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人际关系

犹记得刚上小一的时候,我经历了无数次的认知震荡,知识性的包括地板应该要叫“地上”,而不是“地下”,是老“虎”不是老“斧”。 这些知识性的让我发现自己不会的好多,好,我就一个一个吸收,渐渐地变厉害了,没事。 认知上、情绪上的冲击就不简单了,比如:班长向班主任投诉说我很爱生气,老师说:“XX,你不应该这么小气。”原来我很小气啊,想着想着觉得自己真是不如其他温柔的同学识大体、受欢迎,也就开始压抑自己情绪,特别是怒气。 好像别人做了令自己生气的事情,自己不生气就很值得嘉奖。一个7岁的小孩,没有生气的权力?或者说,这个社会,不允许人生气,生气的人,就是脾气坏、难相处——不好。 32年过去了,我依然很容易生气,很容易小题大做,但是为了工作、社交还是得减少自己发火,于是,我自创了一套机制,尽量预想最坏的结果,但也因此开始很焦虑,仿佛每天都带着一大串待办事项,战战兢兢地度过每一分一秒,生怕一不小心就得罪人。明明在别人眼里是很小的事,但是到了我这里,就仿佛天塌下来似的。因此,我常常都是一边压抑着怒气,一边焦虑。 半年前的一天早上,我养的一只毛毛虫没有办法顺利化蝶,同时,在休假中的我收到了客户的询问短信,我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倒了,我气自己没有好好照顾好我的毛毛虫,也没有勇气去不理客户在假期还捎来的信息,我难过、气愤、不甘心(不甘心自己没有底气去不理客户)地哭了!我意识到自己真的需要外力的帮助,可以不可以,让我也可以像别人一样,轻松地面对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呢? 于是,我自己去找了辅导员,接受辅导。 辅导员认真地倾听我的感受、纠结,通过提问确认、仔细地梳理我的思绪。在第一次的面谈中,辅导员让我认识到我对于自己的期许(expectation)非常高,而且我对别人也是如此,当事实不如预期,我会很不开心,身边的人也因此常常被波及,导致人际关系受影响。 同理心让我感受到爱 辅导员接着让我给自己的工作态度打分,比如:最低1分最高10分,我会给自己几分。然后,她点出了我的盲点。“你有没有想过,你的6分或者7分可能就是别人的10分?”这时,我不禁想起一位天天聊天又笑个不停的同事,也许她的10分就是我的6分吧?我意识到,我现在不喜欢工作,也许就是我的自我要求太高,而我拼了命地鞭策自己去达到各种高要求的过程很辛苦,而达不到的时候又气自己,但新的工作接踵而来令我焦虑,心理影响生理上的疲累,疲累又导致情绪不稳定,我因此陷入了负面情绪的恶性循环而难以挣脱。 辅导员的共情能力强,会在我道出自己的挣扎时适时地同理我,说“这很不容易”、“辛苦你了”,让我更愿意分享,因此我又与她见了另一次面,第二次会谈虽不及第一次获益多,但我的情绪也开始平静许多,因为我降低了对自己和对别人的期许,比如:给别人更长的时间回复自己,允许别人犯错、以解决当下的问题为前提等。 在开始接受辅导后,我也去接触心理学的资源,特别是与情绪相关的,其中有不少与李崇建老师的萨提尔对话模式有关。李老师常常说的冰山理论让我认识到,我的情绪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它们(有好几种)源自于我“水下的冰山”——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等的冲突,而且过去未被疏导的情绪累积下来又会在类似事件发生时带来余震,影响到现在的冰山的各个层面,因此才有各种困扰。 虽然我的辅导员并未运用萨提尔的对话辅导我,但她为我开启了一扇大门,她的专注与倾听让我放下了背负已久的累赘,她的同理心让我感受到爱与体谅,她的提问与引导让我意识到症结所在,最重要的是,她给了我希望,她让我知道我有力量去改变我的想法、情绪,我真的很感激她,但,我也要肯定自己那踏出第一步——接受辅导的勇气!
2月前
人们在现今社会,由于人际关系,难免会认识和结交许多亲朋戚友,若又加上参加社团如会馆、宗祠和校友会等为会员且忝为理事,认识的人物可说不少。当彼此之间的子女要结婚了,都会互相摆酒席请客。在这种情形之下,为了不让亲友失望每次都出席。更有一次我出席了一位友人子女的5次婚宴。他和太太有5女1子,最后1子他还要请我,但是我不在甲地。其他亲友请我4次、3次和两次的也不少,一次的最多。 还记得某次有友人将请柬辗转一两手才交到我手上, 对于她的好意我岂能不出席。有一间中学礼堂我到过十多回,其他酒家都走遍了,当然送上的贺礼也不少。但这也是因为亲友面子问题,我都尽可能出席所有的宴会,也算是尽了友谊之情。 一般来说,人们有两个儿女以上的,通常只请客一次就好,不麻烦亲友,最多也是两次。至于第三、四次,只请乾坤近亲其实就好了。我有4个儿女,也只请客两次,所请的是近亲和知己,泛泛之交都不麻烦他们。因为我非常了解出席一次宴会是多么不容易,男的至少要整装,女伴更是要打扮十足,又要提早出门,可见出席一趟婚宴,心理负担可真不少。 记得曾出席某次同学婚宴,新郎特请5人乐队在现场不停奏乐,他以为这样可以娱乐来宾,岂知宾客反而被整得苦不堪言,又迟迟未开席,有一些人都想离席早退。那次婚宴是我生平最罕见的一次失败婚礼,新郎还以为是别出心栽,结果却适得其反。 除了婚宴,也有人在50周年金婚纪念或25周年银禧的日子请客庆祝一番。受邀的宾客以为他们在庆贺宴会中应该会有所表示,即捐献一些义款给慈善社团,让宾客的红包也加分或更有意义,岂知却是让人失望。 还记得某个年代,曾见有人结婚只在报章上刊登婚照并说明是旅行结婚,没有设宴请客。当时那种办法也值得赞赏,可惜只流行一时,过后不见有人跟随。也许人们觉得结婚是人生大事,怎么可以这样随便。其实结婚请客也只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一对新人婚后要能真心相爱到白头。 家有喜事,多数人会宴请宾客,宾客若每次都能出席,主人会感到非常荣幸和感激。过后若对方有事也要记得回馈,这就是所谓的有来有往,万万不可只望别人给自己锦上添花,而忘了给对方雪中送炭!
