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性别

木瓜,是大马普遍且常见的水果。 路边随处可见一棵棵木瓜树的踪迹,果实也常见于餐桌上,它不仅可用于生食,也常用于制作饮料、甜点,饭后食用木瓜也有助消化,是水果市场中深受欢迎的水果。但原来,看起来很平凡的木瓜,亦内藏“玄机”,木瓜树不但可分作雄、雌及两性三种性别,不同种类的木瓜甜度各异,要如何挑选到比较甜,果肉较多的木瓜也是一门小学问。本期【智慧王当家】就教大家如何挑选木瓜,以及如何储藏木瓜才能保住木瓜的新鲜与品质。 马来西亚的水果多种多样,其中之一备受喜爱的水果就是木瓜。木瓜不只热量低,而且富含维他命C、胡萝卜素、钾等营养素,有抗氧化、消肿、通便的功效,是老少咸宜的水果。 记忆中,木瓜树的生命力很强,是众水果中最好长的,只需把种子扔到路边或院子里,无需刻意去照料,自己就长了,而且还会越长越多,但偶尔也会遇到树是长成了,却一直迟迟不结果的情况。到底是为什么呢? 拥有多年木瓜种植经验的果农陈子云(44岁)告诉【智慧王当家】,木瓜树其实可分作三种性别,即雄性、雌性及两性,外观上没有办法分辨公母木瓜树,但可以从植株的花来辨别木瓜的性别。 一般上,雄花只有花芯,通常不会结果(木瓜),雌花则是明显没有花粉只有花蕾,需要雄花或是两性花协助授粉,而两性花则可自花授粉。 “不只花不同,不同的性别,果实也长得不一样。如果只开花但不结果,就是雄树,如果长出来的木瓜是长椭圆形的,就是雌雄同株的两性树,果肉多而甜、籽较少;如果是圆形的木瓜,那就是雌树,肉薄籽较多,而市场上大家较常吃到的都是两性果,如果发现果实内未有种子,那是未经过授粉的母木瓜。” 陈子云说,国内拥有几个常见的木瓜种类,包括:香港一尺瓜(Sekaki)、台湾红妃、夏威夷果(Eksotika)、日昇(Sunrise Solo)及石瓜(Batu Arang)等,每种木瓜都有其独特的风味,而且甜度各异,其中又以香港一尺瓜为最普遍,属于本地培植品种,至于为何会以“香港”命名?皆因是为香港人而种。 他解释,大概是80至90年代左右,香港需要大量的木瓜,所以本地许多果农种植的一尺瓜,都以出口去香港为主,而有了香港一尺瓜的名称。 他说,木瓜的生长环境条件并不高,吃了木瓜,种子可以直接种在土壤里,家家户户皆可种植,从种子发芽、开花到结果,大约需要9个月的时间,但因为木瓜树会越长越高,所以继第一次及第二次产果后,第三次就会因为树长得太高而很难采收。 “在木瓜树较低的位置都会有侧芽,如果树太高,可以把木瓜树砍到侧芽,那么木瓜树可以重新再长过。” 陈子云也提醒,木瓜最怕积水,根部不能过湿,所以选择的土地或是位置都是要流水性要好;若是大规模种植的话,木瓜最害怕轮点病毒和花叶病毒,这些主要都是通过蚜虫传播。 木瓜形状与其性别 雌性如果是圆形的木瓜,那就是雌树,肉薄籽较多。 双性如果长出来的木瓜是长椭圆形的,就是雌雄同株的两性树,果肉多而甜、籽较少。 木瓜花懂一点 如何分辨公花,母花和两性花? 公花只有花芯,只会开会,不会结果。 母花只有花蕾,长出来的木瓜,圆形但肉薄籽较多。 两性花有花蕾又有花芯,长出来的木瓜是长椭圆形,果肉多而甜、籽较少。 木瓜种类知多少 一尺瓜(Sekaki)果实:果实重1至2公斤,中型果。 特色:早期是特别为香港需求而种植的一尺瓜,又称作香港一尺瓜,果肉红包,皮比较薄,抗病力属中等,在众多木瓜品种中为最常见。 风味:甜度在于10至12 brix,每公斤平均价格3令吉。 日昇(Sunrise Solo)果实:果实重1公斤,外型较小巧。 