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新教育

版画(printmaking)在美术界里与油画、水彩画、国画、素描等艺术创作形式占有一席位。很多纯美术创作者多多少少都会尝试创作版画,挑战不同的艺术模式,让想法呈献出来。 纯美术系的课程架构上,也少不了版画这一科目。版画的定义,是具有间接性、复数性的特色,运用传统印刷的技术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凸版、凹版、平版、孔版4大类的印刷原理,各版种还可细分各种不同的制作技法。常用的各种技法包括木刻、石版、绢印、浮丝版、混合媒材等等,近代因电脑科技的发达,还多了数码版。 达尔尚艺术学院3月18至31日,举办了“2024年马来西亚─亚洲版画交流展”,邀请来自韩国、日本、澳洲、台湾、印尼和大马的艺术家和该学院学生,展出约50幅版画作品。 这些艺术家很多是数十年持续不断地创作,在他们的创作生涯中,为何选以版画为主?而初试版画创作的艺术家,对版画又面对什么挑战? 报道:本刊 关丽玲 摄影:本报 林明辉 版画作品图由达尔尚艺术学学院提供 锺有辉(台湾) 版画给予再出发的机会 创作版画已有50年的台湾艺术家锺有辉说过这么一句话:“从事绘画设计、艺术相关创作的人,只要玩过版画的话,回过头来工作时,会发现,版画给你了再出发的机会。” 他说:“全世界的画家如毕卡索、米勒、达利等等,他们除了画油画以外,一定都做版画,因为版画的发展性,比其他的规模要高。” 锺有辉是台湾现代版画的重要推动者之一,获奖无数。他师承台湾版画大师廖修平。70年代,廖修平从国外把版画凹、凸、平、孔的技法带回台湾,锺有辉忆起当年大家都对各式样作画方式的版画很感兴趣。 “廖修平已经88岁了,我现在也78岁,版画的传承换我们来推动。”锺有辉与一班版画艺术家共同创立十青版画会,从当初的10人,增加至现今的38人,他是创会会长,今年9月将庆祝50周年,非常积极的推广台湾版画艺术。 锺有辉于70年代从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来赴日本筑波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那里开始接触先进科技艺术与现代版画。他现担任台湾美术院副院长、台湾师范大学国际版画中心艺术总监。 版画面貌多样 版画在美术领域是很重要的一环。除了画画以外,很多画家很愿意尝试版画,锺有辉认为,版画发展机会比较多,可以尝试比较前卫的美术形式,不论是立体或平面,只要愿意去碰,就可以应用。 创作版画50年的历程,锺有辉产出多个系列作品,如卷帘系列、心窗系列、万象与缤纷系列等等。他以大自然的草叶图像为主体创作的作品居多,创造力旺盛不减退。这次带来亚洲版画展的作品,是万叶能量系列的《藏能量》,采用数码印刷手法。除了传统版画,他勇于尝试多元技法,包括画作印在不锈钢上面、绢印、玻璃、陶瓷、复合媒体的汽车装置和服装秀,挑战不同的媒材。“只要尝试,就会做出不一样的东西。” 提到复合媒体的汽车装置,锺有辉是买了一台旧车,把车子与画合成,印在汽车上面,服装秀就是用他的油画印在衣服上。 “我的灵感来自生活衣食住行。不要把版画局限在平面,版画的面貌是多样性的,像这次展览有艺术家融入AR。只要可以想像,就尝试去做吧。” 对于常用叶子作为创作主题,锺有辉说:“我不常用花卉,花一下子就没了,叶子有颜色变化。每种植物都有其用处都跟人差不多都有各有各的用处,叶子虽然常绿,但变化很多,变成枯叶之后有不同的面貌,制造各种效果、造型,我用叶子,一直用无穷尽的。 数码时代版画会越做越好 来到讲求速度的数码时代,甚至出现AI取代数码艺术。对此,版画会否遇到挑战?“现在版画也用数码来辅助,并不是说完全靠AI ,版画还是需经过人来创作,这点不会丢掉,而且会越做越好。