3月前
新山博爱主持人您好: 我是20岁大学生,我觉得自己从小时候开始举止像女生,也和女生相处很愉快。 但让我困惑的是进入青春期之后,我对同性似乎产生爱慕之情,奇怪的是我不讨厌女生,也很受女生欢迎! 想问的是否我是同性恋? 困惑的男生   无需过早认定性取向    建立健康人际关系了解自己 困惑的男生: 看见你对自己观察入微,也愿意分享让我知道,这真是需要勇气,再者也看见你也的人际关系也似乎不错,例如和女生相处愉快。但让你困惑的是,你不知自己是否是同性恋? 以目前的状况,似乎无法定义你是否是同性恋,虽然看到你对同性容易产生好感及爱慕,但处在这年龄及环境的你,对于性别认同及性取向依然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因此一般不鼓励青少年过早的认定自己的性取向,因为许多不同的因素会带来改变,例如环境。 感觉到此时的你,发现了与他人之间不一样,对同性产生一些微妙的爱慕情感,内心是会疑惑,及自我怀疑的,严重的话或许可能还会产生焦虑不安。 找适当管道抒发情绪 不知你现在的心理状态如何?鼓励你不要默默承受情绪,找到适当的管道来抒发。 同性恋不是单纯在同性之间喜欢或爱慕就形成同性恋,同性恋是指在同性之间产生浪漫情感和性吸引力的性取向,也就是说与同性别的人建立了亲密关系犹如与异性的恋爱关系。 再者,在青春期(13至20岁以前)性取向形成时,会有一个阶段是会被同性吸引的,例如羡慕同学有壮硕的身材,以及投以羡慕的眼光,因此不应过早下判断。 处在这年龄的你,正是逐渐成为一个独立成人的阶段,再者你也会努力争取在同侪之间的认同与接纳。 主持人建议你何不好好的享受目前的大学生涯,让自己享受在群体生活中,更多的去建立健康人际关系,从而更了解自己,使你可以在未来对自己的性取向更明确。 在经历这段困惑期时,不要一个人承担,如有面对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小启: 生活中,难免有不如意、不愉快;人生的道路上,偶尔会跌倒、甚至受伤。《让心亮起来》愿意听你的细诉,并安排辅导机构为你排忧解难。 读者无论在亲子、生活、学习、职场、家庭、爱情、友情、感情、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困扰或感到迷惑,都欢迎写信来交流,寻求心灵咨询。 不过,《让心亮起来》并不是一个来函必答,有求必应的专栏。主答机构有绝对权力拒绝答复不宜在报上讨论的议题,或是性质类似的问题。希望读者予以谅解。 来函请寄: 《让心亮起来》负责人 12, Jalan Maju, Taman Maju Jaya, 80400 J.B. Johor. 或电邮至:[email protected]   博爱辅导中心新山分会 地址:02-45, Jalan Masai Jaya 1, Masai 81750 Johor Bahru, Johor 脸书:新山博爱 电邮:[email protected] 电话:016-275 9195 工作时间:星期二至星期六(9.00am – 5.30pm ) 服务收费:半津贴制 如有任何疑问, 欢迎您拨打 016-275 9195。
5月前
我想,这几年最大的转变是对人际关系界限的设立,以及相信人可以面对困难的能力。 以前的我,如果知道有人情绪不佳或不开心,我会把他的处境当成我的责任。特别是我心里烙印了特蕾莎修女的一句话:“爱,就是在别人的需要上,看见自己的责任。”我在中学的时候看见这句话,爱上了,就把它打印出来,贴在我房间的镜子上。我会尽我所能去关心对方、写信给对方、挖掘困扰对方的心事是什么……所以,中学时期,我在别人的眼中是一个很有爱心,乐于助人的人。讽刺的是,我打从心底不曾觉得自己有爱心,反而总处在低迷的自我价值中,忽略了自己的需要,总背负着别人的责任、别人的情绪。 一直到近几年,开始很诚实地接触自己的内在。这让我的价值观有了很大的转变——开始发现设立界限的重要,也开始了解别人得为他们自己的生命、情绪、决定负责,不是我。我可以让他们知道如果他们需要,我在。但那个负责的人是他们自己啊。 我记得在工作中,同事遇到了一些压力。我陪着她,聆听她,鼓励她将自己的处境告诉老板。但她不愿意。有那么一刻,我写了封信息给她的老板,想让老板知道她的状况,就那么差点击“送出”了。我可以这么做吗?我想也不是不可以,但同时间,我好像也剥夺了她为自己做决定、为自己发声的能力。而且,我相信只要她愿意,她是能自己和老板说的。 最后,我删除了信息,把那份责任还给她,但我更愿意把这看作是赋权(Empowerment)予她。结果怎样呢?几个月后,她终于把她的想法告诉了老板,感恩的是老板也尽量回应她的需要。我认为这是更好的选择。我无需越界地背负别人的责任,他人也学习相信自己的能力,为自己付上责任。 