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关系

年初七,家里个个都起得早,事因前一晚经过家庭会议讨论,一致同意今天早早开车去寺庙祈福和安太岁。临出门时,在饭厅忙着的我,听到派送报纸的印度大哥摩托声,就叫刚好在客厅的小女儿把咱们家的报纸拿进屋。调皮爱捣蛋的她,因为懒惰绕过沙发把报纸放在杂志架上,就索性在沙发后试图将报纸丢到架子上,却丢不中。 看到她特地去把报纸拾起来,又再走去沙发后面尝试第二次“投篮”,我难掩笑意地说了句“淘气鬼”,就继续整理东西。可这一次小女儿竟然把架子旁的木制小摆设弄翻了,刚好孩子的爸经过,就嘱咐她把报纸放好,还训斥了一顿。 不甘心的小女儿反驳了几句。先生觉得孩子做错事还顶嘴,马上板起面孔,再责骂她,两个人就你一言我一语地吵起来。在一旁目睹一切的我,不便在此刻出声,只能迅速地把女儿叫上车。 汽车行驶时,我的脑海一直回荡两父女刚才的词语,也在思考如何用温婉的句子让女儿知道她刚才的行为有点过分。但是,当我脑海里的镜头转去先生刚才责骂女儿的语气,我换位思考了一阵子,反而觉得有些言词有点尖锐,而这也不是第一次了。最近,我也无端端地被先生突如其来的话刺痛。向来脾气超好的他,越来越莫名其妙地突然发火,甚至出言不逊。 刚才的事故,有人不服,有人不当一回事。但是我知道,就是因为在意对方的反应,才会揪心;就是因为在乎对方口中所说出来的话,才会感觉受伤了。一直以来,从原生家庭到有自己的小家庭,我都渴望一家人可以互相尊重、关爱、体谅。然而,这些道理,讲容易,做起来,真的不容易。小时候的我,在三姐弟里,是最不听话也是最让父母头疼的孩子,家里的藤条,用在最多的地方,就是我的身体;沉默寡言的爸爸,似乎把鞭打当成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在传统文化长大的母亲则拥有着重男轻女的观念,所以从小,我就羡慕别家女孩可以依偎在妈妈怀抱里撒娇,或是可以与妈妈手牵手一起逛街看戏。而我和姐姐的关系,不知道为什么,打从小时候,咱俩就是互不咬弦,或许是因为性格南辕北辙,又或许是八字相冲,总是不能好好相处,就算现在两个人都有孩子了,也是破不到冰。 所有关系都是相互的 如今,当了妈妈这个角色20年,从最初的虎妈,到孩子进入青少年,大家大多数时间都处在尖锐对立的关系,到现在改善了好多的互动沟通,确实是有如“越过山崖,跨过大海”般,经历了各式各样的雷雨强风。虽然偶尔还是会有斗嘴甚至小小的冲突,但是,大家似乎已渐渐明白和体会,所有关系都是相互的,都需要彼此共同维护和包容。 最重要的是,我们肯学习和改变,比如装水给自己喝的时候,看到家人的杯子没有水了,也走过去把对方的杯子装满。这,看似小小动作,已足以暖心。又比如,女儿贴心地跟我说,今天她要帮忙抹地,但是想到过两天她就要回去学校宿舍了,我就告诉她家里暂时肮脏一点没关系,先让她把要处理的事做好,这也不失为一种互相关爱的方式。 这么多年来,我深刻地领悟到,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原因。好比我们在原生家庭所受的遭遇,可以警惕自己不要延伸到下一代。从学习自我觉察,到学会提醒自己转换至比较温婉、和谐的方式,来处理和经营这个家,虽然不容易,但是我会一直努力。因为,我很认同这句话:家人之间的相处,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极深,不管是待人处事或品格养成,都有极重的分量。
2星期前
2星期前
1月前
6月前
