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拜祭

4月前
“这是第几包了?”姐姐耸肩,推着我往前走,“快去换吧,冰要融了,爸爸不喜欢淡的。”以上是爸爸丧礼上,我和姐姐最频密的对白。 说来离谱,我在爸爸灵堂上最常做的事竟然是更换茶水。所谓“茶水”,并非一般认知的清水或中国茶,而是茶室售卖的冰印度奶茶,俗称“teh冰”。爸爸生前是一位把teh冰当饮用水喝的人,一天8杯水全以teh冰取代,要加冰,味道要浓。妈妈说结婚至今不曾见过爸爸喝清水。我的爸爸虽然懒得开车,但外带teh冰这回事倒是勤快。若是见他停在屋外的摩托不见了,或者门外忽然挂上一包teh冰,那肯定是他外带teh冰去了。唉,如此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难怪会让他少活几年,甚至十几,或几十年? 好奇爸爸怎么灌teh冰 爸爸一生把teh冰活成自己的标志,前来瞻仰他的至亲好友,无一不带一包褐色的冰奶茶。供桌前,拜祭爸爸的teh冰被倒进大小各异的容器,插上五彩缤纷的吸管。我想,如果teh冰可以换成冥钞,那他一定是阴间百万富豪。爸爸说过,人家若赠送礼物,绝对不可以糟蹋别人的心意。此时的我,非常好奇爸爸怎么灌teh冰,恨不得自己有阴阳眼可以窥探他的“喝”相。然而,我的眼睛还来不及开光,灵堂又来了一位外带teh冰的人。 妈妈喊我,让我给前来悼念爸爸的好友点香,顺道提醒我要鞠躬回礼。叔叔将“ikat tepi”的teh冰交给我,我笑笑接过,心里一阵呐喊,“又来?!”随后,妈妈将其中一个杯子递给我,让我去洗手台倒掉里头颜色很浅的teh冰,再将新鲜的teh冰倒进杯子。虽然我的内心有千百万个不愿意,但想到爸爸那副馋嘴的样子,我二话不说,接过杯子。 我忙归忙,倒没忘记这里是殡仪馆。自认是一只怕鬼又笨手笨脚的小鸭子,每回被妈妈赶鸭子似地到洗手台更换茶水,我总是拉着姐姐陪我,两个怕鬼的人互相壮胆。步行到洗手台的路程距爸爸的灵堂有一段距离,沿途,我们又开始议论起那位把teh冰当饮用水喝的男人。 我曾经不明白,为什么爸爸那么喜欢具有印度风味的奶茶。他离世后,我不知不觉地将喝teh冰喝成一种习惯。爸爸,你知道吗,我的奶茶还加了珍珠,不知道你在极乐世界喝过了吗? 【碎片爸爸 01】守灵/金睿瑜(峇六拜) 【碎片爸爸 02】Teh冰/金睿瑜(峇六拜) 【碎片爸爸 03】香烟/金睿瑜(峇六拜) 【碎片爸爸 04】分梳/金睿瑜(峇六拜) 【碎片爸爸 05】钥匙吊饰/金睿瑜(峇六拜) 【碎片爸爸 06】捡骨/金睿瑜(峇六拜)
7月前
9月前
在我的童年时代,有两件物事至今记忆犹新,充满好奇,同时也有点感情交织的迷惘,近乎是畏惧的。然而却靠得那么近,仿佛是在我的生活里与我一起过日子。 两件物事,一是符箓,二是祭品。 先说符箓。最近读到一篇有关文章,说从符箓可窥探中国汉字的流动。而所谓画符,虽有图画,其实以文字为主。又说符箓上的文字多为隶书,追根究底,是因为符箓起源于东汉。而秦书八体之一的隶书在东汉时期的通行已达到顶峰;故而画符使用当时通行书体则为理所当然。换言之最早的符箓,隶书是根基也是起点。而“从符箓可窥探中国汉字的流动”,相信是以此为根据。 其实我对这类渊博无感,倒是对“画符”很感兴趣—— 那是我童年时代最不能理解的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玄文。这么说,不表示我现在已懂得其中玄妙。我是真不懂。 而说到画符,怎能绕过我学习毛笔字的经历呢?小学三年级,开始有书法课,说是学习用毛笔写书法,其实是依样摹描;先在印有红色字迹的本子上练习描笔画。描了十来课后,改临九宫格大楷。在家里练习时,父亲一直站在身后,边看边摇头,老说我不肯用心,这里那里的挑出一大堆“错笔”,加以指责。最记得他的反语讽刺:“真本事哦,在字帖上临摹,竟能临到像鬼画符!”又怪张天师误人子弟。 这我就不懂了,张天师是谁啊?但没敢问。 以我的理解,符箓实际是一张黄纸,经由道门中人的道士或乩童用朱砂笔画上有如天书般的字图符号,加以作法念咒,才具备了能差使神鬼、镇煞治病、保平安的多种功能。这张号称“符咒”的天书,无人看得懂,更无法洞悉其中玄机。但都无所谓,反正符咒不是用来阅读的,重要的是灵验、奏效。 而最稳当的是宁可信其有。虽说人不可没有自信心,但有一张灵符护身保平安,何乐而不为?这跟人类文明没关系吧——只信好处,不探真实 。挺功利的。 然而人生无常啊,今日不知明日事。生活当中,谁不曾有过一时的软弱和恐惧?曾有位朋友跟我说,宗教不是迷信,是抚慰,适用于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人,功能是消除惶惑与虚无感。 这让我至今不解其中玄妙的符箓,是从小司空见惯之物,不足为奇。