特色:夏威夷果与苏鲁果杂交育成,因为外型、香气和甜度都很高,深受日本人喜欢,所以价值亦高,但种植技术难,抗病能力低,加上过去有很多种植失败的例子,属于最难种的木瓜品种。 风味:甜度至少14 brix以上,每公斤平均价格6令吉或以上。 夏威夷果(Eksotika)果实:果实小于1公斤,外型小巧。 特色:又称夏威夷果,肉质较嫩多汁,带有特别的木瓜香味,但因为抗病能力低,很容易生病或生虫,如黑腐病,导致产量下滑,价格高。 风味:甜度是16 brix,每公斤平均价格4令吉或以上。 石瓜(Batu Arang)果实:果实重2至3公斤,属于大果瓜。 特色:种植地区集中在雪隆区,又称吉隆坡果,抗病能力很强,但果肉口感较硬,甜度差,一般以做青木瓜料理为主要。 风味:甜度差,每公斤平均价格1至1令吉50仙,视青木瓜需求而定。 红妃木瓜果实:果重通常在2至3公斤,甚至到4公斤。 特色:皮薄肉厚,吃起来细嫩多汁。产量可以比一尺瓜多一倍,因为带有夏威夷果的香气,很适合用作木瓜牛奶。 风味:甜度14 brix以上,每公斤平均价格3令吉或以上。 挑选木瓜小诀窍 挑选新鲜的木瓜是品味美食的关键,但水果不会说话,该怎么看、怎么挑,才能确保你能品尝到最好的木瓜?陈子云说,颜色橘黄、果形完整且饱满、没有压伤或腐烂的木瓜,代表成熟、味道香甜。若是表面有一块块绿色斑点,表示有炭疽病,不建议采买,因此,在挑选木瓜时可以多注意木瓜的外观。 以下是一些选购木瓜的技巧: 第01招:分果型,圆还是椭圆? 母瓜外型较圆、籽较多,口感很薄,果肉薄;两性果,外型偏长或椭圆,果肉厚实而且籽较少。 第02招:观察外观 尽可能选择表皮色泽鲜艳、外型饱满平滑,没有明显瘀伤、无斑点。在颜色上,果色绿中带黄算是8分熟,或全果转黄代表全熟,可以直接吃了。 第03招:触摸 木瓜应该有一定的弹性,轻轻按压木瓜,如果果皮有弹性且不过于硬或过于软,这木瓜可以买! 第04招:闻气味 新鲜的木瓜通常有着浓郁的甜香气味。 第05招:检查底部蒂头 买木瓜的时候上面都会留一截长长的瓜蒂,如果瓜蒂是绿色而且看起来比较新鲜的,这种木瓜都是刚摘下来没多久的新鲜木瓜,如果是不新鲜的木瓜,它的蒂上不会流出来汁液,而且整个瓜蒂颜色变成枯黄色,可能已经放了很久。因此,需要检查底部是否均匀成熟,没有深色斑点或腐烂情况,按压蒂头,如果颜色转黄,且轻压周围摸起来软软的,表示已可食用,若是硬硬的,需要多放几天再吃。 木瓜熟度怎么挑? 陈子云指出,木瓜通常都在开始转色时进行采收,并在运输过程中催熟,在选购上建议挑选外皮绿中带黄,买回家后未熟果不能冷藏,一经冷藏就不会再成熟。因此建议,没有成熟的木瓜须用白报纸包起来,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等果实完整转色后,按压果梗端附近果肉,若已软化即可食用。 木瓜软熟后要尽快吃完,或暂时放冰箱冷藏,才不会容易腐坏或影响风味。 ●青木瓜:约5至6分熟,口感较硬、清甜带酸,适合凉拌或煮排骨汤。 ●黄绿木瓜:约7至8分熟,尚未成熟不要冷藏,应该以室温存放,待转色后成熟。 ●橘黄木瓜:约9至10分熟,果梗端附近果肉软化,或是果皮约8成转色,就可以食用。 这种木瓜不要选! 果蝇叮咬腐烂 蒂腐病 黑腐病 炭疽病,又称鸡眼。 轮点病毒,目前最流行的病患,一旦大规模被感染,树会干枯也不会结果。 陈子云指出,木瓜果实被果蝇叮咬之后,不会马上出现病症,但是等到木瓜熟成之后果实就开始腐烂。若在市场上看到类似的木瓜,千万别买。 更多相关文章: 不占据空间 一对多分离式空调满足不同需求 魔鬼藏在细节中 挑选牛仔裤大有学问 厨房橱柜该如何设计?
