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投稿

不知道诸位对自己刊在报上的文稿是如何裁剪的。很久很久以前,就剪个四方、长型,或长稿时有凸有凹的块状;而今,我却喜欢整版剪下来,折好收进透明袋的文件夹。 不知为什么,还是很留恋当天看整版时的心情,看看插图美不美,邻舍的作者是谁。啊哈,一年下来,最常碰到的是张某与颜某,也真的是邻舍——一个在永平,一个在居銮,都在柔佛。 喜欢那次西西的插图,公园的长凳,描西西坐着。电子版的西西是戴了帽子的真人,只是女人上了年纪又短发,乍看会以为是男子。 虽然【星云】插图多为单色或二色,但我就是偏好这样子的简单,一种清新感。 如果走进任意门,回到年少剪报,必把当年《新明日报》每周半版【年轻人的】给剪下,那三五年的青春真热闹。有一个作者写得特短又很有氛围,与人说起都认同,连他笔名都像是原名——郭国强。他有一篇短得只有两三百字,写的是离别感伤,其中末了一句在问对方——怎么啦你?至此之后,我受之影响,喜用“怎么啦你?”而不用“你怎么啦?” ● 不知道作者怎么想副刊编辑,编辑又怎么想读者。从读者角度,正如范先生所说,题目就有如橱窗,要吸引人进来。编辑出一个“本日主题”引人,或者有时出个题目邀稿,这出题比老师出题给学生还难。编辑难为,又深具挑战,若资深作者来稿,或有交往的前辈,都一律“待用”不?这真考智慧。回复“惟不适用”,不是不好乃是“不适”,回函得体,后加一句勉励“欢迎继续赐稿”。是尊你为上,由上“赐”下。写得不好的新兵,月月来稿仍没进步,真是考验心软或心硬。 作者写得言之有物,是不是具体得毫无想像力?写得抽象飘渺,读者看懂不?客观而人云亦云,主观得来又是否自我膨胀?读者嫌之——都写得老套,又或学术性太强,读不完看不明;写身边琐事,那太零丁琐碎。而像台湾大师兄在殡葬业这样特殊的工作经历,或寻访精神病科医院里的神经个案,法医与警局有什么样的离奇命案、路边街友为何不回家……人们以为这样子的事故就一定能吸睛么?真文青假文青不文青在这些平淡日子里,又该写什么寄予报刊呢?编者难为,作者亦是。
3星期前
《活力副刊》以下栏目长期接受读者投稿,欢迎大家拔笔相助—— 【星云】 投稿电邮:[email protected] 稿件性质:生活小品,2500字内为佳。其余无法分类的文章投稿也可电邮到此一试。 【文艺春秋】 投稿电邮:[email protected] 稿件性质:文学创作,6000字内为佳。 【读家】 投稿电邮:[email protected] 稿件性质:书评,800~1000字。须附上书讯及Jpeg档书影。 【煲剧联合国】 投稿电邮:[email protected] 稿件性质:连续剧剧评,1200-1400字。剧种不限,需是最近一年内启播的新剧。 注意事项: ☉文章经录用,除了在平面媒体刊载,本报也拥有作品上网、录影、录音、改编等其他使用权。 ☉只限电邮投稿。请于稿末注明中英文姓名、身分证号、联络地址、银行户头等作者资料,以让本报在文章刊登后奉上稿酬。 【优游自在】 投搞电邮:[email protected] 稿件性质:游记 注意事项: ☉双版(字数约2200-2600;图片约15-20张),一版(字数约1200;图片约8-10张) ☉地点不拘,国内国外皆可,可以是一座城市、一个景点、历史遗迹、古镇村落、自然风景等等。(文章内容也可以包含历史、地理知识点,旅游攻略等。) ☉文笔流畅,结构清晰,条理分明。 ☉图片清晰,像素大(最好是原图),请以云端传送。 ● 欢迎提供资讯 【艺文】 投稿电邮:[email protected] ☉欢迎提供艺术演出、艺术展览等资讯。若合适,本刊将进行专访,或是在星洲日报副刊网页的艺文栏目里发布相关资讯。 【新教育】 投稿电邮:[email protected] 【读者意见】 投稿电邮:[email protected]  
