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风景

我不是重仪式感的人,不过每当看见候鸟迁来、北风吹,夜间天气逐渐转凉,难免还是有一年过去的感触。 这一年来,我差不多每两个月外出考察一趟,其余的日子几乎天天呆在家,对着电脑工作。通常一个星期只开车外出一次,去采购生活物资。最近我连脚车也不常骑,不过每天早上和下午我都会去散步或跑步,每回走两公里半,希望能消除坐久的不适。 久而久之,住宅区里散步的人,大概都认得。仔细一想,才发现曾经也常散步的人,不知不觉少了两三位;新加入散步行列的人,也有好一些。如果他们向我举手问好,我也会点头回笑。但要是他们走过来和想交谈,我会紧张。 我没查过社恐是什么情况,若单从字面上来看,我或多或少是。比如收到陌生人寄来电邮,我可能需要几天时间来消化,还要鼓起一点儿勇气才能回复。所以相较之下,我更喜欢走在马来住宅区那一段路。一来那里靠近稻田,绿意盎然,鸟儿和猫儿也多,二来友族同胞打起招呼特别友善,却鲜少会走近与我闲聊。 于是比起过去,我的生活圈子又缩小了一些,除了家人和工作,常联络的人,就只有一位爱耍剑且剑术高超的前辈高人。 今年,稻田的一角又被填上了土,或将建盖新的住宅。田中的高压电塔上,曾有一对黑翅鸢(Black-shouldered Kite)在塔上筑巢,可惜结果又像往年的黑翅鸢一样,经常想驱赶飞到电塔上的一只只乌鸦,却总是被“鸦多数众”的给打败。直到10月初北方进入秋季,迁徙游隼(Peregrine Falcon)再度来到,才让它们转移了目标,偶尔也驱赶游隼。今年飞来的游隼共有2只,有时成双出现,有时单一出没,不知是否与往年看到的是同样的两只……(阅读全文) 更多相关文章: 吴咏駩/好心做坏事 吴咏駩/睡莲芬芳美丽的致死陷阱 吴咏駩/海扇近在浅海吴咏駩 吴咏駩/蜂鸟鹰蛾与切叶蜂
4月前
当冠病病毒逐渐消失,许多人返回不戴口罩的生活,出国旅游又掀起了热潮。旅途中,游客大都选择站立在静态风景前面,摆出最优美的姿势,拍照留念。在欧洲旅游,雕像、教堂、古堡、皇宫属于这一类型,尽管经历战火的洗礼,它们依然屹立不倒,吸引游客打卡。 除了拍摄静态风景,旅途中的动态风景,譬如行人、街头艺人、交通工具、动物、流水、瀑布、落日等,也是我的拍摄目标。动态风景,展现活力,传递能量,变化无穷,让人目不暇给。有时候,这类风景可遇不可求,犹如昙花一现,拍摄此类风景,必须眼明手快。 街头艺人的表演反映当地文化,让群众免费观赏,但是我不敢贸然拍摄他们,因为有些艺人征收拍照费用。专业摄影师用长镜头拍摄人物脸部特写,效果极佳,我使用的是普通手机,在街上拍人,只能偷拍他们的背影。每个背影都有故事,朱自清的父亲在月台的背影,成为经典,感动了无数读者;我拍摄的背影,难登大雅之堂,只能私藏罢了。 今年这一趟的欧洲之旅,在德国博登湖畔,有一对中年男女坐在椅子,金发妇女正深情地递杯饮料给男人喝,画面浪漫且温馨,我毫不犹豫地把他俩拍摄入镜。我的结论是拍摄侧影总比背影好看得多。其实,我也拍了不少人物正面的照片,那是妻子或者团友。出门旅游,除了拍摄家人及朋友,不妨多拍当地的居民,他们不同的外貌及服饰,让人眼前一亮,那是值得珍藏的风景。 欧洲城市街头,脚车匆匆掠过,成为另一道移动的风景。有的骑士是游客、上班族或家庭主妇。当车子停在慕尼黑街头的红绿灯前,我望着熙来攘往的行人,川流不息的车辆,突然发现一个戴着头盔骑着小型脚车的幼童,飞快地移动。天啊,这里是闹市,并非公园!