相信他人有能力面对问题 有时难以置放界限是因为总过于放大对方的软弱,以为对方无法承受。犹记得有次,很亲的阿姨因为家人住院,而在医院守夜了两天。我暂时无法回家陪她,心里却总是挂虑,有时已经在幻想这情景:“我没有在那里陪阿姨,她一定很寂寞很难受吧。她在哭吧。”惯性的内疚感就产生了,甚至道德绑架了自己。 阿姨会寂寞难受没有错,但我怎么可以忘记这几十年来,她经历的各种困难而拥有的坚韧呢!事实上,阿姨面对困境的能力不亚于我呢! 反复思想,界限这回事,要配搭能相信人有能力面对问题,而大部分人的坚韧性都挺大的。这也更需要有弹性地拿捏人际关系的界限。这份拿捏的前提是,爱自己也爱别人。而爱己爱人的前提是,让大家都保有自己的界限,让大家都能为自己的生命和决定负责。这也排除了溺爱、不随意越界他人领域的决定,同时也保有尊重及赋权。即使是我们最亲的伴侣或家人,保持适当的界限是人际关系中很重要的一环。
6月前
6月前
●我想向前首相拿督斯里纳吉推荐的书是《如何停止忧虑,开创人生》 俗话说“树倒猢狲散”,纳吉哥入狱后,他渐渐消失在公众的视野之中,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他?如果有机会见到他,想必他的囹圄生活除了痛苦,可能也开始渐渐适应而有些许无聊。不要怕,这本《如何停止忧虑,开创人生》必定适合他。 话说他从前的政敌们出狱后都“饱读诗书”,练就一身武艺,比如林氏父子一个学中文一个学爪夷文,多少年过去依旧为人津津乐道。如今风水轮流转,他也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落得成为阶下囚,这本武林秘籍想必可以替他重现昔日如日中天的辉煌,东山再起。他在狱中其实有着很多人都求之不得的事物——时间。 卡内基是美国人际关系学大师,也是很多人为之不屑的成功学导师。他很早就意识到一个人的人生命运取决于他的思想,而忧虑就是思想最大的敌人。正如他在书中所写的那样,战胜自己的心灵比攻占一座城市还伟大。全书还有其他有趣也有用的篇章,比如近些年很流行的“活在当下”,其实也不是什么新的思潮。卡内基100年前就为我们充分揭示了何谓活在当下。 他在本书开头特别提示,书中没有人生的钥匙,也没有什么秘密,有的只是你我都知道的再也平实不过的道理。人生需要这些道理,但没有实践的知识就像是没有用的武功,无物而已。 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学习新知识,还包括把学会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这是人们经常忘却的。读完此书可以发现,这本书其实也不是他的创见,他从来没有发现过什么惊天动地的秘密,他所做的不过是把他所看到的、听到的与古代流传下来的真理结合起来,形成这本书。也因为这样,此书才老少咸宜,浅熟易懂,且经久不衰。
7月前
博爱主持人:您好 主持人好, 从小,我在情感上就不能自主。很多时候,我都处于在担忧焦虑里,特别是人际关系这一块。 我看自己是没有用的,同时又憎恨自己的懦弱,我连自己的想法我都无法勇于表达,很多时候自己会沉沦在过多的想法与担忧里!深怕别人会生气我!所以,我很不开心! 小时候,爸爸有外遇而离家出走,妈妈就独立抚养我们三兄妹长大。 我是家中的老么,因此陪伴在妈妈身边最长时间的是我,哥哥们一成年就离开家在外生活了!妈妈对我的态度反复无常,比如,她习惯性夺命连环call我。因此,我要外出时都会自我谴责挣扎一番。 令我最难受的是,当妈妈生气时都会对我不理不睬!最近,妈妈因着某些事生气而整个月没回复我的信息和接我的电话。 我真的很伤心,上班也不能专注,每天处于低落的心情。有时候,我很想硬下心肠不管,就由得她!但,同时我又焦虑起来,心里非常害怕担心她不再爱我。 我该如何做,才能解脱这些负面情绪的困扰? 困惑的人上。   情感需求被过度索取    沟通舒缓母女关系 困惑的人: 你好!谢谢你的来信。根据你所分享的,我感觉从小你就养成乖巧懂事,温柔体贴的性格——特别是对着自己的妈妈。 依照依附理论,由发展心理学家玛丽·爱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所提出的混乱型依附关系,能贴切解剖你们的亲子关系,你们的亲子关系综合了焦虑与逃避特质的依附类型。 怕被讨厌压抑自己 你们母女之间的关系,在情感上的需求反复无常且是被过度索取。这样的亲密关系依附类型影响你的身心发展,把你推向谨言慎行,步步为营免得妈妈不开心! 这类型的依附关系也影响着你与其他人的人际关系,行为举止都尽量不得罪他人,深怕被讨厌,只好压抑自己,不敢表露自己太多的想法以及情感需要,这符合了你所提到的不能自主的情感。 也许,妈妈在婚姻里的遭遇,关系失去平衡而使安全感瓦解且产生了焦虑。