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杂志

1年前
1年前
中学时期就沉迷杂志,无法自拔。别人正专心看老师破解数学天机,我却在翻阅乔装成数学课本的《读者文摘》。大学时变本加厉,与几位一样“玩物丧志”的朋友一起搞团刊,虽惨淡收场,但到底是初生之犊才会有的热血大无畏。现在的我只是寻常社畜,不是烦车贷保险,就是烦宽频话费,哪还有心血造梦。只能偷闲看看《小日子》,感叹什么时候也能有一本属于本土,记录一方水土的刊物。 亣亣创刊号就在我对人生与梦想感到迷茫的时刻出现了! 小小的刊物淳朴轻盈,方便携带翻阅。我很喜欢封面的照片——有点沧桑的手掌坚定地握着一块看起来满是香火醇厚的“亣亣书册”小匾额,一种独特的接地气;不用装订,如报纸一样折合成八小面,再叠成四层,非常符合现代人对简便的追求。 第一册包含序共8篇文章。其中有本地二手书店业者和小镇社区图书馆的创始故事。 马来西亚常被调侃为文化沙漠,却不知背后依然有相信文字光芒的一群有心人,出钱出力开垦土地,默默施肥灌溉。看不见前路极恐怖,也极考验信念与毅力。为此,我非常佩服“彼岸社区图书馆”馆主的坚持,为孩童的童年增添了阅读独有的明艳色彩;更感念“亣亣书册”负责人的果敢,在文化行业式微的年代,敢于直面自己内心的那道光。这一点赤子之心,正正就是当今看似丰富多元的社会里,最匮乏的纯粹。 令人惊喜的是高雄复兴书店和等闲书店的客串。一直都很喜欢台湾浓厚的人文气息,可惜近年无法出国,能在本土刊物里读到当地书店业者的经验分享,竟成意外收获。 专属本地无名写作人的浪漫 按照创办人说法,第二册都是纯文艺版面。 封面是本地蜡染(batik)创作者的十年风雨,封底则是峇株文艺协会主席对于梦想的诠释和展望。内容收录了7首诗、一首合创诗和两篇散文。我对现代诗的了解不深,但觉得每一首都生动有趣,更开心能够和平日在脸书创作群里偶有交流的文友一起分享作品。我想这也是亣亣的一番心思,给一班热爱阅读写作的朋友预备多一块园地,间接鼓励了有心写作,却无发表平台的朋友。这是专属本地无名写作人的浪漫与温暖。就像刊物编辑菓菓在内页的留言:只有好友的热情与对文字的热爱。 最喜欢合创诗〈暗夜里逐光〉。据说这是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群组里随意唱和的一首无题诗,虽不是专业诗人,但贵在情真意切。当中有人向往前方的光、有人成为别人的光、有人在黑夜中摸索、有人希冀、有人叹息……现代人的仿徨、无奈与矛盾,尽数封存在文字里,再编织成诗……都是人生道路的孤独行者。 我虽不是峇株巴辖人,但南马是我生理上的故乡,这份刊物对我来说有种无法言喻的厚重意义,亦有一股陌生但熟悉的安全感。我想不论我身在何处,总有一部分的我,随文字永远为那块土地跳动、牵挂……
2年前
编按:什么是杂志?杂志是介于书籍和报纸之间,定期发行的“连续出版物”。杂志内容驳杂丰富,可别小看其“杂”,杂志的前身竟然是罢工、罢课或战争中的宣传小册子,是极具有前瞻革命色彩的读物! 当然,杂志发展至今已有各种数不清的品种与面貌,本期【读家说书】不说书(尽管杂志也是广义上的书籍),我们来一场“读家说杂志”,说的是本地出版的中文杂志(包括《雪州志》、《无本》、《草稿》等)。 如果你过去不曾读过或听说过,那就趁此机会一起来拓展视界吧。 2021年近尾声,各个经济领域陆续解封,路上车辆越来越多,城市、乡镇逐渐回温。这个年底,本地杂志圈也热闹起来,纷纷发行新刊,或开放预订最新一期刊物。 11月27日推介发行的《雪州志》发刊人是雪州行政议员邓章钦,专栏作者包括马华作家黎紫书、翁菀君、音乐人管启源等,可谓卡司强大。推介礼当天,邓章钦、黎紫书也连同马中总商会主席陈友信参与“为何雪兰莪需要一本属于自己的杂志?”座谈会。邓章钦的答案是:“需要一份记录”,而《雪州志》定位在官、商、民的桥梁,内容要有别其他旅游杂志,更注重人文素养。 创刊号封面专题“跨越半个地球找新家”,找来9位来自亚洲、美洲、非洲的外国朋友分享移居雪州的故事。其实,初时读来仍像外国人移居大马的感受——大马人的热情、大马的美食。但雪隆本来就是马来西亚的大熔炉,不只外国人,许多外州人士也移居至此,落地生根。外国朋友眼中的雪州,其实在外州人读来有不少相似之处。