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阿嬷

2月前
4月前
4月前
4月前
4月前
对刚上小学的我而言,回外婆家,就是一次国内旅游。趴在车窗前,我总能很快认出靠近外婆家极具地标象征的大黄梨。猎豹般敏捷扑奔丝毫不差将那颗黄梨捕抓,锁于眼眸之中。外婆家位于柔佛南部笨珍县,路经北干那那(Pekan Nanas)。北干那那早期由于盛产黄梨,故也被称为黄梨之乡。遗憾儿时没机会参观辽阔的黄梨种植地,时过境迁,传统的黄梨农业逐渐没落,想看也看不到了。剩大黄梨孤傲地立在苍老的土地上。 它见证我来来回回穿梭阿嬷与外婆家,一年级的我看着它、二年级的我看着它、三年级的我仍然看着它,它没有变老。有它在,我就知道自己离外婆家不远了,它会对我说:“小宝贝,我们到笨珍了!”在我记忆中,始终有它的一抹鲜黄。哪怕某年某日,梨老珠黄我也记得它,爱着鲜黄的它。 小学同学爱打听大家假期上哪儿玩。笨珍。顽皮的男孩戏谑我说,所以你是从“真笨”的地方回来咯?心底默念:天哪,这世上怎么会有这么无聊幼稚的人,拿一个地名来开玩笑。我不打算搭理他!或许是我脸色发臭,准备上课的陈老师立刻打断男孩的话。她说:“笨珍啊?靠近海峡。那区以前盛产黄梨,对吗?”我连忙点头,老师在帮我解围—— 陈老师教历史课,我认真听她娓娓道来马六甲王朝那些事……拜里米苏拉原本是位王子,逃亡到淡马锡,最后在马六甲建立王朝。随后几百年,西方列强为争夺马六甲这块风水宝地,战争不断。除了饱受战事,马六甲王朝有一桩喜事值得一提。那就是汉丽宝公主与马六甲苏丹和亲。峇峇娘惹便是公主随从与当地人通婚后诞下的后代。现在,欲知详细内容得翻查史料,以前听陈老师讲课总是欣然接受。后来,我渐渐明白很多事情,很多人不像表面上看到的,还需要亲自查证。找答案的过程往往很耗时,但我认为值得。 再后来,陈老师已不是我的历史老师,马六甲古城一日游却是年年少不了。老师们常说我们很幸福。“马六甲学生想看历史古迹,坐趟半小时的巴士就能到达世界文化遗产——马六甲古城。”你们可千万要记得马六甲历史,别给我丢脸。1511年,1641年,1824年,马六甲曾被葡萄牙占领,然后是荷兰、英国和日本。日本战败,英国人继续统治直到东姑阿都拉曼率领代表团到英国伦敦谈判,取得马来亚独立。 合上课本,抵达A Famosa,抚摸矗立百年的古城门,想像宏伟城堡因炮弹雨林而被毁坏得剩下最后一堵城门,此刻此景才真正体会到课本里文字的沉默,繁华街景沦为处处废墟的哀伤。我紧紧收拢手心,残存在我指尖的城门沙砾久久不能释放。不得否认,我心疼这片土地,不因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亦不因15世纪时期辉煌的马六甲王朝——形形色色的人种踩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人们争相替它换头衔。我爱古城门缄言一场又一场无法确切刻画和描写的血雨腥风。旁人提起马六甲历史,它被谁占领、被哪个贵族把玩过,我对答如流的背后,缕缕情丝已有一根牢牢被马六甲牵引着了。 “来来来,你过来……” 马六甲阿嬷和笨珍外婆爱问上这么一句,你更喜欢住在谁的家?若我回答柔佛州,感觉对不起从小学到中学栽培我成材的马六甲州和唠叨我多年的阿嬷;若我回答马六甲,学校假期回外婆家怕是不好交代。两全的说辞,莫过于——人在阿嬷家回答阿嬷家最好,人在外婆家说外婆家最棒。两个州属我都深埋情感的种子,任挖空土壤也挖不走。 外婆阿嬷性格反差大 可别以为能问出同样问题的两个女人属于同一种人:外婆身子瘦弱,性子柔。