当时,你与妈妈最亲近,很自然地,她情感上的需要就转移到你的身上。 根据美国精神科医生、家庭治疗师莫瑞·鲍恩(Murray Bowen)提出系统家庭理论观念,其一:三角化关系 (Triangulations)能解释你与妈妈的亲子三角化运作机制——视子女为慰籍者形式(the child as refuge triangle)。 成妈妈情感依赖对象 三角化行为的主要影响就是焦虑(anxiety)。一旦焦虑上升,人们就更需要情感的紧密———又或者说,无形中你扮演了妈妈情绪需要的咨商师,对妈妈的情绪需求加以回应,成为妈妈情感依赖的对象。 长久下来,你内化对妈妈的责任感。一般认为,这样的三角化情感机制,会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和与他人建立关系方面照成冲击。 依附关系是可以改善的,并恢复安全型的亲子依附关系。你可以多了解自己和妈妈之间,能以什么样的沟通方式是让你们母女觉得舒服的?例如:鼓励妈妈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以冷漠索取情感需求;妈妈需要多久的时间作为冷静期等。 在这期间,你们有个共识不互相催促和解。母女关系应当是安全的,要相信没有任何事情能分割你们母女的关系。 自我分化平衡想法感受 依照Bowen的家庭系统理论里的自我分化概念,分化的自我可以平衡想法和感受,既有强烈的情感和自发性,也有抵制外来情绪推动力的自我控制。 与此相反,不自我分化的人们倾向于情绪化,对其他人不是顺从,就是逆反。他们没有独立的自我,相反容易将自己的感受与其他人融合(fusion)。他们发现很难保持自己的自主性,尤其是面对令人焦虑的事件时,这概念能与你的境况相对照谈论并深入自我了解。 自我练习建立安全感 我建议你可以从自我练习开始建立安全感。当你感到焦虑或是没有安全感的时候先静下心来,然后告诉自己:我已经是个大人了,我可以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理与心理需求。 妈妈也是成年人,我相信她有能力独立处理自己的情绪,我们母女的关系是安全的! 这么做是为了慢慢清除那些从儿时期一直遗留在身心里的深层焦虑与恐惧,只要记得常常练习,就能慢慢减少焦虑、自己提供自己安全感。如果又加上妈妈愿意一起努力、共同建立安全感,那么母女俩就可以一起往安全依附的道路前进咯! 最后,我祝福你能在这件困难上取得胜利。如果问题持续,家庭问题无法改善,那我建议你别迟疑地寻求专业家庭辅导。祝福你! 博爱主持人上   ■小启: 生活中,难免有不如意、不愉快;人生的道路上,偶尔会跌倒、甚至受伤。《让心亮起来》愿意听你的细诉,并安排辅导机构为你排忧解难。 读者无论在亲子、生活、学习、职场、家庭、爱情、友情、感情、人际关系等方面,遇到困扰或感到迷惑,都欢迎写信来交流,寻求心灵咨询。 不过,《让心亮起来》并不是一个来函必答,有求必应的专栏。主答机构有绝对权力拒绝答复不宜在报上讨论的议题,或是性质类似的问题。希望读者予以谅解。 来函请寄: 《让心亮起来》负责人 12, Jalan Maju, Taman Maju Jaya, 80400 J.B. Johor. 或电邮至:[email protected]   博爱辅导中心新山分会 地址:02-45, Jalan Masai Jaya 1, Masai 81750 Johor Bahru, Johor 脸书:新山博爱 电邮:[email protected] 电话:016-275 9195 工作时间: 星期二至星期六(9.00am – 5.30pm ) 服务收费:半津贴制 如有任何疑问, 欢迎您拨打 016-275 9195
9月前
人际气球(上) 前文提要:我以为,在他心里,我们是他很珍贵的顾客、我们真是很独特的友族同胞、他很高兴原来各民族之间也可以这么融洽相处。 我跟少年面包师之间,也停止简讯了。他已经有了几个小帮手。以前,去买面包时,都是他送到我的手里,然后说:“有什么意见,你让我知道。”而我是那么认真听进去了。回到家,要是尝了觉得有什么地方可以改善的,我会直说。要是觉得没有问题,就不吝赞美和鼓励。我都觉得,自己怎么也可以这么认真品尝出面包的口感、香味、味道层次了。其实就自己幻想,在少年心里,或许会有这么一句,这样的顾客太好了。可是,有一天,他的母亲传来一个音频,说:“如果每一次你有什么comment和feedback,都欢迎你给我知道。”我恍然醒悟,我是不是给少年太大的压力了。果然,后来他就专注待在厨房里,让其他小帮手和他的母亲来负责门面的顾客服务。我最后一次吃了他的奶酪蛋糕后,给他提了一个小意见。但是,他一直没有回复,连两个勾勾的颜色都没变蓝。而那一次,是他亲手给我蛋糕,也亲口对我说:“吃了,给我feedback。” 上个星期六,我去买水果。还是老板的弟弟在掌柜。