我有点吃惊,这是在我国无法看到的风景,即使是轰动一时的蚊型脚车,骑士的年纪也没这么小。孩童的身后有一两个成人骑车跟随,估计是他的父母。外国小孩真是勇气可嘉,因为在闹市骑脚车,惊险百出。根据体格猜测,那幼童还不到5岁,虽然看不见脸孔,但我相信那是一张写满自信的脸。 这次的旅程,领队安排我们在中国餐厅用餐。用餐完毕,我们也与餐厅的老板聊了几句。这些餐厅老板,跟我们的领队很熟,他们甚至建议一些旅游路线供参考。听到我们来自马来西亚,他们问了一些问题,以了解华裔同胞的生活情况。从谈话中,获知他们来自中国温州、嘉兴、香港等地,在当地住了相当久。他们投身餐饮业,用心经营,打响了名声。由于中国菜深受洋人的喜爱,他们一干就是几十年,奠下稳固的基础。他们沧桑的脸上,布满岁月留下的痕迹,但在每一条皱纹中,我却看到坚毅无比的信念。告别他们,心里感触良多,华人刻苦耐劳,不管在哪个国家生活,得付出极大的代价,才有今天辉煌的成就,他们绝非坐享其成的一群。 在上少女峰的缆车上,挤满了印度游客,有的像是全家出动,成员众多,一直高谈阔论,情绪亢奋,引人注目。我们透过车厢的玻璃,浏览山下星罗棋布的房子,另一边则是壮丽的冰川,景色绝美。突然我注意到身边的一位印度长者及年轻人,一直安静地坐着,与其他印度游客截然不同。年轻人对长者的态度恭敬,话题不多,偶尔拍拍风景或与长者自拍。搭讪之后,才知道他们是翁婿关系。年轻人在苏黎世工作了两年,岳父及岳母前来度假,女婿带岳父游览少女峰。长者的脸上散发幸福的光彩,我颇为羞愧,还不曾带父亲或岳父出远门,以后也没机会了,这是我身为儿子及女婿的憾事。 “让我帮你们拍照吧!”看年轻人自拍了几张,我忍不住提出建议。他俩高兴极了,连忙靠拢在一起,望着镜头,展露微笑。我把翁婿的笑容定格在瑞士皑皑的雪山,相信他们一定会珍惜这一张充满纪念性的照片。 遇见拉小提琴的老妇人 德国的纽伦堡是领队临时安排的景点,取代国王湖。从罗森海姆的酒店出发,行驶了3个小时,才抵达目的地。步入古老的城堡,在大门附近,发现一个瘦小的老妇人,站着拉小提琴。悠扬的琴声在古堡飞扬,悦耳动听,使人精神一振。我们在里面逛了将近一个小时,准备离开古堡,发现老妇人还在那儿,她放下小提琴歇息,神情有点疲累。我不敢走近,更不敢瞄一眼摆在她脚前的小盒子。离开了古堡,琴声犹在我耳畔萦绕,眼前浮现她消瘦的身影。 在法国兰斯到巴黎的路上,时间已经不早,由于夏天昼长夜短,9点半太阳还没下山。司机故意抄小路,让我们有机会一睹法国的田野风光。经过一片金黄色的麦田,一轮美丽无比的夕阳,悬挂在橙黄色的天空。司机也被夕阳震慑住了,在路旁停下车,让我下去拍照。踏在土地的一刹那,心中明白,这是旅程中最神圣的时刻,我像来自远方的朝圣者,终于来到圣坛,激动得几乎流泪。伫立在这辽阔的麦田旁边,面对如此瑰丽的景色,幸亏双手不至于颤抖,总算把落日拍下,成为旅程中最大的收获。 日落的过程是缓慢的,你甚至无法察觉它在移动,与静态风景没两样。过了十几分钟,天空褪去绚丽的衣裳,天色徐徐暗了下来。 我们在夜色中继续赶路,那一轮美丽的落日,一直悬挂在我的心中,永不落下……
7月前
9月前
11月前
