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人性

4星期前
原题:无疑是悲剧 ——《奥本海默》的一种解读 Christopher Nolan的《Oppenheimer》暌违多时终于在戏院上线,评论界尽是好评,打得多热。 仅就取材而言,诺导已是独一无二的导演。我孤陋寡闻,眼界狭隘,想不出还有对科学知识更为较真的导演。尽是货真价实的知识。刚开始得知诺导的下部作品是人物传记,以为是新尝试,但当戏院灯光全都暗下来,奥本海默在卡文迪许实验室遇见来访的物理大神尼尔斯·玻尔,我才醒悟,《Oppenheimer》是诺导为攻克当代的最炫显学而一脉相承的电影系列。《Interstellar》将相对论的时空区间活生生地视觉化;而《Tenet》借用时间的吊诡、熵的可逆、因果的颠倒让剧情一步步绵密地冲向高潮。而这次,你瞧,奥本海默身处的时代,是物理学家推翻古典物理大厦,另立两座奥林匹克山脉(相对论及量子力学),激动人心的20世纪初叶。原子时代。说激动人心,因为课本及大多科普都这般口气。但其实将科学抽离时代背景,是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最容易陷入的误区。 举个例子。爱因斯坦后来的大众形象是绝世天才、遗世独立、仙风道骨。但爱因斯坦是社会主义的支持者,曾撰文〈我为何支持社会主义〉,文中有“照我的见解,今日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经济的无政府状态是祸害的真正根源”这般铿锵有力的句子,晚年更是备受拥戴差点成为由犹太人立国的领导。爱因斯坦是入世的。而关于原子弹,一般认知如下:日本突袭珍珠港,原本偏安一隅的美国风风火火地加入二战,在一群(而且使命感十足,肯定如此)天才的努力下,美国将两颗原子弹投往广岛和长崎,蘑菇云冉冉升起。二战结束。故事没那么简单。20世纪初是物理界激动人心的时代,但国际局势更搅动人心,已不能用动荡二字简单形容。电影里,尼尔斯·玻尔对奥本海默说:你所揭示的不是新的力量,而是新的世界。但其实新的世界、新的格局已逐渐成形。而科技,往往是被时代推上风口浪尖的。伽利略为何会研究抛物线平面运动?为了让炮弹更精准地打落敌军。拉瓦锡为何要研究燃烧?为了让炮弹烧得更好。中世纪,欧洲处于极度分裂的状态,战火连天,谁赢得战争,谁掌握话语权,谁能稍微喘口气。而19世纪,不是麦克斯韦方程式引发电磁时代,而是为了迎合通讯更方便、更有效率的时代大趋势,历史层积岩层层叠叠的挤压之下,终于催生出麦克斯韦方程式。方便、效率,是资本主义这辆Hilux的双涡轮turbo。科学、科技从未主动。科学、科技,想来都是被动地从人类手中研发而成。 奥本海默的时代也是。A bomb。一个炸弹。一个足以让世界打从心底颤抖的炸弹,其形象早已存在于所有人心中。It’s in the air。就看谁能捕捉空中的影子,像《1Q84》中制作空气蛹那样,让The bomb化作实实在在的形体。胶着的战争局势,以一颗前所未见的Bomb解决所有问题,说到底,是人性最朴素、最原始(也可以事后诸葛地说,最孩子气)的想法。一颗Bomb,将话语权揽到自己身上,让自己占尽先机。原子弹不是奇迹,不是神启,而是顺着历史之河磕磕绊绊地流动,总有一天会到达的目的地。而历史之河需要一位关键人物上船,浩浩荡荡地顺势而下。这人就是头顶宽圆帽、叼雪茄、面容枯瘦、纵观一生信仰成迷的奥本海默。 观看电影期间,我始终在注意奥本海默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原子弹生成道德顾虑。但电影交错的cross cutting,让人抓不准那关键的时间点。后来我想,其实从一开始,Los Alamos的人造小镇尚未建起之前奥本海默便知道了。奥本海默是带着困惑,即便只是星星之火的困惑,上路的。说到底,美军为何找上他而不是别人?那位登门造访的General Groves说了,说你奥本海默孤高自负、行为不循常理、身家背景模糊不清。无论将军如何嘲讽,奥本海默还是被钦点。奥本海默,明显的政治左倾。电影后半,美国时任原子能源委员会(AEC)主席Lewis Strauss为私人恩怨报复奥本海默,称奥本海默是苏联间谍(和狂热的共产主义分子外遇、自己通读德语原文的《资本论》对共产思想感兴趣)、构成国家安全威胁(奋力阻止后来的氢弹计划)、对国家忠诚可疑。奥本海默的抗争态度绝非坚决。我认为——仅仅是粗浅地认为——奥本海默在整个Manhattan Project,是自我分裂、自我怀疑、自我对抗自我说服的过程。自负与自卑、坚定与脆弱,像两只薛定谔的猫,哦不,一只分裂成两只的薛定谔的猫,在他心房里来回窜跳。其中一只猫越长越大,越长越膨胀,成了奥本海默最大的阴影。 总统先生眼中的crybaby 归根究底,原子弹的研发是为了抗衡德国纳粹。美国害怕纳粹拔得头筹率先制成原子弹,于是整个Manhattan Project是以德国为(想像的)轰炸对象,而持续运行的。但战争后期,希德勒自杀身亡,盟军诺曼底登陆。奥本海默坦言原子弹来不及投落德国,实在遗憾。