下过雨的周日午后,应朋友之约来到她公寓的游戏室打台球。开球的第一杆,瞄准小白球发力,“哒”一声清响,多年前的画面闪过脑海,我想起教会我打台球的那个朋友。 2015年的圣诞节,报完新闻后与同事兼朋友们一同晚餐但舍不得回家,正好附近有个台球室,就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圣诞夜。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台球,也因朋友认真教学,我学会了打台球,然而我并没有机会与他再玩一次,他就人间蒸发了,自此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得彻底。这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一个人真的会“不见”,不是因为交恶,不是因为争执误解而远离那种,而是所有联系方式都找不到人,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那样叫人束手无策。 世界上那么多人,人与人之间到底要历经多少个轮回,积攒多深的缘分与运气,才能相遇相知,相伴相惜。自懂事以来我就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一路走来遇见的良朋知己,我格外珍惜。 曾经以为真挚的友情是属于青春的,长大后步入职场或在不同领域所遇见的人很难如年少时交心纯粹,但我错了。有些人初次见面,因一句话,一个浅笑,一个眼神,就能自然地感应到彼此意气相投的默契,愿意敞开心房交换纯挚的情谊,所以我有识于儿时的三十多年老朋友;陪伴彼此经历人生起落分享喜怒哀乐的知己;一起追寻梦想筑起革命情感的战友;突然闯进我的生活一见如故的新朋友;还有几天前因志同道合而刚结识的新朋友。这些新知旧雨,都在我的大小日子扮演不一样的角色,如生活大师莫洛亚所言,几乎所有人都因相识而改进,他们的出现让我一直不断地成为更好的自己。 朋友为我做的“浪漫事” 无论是朋友为我做的还是我为他们做的“浪漫的事”,都是我生活很重要的养分,闪光的记忆。如果你问我,朋友为我做过最浪漫的事,我会毫不犹豫地说“为我母亲守夜”。11年前母亲骤然离世,当时我与家人奔波忙碌早已筋疲力竭,与弟弟说好深夜轮班守灵,岂料两人醒来时已是清晨时分,直奔灵堂看见好几名朋友彻夜不眠聚在那里替我守护着母亲,昔日画面至今历历在目。我想他们都忘了,但我一直铭记于心。 值得感恩的是,这些朋友如今还在身边,但人生就像一辆疾驰的列车,有人会在某个交叉路口相遇驻足、停留,有人会擦肩而过,同行一程,而时间与经历带来“最残酷的成长”莫过于曾经腻在一起的人儿不知何故渐行渐远,如落下的帷幕般隔绝了两个世界的人生。 渐行渐远,是关系里默不作声的疏离,或许大家依然走着,只是不再并肩了;或许走的方向与人生的追寻早已不同;或许是彼此都给不了对方恰当的回应;或许两个人本来就只适合当“阶段性的朋友”。面对突如其来的单方面离场,我也曾经无所适从,殊不知后来的我也成了“中途退场”的人。 友情有时像极了爱情,年纪越大越向往相处间的宁静感,尤其舒心,在光辉中得以柔软,在沉默中得以心安。如果一段情谊让人伤痕累累,满心疲惫,请原谅我不够体面地全身而退,当一回别人的过客。如此的友谊固然遗憾可惜,但人人皆完美有瑕,我们终究会适应,只是慕然回首或突然听见对方的消息,难免感慨万千。 据说,我们的一生会遇见8,263,563人,当中只会与275人亲近。未来,我们还会经历多少次的友情迭代?没人说得准。于我而言,最好的友情,是茫茫人海中有幸相遇,恰好合拍且行且珍惜;如果走远了也没关系,在各自安好的世界里,如果你回头,我也还在。 那个教会我打台球的朋友,多年后依然杳无音信,偶尔还是会想起他,也还是会默默期许他终有一天平安归来。
8月前