3星期前
《星洲日报》从我少年时一直陪伴着我,在我成长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通过报章,我交了一些文友,这些文友影响了我,不仅因此常投稿发表文章,达到磨炼文笔学好华语的目的,还因此开拓视野,丰富了因出生贫瘠乡区的中学生活。 我因出生在一个偏僻,没自来水没电流供应,没有通讯邮址的乡村,所以一直到上初中时认识一位住镇上的同学,她愿意让我借用她的住址当通讯地址,才学会给报章投稿和交文友。那时我把认为写得不错的文章寄去《星洲日报》的【新苗】和中马版的【少年园地】,但稿件常不被录用,很伤心。记得当时(1974、75年左右)有位名叫张久美的文章常常见报,而且文章很长,让我很羡慕,于是想向她讨教,就给编辑写信,请他帮忙转交信给作者。编辑竟有求必应,我因此和她成了文友,频密通信,分享生活点滴。 她写的字很端正很美,看她的信是一件快乐的事。她也有其他文友,通过她,我也和他们成了文友。现实生活中我很少朋友。我住得很偏僻,当年交通不发达,我上学踏脚车独来独往,在学校因是学长也没时间和同学交流,没上学的日子我又要帮忙家里农作。因为这群文友,后来我写的文章进步了,也常被刊登。 记得有一回,我们仰慕的作家马汉老师去波德申度假,会和几个当地的文友会面。我和张久美约好一起去见他们。久美的家在雪州的雪邦,离我家几十里。哥哥前一天用摩托送我去她家,第二天我们两个才搭巴士去波德申。那是我这乡下妹长到17岁第一回搭巴士出远门,跟一个小我1岁的文友!还记得我们从雪邦搭巴士到波德申必须先到一个叫朱湖的小镇转车。眼见时间分秒地过去,我们在朱湖这陌生的小地方等了好久,还搭不到去波德申的巴士,就想到搭顺风车。于是我们伸手拦了一辆车。车上是一对友族男女,他们让我们上车,载我们到靠近波德申的一个地方,再教我们搭巴士前往目的地。那一次真是人生中难忘之旅。我们终于见到马汉老师,当年的文友,“波德申四剑客”——祝家华、林健国、张健安和石得发,还有来自永平的许育华。也许就是这样的经验,让我开始有胆量走出乡村,中学毕业后自己申请到都门的大学升学。 中学毕业后,我和久美还有断断续续通信。后来我结婚了在槟城工作,她理大毕业后在雪州独中教书。相隔几百里,再见面时她带着两个孩子,在槟城。原来她因为第一个孩子早逝,决定放下工作,回归家庭,后来更因要照顾家翁回来夫家槟城。 相信有缘我们会再见 我们靠一年一次的贺年片互通信息。2019年初收到她的贺年片才知道她已经搬回雪州,原来她家翁已经逝世。她说她重回以前的独中执教,我为她开心。在这个年纪要重回职场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我想她以往的工作服务纪录应该是很好的。看得出她很珍惜这次的机会。 “2019年开始重执教鞭,就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今年继续教书,有同学问我什么时候退休——退休?好像很怪了,之前我已在家21年了,现在完全没想这,只是觉学电脑没很快上手(我一直都不喜欢电子产品,更不曾去学电脑)……”那是2020年1月久美寄给我的贺年卡上的文字。不久,冠病席卷全球,我国也经历了学校停课、转上网课这重要的转折。