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2台直升机碰撞坠机!当局公布10名死者名单点看最新消息
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平衡

1月前
3月前
6月前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紧凑快速,长期与压力共生共存仿佛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在高压之下,相信许多人会选择高糖、高热量的食物纾解压力,因为这往往是最直接简单的方法,于是开始进入恶性循环,最后身心灵在重压下渐渐失衡,健康纷纷亮起红灯。   “身心灵平衡”这份功课,怎样才能做得好呢?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陈启基、受访者提供 台湾生机食养专家王明勇原本是土木工程师,后来一次濒临死亡的经历,开始重新思考让人用健康、家庭和生活换取金钱的工作是否值得? 后来,他远赴德国、瑞士、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国学习自然疗法及有机饮食。 “压力大会造成我们自律神经的问题,饮食只是会让你火上加油。” 他说,当人处于压力大的情况下,肾上腺素会上升,释放出类固醇激素皮质醇(俗称压力荷尔蒙)导致血糖上升。 在原始时代,“压力”意味着人类在面临生存危机,比如遭遇猛兽追击,为了生存下来得拼命逃;如今现代人无需面对这种原始压力,但压力来源变成家庭、工作、情感,甚至可以是漫无目标的无聊,亦会造成自律神经失调。 自律神经可分为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两种神经的相互抗衡和协调,方能达到全身机能的平衡。 当人类感受到压力时,往往会处在“交感”状态,需通过纾解压力的方式进入“副交感”状态,比如听音乐、在大自然深呼吸、运动……当然,还有摄取食物。 “你只要吃你想吃的,就能从‘交感’跳到‘副交感’。但你想吃的不代表是健康的,不代表有助于处理身体问题的,这是最大的关键。” 当交感神经活跃时,消化系统会暂停工作以面对压力,如果此时摄取高油脂、高糖分、高蛋白的食物,根本无法消化,最后转变成毒素。 不是不要吃 而是怎么吃 那要怎么吃,才能吃得健康呢?又或者实在难以抗拒油脂、高糖分、高蛋白的食物,要怎么做才能减低伤害达到平衡? “问题关键是你有没有过度进食(Over eat)?你有没有常常干这件事?比如吃泡面不好,我一年只吃一包泡面,那就无所谓。” “现在人的身体会出毛病是因为你周而复始每天常常这个频率太高,你每天压力太大,20小时都有压力,都会over eat的话,你身体当然就会有问题。” 他理解“口欲”是人之常情,自己压力大时也会想吃不健康的食物,因此怎么搭配是关键。 “比如要喝珍奶,我有没有可能喝一个负担没有那么重的?是不是要半糖、减糖?不要加奶精粉?是不是选择比较健康的QQ(珍珠、椰果之类的耐嚼配料)?” “这才是解决之道,而不是叫你都不要吃,这是不可能。叫人家不要吃,压力会更大。” 想喝甜甜的果汁吗?可以选择喝天然的果汁,至少含有纤维;想吃蛋糕吗?吃了一片蛋糕以后,再搭配高纤维的食物促进代谢;涂满了Kaya的面包,搭配半糖、无糖的Teh Tarik或黑咖啡;午餐吃得很丰盛很油腻?晚餐多吃蔬菜、口味清淡的餐点等等。 “所以我们要去学习应该怎么样搭配食物会比较安全。因为既然不能不吃,你要怎么吃才是对的?” 此外,他说想要营养均衡,要记住“菜肉菜饭”的口诀,即菜+蛋白质、菜+淀粉,上述是必需营养素。 “比如我在马来西亚吃Nasi Lemak,我会额外再点一个蔬菜;点牛肉面,也会额外点一个烫青菜。” 