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古墓

5月前
6月前
7月前
10月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相隔12年,两座清咸丰年间古墓相继在柔佛州被发现,填补了柔佛州华人史留下的空白。中国清朝咸丰年间,是从公元1851年至1861年,共11年。 最新发现的一座是写著“清咸丰八年九月”即公元1858年10月至11 月间的古墓 ,地点位在边佳兰山林中。 早前的一座的古墓 ,于2009年4月间,在依斯干达公主城的新州政府行政中心附近的甘榜双溪马来由河被发现。这个碑文写著“清咸丰伍年”,即公元1855年,正是新山开埠的同一年。 两墓的发现,说明了在距今163及166年前,不论在柔佛州东南部的边佳兰及柔佛河流域, 或在柔佛西部的士姑来河流域,经有华人的足迹。 在边佳兰山林发现这一群古墓的,是现任南方大学学院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莫家浩博士。他是在马来友人的通知下,于今年10月间找到这座清咸丰古墓及其他的6座古墓,之中一座是刻有同治癸酉年,即公元1873年的“清考财喜洪公墓”。另5座是可确认是洪姓的潮籍人士,另一座还是“㳉”字墓。 他说,结合现有的历史文献,这可能是“洪厝港”旧址。早在1853年时,洪姓人士就开始申请柔佛河的支流善地河,以种植甘蜜。 至于早前在士姑来河域被现的清咸丰年间古墓,它有另一段不同的故事。目前这一批12座古墓,已被安置在士姑来中华山庄内。 故事起于2009年4月,笔者从一位发展商得知有这一 墓碑群之后,即与新山中华公会联络。同年的5月28日,联同义山管委会主席洪德荣、文物馆管委会主席何朝东及新山中华公会执行秘书丘量栋 等,一同前往振林山甘榜双溪马来由进行勘查。确认后,又得该局全力合作,终于将这一墓碑群从胶园中移出。 这一群古墓碑文字迹模糊,只有一座,文字较清楚:“清咸丰伍年,仁盛巫许公墓,六月平溪乡”。 这一群墓碑在安顿后,最后在新山中华公会全力推动下,全部安置于中华山庄墓园内。立碑工作于2010年5月14日完成,并于同年的7月27日上午11时举行揭幕礼。 揭碑仪式简单隆重,时任新山中华公 会会长林奕钦说,为古墓立碑有二大意义,一是证明华人在155年前已到士姑来流域落脚;二是让这12块墓碑能成为永久的历史文物,以便让国内外文史工作者有一个新的平台,了解本地华人的历史。 莫家浩在受访时指出说,边佳兰清咸丰古墓的发现,尚属柔佛东南地区的首见,填补了该地港脚初期阶段的历史缺片,弥足珍贵。 他吁请社会各界及相关华团,能提供有关的线索协助,设法妥善保存这些见证先人的古迹。  
2年前
(新山20日讯)边佳兰山林中发现清代古墓群,其中年代最久远者可追溯至咸丰八年,即公元1858年,距今163年之久,有助于填补柔佛港脚开发历史拼图长久以来的缺口。 南方大学学院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莫家浩,透过友族同胞提供线索,在当地友人陪同下,日前在边佳兰内陆森林中寻获7座清代古墓。 最久远有163年历史 其中年代最久远的一座,墓碑中榜刻有“清考振兴洪公墓”字样,立碑年份为咸丰八年九月,即公元1858年10月至11月间,距今有163年历史;在祖籍方面则刻上“龙甲陇乡”,即今天中国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区东凤镇龙甲村一带。 据悉,这座咸丰年间古墓,非但是边佳兰及哥打丁宜县所发现年份最早的华人坟墓,也是柔佛州东部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华人坟墓。 此次寻墓行动的缘起,始于莫家浩于本月初接获边佳兰的马来友人通知,表示在当地森林中见到疑似华人墓碑的物件,引起其关注,于是趁柔佛州进入复苏第二阶段允许跨县的时机,莫家浩偕同边佳兰村民蔡平先在马来友人的引导下,由边佳兰观音山(Bukit Pelali)北侧的垦殖区边缘进入森林地带展开考古工作,目前成功寻获在7座华人古墓,并完成初步的拓碑及影像保存记录。 根据莫家浩提供的资料,上述7座清代古墓当中,共有两座刻有较详细的年代信息,除了前面提到的咸丰古墓外,另一座“清考财喜洪公墓”的立碑年份为同治癸酉年,即公元1873年。 5座确认原籍潮安 祖籍方面,有5座可确认是原籍潮安东凤一带的潮籍人士。姓氏方面,则有5座的墓主为洪姓人士。 此外,在这7座古墓之中,还有一座刻有“㳉”字样的墓碑。一般认为,“㳉”字的使用,与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活跃于柔佛华人会党——义兴公司有关。 莫家浩指出,虽然根据国家档案局资料显示,1840至50年代,柔佛最早开发港脚的地区是柔南的士姑来河、地不佬河、及柔佛河支流流域。如今在士姑来河及地不佬河一带皆有发现相关时代的古墓古迹。 然而,唯独在柔佛河流域却迟迟未能找到同时期的华人古墓以佐证其历史。 因此,本次在边佳兰内陆所发现的清代古墓群,将为填补这一段历史的空白做出重大贡献。 莫家浩:或是“洪厝港”旧址 至于这些古墓为何会出现在内陆山野之中,莫家浩认为,结合现有文献史料、墓碑碑铭及当地地貌综合分析判断,此处有可能便是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洪厝港”旧址。 “早在1853年,洪姓人士便开始申请柔佛河支流的善地河(Sungai Santi)流域的港契以种植甘蜜,属于当地最老的港脚。1885年,善地河流域的“洪厝港”一词出现在殖民地文献中。直至1917年柔佛港主制度废除之时,洪厝港属于当时仍在运作的港脚之一。” 莫家浩亦补充说,边佳兰的三湾观音寺(现已迁至六湾),最早坐落在观音山脚下,相传为旧时当地港主所倡建,其中或与洪厝港也有某种渊源。如今,随著这批港脚古墓时隔百年重现人间,无疑给予当下的人们重新发现历史的契机。 有关后续计划,莫家浩表示,将会尽快完成相关研究报告并公开发表,同时南方大学学院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也将秉持“乡土扎根、文史串联”的精神,继续征集柔佛境内华人古墓的资讯,也吁请社会大众与团体组织提供相关线索及协助,一同为保存祖先历史,彰显先民贡献而努力。 详情可联络南方大学学院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莫家浩先生,电话:07-558 6605(转277),电邮:[email protected]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