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原子弹

2星期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原题:【读家说书】你芭本海默了吗? 【第96届电影奥斯卡金像奖 | 7大奖: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导演、最佳原创电影音乐、最佳剪接、最佳摄影】——《奥本海默》 【第96届电影奥斯卡金像奖 | 最佳原创歌曲】——What Was I Made For?/《芭比》   每年7月是美国电影暑期档,许多强档电影都选择在暑假上映。今年(指2023年)就有两部风格迥异,且同样备受瞩目的电影选择在同一天7月21日(美加时间)上映。那就是以玩具芭比娃娃为创作原型的《芭比》(Barbie),以及真人传记电影《奥本海默》(Oppenheimer)。强强对决,网络上因此出现迷因(meme)“芭本海默”(Barbenheimer),不只把电影名称混合,还有人二创出两大主角对决的电影海报。你会选择哪部电影呢?   为奥本海默  划下诗意的注脚 电影《奥本海默》是知名导演诺兰(Christopher Nolan)的最新力作,讲述美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研发原子弹,以及内心煎熬的故事。电影改编自凯·柏德(Kai Bird)和马丁·薛文(Martin J. Sherwin)写的传记《American Prometheus》(美国普罗米修斯),中文译本由时报出版社出版,名为《奥本海默》。 传记英文原名“美国普罗米修斯”其实为奥本海默的一生划下更有诗意的注脚。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的人物。在一次祭祀中,他为人类保留可食用的肉而欺骗了天神宙斯,宙斯因而惩罚他,收回人间的火种。为了人类,普罗米修斯铤而走险盗火,最后被宙斯铐锁在高加索山上任老鹰啄食他的肝脏。 为结束二战,研发原子弹 现实中的奥本海默就像普罗米修斯一样,为了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了和平而研发了原子弹,但他深知也明确点出这项武器的凶险。就在战争结束后,军方接受核子战争提议,奥本海默严厉批判:“我们要如何理解,一个总是把伦理道德视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一部分的文明,除了使用慎重其事的字眼和赛局理论的术语,就没法子谈论几乎会杀死每一个人的前景?” 1940年代末,美苏关系恶化,奥本海默仍然对核子武器议题提出尖锐质疑,严重困扰了华府的国家安全机构。1953年艾森豪总统领导的共和党执政,宣布这名“原子弹之父”有共产主义倾向,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奥本海默成了当时美国反共圣战中最著名的受害者。 传奇一生,如普罗米修斯 奥本海默的一生就和普罗米修斯一样充满戏剧冲突,背后还有很多政治角力。《American Prometheus》作者是如何拼凑他的传奇一生?大量的资料整理和访问。作者整理了奥本海默收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大量文件,以及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数千页的监控纪录。另外,他们也访问了近百位奥本海默的密友、亲戚和同事。 芭比不只是少女玩具 《芭比》则是以玩具芭比娃娃为原型创作的电影,并不改编自任何作品,由导演葛丽塔·洁薇(Greta Gerwig)与伴侣诺亚·鲍姆巴赫(Noah Baumbach)共同编剧。其中,诺亚·鲍姆巴赫是电影《婚姻故事》的编剧;葛丽塔·洁薇则曾自编自导半自传电影《淑女鸟》(Lady Bird),以及改编并导演经典文学《小妇人》(Little Women)。 可以肯定的是,两位编剧都是拥有性平意识的电影工作者。在他们笔下,《芭比》绝对不只是少女玩具或男性玩物那样扁平的刻画。反之,芭比和肯尼分别代表男性和女性视角,带领观众换位思考性平议题。 就此打住不剧透,观影前不妨透过书籍了解一下这个风靡全球的玩具之身世。如此一来,电影中一些情节桥段,或许会令你会心一笑。 芭比诞生于1959年,创办人露丝·汉德勒(Ruth Handler)见女儿喜欢玩剪纸娃娃,因而受启发生产了立体的娃娃模型,并以女儿的名字“Barbara”取名,简称为“Barbie”。芭比娃娃在美国国际玩具展览会上首次亮相就大受欢迎。电影中芭比的开场造型,黑白条纹泳装搭配大耳环,便是还原第一只芭比娃娃的造型。 《芭比:一个娃娃风靡世界的秘密》的原文书介写到,这是关于两位杰出女性的故事,芭比和露丝·汉德勒。