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饥饿

4星期前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2022年饥饿30倒数活动将随大马世界宣明会成立25周年庆典,于9月11日在吉隆坡Zepp KL举行,再次将饥饿勇士聚集一起,了解全球各地发生的危机,帮助有需要的脆弱群体。 今年也是饥饿30的25周年纪念,饥饿30已成我国盛大的慈善活动,深受年轻人欢迎,25年来一共有31万5452人参与了这项醒觉教育活动。 回顾25年前(1997年),第一届饥饿30在星洲日报八打灵再也总社礼堂举行。当年马来西亚世界宣明会成立,与星洲日报共同合作筹募善款赈济朝鲜饥荒。 为了让在其他州属的大众也能参与,从2008年起,饥饿30以DIY自办营会的方式进行,在全马各地培训营长举办自办营,最后在每年委任的爱心大使及艺人支持下,在大型倒数活动结束饥饿30小时的体验。   2022年饥饿30的口号是“Future Starts with Youth未来由你带飞”,宣明会相信充满潜力和正能量的年轻人,拥有改变世界的强大力量。 针对年轻人的影响力,大马世界宣明会执行长梁美珍(Terry Leong)表示,从这两年疫情期间,看到年轻人所发起和参与的公益活动,发现他们甚关注社会公义,他们会找出关注的问题和可信任的资源。 “大马世界宣明会有很强的志工力量,他们都是从认识饥饿30从营员开始。我们平时会教孩子学数学、科学等,却很少灌输孩子施与关心。”梁美珍认为,从饥饿30活动中所认识的问题、援助方式和价值,他们当父母了,也会教导孩子正确的观念。 饥饿30吸引人之处,主要来自传承和社区发展,年轻人抱着目的参与社区活动,由营长和自办营筹委带领,加上爱心大使和艺人的推动,宣扬活动使命影响营员,再接棒式地传承下去。 “参加饥饿30形式并非要很深入、需要牺牲工作和生活去援助,他们可以思考生活上的困难,成熟地为一个目标去做一件事。” 诞生于科技主导的社会,年轻人还会关心社会、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吗?“我们知道年轻人很容易被科技吸引,但我们也看到身边人有很大的影响力。例如,从饥饿30中看到领袖的成长,通过自办营中发挥的影响力,他们是可以改变社会。 “我是相当乐观,相信年轻人将会主导善举,他们都有接触到这方面的资讯,并且愿意付出。” 梁美珍赞赏宣明会职员和自办营筹委的创意,饥饿30的宗旨虽然都离不开以对抗贫穷的核心价值,每年的活动都可以从不同的切入课题去了解贫穷问题和影响,活动形式也很多样化,不会一成不变,吸引许多人响应,而且弹性和自主,可根据自己的时间、能力和资源,举办适合及友善的饥饿30自办营。 推广至各阶层 过去两年,饥饿30以线上或混合方式举行,梁美珍原本担心今年复办实体活动营员报名人数是否踊跃,结果显示反应不俗,“有小朋友完成儿童饥饿8小时拿到证书而高兴呢!” 大马世界宣明会有多项大活动,其中饥饿30是宣明会具代表的活动。梁美珍遇过,有人没听过世界宣明会,一旦说到饥饿30就知道。 梁美珍解释,从创办初期300人在星洲礼堂举行,到后来儿童8小时、小孩和父母一起参加的亲子营,还有自办营可以在学校举行,以活动教导学生,就连企业也举办让员工参加,不再只是年轻人在体育馆参与的活动而已,可以让各界人士参加。 饥饿30着重从多方面切入的贫穷课题,2022年是气候变化,有一年是性别平等,关注孩子受教育问题,这些其实都是跟贫穷有关。 一起來了解多年的成果 世界宣明会举办的饥饿30是一项旨在对抗饥饿及杜绝贫穷的全球青少年运动。每年成千上万的马来西亚人透过禁食固体食物长达30个小时,为有需要的孩童和家庭筹款,帮助改善生活。 