向上一划,屏幕亮起。翻了一下,确认在通讯程式里的“群”记录中没有适合的“群”,我便建了个新“群”,把刚答应我要去吃饭聚餐的小伙伴都拉进群里。 朋友对我下了个“建群狂魔”的标签,说我最喜欢建各种聊天群组。除了那种比较正常的大群,像打羽球的球友、中学同学、大学同学、社团的群组,还有一些临时组建的聚会、喝茶聊天群等。各个群组成员或有重叠,关系越近、社交频率越高的朋友重叠的几率就越高。 对我来说,群组功能很是方便。把相关人员拉进群里,共同讨论事情,便于提高沟通效率。以聚餐来说,参与的朋友能在群里讨论并确认聚餐的时间与地点。就算没发表什么意见,在群里也能直接收到就餐地点与时间的通知,以防遗漏。聚餐结束后,还能在群里分享些合照或是食物摆拍照等,为这个聚会画上完整的结束,也为下一次的聚会下个伏笔。 而我不断建新群的执念,是源于一种“不打扰不相关人员”的心态。昨天参与聚餐的朋友今天不一定也会参与逛街,明天更不一定会一起打球。那样的话今天的逛街行程就不需要去打扰昨天聚会与明天打球的球友。同样的,我也觉得自己没有参与的活动,不需要在群里参与讨论,或经历其他人讨论的过程。我怕打扰到别人,自己也不想轻易的被打扰。 贵在一份参与 久而久之,标注着不同名称的群组越建越多。把这些群都在表上画好,或交集或分离,或大或小,或近或远,就像是人与人之间的树状关系图。 以人际交往的角度出发去看待社交软体上的“群”与现实中的“群”,其实契合度还是蛮高的。现实生活中我们总在不同的群里游走。总有个群,象征着“家”。总有个群,能够让你吐槽那些生活中的不愉快。总有个群,会懂你说的冷笑话。 当然,不是每个群组都适合你。我就曾加入一个羽球群,大家因为一些小事不欢而散,我当下也果断退群。加入不适合自己的群,自己受罪他人也受累。人生短短几十年,还是应该把有限的时间放在那些值得的人与事之上。 “群”并不是现代的概念,从以前就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如何选择“群”的重要性。身在群中最成熟的定位,是既不需要试图影响别人跟着自己的行为准则过生活,也不用因为特立独行而担心自己被同化或被排挤。很多时候,只是贵在一份参与。
9月前
9月前
“See you when I see you.”我俩拥抱后我这样对她说。Danica是个南非籍白人,我与她和她的丈夫Lorri过去几个月交往频繁。主因是他们工作的部门就在我的办公地点旁边。我是船员,负责网络事宜,他们是船上画廊的工作人员。画廊与网络中心位于船舱7楼、船尾左侧。我们平时抬头不见低头见,空闲时经常聊天,也曾经一起下船登岛去玩。 今天是他们合约期满下船的日子,下次再见就不知道是何年何月了。几天前Danica曾跟我说他们会想我的,问我是否会想念他们。我笑说我是个冷血动物,有缘再见! 船员的工作环境跟陆地上的工作差别还是蛮大的,特别是人事流动。根据职位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船期——职位高的,像船长,合同期限可能就三四个月;普通员工的合同期限可能就长达八九个月。合同期满后下船,休假完后又再上船开始另一个合同。我们可能上的是同一条船,也可能被分配到其他的船只。你现在的同事,可能不久之后就会下船了,你在这艘船上交的朋友,可能还会在其他的船上遇到。往往在一个合同的几个月里,就会经历好几次跟同事的告别,大家似乎也都习以为常。 逃离各种散伙派对 我就是个不知道该怎么与人好好告别的人。因此,我尽可能地逃离各种散伙派对。只要不参与就不需要面对。这种短暂的萍水相逢不需我耗费大力气处理分离这件事,各自安好便可。这样一想,我倒真是挺冷血的。或许也只是脸皮薄,铁骨铮铮的男儿郎不愿意过于表达自己的内心,仿佛一旦透露了内心柔软的那一面,就会让别人掌握了自己的把柄。 这种害怕告别或者不喜面对告别的心态,也影响着我对人处事的态度。如无必要,也无需太过与人亲近。反正没过多久不是他先下船,就是你的合同期到了,体现了“相敬如宾”的情感温度便可。 虽然是这么想的,但我这淡漠的个性也会破防。特别是看到认识多年的印尼华裔Antono休假结束上船的时候,从他老家给我捎了一包家乡特产。虽然没有痛哭流涕,但也感动非常。那种被熟悉的朋友把你挂在心上的感觉很是不错。 一个人最多能保持几个关系密切的朋友,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罗宾·邓巴给出了假设:150人;其中关系最密切的不超过5人。或许我只是想多把时间多付出到这些关系密切的朋友身上罢了。 【六日情/船员生活01】住宿篇/熊谷太壹(麻坡) 【六日情/船员生活02】伙食篇/熊谷太壹(麻坡) 【六日情/船员生活03】服务业/熊谷太壹(麻坡) 【六日情/船员生活04】糖衣炮弹/熊谷太壹(麻坡) 【六日情/船员生活05】牙疼/熊谷太壹(麻坡) 【六日情/船员生活06】告别/熊谷太壹(麻坡)