而原子弹最终投落“显然已是强弩之末、失败在望”的日本,更加深他早已萌发的愧疚。契诃夫曾说,一个故事里要是出现手枪,那就非发射不可。当然契诃夫说的是,故事尽量简洁。但现实生活中从未发射过的手枪恐怕少之又少。奥本海默明白这道理。枪,不管什么枪,型号多少、重量多少、后坐力多少,都好,无所谓,只要出现在故事之中,那就板上钉钉非发射不可。人性。人性使然。于是在第一颗原子弹试爆,火光比太阳更亮之际,奥本海默念出了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的一句词: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摧毁者。而很快,原子弹投落广岛及长崎,作为《时代》封面人物、国民英雄会见President Truman(杜鲁门总统)时却说,总统先生,我感觉双手沾满鲜血。President Truman俏皮而骄傲地拿出一块白色手巾,说,拿去,将你的手拭擦干净。两次形象太违和。奥本海默急着要做出补偿——向总统先生提议为核武的使用制定政策。国内的,国际的。两人的面谈究竟如何无人得知,但肯定不愉快,不然President Truman不会事后称奥本海默为crybaby。奥本海默或许真的,当场泪眼朦胧? 电影最后,奥本海默和爱因斯坦的那次对话,充满寓言(警告)的,氢弹飞射,地球大气层终于燃烧起来的画面,是那只薛定谔的猫能长成的,最可怕的样子。奥本海默一清二楚。由此来看,奥本海默无疑是悲剧性的。因为矛盾,所以悲剧。这种悲剧性伴随他一生。这种悲剧性同时掀开了20世纪,以及往后的许多、许多、许多世纪,的重重序幕。我想,盗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奥本海默自己,肯定也想到了。 诺导接受采访时说,他认为,奥本海默是the most important person who ever lived。观众终于明白,诺导野心勃勃、花尽心思、借历史呼应当下的史诗巨片,从来不是单纯的人物传记那般简单。 【编辑台】记得/靖芬 振辉的文章倒数第三段说,奥本海默因投放原子弹一事始终良心不安,深觉自己满手鲜血,成了死神。杜鲁门总统见他目露泪光,忍不住抽出白手帕奚落(拿去,你这个爱哭鬼),那一幕其实还有一句对白很值得玩味——杜鲁门一字一顿地说:你以为世人会记得谁发明原子弹吗?不,他们只会记得我,这个下投放命令的人。(大意) 电影院里的我其实在想:真的吗?现在的我们是记住杜鲁门,抑或只不过记得“美国”?(你是不是也太看得起自己了?) 在大祸面前,个人与团队,或是实体与意识形态,谁才拥有最大的责任?若大家都有责任,一句“造化弄人”就能替一切开脱?长达3小时的《奥本海默》似乎也无力解答就是了。 【星云小词典】Oppenheimer Oppenheimer,奥本海默,原名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美国物理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奥本海默领导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实验室参与“曼哈顿计划”,最终研发出轰炸广岛与长崎的原子弹,因此被誉为“原子弹之父”。 近期上映的电影《奥本海默》则是美英合拍的传记片,由向来爱拍科幻大片的克里斯多福·诺兰(Christopher Nolan)编剧和执导,改编自传记《美国普罗米修斯》。剧情讲述了奥本海默参与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以及他在过程中的矛盾、坚持及反思。(原稿上传于03/08/2023)
1月前
2月前
我经常会被槟城街道上那些半开半关的暧昧空间所吸引。虚掩的大门,半敞开的房间窗户,还未完全拉上的铁闸,皆是一个个微细又不经意的窗口,让行人隔着安全的物理距离,一瞥内里隐藏的真实。每每路过这些惹人遐想的空间,我都不禁放慢脚步,在不冒犯他人的情况下快速窥探里面的人和物。有时候是在铁闸后弓起背埋头整理账单的妇人;有时候是两口子在窗后晾晒衣服,有一搭没一搭地低声谈话;有时候从半关的大门看进去,房子里空无一人,一片漆黑,唯有柜子上放着的神台发出红红绿绿的神秘亮光,几尊印度神像无声地注视每天在门外经过的芸芸众生。 如斯窥探别人生活的欲望,让我想起希治阁(Hitchcock)的经典电影《后窗》。很多年前第一次看这套电影时,只记得那紧张精彩的剧情,后来重看才发现电影讨论的其实是观看的本质。电影里的男主角藏在暗处透过窗户偷窥对面大厦里的众人,好比电影院里的观众,以观看他人的人生喂养自己内心的偷窥欲与想像。然而观看是有限的,每次观看总有些风景会被遗漏或拒绝在视线范围外,亦正因为观看的限制,空间的封闭,资讯的缺失,我们才有观看的欲望,意图透过每扇门窗上的洞口,窥探最真实的人性与欲望。我想,不只是坐在电影院里,其实每次到街上走都是一次窥视的旅程,渴望在每个未知的空间里找出一条视觉隐道,一个泄漏真相的镜头,拼凑出城里人的生活原貌。电影的结局很微妙,男主角想要把他一直窥视的对象缉拿归案,结果却被对方抢先一步识破计谋,单向的偷窥突然变成四目相投的对峙,偷窥者反过来变成被观察的猎物。 那天我经过一间白色大宅,大门虚掩,隐约看到里头坐着一名低头写字的男子。我悄悄探头窥看,那男子突然转过头来,锐利的目光穿过门的缝隙,透过镜头与我四目相对。咦?原来我也是被窥视的对象吗?我连忙收起手机,落荒而逃。
