里行间描绘照顾失智母亲的那一份无法言喻的心情,我想,我应该懂。我的母亲没有失智,她老人家是死于脑癌,前后5个月,她就走了。母亲生前许多大小事,一般上都由我处理。即便在她患病期间,我有在她身边照料她,然而,我还是忍不住,在夜阑人静时,听到自己内心里有一个声音,在问:你真做到最好了吗?每一思及,眼泪就按捺不住簌簌淌下。 母亲离世后,我出奇的冷静和理智,似乎不怎么感到悲伤,只知道心中有万般不舍。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细节,都让我联想起母亲。我有一种空荡的感觉,是的,我们都是没有妈妈的孩子了。龙应台毅然放下一切,搬到乡下照顾母亲,让人惆怅的是,老母亲已认不出她了,真是情何以堪。可是作者依然甘之如饴,照顾母亲的起居饮食,然后开始写书。也许,文字对作者来说是最好的表达工具,她的文学修养,加上真实情感,让她写来游刃有余。 作者在问:“现在你们步履蹒跚、不言不语了——我们,可以给你们什么呢?”是的,母亲,在我意识模糊、缠绵病榻的时刻,您的不离不弃、无怨无悔,那一份恩情,我无以为报。试问,我可以给你什么呢?龙应台的书写给每一个跟时间赛跑的儿女,那亲不待的遗憾是无法弥补的。 母亲,什么是天长地久?是晚饭后,和妹妹推着轮椅,带您到屋外散步,吹着晚风,播着优管里的老歌的时候?还是您最后一个中秋节,儿孙围绕您身边,轮流跟您合照,手机不断“咔嚓”的那一刹?也许,您终于在救伤车护送回家,躺在您的床榻上,静静的撒手道别,那一个似乎停顿了的时间空间,莫非就是我们的天长地久……?母亲啊! 生有时,死有时。冥冥中的主宰让一切缘起,亦让一切缘灭。母亲,我们在尘世一起的日子,与他日在天国的相聚,就是我们的天长地久。且让我抓住神的应许,许我们在那遥远的天国,我们不再有眼泪,只有欢笑。母亲,你说好吗?
3月前
【龙应台讲座回响】从野火到野生——侧写龙应台老师访马/伊婉(瓜冷)
入夜的吉隆坡金三角区灯火辉煌,车水马龙。升禧艺廊一楼诚品生活龙应台老师的分享会未开始,会场早已人山人海,站满坐满引颈以待的书迷。 围绕“路边有一棵树”这课题,老师展示了许多自己拍摄的大自然图片以及山居岁月的生活实录。其中一张是她私访古晋实蒙谷野生动物护育中心看见的红毛猩猩,老师还问我们知不知道它栖息的树名,奈何良久都没人说对,我为此感到汗颜,觉得自己知识贫薄。 自从搬到都兰山下,老师经常在原野漫步。她研究树的结构、伸展的方式,所以树干颜色深浅,树叶是墨绿或青绿,她都会仔细观察然后手绘笔记。大自然予老师而言不仅是一块生活的布景板,她早已温柔绵密地把山海和动植物织进生命里。 对于身边默默伫立的树木,我们又何曾留意它们,往往匆匆擦身而过。很多人以为树木全都是一个模样,其实不然。听了老师的分享,决定放慢步伐静心欣赏一草一木、云舒云卷;也要多了解每天途经的树木,不认识的就查阅资料,希望下次可以正确回答树木的名称。 老师提及走路是她远离喧嚣、自在独处的一种方式。她独处的定义绝非离群索居与世隔绝,而是找到自己的心灵空间,让身体和心灵单独而完整相对。我深有同感。无论是感受阳光洒在皮肤上的温暖或是微风轻拂脸上的安慰,在大自然之境徜徉、享受独处的乐趣是人生最安然的感觉。 好奇心是生命的力量 现场互动交流轻松活跃。老师就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和原住民的劣势处境等话题提出真知灼见,引发大家的深思。印象深刻的一环包括老师劝年轻的小妹如果结婚一定要找个女性主义者来嫁,引来满堂鼓掌。另外,老师也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好奇心,去发掘身边事物。我们不懂的事非常多,多懂一点是一点。有好奇心就去挑战难题,自会觉得每天过得很有意思、有惊喜、有进益,那是推动生命的力量。 屈指数来,与老师自东京一别已三年多。今次在我城相见,老师神采奕奕,益发年轻,根本不像已达古稀之年的人。这除了是山居带给她的变化,我相信也归功于老师源源不绝的好奇心,令她活得开心、更青春!