10月前
10月前
华人对辈分称呼向来不含糊,从父母两边延伸开去的亲属有伯、叔、姑、婶、姨、舅、妗。还有那些辈分排列清晰地表达着长幼有别,尊卑有序。讲究的辈分制度和称谓观念正是中文的严谨之处,也体现了传统的伦理文化。不同于西方国家亲属之间的称呼,一律将男的称呼为uncle,女的为auntie,同辈的统称cousin。在一些庞大的家族聚会,我们必须先理清这些亲戚的关系图,以免一时想不起称呼,相看两尴尬。 父亲在我结婚时先是拟好了一份名单,在给亲朋戚友发的请帖尊称上尽可能规范、得体。我也是在那时才发现那么多雅致的尊称,比如我的姨丈,父母会称他为贤襟弟。 有一次,我出席表妹女儿的生日会,表妹当妈妈后,三姨便升级为外婆。我抱着外甥女,看着她那双圆溜溜的眼睛,心里不禁涌溢赞美之情。我说:“小允,你看你那漂亮眼睛,像极了你的外婆!”接着三姨说:“不叫外婆啦,是叫阿嫲。”原来三姨格外不喜欢宝宝叫自己作外婆,说这个“外”字显得不亲近,太见外了。 小允出生后,表妹大多在外做工,小允的生活起居都由三姨一手包办,倘若说三姨是小允心里的第一顺位也不出奇。妈妈的妈妈,书面上称为“外婆”,但如果撇弃外婆这个“外”,也无可厚非。之所以多了一个“外”字,是因为据说古代皆为父系社会,母亲从外而来,所以母系一脉的表述均为“外家”,就有了外公、外婆和外甥等称呼。言外之意,深究下有些人或许会介怀文字里蕴含的远近之分,感觉划分了爸爸和妈妈两边的父母,把本是相等的关系距离拉成了不平等。 在妈妈背后无私地奉献 三姨向我逐一叙述,后来直接把话题升华到科学的角度去分析。她说孩子从父母两边的基因遗传各占一半,不该用一个“外”字割裂开来。我说血脉相连,隔辈亲情也是永远无法割舍的纽带,口中的称谓无碍于关系亲疏。对于西方国家的称谓概念,只有grandpa、grandma的叫法,很是简单且没什么不妥,这点三姨表示她绝对赞同。 反之,我觉得“外婆”这个称呼天然带着亲切感,是一个听着很温暖的称呼。“外”字没有分割情感距离,倒是具有打破一切隔阂和亲近的内在特质,就像每次和外婆一见面就倍感温和慈祥。外婆源于母爱而甚于母爱,外婆的“外”不是指她不在最亲密的范围之内,而是她就在妈妈背后无私地奉献,为我们奋力托举,也是最亲的姓氏之一。外婆的“外”叫着不会生疏,基于对妈妈爱的延续,往往她是那个和你来往最频繁、感情最亲密的人。记忆中那一声声地叫着“外婆,外婆……”多好听啊!过去多年,依然温暖。 我很喜欢外婆这个称呼,我们不也都是听着那首耳熟能详的童谣“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长大的吗?
10月前
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条河,有些河宽若拉普拉塔河,有些则犹如耗来河一般,唯有一艘小船是连接你我的唯一媒介。 你擅长与人相处吗?若有人这么问我,我的答案是不,甚至有时,与之相处会让我窒息。某天莫名就被加进了一个群组,里头有两个刚认识的学姐,以及一些新同学。我原以为这只是个聊天聊日常的群组,但它似乎跟我想的不太一样。学姐时不时便会约我们去喝茶,卡拉OK或是网吧,我们并未熟悉彼此,相识时间也不长,这样的友情发展得太迅速倒让我措手不及,多少有些压力,于是我多次婉拒他们的邀约。时间久了,学姐们开始有意无意地在群里说我不合群,不给面子等等。 拒绝他人是否有错? 问题一旦产生,就得想办法解决。