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个人资料

2月前
2月前
5月前
6月前
6月前
根据个人资料保护局总监莫哈末纳兹里,该局上半年接获近15/0宗资料泄露案件,而去年仅不到50宗。资料的泄露也导致类似案件激增,其中大部分涉及勒索软件攻击。案件的激增也引发了人们对个人资料安全的担忧。 尽管如此,个资保护局的讯息显示,国人虽然对此深感担忧,可是却仍然“太容易分享个人资料”。个资保护局举的例子,相信很多人都会有同样的经验,那就是当我们在超市购物时,被要求提供大马卡信息以注册会员或获取小礼物,很多人都会毫无戒心地提供这些信息,而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机构会如何处理这些数据。 这种轻率行为可能导致多种潜在问题,比如一些公司可能会购买这些个人资料,然后将其用于制造个性化产品,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接到一些提供购物优惠的短信,甚至银行及医疗机构提供贷款和免费体检电话的原因之一。 而更为严重的问题是,一旦这些个人资料落入犯罪分子手中,就很容易成为诈骗目标了。 除此之外,个人资料泄漏还有一部分是由技术问题造成的,比如使用了旧的、未打补丁的安全系统,这使得它们容易受到恶意攻击。 其他还有一些人为因素,例如意外泄漏敏感信息、密码薄弱、网络钓鱼攻击、内部人员滥用以及储存个人资料的设备被盗等等。 其实要减少个人资料和信息泄露,除了需要政府的介入干预,也需要个人对这方面提高警惕,和加强在使用电子交易时的保安意识。 政府可以做的是,制定更加严格的个人数据保护法律,确保公司和组织合规处理个人资料,并对泄漏事件进行严惩。 此外,政府还可以提供培训和教育,以增强公众的个人资料保护意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个人资料的重要性。 至于个人方面,自然是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自己的个人资料,不要为了小礼物将个人资料分享给陌生人或未知的机构;同时要使用高强度的密码,并定期更改以保护个人账户的安全。更重要的一点是,不要点击任何附设在电子邮件和信息里的可疑链接或附件,以免成为网络钓鱼攻击的受害者。最后是不要在公共网络上存储敏感信息,并使用加密工具来保护个人资料。 其实政府和金融机构都已经不断的加强这方面的讯息教导,至于要如何做到提高警觉防止受骗,则还需要人们谨慎和自我提升保护意识了。网络犯罪是一个不断进化的威胁,我们唯有不断提高安全水平,才可以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
7月前
8月前
9月前
9月前
10月前
(新加坡19日讯)大耳窿追债新招?有人将4名“欠债人”的身份资料制成海报,公布在社交媒体上,连家人合照和职场信息都一起曝光。 最近脸书出现好几起疑似金钱纠纷的个案,至少有4名公众的个人资料遭人放上网,对方指他们以各种理由借钱不还,因此提醒公众要留意并提防他们。 这些个人资料都是同一名网民贴出,他将资料制成一张照片,内容包括“欠债人”的身份证前后照片、个人或家庭合照及职场信息,其中有公司经理、餐厅负责人、商人等。 这名网民还用红色字体在照片上写下“欠钱还钱”,并写出欠债人的全名、身份证号码以及住家地址。 为了解事情的原委和真假,记者根据网上资料辗转各处进行访查,网上注明的其中一个地址是一间位于蔡厝港的公寓,这个公寓单位的屋主表示对方早在两年前已经搬走,期间并未听说前屋主有借钱或有人上门讨钱。 位于马林弯一带的另一名屋主则不予置评,记者也走访了在加东安珀路(Amber Road)的公寓,但公寓称没有相关住户。 记者也尝试拨打资料所提供的电话号码,然而皆是显示关机或者号码已停用。 指“欠债人”以各种理由借钱 海报内容显示,“欠债人”以各种理由借钱。 网上公布的资料各有不同,一名“欠债人”被指自称母亲入院需要钱,因此借了1000新元,但之后不愿归还还玩失踪。 另一“欠债人”则被指好吃懒做,到处跟亲友和同事借钱,公众被提醒不要上当或借钱给他。 受访住户:相信地址被利用 记者走访武吉巴督另一户组屋单位时,屋主惊讶表示根本不知道这个人,自己的地址相信被恶意利用。 “真是莫名其妙,让我无辜遭殃,可能要报警处理这个事情!” 刑事辩护律师黄国彦受访时指出,把个人隐私资料放上网而造成骚扰和影响他人生活,将可能因恶意公开他人隐私(doxxing),而触犯防止骚扰法令。 若罪成,初犯者可被判最高5000新元罚款和6个月监禁,或者两者兼施。
10月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