总是给我两块钱折扣的老板已经不在好几个星期了。弟弟没有老板这么慷慨,最多只是不收整数后的零角。我有点想念老板。我想念他可能在每次给我折扣的时候,心里说,这个妇女是长期的顾客,我们之间是难得的关系。 两天前,我们家隔壁街的邻居阿姨,从柬埔寨回来。她去探望自己的女儿两个月了。阿姨是个很爱说话的人。每次晨运遇到她,她都可以随口讲述一两个小故事。我之前为了写长篇,也去请教她关于华人食物和烹调的知识。她非常乐意分享。而我们之间,也一直在对方出远门时,帮助喂家里的毛孩。阿姨算是我们最亲近的邻居了。我做了糕点,都会给她送去一小盘。她吃不完的木瓜和番薯,也会特地送过来。这天,我路过她家后巷,发现她的窗口开了,知道她回来了。我特地绕到她家前面,去问候一下。她热情的请我进屋里坐。我有点不愿意,但不好意思拒绝。坐好后,她开始讲述自己在柬埔寨的经历。说住了一个月后,想要去越南旅游,顺便可以出关口,然后再入境来,就能再待一个月。可是,天公不作美,下大雨,土崩,堵住了出境的路。结果,花了50美元在黑市买了一个印。我一直点头、眨眼、发出哦、哦哦。接着,她颈项一缩,说:“对面的肥佬,放毒药毒死他隔壁再隔壁家的水蓊树。那个印度阿伯还不知道,每天扫枯叶,说是换季落叶。我跟他隔壁的阿姨说,千万不要去吃那棵树下的班兰叶了,会中毒的!但是,我叫她不要去跟印度阿伯讲,是隔壁再隔壁的肥佬下的毒。我说啊,如果她说了,就是害我了。”我问阿姨:“你怎么知道是肥佬下的毒?”她大声说:“他自己告诉我的啊!” 我心里有很多不满,都没说。我回家后,对老公说:“幸亏我们这条街,只有隔壁的马来先生和对面的印度大叔喜欢到屋外去抽烟。其他的人都躲在家里。” 我们一天遛狗三次,是避免不了跟邻居碰面的。但是,我们的马来话非常烂,他们又不擅长英语,所以总是在“sudah makan,boss?”和“ya, ya.”之后,就能结束对话。 今早,我们跑步时,我跟那个养狗的穆斯林叔叔打招呼了。他总是举起一只手,给我最灿烂的笑容,然后说,早安。他的那只小黑狗则对我们视若无睹,忙着嗅嗅这草丛嗅嗅那柱子。我想起那个只有周末才会出现的女士。我们装着没有看到对方很久了,有10年了吧。就在疫情解封后不久,我鼓起勇气,跟她对视、点头、微笑。她很尴尬地翘了一下嘴角。那次之后,每次我们碰面,她还是努力避开我的视线。而我一直不断主动献上眼神 、点头、笑容。今早,小黑狗抬着头经过我身边,瞄都不瞄我一眼。我于是决定,以后不再去打扰她了。我心里有两个声音。一个是:好烦哦,可以让我享受自己的时光吗?另一个是:我好害羞哦,还是默默走开就好了。我想,我应该学会,不在乎到底哪一个脑里的对话是真实的。 其实,任何一个声音都无所谓的。只要不是:这个女士人真好。 相关文章: 戴晓珊/人际气球(上)
1年前
像我这么恐惧社交的人,对话都在脑袋里发生。 疫情解禁以后,重新踏入小公园、看到许久没看到的陌生人、意识到交际的可能性,我才感受到了被禁锢时的孤寂。其实相反的,那段日子里,时时刻刻紧绷着的神经都在提醒,我的命运跟大众是相连的。我从未觉得自己跟世界,是那么紧紧关联。似乎我的世界,已经不再是过去的那个世界。我不只是我了。我是一个巨大世界里的一小小部分。我也因此期许自己,未来的创作,能有更宏大的格局、更接地气一点。不要只沉溺于自己的内心小角落。 要踏出来。于是,我放开胸怀,感受清晨。早晨街道上的车哨声、三两个晨运者的身影,甚至大树枝头上微微舞动的叶片,都是自由、健康和宁和。我内心一阵悸动。这是多么难得的美好啊。我要进一步参与。 我主动跟已经熟悉,但不相识的阿姨和叔叔点头问好。 世界受困时,我也感受到了大众的难处。多少人无法上班、工作、做生意,没有收入,甚至没有饭吃了。而我,只是少了遛狗的自由,是多么的幸运啊。我决定,我要回馈。我有的已经足够了,可以给出一点点。他人分享到的,也算是我拥有的。还在行动管制的时候,我去一贯光顾的水果店买水果。我知道,这类小生意陷入困境,很需要帮忙。结算时,我给了一张大钞票,说不用找钱了。可是,老板坚持不多收,还是给了折扣。疫情前,我跟他已经像朋友一样,每周都见一次面。开始时,他给我一两块的折扣,我以为只是想我继续光顾。我想,这只是做生意的伎俩吧。可是,一两年过去,甚至现在都来到五六年了,他还是每次都给我优惠。我还发现,除了我之外,他跟其他的顾客是斤斤计较的,一两毛钱都不能少。我一直很奇怪。到底是什么原因,他对我那么好。唯一的答案,大概就是一份缘分吧。可以跟一个水果店的老板做朋友,是一件美好的事。 我就喜欢重复光顾同样的小贩或者商店。甚至会变成一种无言的契约。似乎这样,我跟他们之间有了不明说的友善和亲密。有一个马来阿姨,每周六傍晚在街角摆摊卖糕点。她的糕点到现在还是只卖5毛钱。有一次,我问她,为何大家都卖到一块钱了,她还这么便宜。她回答说,怕起价了没人买啊。她问我,起价了,还买吗?我大大声说,买啊!我特别喜欢听到她说的一声谢谢。