我还是决定私信告诉学姐说我好像不太适合在这个群组,我不喜欢如此的相处方式,想要退群。所幸学姐最后只回了句:“好吧。”我抱着会失去这段友情的风险,换取更多的清净,因为我觉得与其强忍到窒息,干脆离开,反倒松一口气。 对于自来熟或是忽然靠得太近的朋友,我一向束手无策。我知道或许有人就是能对这种情况应对自如,但我确实无法适应。曾经有位同学,也是刚认识不久,却一直找我借东西,纸巾、文具、消毒搓手液,什么都借。可能看我从不拒绝他,后来便肆无忌惮地拿走我桌上任何他需要的东西。变本加厉,他甚至频频让我与他共享个人热点,而他的疏忽总导致我的数据流量多次被大量消耗。 帮助本是出于好心,但我心里想的是,我们的关系也没多好,而他这种需索无度让我反感。与我较亲密的朋友也说他的确过分,像是在利用我。思考再三,我同他说清楚我不喜欢他待我的方式,也拒绝再帮助他。我不知道拒绝他人是否有错,可我只想舒心地活着,给我自己留些空间。 薛之谦的歌〈一半〉唱的是情感经历,但单看里头的一句歌词:“我毁了艘小船/逼我们隔着岸”,却让我解读成是人与人之间不恰当的距离。因为不想在对岸的你能再靠近我,才毁了你过来的唯一工具。没有分寸感的人,往往不知道他人底线在哪里,这句歌词便能很好地让他们意识到界限的存在。保持刚好的距离,维持适当的关系才是人与人之间该有的相处模式。 在这个我和你之间隔着一条河的世界里,彼此安分呆在对方的对岸,若有需要,你朝我挥手,划船而来;若我愿意,会回以微笑,等你上岸。千万别失了分寸,自顾自地过来,就勿怪我毁了艘小船,逼我们隔着岸,我既不过去,你也过不来。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新年,往往最能洞见一个家庭处在怎样的关系之中——亲密或疏离的,无话不谈或无话可说……有人期待新年,等的就是一家团圆的时刻;有人害怕新年,怕那显眼且避无可避的沉默尴尬。 家人或亲子间的关系如何建立,永远是生而为人的课题,而这两组家庭,亲子间举手投足的默契无不羡煞旁人,父母又是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感情与信任?郭氏父子的新年,通过挥春来“回春”,将近二十年来他们以书法相伴,并尝试往传统挥毫注入新表演元素;邱婉婷一家则充实地过年,从做年饼、煮年菜、看贺岁片唱新年歌,永远一家齐齐整整,谁也不能少。 父母与孩子巧妙的相处之道,是彼此紧密相连的要素;而年复一年的农历新年,又有什么新鲜事可做?从两家人的新春记忆,一窥关系回春的要诀。 报道:本刊 梁馨元 摄影:本报 黄玲玲、受访者提供 访问当天,邱婉婷与李育濨两母女话音未落地,你一言我一语诉说着她们记忆中的新年。家乡位于峇眼拿督(Bagan Datuk)渔村的她们,每逢新年都在海边度过。远离城市喧嚣,全家回到一个质朴而爽朗的小镇,邱婉婷形容海边地区总是晴时多云偶阵雨,李育濨便搭上话:”守夜的时候我们就会听雨声,雨落在锌板屋顶滴滴答答的声音,这时一定要配上Maggi面啦,才有感觉。我们家每年新年都会这样。”提起通宵守岁,邱婉婷这些年来都会做的,就是把压岁钱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保佑他们能够一年平安。 最后补充的时候,问她还有什么是新年期间必做,一些难忘的事?结果她不假思索地说了两个字:吹风。 吹风?“是啊,全家人躺在家乡老屋外的桥上,桥的尽头就是海。傍晚,我们一家人就在那边吹风,等夕阳。” “我们的新年很忙,手机从三十晚看一眼,就要到初二初三才能回复了。”邱婉婷笑说。读着文章的你我,又是否曾为了填塞那些无所事事的回乡时光,或为了化解久未见面亲戚朋友间的沉默尴尬,而总在埋头看手机? 邱婉婷平日里都会打扮精致,但有趣的是,他们家的新年是不打扮的,回到老家也不会做任何新年装饰,“不然子孙来去匆匆,留下的‘残局’不还得老人家清理?” 渔村天气湿热,在家乡过节的那几天,他们一家穿着轻便,不会特别装扮——“太阳那么大,妆化了一下就溶咯”,妈妈玩笑说。