然而我们家里除了祖先牌位,并没有供奉其他神祇,但环境使然,华人新村嘛,寺庙神坛多的是。村里人有事没事都喜欢去拜拜,尤其爱问事;小孩生病固然得去问,连家里失窃都要劳烦神明指示。而乩童画张平安符是最起码的了。虽然我不曾佩戴过平安符,不知其灵验程度及功效有多显著。但总见有那么多妈妈,抱着孩子到庙里请平安符。回来恭恭敬敬地用纯色棉布将符咒缝成一个三角形小包,扣在孩子的衣衫里面,也有用条银链子横贯在胸前的。看得出来,她们是放心的——孩子有灵符护身,相信会无病无痛,平平安安快高长大。 我的童年玩伴,不乏佩戴符咒的。除了缝成三角形的,还有银管的,垂直横向的都有。然后岁月流逝,大家都长大了。昔日司空见惯的也罕见了。或许求个安心的物事仍在,只是不让见吧。 祭品 不是经常走夜路,但总免不了有那么一两回。 小时候怕鬼,新村野外的羊肠小径,晚上打死也不敢走。可是啊,村里的大路小路又怎能免?有时被大人差遣去杂货店买东西,即使是一个人,没人作伴,也不会有人觉得不妥。在那个年代,没那多想法。其实家距离杂货店不远。不用过马路,顺着走,不消5分钟就到了,来回不过十几分钟。 就在这么的一段路上,我看到一些令我很好奇而致多方联想的东西。那是一些祭品,被弃留在路边。种类来去都是那几样: 饭团、苹果、饼干、粉红色呈半溶状态的发糕……当然,还有不可或缺的元宝蜡烛。香枝已烧成灰烬,蜡烛剩下一大截,因为有风,来不及燃烧就被吹灭了。金银衣纸尚有没烧完的,剩下杯口般大的,隐隐可辨是金还是银,是纸还是衣,青色或是红色,经历风雨,等待进一步消亡…… 我好奇这是拜祭谁呢?不可能所有孤魂野鬼吧? 一定是冤有头债有主,不禁有点悲凉。又或许是民间习俗,为啼哭不止的小儿“喊惊”,招回受惊失落的魂。
12月前
最近应星洲副刊的邀约,拍摄了一档名为《刚好在这里》的短片。要即场分享生命感想,基本上就是把【硬死劈雷神】里常碰及的生死话题以更“人生立场,就在现场”的方式说开来。看片后,好几位朋友对于我说的“不想念很好”稍有共鸣,让我也开始追溯起自己有这份体悟的源头。 还记得爸爸走了以后,填词人小寒曾这么安慰:他走了比起以前更大,更无所不在了。我当下非常认同,基本上挚爱走了去了哪里所留下的空白格,就是很大很无所不在的生命拷问。所有激起的反思都等于爸爸,所以他无所不在。而“不想念很好”其实建立于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是不可能不惦记的。 还记得爸爸离世前4个月,有天我们决定一起到广东义塔买他和妈妈的夫妻灵位。当时驾车进去义山觉得有几重时空交叠,心情不知如何自处。平日都是我跟父亲来拜祭祖先的,这次却是陪他来准备自己“做祖先”了。同时也在思考几个月后我来这里的景象,没有左手边客座席的他了。这种矛盾感让人太想超越三维空间。在最熟悉的城市中心拐进那小径,不是清明,不是中元。没人问津的广义塔,我们来是决定爸爸几个月后的安处。 当时爸爸的气已经不很好,缓缓走过烧衣纸的地方,不忘停下来对我交代。他说烧了这么多年给公公婆婆,都不知道有收到的吗?总之以后就不必烧给他,他不会收。麻麻烦烦还可以多少年?这是他一生祭祖的感想,是责任是交代是思念,他似乎搞清楚了那是一种给自己的善生。后来我真的依照他的叮嘱,不曾在节日特别烧东西给他。像他生命后期不吸烟了,他给出了的感想很妙,他说:“烟已经远离我了”。所以随他走了,到底他有钱还是没钱用,有没房子车子,全部恐惧担忧都已远离他了。我若还恐惧,大概只是我的责任、交代和思念心态在作祟。 不想念很好这件事,爸爸走之前几天也以行动展示了。他离世前一星期,我因为很恐惧面对他的离世而有了逃避念头。我接受了去台北三天两夜公干的机会。我需要一个窗口充电,所有情绪都很紧。结果父亲的最后一个冬至我不在他身边,我一个人坐在台北糖水店流泪吃汤圆,按简讯跟他道歉。当时这份距离还是让我很安心,因为至少是人间的距离。回来时只见爸爸躺在床上对我的眼神是愤怒的。他的生气,我完全明白。 然后我发现客厅的全家福都拿下来了。帮佣抵不住他每天嚷着要取下,他不想看到。临别依依,到底这是什么心态?我当下不解。后来父亲走了,我看南怀瑾老师的书《人生的终点与起点》,里头提到人快要走,闭上眼睛就好了,专心一念归自己,不要贪求多看几眼了。我似乎又解决一道空白格。爸爸不是发晦气,他也不是刻意教训我。他是想要安在只有他一个人面对的过渡里,他已没力气“八点档”了。 不想念很好,不想念没事。这也是每次我离家出游,一回到家问妈妈的:妈妈你想念我吗?她笑着回答:想念来做什么?这个答案,太让我安心。 《刚好在这里》短片: 陈亚才 | 赶上好年代 大马媳妇 Norico Chua | 此心安处是吾家 May子 | 不惑 更多文章: May子/感情遗物 May子/生设崩塌 May子/期待癌    
1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