我觉得自己又献出了一分力,让世界更美丽了。 疫情期间,我把很大一部分的精力,放在饮食上。偶然间,我发现了一家我家附近的住家式面包店。他们烘的是酸种面包。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决定尽量吃得健康一点。健康一点,也意味着消费高一点。我发现,只要还是自己下厨,吃比较贵的食材,还是会比外食来得经济。所以就大胆进军健康食品。我发现,这个住家式面包店,竟然是一个16岁的小伙子在经营。开始我觉得很不妥,因为他没有跟自己的爸妈一起住,也不上学,只在家自修。我写了一封信,给他的同住屋友,表示我的担忧和关心。但是后来我觉得,这个小伙子已经是成人,可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我只要跟他做朋友就好了。于是,我倾注了大量的热情。每次吃了他的面包,我都给意见。我想,厨师和作家一样,都喜欢评语。他也常常回赠几块饼干和一片蛋糕,表示感激。我心想,他一定觉得成人的世界真是美妙。至少,有我如此的顾客。 上个月初,我和老公去了一趟玲珑小镇。这趟小出走,真的让我们俩都太满意了。最主要是,我们的马来同胞导游非常专业。他热爱自己的乡土、对自己的工作尽责、一心想改善自己的社区。所以,他非常热情介绍玲珑小镇的大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和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我呢,乘这个机会,尽情挖掘。我不但问了关于那些考古遗址的资料、玲珑小镇的风土人情,还不断大胆询问马来民族文化和伊斯兰教义的敏感问题。导游都很诚恳和很从容地作答。我非常敬佩他的包容。他说,他对我们唯一的要求,是广为玲珑宣传,好让他的家乡能获得应得的关注。我当然义不容辞。尤其,我不但被这个专业又热情的导游感动。在第二天的行程中,导游安排了一趟一个小时的湖上游览。接近尾声时,远处湖面是一个马来阿姨。导游说,她的舢板是要站着划的,坐着会费更大力气。导游和我们的船夫不断跟阿姨来回传音。我沉浸在眼前的湖光山色,没有在意他们说什么。然后,导游问我,要吃榴梿吗?这么巧,我就在前一天跟老公说,想尝一尝甘榜榴梿。我想,在湖面上买榴梿,也是难得的体验。当两艘船靠近,我发现阿姨船上只有两粒榴梿。我在考虑要买一粒还是两粒时,导游伸出手去只拿了一粒。我回头看导游,却一直碰不上他的视线。当我还在等待着应有的交易程序,阿姨已经划桨,离开了。我和老公都那么惊讶。回过神来,我们赶紧在阿姨漂得太远之前,补上一句谢谢! 玲珑小出走,只是三天两夜。但感觉很久了一样。不论是知性、美感还是人情上,我都收获满溢。我真觉得,人间太值得了。我住的这个地方,真值得我付出更多啊。回到家后,第二天,我得去办货了。我还沉醉在小镇的美好时光当中。但是,还是要回归到日常来,要吃饭的。这一天,我和老公吃了早餐,就去大卖场。疫情暴发以来,我养成了一个月只办货一次的习惯。所以,我们的推车里通常装满了各类货品。有冷冻肉类、奶制品、面食、豆类、零食、新鲜蔬菜等等。芙蓉刚实行减少塑料袋政策,我很乐意响应,就带上几个环保袋。我们惯常一起把货品堆到收银台,然后才到另一边去一起装袋子。这天,这个女收银员很有效率。她快速扫描了,就一样一样东西挤到柜台上。货品越挤越满,我和老公来不及分类、放进环保袋里。 突然,砰的一声! 我看着女收银员的手,撞倒了那瓶洗手液。她弯下身,拿起,说了一句:“这不是我的错。”然后,把那个按咀已经破裂的洗手液挤进来。 我同情这个女售货员得自己掏腰包赔偿。我原谅她毫不掩饰地怨恨我。我理解这是时代的矛盾、制度的不完善、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但是,我还是不要妥协。因为我不是那个直接促使这个意外的最后一个人。我回答说:“我不会要的。” 我豁然惊醒,我对友爱的想像,像气球里的美梦。它在空中飘荡时,饱满而靓丽。只是,气球会有爆破的时刻。砰,一声巨响!里面是空的。 回来后,我跟玲珑导游继续在手机里通了简讯几天。主要是给他我的评论、文章和照片的链接。他说了很多客气的话。都是“谢谢”、“万分感激”、“真的很感谢”。到最后一天,我觉得我已经回馈完了,我对他说:“我希望我们是朋友。以后我还能问你关于马来民族的问题吗?”他回答说:“当然可以。只是你得有耐心,因为我或许不能立刻回复你。”我想,他没说,我们是朋友。几天后,我在他的脸书看到他有了新的顾客。他同样的用了“真的很感谢”这样的字眼、同样贴了他家的楼梯前的合照、同样用别人的好评来做宣传。我以为,在他心里,我们是他很珍贵的顾客、我们真是很独特的友族同胞、他很高兴原来各民族之间也可以这么融洽相处。(待续) 相關文章: 戴晓珊/人际气球(下)
1年前