4月前
在喧嚣的世界里,人们的心灵仿佛漂泊在浮沉的海洋中,时而被浪花撩拨,时而又被深渊吞没。我正要说的这个故事,或许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瞬间,却凝结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变。 那一天,在咖啡店用餐的时候,一个陌生的男人闯入了我的视野。他的容颜显露出岁月的刻痕,目光透露出一丝丝沧桑。他坐在隔了一条走道的桌子,突然主动与我攀谈,滔滔不绝地分享自己的故事。 然而,言辞间,听得出来这个陌生的男人并非出于真诚的交流,而更像是一名行骗者。他的语言虽然词汇匮乏,但开始时的确充满感染力,说着说着却又透露出一股不真实的气息。他以心脏有孔的小孩为幌子,加上自己资助作为暗示,希望也能从我这里获得医药费,但碍于初相识,不好意思开口向我募捐。他多次重复这句“不好意思”,仿佛一首歌里,飙高音的副歌一直重复播放,形成了多就是少的效应,在每一次重复之后更显虚伪。 我们需要更多警觉与真诚 这个世界上,行走江湖的人多了去。相互搀扶着走在路上兜售纸巾、拿着本子展示病弱残疾的照片,甚至单纯的拿着塑料杯子挨桌募捐,在城市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发现这些身影。他们或许是为了生计,也有可能是在使诈,但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他们都在尽力编织打动人心的故事。正如那个男人,他的讲话方式、内容、表情和动作,都成了一出虚拟的戏剧,不禁让我觉得他只为了骗取些许不义之财才捏造小孩心脏有孔的故事。话说回来,若是真的,何不在“分享”的时候,向我展示一些照片或是捐款单据呢?那岂不更有说服力? 然而,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我们是否也曾思考过自己的内心?当我们遭遇这样的故事时,我们是否会被感动、被触动?亦或是在面对陌生人的套路时,我们还能保持冷静和警觉?人性在这时似乎也展现出了种种的迷茫与坚定。面对这位隔着走道尝试攀谈的男人,甚至没打招呼就开始自说自爽,也不肯移步,请问真诚在哪里呢?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颗善良的种子,但当这颗种子在现实的风雨中逐渐磨灭,或者被外界的诱惑所侵蚀,善良的边界也变得模糊不清。 那个男人或许曾经也是一个有梦想、有抱负的人,但在世道艰难下,他可能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道路,用不道德的手段来获取生存的机会。然而,无论是怎样的故事,都无法掩盖真相的光芒。行骗者的伎俩或许可以欺骗一时,却难以蒙蔽人们的双眼。 我离开咖啡店之后,在车里待了一会儿,不久,看到那个男人也离开了咖啡店。也许他只是偶然经过咖啡店,去喝杯咖啡歇一歇;也许,他是在猎奇,等待一位善心人细心聆听他的故事,并且在他说“不好意思”的时候,给予更多反馈,让他能进一步“分享”他的动人故事。可惜,他遇到了一个事事都要看实证的人,再说,未经同意就打扰别人的用餐时间,一般都是不得要领的吧。 在这个充满欺诈的社会中,我们需要更多的警觉,更多的真诚。我们不仅需要保护自己,更要保护那颗善良的种子,让它在喧嚣的尘世中仍然坚定地生根发芽。 那个突然出现在咖啡店的男人,他的话或许能让我们够感受到人性的挣扎与渴望。而在我们心灵深处,或许也能够找到更多关于善意和真诚的答案。无论是行骗者还是被骗者,我们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也都在这个故事中演绎着我们各自的角色。 让我们用清醒的眼睛,以及那颗始终坚持善良的心,去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6月前