无法想像这对不太会操作电脑的人是多大的压力。幸好我刚从教职退休,所以逃过了这考验。隔年她写信给我贺年,因为政府的行动管制使她买不到贺年卡。她告诉我她因冠病期间学校给学生上网课,自己也学会了操作电脑,还蛮开心网课也有好处,尤其在改考卷、作业时。我看了也替她开心。我知道那挺不容易的。 2022年是因前一年的冠病不可跨州跨县回乡过年后,终于可以回乡的一年。我在过完年后想起还没收到她的贺年卡,于是给了她一个简讯:“今天才记起今年没收到你的贺年卡。没有MCO大家到处忙拜年,特忙哈……”她马上回我简讯:“这个新年我完全没外出,也忘了贺年卡了——因为这一段时间我在进行化疗——我得了肺癌……”什么?这消息太震撼了,一时间我不知如何回应。这种病蛮难医的。 今年1月9日,久美走了。第一个出现在脑海的感受是“志未酬”!贺年片渐渐走入历史,那个每年为我寄贺年片,在贺年片写信的文友也离开了。我相信有缘我们会再见的。
1月前
25岁生日这天恰逢周末,我独自一人半躺在堆满枕头抱枕的床上读着《百年孤独》。前一晚一口气读完了厚厚的《喜宝》,睡了一觉醒来眼睛竟还没缓过来,酸酸涩涩。手机一阵一阵地震动,我接收着散落各地亲友们的祝福、嘴里喝着用生日优惠券买回来的外卖奶茶。 家人们在遥远的城市、男友出差工作,最爱的人们都不在身边,窗外还应景似的下着绵绵细雨。我不觉寂寞,只是有点难过,想起的是某报章的某投稿栏目,只接受25岁以下青少年的投稿作品。过了这天,我就超龄了。这才意识到上个星期所刊登的文稿,是在那栏目上不留余地的最后作品。 这说不上是什么的滋味也不是不曾有过。在20岁以后的那一年,曾收到某周刊主编的邮件:“蝎子你好,这里是中学生的文字舞台,而今年你已经21岁啦,该离开这里,去寻找适合自己的舞台了。以后尝试把稿件投往别处吧。谢谢你一直以来的陪伴,也祝福你。”那封像是宣告着什么已经结束了的邮件还静静地躺在我的邮箱里,每次重读都有奇怪的东西在心里蔓延开来,让我有种想落泪的感觉。主编多仁慈,我本该在17岁那年就被请下那舞台。 从2013年寄出的第一份稿件算起,同样的电邮地址和笔名被沿用至今。10年,不知算长或短。我只是没有想过,自己还会做着同样的事情,且经历着相似的惆怅。不同的是,这一次我没有挣扎,而是选择一丝不苟地遵守游戏规则,体面退场。心里还是有很多的不舍,更大的舞台意味着更少的包容,却也是为了成长而在所难免的阵痛。 后来日常中的酸甜苦辣浓缩成了一长串如出一辙的“惟不适用”,到如今偶有的“待用”。于我而言,这不只是日子给予文字的力量。走过才知道,这也意味着写字给予我岁岁年年的意义。而在今天,我又突然意识到, 蝎(xiē)子 (zi)与写(xiě)字 (zì)之间,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相似。 无心插柳。 从前的那个当下我没想过这些,没想过这条路有这么长,我可以走这么久。 我想我还是很幸福的 外面的雨越下越大,除了去拿了早餐和奶茶外卖,我一整天都窝在这房间里。 家里养的3只猫各自找了个角落呼呼大睡,手中的《百年孤独》看得我意犹未尽(多亏提前从网上下载的人物关系图让我没有迷失在各种绕口的角色名称中),也好像有点理解为什么友人把它评为所有看过的书中的Top 1 。 情绪的转变是从这里开始的——雨天、猫咪、书本、小窝,把镜头拉得远一些,出现的竟就是我理想中岁月静好的样子。虽然在那理想中,是没有手上这杯奶茶的。 撇去少了一个投稿平台不谈,在25岁生日的这天,我想我还是很幸福的。并且,我可以一直幸福下去。
4月前