最近读中国作家毕淑敏的《蓝色天堂》,作者乘坐和平号环游世界,每到一处,便买明信片,有一部分写给自己,还有一部分写给朋友。读了之后,感触良多,近年来出门旅游,已经没有购买任何纪念品的兴致,不过,明信片确实曾经陪伴我走过年少,点缀了我的人生。 小学时代,教地方研究的老师,在某一堂课向我们展示明信片,彩色的照片非常漂亮,马上吸引我们的注意力。明信片是一张图卡,大多是摄影师拍摄的风景照,也有的是画家画的图片,在卡片后面的空白处写一小段文字,并注明收信人的姓名及地址,贴了邮票,就可以寄给朋友了。由于没有信封,明信片无衣衫蔽体,但它并不介意别人的眼光,风尘仆仆地赶路,为了完成使命。它一诞生就冠上“明”字,注定成为胸怀坦荡的君子,行事光明磊落,诚心诚意地为人民服务。 上了中学,我开始交笔友,通信一段时间,彼此熟悉之后,就互相交换明信片。我的笔友来自槟城、霹雳、柔佛等地。通过笔友们漂亮的明信片,我对她们家乡的名胜有了一点印象,譬如槟城的升旗山、极乐寺、水坝等。欣赏了这些风景,埋下了要到当地旅游的种子,种子发芽成长,多年之后,终于开花结果。 大哥中学没读完就去汶莱工作,独在异乡为异客,思念家人,经常写信回家。工作比较忙碌的日子,他以明信片联系家人。我从明信片获知汶莱有个水上村落,房子鳞次栉比,村民以舟代步;还有一座金色拱顶的清真寺,风格独特,非常壮观。几年后大哥回来古晋,在报馆当了记者。好几次他出差到西马,寄了明信片向家人报平安,他选了吉隆坡的国家纪念碑、马六甲的郑和三保公庙,我一一收藏起来,不仅是历史建筑,还有手足情。 商人找到了明信片的商机 中学毕业后,我教了两年书,才申请进入师范学院受训,之后被派去美里省的内陆地区执教,初出茅庐就被分配教中五班级。翌年,我的学生转到美里省读中六,陆续收到她们寄给我的明信片。卡片上写得密密麻麻,除了问安,也报告她们在新学校的活动。她们的明信片有姆鲁山国家公园为背景,或是内陆高原的瀑布,景色优美,深得我心。还有一张明信片是一架马航客机的照片,那是1988年学校假期,一位返回西马的同事寄的。他在飞机上向空姐要了一张明信片,在南中国海的高空写信,马航的工作人员帮他寄出,邮资也由他们负责。在旅途中,能够与朋友联系,这是航空公司给乘客的贴心服务,不知道现在还有此类服务吗? 我的明信片大部分在古晋的书店购买,种类繁多,有些是古晋市区四十多年前的建筑物,如砂拉越广播电台、敦拉萨展览馆等。如今它们已经被现代化的建筑物代替,让人感叹岁月变迁,青春果然像小鸟一样,飞去不回。有一张是深山野林中砂拉越土著居住的长屋,原始朴实,我格外珍惜。当年寄给笔友的明信片,不知她们是否像我一样收藏至今日?我把明信片收藏在相册,偶尔拿出来欣赏,无论是家人或朋友寄的,或自己掏钱买的,都让我回味无穷。每张明信片,包含着我对这片乡土的热爱,以及对流逝的岁月深深的怀念。 后来,我有机会到西马观光,购买了富有地方色彩的明信片,如霹雳州的锡矿、稻田等。这些明信片与生活息息相关,我在教学上当作教具,突然觉得时光倒流,自己变成当年的小学老师。我的学生当中,不晓得有人因此爱上收集明信片吗? 世界变化很大,后来我有了相机,拍照的效果虽不能与明信片的专业摄影师媲美,但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风景,方便多了;再后来迈入智能手机的时代,人人一机在手,连相机也不用了,出国旅游,拍了上千张照片,还可随意修图,明信片更被冷落在一旁。 以智能手机或电脑写电子邮件及发送照片,既快速又方便,还省下一笔邮资,现代人鲜少通过邮政局寄信或明信片。出国旅游,令我惊讶是,一些商店还在售卖明信片。它们整齐地陈列在转架上,我犹如邂逅多年不见的老朋友,顿时穿越时空。虽然我不再收集明信片,却依旧喜爱欣赏摄影师的杰作。我边看边转动架子,仿佛在转动生命的架子,转动人生,多少美丽的风景从我身边擦过。 