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拔牙

3星期前
编按:你沒看错,这里依然是阅读版,不是医药版。【读家】谈药?谈的是什么呢? 英语的“药”(drug)一词,来源于古法语,意为“晒干的药草”。根据词源,植物在过去是非常重要的药物来源。1991年意大利厄兹塔尔阿尔卑斯山脉冰川下挖掘出来的“冰人奥茨”,就是一个佐证:科学家发现他的肠子感染了鞭虫,而他随身携带的一种蘑菇,就具有杀死鞭虫的功效。 另一方面,鸦片作为最古老的药物,源自小亚细亚的罂粟。苏美尔人因为它可带来愉悦,就以“忘忧药”称之。然后辗转经由阿拉伯商人带到希腊,因能止泻而成为治疗痢疾的药物。然而在16世纪前,药物的使用往往也参杂了迷信和超自然元素,因此“猎药”过程所需反复试错的毅力,运气也很重要。 一直到1543年,时年28岁的德国医生瓦莱里乌斯·科尔都斯(Valerius Cordus)出版了《药典》(Dispensato-Rium),附加在药物上的超自然迷信色彩才渐渐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颇具现代科学精神的实证主义。其后,哥伦布开启了大航海时代,猎药的足迹也开始遍布于异域的树林。奈何殖民者的脚步,却因热带流行的疟疾而踌躇不前。最后,药剂师从南美洲发现一种叫金鸡纳(Cinchona)的树皮,萃取出可治疗疟疾的奎宁,这僵局才宣告打破。从此殖民掳掠之道,变得愈加顺畅。 ◢想像一下,拔牙不用麻醉 乙醚(Ether)用于麻醉病人,但科尔都斯当年成功合成乙醚后,只是把它当作治疗咳嗽的药物。之后的3个世纪还被用作化学溶剂或治疗头痛、眩晕、癫痫、风湿病等其它疾病。1846年10月1日,《波士顿日报》(Boston Daily)报导了牙医威廉·莫顿(William Morton)为病人无痛拔牙,受到著名医院医生的关注。 当年麻醉药还未问世,为免病患在手术过程中遭受过度折磨,医生必须速战速决。尽管有助手帮忙架住病人,血溅手术现场仍是家常便饭,更可怕的是病人挣扎时,助手的手指甚至是病人的睾丸,都曾不幸遭切伤。术后病人因坏疽而死的几率,也高得吓人。 1846年10月16日,当时最好的医院——麻省综合医院决定进行一场公开手术,以测试莫顿的麻醉方法是否有效。手术当天,颈上长了一颗巨瘤的病人躺在病床上,护理人员立在一旁严阵以待。病人在乙醚的作用下渐渐沉睡,冷森森的手术刀在其颈上滑行。50个好奇的吃瓜群众屏息凝视病人的反应,然而,病人毫无反应,胸脯平缓地上下起伏证明了他还有生命体征。最后病人手术非常成功。 有了著名医院的背书,医学界对乙醚的需求量暴增。然而当时的药房都是地方小药房,不仅供应不充足,而且每家配方剂量不尽相同。更糟糕的是,合成乙醚的作业技术含量高,一般小药房合成出来的成品品质不佳,这很容易危害到病人的生命。因此,医生急需一个可以信赖的标准化配方。有市场就有供应,由爱德华·罗宾逊·施贵宝(Edward Robinson Squibb)所创立的施贵宝制药公司(E.R. Squibb and Sons)应运而生,这也为工业化制药的时代就掀开了序幕。 制药进程迈入20世纪后经历更快速的变化。《猎药师:发现新药的人》在之后的篇章也给我们带来很多令人大开眼界的故事,然而我想让读者们自己去挖掘。除此之外,若要了解一下比较近代的制药故事,不妨读一读梁贵柏的《新药的故事》。当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关于“河盲症”的篇章。 默沙东实验室从日本静冈地区伊藤市寄来的一份土壤样品中,发现了可杀死寄生虫的活性物质。即使稀释了很多次,效果依然不减;这就是伊维菌素的由来。无论人用或兽用,年销售量数以亿计。河盲症在沙哈拉以南沙漠地带肆虐,造成一些村落5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失明的患者甚至高达60%。