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受害者

9小时前
编按:一个杀人犯的自传,你愿不愿意(或敢不敢)去阅读呢? 我又读了一本关于死刑的书,这回的主角是位台湾的女性死囚,人称“惊世媳妇”的林于如,书名叫做《一位女性杀人犯的素描》。先打预防针,这不是一部劝退死刑,或要辩论死刑存废的书。作者胡慕情没有回避,主角林于如也承认,她的确杀了人。 书的封面是个人像,小标写着“她如何谋杀母亲、婆婆与丈夫”。不否认带有一点猎奇心态,我从书架上取下了这本书。因为是女性,所以猎奇。正如作者在封底写到,“情杀、财杀……女性被认定的谋杀理由,其实与男性并无殊异,但杀妻的男性不会是猎奇的对象,他们不会被称作‘惊世丈夫’。” ◢不志在替死囚翻案 出于阅读死刑书写的惯性,原本预期这本书的走势是,办案程序或司法机关有任何疏忽,又酿成一桩冤案。《一位女性杀人犯的素描》不是,作者胡慕情是一名资深记者,她并不志在替死囚翻案。所以更加好奇,为何要采访死囚?如何说服死囚主角写自传?背后一定有个复杂的结构,让作者那么想让一位承认杀人的死囚发声。 在〈上篇:她,惊世媳妇〉,作者用细腻的文笔,不到2页的篇幅,描写林于如的杀夫过程。惊世感是后来展开的。作者还原当时案件发展,家中一对母子相继离世,葬礼上祖父对孙媳妇不满咆哮,动怒之下报警,延伸查出林于如与种种案件脱不了干系。 作者的文笔确实牵动阅读情绪,同为记者,不得不佩服她的书写脉络与情节配置,为后面铺陈了很多希望读者观看的角度。例如,再访查案警官办案时的思考线路,是如何将她的犯罪动机一步步牵连至赌债、诈领保险金。当种种不可原谅的罪行发生在曾当过陪酒小姐的女性身上,她最后在媒体报导中成为了“惊世媳妇”。 但《一位女性杀人犯的素描》最令人收获的是,作者如何展开与死囚林于如的交谈。即便有人权团体废死联盟的牵线陪伴,记者与受访者的信任还需要时间慢慢建立,这是漫长的攻防。“攻防”,用词并不过激。 例如,开始书信往来后,林于如慢慢透露健康问题,希望作者金钱援助。该信或不信?不援助是否无法建立关系,不愿意接受访问?金钱往来会否让访问失去公信力?建立在援助上的信任,还是信任吗?而一切是不是要回归到,受访者为什么要把故事交给记者? ◢诚实面对自己的惧怕和愤怒 面对受访者也不是一定要一厢情愿地全盘相信,信任是当中的另一个攻防。受访者见面与书信时表达友善,但有些细节读起来冲突。作者透过狱卒、废死盟成员、律师、鉴定医师的观察来侧写,但不下结论。结论不重要,林于如在监狱墙内,作者尽最大能力把她素描出来。 读到一半最令我惊奇的是,林于如竟然提出同性婚姻注册的方法,以达致面对面访谈。作者胡慕情在书中自白,这已超出她的经验,“先是震惊以及困惑,而后有了惧怕,最终则糅杂某种类似愤怒的情绪。”这让人读到采访工作上,其实也可以诚实面对自己的情绪。因为排除情绪,最终才能冷静找回专业与采访初衷,继续对谈。 ◢循着生命轨迹,再走一次案发地 林于如最终写下了10万字的自传。她最终为何答应,从书中看来只有一句话,“对她(林于如)而言,我(胡慕情)愿意花费这么长的时间与她互动只因为愿意倾听她的故事,她一直觉得感激。” 