反观阿嬷性子刚烈,黑黝黝的皮肤,铁娘子似的。 印象最深刻的是外公招手呼唤外婆坐在他的腿上。外婆哭笑不得,自己拗不过外公,最后小鸟依人停靠在外公肩膀,两人挤在一张躺椅上午睡。〈最浪漫的事〉前奏响起,两人恰好哼唱刚发生在我眼前的爱情故事。 阿嬷从前跟阿公吵架,她直接拿扫帚把外公赶出家门。据阿嬷口述,阿公年轻时放荡不羁,一星期没几天在家,把家当酒店,回来时人醉醺醺,抱着莺莺燕燕,身上穿得红红绿绿……阿嬷羞愤赤红的脸,我识时务从此不敢过问阿公的事。记得她说话时音量越飙越高,眼神杀气至今仍能震慑到我不敢出声儿。阿公如今住在外头,偶尔回来探亲。事先他会打电话给我,打探阿嬷在不在家,了解阿嬷今日心情,再决定是否深入曹营。 而我,基本上会在回家几天前通报家人。这样一来,我回家时就有丰盛的晚餐摆在桌上啦!次次抵达家门前,我习惯性脱口而出:我回来了!接着,我便等待——外婆挽手招呼,哎呦,你回来了?或是静默片刻,阿嬷不苟言笑地望向我,稍别过身才掉落半句,回来了? 现在我在吉隆坡实习。放工后,回到公寓单人小房,里头格外寂静和昏暗。也许这里还不能被我称之为“家”。家是吵吵闹闹的地方;家人是始终为你留一盏灯的人。家在哪里?家人在哪里,家就在那里。答案是柔佛,亦是马六甲,答案也是时时等着我回家的阿嬷外婆。
5月前
5月前
时隔两个月,终于能给阿嬷一个实实在在的拥抱了,用和上次见面同样圆润的身体去宽慰她在这段日子的惦念。我们都是守旧的人啊,所以不管视屏通讯如何简便,利索地把山长水远的人们接驳起来,我们心中的疏离感和担忧其实根本没能被淡化,只是不得不暂时搁置下来罢了。 北上求学的这几年,我坚持回乡,即便逗留的天数越来越短,却始终相信那些积在心底无以名状的情感,终究需要透过见面才能彻底得到抒发和解放,也唯有真正出现在阿嬷眼前,才能让她心安。 两个月,大概是我离家最长的一段时间。说来有趣,也许是平常的行为举止和外在人设都表现得过于思乡恋家,以至于身边好友发现我期中假仍频密出没在校园,全都不禁露出疑惑讶异的表情,然后一脸难以置信地追问,“奇怪诶,你怎么可能还在这里,居然都没有回家?”。 “我要的是真正的回家,如果只是换个地方做作业,那还不如不回去呢。”我统一答复,用笃定的口吻掩盖我苍白无力的倔强。 在我看来,回家不是打卡式的刷个存在感,而是全心全意的陪伴,尽力把时间腾出来留给久别重逢的人,和那个总在盼着我返乡的守城人一起无所事事,一起得闲饮茶,一起度过规律但温暖的琐碎时光。 即便每次回家都带着那颗随时准备出走的心,但回到小城的日子我依然期许自己能活得更在地,对阿嬷的陪伴也能一次比一次来得更扎实。 原来是我们低估了阿嬷 上个周末阿嬷领着我到她平时跳广场舞的山脚下去凑热闹,坦白说,在这之前,我其实总以为她是个喜静怕生的人。直到看见阿嬷面带笑容和身旁的爷爷奶奶一起跟着音乐舞动,偶尔还因为跟不上动作而彼此相视而笑,相互加油打气,在阳光的沐浴下开启活力早晨。我才明白过来,原来一直是我们把她保护得太牢固,低估了她,以为她只是我们想像中那个爱瞎操心和高度敏感,甚至有时候会无理取闹耍性子的宅女阿嬷。 “人老了要懂得自己找事做,分散注意力,这样才会开心快乐。呆在家胡思乱想干嘛?得空就来这里跳舞喝茶聊天,一天就过去了,年轻人的事让年轻人去烦,我们想那么多做莫……”歌曲结束后,站在台上领舞的婆婆说出特别有感染力的一番话,惹得台下的大伙儿纷纷点头鼓掌,表示认同。我猜,阿嬷这几个月的乐观豁达和转念也是在这里一日一日滋养出来的。 确实是啊,同样的话同龄人说一句,往往胜过旁观者唠叨一百句。有时候,阿嬷总说我们不懂或无法理解她,正是因为她需要的不是摆事实讲道理的说教,而是感同身受的共情。也许是总在老人圈子打转的缘故,回居銮的那些天,我才顿悟何谓“乐龄”,以及守城人的乐活方程式。 有人说,我们活在一座不适合打拼,只适合退休养老的城,鲜活的少壮注定需要奔走归来,而老城能留下的就只有老人。但每次返乡回家,我其实都能确切地感觉到,“老”并不必然是贬义词,也不应该成为束缚某个年龄层的绊脚石。懂得在老城里自得其乐是智慧,晓得不计年岁笑看人生是境界。
