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看书

2天前
“嘭”一道开门声,刮破了清晨的宁静。洗手间传来马桶的“咕噜咕噜”、水落塑胶杯底跟它吵起架来的刷刷声、还有牙刷在温柔地帮牙齿洗澡的耳鬓厮磨。连串的生活声音,似一个由缓慢到急促的号角,吹响了一天的行程。 我带着微笑推门而入,大女儿已盥洗完毕出去,小女儿正坐在马桶上,手掀起衣服,食指轻轻挖着肚脐眼。这是她在哺乳时期就培养出的坏习惯,不给她挖我肚脐眼,就挖自己的。当她在寻求安全感,就是内心有忐忑了。 “妈咪,我好像忘记抄字进去Tulisan 1了。”她微低着头,眼睛怯懦地看着我。 微笑,冻结在冰冷的空气里。爆竹声,在内心噼里啪啦地响,很是热闹。 “我才一天没有检查你的功课就出事了。我不知道,你自己回去跟老师说,看老师怎么做。要是打你,我也没办法了,谁叫你自己忘记做!”怒火一下蹬得老高,踢出一盆火苗,再往下丢几根薪,让其有助长之势,然后关门入房,眼不见为净。 “你每次都这样。”原想再往她身上贴标签,望着那扇门,泽从宽老师的话却在电光石火间,闪入脑里,按响了红色警报器。此话顿时在牙关,我硬生生吞下拧紧。 缓解冲突场面的步骤,昂首阔步踩入。第一步,离开现场,拉断情绪链,别让暴怒记忆留在原处。第二步,深度腹式呼吸,数1、2、3……《陪伴忧郁》的零碎片段在炙热的火海,下起绵绵细雨。再深呼吸,数1、2、3,通过左边理性脑以计算数字的逻辑打断右边感性脑的情绪。恢复冷静的前额叶,终使我拳头逐渐软化松开。 这时,她走出来取盥洗杯。从她脸部的内疚,几乎都能感受到她的恐惧与不安。 “孩子已经很尽力,她没有每次都这样。她经常都把功课做好,只是偶尔有做错没做,完全没做的几率很少。”我挑出了事实。 “犯错,不可怕。知错能改就好。”经常彼此冷静后,对孩子说的话,我喃喃对自己说。 送她一餐声色俱厉的痛骂,会把事情推向怎样的境界,我们经历过无数次。但我,都是在事后才粘上创可贴,伤口愈合就好。同样的伤口撕开再粘,已逐渐失去粘性和药性。口子上的血,其实没有停过。 “刷好牙,我们先试看做好功课吧!早餐来不及就在车上吃。但是你动作要快一点,否则会迟到。幸好你记得还有功课没做。”我习惯地摸她的头发,低头嗅着那发香味,微微扭开脑回路里的幸福系统。这是第三步,转移话题,同时也在安抚孩子的焦虑。 看书,并非证明自己更厉害 提出建议,是因为我知道,恐惧的乌云已占领她整个脑袋,这时她脑袋一片空白,根本想不到解决方案了。但我,也在等她回答。小女儿的情绪敏感,却又倔犟,思维独立些,所以他人给的建议,不一定接受。若是强硬按着牛头低下,通常反弹很大。她含泪微微点头,速度果然有在加快。 “我们有可能会很迟才到学校,妹妹忘记写国语生字。你先弄好你的东西,妈妈陪妹妹做功课。”一起走到楼下,我亦跟大女儿说明原因。 我对她也很抱歉,她是一个自律又守规矩的孩子,不喜欢太迟到学校,所以清晨5点50分就按熄闹钟起身盥洗。她默默地点点头,麻利做好自己的一切事务。 吃早餐前,我拥抱着她,跟她道歉必须让她陪着一起等。谢谢她愿意等妹妹,谢谢她没有开口骂妹妹,谢谢她自己做好所有事务。没有理所当然,她能愿意,我感激。 “Je, jan, tas。” 换好校服后,小女儿打开马来文参考书和生字簿,逐字书写。字体整齐娟秀,我知道恐惧已在她内心慢慢消散。 还想叫她边写边念拼音,顺便修好她薄弱的拼音。突然间,我踩了刹车器。我想起《思考,快与慢》里的系统1和系统2的运行模式。她正处在专注写字的系统2模式,我的强求,是在破坏她的专注力和节奏,对事情只有破坏。 “我们会对显而易见的东西看不见,而且我们看不见自己的看不见。”丹尼尔·卡里曼在书中所言,适时点了盏明灯。 于是,我停止了自己系统1的自动驾驶模式,将脑海衍生的枝节都折断。我们的真正目的,是在有限时间内把功课做好。 “你先把7个都写下来,过后才跟着抄。”我在旁提醒。 “不是,要一个字写两行才对。”她反对,我让她依据自己的做法去进行。 此时的每个争执,都在拖慢工作,时间不等人。我看见她的认真与努力,也相信她的决策。