人性善?性恶?一直以来,人们大都从伦理学角度去解读。但也许科学更能诠释人性? 粼粼波光在湖面随着涟漪辐射开来,那天的天气也和今天一样燠热,当惨遭人蛇掳上货车并告知已被父亲出卖时,安东尼不可置信,紧攥父亲给他零钱买的可乐,尽其所能地反抗。可当瞟到父亲双手插口袋伫立在他被拐的小店时,他放弃了挣扎。 加纳经济落后,多数孩童都跟安东尼走上相同的命运。被卖给渔家后,除了日常渔务,风险最高的任务就是下水解开被树枝缠住的渔网。 在同一个雇主下,有个与他年龄相近的少年麦克,对他照顾有加。除了教他如何讨好雇主,不受雇主儿子挑衅而惨遭毒打,甚至每次都会挺身而出,代他下潜。安东尼好奇,为何会有人愿意为别人冒生命风险…… ◢盲人“看”到他人情绪? 神经心理学家Alan Pegna有个因连续中风而失明的病患。一次复诊,Alan下意识与病患微笑点头致意,出乎意料的是病患竟以相同方式回敬!好奇心驱使下,Alan先在病患面前展示几何图形,猜中率为半数以下,一旦展示带有情绪的人类照片,答对率竟上升至60%。为了验证自己猜想,Alan换了不带任何情绪的人物照片,答对的结果又落到与几何图形相当。 后来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检测发现在实验时病患的杏仁核被激活,意指病患虽然失去了视觉,却能通过其他神经路径“看”到他人的情绪。此外,另一个团队的实验也揭露了当我们看到他人痛苦时,会激活负责情绪和认知能力的“前脑岛”。 虽然我们被赋予与他人共情的能力,但并非所有人都对一切悲惨事件触动,尤其是看着发生在远方天灾的新闻,无论多么高企的伤亡数据都难以触动人心,都有可能无动于衷。这其实是对人脑的一种保护机制。大脑虽然只占了全身的2-3%比重,但每天消耗近20%的能量。为了避免脑袋过载,一般都会优先处理眼前的事情。就像安东尼和麦克,在艰辛环境中相互扶持产生了更胜家人的情感,麦克愿为安东尼冒着生命危险潜水;安东尼可以伺机逃走,却为了一直对他关怀备至的麦克而留下来。 这就是Dexter Dias撰写此书的风格,在《十种人性:我们与善、与恶的距离各有多远?》里,作者以细腻笔触写下他周遭的真实案例,间中穿插各领域的学术研究,让论述更令人信服。作者将人脑分为10个模块以反映人性的10个面向,如安东尼和麦克的故事就是“感痛者”(Perceiver of Pain)。各个模块独立运作,却又有千丝万缕的牵连。Dexter是位充满人文关怀精神的人权律师,尽管叙事精彩逻辑清晰,夹叙夹议的写法让此书更亲近读者,但他终究不是脑科领域的专业学者,论述的可信度还是稍微打了些折扣。 ◢睾酮水平越高,越有暴力倾向? 若对人性有兴趣,想拜读汇集权威学者多年研究成果的书籍,《行为:暴力、竞争、利他,人类行为背后的生物学》绝对是不二选择。跨领域探究一个课题几乎已经是趋势,不仅如此,作者还多加了一个参数:时间。作者探讨内外因素如何从毫秒到上千年的跨度,塑造人类最良善和最糟糕的行为。 Phineas Gage在人类行为研究领域是非常经典的案例。一次意外,一根铁棍插入左脸,再从头顶穿出。奇迹的是,经过一段时间修养后就重回职场,只是他像换了个人格,从文雅有礼变得粗野易怒,难以与人共事。“前额叶”是脑部最迟成熟的部位,主要负责认知能力和理性思考(另一个有趣现象是灵长类所处的社群越大,前额叶在脑袋中的占比越大),而费尼斯受损的部位正好是前额叶,因此他性格大转变也就说得通了。 与神经系统瞬间应对环境转变不同的是,荷尔蒙在人们采取行动前几小时(甚至前几天)就开始分泌并发挥作用。人们总把“睾酮”与暴力挂钩,以至于误以为个人睾酮水平越高,越有暴力倾向。出乎意料的是,睾酮会使人更有信心和乐观,也会抑制前额叶,使人更愿意冒险。若是身在竞技比赛,睾酮暴涌绝对有助夺魁。杏仁核与恐惧及焦虑有关,若不幸成长于家暴环境,长年处于家暴恐惧之中,受害者也可能成长为施害者。对于此类不幸群体,睾酮的增幅会影响他们的暴力倾向。 ◢拥有7R受体的人喜欢寻刺激 不同区域人类的基因组成略有不同,某些基因占比更多或更少的趋势,这是自然力量、政经制度、社会文化筛选的结果。多巴胺是负责奖赏机制的神经传导物质,当它与神经细胞的“受体”结合就会激发愉悦。负责编码D4受体的基因有至少25种变体,7R变体敏感度大大降低,若要达到相同刺激程度,7R所需的多巴胺水平须比4R变体多得多。说白话点就是拥有7R受体的人们更喜欢寻求刺激,更好创新。 数据分析,欧洲、非洲和中东人口中有大约10-25%的7R基因、在东亚则是惊人的低,区区1%左右而已。7R基因高的族群通常都经历过长时间的大迁徙,或者岛链跳跃以寻求更好的生活。东亚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为了更好的收成,高密度的劳力活动牵涉到全体社区成员,慢慢地集体主义应运而生,经济文化压力不利于特立独行的7R个体生存,因此慢慢地就将7R基因从群体里剔除至非常少量。这也可以是从分子水平对民族特性的一种解说。 ◢从表面看善恶,乖离真相 人们习惯分开看待善恶,这样会受到个人价值观影响,容易乖离事物的本质。最简单例子:雌狗出水时常招来一群雄狗,由此狗儿就被污名化为滥交。实际上狗狗只在交配季节才做爱做的事,反倒是人类全年无休不停劳作(如果不恰当,请看另一例子:单看鸭嘴兽的外表,我们会把它视作鸟类,但他们与哺乳类更亲近)。 善恶根源于同样事物,就如上所述的睾酮,一方面可增加人们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几率,另一方面却也会增加施暴的几率,但只在已经有暴力倾向的个体里发挥作用。所以作用正负与否,视情况和个体而定。此书纠正了相当多道听途说的错误观念,碍于篇幅不能继续铺叙,只能拍胸推荐:五星好书,万勿错过!  