整本书令我读到收获满满的是〈下篇:生命的田野〉。作者透过慢慢建立关系,终于打动受访者交出生命故事。然后呢? 作为记者,我也常想,何德何能要得那么多受访者的故事。那些都是非常厚重的信任,我要拿来做什么?新闻价值、公众知情权都不是金牌令箭,拿到这些故事,常常要提醒自己回归最初明确的初衷,我要用这些故事去说些什么?是要揭露不公、引领思考、促进改变等等等等,况且这些目的又常常不会立竿见影。 回到《一位女性杀人犯的素描》,作者没有止于林于如的剖心自传,而是循着她的生命轨迹,再走一次案发地,探访与她接触过的人,以及她唯一的亲人大姐。读到下篇,开篇时非常明确的“惊世媳妇”形象反而慢慢动摇,慢慢褪去成较为朴素的素描。 下篇,作者开始慢慢解答上篇设下的种种疑问。例如“惊世媳妇”的形象是如何建立的?死者模糊的身影慢慢浮现,“曾经是羽球好手”似乎就让她变成完美受害者,而她可能做过的一切都已死无对证。 然而作者没有因此选边,她依然带着疑惑,不断与自己对话:“我不可能和人权团体或律师站在相同的立场,如果,我真的想让大众看见她以及铸造这场悲剧的某些因子,我必须质疑、必须查证。诚实是最好的策略,就算那不见得是能够完成访谈或写作的最佳方法……” “我想揭开的是什么?”胡慕情自问。 又是一个当头棒喝的提醒。有过书写短篇死刑专题的经验,常遇见的问题是,如何让读者从另一端走来,探一探那些罪大恶极里头有什么未知的东西。那个未知就是胡慕情自问的“想揭开的什么”。 ◢为什么我是“惊世媳妇”? 在林于如案,她不是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形象,不是完美的女性。她杀夫,不会像苦于长照的老妇人得到社会的原谅,而且也不会从查案、审案阶段就得到体谅。作者以著名电影《十二怒汉》为例,林于如没有陪审员争取空间,因为这与女人、赌、赌债背后的社会观感息息相关。 最后,仍想把思考带到媒体操作。林于如“惊世媳妇”的形象延续十几年,直到这本书书写了她的叩问“但是为什么,我是惊世媳妇?”这个形象当然源自媒体书写,而媒体书写的资料很多来源于警察办案消息。许多细节都在短时间内交错发酵,再传入事发地社区民众互传,很快地越滚越“精彩”,最后定型。在资讯爆炸,媒体争快的时代,有没有更理想且实际的报导方法呢? 【延伸阅读】 《流氓王信福》/张娟芬:作者长期耕耘死刑、司法议题。本书不仅是一个司法个案,更是一段被埋没的台湾史。作者抽丝剥茧深入疑案,微观地写出了一个底层小人物在司法中遭遇的不公;更宏观地再现了时代与社会背景,令我们看见戒严历史荒谬残酷的一面。 《无彩青春》/张娟芬:本书并非劝人支持废除死刑,而是告诉我们3位极可能没有犯下杀人罪的青少年在法庭迷途20年的故事,这期间他们被判多次死刑,遇见许多人要替他们伸冤,在绝望与怀抱希望之间游荡、丧失信念后复又得到救援,他们的故事透露出法律的漏洞、司法尚需改进的空间,以及最脆弱的人性。 相关文章: 【读家说书】白慧琪 / 不是劝你支持废死 白慧琪/《八尺门的辩护人》看完你有因此重新思考死刑吗?