时代的巨轮不停地向前滚动,我们无法预测未来的生活会变得怎样,但有一点我很肯定,人与人之间还需互动、关怀及鼓励;至于明信片是否仍派上用场,那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人类是否与明信片渐行渐远?其实,聪明的商人早在明信片身上找到商机。最近去香港游玩的侄女告诉我,香港山顶有一个“传爱到未来”的服务,人们在365个的信箱选个特定的日期投入明信片,隔年那一天对方就会准时收到那一份超越时空的爱。我仿佛看到明信片重整旗鼓,像雪片一样,把爱送到世界各个角落。 真爱超越时空,我也相信爱是永不止息。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一天 从哪里开始,过程总是扑朔迷离,我是其中一个线索。 #人类 太阳赋予我灵魂,大地赋予我血肉,谁回报以毁灭的世界? #树梢 你栖息在生活的光亮或阴影面,取决于太阳和风的关系。 #风景照 一切景色都是太阳和风设计好,要我们观看一场幻美的跑马灯,谁又能按下停止键? #西西弗石头 巨大的孤独被大海的波浪来回冲刷到海滨,情侣把他们踩进细柔的沙子里。 #岛屿 这座岛屿上的黄花是我栽种在诗行作为日后(在黄昏的花园里)我们吿别的证据。 #时间 如果我加多一个齿轮,让地球上的一秒变成宇宙中的光年,我会对未来的我说:毁掉那个齿轮。 #独裁者 娱乐是新来的独裁者,逼迫我们看电视,刷抖音,拍视频,慢慢的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吧台 我们填补了空杯,点燃了空气,弄响了空位,驱赶着空虚,就一个晚上。 #关起来 出门时总是不能确定关起来的是不是已经不在屋内,你是否拿出钥匙往我心头用力转一转。 #痒 我把星星埋在枕头底下。 #地球中心论 因为没人能拒绝对着太阳旋绕,于是人生过得好痛苦。 #誓言 我只喝你人间一瓢水,你却留我世上度一生情。 #看 看着一只水雉缓缓划过来,踩上水葫芦的紫色花海,轻手轻脚的啄食,我写下:静止。 #一半 电缆线把月剖成一半,一半掉到地上成为湖泊,一半飞向星际成为未来毁灭地球的流星。 #前世今生 天暗下,你想起白天要做的事,比如写信、逛公园、看风筝;你把时间往回拨,倒着走向你来到这个世界的地方,你已经忘记想要做的事。
1年前
自从开始双城生活,心情上仿如坐上云霄飞车。每周往返位于雪兰莪州南区的住家和185公里外的K市,必须穿越永远车水马龙的吉隆坡心脏地带,对我而言乃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之旅。 以前去哪儿都有专用的柴可夫司机载送,坐在副驾驶位上当名副其实的riding shotgun,无论路途多么遥远,我都还有余裕看风景。如今一个人在车上,每分每秒都要提高警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在巨型卡车及飙车党之间量速奔驰,若不留神可能分分钟命断公路! 3周下来,深深体会公路就是战场,处处刀光剑影,敌人(敌车)随时出现,杀你一个措手不及。 想起村上春树的短篇《在车上》(Drive my car,另译《驾驶我的车》),讲述的是舞台剧演员兼编导家福悠介,他有一辆乘载着亡妻记忆的车。在广岛以俄国文豪契诃夫的剧作《万尼亚舅舅》为蓝本选拔演员期间,他重遇妻子的情夫高槻,二人因爱上同一个女人而有共同的悲伤。因工作需要,家福聘请无家可归的渡边美沙纪为代驾,两个孤独的人在一次次的对谈中得知彼此的过去,逐渐解开心结,修补昔日心灵上的伤痕,获得感情升华与救赎。 