10月前
1年前
小说让人着迷的地方,除了是书中的文字运用和情节铺排,更在于其文字旋律穿墙而出时,试图吸引知音人的伎俩。那些“已说的”和“未说的”,引人深思的想像空间和寓意,才说得上是阅读小说的至高享受。 以悬疑犯罪类小说而言,当代世界名家很多,书籍销量动辄破百万,被拍成影视作品不在话下。很难想像从前饱受批评,且被归类为低级趣味的推理小说,可如今却能在众多题材中屹立不倒,更发展成独树一帜的小说类型。可见此类小说读者群还是相当可观的。 兴许是受到时代主流影响,我国读者很轻易将阅读的方向“往外”延伸,一不小心就忽略了身边的作者群体,马来西亚其实也不缺乏优秀的写作人才,如牛小流、蛛古力、王元等,他们的作品应该让更多的读者去发掘,继而打破现有的刻板印象和局势。 至于去年出版的《至恶审判》(作者萧宇淮),可谓是为我国悬疑犯罪类小说类注入了新生命力。所谓“至恶”,是对人而言,还是对事件恶果的批判?谁又能真的站在道德制高点去审判?这类命题提供了读者很好的思考空间。而一类文体的成熟程度,得从作家作品下手,也就是说,当我们评量该类型文体在地方上的发展概况时,我们究竟拿得出多少成熟且完成度高,又值得一读的作品?为此,每一次的本地中文书籍出版都是令人欣喜的,对作者是鼓舞,对读者则是多了一种选项。 提供多视角,将情节揉碎 如上所述,小说最大的魅力在于阅读后的思考,作者尝试在小说里带出霸凌、人性、恶者终将受到审判等议题,犹如一次的影视作品完整地呈现。除恶人终将受到惩治这一审判外,还陆续牵扯出各个角色中人性复杂的情感,也正是因为人有着独立思考和各自的性格情绪,才使得故事因各方面的碰撞而精彩,犹如一张蜘蛛网不断向内延伸,编织出一套完整的故事。 为避免读者的阅读视角过于单一,作者也把故事情节巧妙地揉碎与切割,以不一样的角色为切入点,将读者不断地往现在和过去之间来回走动,叙述着当下各自的剧情动向,而这些零散的终将砌成一个完整地小说情节,借此交代了种种过往和尚未发生的事项。 这就像是各个角色在各自决定某些事项时,也不经意地为故事写上最终结局,心魔是否能借着故事的落幕而消除?在世的人该怎么去应对生活中那不如人意的种种坎坷……对于此类小说,结局成了关键的一笔,可更为重要的,便是小说能为读者带来多少思考,以及阅读的享受了。
1年前
1年前
在日本和韩国,有几种常见食物,比如三明治、便当、寿司卷,吃起来方便,同时能够满足基本充饥的需要。日韩车站,习惯性设有小贩卖部,贩卖三明治、便当寿司卷等。在日本逗留的日子,因为身边总是有旅居日本多年的小林,吃喝住行全由他负责,我并没有关注这些细节。到了韩国,我是一个人,就是再懒,也不得不自己处理琐事。 那一天计划从首尔前往釜山,因为公务不急,我选择乘坐慢车,列车沿途将经过无数个车站,刚好符合我看沿线景色的意图。车票是提前买的,担心路上不方便吃东西,离开宾馆前吃了简单的午餐。赶到车站,虽然快到发车时间了,正要上车的瞬间,我看见月台上有一个小贩卖部,忍不住停下脚步。走近一看,看到三明治、便当与各种寿司。我是那种患有轻微焦虑症的人,特别是出门在外,总会莫名其妙担心没有食物,为了旅途上食物的补给,我当时考虑应该买点食物携带。但是,买点什么呢?三明治、便当或者寿司以防不备? 突然,在各种寿司当中,我看到海苔卷。以前时常吃日式海苔卷,也知道韩国也有海苔卷寿司,不过,在韩国很少吃海苔卷。小贩卖部提供的、样子看起来很像日本粗卷寿司的海苔卷,竟然莫名其妙地激活我强烈的食欲。韩式海苔卷里,究竟包的是什么食材呢?日式海苔卷习惯性涂上麻油、米饭以米醋调味,搞得光亮光亮的,韩式海苔卷与日式海苔卷究竟有什么分别呢? 韩国坐火车更人性化 眼看开车时间就快到了,我于是匆匆买下,随后又急忙跳上火车。上了车,我发现车上几乎没有空位。穿过走廊,我试图找自己的位子。一路上,我看见有位男子在别人座位扶手上坐了下来,然后泰然自若地看着窗外的景色。原先坐在那个位子上的老婆婆动了动身体,即刻挪出了一定的空间,以便那位男子他的后背不会紧挨着她。老婆婆态度自然,几乎习惯那种挪出空间的安排方式。找了一会儿,我终于找到自己的座位坐下来,原先占据那个位子的年轻女性向我微笑,不过,仿佛没有因为占位而感到抱歉的样子。 刚刚坐好,列车缓缓地就开出了站。