庆幸自己没再说出“随便你”,表面认同,内心其实赌气她不听从我的控制欲。 事情进展得出奇地顺利,我们都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她得以安心上车快乐吃着自己的蓝莓面包,并在抵达学校前吃完。车窗上的雨滴,一滴滴在我内心里晕开来。我喜欢这样的气氛,所以得时刻记得保持它。 “妈妈,谢谢你没有骂我。”临进去礼堂排队前的日常拥抱,她将头埋在我怀里蹭了蹭,踩着欢快的脚步进去。第四步的拥抱,等到她进校园,才真正完成。 回到车上时,外子问了我事发经过,复述时,零碎的感慨也在脑海里纷飞。 “她这么快能写完那么多字?”外子很是讶异。 “她冷静的时候,可以做得很好。”我不止一次告诉过孩子,也提醒自己。我们都很清楚她的个性,所以,能在短短10分钟内完成,确实是意料之外。这女儿,我从来不敢小觑。但我必须承认,自己也是一个常常犯错的妈妈。 犯错,可怕吗?可怕,因为会被骂得很惨。被骂的时候,越骂越错。还要面对一连串的冷嘲热讽。为什么?我后来在脑科学里明白战与逃的因果关系。 “平衡,让你可以,言行一致,爱他里有己,爱己中有他。”《陪伴忧郁》讲座会上,不管是老师送的祝福,还是后来与观众胡乱交换中,送我的祝福,恰巧都是它。我明白缘分女神要对我说的话了。 “记住你此时此刻的感觉,停留30秒,内化成你的大脑幸福密码。”里克·汉森博士的 《大脑幸福密码》在我内心起了作用。 闭上眼,藏在日记的亮点糖果罐,为我递来5颗糖果。我想起她回到家经常会自动写作业的背影;老师今天给的12个华文听写,能写3遍就记住的好记忆;每天练习英文和国文听写的努力;自动收拾好第二天的书包和叽叽喳喳述说学校的点滴。她乐意去学校,本就该万幸了。 我又轻轻地将这些小确幸丢进幸福百宝箱内。我知道,将来还需要面对很多考验继续让我纠结在快乐与痛苦里。因为,每个消极互动,需要至少5个积极互动才能互相抵消。要等到积极体验至少以3:1的比例胜过消极时,乐观思想方可蓬勃发展,茁壮成长。 我相信,这些细微的小确幸会一点一滴帮我制造出乐观的脑回路,冷却海马体与杏仁核的激动。当形成以后,会是一个不同的我。因为,我终于持续相信,每个当下的转念,皆会带来天差地别的结果。 道阻且长,可我也允许自己是走在一条回归均值的路上。偶尔好,偶尔坏,只要相信自己做的是对的,终有一天,行则将至。 看书,并非为了证明自己更厉害。而是,愿意承认自己不足,并在他人的经验里找到更多方式,去灵活面对生活的种种难题,如此罢了。读过的知识,会以我们意想不到的方式,在脑海里灵感一闪,只要愿意当下承认错误,并做出改变,一切即会朝向我们想要的结果迈进。 写作,是给予我多一次机会,把右脑的创意与情绪滑向左脑的收集资料与解决问题,汇成一条完整的行云流水模式。 张开眼睛时,我看见桌子上,小女儿的杰作。爱心迷你手机套里,包裹着一只小猴子,双手向内环抱,脸露微笑,圆圆大大的眼睛盯着我看,像是在跟我讨抱。我的小猴子啊,妈妈好爱你,妈妈也对不起你。
6月前
我和俪雯曾是学院同学,她目前身在瑞典,多年互发节日短信保持联系,今年2022年交流频繁,是因为书。 去年我们从《使女的故事》开始共读,她看英文版,我看中译本。我们说,一人轮流挑一本,接下来轮到我挑《明朝那些事儿》。事实证明我们对历史故事不感兴趣,停了一段时日,各自看各自的,手机收到她的短信少了。 今年9月,她大力推荐麦特·海格《午夜图书馆》,因为找不到译本,我和她一起看英文版。之后,她陆续介绍今村夏子《紫色裙子的女人》、安妮·赖斯《狼的恩赐》、小川系《山茶文具店》等。直到我看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接着一起看伍尔夫《幕间》,到决定看勃朗特三姐妹的书,从《呼啸山庄》看起,我们对话热烈起来。 我们开始有了同感,所谓名著,自有它的道理。每读完一本,就好像经历暴风雨的小舟,在静静的港湾里安全地靠了岸。 俪雯读的是英文原版,我读中译本,看到好的内容,已经是超越语言的藩篱,所有字句都要消融,得到的体悟好比一束光在体内绽放、炽热。 