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三轮车

(新加坡8日讯)狮城唯一持照提供三轮车旅游观光的业者,因场地未获政府续约而在去年中停业,业者表示若无法找到合适的场地,具特色体验的三轮车观光,只能走入新加坡的历史。 让游客能够乘坐三轮车,经过小印度、牛车水、甘榜格南、新加坡河以及国家美术馆、大草场等景点,这个深具特色的三轮车导览体验,对许多人而言应该不陌生。即使没亲身坐过也肯定在街上看过。 三轮车的上车地点就在奎因街武吉士白沙浮一带,雅柏中心旁的“三轮车大叔”车队集中站。然而,现在若经过该处大家会发现集中站已经不在了。 《新明日报》联系上当地唯一经营观光三轮车的公司询问,发言人透露,已在去年5月底停止营业。 业者解释说,三轮车体验游项目经过疫情的打击,原本打算重新出发,但是用来停放三轮车的场地,租约在去年到期后,未获得政府续约。 由于该场地属于政府,而业者只是成功投标租下场地以运营三轮车项目,因此场地被收回后,若想再出发就得找寻其他合适的据点。 发言人透露,曾提出在牛车水、滨海湾和市区一带的几个地点想要继续提供三轮车导览服务,但最后都不成功。 发言人告诉该报,暂停营业前旗下有约100辆三轮车和约20名车夫,一部分在姐妹公司新加坡河游船下被重新聘用,多数则选择退休或进入其他行业。下来若无法找到可以营业的地点作为新据点的话,三轮车导览服务只能走入历史。 新加坡旅游局政策规划司旅行社及导游业务署长陈美燕回复该报询问时证实,经营三轮车服务的场地已交回给有关当局,以考量作其他用途。 三轮车对狮城历史具一定代表意义 现为旅游咨询顾问的新加坡旅游局前助理局长蔡永兴受访时说,三轮车作为特色旅游项目,代表新加坡过去的一段历史,某种程度上也能说是文化遗产,不过对于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扬,有些差强人意。 “现在年轻一代有多少人了解三轮车的的历史和意义呢?” 他认为,若三轮车服务在当地不复存在,纵然可惜,但是若没有能力保留或者争取将它留下来,那么就只能接受现实。 他也指出,三轮车所经路线得经过陆路交通管理局批准,日益繁忙的公路交通,以及如何同其他道路使用者安全共存,也面对一定挑战。 没有三轮车后 附近生意静很多 停业后游客减少,附近摊贩生意受到影响。 在福禄寿大厦外售卖摆设品的摊主黄女士表示,如今虽然游客回流,可是不像以前一样会来那里乘坐三轮车,因此周遭游客量减少了至少20%。 “我的生意也是受影响,但是也没办法。之前游客来坐三轮车的时候,就会买买看看。” 在附近售卖床上用品6年的张女士忆述,从前三轮车每次回到集中站都有“配乐”,游客会鼓掌欢呼很热闹,没有三轮车后就静了不少。 “那时三轮车吸引很多游客,带动我的生意,现在停业了很可惜。
2星期前
3月前
3月前
念小学一年级的1960年代,我身子矮小骑不上爸妈的笨重老脚车,每天清晨都得徒步提着那外婆以细铁线加固底部的藤篮书包上学。近两英里的路程,沿着乡村的黄泥路,听见在后方的班上同学喊着“快快跳上阿叔公牛车”,便以习惯了前三后一的马步,一蹴上了牛车后木斗,阿叔公也很乐意地把我们顺路送到校园门口。 靠着机灵盘算的便利,我等总估计好阿叔公的牛车那天会经过这条村路,便等着那顺风牛斗车。站在车后斗,一路上是两边树梢婆娑,群飞的鸟儿啁啾,清风吹拂着脸庞。我们坐在倾斜的枕板木上,阿叔公则鞭策着慢条斯理的老牛,在摇幌车斗的尾端坐着,伸长脚便能接触黄泥地的校鞋搓磨踹着泥地耍乐,经过村里时那鸡飞狗逐的激景,更是让我们嘻嘻哈哈得不亦乐乎! 我以在班上拼得好成绩作为奖赏,央求了妈妈好些日子,小学三年级终得偿心愿,让妈妈带着我到脚车店。我识货地指定要英国进口的鲁冰逊牌子脚车,要价128 dollars——比起让人倾慕、排在第一位踩踏时能发出“嘀嘀塔塔”声响的昂贵英国名牌“礼里”牌脚车,它还算脚车界排行榜里的老二。妈妈把积蓄掏出说:“这脚车是一般人好几个月的工资呀。” 