出于人文关怀,默沙东决定不计较得失,对该地区长年提供依维菌素,以解决河盲症的问题。这项事业后来获得各大组织的合作并扩展到其它地区。 ◢猎奇疗法:吃土、颅骨钻孔 在医疗的历史中,难免会因为病理知识不足而出现一些令人侧目的疗法。《荒诞医学史》一书绝对能够满足我们的猎奇心态。吃土治病、为治疗头痛、癫痫或精神疾病而给颅骨钻孔。另一方面,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把公牛脑袋塞入面包,然后把这“夹馅”面包绑到病人头上权当治愈精神病的偏方,可真让我脑袋“清奇”了起来。惊吓诙谐还能长知识,万勿错过的一本好书。 药物问世,除了科学家孜孜以求的严谨态度,更多时候肇起于先贤的启发,而且往往会带来出人意表的演变,在《Ten Drugs:How Plants, Powders, and Pills Have Shaped the History of Medicine》,作者就是以这样的角度为我们剖析药物如何形塑世界。 爱德华·詹纳(Edward Jenner)是我们熟知的疫苗之父。奶牛工是天花疫苗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我们却总是有意无意地忽视几位颇有先见的女性的贡献。玛丽·沃特利·蒙塔古夫人(Lady Mary Wortley Montagu)出生于名门望族。尽管如此,聪慧有主见的她却选择了与非家族看中的有为青年结缡,并于1713年迎来了他们的长子。好景不长,她的弟弟在一场天花疫病中逝世,而她自己也在两年后遭受天花袭击。虽然逃过一劫,她的容貌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后来,她随丈夫出使奥斯曼帝国。她看到当地人使用特殊器具把较轻微病症,且已痊愈的病人痂皮和脓液混合物,放在健康小孩手臂刮出来的伤口上,以此催发疾病并引发针对天花的免疫反应。她深深为之着迷,并决定在当地为儿子接种(engrafting)。 回到英国后,本想推广君士坦丁堡的天花接种法,却遭到医学界的强烈反对和耻笑,❶宗教原因,当时的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教世界互不信任;❷性别原因,医药界由男性宰制;❸当时“四体液”说在医学界占主导地位:医生一般都会为病患放血催吐以便四液重新趋向平衡,达致医疗目的。1721年,天花再次袭来。有了儿子的成功案例,她觉得先在上层阶级展示接种的方法。这一次的展示不仅受到贵族追捧,也获得皇族的关注。尽管当中还是经历 一些曲折,但有了皇室背书,推广之路平坦许多。就连前面提到的疫苗之父——爱德华·詹纳也是受益者之一。 制药的成品往往会与最初制作目的南辕北辙,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让男人重振雄风的威尔刚(Viagra)原本是用来治疗心绞痛;西罗莫司(Rapamycin)用作冠状动脉支架的涂层,但其最初的研发目的却是为了治疗运动员的脚气和酵母菌感染。因此制药过程充满很多不确定,幸运的话,或许能推出如上所述的爆款,不幸运的话,往往挹注几十亿都如泥牛入海。珍惜药物,不滥用,不浪费,那就是我们一般人能做到的最基本用药伦理了。 相关文章: 【读家说书】吴惠春 / 你对民主失望吗? 【读家说书】吴惠春 / “揭秘”人性善惡的根源 【读家说书】吴惠春 / 阅读要主动出击! 【读家说书】吴惠春 / 谁会爱上极权国家 吴惠春 / 病毒没你想的那么坏? 妈妈(上)/吴惠春(爱大华) 妈妈(下)/吴惠春(爱大华)
1月前
3月前