下一站到了,果然有人上下车,我看着有人拿着车票,走到老婆婆前的座位,碰了一下老婆婆的肩膀,让她看车票上的座位号,老婆婆很配合地马上站了起来,另找空位坐下。列车应该全是对号入座的,老婆婆没有坐票是因为她图省钱贪便宜吗? 不过,从老婆婆的从容神情,她完全没有感到羞耻或者惭愧。换了一个座位,她甚至坦然地从袋子里拿出几粒水果,剥起水果与邻座的人分着吃。 刚上车的人站在走廊上,突然看到有人向他们招手,指一指几个空位子,示意他们坐下来。喔,我明白了。原来在等待持着对号票的人,空出来的位子都能坐。或者,这是韩国乘坐火车的规矩,可能觉得反正是空着的,没有人坐就等于太浪费。我突然想起在中国大陆乘坐火车的经验。在中国大陆,购买站位票,就是有空座,一旦坐下来即刻就有工作人员过来要求乘客补票。可见,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规矩与秩序。 购买站票的乘客,可能考虑出行经费,也可能图省钱贪小便宜。不过,与中国大陆事事讲钱的规矩,我感觉在韩国坐火车更体现出足够的人性化,只要上了火车,车上的人都是同等的旅伴。 看着火车上的座位分配,我的心,突然感动了起来。我按捺着激动的心情,从容地打开塑料袋,把上一站购买的海苔卷拿出来,递给身边的乘客。那是一位帅小伙子。他并没有拒绝我的好意,反而大口大口地吃起海苔卷。一边吃,从身边的背包翻出几瓶果汁,拿一瓶递给了我。我一手接了过来,另一只手拿出海苔卷慢慢地吃。韩式海苔卷里面有鱼肉、香肠、煎蛋,以及黄色的腌萝卜干。粗颗粒的韩式海苔卷,并不像日本粗卷把里头的食物仔细切好,而是大块大块地包裹,海苔卷本身也没有卷得很紧,松松的,吃了几口,鱼肉、香肠、煎蛋、腌萝卜干……甚至饭团也开始逐一瓦解。 突然,我庆幸自己选择买的是海苔卷,其他食物的话,就不方面分着吃了。韩式海苔卷,或者就像坐火车的规矩,没有管得很严,反而落落大方地好像一点也不担心乘客们图省钱贪小便宜的座位安排。或者,与其他进入极致文明的社会一样,乘客们没有把只购买站票而占据座位作为习惯性行为,他们购买站票,只是因为购买时坐票卖完了,或者其他我不知道的原因。买站票而坐空位,再让位给买坐票的乘客,或者是一种极致文明的规矩。
1年前
1年前
一位旅居印度的法师告诉我,在南亚这个地方,民众有一种在街头巷尾“看人”的嗜好。 他记初到印度不久,有一回在火车站等人,本来就是皮肤白晰的华人,加上圆顶长衫,一副唐僧模样,自是格外显眼。早听说印度民众喜欢“看人”,这不,他在人来人往的月台天桥站了一会儿,有擦肩而过的人好奇对他多看一眼,看他没有什么激烈的反应,乾脆停下来看。这一看,就吸引其他人一同围观,慢慢围成一个小圈子。 也许是生活的步调特慢,长日漫漫的,总得打发时间。大家也不知道看什么,有什么好看,也没有想过被围观的人有什么感受。反正有人围着看,或许会迸出个什么热闹精彩,我就跟着看。 这种情景,法师遇上数回,自是好气又好笑。人潮汹涌的新德里火车站,男人内急起来,拉开裤子便对着铁轨便溺,说起来,在印度抓眼的东西到处都是,怎么要对一个普通的外国人盯着看? 入乡随俗,再遇到有人围观,法师学会一套“印式应对”,对着围观者怒目而视,下巴狠狠往上一扬,这个肢体语再清楚不过──你要干嘛?有种放马过来。这个动作其效如神,围观的人一声不响,马上作鸟兽散。 我听了哈哈大笑,不禁想起在孟加拉的经历。走出达卡国际机场,烈日底下,一面白花花的铁围栏,十来名汉子扑在围栏上,双手紧握铁花,半吊着身子,脸上早被太阳晒成一副生无可恋的表情,眼神仍不放过每个走出机场的人。 他们不是德士司机,也不是伺机帮人扛行李赚点小费的苦力,我问了几遍,接待的友人才说:“他们在看人。”我听了觉得新奇,想笑又笑不出来,回头看看那些尘劳憔悴的汉子们,也许他们正沉浸于无穷无尽的想像之中:机场的内部是怎么样的,连结着机场的另一个国家是怎么样的。 当现实生活陷入压迫无奈,人能有一点想像,化为遨翔天际的梦想,怎么说都是好的。 人很好看,喜欢看人的人很有趣 尼泊尔人看人又是另一番情景。当你活得够老了,家里的生计重担全部抛给儿子媳妇,闲暇时间一多,自然就有在街上看人的权力。加德满都的老街区,四处设有长廊,供乡亲们席地而坐,对着人来人往的街头闲话家常,点评江山。 尼瓦尔族的老爷爷们被人称作阿祖(Aju)。我怀疑这些阿祖们喜欢看人,多过与人闲聊。