3月前
何俐萍.和龙应台老师一起“走路”
龙老师的砂拉越之行没有公开演讲,但她把无形的讲堂搬到了乡间的走道、市场、老街和保育中心,作为少数的听众,我是幸运,也是有福之人。
4月前
龙应台乡居撰新书 用文字探讨人与大自然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大武山下》及《走路——独处的实践》是出自村落及大自然的两部作品,它一方面是个美的文章,一方面是文学与文字的美的小说,但在文字后面,探讨着“人与大自然的终究关系”的深层问题,对于社会与山里、部落、村落、乡下的人的关系及责任是什么,藏着较深、会让人感到不安的问题。
4月前
读家
龙应台:心在那里,路就在那里。
“怎么可能不去怀念的马来西亚?”作家龙应台于6月9日、10日在吉隆坡演讲,与大马读者相互倾听。
4月前
读家
全国综合
龍應台:已不爲社會而寫 寫作來自真實心理
40年前《野火集》写不要用爱国为借口,我们要团结、听话,40年之后我还要继续喊?让别人去喊吧,我不想说了。
4月前
全国综合
带你看世界
23年前护住的老樟树又要被铲 龙应台搬救兵保树
未料,23年后,近日龙应台收到陈之筑的追思讣告,并得知那株老樟树再度面临开路铲树的命运,于是打电话给“老同事”李四川。称对方为老同事,则是因她在担任文化部长时,李四川是行政院秘书长,两人有共事情谊。
4月前
带你看世界
星云
龍應台:多走三里路, 才會發現社會真正的需要
2014年远见高峰会,时任文化部长的龙应台获颁“杰出人物奖”并发表演说,她在会中勉励大家,多观察身边的细微事物,关怀社会;也不要贪图一时的小确幸,应该订定宏远的目标,努力实践自我。以下为龙应台的精采演讲内容: 2014年有3件跟印度有关的新闻,吸引我的目 光。 第一是3月时,印度推出了有史以来第一个由太阳能驱动与处理的马桶。新马桶完全不需要用水冲,而是利用太阳能,将人类排泄物用热处理后,转换成可再利用的干净物质。目前人类使用的马桶是1775年发明的。 第二是6月时,印度发射了自己研发的火箭。新总理(莫迪)非常骄傲地说,印度做这件事所花的成本,比美国拍一部3D电影的成本还要低。换句话说,整个太空市场,印度已经走在前面了。第三是微软创办人比尔.盖兹在10月时过59岁生日。他在自己的Twitter分享,他9月时与印度总理见面,他对莫迪非常赞美,不是赞美印度高科技或太空发展,而是赞美莫迪对马桶非常重视,让印度举国上下都在讨论马桶。 这三件事情加起来有意思吧! 比尔‧盖兹为何投资马桶? 我不是企业家,我平常对比尔.盖兹完全没有注意,但这三则消息放在一起,让我开始思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仔细探究才知道,比尔. 盖兹有8 0 0 亿美元资产,从1994年开始做慈善,平均一年捐出40亿美元。但是他不是什么都做,他的慈善基金会网页很清楚地写到“What We Do NOT D o ” ( 我们不做什么事情)。 但为了研发马桶,比尔.盖兹捐出650万美元,他的理想是研发出完全不需要水,也不需要复杂的排污系统,放在沙漠或荒野中都可以使用。 真的是文明社会才负担得起的产品。 一年前他找了10个国际顶尖大学,让他们比赛,看谁能研发出这样的马桶。后来由加州理工大学拿到第一名。 这让我对比尔.盖兹这个人好奇了。 如果你经常关心联合国的资讯、或关心全球发展的话,你会知道,全球60亿人口中,有25亿是被迫要随便大小便的。因为没有厕所,没有马桶。