中六开始,我就有了投稿的习惯,用文字去抒发与分享情感让我得到一种满足感,或许那是作品刊登了以后的虚荣心。 但结婚了以后,生儿育女、相夫教子成了我人生的课题,大部分时间被家里琐碎的小事填满,我开始体会到想法和现实要被统一实践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想着如何轻描淡述,但是拼凑出来的文字却表达不出心里的情感。灵感正涌泉而来之际,耳边却是那稚嫩的童音打乱了所有的节奏。 我曾经质疑自己的书写能力,因为有一段时间我偶然寄出去的生活小品都给予回复“稿件收悉,惟不适用”。虽然我从不觉得自己多么的有才华,出口成章的人比比皆是,但是我依然喜欢中文,热爱写作。 有时候看了刊登的作品,用词语法都是很高的境界,我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也真心觉得那肯定是书香文化熏陶着的人才能如此字字珠玑,表达出细腻情感。 可有时候看到一些文章表达不清晰,语法平平的作品刊在报章上,我也会为自己感到忿忿不平,凭什么他们的作品更值得青睐。 我相信每个人都喜欢被肯定而不是被否定,如今的我释怀了,而孩子就是我释怀的正能量。我想成为孩子的榜样,告诉他们就算没有人肯定你,你也可以过得很好,坚持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珍惜每一分每一秒,不管结果如何也有它的价值存在。反之,就算你被肯定了,也记得不要骄傲,因为世界上没有永远的第一名。 有时候事情的结果没有错对之分,只是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能一概而论。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不一样的经历,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这段时期所应秉持的态度应该是更成熟,接纳不同的意见,从中体会不同阶级人士的不易之处。 人总要学着成长。再出发,永远会有下一个春天!
6月前
手机里存着没完成的稿,不断在叠加。正如许多搁置的房屋,建到一半骤然断了资金链,等待遥遥无期的后续。靠灵感写作的人,大抵都会面对如此尴尬苦恼的局面。 是过于自负吧,我写作不打草稿,也没在脑海里预设任何段落,连骨干的影子都难寻。甚至,写完才有主题,随性得有点可怕。每每灵感枯竭了,很潇洒地把它丢在一边,勉强没幸福。若以昔日用稿纸来写的作业手法,恐怕是牺牲了数不清的树。三分钟热度兼临渴掘井的作风,当真难移。 外子总言,你不觉得可惜吗?每次喜欢一样兴趣时万分投入,成功掌握技巧到快臻熟稔时,却又猛然刹车。留下的残局,四处可寻。那些浪费的时间与精力,正是追不回来的珍贵隐形成本。想反驳,却心虚语塞。解释再多,都是借口。 他对我着实是太纵容,任由我自行去追逐想要的事物,是我这块铁,成不了钢。他总是当个理智的分析师,面壁思过的学生,转个身又故态复萌。我反倒把焦点落在它处,微微埋怨他不似昔日。与君初识的文字红线,独剩我握着另一端,恋恋不舍。 直到,近日来有文友建议我把这些年来的文章先整理出来吧,或许,有天出书的梦想会水到渠成呢?会吗?心底虽是笑自己痴心妄想,实际上,脑海却已开启自动幻想模式,想着第一本书面世的模样;自己与人分享的容光焕发;读者排队跟我讨签名的激动,越想,体内的细胞跟着启动引擎,愈发兴奋不已。我的热血,再次沸腾起来。 翻找文章时,心中隐隐作痛的遗憾,渐渐浮上水面。