3天前
4天前
2星期前
1月前
报载“供应商”电邮指示汇款另一户头,主管遇诈,公司损失逾46万余。这看来是另一类诈骗手法,但主管不疑有诈而导致公司损失,谁该负责? 柔佛州总警长古玛披露,截至今年1月份至2月17日,共发生719宗欺骗案,同比2023年同时期的453宗,增加了266宗或59%,损失高达3388万2390令吉74仙,同比2023年同时期的1774万7881令吉92仙,增加了1613万4508令吉82仙或91%。 全国、柔佛及狮城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诈骗案。昔日,我们说掠夺匪就在你左右,现在则是诈骗事件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中。 我们普遍的观念是受骗者,多为无知的老百姓,事实不然,现在许多在职、退休专业人士、公务员、银行高管、商人,统统成了诈骗受害对象,而数额高达几百万、几十万…,好像国人都很富有,有诈不完的真金白银。 另一方面,以前诈骗份子,除了国外集团或本地某一族为大多数,但现在也有友族诈骗份子,被骗者也非单一族群,其中更不乏退休公务员与商人,且数额都令国人有许多联想。 我国警方、金融机构时时苦口婆心的劝导老百姓,当局不会通过电话、电邮通知任何人犯法或索取有关银行户头资料事宜。这也就是说,那些通过电话指责洗黑钱、贩毒、刑事罪、为了保护存款而必须转移款项至另一户等等都是圈套。 现在有线家用电话,除了经商,绝大多数是年长者使用,而他们被诈骗机率相对高。 当下我们接来电,如果对方(很多时候女性)一开口就讲马来话,那肯定是诈骗者录音电话,应马上挂断,现在有许多人看到陌生电话就拒绝听,这或许是免陷诈骗陷阱的应对之策。 另者,诈骗者打出高回酬投资说词亦经久不衰,因人人都想快速致富,为贪高酬而被诈,这是本身无知所付代价。试想,什么生意有回酬20或30%?如果那样好赚,他们为何不自己干而让肥水流外人田呢? 诈骗事件将继续水长流,也将有更多人被诈及蒙受损失,受骗者不看报纸、轻信网络讯息,不再三查证才会轻易上当。 我国政府必须以严刑峻法对付诈骗成员,而不是轻判了事。警方也应在各领域广布线人,在第一时间将涉及者绳之以法。 诈骗泛滥成灾,谁是下一个受害者?   投稿须知: ■来稿可电邮([email protected])至本报新山办事处; ■来稿可用笔名发表,但必须附上真实中英文姓名、身份证号码、通讯地址与电话、电邮网址,以及银行帐号(汇稿费用); ■投稿内容不可涉及包括宗教、种族等敏感课题; ■字数限800字; ■编辑对来稿内容,有修整的权力; ■本须知若有未尽善处,本报有权随时增删之。
2月前
夕阳在海面上融化,渲染了一片霞烁波光。沙滩上寄居蟹的行色匆匆,和沿岸的风凉惬意形成鲜明的对比。乍看之下,它们像群小学生。背着厚重的书包,争先恐后挑房子。 螺壳太窄,不能住;螺壳太大,带上行走困难,也不行。 大自然教会它们,合体的完美外壳要靠自己争夺,换壳则是成长旋律不可或缺的音符。 可课文没有告诉我们,人类的成长也同样需要换壳。 母亲对妹妹的叛逆总是束手无策。 或许因为妹妹性格刚烈顽固,或许是对她自幼丧父的怜惜。看着母亲在她变本加厉下的日愈无助,我渐渐觉得妹妹的“改邪归正”里,有一份属于我的责任。我以为只要自己的介入足够强硬,以身作则就能匡正家规。可事实,却让我陷入了自责和无奈:长辈指责我太严厉,母亲一次次将她从我的责罚里救走。她屡教不改,而我活成了童话里的恶毒姐姐。 高考午后的一束盛夏,悄无声息,照进了我这座壳。 “是关于你妹妹吗?”由学生自主定题的华语口试里,老师轻松道出我的开场白。 我愣了一下。 原来一直被我当成宣泄的日记作业,有老师的认真倾听。 