这部电影展现了人类语言无国界的沟通方式,拍出了现代人的虚无与孤独感,难怪获得多项国际电影奖的肯定。 我想起我那辆全身黑黝黝的Myvi,它也载满了我与某人的共同回忆。2011年从日本搬回来时,问了身边朋友的意见,他们都极力推荐这个号称大马国民车的品牌。事实证明,它从不给主人添麻烦,稳稳妥妥地陪着我们南下北上东奔西跑。尽管莫名其妙的伤痕累累,我们始终不忍心换车。 双城模式也有开心的一面。大波士是老东家,服务对象又是可爱的大学生,从互动过程收获即时回馈,让我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加上我在K市住的是姐妹之家,和两位年轻教师及6名学生合租一间双层角头屋,相处融洽,感情亲如手足。我们有共同的信仰,清早一起晨兴晨祷,一起去上早八的课。久违地跟年轻人在一起,感觉像是回到了青春时代。 大半辈子下来,早已习惯有人在身边嘘寒问暖。而今他生病了,凡事不得不亲力亲为。有人说,开车等同于掌控自己的人生方向。蓦然觉得人生就像一场没有回头路的长途旅行,在路上你会看到不同的风景,遇见不同的人与事。有平坦的康庄大道,也有崎岖的坑坑洼洼。陪我们一起走的人可能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一个人。宫崎骏说的,当陪着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要笑着挥手告别。旅程还在继续,谁也不知道前面有什么。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只有勇敢面对风雨,才能赢得自己想要的人生。   更多文章: 叶蕙/原来你也在这里 叶蕙/黑天鹅与灰犀牛 叶蕙/纸上行旅的流动语言 叶蕙/浮过生命之海 叶蕙/酷日本是怎样炼成的
1年前
1年前
【散文创作谈 03.】 (从车窗望出去,风景一帧帧往后退,你可以看见外在,沿途记录。) 感怀偶尔离开寻常,特意游移走路的时间。固执地随身带着一两本书,想着路上打发时间,其实夜间回到住宿处才有机会翻上几页。背负想看的却没时间看的书,也带与当地相关的书籍,无论历史纪实或文学书写。这多少带着自省的目光——尽量撇除自以为的想像,自觉于入侵他人原有生活秩序,也不想粗糙地留下煞有其事的印记。 拾起一片停留在2019年尾巴的风景。11月的台北非常舒适。没有绵绵无尽的春雨,盆地不再闷热,灰色雾蒙的冬季也还没到来,空气良好,野外的风透着蔚蓝的清净,天上还留着一些云。这样的天气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但大多就在窄窄的一个月里。 路上大多沉默,也有不经意的交际。 一天清晨启程,在剑潭准备一路往北、向上,到一个叫作冷水坑的站点。不必十分注意乘车方向,因候车处很多准备登山的长辈在排队了。这是他们的日常。一列列的兴致与精神,我忐忑加入,随时被拆穿似的。 山路平缓,沿路散落的灰色小房仍有住宅的气息,而我不时紧盯站名。或误认我是临近大学的在读,席间一个妇人向我探问,哪一个站点比较靠近步道入口。在异地移动,旅人之间乐于指路或解释,好像互相认出头顶的一片叶子。但是她的依赖与信任,竟令我觉得过客与在地人的身分面目朦胧起来。 到点下车,其他人都团团簇簇地散了,剩下我们二人。也许我有一些警戒,但仍然多话,为她再做心理整装——路线长短、费时多少,邀她一起进入步道。 秋里山林平和舒爽,气候使得树木较热带的沉静。步道由大多有石头木板砌成,并不难行。