6月前
6月前
7月前
左手接过塔式餐盒,阿嬷问我知不知道我们一起追、至少已经连播5年的闽南长剧《大时代》将在后天迎来结局篇。于是今天下午,我将最后一次坐在沙发前,延续往日的例行仪式——观剧。说是仪式,因为我从来都只是象征性地把电视机开着,手上忙活其他工作,或者滑手机,只求大致跟上剧情就好。向来认为闽南剧的人物刻画过于扁平,运镜也太单调,重复着争夺股份、抓奸在床的戏码,所以不值得留心。 但是,观看这部《大时代》是一种对往昔的召唤术。 那年毕业赋闲在家10个月,4点钟在跑步机上挥洒汗水后,便会准时帮阿嬷打开电视,等待4点半响起的主题曲把阿嬷从厨房招来。我和她各占一张沙发,边看边骂闽南剧的荒诞,一只贵宾狗横卧在我们之间吐舌歇息,间中听到闽南剧喧闹的骂架还会抬起头来白剧中人物一眼。第一节广告我起身去洗澡,第二节广告阿嬷走到门前领外卖的盒饭。日复一日,贵宾狗也熟知规律,会在第二节广告时起身跟随阿嬷出门当作散步。 后来疫情达到高峰,我没再往阿嬷家泡上一整天。但每到4点半,我就要打开家里的电视机让声光流泻,再于晚餐时分,隔着安全距离和她一同谈论剧情,听她说某个角色活该遭受报应。闽南剧成为两代人之间的沟通桥梁。有时表妹会嘲笑闽南剧东施效颦,为贴近年轻人加入霸道总裁桥段显得不伦不类,复制偶像剧的企图失败,两边都不讨好。 那时表妹和我聊起她观剧的奇怪习惯。每部剧即将完结时,她都会保留最后几集不看,以维持一种“未完待续”的自欺心态。她不喜欢看完一部戏或读完一本小说后所要面对的空虚。我无法想像八百多集闽南剧结束后,那些六七十岁的老人家该如何承受那些日程和心理上腾出来的空洞。就像一次长途旅行,沿途疲乏沉闷,接近终站时总有不舍。 回望来路,我和阿嬷总喜欢寻思这条路的起点。阿嬷以那年搬入舅舅新家之前抑或之后作为时间坐标,我则以我还在哪个求学阶段加以对照。八百多集的长命剧节奏缓慢,会像寻常日子那样渗透生命,逐日将观众催眠,所以即使没什么好感,当电视开始预告下一部剧时,观众总会认为新的不如旧的好。像我,总是拒绝接受无忧时光无从回溯的现实。 从此不想再追闽南剧 从小到大,陪阿嬷看过《爱》、《夜市人生》等闽南剧。不同设定,却有着相同的叙事套路,所以当《大时代》最后的剧情趋向紧张而又没有新的支线岔出,没有新角色出场时,我们已经大致感知终局在即。工作后有段时间因为担心染疫而不敢回家,那3个月不追剧的空白期经由阿嬷复述角色之间的对白即能轻松填补。主角口中的“那3年”对应的正是我离家工作的那3个月,一同回望,竟有时光悠悠的喟叹。 我和阿嬷追剧的小时光也要迎向新的篇章。阿嬷说从此之后不想再追闽南剧,把时间花在做家务更好。区区一小时的娱乐时间也不为自己保留,而我却不断想要回到那个“食之有味打盹无愧”(友人孙靖斐语)的小时光。这便是两代人之间最大的不同,要是让父辈知道,免不了又要批评我们这些年轻人好命,吃不了苦,温室小花了……
8月前
8月前
8月前
9月前
11月前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