乡民的护身良伴 那大不列颠帝国的殖民时代,一英亩的优渥农地市价约500 dollars。我踩踏着脚车上学,每天抹拭脚车,脚车电池附靠前轮转动发电,亮起前面的照明灯及后车架的闪烁灯泡。依着少年的活力与野劲,我在乡间园地与同伴一起踩踏着脚车,练就不捉手把的转弯工夫,及单脚踩踏凳的“特技”,也在夜间测试着奔驰的速度,与越快就越强的脚车灯光较劲。 校园里,除了分当两华小校长的夫妻拥有部英国迈纳(MINOR)黑色娇车,老师们都以脚车代步。务农为主的小乡民众则多以重型横杠骨架大脚车奔驰园地劳作,在清晨幕色黑暗下骑着脚车拼一日之计,汗流浃背。大家以脚车后座的大竹篮运载农作物批给收购商,不畏风雨地劳累,磨练出硬朗的体质。 脚车,阳光、风雨是乡民的护身良伴。小乡生活作息平淡,平日偶有从一镇往另一镇的巴士载客,或是英输罗里及军士卡车队经过。坚实的大脚车配搭的盖蓬三轮车,则成了小乡间载客的短程交通工具。当年漏夜待产妈妈,及迎回家园的小宝宝,都得助力于三轮车夫的熬夜待候。 时光荏苒,如今再也不见小学生徒步上学了,小镇的牛车及三轮车也成了历史。议员为争取乡民支持,让县政府耗资在园地间筑起坚实的道路,方便农民的皮卡车及甘榜内的民众安全川行。从事种植业的新一代更是为了方便,省时,省力,更让踩着脚车来回园地的一幕成了古早追忆的画面。 10年前,我在脚车行看见一部日本进口二手脚车,想再次体验久违的踩脚车乐。眼见脚车架钢质与脚车部件极有品味,老板说:“这是限量进口,150令吉一部”,我毫不犹豫地赶紧买下。它的加减速轻重设计,不锈钢铁身架,在小镇间随意川行经年,没有消耗汽油的负担,没有泊车位的烦恼,没有单程道的限制,更没有被交警开违规罚单的威胁,短程川行,方便无比。 近年奥林匹克脚车赛掀起热潮,逢周假的清晨时分,前后方追随着护驾车辆的脚车赛选手头戴安全帽,在乡间园丘路及甘榜锻炼体能与速度。我在甘榜巧遇小歇的男女脚车选手,手臂及脚肌坚实,个个虎背熊腰。据悉,一台工艺精良的极轻脚车要价近4万令吉。心里不禁盘算:“脚车近乎与汽车等价,而眼前的彼等却偏爱脚车。”
3月前
4月前
(马六甲24日讯)马六甲的夜总是“Still Young”,用活力灿烂又温柔多情的灯光,营造成热情的灿烂星空,证明马六甲的夜快乐不打烊! 因此,来到马六甲旅游的人们一定不怕黑,因为马六甲的夜总是明亮无比,到处都有五颜六色及缤纷绚丽的灯饰相伴,成为相机里的美丽风景线,更是留住来宾的杀手锏。 如果走入红屋区,大家就同在一片星空中,还可以看到串串流星划过,仿佛催促着你赶快许个愿望,收获更多的美好。 《用眼睛去旅游》本期带读者欣赏红屋区至陈金声桥地区的不夜风光,让大家在一片火树银花中大饱眼福,策划来一趟这样的星光之旅。 走在陈金声桥,头上出现了一片“灿烂星空”,感觉明亮又浪漫,配合桥边大树的五颜六色灯火,为古老的景区带来不一样的点缀,让人置身于浪漫古城中。 陈金声桥化身星河桥梁 从红屋河畔望去,陈金声桥瞬间褪去了古老陈旧的衣裳,化身为衔接灿烂星河的宇宙桥樑,桥下的马六甲河随风缓缓流动,这盛世美景令人感觉醉了! 入夜后的大树化身小精灵,树梢长出了串串流星,树身还换上了灯衣,彷佛是一个个俏皮的舞仙子,随着古城的不眠曲翩翩起舞。 夜晚时分用灯火铺设红屋街道 另一边厢的河边街红屋,上空也出现了一片灿烂星空,欢迎着熙来攘往的车子,而在每周六晚上6时至午夜12时的无车区时段,更像是为步行游客铺设了一道星河,用亮丽又铺张的灯火谱写迎宾曲。 白天的荷兰风车是棕色和白色的结合,但是夜晚的它换上了迷人的舞衣,彷佛在邀请荷兰牛只们即兴共舞,让古迹区的夜空灵动起来。 漫步在这迷人的景区里,游客当然不满足,所以大家也到维多利亚喷泉旁坐着欣赏风景,或在广场里散步拍照,感受入夜后的红屋区,散发着独有又经典的浪漫气息。 同时,布置得美轮美奂的三轮车,灯光灿烂程度毫不逊色,排列在红屋前绽放光芒。 这一系列的灯火交织画面,让古城的夜始终明亮,坚持照亮每个人的心灵,祝福快乐不打烊!  