别忘了,芭比诞生于1959年,那时的女性不管在工作、学业或社会上仍然受到许多限制。作者罗缤·格博(Robin Gerber) 透过研究、访谈和搜集先前未公布的资料,整理出这位女企业家的成长背景,以及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挫折。然而,露丝所创造出来的芭比后来成为了奥运选手、空军飞行员、太空人、总统候选人等,可以胜任任何职业。露丝和芭比双双为美国的商业和文化带来重大的影响。 《永远的芭比》则是有第一代芭比娃娃拥有者,文化评论家和调查记者M.G.罗德(M.G.Lord)所写。她结合心理分析、性别理论、历史、艺术、女性主义、文化价值与教育意涵,多方面探讨芭比如何造成热潮。(原文上传于31/07/2023) 白慧琪/晚安上巴 白慧琪/战车 【读家说书】从Jocelyn Chia到新加坡:揭开狮城的另一面 【读家说书】青年的社运小志
1月前
原题:无疑是悲剧 ——《奥本海默》的一种解读 Christopher Nolan的《Oppenheimer》暌违多时终于在戏院上线,评论界尽是好评,打得多热。 仅就取材而言,诺导已是独一无二的导演。我孤陋寡闻,眼界狭隘,想不出还有对科学知识更为较真的导演。尽是货真价实的知识。刚开始得知诺导的下部作品是人物传记,以为是新尝试,但当戏院灯光全都暗下来,奥本海默在卡文迪许实验室遇见来访的物理大神尼尔斯·玻尔,我才醒悟,《Oppenheimer》是诺导为攻克当代的最炫显学而一脉相承的电影系列。《Interstellar》将相对论的时空区间活生生地视觉化;而《Tenet》借用时间的吊诡、熵的可逆、因果的颠倒让剧情一步步绵密地冲向高潮。而这次,你瞧,奥本海默身处的时代,是物理学家推翻古典物理大厦,另立两座奥林匹克山脉(相对论及量子力学),激动人心的20世纪初叶。原子时代。说激动人心,因为课本及大多科普都这般口气。但其实将科学抽离时代背景,是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最容易陷入的误区。 举个例子。爱因斯坦后来的大众形象是绝世天才、遗世独立、仙风道骨。但爱因斯坦是社会主义的支持者,曾撰文〈我为何支持社会主义〉,文中有“照我的见解,今日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经济的无政府状态是祸害的真正根源”这般铿锵有力的句子,晚年更是备受拥戴差点成为由犹太人立国的领导。爱因斯坦是入世的。而关于原子弹,一般认知如下:日本突袭珍珠港,原本偏安一隅的美国风风火火地加入二战,在一群(而且使命感十足,肯定如此)天才的努力下,美国将两颗原子弹投往广岛和长崎,蘑菇云冉冉升起。二战结束。故事没那么简单。20世纪初是物理界激动人心的时代,但国际局势更搅动人心,已不能用动荡二字简单形容。电影里,尼尔斯·玻尔对奥本海默说:你所揭示的不是新的力量,而是新的世界。但其实新的世界、新的格局已逐渐成形。而科技,往往是被时代推上风口浪尖的。伽利略为何会研究抛物线平面运动?为了让炮弹更精准地打落敌军。拉瓦锡为何要研究燃烧?为了让炮弹烧得更好。中世纪,欧洲处于极度分裂的状态,战火连天,谁赢得战争,谁掌握话语权,谁能稍微喘口气。而19世纪,不是麦克斯韦方程式引发电磁时代,而是为了迎合通讯更方便、更有效率的时代大趋势,历史层积岩层层叠叠的挤压之下,终于催生出麦克斯韦方程式。方便、效率,是资本主义这辆Hilux的双涡轮turbo。科学、科技从未主动。科学、科技,想来都是被动地从人类手中研发而成。 奥本海默的时代也是。A bomb。一个炸弹。一个足以让世界打从心底颤抖的炸弹,其形象早已存在于所有人心中。It’s in the air。就看谁能捕捉空中的影子,像《1Q84》中制作空气蛹那样,让The bomb化作实实在在的形体。胶着的战争局势,以一颗前所未见的Bomb解决所有问题,说到底,是人性最朴素、最原始(也可以事后诸葛地说,最孩子气)的想法。一颗Bomb,将话语权揽到自己身上,让自己占尽先机。原子弹不是奇迹,不是神启,而是顺着历史之河磕磕绊绊地流动,总有一天会到达的目的地。而历史之河需要一位关键人物上船,浩浩荡荡地顺势而下。这人就是头顶宽圆帽、叼雪茄、面容枯瘦、纵观一生信仰成迷的奥本海默。 观看电影期间,我始终在注意奥本海默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原子弹生成道德顾虑。但电影交错的cross cutting,让人抓不准那关键的时间点。后来我想,其实从一开始,Los Alamos的人造小镇尚未建起之前奥本海默便知道了。奥本海默是带着困惑,即便只是星星之火的困惑,上路的。说到底,美军为何找上他而不是别人?那位登门造访的General Groves说了,说你奥本海默孤高自负、行为不循常理、身家背景模糊不清。