我2001年6月至2011年6月的61篇原稿与文章,不知所终了。当时,自己难得起整理的兴致,把它们都装订成一本厚厚的册子。在搬离租房后,就放在娘家。印象中,是搬去婆家,但,等我好多年后猛然想起,却遍寻不获。它潇洒消失,不带走一片云彩。从来没有一刻,我懊恼自己的乱塞坏习惯。 10年的心血流失,像吸尘机瞬间抽空了我10年的记忆。仅存当初在部落格拍照留念的封面照,和第一篇在大都会城人小说刊登的〈成全〉。哪怕我不断放大照片,下半部分的文字,正如我脱下高度近视眼镜般模糊。 后来,才发现电脑里其实存有一份历年来(不包括中学时期刊登的文章)的记录表,我真该感谢当年自己的勤劳。完整的记录,意外成了我心血的证明。 也好在,我还有电邮与部落格存档。用电邮地址按图索骥寻找。过程中,抖出许多回忆粉末,模糊了酸涩的眼。 2007年6月18日,【星云】编辑部的回复是用繁体字写着“敬启者:大作收悉,留用,特此通知。盼继续惠赐稿件,谢谢。”彼时,粗枝大叶的我,并无留意副刊【星云】版上方的编辑名字,电邮也没署名,自是不知谁录取我的稿。或许是俊麟,我猜。 首次登上【星云】的喜悦,从久远的记忆中苏醒。当时一颗心快蹦出来的激动,劈头就跟隔座的上司分享,浑然忘了自己是身在公司这回事。能登上报纸,是一份莫大的肯定。后来,不止一个人对我说过,你很厉害咧,投稿【星云】很难被录取的,文章要有一定的水准呢。呵,我的屁股,翘得不是一般地高。 文字令我感觉人心还是热的 此后,写稿特别勤。陆续跟颖馨、兴隆、勇胜、丽娟(【幽默文学】版)和现在的靖芬打交道。与颖馨恰好是年纪相仿,家乡背景也类似,交流颇多。隔着两面荧幕,传递着微微的关心与家常。同时,也觉得离自己的梦想近一寸。副刊编辑或记者,亦是年少时无限憧憬的梦想之一。 兴隆在退稿的信言简意赅,通常都会写些原因。偶尔,我会听见自己玻璃心碎的声音。但是,我知道,那是善意的意见。离校以后,还有人愿意提点,是我在现实生活里渴望的贵人。看兴隆新书《温暖琐碎生活在南边》,提及担任副刊副主编时因退稿得罪过朋友。我想,是说者无心,看者有意,彼此焦点错置所造成的。 【幽默文学】版的丽娟在我屡屡投篮后,告诉了我她录用稿件的标准,并写明不是稿写得不好,而是主题不适合。这把我快跳下悬崖的信心及时拉回来。可是,过后再投,我还是没被录取过。 婚后停了5年重回写作,遇见靖芬与紫盈。除了惯常的待用与不适用,偶尔,还是会手痒多聊几句,却没想到获得认真回复。那暖意的余波可以在内心荡漾数天。或者,是因为我离社会远了,这些文字令我感觉人心还是热的。也曾手写信给她们,特别感谢一路来的相伴。冰冷的电邮,裹着温暖的文字,缓解我在现实中,寻不着文字知己的寂寥。 也曾努力想攀上【文艺春秋】的枝芽,屡屡遭到退稿。唯一的一次,还是沾了“花踪”甘露,在读者投书里,趁机蹚一趟弱水之旅。几度,想询问不适用原因,又速除所有字。何必为难人家,徒添尴尬呢。 “文章啊,还是要有一点含蓄才叫美。”与冰谷先生随谈里的一句话,总会不经意地在脑里闪出。 恍惚间,仿佛看见了又遁逃无踪。于是,在别人字里行间寻答案。不是文字不是文不对题,是底蕴。我喜欢把话说得太白,怕别人猜。殊不知,文字如同为人,到达一定程度,要学懂收敛,能有一语胜万言的功力,让人玩味,才是好文章。自己的知识匮乏,亦是华丽辞藻掩饰不来的败絮。 鸵鸟,总要把头拔出沙堆,才能看见更广袤万丈的天地。这片天花板,未来能否触及,谁能说得准。再努力当个老蚌吧,有一天,珍珠会在【文艺春秋】发光的。 正当沉浸在写完文章的喜悦之时,那个煞风景的理智派又说话了。 “你要切记,长文缩短啊!”外子突来的一记回马枪,打得我脸火辣辣地痛! 本性难移啊!