版画创作不一定是慢工出细货,也可以很快和粗犷的展现。” 锺有辉进一步解释,无论是先手工之后用电脑辅助,或者数码作品再手工加工,还是需要人动用脑力去做,版画之所以叫作“printmaking”而不是“print”就是这么定义。 有关版画的鉴赏,锺有辉说:“版画的鉴赏跟欣赏一般绘画、名画一样,都是从色彩结构去看,而不论技法。论技法是我们从事版画工作以后,认识了各种版种,跟一般的鉴赏最大的区别是会分辨技法。” 对于数码版画的争议,锺有辉抱持开放自由的态度。他认为应纠结于创作是由人本身出发。数码版画的接受度,若是在比赛就要列明清楚参赛规则。 金炫辰 Kim Hyun-Jin(韩国) 创作是活下去的动力 “2023第86届台阳美术特展版画部获银牌奖”、“2022 新北市美展版画类获第一名”,2020 年在台湾办了《呢喃细语》金炫辰创作展,还有其他联展等等,66岁的金炫辰一直持续不断地创作,这种源源不绝的创作能量,她说:“创作给我有活下去的一个动力,很大的喜悦。就像我每天吃饭一样,是维持生命的动力。 说得一口流利中文的金炫辰是韩国人,毕业自韩国庆熙大学美术系,因想对中国画(水墨画)有更深的造诣,选择到台湾留学,她在1983年毕业于中国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后来跟台湾人结婚,自此定居于台湾。 除了版画,金炫辰也有其他不同类型的艺术创作,如复合媒体、素描等等。 “我一开始什么都做,曾在出版社画插画和翻译,版画是来到台湾才学的,二十多年来,创作以版画为多。 版画能安住心 跟许多艺术家一样,金炫辰的创作灵感来自生活,创作版画初期题材就是她小孩的涂鸦,后来从阅读、圣经中,创作想法从各个方面浮现,她习惯把想法记录在笔记本,再转化成艺术作品,有绘画,也有版画。 版画创作对金炫辰来说,可以安住心,因为必须很专注。“版画讲究对位,对位的时候要非常专心, 只要错过0.1公分,那整个作品就要毁了。版画创作,就像冥想,整颗心和精神都专注在里头。” 金炫辰多创作木刻版画,她愿意花长时间创作,例如作品中有12种颜色,她每天只能印一种颜色,尤其住在台湾,湿度很高很难干,等颜色干后合起来,可能要好几个月才能完成一幅。 “我的工作室属家庭式工作室, 不能够用很多种器材或用品,木刻版画需要的是一块板、桌子和压印机,比较简单的设备。” 不局限自己 多尝试 金炫辰从小就在艺术氛围中成长,她母亲也是一名国画师。询及怎么培养一个孩子的艺术涵养,她说:“给他一个自由的环境和思想,不要给太多的限制,每个小孩都有与生俱来的天分。 小孩在幼稚园阶段的画非常天真,甚至让人感动,虽然这阶段的线条和色彩还不完整,但很奇怪往往进入小学之后,那些天分会慢慢不见了,好可惜!是不是正规教育给他太多的限制 ?虽说有规定教起来可能方便,但是小孩这样被阻挡的话, 会让他原来的天分消失。” 金炫辰原本可当老师,但是她觉得自己较适合纯粹创作。当一个全职美术创作者,她建议年轻人先不要规定或限制自己是要专注油画、版画、艺术装置等等,多阅读、看电影也好,都是很好的灵感来源,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产物,给自己多思考的空间 。 唐俪祯Terri Tang(澳洲) 将环境课题画进版画 多媒体艺术家唐俪侦原是台湾人,毕业于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美术系,美国莱斯大学美术专业学士以及澳洲新南威尔斯大学美术及设计学院版画硕士,现已移民到澳洲。 她也是一名多产的艺术家,作品常以环境关怀为议题,主要以绘画、版画、装置等形式来传达创作理念,经常举办个展及受邀参展国际艺术交流展览。她的作品获台北市立美术馆、国立台湾美术馆、宜兰美术馆、美国莱斯大学、罗马尼亚Cluj-Napoca美术馆、澳洲悉尼The Mint及Willoughby市政府等机构典藏。 