5月前
(新加坡11日讯)推着彩色三轮车,迈着坚定的步伐,百岁杂货郎在东部一带沿街叫卖60年,养活一家九口,日前安详过世。 这名杂货郎是戴权我,他于本月8日因患上肺炎与器官衰竭,在樟宜医院安详离世, 享嵩寿101岁。 《新明日报》记者昨日走访灵堂,女儿戴女士(59岁)受访时说,父亲生前身体硬朗,直到上星期一晚上,她发现父亲一直咳痰、呕吐, 隔天一早还呼吸困难,于是立刻电召救护车,紧急送院后,父亲昏迷了整整6天,当晚11时30分撒手人寰。 “我和弟弟就在病房前看着医生抢救, 爸爸的血压从90变60、30、20………他什么话也没有留下,就这样离开了我们。” 长子戴先生(71岁)忆述,父亲1923年12月31日出生在中国福建,为了养家糊口,27岁独自来新打拼,当过锯木工、布料商,最后成为了杂货郎。   待家境稍微好转后,父亲才把当时4岁的他与母亲接来新加坡,父亲之后也不忘寄钱给老家的两名弟弟。孩子陆续出生后,一家九口算是在新加坡落地生根。 戴先生说,父亲生前非常勤劳且负责任,对母亲很是体贴,即使早出晚归, 也会亲自准备早餐给全家人,工作服也是自己清洗。 他每天都会在东部一带,推着彩色三轮车到芽笼、阿裕尼与勿洛一带,沿街叫卖家庭用品。 二人透露,父亲当了逾半辈子的杂货郎,一直到80多岁,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才退休。 “他生前最担心的就是孩子没钱用,我们非常地感谢他那么爱我们,也希望他知道,我们都已经独立,不用牵挂我们,安心地离去。” 一年休息4天 风雨不改沿街叫卖 戴先生回忆父亲的生平时说,父亲靠着那一辆三轮车赚来的收入并不高,为了把他们7个兄弟姐妹拉扯大,全年风雨不改的工作,一年只休息4天,即新年除夕、初一到初三。 “他只带白开水出门,从不在途中花钱买冷饮。” 他难过道,有一次到父亲常光顾的菜饭摊,老板娘告知,父亲每次只买一样蔬菜与白饭,老板娘看不过眼,每次都会多拿一点给他。 “我和兄弟姐妹从来没饿过肚子,新年也有新衣服穿,父亲就是宁愿苦了自己,也不苦孩子。 抱幼女步行2小时求诊 戴女士哽咽忆述,5岁时曾因皮肤过敏难受得嚎啕大哭,但年幼的她又抗拒坐上颠簸的三轮车,父亲当时二话不说,直接双手抱着至少10公斤的她,从惹兰巴株徒步走到密驼路的诊所,来回总共两个小时多的路程。 “他不只抱着我,还提了一个篮子,里面装着热饮和一些食物,担心我肚子饿,那一幕场景我到现在都无法忘怀。” 晚年患老人痴呆 不愿成儿女负担 戴女士说,父亲95岁时动了心脏相关的手术,之后患上老年痴呆症,不过即使患病,她也能感觉到父亲并不想麻烦子女。 “他从来不发脾气,吃饭时会努力地咀嚼饭菜,也会自己上厕所,尽量自理。” 她也是在父亲患病后,才发现父亲一些不为人所知的爱好。 “他平时都是不苟言笑,但生病后,他会安静地把玩手表,吹蛋糕上的蜡烛时会很开心,也很喜欢吃鸡腿。他以前只在我们面前只吃鸡脚、内脏等。” 戴权我的灵堂设在淡滨尼41街第423座组屋楼下,本星期五出殡。
6月前
  (马六甲20日讯)酝酿已久的无车区计划本周六(19日)傍晚终于落实,红屋区变身为宽阔安全的步行区,供游客安心地在街上取景拍照,轻松欣赏景区魅力,并感受截然不同的世遗氛围。 在这个时段,路上没有汽车、摩托车或巴士,只有脚车、三轮车滑板车和电动车川行,游客们站在路上以红屋为背景,摆出各种甫士拍照,而妈妈们推着宝宝推车在景区穿梭,还有友族男子在街头踢藤球耍乐,游客也有机会坐在红屋街头用餐,彷佛置身在欧洲街头一角。 川行无车区人潮达4000人 根据历史城市政厅的统计,截至傍晚6时许,川行在无车区的人潮已经达到4000人,除了人数惊人,也间接证明无车区的吸引力。 