瑞典和马来西亚之间的时差为7小时,我们专注阅读的时间多在晚间,读到惊喜之处,还来不及组织语言,就抓起手机录语音或打成文字,希望对方能知道自己当下的体会。因为时差,等不到及时的回复,需要等到睡下醒后才得到回应,但这无阻我们之间分享心得的乐趣。 我曾经因为不同的译本读不下《一间自己的房间》,后来,经多番查找资料,找出不同译者对这本书的译文,再从中挑选最合适自己阅读的版本,一本书就顺利看完了。看《呼啸山庄》时,也采用同样方法,在查找过程中了解到,《Wuthering Heights》之前曾译成《冤家路窄》《咆哮山庄》《魂归离恨天》,后来是杨苡译成《呼啸山庄》。多番查看,最后选定读杨苡的译本,如杨苡在后记所言“译书本是见仁见智之事,不必嘲笑别的译者,摆出老子天下第一的架势。一部世界名著当然可以有好几个译本供读者研究比较。”同样的,读者也可以选择最合适自己的译本来读。对此,特别感谢愿意购入一本书籍,不同译本的书店。 一种心灵上无限想像的旅程 在过去的年岁虽然常读书、看书,但到了今年,似乎才感觉到自己开始“有系统”地看书,比如,接触女性视角的书籍后,稍微涉猎相关内容的书籍,包括19世纪女作家勃朗特三姐妹、今时的美国作家格莱农·杜尼尔(Glennon Doyle),一本一本读下去,找出其中的相关性、共同点,相互比较,这已经是一种自我消遣,某方面的认知逐步明朗,同时取得心智富饶。从书本中看到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空发出类似的声音,做出类似的呐喊和挣扎,从这点,我们转头到现实社会,在发觉一些人不愿被他人察觉的细微举手投足之间,我们是否能做出稍微的体谅与让步? 在九十多年前,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提到:“女人想要写小说,她就必须有钱,还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我说,想在阅读路上不间断,必须忍受得了寂寞,还要有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你追我赶、你说我听、我听你说之间,把一本又一本的书看下去、消化、再反刍。 共读也是一种心灵上无限想像的旅程,尤其隔着重洋和南北半球这个阳光并非同一个时间起落的距离。当我读着马尔克斯或米兰昆德拉时,也许斯德哥尔摩的古堡正做着千年浪漫的梦,北方雪国的浆果正慢慢开出艳丽的花,卡利克斯河的鲈鱼正欢欣跃出河面,驯鹿正轻轻跃过七彩的小屋而不惊动午睡的花猫……
1年前
门铃一响,包裹抵达;父母看见四四方方的包装,就知道我又网上买书了,或许是数量太过火了,原本支持阅读的爸爸也不免念了几句别浪费钱在书上…… 的确,现在能免费看书的apps多得是,比如“微信读书”“藏书馆”等等,如果眼睛实在累得不行还可以打开“喜马拉雅”听别人说书,想看漫画直接搜“漫画猫”“age”就有最新的漫画连载;虽说是优惠季,但是花个三五十块上网购书实在不值得,除了需要等待,阅完后也只能丢弃或送人,实体书并不如球鞋般可以保值升值,在当代来看的确属于亏本买卖。 或许是出生于务实大于理想的家庭,从小对于工具书的热爱胜于小说,也让我在班上变得格格不入,我更喜欢阅读《FBI教你看微表情》《化石图鉴》《保时捷结构历史》等等的书籍,阅读门槛和弃阅率相对较高,因此我买新书的频率也相对较少;上了大学,为了赶上同学的进度与老师的要求,我曾花了一半以上的积蓄买了各类的心理学、电影史、经济学、物理类书籍。也是从这时开始,父亲慢慢从“鼓励阅读”变成“鼓励少花钱在实体书上”。 买书犹如收藏模型手办 一个下午,我因为看了毕赣的《路边野餐》而对电影里面出现的诗意台词印象深刻,听闻该电影首映时曾出版限量同名诗集,网上搜索竟要五百余元,咬咬牙下单付款后,两个星期的期待换来的竟是品质如廉价佛经般的盗版翻印,这件事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我明明可以把诗词抄下来,或是网上免费阅读,到底花钱买实体书是为了什么? 