新的一年又来临了。和往年一样,我从钱包里掏出了一张折成三角形的灵符,准备用火焚化它。符纸看起来依然很新,没有褪色的痕迹。而符上依然清晰可见的咒语,透露出下笔时的苍劲有力。这是一张时效只有一年的解灾灵符,是师傅根据每年的运势赐予的。 每一年妈妈都会拿着家人的生辰八字去算流年运程。小时候她会去找好几个师傅查询运势,所以大家会收到很多灵符。后来求符转运的经验多了,反而学会了一切从简,得到的符的数量也逐年减少。 其实不管运势好坏,灵符的种类繁多,总有一种是适合自己的。如果那一年被预测会有什么病痛缠身,就带上解灾灵符或治病符一枚。如果是工作不顺,人际关系欠佳,那就配戴一枚人缘符吧。若是没什么大事,就求个平安符,保个出入平安也是好的。 钱包里还有其他的灵符,有一枚四四方方,被透明小纸袋保护着的灵符。我抽出来一瞅,发现这是从我大学时期开始随身携带着的符。 很多年前,我住的小镇来了一个道士。他在菜市场免费派发某个法师准备的驱邪符。听说法师的道行高,而且他的灵符灵验,于是妈妈求了几个给我们姐妹带着。道士说,若符咒上的咒语变浅淡了,便代表它为主人挡了煞。这个煞可能是个很大的灾祸,又或许是由很多的小灾害组成的。不管怎样,褪色即表示此符已发挥效用,需及时更换。我检查这符,颜色依旧鲜艳,咒语也还很清楚。 每道符都由特定的法师铸造:每一个笔画,每一道咒语,都是由法师亲手画上的。 佩戴灵符 行善积德 我不知道那法师是谁,只是通过来到小镇的道士获得他赐予的灵符。如果道士不来派符,我们也就没办法得到新符了。旧的失效了不敢扔,只好一直乖乖戴着。 整理好钱包里的灵符后,我握着之前的解灾灵符,用打火机点燃符尾,然后快快地把符放进准备好的小铁罐。符被烧尽了,火也熄了。小铁罐还是热的,于是我把它搁到一边,打算等到它散热后才处理。我回到书桌前,把妈妈新求来的解灾灵符装进钱包。 灵符需要配合佩戴者的修为,所以今年我也会尽力行善积德,希望一切平安顺遂吧。
1年前
1年前
阅读了刊登于2022年7月22日,由作者小芷发表的〈人事部“管家”〉一文后,有满满的感触,共鸣促使我边读边点头如捣蒜。 不同于小芷所处的职场,我在一间钱币兑换公司工作。担任的工作职责里,其中一项便是人事部 “管家”。说是管家真的不为过,公司大小事都会不定期地如流星般落于负责扛起责任的肩膀上,管薪酬、管运作、管人力资源配置、调节同事之间的纷争、也要关心同事们的状况,确保一切安好等。 我常常会觉得很神奇,身为一个向往与世无争的人,偏偏踏入如藕丝般牵扯连连且烦恼重重又琐琐碎碎的人事部里。自从拜读由朋友介绍的《被讨厌的勇气》后,就有句话深深嵌入脑海里:所有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而我,相比其他部门,又更贴近这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里。 细细回顾,这一年多来人事部的工作令人又爱又恨。繁杂琐碎的事情常常不经意间就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打乱原本的工作计划。尤其这冠病疫情期间,夜半里或清晨跳出来同事的简讯,心里有底,绝大概率就是同事中冠病了。一旦确实,就必须立马调动各方人手,这需要同事们的互助精神和配合才能迎刃而解。 公司运营难免会遇到需要改革的时候,可想而知改革必定会面临诸多困难,人事方面的问题一波一波迎面而来。工作地点、工作时间的调动导致一部分不愿意接受的同事相继提出不满,甚而递交辞职信。这时候,人事部管家必须出动,认真了解并聆听同事的心声,再充当桥梁向老板传递,尽可能达成双方平衡、双赢局面。当然,并不是次次成功。 把经历的波折当作养分 新进员工也需要特别关注,新人在进入新公司本身就已经背负压力,要去适应、去学习、去融入。我们都曾经是新人菜鸟,都经历过这段难熬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需要付出更多的关心,帮助新人快速融入上手。有位年纪尚轻不过20出头的妹妹加入我们公司,工作经验不多,向她付出关心时,这位新同事才慢慢地向我打开心房,委屈地诉说自己的压力和遇到的问题,而我需要做的就是化身为一位聆听者。往后的某一天,在我比较低落的日子里,这位新同事反过来安慰我鼓励我,至今回想依然感动和欣慰。 在人事部工作,需要懂得自我调适。从他人身上感受到的不满、焦虑、失望、委屈跳脱出来,冷静地判断和处理。虽然有很多自我怀疑的日子,有无数个想要脱离人事部的日子,但我从家人们、朋友们、同事们那儿接收了好多鼓励和暖意。我爸爸曾经对我说:要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我想,这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把经历的波折当作养分,这些历练,都将成为我自己的故事。对于热衷且乐于通过文字分享故事的我,是一种无形的支撑。 【星云】长期稿约/我们这一行 电邮:[email protected] 来稿请注明:我们这一行 •文长勿超过1000字,可附上相关照片。 •请于稿末注明中英文姓名、身分证号、联络地址、银行户头、电邮等作者资料,否则恕不录用。 •文章经录用,除了在平面媒体刊载,本报也拥有作品上网、录影、录音、改编等其他使用权。  