因此他们的新年没有新年衣,却都在认认真真过年,好像年初二在老家客厅帮婆婆折金银纸时,有时亲戚穿得靓丽来拜年,几兄弟姐妹就会打趣互相提醒:“我们是不是要换一件干净的衣服喔?” 一到步就做年饼准备年夜饭 对常人来说或许特别无聊的几天,邱婉婷一家到底都在忙碌些什么?这要从一回到老家说起。 踏进家门放下行李,他们就会往厨房走去,拿出大锅倒油,一家人围在炉子旁做年饼。这是他们家多年来的传统——蜜蜂窝、鸡蛋饼,一做就是二十几桶。做年饼讲究的是面糊材料的比例,老人家留下来的口述食谱,重糖,但经过这些年来的改良与尝试,他们也有了自己专属且喜欢的口味。 从三十晚回到老家,几乎就没有闲下来的时刻。生活在海边的老人家,期待着子孙团圆,总会备好一些手打鱼丸的原料,都是新鲜从海里捕来的。育濨与兄弟姐妹便与家里长辈一同捏鱼丸包腐皮,无论做年饼或捏鱼丸、腐皮卷都需要耐心,一片片腐皮卷起鱼浆,讲究的也是家人间的合作与沟通。 “做这些都需要准备功夫,若是怕麻烦我们可以买现成的,但我想要的是让孩子懂得耐心沟通,比如在制作过程中要让谁把面糊传过来,或口渴了要请谁倒一杯水,这些都是让家庭关系和谐要学习的沟通啊,”邱婉婷说。 除了鱼丸,他们年初一会吃福建肉卷。以沙葛、冬菇、红萝卜、芫荽等材料备好的肉馅,裹上春卷皮热油炸至焦脆,就能上桌了。这道料理是福建人餐桌上的传统年菜,常常他们家一做就是四十几条,吃不完的放进冰箱,年初二初三弄热就能吃,家里小朋友都爱。 福建年菜注重食材的原味,当他们一家从海边回到城市后,大概年初四开始邱婉婷又继续大展厨艺,唯独煮的是广东年菜。广东年菜注重好意头,在食材的使用上也较讲究,必备的料理有腊味饭、盆菜等,都有喜庆团聚的寓意。 餐桌上话题不断,妈妈就是气氛担当 吃饭这件事,是邱婉婷一家极其重视的餐桌时光,即使跟朋友聚会,女儿都会先跟家人吃了晚餐再赴约。然而,有好些家庭在外用餐等上菜的十几分钟,往往相看无言或只能用手机消磨时光,问李育濨他们的餐桌氛围都如何?她看了看妈妈说:“她很重要啊,有她在就会有话讲!” 亲子的沟通从小做起,即使偶尔提醒一两次,但倘若没有要事处理,手机绝不会出现在餐桌上,几兄弟姐妹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也因为是大家庭的缘故,从小李育濨就要帮忙母亲给家人煮饭,妈妈说:“我想让孩子有生存的能力,所以会煮饭很重要。”儿时的邱婉婷也有相同经历,在还不能亲自烧菜的年龄,就帮母亲递菜拿调味料,后来要帮忙拔鸡毛,她说:“就算不敢也要面对。” 这样的勇气多少影响了后来的育濨。 李育濨想起自己第一次处理鱼的情境还笑了起来——应是初中,大人不在家,一大条鱼身光滑、长条蛇形的多鳗鱼摆在眼前,“我差点就吓哭了,不知如何下手!”但她冷静下来,忽然妈妈的声音好像就在耳边,一步步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才终于克服了一道难关。 邱婉婷表示,在亲子关系中“自省”极其重要,发生了什么事都先想想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了?女儿这时就搭话:“就是因为这样,我们更会知道其实不关妈妈的事啊,问题在自己,就会更努力去解决。” 正因如此,在母亲面前,对育濨来说生活中的挫败从来都不是难以启齿的事,妈妈会是她的倾诉对象,因为深知在家人面前袒露自己并不会受伤。邱婉婷也觉得,还是那句“先反省自己”并自我消化,再给孩子鼓励。如此一来,孩子在面对情绪之余,亦不会有被责备的忧虑而将问题闭口不谈。 其实为孩子所做的大小事,邱婉婷终归是想让他们快乐。平日忙于周旋生意的她,想起孩子还小时,那段从公司、学校及家里三头跑的日子——“早上载孩子上学后去公司,下午接放学打包午餐给他们在车上吃,在最珍贵的二十几分钟,听听他们在学校发生了什么。” 这般的“车厢时刻”,在育濨的成长中极其重要,她想起就连妈妈教她歌唱比赛的练习曲都是在车上发生的。