无论将军如何嘲讽,奥本海默还是被钦点。奥本海默,明显的政治左倾。电影后半,美国时任原子能源委员会(AEC)主席Lewis Strauss为私人恩怨报复奥本海默,称奥本海默是苏联间谍(和狂热的共产主义分子外遇、自己通读德语原文的《资本论》对共产思想感兴趣)、构成国家安全威胁(奋力阻止后来的氢弹计划)、对国家忠诚可疑。奥本海默的抗争态度绝非坚决。我认为——仅仅是粗浅地认为——奥本海默在整个Manhattan Project,是自我分裂、自我怀疑、自我对抗自我说服的过程。自负与自卑、坚定与脆弱,像两只薛定谔的猫,哦不,一只分裂成两只的薛定谔的猫,在他心房里来回窜跳。其中一只猫越长越大,越长越膨胀,成了奥本海默最大的阴影。 总统先生眼中的crybaby 归根究底,原子弹的研发是为了抗衡德国纳粹。美国害怕纳粹拔得头筹率先制成原子弹,于是整个Manhattan Project是以德国为(想像的)轰炸对象,而持续运行的。但战争后期,希德勒自杀身亡,盟军诺曼底登陆。奥本海默坦言原子弹来不及投落德国,实在遗憾。而原子弹最终投落“显然已是强弩之末、失败在望”的日本,更加深他早已萌发的愧疚。契诃夫曾说,一个故事里要是出现手枪,那就非发射不可。当然契诃夫说的是,故事尽量简洁。但现实生活中从未发射过的手枪恐怕少之又少。奥本海默明白这道理。枪,不管什么枪,型号多少、重量多少、后坐力多少,都好,无所谓,只要出现在故事之中,那就板上钉钉非发射不可。人性。人性使然。于是在第一颗原子弹试爆,火光比太阳更亮之际,奥本海默念出了印度教经典《薄伽梵歌》的一句词: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摧毁者。而很快,原子弹投落广岛及长崎,作为《时代》封面人物、国民英雄会见President Truman(杜鲁门总统)时却说,总统先生,我感觉双手沾满鲜血。President Truman俏皮而骄傲地拿出一块白色手巾,说,拿去,将你的手拭擦干净。两次形象太违和。奥本海默急着要做出补偿——向总统先生提议为核武的使用制定政策。国内的,国际的。两人的面谈究竟如何无人得知,但肯定不愉快,不然President Truman不会事后称奥本海默为crybaby。奥本海默或许真的,当场泪眼朦胧? 电影最后,奥本海默和爱因斯坦的那次对话,充满寓言(警告)的,氢弹飞射,地球大气层终于燃烧起来的画面,是那只薛定谔的猫能长成的,最可怕的样子。奥本海默一清二楚。由此来看,奥本海默无疑是悲剧性的。因为矛盾,所以悲剧。这种悲剧性伴随他一生。这种悲剧性同时掀开了20世纪,以及往后的许多、许多、许多世纪,的重重序幕。我想,盗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奥本海默自己,肯定也想到了。 诺导接受采访时说,他认为,奥本海默是the most important person who ever lived。观众终于明白,诺导野心勃勃、花尽心思、借历史呼应当下的史诗巨片,从来不是单纯的人物传记那般简单。 【编辑台】记得/靖芬 振辉的文章倒数第三段说,奥本海默因投放原子弹一事始终良心不安,深觉自己满手鲜血,成了死神。杜鲁门总统见他目露泪光,忍不住抽出白手帕奚落(拿去,你这个爱哭鬼),那一幕其实还有一句对白很值得玩味——杜鲁门一字一顿地说:你以为世人会记得谁发明原子弹吗?不,他们只会记得我,这个下投放命令的人。(大意) 电影院里的我其实在想:真的吗?现在的我们是记住杜鲁门,抑或只不过记得“美国”?(你是不是也太看得起自己了?) 在大祸面前,个人与团队,或是实体与意识形态,谁才拥有最大的责任?若大家都有责任,一句“造化弄人”就能替一切开脱?长达3小时的《奥本海默》似乎也无力解答就是了。 【星云小词典】Oppenheimer Oppenheimer,奥本海默,原名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美国物理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奥本海默领导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实验室参与“曼哈顿计划”,最终研发出轰炸广岛与长崎的原子弹,因此被誉为“原子弹之父”。 近期上映的电影《奥本海默》则是美英合拍的传记片,由向来爱拍科幻大片的克里斯多福·诺兰(Christopher Nolan)编剧和执导,改编自传记《美国普罗米修斯》。剧情讲述了奥本海默参与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以及他在过程中的矛盾、坚持及反思。(原稿上传于03/08/2023)
1月前
1月前
2月前
7月前
7月前
8月前
8月前
11月前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