这项配合每逢周六举办的“逍遥@怡力”计划而开启的无车区政策,是由历史城市政厅负责,大批工作人员及交警一早就到封路地段值勤,傍晚6时正开始置放屏障封路,并给予车子和路人交通指示。 市长:游客感到开心回响好 傍晚6时许,市长拿督沙丹奥曼特别驾驶电动车进入红屋区巡视,并接受《古城》社区报访问时表示,第一天在怡力区落实“Ride&Run”计划,看到游客非常开心,因为能站或坐在街上以红屋为背景拍照打卡,拍下非常有意思的旅游纪念照。 “以前车子川行不断,游客想要在红屋区拍照非常困难,无法拍下与景物的纪念照,让我们损失了宣传的机会,如今有了更大的宣传马六甲空间。” 他说,不仅游客人潮踊跃,更重要是大家都很开心,这效果也令他感到惊喜,没预料到有这么好的回响。 他表示,市政厅在红屋区、海乾街、教堂路及红屋区安装了摄像系统,所统计人潮到6时许已经达到了4000人,非常踊跃。 餐饮业者打造巴黎街头感觉 他也说,在河边街红屋开设餐饮店的业者告诉他,把桌椅挪到路上打造一个在巴黎街头用餐的感觉,感到非常开心,这必须归功于提出无车概念的首长。 与此同时,市长说,今天首日落实无车政策,他与团队都在严密观察交通顺畅度,确实有出现少许的塞车情况,市政厅需要一些时间观察过程并作出改善,譬如提升及维修交通灯。 “确实不是非常塞车,交通相当顺畅。无论如何,我还没有取得车流量的数据,但我们有安装了统计系统,预计下周可以完成并收集有关数据。” 他说,无车区时段订在每周六傍晚6时至凌晨12时,禁止任何有引擎及排碳的交通工具进入,仅允许电动交通工具川行。 “今天是第一天,下周我们会通过执法人员宣导和教育,让小贩和民众了解更多规则。” 游客享受站路中央拍照 来自槟城、吉隆坡和柔佛的游客对本报表示,幸运碰到首次落实的无车时段,能够放心地行走在著名的红屋区旅游,还可以享受站在路中央拍照,感觉真的很不错。 他们认为,旅游区落实无车是好事,毕竟游客都是以步行方式浏览景区,若有车辆不断川行,对游客的安全有一定的威胁。 “作为游客,我们非常赞成世遗景区禁止车子通行,这类政策在世界各国都有落实,相信只要规划得好,将取得很好效果。”  
8月前
9月前
10月前
吉隆坡半山芭巴刹角落里,曾有一家历史悠久的三轮车制作店——新兴(Sin Hing),惟在冠病疫情冲击下,成为吉隆坡最后一家结业的三轮车店。 新兴原是由福建籍的张氏一家经营,自二战前就开始在吉隆坡制作三轮车。这门手艺与生意后来传给第二代的张福美师傅,直至2021年7月,张师傅毅然决定歇业,而这见证吉隆坡逾60年变迁的老店与行业,也随之走入历史。 为了记录与存藏三轮车制作手艺,老行业全记录(Trades Archive)计划发起人林猷进于2021年10月,在Kongsi驻村计划下,当起了张师傅的学徒,与师傅联手制作三轮车,并记下整个制作过程。 吉隆坡最后一辆三轮车制作完毕后,连同相关文字和影像记录,一并在Kongsi KL展出。透过张师傅的口述历史,让我们见证了马来西亚移民迁移、吉隆坡城市与交通工具变迁,科技、技术发展等多重面向的历史。 为了让更多人看见这份记录,主办单位重新整理与翻译展览物件与资料,让大家“再见三轮车”。 再见三轮车:从老行业看吉隆坡变迁展览 日期:7月1日至7月16日(每逢星期六与日) 时间:下午1时至5时 地点:亚答屋84号图书馆 主办单位:老行业全记录(TradesArchive)、亚答屋84号图书馆 展览开幕·短片放映·对话会 林猷进与研究员王振宇对谈——记录老行业:民间技艺值得留下记忆吗? 日期:7月1日(星期六) 时间:下午2时至下午3时30分 制作工具开箱·交流会 日期:7月2日,8日,9日,15日,16日 时间:下午3时30分至下午4时 备注:展览期间,公众可在开馆时间来看展,以及和策展人林猷进交流
10月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