林间听见虫鸣鸟叫,只见几只显眼的白色飞禽。先是一前一后走着,而她慢慢不见了。山中独自前行约莫20分钟,终于看到分叉路与路牌,我决定在这里等等,间中有松鼠前来讨食。 许久,日晒渐显,一群登山客经过,所幸她们都见过,她还在路上。 转道进入七星山公园的入口,略有波折。会合以后,我们自然地交谈、交换过去。她在桃园医院当义工,领着车票优惠的报酬,独自来走走。她大约与母亲年岁相近,又觉得她可能是我的镜子。不禁想像许多年后的独行,还能不能如此有毅力? 公园一片芒草依依,俯瞰盆地的城市风景,已被日晒照得迷蒙。她轻车就熟地到处抓拍风景,与步道上的沉重姿势不同了。我以此为目的地,她则向上续行,应能抵达某个山头。稍早的担心显得多余,她更像轻盈的理想化身。彼时我们都没有名字,就此分开路程。没想到接下来世界巨变,自由的线显然收束了许多。 当然还有许多擅长认识、行走异地的旅人,不是我。然而,失去自由时,仍然怀念散逸自由的时光,以及突然降临、不可长久的美好际遇。 (然而道上忽明忽灭,窗上映着你的影子,似是照亮了某个内里的角落,更是一张役者/演员的脸。) 随之浮现的,是不擅移动的自己。但一定有什么支撑着我,让煎熬的心理不那么靠前了。 最早或是移居。与过去不同的是,新家有个梯子,阴翳二楼带来一些想像与阴影。梯子最上面就是房门,没有缓冲的空间。最初搬来的一年,打开房门就发现暴骸——大人将所有家当堆挤在一个房间,想着逗留不长,并打算再回到原来的地方。但我实在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不懂言语,这段不安定的记忆还在身体里,就此度过多梦的童年。 或是家中无止境的公路之行,只因追逐父族遗迹,城外四散的亲戚。一年之中总有几次,父亲拖家带口穿过市中心,来到另一端城郊相接的远方。而且常常偏离原路,眼前没有导航与指南只有未知的地名,误入歧途只能凭藉直觉回去。分不清眩晕源自脾气冲动的驾驶,还是在陌生亲戚家的枯坐半日。那部老车冷气强劲,后座的只得困在半睡半醒之间,竟似人质,所有难堪不适却一次次撑过去了。 为了免于颠簸,也曾室内安坐,和房间一体双生,依靠电脑荧幕折射自我与外界。直到离开校园后的空白期,开始计划长途游荡。以铁路、巴士、脚踏车,跋涉到山海边缘——这些都不算曲折。反复出走,怎么不可能遇到逢魔时刻?夜里海岸迷人,贪恋逗留至月色清明,却不察身边悄悄聚集了野狗群;骑车到100公里以外的景点,途中瞌睡来袭。诸如千钧一发的时刻,才心生怀疑:为什么我要来到此处?可经过一段日常沉寂,还是甘愿不辞劳苦来一趟漫无边际的异地行旅。其中的苦劳与风险,并没有随着地图上路径的显现,或者远离那样的日子而变得微小。 (在寻常与散逸之间,我们有时倾斜于后者。于是一再遭逢,甚至主动投入、隐形,成为观看者,直到在那边认出另一个自己,最后回到现实的位置。) 那些夜里回到住宿处,准备歇下时拿起随身的书。阅读其他人的抒情与叙述,平实或曲折,习得言说的方式一如交换面具。面具固然是负担,一如旅路上的难题,留下的酸痛,但也是其中一种笃定的积累。试着书写,捡拾重组碎片的过程中,也顺着线索继续生活,反之亦然。 (事后回看,赫然发现,过去的你早已指出未来的秘密。)  (编按:文中粗体关键字为编辑所标明。本系列每月第三个星期五刊出。) 延伸阅读: 【散文创作谈 01】卢姵伊/我为何写作之——史前生活 【散文创作谈 02】卢姵伊/透明的散文?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