为此,他们不一定往长廊挤,自个儿一人在神庙的梯阶上一坐,又或是乾脆坐在自家门口,看着人来人往,一坐一个下午,家中妻小没人敢来打扰。 严格来说,尼瓦尔人必须祖辈七代以内的所有亲戚,但人的脑力有限,能够记住五代亲友已算不错,不至于失礼丢人。所以,年长的阿祖当街一坐,威风凛凛,就有如护法金刚一般,经过的小辈们莫想逃过他的法眼,都得一一上前合十行礼。此时,阿祖伸手放到小辈的额前,说一些吉祥话,算是加持与祝福,这可说是尼瓦尔人的日常。 这也许解释了,我总能感觉加德满都的治安是很好的。不只是街头到处是惩恶扬善的神佛,还有无所不在的“人类中央监视器”,谁敢在街上偷抢拐骗,不到半天必定传到人尽皆知,作奸犯科者无所遁形。 其实,不只是在南亚,马来西亚人也爱看人,只是没有那么明显,蔚然成俗罢了。不久之前与朋友聚餐,朋友抛了一句:“人,是很好看的。”大家一时听不明白,他就说了,他的姑妈特爱看人,闲时总爱到购物商场,在长椅上一坐,看人来人往。 我们对别个国家的事大惊小怪,放到自家国内却又觉得没什么大不了。是啊,我们走在街上,谁不是边走边看人,但真的找一个地方专注地看人,这是出于怎么样的一种心态?看到男女老幼、肥瘦美丑、贵贱贫富,心中又会联想些什么? 我想,我不一定喜欢看人,但我却对“喜欢看人的人”十分感兴趣。想不同的身份看不同的人,不同的滤镜重叠,一瞬之间扬起的浮思翩翩,饱含着人性,折射出来,就是一整个大千世界。
2年前
记得十多年前,在新山书香楼的一次选前会议上,双方对某个问题争执不下,其中一个会员(七十多岁)为了压制对方嚣张的气势大声喊道:“什么大风大浪我没有见过!”一转眼我也到了当时他的年龄段,虽不敢大声呼喊什么大风大浪,但人生的甜酸苦辣倒也尝了很多、人情的冷暖炎凉也看过不少。经历了诸多挑战,有顺境也有逆境,但还是看不透,猜不到的就是我所不能了解的“人性”。 几年前,报载: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带着一位动作缓慢,举止迟钝的老奶奶去银行领钱,因数目比较大,银行职员起了疑心,问她俩的关系,女孩靠着老奶奶的肩膀、紧握着老人家的双手亲密的说,她是我的婆婆。但老奶奶不自在的表情,让职员担心,忍不住多问几句,结果发现原来彼此不认识,只是陌生人。女孩和几个年轻男女之前凭三寸不烂之舌,企图骗老奶奶去领取多年的积蓄,幸好银行职员因社会上各种骗局欺诈手段泛滥而提高警惕,识穿了少年卑鄙无耻的勾当。令人悲愤不已的是,年纪轻轻怎么能昧着良心去骗老人家辛苦一辈子的积蓄呢?“你爸妈知道你在做什么吗?你们干这些事,晚上还睡得着吗?”我忍不住发出怒吼。人性、人性,那是我所不能了解的人性。 视频上有几个老师,举起粗大的藤鞭、木条狠狠的打着小学生(不同的视频),尽管小学生躲在桌子底下、角落、墙角号啕大哭高声求饶,但老师还是手起鞭落,丝毫不手软心软,使劲的往死里打,看了令人发指!如果是你家孩子、你的亲骨肉,你会这样做吗?人性、人性,那是我所不能了解的人性。 四五六岁的小孩,天真无邪,活泼可爱,是家里的开心果,父母的宠儿。韩剧里,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拆散别人的家庭、拆散骨肉亲情会遭天谴的。但拐带儿童(甚至还流传说割下小孩的身体器官拿去变卖)的人肉贩子为了私利却干下这种伤天害理破坏天伦的勾当。内人愤怒地责问:“如果是他自己的孩子也给拐带了,也被割肝割肾挖心挖眼的,他又会怎样?”为平息她的怒火,我只好安抚她说:“这些都是没有人性的,会有报应的!”她怒飙高音:“叫他们去死吧!”真的是天理不容,人神共愤。伤心欲绝的父母为了找回被拐走的心肝宝贝,永不言弃的踏遍万水千山,走遍全省甚至全国,幸运的话还找得到,但只是极少数,大部分都如泥牛入海,没有任何消息,永远是父母亲人心里的痛,让他们含恨而终! 世上还是有光辉的人性 还有那些丧心病狂,色胆包天的色情狂连十多个月的婴孩、八十多岁的老人家都不放过,就算是自家的年幼女儿也一样糟蹋,人性!人性!连禽兽都不如! 最近,这样令人发指的新闻频频出现:吸毒、赌博使凶手失去理智、失去人性。只是因为伸手向至亲讨钱赌博吸毒不能如愿,就砍杀了抚养你长大的年迈父母,没有一点心虚手软。