也就是说,孩子在这样的环境成长,排泄物会污染他的水源,吃的菜、穿的衣服都和排泄物放在一起,大小便后也没水洗手。 而全世界干净的水,只有全球整体水源的2.3%,其中2/3又是在冰川,所以干净的水是非常稀少的。 他是一位有思想的慈善家 只是为什么比尔.盖兹会对马桶、对印度这么重视呢? 后来我在金融时报上看到他接受访问。他说,作为一个企业家,也许会看到印度高科技的发展,看到办公大楼都是干净的、明亮的。里面的员工是穿衬衫、西装的。但只要多走三里路,来到这些职员的家,你会发现,他们很多人是必须在外面上随便大小便的,因为没有厕所、没有水,无法保持干净。 就是因为比尔.盖兹多走三公里的路,他看到超越表面的东西。看到了科技的背后,科技人真正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生命尊严在哪里? 在25亿根本没有马桶的地方,单单是印度就有6.3亿。而全世界每年有150万名5岁以下的孩子,死于没有干净的水源、没有马桶等。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比尔.盖兹要投资650万美元来设计1775年之后的另外一种马桶。 这让我开始对比尔.盖兹有新的尊敬,他不只是成功的企业家,也是成功的大慈善家,他也不是说,有很多钱,捐出来就是,他还是个很有思想的大慈善家。这是不同的境界。 重新赋予荒芜的房子生命力 接下来我回来谈台湾。在我自己做公务员很短的工作经验中,我要分享四个跟企业家接触的故事和我所做出来的小小的事情。 第一个故事是2000年,我当台北市文化局长时,台北市中山北路老爷饭店的对面一栋老房子,原来是历届美国驻中华民国大使的官邸,历史上很重要的中美决策,都在那里做的,非常具历史意义。 但当年,这栋房子已荒芜22年,很像鬼屋,我要进去,还得穿长靴,因为里面有很多蛇。那时候台积电前财务长陈国慈觉得很可惜,透过她,我拜访了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他给了我6000万,2002年打造成台北.光点,成为今日台北人文沁润的地点。包括侯孝贤艺术电影院、可以喝咖啡、买书,可以看到伊朗、土耳其、日本等国,一般商业电影院不会放的电影。 第二个小故事是,台湾许多小巷子里面,藏有许多残破的日式建筑。例如在台北市济南路25号,本来也是一个破落的日式建筑,要如何改变它的命运? 请问最冷的东西是什么?文学。文学中最安静的是什么?是诗。因为房子不大,我就想把这里打造成诗的记忆。当时我就想到我曾经结识一名喜欢诗的企业家。他很爱诗,到世界各地出差时,包包里一定有诗集。我就找到他,问他愿不愿意花5000万支持我“诗的复兴”三年计划。他说,当然,现在这里已是许多人进进出出玩诗,年轻人认识诗的地方。 有心,就可以做很多事 第三个故事是尹衍樑。我跟他第一次见面时跟他说,台湾在国际上处境很困难,外交政治到处碰壁。如果能用民间力量,到世界各地去开文化沙龙的话 ,就可以跟世界交朋友。我提了一个四年4000万美元的台湾文化沙龙计划。他说,当然支持。 我们让国外单位提计划,当我们的伙伴,他们得负担50%经费,尹衍樑的基金负担50%。两年间已经在国际间开了31个台湾文化沙龙。我们就以这样安静的、温柔的、不夸张方式,与世界做朋友,在世界各地分享台湾的音乐、文学、电影等。 第四个故事是打造艺术银行。我们走在机场、酒店,随处可见世界画家的复制品,我不懂,为什么总是看外国、往生画家的复制品,难道自己土地上没有还活着的当代艺术家吗?为什么我们的年轻人说不出当代台湾年轻艺术家的名字呢? 