(新加坡22日讯)分享如何保持口腔健康, 黄俊雄说最怕拔牙,曾经拔牙后脸肿了约5天。 担任牙膏品牌大使已12年的黄俊雄昨日出席保健展时说,他每隔6个月会去检查牙齿,不过,其实自己小时候很怕去看牙医,现在还是会有一点点怕。 而他最怕的是拔牙,“曾花了一个多小时拔智慧牙,整个过程还蛮折腾的,之后脸还肿了约5天。” 黄俊雄拥有一口整齐又洁白牙齿,不过他透露自己其实有2颗虎牙,所以去拔了4颗牙再移位戴牙套,绑了9个月才拆掉,他表示在那期间影响了发音,挺麻烦的。 曾谈过5次恋爱 黄俊雄目前还在忙于拍摄长寿剧《只此一家》,预计11月中会杀青,杀青后他打算休息去旅游,充实自己。 黄俊雄昨日也和黄炯耀一起出席《只》见面会,他提到剧里的角色是第一次谈恋爱,所以挺肉麻的,不过黄俊雄本身已有5次的恋爱经验。 黄炯耀演开朗型抑郁症患者 黄炯耀在剧里从事装修行业,在保健展的见面会上,他分享自己曾遇过令他头痛的装修商。他说,自己其实会尽量妥协,除非是涉及安全措施。 黄炯耀也稍微剧透自己饰演的角色郝健患有开朗型抑郁症,在别人面前都会嘻嘻哈哈的,但其实内心是痛苦的。 他也因这个角色,更了解开朗型抑郁症患者。 “需要多注意身边爱的人,不要因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很开心就觉得他们没事,而是要深层地去关心他们是否真的快乐。如果发现他们面对抑郁困扰,需要多给他们关心。”
6月前
我是政府诊所工作的小牙医,热爱分享日常生活点滴,普及教育,改变护牙迷思,志在“show”牙解惑也,希望能改变人们对牙医的既定印象,看牙医不再是心惊胆跳,魂飞魄散的经历。 在政府牙医诊所做工会遇到各种奇葩的病人。记得有一次,来了一个80岁的老太太,老人家虽年纪大,可牙齿齐全,堪称老人甚至是年轻人的典范,我不禁赞扬老太太护牙有功,老人家一脸骄傲地说“当然,我每晚都用线来清牙缝”,说完从兜里拿出缝衣线。 她老伴见我脸一沉,忙说:“我跟她说了好多次,要用牙签,这货肯定不行,哪像我牙签清理得多干净。”我头脑嗡嗡作响,整个人傻掉了,连忙解释缝衣线可能会损伤牙龈,不干净甚至会导致牙龈发炎;牙签则会导致牙缝加宽,更容易嵌塞食物,导致恶性循环。经过一番解说,两老也答应会购买牙线和适合他们的齿间刷来清理牙齿,我这才松了一口气。 上帝叫她去拔牙 还有一次,我在为一个5岁小女孩看诊后,转向她7岁的姐姐时,她俩的妈妈突然看着我,问我;“你会广东话吗?等下问诊我大女儿时,你说广东话吧!”我暗暗惊呼:“怎么俩娃不同人带的?”就在我用那半咸不淡的广东话问候姐姐时,她妈妈在旁已笑得东歪西到,接着用广东话说:“你跟我说广东话,不是对大女儿说。”我瞬间明白怎么回事,尴尬地一笑,继续用华语跟小妹妹沟通。原来妈妈担心女儿听到打针拔牙的单词会哭,就想用女儿听不懂的语言与我沟通,怎料我摆了大乌龙,闹了笑话。 当然我这半桶水的广东话弄出的笑话何止一桩,病人来登记的时候都需循例问病史,有的老人家只懂方言,我硬着头皮操着那TVB戏学来的广东话问:“阿姨,你食乜yuk?(你吃什么药)”老人家说,“我啊,我乜嘢肉都食,羊肉、猪肉、牛肉……”(我啊,我什么肉都吃,羊肉、猪肉、牛肉……)整个把我愣呆了,而一旁的同事早已笑弯了腰。 还有一次,一个老人来见我同事,我同事看着那满口烂牙,好奇病人怎么拖到现在才来拔牙,她跟我同事说是“它”叫她来拔牙。同事吓得魂飞魄散,以为病人可以通灵,经仔细询问才发现病人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有天上帝“传话”给她让她把牙给拔了,这才让她下定决心顺从祂的旨意前来看诊。我这同事还打趣道,上帝真忙,连牙齿都归祂管了。 不过,这还不是最特别的,有一次,一个三十多四十岁的妇女来检查牙齿,得知要拔牙时,跟我示意她要出去拨电话问过丈夫意见。我一脸震惊,怎么结婚后另一半管得那么宽。类似的事件还不少,除了要问过丈夫的,还有的老人家拔个牙得经过儿子的同意。有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从第一次检查牙齿时妈妈全程陪伴,并在询问牙痛病史时小伙子俨然一副不管事的模样,全程不发一言,妈妈却好似小伙子肚里的虫,图文并茂地解释那牙如何折磨她儿子,到第二次小伙子来拔智慧牙时更是全家人在外紧张守候,那大阵仗还真叫人难忘。 