8月前
由于现今政府没有规定60岁以上的私人界员工必须退休,有一些商家或社团还是继续用超龄的工作人员,当然他们的薪水和正式员工有一段距离,但是他们多不会计较。 在我的友辈当中,如今还有三、四位年纪已超过80,他们的身体硬朗,还在继续工作。他们热爱工作,虽然年纪一把,子女都已经成家立业,但还是喜欢工作,每天按时上班,多数一星期上5天,习以为常,也不觉辛苦,若停下来不做,反而会不习惯呢。 最年长的一位现今已是86岁,未退休前曾当过校长。退休后即在某商行担任执行秘书,至今已30年,还能和年轻的一辈同样驾车上班,对工作认真,几十年如一日,甚获商家器重。至于另外两位,一位是之前名记者,另外一位也是退休校长,他们虽然已年达耄耋,还是热爱工作,客气说是打发时间,可以说非常难得。我对于他们年纪老大还孜孜不息工作并付出而感到非常钦佩。更难得的是有两位还是某社团会馆的副主席,可说德高望重。 至于我,退休后也曾在某商行担任书记十多年。后来因为工作场所搬迁到较偏远地区,也就不再继续担任下去。我尤其喜欢阅读名著及报章,于是从2004年开始写一些散文,多数是回忆录,投到报馆,承蒙报馆编辑的爱戴、鼓励和认同,我的处女作终于获得刊登见报。这一来使我的信心大增,试写一些个人内心想法也被采纳,也就放心继续投稿。过后也曾大胆尝试参加某社团征文比赛,结果侥幸获得优胜奖,这也让我激励不已。家人给我提供良好意见,最好将已刊登的文章装订成册,我于是将散文订成3本小册子,总共有四百多篇文章,只送给近亲,请他们多指导。在有生之年,只要有题材,我会继续写下去。 对于需用脑力或体力的以上3位难得的“勇士”,在耄耋之年尚努力不懈,不知老已降临,还能如年少时一样继续充满干劲向前冲,他们真的是“人生以服务为目的”的先锋,值得仿效!
9月前
喜欢投稿,其实说到底是想被看见的。把生活光影转印在文字里,期待他者阅读自己,透过阅读来解读揣测一个素未谋面的人,或许是这个影音蓬勃的时代最老派的行径——当这一代人都忙不迭地在镜头前聒噪着旅途奇闻、心灵哲思、人际关系或是职场轶事时,谁还存有耐性去读懂你想说或不想说的什么。 用影像偶尔露露面还可以,像客串一部杂剧般的玩票性质,但要作为主役叙述管道于我而言仍是个魔障,也许是我天生不擅面对镜头说话,更大可能是我因长期书写而养出了“文字脑”,无法一气呵成地吐出当我在写字时那般顺畅合理的内容。一开口就会破功,这我还有自知之明。 那天和一部落格友聊起自己高中时代参加的演讲比赛,我说在我那个年代,校内三语演讲比赛毋宁说是背稿大赛,只要把自己催眠成一台流畅的读稿机,稍加些不够自然的抑扬顿挫,就能成为师长评审眼中的优胜。如今回想,常被委派为班级代表的我并非演说功力卓卓,纯粹只是“背功”了得,骨子里其实非常恐惧群众的眼光,因此每一回踏上舞台,站在麦克风前侃侃而谈时,我都是硬着头皮皮笑肉不笑,甚至矜着双腿不让自己的颤抖过于明显。 或也正是多次尝试过在人前发表言论,却无能乐在其中享受底下抛来的瞩目与掌声,便明白是自己个性里闭俗内向的底蕴把我推往写字的境地。而从自己埋首案前书写的静好时光中,我于焉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在与酣畅。原来写字比说话更简单,更细致,也更有力量,那力量除了辐放出去,同时也回向给自己。 但写作与投稿有时是两回事。