所以我们就效仿国外艺术银行的概念。由企业家捐钱买画(1人200万元),组成“艺术银行俱乐部”,买艺术家的画作,但画只租不卖,让更多艺术家被看见,让台湾艺术有更大的挥洒舞台。这些小故事说明了,企业家如果对社会有心的话,可以做很多事情。一个人如果愿意在你所看到的表面,多走三里路,就会看到这社会很深的角落,发现一辈子没发现的东西。 ( 本文摘录自《远见杂志》) 龙应台: “从村落看出去” 读者见面会 2023年6月10日(星期六),下午3时至5时 吉隆坡城中城会展中心(KL Convention Centre) 3楼宴会厅(Banquet Hall) 第17届海外华文书市 备注:即日起至5月30日可在指定大众书局门市购买入场券,6月3日至10日可到第十七届海外华文书市主舞台旁购买。 龙应台: “路边有一棵树” 读者见面会 2023年6月9日(星期五),晚上7时30分至9时30分 诚品生活吉隆坡(eslite spectrum Kuala Lumpur)eslite FORUM 备注:需在eslite MY app上报名,免费入场。座位有限,先到先得。
5月前
星云
管理与人生
陈芳龙.中共打台湾?杞人忧天
“战争是国家的头等大事,事关百姓生死和决定国家存亡,所以不能不谨慎行事。”这点道理习近平没有理由不懂,除非台湾真的宣布“独立”。
5月前
管理与人生
即时国际
龙应台投书《纽时》:“中未开一枪台已分裂”
《纽约时报》18日刊出台湾文化部前部长、作家龙应台投书,题为“在台湾,朋友间开始反目”,讲述台海紧张之际,台湾社会已普遍出现对立和相互指责的现象,而这种分裂对台湾已造成伤害。
6月前
即时国际
走马看玉兰
汤秀凤.龙应台的你要用功读书,还管用吗?
用功读书才能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甚至达到拥有成就感和尊严并获得快乐。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选择是双刃刀,成也读书败也读书!
6月前
走马看玉兰
全国综合
“AI需什么人文素养” 李飞飞龙应台周三对谈
AI需要什么人文素养?龙应台文化基金会于本周三晚举办的“不寻常对话”系列之“李飞飞与龙应台对谈”,邀请马来西亚星洲日报读者线上参与。
7月前
全国综合
读家
张草 / 生死流离的全像记忆
满清末年太平天国、义和团之乱,到辛亥革命、各地建国、蒋介石北伐试图统一、日本入侵、国共战争……那片土地上的战争从来没有止息,而1949年是重要的分水岭。 那年,中华民国在国共战争挫败,大陆变红色,千千万万人涌到台湾,作者龙应台当时还在妈妈肚子里,妈妈带着她哥哥逃难,最终哥哥被留在祖母家,兄妹数十年后才相见,她的名字跟许多有“台”字的人一样,为了纪念。 两岸开放后,妈妈回淳安找外公坟墓,原本山上的坟墓,已经变成千岛湖的其中一个岛屿,乘着小船,母亲依然认出淹在水中的山头。 她开始四处寻访,趁还来得及之前,记载当年这些人的流亡历程。哪些人?蒙古族诗人席慕容、白崇禧将军的儿子白先勇、世界最大笔记电脑制造厂创办人林百里、马英九总统等等,幼年时期都曾到香港避难,辗转才到台湾,每个人都背负了一个流亡的故事。(阅读全文)
10月前
读家
星云
紫灯/山头小城(马口)
母亲托同在新加坡的邻居阿姨照顾我,帮我把行李搬上车,为我想着有什么疏漏。
11月前
星云
更多龙应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