牙医真的一点都不可怕,只是很多人都妖魔化看牙经历。还有的男士一身魁梧,却在拔牙时拿出自备的麻醉牙膏,示意要同事打针时先涂抹一番,并在针头还没扎进牙龈前已喊声连连。娇小玲珑的女同事和那一米八的彪形行大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后,还是建议大家每半年检查一次牙齿,千万不要等到蛀牙变大到难以修补时才来看诊,毕竟小蛀不治,大蛀难救呀…… 【星云】长期稿约/我们这一行 电邮:[email protected] 来稿请注明:我们这一行 •文长勿超过1000字,可附上相关照片。 •请于稿末注明中英文姓名、身分证号、联络地址、银行户头、电邮等作者资料,否则恕不录用。 •文章经录用,除了在平面媒体刊载,本报也拥有作品上网、录影、录音、改编等其他使用权。
8月前
1年前
新年前我拔了一颗牙。那是长在第一大臼齿内侧的牙,左右对称,与我和平共处数十载,既不疼也不痒,我也没把它们放在心上。最近做口腔检查时,遇到一名戴着口罩只露出眼睛也很漂亮的女医,她说若不拔掉导致牙髓坏死就糟了。为免后患,于是答应连根拔起。 拔牙后留下的血窟窿恢复良好,不知不觉就愈合了。 我没长过智齿,心想这两颗错位牙会不会是它的化身。女医建议我3个月后再来拔掉另外那颗无用之牙,永绝后患。 牙齿是人体中最硬的器官,除了咬嚼食物,对于辅助发音也起了重要作用。俗话说“齿白七分俏”,拥有一口洁白整齐的牙齿,笑起来更有底气。 想起一些关于牙齿的成语:张牙舞爪、龇牙咧嘴、明眸皓齿、以牙还牙……还有古诗词中描述牙齿的诗句,如李白的“向君发皓齿,顾我莫相违”、李贺的“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卢照邻的“丹唇间玉齿,妙响入云涯”、陆龟蒙的“皓齿还如贝色含,长眉亦似烟华贴”,可见古人皆以女子牙齿洁白为美。 《山海经》中有黒齿国的记载。相传唐高宗宠幸过两名来自东瀛的妃子,第二天发现她们笑的时候露出黑黑的牙齿,加上没有眉毛,脸上涂满白粉,活像百鬼夜行中的女鬼。皇帝被吓得半死,遂将她们打入冷宫。黑齿国应该就是古代的日本。 日本的染黑齿习俗延续了千年,古典名著《源氏物语》就有染齿的描述。当时的黑齿是贵族女子的身分象征,形成日本特有的物哀美学。 牙齿二字在日文是分开使用的,“牙”(kiba)一般用来形容动物,如獠牙;人类的用“歯”(ha)。因此牙科在日本叫齿科,牙医是齿医。 日文的智齿相当奇葩,叫“亲不知”(亲知らず),意即“父母也不知道”。一般人的智齿是在25岁之前长出来的,因古时日人寿命较短,孩子长智齿时父母大多已经去世,故而得名。智齿的生长期因人而异,也有终生不长智齿的。智齿似乎性格不太好,总以各种奇怪的姿态出现,躺着、斜着或横着长的大有人在。有些脾气不好的还会骚扰邻牙,形成龋洞,让人体会 “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 是怎么回事 。 日本厚生省从1989年起大力提倡“8020”运动,据说2016年已达成50%目标。世界卫生组织(WHO)也于2001年提出80岁20颗牙口腔保健指标。他山之石,可以攻错。若要达到目标,还得从重视口腔卫生开始,养成定期检查口腔的习惯。若是忽略了牙齿发出的讯号,小问题拖成大问题,好牙变坏牙,可能铸(蛀)成大错,为时晚矣。 倘若我能活到80岁,还能用一口真牙吃东西,再也没有比这更幸福的事了。   更多文章: 叶蕙/像她这样的一位作家 叶蕙/名为初恋的咏叹调 叶蕙/谁可以当网红? 叶蕙/我也是雨晒子 叶蕙/驾驶我的车
1年前
1年前
1年前
2年前