被看见,原来如此铿锵有力。 那一瞬间,所有的委屈都有了归属。头上嗡嗡作响,可我分不清是盘旋的吊扇,还是我哭得快要窒息的晕眩。 “你有没有想过,你母亲扮演着负责养家的父亲,而你在不知不觉中,一直扮演着一个母亲的角色?” “可是我想为母亲分担,减轻她的负担,为家里出一份力。” “你可以分担,但是必须作以一个女儿,一个姐姐,而不是一位母亲。你母亲现在依赖着你管理家事,但是她不能把母亲这个角色给你。” “那母亲就要独自承担两个角色不是吗?那多辛苦呀!” “这是你母亲的功课,唯有靠她自己面对。而你,是时候将角色还给你母亲了。” 老师在我认知维度外的提点,让我如梦初醒。我这才看见,对于纠正妹妹几近病态的执著,是因为在与母亲共情中,我将她的情绪和责任也一并背上了。可笑的是,打算背负一生的,竟是不属于自己的重量。 我们都有自愈力 《你背负了谁的伤》里写道:“背着父母,是我们为他们的喜怒哀乐负责。只要发生任何事情导致他们难过生气,那是我的错;背着父母,是因为想要拯救父母,到最后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双方都成为被对方埋怨的受害者。” 责任归还,是每个责任心过强的小孩的必修课。去卸下不属于自己的角色,将一切交还给对方。 这堂课和高考无关,可直到现在,仍然滋养着我的成长。 也许不是所有童年都完美。但没关系,长大后的我们都拥有自愈的能力。 有换壳时需要暴露自己脆弱的勇气,更有舍弃部分自己换一次彻底成长的决心。 如果你愿意,随时可以去奔赴一场自我救赎,去看见自己,找回自己,亲手治愈童年的自己。 叶凤梅老师,遇见您,我是何其幸运。感谢您看见了我,让我看见我自己。让我可以换回自己的角色,重新背负着爱出发。
2月前
3月前
3月前
网络的发达带给人们无穷的便利,政府机构乃至私人领域都转向电子化以达到高效与便利。但事事都有利与弊,网络的盛行也成了犯罪分子猖獗犯案的地方。截至2023年11月,全马各地共接获了3万余宗网络诈骗案,平均每天有115人受骗。当然还有一些受害者是没有立案的,可想而知实际受骗的人数会比官方统计还要多。 2023年本应该是随着逐步开放而要好好奋斗的一年,非常的“幸运”自己也成了新闻中被诈骗的受害者。通货膨胀,物品价格的上涨,对于打工一族的我来说就像是噩耗,为了赚取更多来应付开支,便开始上网搜索其它的赚钱途径。这也让我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相信他们口中的低风险投资,骗走了积蓄。 事情发生后,各种情绪扑面而来,先是错愕,而后是愤怒,愤怒之后就陷入了无尽的自责。那一段时间过得很黑暗,对生活没有了希望,很多的计划就此破灭,为此还患上了焦虑症。我不敢出门,因为需要花费,不敢上社交媒体,因为里面全是旅行照和各种“战利品”,还有一个至今为止我认为的最敏感话题——你的年龄与存款是否匹配。但不得不说,作者的出发点是让我们更了解储蓄的重要,只是对当下受骗的我来说,只会觉得更难受与焦虑。 受骗后的那些日子,幸好有家人的陪伴与鼓励,让我慢慢走出不良情绪。庆幸最后还是告知了家人真相,他们当下并没有太多指责与谩骂,而是引导与陪伴。我记得我姐和我说过那样一段话:“只要不是危及性命,一切都能重来,相信自己可以!”是啊,有什么东西比生命宝贵呢?庆幸至少还有重头来过的机会。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虽然这代价有点大。 最后我想对有和我一样经历的人说,虽然我们经历过一无所有,甚至是指责与谩骂,但是请给自己一个从头再来的勇气与机会,一切都会慢慢变好的。 2023已过,迎接更好的2024年,祝我们未来可期,加油!