自顾自的写可以不必追究太多技法与格律,甚至逻辑不通、文字底气薄弱到文学磁场紊乱亦不打紧,反正是像私密日记本的书写,只为自愈自疗自我宣泄;当你想要把自己的文字投递出去,作为一篇成品开诚布公发表于当前的媒体上,就必须对文字领域约定俗成的规则有一定的理解,允许编辑运用多年来积累的文学审美眼光去评判你的写作,并承认他们的专业与自己的业余之差。 日常书写竟招惹了得失心 投稿看似一场意有所指的隔空试探,在我看来也是一回心有旁骛的心理博弈。投稿人总摸不透编辑的神秘要求,每一次投稿可能都抱着一种实验精神,在寄出自己的作品时又忍不住引颈期盼被认可;而日理万机的编辑看尽千山万水人情世故,在取舍的念转中努力梭巡茫茫人海,冀望从中寻得一眼勾人的目光。 被投篮时只能捶胸惋惜,噫叹这一回出师不利;被录用时的确欢欣鼓舞,回过头来又开始揣想那一篇文字受到青睐的成因可能有哪些,下次应否扬长避短云云。等到某天猛一回神,才又惊觉素来心无罣碍的日常书写竟招惹了那么多顾虑与得失心,是不是偏离了自己写作的初衷——那是投稿者必须自我叩问的另一层疑问了。 投稿多年,不敢说我对这件事有所心得,但除了录用与否的回函外,偶尔会收到编辑用心写来的写作建议,告诉我一篇好的文章该注意的结构完整性,或是随心漫谈时可能陷落的窠臼。非中文系出身的我想像着,这应该就是中文系教授批阅写作课学生的文章时会给出的提点吧。(编辑八卦插话:以前上课老师曾说,中文系才不以教人写作为目的呢。哈。) 写作本来就是自由心证,投稿是尝试把自己摆上台面,接受众人的批评指教,至于上不上得了台面,有时需要一点运气遇见伯乐,大多时候仍取决于一个人处理文字的娴熟程度,不过若无缘示众,我觉得也不必太纠结,就把写字这件事回归到自己和自己之间吧。
1年前
2年前
今天按开电子报,一如既往先到《小星洲》去报到,看到学校和学生的名字上报了,我禁不住欢呼起来,赶紧给每一位学生的作品截屏,再一一发送给他们。我想第一时间跟学生或孩子的家人分享喜悦呢!信息刚刚送出就接收到两位母亲的快乐了,还问明什么报纸,估计下线后就冲出门购买《星洲日报》去了。 网课后的复课,总觉得孩子们的学习动力少了好多,我还能在言语和课业中寻到积极与热情的只有零星的几个孩子,大部分的他们只求交差就好的心态让人忧心。网课近乎一年的时间里,书写的功课面对无数难题,除了心态上的懒散,最大的阻力来自孩子们内心的不自信和依赖感,他们宁可抄写参考范文也不愿动笔自己创作。这个年龄该拥有的思考与表现自己的热情都在枯燥空洞的网课生活中被捆绑了。 给孩子们松绑,引领他们寻回热爱思考与积极表达的情感是复课后的目标,虽只有短短几个星期的上课时间,但足以让老师在书写课上亡羊补牢。复课后的书写,我成了活动字典,随着孩子们的积极发问,我把他们一年来丢失的华文字都写满在白板上。写着,改着,他们的作文错字渐少,内容不再空乏,发下题目也少了踌躇,这每一个小小的改变都鼓舞我心。那些用心写下文章的小作者,还有那些进步显著的孩子,我想给他们持续创作的动力,所以有了后来的《小星洲》投稿。在病毒完全颠覆传统教学之前,我给孩子们的表扬是抄写文章后张贴在课室后方的布告板上,而今的布告板早已变成荒置的摆设品,抄写张贴也没了表扬的意义。 为孩子们投稿,给日子投下一个希望,作品刊登也给他们的表现与进步一个肯定。上报的虽然不是自己的作品,但比较起来我更快乐。
2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