“我在牙医诊所候诊。” 进入牙科诊所,护士叫我等候,这是医疗常态,其实无论到哪里,心里总储存着“等”的字库,在病疫期间岂能例外!利用空隙时间,我给友人发上述短讯。 马上接到他的回音,写道:“老弟真是勇士,你知道医疗中最近距离的接触是牙科吗?” 活到耄龄鬓发如霜,对医生张口龇牙,次数也束发难数了,在病疫期间那种距离的危机我心中有数。但是,连续写了两星期的“忍字”,最终也得挂上白旗,乖乖就范了。 这段行管令不断变脸的日子, 只有“守护自己,守护他人”这句谏言,是政府施法中最受用的慓悍性警句,可圈可点,而且放诸天下皆宜。我虽接种了两剂辉瑞,但Delta病毒这千变魔女,万一不防就陷入圈套,我依然谨慎为上策。 耄龄仍存有半数牙齿,也算照顾得宜了。这是我早餐后刷牙,晚餐后清洁的长年赓续所赐,而遗弃我远去的几乎为后长的臼齿,臼齿长在嘴巴后方,清刷难到位,所以最先离席——离开主人。 自己以指揣摩,尚存12只残牙,比半数略低。我称之“残牙”,并非谬论,事实这些牙齿的咀劲已非昔日可比。想当年咬甘蔗,不必削皮,大口大口咀嚼,吐出雪白的渣滓连蚂蚁都不瞧——干洁到余味全无了! 还有我生平最爱咀猪软骨,进入口中,清脆的“涮涮”声令同桌食客羡慕不已。或许年青时牙齿过度咀劲、过度磨砺的结果,招受老来的折损——锋芒之后,必招损益,谏语诤言啊!却也有牙医谬赞,80过后有牙齿若此,不多矣! 牙齿随年龄而腐坏,正常现象啊!何必太介怀,坦然接受事实吧,我常常为自己解忧。然而,牙齿腐蚀的次数越来越频密,冠病之初“冒险”拔除了一颗,因为爆裂,一颗牙剜两根齿脚,其痛难忍,形成拔牙以来最大的伤痕。 自己牙齿自己动手 伤痕距今才一年,再有牙齿不安分了。用指头探索,是腐蛀困惑,以现在的疫情每天过万的劣势,就暂时缓一缓,就没有找医生的意念。可是,那腐牙不肯妥协,且变本加厉,一到饮食就发出障碍讯号。 老伴见我坐立难安,忽然放话:“你连头发都能自己修剪,试试不求医生,自己牙齿自己动手吧!”自己拔牙的创意,当然是老伴拿我来调侃。若真能拔牙不求人,牙医诊所可要关门大吉了! 这话却让我想起先考,他老人家确实拔牙不求人。说50年代缺乏牙医,那也属实,作为一个10岁的朣朦孩童,我不知道别人牙痛怎么解决,父亲却用自创的拔牙法,从不求人求医。 父亲的主轴是一支8字型的钳子(spanar),用一根约5、6呎长的普遍细绳子缚住钳子腰间,绳子另一端系紧蛀牙,然后1、2、3……将钳子向前一摔,腐牙即被绳子扯脱,掉落在几呎之外的地上了。 没有施麻醉药,就这么硬生生地将蛀齿扯脱,我不知道老爹痛不痛,如何止血。因为妈妈、二姐和我连看一眼都胆怯怯。我只知道,父亲有两天都喝稀粥,不敢啖米饭。 今天重提,老爹创意的拔牙仍叫我毛骨悚然。老人家虽胸无大志,单凭拔牙就勇气十足,叫人敬佩!87岁告别前,前面的切牙依然硬若汤匙,咀劲十足。 当然我缺乏父亲的胆识,没能效法铁钳和绳子去牙止血的勇气。我只能寻找牙医解决牙病。我致电话几间牙医诊所,都没人接听,显然因冠病暂时闭门谢客,以策安全,毕竟人命比金钱珍贵。寻寻觅觅,总算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一所牙医营业,每周一开半天,周三全天,可是回话说两周都fully book,要等下半月才有空档。 过下可惨了,我的蛀齿可不能再等了呀! “可安插让我先解决痛楚吗?我已忍受超过两周了!” 千呼万唤之下,终于捎来佳音,“你就下午来吧!”这比中彩票还兴奋! 等约20分钟,被招进入诊疗室,首先关切接种疫苗的事,这环节当然轻骑过关。我斜躺在旋转椅子上,张口龇齿,医生用仪器确定壤牙,然后说:“爆裂了!” “爆裂”一词是我拔牙的忧伤,唯千辛万苦争来的位置,岂能轻易放弃。回眸间,医生已准备就绪。还好,医生年轻但手法细腻,注射麻药微痛,不久半边脸进入麻痺状态,医生适时钳夹并用,在毫无知觉之际她已挟住一只烂牙,是突出的部分爆裂,非牙根。 无须剐牙肉寻“根”就解决了烂牙,全身不禁轻松起来!
3年前
3年前
7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