4月前
那天她哭丧着脸来问我:“老师,你知道附近哪间学校比较好吗?我想转校。” 我邀她坐下,递上纸巾。她心里积累下的委屈幻化成大颗大颗的泪珠和一长串的倾述。被孤立、被排挤、被杯葛,是中学生常常会遇到的课题。 我无法感同身受这个世代把以往的“我不要跟你好”升级成了什么样的恶意,却在回看自身经历时,体悟到当时的自己与眼前的她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引导”,以使情况不至于越来越糟,而不纯粹只是口头上的安慰。 她的倾述状态从无助的受害者逐渐演变成像只炸了毛的猫。“活着真的很累,为什么我要活在这个世上?” “我承认,某程度上我是被霸凌者,也是施暴者。”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现实,如果人性本善,那就不会有战争。” “我已经忍无可忍,我真的受够了。如果用讲的有用,我就不会动手了。” 我忆起她是如何一言不合就往同学手臂或背上打出响亮的巴掌、也忆起她报以无意挡了她去路的同学一句洪亮的“滚开”等事迹,而后却问我为什么自己总是这么遭人嫌。 我不知道是什么促使她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我只知道她进入了被讨厌、伤心、生气、情绪容易激动,而后常常动手打人、于是又更被讨厌的恶性循环,却丝毫不自知。 我没有什么大道理可以说,只是跟她做了个约定:“你答应我,无论如何,不要动手,实在忍不住要情绪爆发时,就来找我。” “可是老师,我怕我忍不住,那些人真的很讨厌。如果只是用说的就有用,我就不需要动手了。这间学校的人,从以前到现在都一样,永远讲不听的。” 我不知道哪里来的自信,这么回应:“以前是以前,那是因为那时我还不在,现在我在了,以后你有什么事就找我,总之不要动手打人。” 我没有信口开河地向她承诺这么做以后一切都会变好,我只是告诉她,没关系,我们可以一起成长。她一如既往地否定和反驳着我所说的,却很快地让我验收了在她心里悄悄埋下的指引。 隔天,她在快被同学“激怒”时看了我一眼。 “忍住。”我用唇语对她说。她选择只是叹了一口气。 而后原本也准备开始“战斗”的对方像一颗鼓鼓的气球,却被那“只是一声轻轻的叹气”刺了个小洞,泄了气。过激的情绪被压抑了,所以没有换来更加激烈的情绪回应。同学间的注意力很快地就不晓得被什么新鲜的话题给转移,大伙儿继续说说笑笑了起来。 而后我逮到了独处的机会,对她竖起了大拇指说:“你真棒,我看到你今天有忍住。” “老师,班上那群人真的很幼稚。”她还是叹气、还是抱怨,只是这次的语气较为轻柔,嘴角竟也有些笑意。 我笑说:“记住这次的感觉哦,你看,你不需要动手打人来消解怒气,那怒气居然也可以这么神奇地不见。这是一个好的开始,良性的循环,我相信你可以保持下去的。” 要相信你们真的很棒 “唉,老师……”她还是习惯性地叹气,只是嘴角的笑意更为明显。 我始终没有什么大道理可以对她说,也理解这一简单的引导不至于令她的人生从此一帆风顺。只是在陪着她一起成长的同时,我好像更加确信这世间对我报以的便是我平日给予它的。一如这位同学在快起争执时若只是选择叹气,自然就不会掀起又一场的腥风血雨;也一如若我们选择乐观,便总能与好事撞个满怀;选择友善,便总能收获万物可爱。 她曾经对我说:“老师,你这样的想法太天真了。”而我的回答是:“可是,我每天都觉得很快乐。” 我没有机会回到从前那个在夜里偷偷哭泣、选择进一步伤害自己以示反抗的女孩面前,却意外有了这无比珍贵的机会,给予眼下无助的同学们一丝微光与内在力量。 而后我好像理解了那些年、那些经历过的事所带来的意义。在蓝裙白衣的岁月里,那些有意或无意的伤害都不是小事,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幸运如我,在徘徊边缘,最终给自己选择了一条生路。 给予伤害的人往往不晓得,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对另一个人的人生代表了什么;而承受着的人也会以为,这一辈子都没有办法摆脱类似的命运。