6月前
8月前
“来世就让我变猪变狗,不要再做女人了!” 当张戎的外曾祖母在三、四十年代向菩萨许下这个愿望时,你会知道,不管跨越多少世代,或是处于哪个国度或文化,女性总身不由己地在心中默默许下类似的渴望。 细读了《鸿》才知道,革命的开始均源自于善意——我们都是想改变现状,才举起革命旗子的。譬如共产党的崛起,其中一部分由性别平等为基,打着“女性可以顶半边天”的口号,想要改变些什么。 是有些改变,但随着进步多了,恐惧也多了。开始的,一切都变了调,自己人喊着其他女子不够端庄矜持或太轻浮等,开始拿着女性特质来攻击女性。而这些攻击者,大多是女性。 本是要剔除的封建思想,此刻却被拿来当作攻击的武器,将女性限制在传统的框架里。过程中要求女性检讨思想的行为,似乎也成了今日检讨受害者的根基。 Tarana Burke在2006年发起了MeToo社会运动,原意是希望通过同理心推广女性赋权,终结女性性暴力。这些年过去,性暴力、性骚扰课题已逐渐为大家所熟识,人们也学会更加警惕。这些课题是具体的,大家看得到、听得到,会觉得这些恶行不可取。但在社群网络之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每一天职场上的互动,女性的无助感还在。 因为当我们感受到无礼对待,或是内心因对方举动感到不舒服时,所有的勇敢发声最终还是会弹回自己身上:是不是我们穿得太短?是不是我们的肢体语言让对方觉得他可以这样对待我们?是不是我们不懂得避嫌? 检讨受害者,永远是第一步。而检讨者,在受害者多会先和女性前辈提出自己的遭遇下,很多时候均是女性。 改变得从琐碎开始 我在第一次听到“是不是你穿得太短?”时,马上沉默,想到一句话:女人总是为难女人。那瞬间我明白了,所谓赋权、所谓的追求性别平权,不过是因为我们在父权的社会结构里属于弱势、属于需要被保护的一群。我们畏惧强权,所以才习惯去检讨受害者。 若把目光转向更细微的部分,你会发现恐惧是从社会框架和主流价值观衍生的。例如张戎在书末提到“无对象”产生的焦虑感,放在如今这个时代,女性还是会有共鸣。——但这个时候检讨的,还是女性。嫁不出是因为太强势,没有好对象也是因为太强势,不婚不生是太自私。 在“你太强势”的指责下,社会对于我们的要求是谨记封建时代的价值观,要矜持,要温柔,要能持家。性别平权运动走到今天,表象改变了,实相依然是希望女性保留着传统价值观。 张戎写道:“我不想要伟大的使命,不想要‘事业’,只想要生活——平静的生活,可能是琐碎的生活。” 或许,真正的改变得从琐碎开始。琐碎,来自每一天我们对他人不同于主流群体的正面评断,来自于价值观的升华,来自于每个人的不一样不再是另一场社会运动的开端。 那时候,所谓革命,才能真正的落幕吧。
8月前
11月前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如果一生只能写一篇书评或只能读一本书,我想这个“固打”应该保留给亚伦·强森的《性别打结:拆除父权违建》。原因无他,因为无论愿意与否,我们都生活在父权体制社会中,既被这个体制影响,也影响着这个体制。 “父权”与“女性主义”一样,除了是容易引起误解的词汇,让人自以为非常了解它们,更是非常容易挑起群众敏感神经的词汇。说起“女性主义”,或许会令一些人不安,仿佛女性主义者天生一副傲骨头,凡事乐于唱反调。谈起“父权体制”也经常让许多男士误以为一切父权问题根源都与自己有关,提及父权仿佛就像在数点男性个体的不是。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亚伦·强森谈父权,是从社会学角度切入来谈。在这个切入点底下,女性群体虽然依旧是父权体制压迫的核心,但父权问题已被放到社会层面来检视。这种检视方式让我们看到,任何个体无论其性别、种族、阶级等身分认同属于哪一类别,他/她或他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着父权体制。 亚伦·强森谈父权,是建立在不追究谁或任何群体应该背负父权责任的基础上。他事先介绍父权体制为何物,分析父权体制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从而提点我们虽然无法单靠一己之力来打击父权,也无法完全与父权体制割席,但是我们能够选择如何以不同方式来参与这个体制,进而改善我们自己,又能改变同样型塑着我们但也被我们所型塑的这个父权世界。 在性别话题逐渐学科化的今天,父权问题经常被归类入性别议题底下。这种归类方式固有其便利之处,但同时也局限了有关父权问题讨论的曝光度。那是由于在“派头上”看起来更为“重大”的政治、国家、世界等议题之下,性别议题仿佛仅仅是小我之事。殊不知在我们的大我社会中,有许多大问题的运作模式其实都与父权体制的运作息息相关。 《性别打结》是一本既可让人重新认识自己,又可拆除认知违建,重新了解自己与社会之关系的书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2年前
这本书描绘出所有负伤长大的孩子都会经历的心路历程。这当中最痛的,往往不是遭背叛、被抛弃的瞬间,而是如何在往后漫长的人生里自救,与陷入受害者情绪的家人相处,却不被其影响——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我认为。 本书中,作者的阴影养成,不仅仅是遇到一位家暴又外遇的赌徒父亲,同时还包括母亲在离异后经常用厌弃的神情向他叨念“男人,不值得信任”、“别像你爸爸”这类的话。这些不经意的怨怼话听入作者心里,日渐启动恶性循环的巨轮。 全书以12岁、24岁和36岁作为分割线。孩童期的他,身躯薄弱、声音尖细,性格敏感纤柔,经常因为自己生为男性,却未能成为众人眼中合格的男人而懊恼;进入成长期,他面对同侪或家人时,依然觉得自己是个异类,为了成为大家眼中很Man的男人,他努力寻找方法;在后半部篇幅,作者进入婚姻、生儿育女,书写内容亦开始侧重生活所带来的欢乐。 在翻书的过程中,读者仿佛目睹一场自愈的全记录。最后,作者从内心强大的妻子以及可爱的子女身上找到“解咒符”。有了童年受伤的经验,他更懂得避开育儿误区。性别平等是文明社会该取得的进展,未来不再把传统男性社会形象当成判断基准;反过来想,身为一位男性,你未必要雄壮、威武、严肃,但可以更温柔细腻,不把“男人该如何”挂在嘴边,也无需活在别人嘴里,这样或许会更自在!