打开某购物平台,同一书名因为封面设计、材质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从普通版、封装版到精装版、珍藏版、20周年纪念版,硬纸壳封面与软皮封面,是否有加送限量纪念品、周边等等。日本漫画的销售分类模式貌似慢慢被推广了起来;如果真的喜欢某个动漫,可以购买其实体的“故事设定公式集”“分镜初稿全记录”等等,以此为参考,我在书局翻阅各版的《阿Q正传》也开始看到各式各样的内容添加,有者收录了《阿Q》的各书评或是额外的阅读资料,读者买实体书貌似不再拘泥于“为了看《阿Q》”,而是“在看《阿Q》之余了解其故事以外的奇闻逸事”。实体书的格局因为读者的需求而逐渐变大,这是好的迹象,也标示着实体书的购买意义正在发生变化。 除了内容,书的封面也是一大讲究。去年大热的奥斯卡最佳影片《Drive My Car》就改编自村上春树的短篇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里的其中一篇〈驾驶我的车〉,该书因为影片的大热而再版,并发出了新的封面,即呼应书名的红色版本(主视觉是女人的奶头〉以及呼应电影的绿色版本(主视觉是一辆车)。内容、价格相同,但是粉丝可以为此做出选择或尽数购入。买书犹如收藏模型手办,同一动漫角色可以有不同动作、形态;粉丝可依据自身喜好与消费能力购买,并从中获取收藏的快乐。 受法国城市阅读风气的影响,近期在女性名流中流行的“知性穿搭”也使得实体书的价值得到提升,日前就有欧美明星因为手持一本实体书出席红毯而被网友嘲笑装逼,说是这本书她根本不会看懂,带书出门只是为了显摆;不论事实与否,实体书在当代的确也变成了一项时尚单品,带着出门除了可以“杀时间”,也是一种智慧与气质的象征。拿着质感好的书本出门就犹如带着好看的包包,提升了安全感,也使得自己更有自信。 随着网络的兴起,人们知识获取的管道趋向多元,各大阅读软件为书虫们提供了空前的便利。然而书店的开张却络绎不绝,虽说形式及营运有变(如“诚品生活”的多元化,书店与cafe的结合,从实体书店转型至网络书店,提升海外日语书籍进货量以达到独占目的等),但是读者对于实体书的需求貌似有所改变。在我看来,比起阅读,读者购书更注重的是收藏性与可读性。 因为阅读的门槛降低,买实体书更多是寻求除阅读以外的价值,它可以是买一个收藏、买一个附录、买一个单品、买一个身分;看来我们的阅书环境正在朝着多元的可能性前进呢!
1年前
给我一张白纸,我会写上“一切从简”的四个大字,当是遗嘱。 这看来有些故弄玄虚,有点荒谬,甚至会有人大骂:大吉利市。其实,我是认真的,绝非戏言。 我打从满头青丝少年,到今日白发如霜老年,一路走来,生活简朴,不逐虚名,不求富贵,粗衣淡饭,贫居陋屋,寝室皆安。非我自命清高,而是这一路走来所养成的习惯,也或本性如此,改也改不了,也没想要改。 我派报数十年,不只没到过国外旅游,即便是本国,也只是到过一些比较近的旅游景点,这还得劳儿子载送才得成行。难得一天假期,只能走马看花,转一转,遛一遛,匆匆而来,匆匆回去。平时工余时间,则种种菜,栽栽花,看看书,上上网,天天如此,年年如是,生活平淡,我却乐在其中。 不止一次,朋友说:七十多岁的人了,还不退休?有福都不会享。我听了,只是付之一笑。其言自有道理,家人也曾这样劝我。我的儿女都有不错职业,虽非大富,但养我这不乱花钱的老爸可是绰绰有余。或许是年少到年老都不曾闲着,感觉有工做,易过日子。贪早摸黑的生活早已习以为常,不干活肯定浑身不自在。但,毕竟年届古稀,来日不长,能看到明天太阳,已心满意足。 我生性爱静,木讷寡言,不喜喧闹,更不希望身后事隆重铺张,浪费金钱,苦了儿女,一切从简为是 ,只求福泽子孙,平安度日。简简单单,无牵无挂,无怨无悔,潇洒而去,不是很好吗? 给我一张白纸,我会写上只有4个字的遗嘱:葬礼从简。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