假设一天三餐中,有两餐由于日程紧凑而无法吃得营养均衡,那么至少要有一餐修正过来。 还有一个重要的小撇步:尽量选分量少的。 “我喝咖啡,我就是小杯的。不要买特大杯或大杯,因为我们常人有节俭基因,你就一定要把它喝完,这一天的糖分一定会超标。”王明勇如此说道。 少量、多样才能营养均衡,你学会了吗? “护身”也得“护心” 除了身体健康,心灵上的“平衡”亦极为重要。 心灵咨询师王爱庭提到,一般来咨询的人们会有四个步骤,称之为ASMI,即Aware(注意)、Sources(源头)、Method(方法)以及Implementation(执行)。 “一般上,人在A和S的部分没问题,我们注意到自己有压力,并且知道压力源头是什么,但会卡在M这个步骤。” “如果Method(方法)好,那么他的压力不会堆叠,恶性循环可以得到纾缓,如果方法不行,就会加剧恶性循环。” 她指出,我们的身体、心理与认知是一个“模式”,所以当大脑习惯用特定模式去应对压力时,再遇到类似问题也会启动相同模式。 “我们决定了大脑的回路方式。” 因此,如果要切断恶性循环,需要从“训练”我们的大脑开始。 特别是长期处在高压状态的她强调,在遭遇压力时,及时舒缓的方法非常重要,她经常会借助精油、香薰、舒缓膏等“工具”来舒压。 “反正是按照个人喜好。要选一些你感觉到紧绷时,这个东西对你有舒缓作用。” 她感叹,很多人会认为这个小小动作应该作用不大,进而忽略通过这些小小动作,能放缓肾上腺素分泌与刺激的功效。 “我们紧张的情绪可以舒缓,并不代表问题解决了。但我们的身体机制不可能永远都带着应激反应,身体会垮掉的。” 见缝插针 为自己预留喘息空间 她建议大家保持开放的心态去尝试各种健康的纾压方式,无需先入为主地认为自己不适合某种活动。 “我们要在认知上做一个调整。” “在认知行为学里,你没有去尝试,永远不知道你的看法是什么。就好像榴梿,你永远没有办法口述、描述榴梿味道,它一定要靠经验。” 因此她非常鼓励人们在面对压力时,不要紧紧抱着特定一两根“救命稻草”,尤其在已知该方法如酗酒、暴饮暴食等不健康的前提下。 当然,如何在忙碌的生活里找到一丝喘息空间也尤为重要。 她以自己为例,手上有处理不完的公事、私事,大如客户的预约,小如个人税务、水费电单,此时她会将这些事务罗列在记事本和电子日历上。 “每个月份,我一定会记下最重要的事情,如更新执照、交税之类的。每个月固定要做的事情,先把它写下去(记事本)。” 再来就是善用谷歌的日历列下每周要完成的所有事务,并且将事情分类:紧急又重要、紧急但不重要、重要但不紧急……按照自己的生活需要分类排序,以避免秩序混乱造成的无形压力。 “像几时要去剪头发、修车,这些零零散散的东西也要写下来。真的会很有效。” 当你摊开记事本和谷歌日历时,你会发现即便如此忙碌,也能找到空档让你忙里偷闲,给自己放个假。 “太多人跟我说没有时间,可以通过这个方式创造时间。” 日历上满满当当待办事件,却有一两天能稍微偷个懒,只要再努力几天就能放假,这对忙得喘不过气来的自己何尝不是一种念想,另一种动力呢? 更多相关文章: 正视孩子负面情绪问题 亲子对话网络安全
7月前
12月前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最近突然又重拾了对攀岩的热爱,过去两个星期日早上都会到攀岩馆报到。一年多没爬,连从前能驾驭的褐色标签路线(难度3),爬起来都有些吃力,还频频失败,难免气馁。所幸老板不时在一旁鼓励,还为我设下爬完10条褐色标签路线的目标。有了目标,也慢慢找到动力和感觉,最终完成了15条路线,临走前还不忘和老板分享喜悦。 隔周再去时,老板一见到我就热情地指导我攀爬更进阶的橙色标签路线。从以前到现在,我的攀岩,准确来说是抱石能力,都处在“褐色以上,橙色以下”的尴尬位置。