1971年加拿大卡加利市的一群青少年得悉衣索比亚大饥荒的新闻后,在一所教会发动了醒觉教育筹款活动,透过亲身体验禁食并筹款,把筹款移交给世界宣明会。 1997年马来西亚第一届饥饿30活动以中文为媒介语,并在星洲日报总社举行,吸引逾300人参与。 2007年饥饿30首次以双语形式举行,并在东马美里举行首场饥饿30活动。 2008年推介“DIY”自办营的营会模式。饥饿30活动拓展到全马各地,号召到更多的参与者,并以26+4的形式进行。经过26小时培训的营长在他们属意的地点举办自办营营会,并于最后的4小时聚集在武吉加里尔国家曲棍球体育馆参与星光熠熠的倒数活动。超过4000人出席了该场倒数活动。 2010年越来越多自办营在全马各地举行。这一年也推介了儿童饥饿行动8小时,公开给12岁及以下的孩童参与。 2018年推介企业饥饿行动8小时。这是专为企业机构而设的饥饿30活动。 2019年亲子饥饿行动8小时正式登场!此营会公开给家庭单位参与。 2020年鉴于冠病全球大流行,马来西亚世界宣明会决定透过线上形式进行饥饿30活动,并推介了“饥饿30:宅家抗饥”。 2021年饥饿30推介全新活动模式,饥饿勇士可在任何时间及地点参加独立挑战、自家人挑战或社区挑战。 2022年马来西亚的饥饿30欢庆25周年纪念!配合周年庆,饥饿30的自办营也正式回归,备有实体或线上的营会模式供选择。同时也有饥饿行动8小时的模式,能让更多的家庭成员一起参与其中。 大马世界宣明会及饥饿30 25周年庆典 举行日期:2022年9月11日 活动地点:Zepp KL 饥饿30和捐款详情:https://30hourfamine.my/zh-hans/     相关文章: 你的援手 改变他们的命运 饥饿30大使周兴哲:稳住想法,成就特别的自己   更多文章: 调色师用七彩说故事 ESG新兴课程前景光明 邀国内外作曲家创作  郑凤珠“热带印象”推广大马 选不到热门科系才来读音乐 郑凤珠:这种心态不正确 【学生当自媒体01 】孩子经营YouTube,爸妈陪“癫”! 【学生当自媒体02 】学生当“网红”是负担或辅助? 听在籍生授招,进剑桥有攻略!    
2年前
編按:说起饮食,多数人或许会自认是老饕(现下说法是“吃货”),总是有办法介绍哪里有道地美食,什么国家食物最好吃。可当谈论世界饮食种种课题,恐怕又很难说出个所以然。那么除了吃,我们又该关心什么粮食课题呢? 7月1日午夜钟声响起,一切就好像灰姑娘从公主变回女仆,平民变成贫民。全球粮食价格暴涨重重冲击了马来西亚。7月1日起,半岛肉鸡实施新顶价每公斤9令吉40仙,而A、B、C级鸡蛋分别是45、43和41仙;瓶装食油也取消津贴,价格自由浮动,只有1公斤塑料包装食油维持顶价2令吉50仙。又一波粮食价涨,该怎么办? 根据1996年世界粮食高峰会定义,“粮食安全”指每个人任何时候物理上和经济上都能取得足够、安全且营养的食物,应付他们的日常饮食所需和偏好,过上活跃健康的生活。我们现在面对的粮食安全危机,就是“经济上取得”受影响。物价高涨,一般中产都能感受到吃变贵了,更甭说经济弱势群体,面临的是吃不起的窘境。 ◢价格暴涨,砍在我们钱包上 疫情和乌俄战争引发连串连锁效应。食物贵得人们吃不起又会引发另一波连锁效应——餐餐单吃白饭、泡面,大人营养不均衡引发慢性疾病,孩童发育不良有碍成长……经济弱势群体往往是社会的劳动阶级,如果倒下,也会冲击国家经济;小孩是国家未来的栋梁,若不能健康成长,国家未来的人力堪忧。 此刻我们对“粮食”相当关注,是因为价格暴涨直接砍在我们的钱包上。我们关注的实质是钱,是价格。回归到“粮食”作为维持人类生命的重要元素,我们该关注的或许是,为何有些群体总是吃不起?