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后疫情

5月前
6月前
7月前
8月前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无意间在YouTube听梁文道先生讲《开卷8分钟》,被其中一道题目吸引:“你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那是医生作家山本敏晴在访问动荡不安的柬埔寨时,向当地孩童发出的问题,并请他们以画笔和画纸描绘出各自的答案。 为何向孩子发出这样的提问呢?小孩的心思单纯,可他们懂的并不比大人少,只要给他们一张白纸,画下心中所想。于是一名住在垃圾山附近的小女孩,画了一朵盛开的花。梁文道似乎也被感动了,说:“人家最重要的东西是花呵!看到这里,你不也觉得这小孩本身就是一朵花吗?” 关掉YouTube,我也开始问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想了很久,觉得我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父亲留下来的小菜园。在那里,我总能找到一种安静下来的愉悦,以及,重新启程的力量。 确诊冠病到康复的期间,我格外容易感到人生的焦躁与不安。自己是从鬼门关暂时逃脱了,身边却又不时传来朋友或同事相继感染的消息,有的无症状、轻症,也有的被送入院与病毒搏斗;今天好端端的一个人,不过隔了一个星期,却得知她或他入院了的消息,除了祈祷他们安然渡过,外人如我,便无能为力。 佛说无常,没有人,没有事,是持久不变的,一切皆是把握不住的脆弱。 因为一个看不见的病毒,生活作息被打乱了。仿佛行驶中的车子忽然在荒野中抛锚,如此无预警地,但也让人检视自己这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正视内心这一块时,看见的多是坑坑洼洼,以及一把沮丧的声音对自己说:“你在忙些什么?每天都在追逐时间,岂不是被时间吞噬了。” 我被这问题困扰许久。直到有一天,我索性遁入屋后的小园中,想以劳作来纾解心理的压力。斑斓的阳光下,空气宁谧。这里,曾是一片废弃的荒地,野草丛生。记得刚搬来的时候,因为土壤贫瘠,邻人曾劝父亲不要在这片荒地上白费功夫,父亲微笑表示自己是在打发时间,可当时在所有人眼中看来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 退休后的父亲像个拓荒者,每日不间断在这片土地上锄地、除草,研究、制造堆肥以改善土壤问题,每次忙得汗流浃背地,嘴角还挂着一丝笑意。他在这里实验性地种植起菜心、秋葵、四棱豆、木瓜、香蕉和芒果。岁月像湍急的河流,逐渐、逐渐地,就形塑出这么一座开放式的菜园了。是的,邻人偶尔会到菜园里来采摘新鲜的秋葵、菜心,甚至是半熟的青木瓜,父亲并不阻拦,他最大的乐趣就是继续尝试种植不同的蔬菜和瓜果。那些一年生的植物从播种、生长到枯萎,都有各自的生命周期,宛如生命缩影,那么无情,又,那么自然。 信念是撑起人生的枢纽 那时候我不明白何以父亲那么喜欢在园中耕作,然后在菜园旁的藤椅上歇息,安静满足地凝视自己的园地。如今父亲不在了,当我也像他一样,在园中劳动后,坐在往昔他坐过的藤椅上,仿佛看见他熟练地用捡来的木材搭棚架种植四棱豆的背影,以及,当他采收鲜嫩的茼蒿时,一脸喜悦地对我说:“当初以为它们不会发芽,快要放弃时,我想不妨多坚持几天再看看吧,没想它们就在一场风雨后露出了小小叶尖,哈哈,你看现在,它们长得多好看茂盛啊!”我点点头,恍然听懂了。 原来,父亲一直以行动来告诉我,生命是一系列不断发现的过程,一个人不管活了多大岁数,只要他有愿意冒险的精神,不计成果,努力去尝试自己想做的、正确的事,他终究会体验到生命的丰饶,即使到最后,人不在了,他的精神仍在。 虽然父亲已故去,他留下的智慧箴言仍在影响我。 尤其在这充满不确定性、挑战的后疫情年代,人是多么需要一个可以安顿身心的所在,而这份心愿,其实就从意识到什么是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开始。无论是一朵花,还是小园地,物质的外在形式不重要,关键在于它蕴含了个人的精神意义。现实再残酷无情,也不要轻易舍弃心中的信念,那是撑起人生的枢纽,使人在狂风暴雨中仍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年前
2年前
4月下旬的某个周末,公司在武吉免登有一场活动,我自发前往充人手帮些忙。那是一场小型的研讨会,参与者加上工作人员约莫八九十人。我的工作并不复杂,就是和同事设立摊位、发发传单、推销纪念品;活动结束后再帮忙把桌子、条幅收起来,中午就可以收工回家。前来参加研讨会的人大多留在场内听讲员发表演说,很少人特地来到摊位瞅瞅,我因此百无聊赖,顾着看窗外吉隆坡的天空。 这就是所谓的“后疫情”时期了。每个人的脸上还戴着口罩,但已经不像之前那么草木皆兵。这段时间公司继续执行居家上班政策;领导层一年前已经决定将办公室改为开放式工作间,未来员工可继续在家作业,必要的时候才需回来办公室,比如:召开会议、商讨事务、借用网络等等。简单来说,我们将转为“流动式”办公室,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上班,没有固定的办公桌,也不再有隔间区分。 封锁令刚开始实行的时候,所有人必须适应新软体及参与线上会议的经验。我隐隐觉得缺乏会面的沟通与协商徒增难度。各种误读、中断和不信任感让人感到挫败。所幸,我们这一代人都是握着滑鼠出生的(这当然是夸张说法),没多久就可以洒脱地打开笔电摄像头和麦克风侃侃而谈。 人人都可以闪耀的时代 长此下去,工作应当还能照旧进行。只是,领袖们要如何评估个别员工的表现?办公室要以什么标准提升员工的职位阶层?在疫情期间,大量业务重度仰赖网络科技执行:企业单位设立网络行销团队或外包社媒行销服务,以扩展业务和开拓身为网络使用者的客群……这一波潮流会持续多久?万一群众失去兴趣、忠诚度下滑、流量或生意额流失,你到时要怎么办?相信大部分人会觉得把握当下最重要,先把眼前的派饼切了分一块到自己的碗里,吃了再说! 那天故意岔出日常去加班,其实心里更渴望的是见见同事们一面。有些同事是在疫情期间入职,平日主要透过网络沟通往来,真人见面次数5根手指数得完。果然,几个小时下来,虽只是做着毫不费力的工作,跟大家聊聊没有营养的话题,心里重新变得踏实了一些。 也许接下来几年,当我们谈到关于工作的话题,大多数人讨论的不再是怎样建构事业的愿景和版图;我们可能会更加关心,怎样在薪资、才能、期待值和满足感得到兼顾的情况下,将一份工作好好地维持下去。我们的工作可能不再是只为了成就一个人的丰功伟业;一切都会更趋向个体,人人都可以闪耀、突出、轮流担起重责大任;在那样的前景,利益人人均分。可能,我这里说的只是可能。 前些天,发现附近长期供应越南法国面包的店铺开始也经营餐厅。我趁休假的时候去光顾,叫了猪肉三明治和咖啡。法包里夹了肉丝、肉片、猪油渣;拌入一点香菜、腌萝卜、辣椒碎;每每扎实地咬下一口,胸腔就会涌起一股温热直达口腔味蕾。明明人在八打灵某座建筑里,却宛如身在越南的日常小吃店,店外有熙熙攘攘的异国声嚣经过。 后疫情时代,想起过去经常遇见的词汇:离散、流离、疏离、漂流。我的想法没那么复杂,只求身强体健,吃饱喝足,一个简单的生活。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