长大成人于是也开始变得不这么理所当然。有些天真烂漫的脸,走着走着就彻底变了样,却没有人去深究为什么。大家都忙着用批判的眼光去捍卫口中的道德伦理,殊不知很多时候,就是这些自以为“正义”的言语把孩子们一步一步推向极端。 明明可以看到的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有着很棒的舞蹈天分,却选择放大了没有考好成绩就注定是笨蛋与烂苹果;明明可以看到的是,调皮捣蛋的同学有着极好的创意思维和语言天赋,却选择认定和放大他就是不懂服从的问题学生。 他们在还没能有自我清晰定位的年龄就被贴上了负面的标签并信以为真,在这种心理暗示下真正地活成了师长口中无可救药的人。然后社会却反过来问,现在的小孩到底是怎么了? 我看着同学们脸上毫无修饰的喜怒哀乐,由衷地希望他们都有足够的勇气与幸运,活到那个可以自己为自己定义好坏的年龄,然后可以再转过身对下一代说:“要相信你们真的很棒,未来也有无限可能。”
4月前
4月前
4月前
5月前
(新山19日讯)妇女、家庭及社会发展部长拿督斯里南茜苏克利透露,柔佛州去年共接获27宗性骚扰的投报案件,占全国总数的5.7%。 她说,上述27宗性骚扰案件中,其中21宗案件的受害者是女性,其余则是男性。 她也说,全国去年共接获35宗儿童遭性骚扰的投报,其中柔佛州占3宗。 南茜苏克利今日出席柔佛州反性骚扰倡导活动,并在会上致词时说,尽管柔佛州的3宗儿童遭性骚扰案件看似不多,但每增加一宗都令人担忧,这当中还不包括没有向执法单位投报的案件。 “我们不应该将性骚扰平常化,而是一项罪行、一种负面的现象。” 她也提醒,性骚扰可以任何形式发生在任何人身上,不论性别、年龄、种族或宗教,包括弱势群体如孩童和残疾人士。 她促请民众也要多留意家中的情况,尽管她不愿意这么说,但性骚扰加害者也有可能是父亲或兄弟姐妹,“魔鬼”很有可能就是至亲。 南茜苏克利指出,这是该部今年在全国举办的第十四场,也是最后一场反性骚扰倡导活动,参与者人数多达1300人,未来将会继续扩大宣传。 根据妇女、家庭及社会发展部发表的文告透露,根据该部在过去13场反性骚扰倡导活动上的本地社会支援中心收集的数据,该部这期间一共接获1317宗投报,较警方去年接获的477宗投报更多。 在上述1317宗投报中,其中368宗(28%)案件的受害者是男性,显示男性已开始勇于举报遭性骚扰。 活动出席者尚包括:妇女、家庭及社会发展部秘书长拿督玛兹雅,柔佛州妇女、家庭及社会发展委员会主席凯琳妮莎,柔佛州总警长拿督卡玛鲁查曼。  
5月前
(新加坡14日讯)不法之徒冒充律师和反诈中心,声称能协助诈骗受害者追回款项,要求受害者提供报案书,这或造成泄漏个人资料的风险,而这类“骗中骗”的新型诈骗手法在近日引起了关注。 《新明日报》报道,近来在脸书频繁出现多个声称可为民众追讨回被诈骗款项的页面。这些页面与此前多个以廉价售卖商品或是推销旅游配套等的主页一样,通常都只有个位数或十多人点击关注,且也都是在近期内才设立。 这些页面声称是受雇于新加坡政府,并与各大银行签订无条件支持追溯诈骗资金的条约,且无论任何类型的诈骗案,都能协助追讨。 此外,有的页面会以中国讲述罪案的电视节目手法来录制宣传片段,企图增加本身的说服力。 记者亲身体验对方发送链接 记者联系上其中一个脸书页面的管理者,对方自称是律师助理,并询问记者为何被骗,同时要求提供报案书和转账记录,声称要看到报案纸后才能提供援助。 过后对方就发送一个链接,要求转移到WhatApps上继续联络,并称会安排一名资深律师协助追讨款项。 脸书诈骗页面    出现马来文版本 这类脸书诈骗页面除了华文外,也出现马来文版本面向其他族群。 记者在脸书上寻找类似的页面时,发现有多个名为“ASHURST”的主页,它们全部都是新设立的页面,都声称能协助民众追回被诈骗的款项。 其中一个页面还标榜是律师事务所,地址在余东旋街,甚至有“分行”在香港,追讨被骗款项的页面以三语呈现。
6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