2年前
2年前
在这段还在持续“成为”(becoming)什么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身为女性的生活经验,有时遭遇不舒服的境况,不是因为我自身能力或先天身体的缺失或瑕疵,与此同时,我好像也因为这样的觉醒,而更懂得对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不合理要求感到愤怒,并且也越来越不愿意轻易妥协。 懂事以来就隐约感受到在这副女性身躯里,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好像要多花上一些力气,即使仅仅是“成为自己”这件事,也好像被一张无形的渔网罩住。当时年纪还小,没有受过任何性别平等教育的启蒙,却似乎懂得自身有挣脱这隐形大网的必要,至少去尝试。 于是,在小学,当老师要求帮忙搬动作业簿的时候,分配给男同学的分量较多,因为他比较有力气,而我总要较真,请老师给我一样或更多的分量,然后再三步并作两步地想要比男同学更快回到班上。我要证明些什么呢?不过是我和你一样,你能够做到的事,我也可以而已。 然而在体育课的时候,老师依然经常点名男同学去搬动体育用具。女同学,你们都到树荫下,别晒伤了白皙皮肤。脏活累活儿让男生来,他们天生就该那样。和女同学站在一起的,还有那位体格较弱小、说话轻声细语的男同学。不过他和其他男同学好像都合不来,因为他们下课时的游戏时间都不会叫上他。 在家里有天我也不再听话,因为突然发现身为长女的我,比起小两三岁的弟弟,分担家务的时候经常都是我在负责,我就该学会洗碗晒衣添饭。我不满为什么母亲点名的总是我,而不是同样也在紧追电视卡通剧情的弟弟。所以,我自主发起一个人的“不服从运动”,甘愿冒着惹到母亲青筋浮现吆喝的风险,来争取要做家务的话,就得和弟弟一起。印象中这个家庭革命偶尔会成功,而在父母眼里,却可能只是迟早要降临的孩子的叛逆。 因为身处环境使然,养成自身早熟性格,我很早就深知“没有背景,只有背影”的现实条件。所以在中学时期,顶着应付繁重课业压力的同时,也积极参加了很多的课外社团活动并担任干部。高中三毕业前夕,一位男同学在给我的毕业纪念册,薄薄的一张彩色纸上,祝福语的栏位,写着这么一句话:你是个很有能力的女生,但每天这么忙,你现在连谈恋爱的时间都没有,将来肯定要花时间相亲的。就这样,得到了一句我没有请他预测的预言式“祝福”。 不愿意轻易妥协 其实,结合自身以及身边女性或男性友人的经验,成长过程中多少遭遇过性别不平等的境遇,而这一切我还得要等到念了社会学“开了天眼”后,学会看见很多社会制度下的“肮脏东西”,才了解自身所经历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就像20世纪西蒙·德·波娃在其影响后世深远的《第二性》里被无数次引用的名句一样:“女人并非生而为女人,而是成为女人”。 在这段还在持续“成为”(becoming)什么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身为女性的生活经验,有时遭遇不舒服的境况,不是因为我自身能力或先天身体的缺失或瑕疵,与此同时,我好像也因为这样的觉醒,而更懂得对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不合理要求感到愤怒,并且也越来越不愿意轻易妥协。相比小时候的自己,现时的我虽仍有疑惑,但不迷惘;仍有担忧,但不畏惧,因为我知道,走在这条趋向平等的道路上,我并不是一个人。我以女身感到骄傲,我可以坚强也可以柔软。深深期许在人生百事前,我们都可以先是一个人。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