虽然有老板在底下指导,但难度跨越对我来说依然太大,站在石头上挣扎寻找平衡的我,数度想要放弃,但终究拿出了平常训练时的脾性——坚持,最后总算“硬硬”完成了。在后面3小时里,我渐渐掌握到攀爬橙色标记路线的诀窍,并最终完成了5条路线,让我欣喜不已。 我很多没攀岩过的朋友,都因认为攀岩需要强大的上肢力量,因而就此推断我的手很有力。以女生来说,或者就我的身体结构而言,我的上肢力量确实较其他女生强,也相对比自己的下肢力量强。但攀岩绝对不只是依靠手的力量,腿部力量、平衡性、协调性、爆发力等都很重要。对了,还有脑力。毕竟单靠蛮干是不可能的,攀岩时每一步的手、脚要放在哪里、怎么切换、怎么保持平衡、怎么向上,全都要靠智商。 放手不放弃 外人看攀岩,觉得每一步都需要抓牢,否则会掉下来。这点固然没错,但其实懂得放手也很重要。在移动过程中,有时得腾出来一只手,你才有办法去抓住下一块岩石,继续往上。上周尝试的5条橙色标记路线中,有一条我试了几次但总卡在第三步,问了老板,他笑说:“那步需要跳过去。”我也笑了,说:“那这个暂时不是我能做到的。” 但过了不久,那句最近时常萦绕心头的“你为什么要限制自己?”又再次在我心里响起。“跃跃欲试”的我,第一次跳过去双手抱住大石后,因身体控制不住地来回摆荡,脚找不到支撑点而失败;第二次跳过去后虽然双脚找到了支撑点,但毕竟刚接触橙色标记路线,后续每一步都在如何保持平衡、重心切换上挣扎求存。触摸终点石,从墙上跳下来后,看我爬完全程的老板笑说:“看得我的手都出汗了!”我趴在软垫上喘着气,一边庆幸自己当时没放弃。 攀岩和抱石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路线较短,身上也不穿戴保护绳,一旦一步错,就可能会从岩壁上掉下来,一切得重新开始。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有时可能是平衡的角度没掌握好、有时是跳跃爆发的力度没有拿捏好结果“飞过头”、有时移动路线不对、有时是手抓不稳或脚点不对,反正一切皆有可能,甚至有时每次失败的原因都不同,尤其偶尔总是失败在最后那一两步,肯定会气馁想放弃。此时寻求他人的经验,或者先去尝试别的路线,是个不错的方法,暂时放手不管,再回来时说不定已是一条好汉。 每一步都需要相信自己 前阵子的某一天,大家在办公室里闲聊时,主管跟实习生说起我可以毫无压力的爬完Monkey Bar,在她们搞清楚什么是Monkey Bar后,纷纷表示自己做不到,因为手的力量不足。 “那个其实是有技巧的,你需要松开一只手,然后借助身体往前摆荡的惯性,顺势抓住下一支杆。” “问题是我们两只手都抓不住,哪里还敢松手?” 我想起自己第一次在教练的工作室,抬头看着那些我需要站在箱子上才能开始、比一般看到的更粗、距离更远的杆子时,我也不认为自己可以做到;在那之前,我只曾在一两年前从网上视频了解诀窍。“放手一搏”的我,最后还是爬完了。从手抓住第一支杆开始,我在空中想的只是主动往前迈进。 我之所以喜欢攀岩(主要是抱石),是因为在攀岩的过程中,我们是背向其他人,此时专注力只是在下一块石头,要如何平衡、切换,当然会有一定的成功方程式,但由于每个人擅长的能力和身体构造不同,因此还是会有更适合自己的路线。但无论如何,关键还是每一步都需要相信自己。在岩壁上,常会听见旁人对初学者说:“Trust your foot”,的确,脚的力量肯定比手的力量强,从石头上站起来远比靠手把身体拉上去轻松多了,只是我们在攀爬的过程中因为都把目光放在上面,关注点自然都在头顶上的手,而忘记相信底下的双脚。 当然,说是这么说,有时双脚不给面子也没办法。有一次就在我教练对我说:“相信你的脚”后,我的脚下一秒马上、立刻、无缝接轨地从石头上滑下,笑坏底下一众人。
2年前
2年前
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