如今的她深受妈妈影响,歌唱早已如同呼吸那般信手拈来及无法替代,除了驻唱表演也担任声乐老师。 播新年歌边吃边聊  满车欢乐驾回乡 音乐,正是他们家的凝聚力,爸爸买了一个卡拉ok机放在客厅,逢年过节都会相聚歌唱,妈妈对粤语金典的喜爱与感情尤其深。访问当时考验两母女的默契,妈妈说喜欢的几首歌有〈人生何处不相逢〉〈夕阳之歌〉并唱了前几句,育濨想了两秒便能接下去,她笑说:“连唱腔都跟妈妈学的!” 音乐凝聚亲子关系 这些怀旧经典粤曲是他们从小听到大的歌,自然无比亲切熟悉。育濨与弟弟热爱歌唱,她本身也打鼓;大哥学吉他多年,妹妹也会乌克丽丽,于是一个家庭乐队就这样形成。邱婉婷说以前有一段特别忙碌的日子,每晚都把工作带回家加班,这时孩子便围在一起玩乐器唱歌给她听,直到工作完成夜深人静,方才一起熄灯睡觉。当全家去露营或有聚会,孩子也会发挥各自的才华表演,妈妈一同参与歌唱,外人见了都备感温馨。 在这样的氛围下成长的孩子,又怎么会不快乐?邱婉婷说自己的孩子都很乐观,即使现在都二十几岁人了,新年时看周星驰贺岁片,还是会抱在一起笑到翻滚在地! 要说新年最值得育濨期待的时刻,她思索片刻说,回乡那段车厢时光。三四个小时的车程,爸爸最爱“炸”新年歌,她笑说:“很传统,可能会有唢呐出现的那种,我们就一路吃妈妈做的年饼,一路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话,很high!” 邱婉婷也说,自己从19岁开始与丈夫在一起,每一年新年前的一个月,他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播新年歌,新春喧嚣热闹的气氛从一个月前就开始酝酿了。 家人间的关系,又何尝不是一种酝酿? 腊味饭飘香 材料:1只腊鸭腿、4条腊肠、2条润肠、1条腊肉、600g香米、750ml水。 调味料:1大匙蚝油、3大匙生抽、1大匙黑酱油、1茶匙麻油、1大匙糖,混合后形成(A)。 做法:3大匙食油入锅,加入1大匙葱碎、1大匙蒜茸。 爆香后加入(A)煮成浓汁(B)。 腊味饭做法: 1. 水煮开后,放入全部材料滚10分钟去腊和咸味。 2. 捞起,去肠衣和修去鸭腿边的皮和油。 3. 先将腊肉放入锅中慢火煎香出油,再放入其他腊味一起煎香。待冷后切成薄片。 4. 将洗净沥干的香米倒入瓦煲中,加入750ml水,大火煮滚后1分钟,关火焖5分钟。 5. 开盖排入切片的腊味。 6. 上盖,文火煮2分钟。再把瓦煲打斜45度,用文火烧烤瓦煲四面,每面约1分钟。一边烧烤一边从煲盖四面边沿慢慢浇入猪油(3大匙)。 7. 开盖,淋上(B)和1大匙绍兴酒。 8. 最后上盖,大火烧1分钟后,铺上姜丝,芫荽,葱花点缀即可。   延伸阅读: 【新年回春术/关系篇02】相伴挥春年年有娱,书法联系父子情   相关报道: 【新年回春术/偶像篇01】祖孙三代跨世代追星故事|偶像不老,青春无痕 【新年回春术/偶像篇02】师生狂热“追星”族|文学偶像,滋养生命的养分 【新年回春术/偶像篇03】偶像的偶像|成长路上带给我的力量 【新年回春术/偶像篇04:二次元偶像】Micho郑嘉怡/:当我喜欢的对象是个虚拟人物 【新年回春术/偶像篇05:人人有偶像】感谢你们,人生路上引领我前进 【画页】占尽先机兔先行 【漫画】郭小幻  【新年回春术/健康篇】一年之计在于春 养阳养肝防风邪 【新春花灯/01】2002年:佛光山东禅寺首办马来西亚新春平安灯会 【新春花灯/02】大马花灯重要推手——马来西亚花灯艺术协会 宏兔大展庆丰年:癸卯年12生肖流年运程 玉兔迎春添新象:2023年12星座流年运势 【时来运转/01】兔年大吉风水阵 办公室吉位这样摆 【时来运转/02】2023替换年 混乱中有另类生机与商机 【兔年说兔/日本篇】玉兔戏民间 【兔年说兔/西方篇】从童话到艺文,兔影翩翩
1年前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