例如日本商人小林说,每一家购物商场其实都长得一样。雪州商场之密集、重复,真是让外州人如我读来默默点头。 令人惊喜的还有夹在其中的折页地图。配合首期地方志写巴生,这份“巴生文化旅游地图”详列各个景点,并整理成“巴生左岸老城散步路线”,方便读者捧着地图实地走一趟。雪州共有9个县,不知编辑团队接下来会否推出其他旅游地图? ◢电影前辈支持《无本》 2018年创刊的电影杂志《无本》,总是慢慢酝酿,一年一期。这个12月出版第四期已开放预订,团队在脸书专页“日以继夜”贴文宣传,活泼的语气颇有临场叫卖之感。新一期《无本》专访了本地旅台导演廖克发,以及凭《南巫》在多个国际影展大放异彩的张吉安。 从自资创刊开始,《无本》按照自己的步伐,每一刊照内容拟定页数,按制作成本计算合理售价。最新一期的赞助人包括金马执委会执行长闻天祥。创办人叶瑞良曾在专页分享,2020年金马影展期间,闻天祥交给他装有一叠100令吉的信封说道,“我将马来西亚对我的好意,转送给你的杂志,相信是最好的选择。绵薄之力,不用挂心。”电影前辈的支持与鼓励,想必为编辑团队注入满满温暖。 台湾金马奖从电影奖项发展成影展、学院,为电影事业垫下基础。金马不仅培养编剧、导演和摄影等电影创作者,更养成懂得欣赏好电影的观众支持国片。回看马来西亚,本土电影常常陷入叫好不叫座的窘境,甚至因为过时的审查制度而被删减、禁映,辜负一众电影人的苦心。本地电影人策划编采的电影纸本杂志,何尝不是一种养成读者、观众的方式? 偶尔一刊的还有本地组织业余者的小志。2017年7月首刊《知识分子》,到2019年1月才出版第二刊《进击的青年》。这个年底最新一期《疫中人》也开放预购,即将出版。取名《疫中人》顾名思义文章都围绕冠病疫情。例如:社会科学学者傅向红与翁诗钻医生对谈“瘟疫是一场社会病”,直视疫情撕开的种种社会议题。疫情两年,许多人都经历居家办公、上学的生活。李志勇以《安妮日记》、《黑日》和《方方日记》为例来谈〈危机时刻的日记书写〉。 ◢《草稿》谈空间与人的关系 由本地中文建筑教育媒体草稿出版的马来西亚第一本建筑杂志《草稿:踏出来》,11月份开始预购,将于2022年1月全国发行。草稿由一群受东西方建筑教育的青年组成,执行总编张国强毕业于清华大学和诺丁汉大学建筑系;执行主编何凯晶则是清华大学EPMA建筑硕士。顾问导师也包括本地知名建筑学者张集强,以及新加坡的英殖民建筑研究者赖启健。 创刊号主题为“后疫情:空间革命”,从目录读来,这本建筑杂志不单单谈建筑,更多的是空间与人的关系。公共空间是谁的公共?谁能利用?能怎么利用?人们常说,不要政治化某某事件;校园不谈政治;运动场上不谈政治。试问,我们的生活大小事有什么无关政治?要知道,政治并非片面的政党政治。 一如杂志预告:当我们讨论这座城市……城市空间是资本的扩张,土地高楼是资产分配的结果;空间的本质是政治,当我们谈“建筑”,应谈“建筑究竟为谁而建”。疫情下政治乱象,国会不开,街道封锁,民众诉讼和商议的空间在哪里? 2020年应对冠病疫情,全国大封锁,一些纸媒无力再战,停止纸本,全心专攻网络;杂志集团关闭,编采人员甚至是在视讯会议中得知停刊消息。然而也是在这几年,本地吹起杂志风,不少地方青年选择用触摸得到的纸本,制作属于自己生活环境的杂志,记录地方故事。信手拈来:槟城的《城视报》、麻坡的《麻河时光》,以及砂拉越的《砂州眼》。 延伸阅读: 槟城《城视报》 2014年5月就创刊了的《城视报》,每季一期,每期一万份,已经来到33期。这份由乔治市文创中心出版的杂志,刻在市内的咖啡馆、餐厅、书店、民宿、主题馆、人文空间等地方免费索取。 砂拉越《砂州眼》 《砂州眼》是砂拉越中文网络资讯平台,2019年起发行纸本杂志,供读者免费索取。那不只是一份属于当地人的杂志,也是让其他州属读者更认识砂拉越。唯,目前纸本还停留在2019年出版的第四期,脸书专页则持续更新。 麻坡《麻河时光》 2020年10月创刊,每半年一刊。今年10月发行的第四刊“再现辉煌的麻河”还售罄绝版。《麻河时光》是一群生活在麻河边上的人,以照片与文字呈现,与读者分享一些故事。发行总编和《草稿》是同一人——张国强,主编为蔡耀铭。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