另外也有在地铁、车站、超市、校园里举刀拿枪随机砍杀射击无辜,和你毫无关系,没有任何利益冲突的平民大众、年幼学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丧尽天良的战犯视生命如草芥,命令善良无辜的人民一排排跪在沟边坑前,手起刀落,人头落地;枪声响处、血流成河。凶徒屠杀了无数手无寸铁的人民,彼此还互相比赛谁杀的人多,面不改色,脸露凶光,更强迫可怜无助的妇女当慰安妇供他们发泄兽欲。这些已不能说是丧失人性,他们是无恶不作、杀人如麻的恶魔! 这就是我所不能了解的人性。但也不必太过悲观,社会上还是有许多善心人士在扶助弱势群体,也有更多暖势力努力帮助孤老寡幼,好人好事频频出现,人间处处有温情,这个世上还是有光辉的人性的。
2年前
2年前
日光从露台直直照进客厅来,照在墙上装潢的隶书字画,画裱上的绸缎闪动别样的光彩。难道这幅画聚了什么精气神? 别相信,别听了三两句的花言巧语就马上相信。小小居所,绝对不可能有什么神奇大事。那闪闪嘎亮的光,想必跟溅到地板瓷砖上细碎的阳光有关,反射到容易被糊弄的人类眼里,才那么自以为岁末会有什么奇迹发生,好生欢喜一场。果然,果然!我只要多动动脑筋,稍微思索,满脑子嗡嗡着响,一声声回响证明了脑袋已经空洞有时,产生幻觉。不过,这样一个空洞的脑壳竟然还记得近期一些的奇异事件。 某日早上,一对身穿端庄华服的新人,在注册局窗口报到。新郎没有身分证随身,他告诉窗口接待员说,刚才出门的时候,身分证掉进沟渠里。接待员瞪大眼睛问他,为什么不捡起来,他说沟渠里有水。他这句话像平地里突突冒出的奇特讯号,害我们一行等候办事的人,身体45度倾向那个叫人兴味顿生的方向。接待员不温不火,说:这样吧,你回去捡起身分证,要是被水冲走了,我劝你到警察局报失。等处理好身分证再来结婚吧。两人悻然离去。年长的证婚人无奈地跟在后面,匆匆离开,似乎连他们都拿自己的孩子没办法。当时还在第二阶行管令时段,室内人少,很快又恢复了平静。细碎的问与答在好几个窗口有来有往。时间又回到无止境的平凡。一个小时过去,那对盛装的新人再次出现,这一次有身分证了!我仔细端详,戴着口罩的新郎,前额既不冒汗也不泛红,眼神镇定,说谎也没有一丁点儿的不好意思。这是怎么做到的? 第三阶行管令期间,某个注册结婚的旺季,如果大门口的把守不够紧密,来者不遵照人数的规定,那大门肯定要被洪水猛兽冲破。没见过这么壮观的注册日吧?嗯,就是这样,难于想像。 对人类的秉性越来越陌生 把关的接待员在报到处镇住江山,明文规定宣誓仪式是大事,凡参加典礼者衣着都要端庄正式。踏踏踏,有人穿拖鞋进来。请换鞋子。我这拖鞋好几百令吉的!小姐,即使是名牌,拖鞋还是拖鞋吧?窸窸窣窣,有人穿T恤牛仔裤,还有小小迷你裙等,花样层出不穷,溜进等候室。这类穿着哦,麻烦你们……好声相告,往往换来恶言相对,真为工作人员叫屈。 有人打抱不平,有人窃窃私语:不认识字吗?外面贴着大张的壁报,图文并茂!哦,对啊,我们家的女婿事先还再三叮咛,不能随随便便的穿,要穿正式的服装,宣誓不是儿戏。几位长者频频点头。 走秀的年轻人,这是怎么回事?是明知故犯吗?衣着不到位的爸爸妈妈,又是怎么回事?是孩子没交代清楚吗?看见低头不语的爸爸妈妈,看见脸红耳赤的年轻证婚人,大家心里都大概猜到问题所在。不过,我更不理解的是,为什么会这样?究竟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让自己在人生特殊的一天如此不顺利会有特别意义吗?人与人之间的代沟似乎越来越明显了,对吗? 看到这个现实背后的破碎思维,是不是在预告新的颓废时代正在催生?又是什么撕裂了这个时代?是风风火火的世纪大灾害吗?是我们族群局部性的异变吗? 对面的大厦俨然现代的日晷在一步步将晷针偏移,宣告岁末的光景到来了。 历经人类浩劫的第二年了,我现在才发觉自己对很多的事情越来越不理解,对人类的秉性越来越陌生,冷飕飕一阵不可言谕的恐惧从心底蹿昇,荒蛮得不知道自己何时在心里养了一窝兔崽子,咀嚼我的寛心,破坏我的宁静。疫火过境、余震还在之际,大家小心翼翼地过活下去。不知道来年,元气恢复之后,能不能拎把大油刷,白漆涂料哗哗地刷掉所有的创伤,翻开新的里程碑呢?到时候,踏过清浅或鲜明脚印的人们,会不会庆幸自己迈过如此一段惨痛的历史。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