1年前
人生的第一场对外演讲落幕了,这两天北上南下的我总算能喘口气,好好思考自己说了什么、没说什么。 之所以选择《e时代的孩子,路在何方?》作为主题,可以说完全是因为最近半年和学生们混熟之后的有感而发。回到实体课之后的我发现了孩子们许多的不一样,不仅成绩变差了,品行变幼稚了,沟通能力变弱了,我还发现一个许多人没有关注到的事实,那就是现在的孩子变得更爱哭、更脆弱了。 这可不是我乱说的,而是有大量的实际案例发生在自己的周遭,让我不得不警惕。许多学生会在下课时来找我边哭变诉说自己的难过,或是只是一直哭,却不知道为什么哭。同时这群孩子也更需要获得爱和赞美,于是他们更容易想要谈恋爱,却也因为沟通能力太弱而容易吵架和分开。对现在的孩子而言,健康的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少,愤怒和怨恨变得越来越多,这对于急需在人际关系中获得认同感和沟通技巧的孩子们而言是致命的。 而我认为,孩子们会有今天的结果,无孔不入的社群媒体要负上重大责任。标榜着促进社交沟通的社群媒体实际上是“货不对板”,会反过来损害孩子们的沟通能力,让孩子们在实际的面对面沟通中面临更大的挫折和恐惧,从而宁可隔着屏幕寻求庇护,对社群媒体形成依赖,也不愿实际与人相处。这会形成恶性循环,不仅让孩子更加远离现实生活和人群,也让人与人之间更加疏离,人天生渴望依附于社群的需求就一直无法获得满足,而被排挤和忽视的仇恨将日益增加。 此外,社群媒体还会带来网络霸凌的严重现象。以往的孩子在学校遇到霸凌的时候只要回到家里就没事了,但如今社群媒体会让霸凌的问题跟着孩子到家里、房间里,甚至连霸凌他们的是谁恐怕都说不清楚。加上社群媒体会在孩子点击或搜寻负面内容后推送更多相关内容,这让孩子不断被负面资讯所围绕,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严重损害,也难怪如今的孩子常常悲观和难过,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先要搞清楚孩子为什么沉浸于社群媒体。除了社群媒体强大的诱惑力外,家长和社会对孩子的安全焦虑也是很大的问题。家长和社会往往会认为孩子在外头到处跑是不对的,不仅风险很高,若是出事家长还要被整个社会审判。于是大人们最乐见的就是孩子在家,就算只是玩手机都比出去溜达来得好。这样的社会风气让孩子被推向社群媒体和网络游戏,同时也让他们对外界的好奇心被打碎,他们的生活就这样渐渐失去热情。 信任和爱是双向的 正是对生活缺乏热情,让现在的孩子宁可沉醉在虚拟世界中兜兜转转,也不愿去思考诗和远方,更是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冷漠无知。殊不知虚拟世界其实比现实世界更加危险,对孩子伤害更大,同时也让孩子的无目标感更加严重,这会让孩子进一步觉得自己是没有价值的,活着只是浪费时间,只是浑浑噩噩,这时只要稍微有一点负面的资讯就可以点燃他们自暴自弃的那团火,一切就很难收拾了。 身为大人的我们应该明白的是,孩子们如今所面对的挑战不会只是收走他们的手机就可以解决的。孩子们之所以那么容易陷入社群媒体和网络游戏的深渊中,除了它们强大的吸引力和孩子们无法自我控制外,常常忽略孩子感受的父母、只关注成绩和表现而忽略孩子需要的学校、创造和放任负面资讯在网络上肆意流窜的社会大众,都是伤害孩子的帮凶。 若我们只是将问题归咎于孩子的自控能力弱,那是一种卸责,而只是没收手机和电脑,也是在忽略孩子最大的问题其实不出在手机,而是对生活的无价值感和缺乏热情。若我们没办法带着孩子们一起走过这段跌跌撞撞的岁月,去和他们一起找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可能会看到越来越像行尸走肉的孩子,甚而可能将会永远的失去他们。 讲座结束后,主办单位和我说他们很喜欢我说的“互相”二字。身为大人的我们往往会着眼于我们对孩子单向的付出,但我们忘了孩子也在对我们投以信任和爱。只要这份信任和爱是双向的,它就能越滚越大,将上述所有的恶性循环扭转过来。 路在何方?路在当下。只要我们能带着孩子看见他们脚印中盛开的花,哪里都是路,哪里都有花。
1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