粮食生产背后是一条跨国产业链,减少依赖国外原料,回归到在地种植/养殖加工生产,是唯一的路吗? ◢走访各国搜集“饥饿”故事 关于吃不起,没得吃,阿根廷作家卡巴洛斯走访了印度、孟加拉、尼日尔、南苏丹、马达加斯加、阿根廷及美国等地,把搜集到的“饥饿”故事集结成《饥饿》,副题为“从孟买到芝加哥,全球粮食体系崩坏的现场纪实”。这些地方人们饱受饥饿的原因包括:干旱天灾、战争动乱、极端贫穷、社会边缘化,甚至粮食市场投机炒作等种种原因。 卡巴洛斯在作者序中揭露写这本书的起心动念:几年前,他在靠近尼日尔的小村落遇见一个三十出头的女孩。天气炙热,大地干旱,女孩跟他描述周而复始的主食——小米和面粉裹成的面球。 “如果有个魔术师可以献给你任何东西,任何你想要的东西,你会跟他要什么?”他问道。女孩回答:“我想要一头能挤很多奶的牛,把这些牛奶卖掉的钱能让我炸甜甜圈,多赚的这点钱大概也就够了。”女孩的答案让他愣住,追问让愿望丰富点,她也只是希望有两头牛,“这样我们就不会再挨饿了。” 透过这些看似遥远的饥饿故事,作者想要探讨的是粮食分配不均的问题。人类文明社会发展至今,现在是史上粮食生产最多的时代。然而,仍然有超过10亿以上的人口正忍受饥饿,或者为营养不良所苦。讽刺的是,在粮食浪费带上,竟也有超过10亿的肥胖及过重人口同时存在! 回看马来西亚,或许还没有到文中“饥荒”的地步。但饥饿不一定是刻板印象中非洲儿童那样,患有瓜西奥科儿症(Kwashiorkor),四肢骨瘦、肚子圆滚。当一般中产阶级都受不了暴涨的粮食价格,可想而知,很多经济弱势的群体已经面对挨饿、营养不良等问题了。 ◢饮食背后牵涉了复杂课题 《食物正义》副题为“小农,菜市,餐厅与餐桌的未来样貌”。作者高特里布和乔旭进入食物种植与生产的现场,记录切身却长期不被重视的“不正义”现象。例如,食物种植和生产过程,及其对劳动力、社区和环境的影响;食物制备、产品种类、行销以及与现代食品业经营方式相关的健康议题等。 土地永续经营、粮食带来的健康营养都是“粮食安全”中的常期问题,也是人们最长忽略的。台湾好食机农食整合创办人谢昇佑在书评概括道,饮食从来就不是张嘴大啖食物这么简单,也不只是关乎到个人身体健康或营养,背后牵涉了复杂的社会、政治、环境正义等课题。 “作者所谓的食物‘正义’,并非单单只是追求健康、安全、无毒的食物,作者认为所谓‘好食物’是一个良善社会系统运作下的结果,而非目的。”例如,为了追求效益,大型农企压榨农业移工;为了量产,滥用农药造成农工职灾,大型畜牧场环境污染。 “食物正义”提倡的,不只是关心食物从哪里取得或如何种植,而是涵盖什么人在什么状况下用什么方式去种植、收成、加工、运输及出售,也就是所谓的正义价值链(justice-oriented value chain)。化为行动的话,不只是购买有机作物,而是努力尝试透过各种非主流的经济生活模式,展开各种更合乎正义理念的饮食活动。 ◢创新和回归自然,何不并行? 气候变迁,我们正在经历异常干旱、高温或洪涝,全球粮食生产务必受到严重影响。应对严峻的粮食问题,一派人士认为应该用高科技发明新的食物,推动更创新的粮食产制方式;另一派人则崇尚回归自然传统的农业方法,提高环境、土地永续。《明天吃什么》作者利特认为,为何不能两者并行? 她造访了如中国、肯雅、以色列、挪威以及美国许多州,采访科学家、农人、环保人士,一探他们分别拿出怎样的应对之道,以回应全人类迫在眉睫的粮食危机。挪威水产养殖业者的除虫机器人,即是保护环境又兼具科技创新的方法。在毫秒之间,机器人以镭射光除去养殖鲑鱼身上的海虱,如此一来无需饲养除虱用清洁鱼,也能降低对海洋生态的破坏程度。 又例如美国最大的垂直农场,运用先进的气耕技术,利用布片取代土壤,让作物根系穿过布料悬于半空。借着喷洒富含养料的混合溶液雾滴,取代耗水、造成污染的灌溉与施肥,同时又能产出味道不输传统农法种出的蔬菜。 延伸阅读: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