唐俪祯于2023年10月成功举行了长达5个月基隆八斗子的国立海洋科技博物馆“孤独的岛·孤独的灵魂”个展,此系列作品描绘主题是台湾的海洋岛屿。 幻想出来的创作 是给世人的警讯 她的创作主轴一直以来都与环境有关,如针对空气污染,她曾用口罩刺绣“PM2.5”装置艺术,口罩上面的灰黑色是微生物,金属颜料代表重金属的污染,提醒世人我们虽然看不到微小的细菌,可是它们实际跟我们同处在这个世界上。 唐俪祯透过新闻等讯息了解地球环境议题,之所以那么关心,是因为她喜欢动植物,连带会关心动植物的栖息地 。她曾为此主题创作了一系列的装置艺术,数年前在澳洲展出,以陶艺捏出动物造型,放进玻璃容器,类似玻璃盆景的概念。 唐俪祯曾任澳洲悉尼Hornsby NSITAFE美术系技术助教,后来全职专心创作,从大学毕业至今,创作资历长达40年,包括将近十个系列的版画作品。她分享2019年的《混种人》系列,表达的是环境的改变,很多生物为了要生存下来会不断演变,以适应已变坏的环境。没办法变化适存,就只好走向灭亡。所以她创作的“混种人”长了翅膀,穿着铠甲,根据不同的环境而变化。 “我们的世界是越来越糟糕,人的力量还是没办法解决污染的问题。我幻想出来的创作,看似来帮助我们解决我们人类产生的问题,但其实也是一个警讯,希望大家回头再多关注我们的环境 。” 传统技法与数码结合方能走得更远 询及唐俪祯如何看版画创作,尤其来到讲求速度的数码时代,“其实版画创作是很辛苦,全世界都一样,都属于小众。在我以前的年代是没有数码版画,后来数码版画出来,大家也接受了。”唐俪祯解释,版画其中一个定义是可以复数,数码版画符合这点,因而也被承认为版画的类型。 年轻创作者要如何选择他们之后的艺术创作路?现在版画的趋势有混合媒材、数码版画,但对唐俪祯而言,数码化少了手作的温度。她建议可以从传统技法学起,再加上数码方式混合创作。“年轻人的优势就是掌握数码技术,但传统的精华也很不错,希望他们能够传承,这样他们的路才会走得更远。 唐俪祯也提到,传统版画还有一个门槛,就是要有工作室,石版、木刻等都要有不同的器材和设备,数码版画只需有电脑就可以了。学生可以先跟老师学各种版画类型,确定了才设置工作室。 Edward Ong(马来西亚) 第一次尝试版画创作 Edward Ong是创意公司Borderless 创办人兼创业总监,从事传播及品牌设计、广告撰稿工作。来自市场行销背景的他非艺术学院毕业,靠自学投入广告界。 他在亚洲版画交流展中以海报方式呈现本地糕点的色彩。“我们的工作是通过文字或图像说品牌故事。版画对我来说,是另一种说故事的方式。” 这是Edward第一次尝试版画创作。“我们常看到糕点,那糕点要如何以不一样的面貌呈现?我就以版画呈现糕点的色彩。” 《糕点系列》的版画,就如他曾经办过一个故事展览,以超过100个版本,通过不同的排字方式呈现《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包括俳句、食谱、对话、黑色诗歌、星球大战等等。 印刷不会消失而会进化 对Edward来说,跟数码比较,印刷是一个一对一的关系,成品直接出现在你面前,有直接的感受力。“所以我不觉得印刷会消失,反而会为了观众而进化。” 他认为,在创意界,最重要的元素是对做一件事的渴望和好奇,要不就只能每天做同样的事。他会尝试用不一样的方式去表达想法。 谢佩雯(马来西亚) 用不一样的手法呈现想法 达尔尚艺术学院的“2024年马来亚西─亚洲版画交流展”是该院平面设计系所统筹。 达尔尚艺术学院平面设计课程主任谢佩雯解释,现代平面设计已不局限于平面而已,也可以不同的形式呈现,例如加入动画元素,很多广告都不一样的呈现方式。 之所以涉入版画,我们很鼓励学生以不一样的手法呈现想法,如版画设计可以电子打印,或结合数码和手工。传统的印刷版画也可以运用在设计,国外有很多手印海报、书本,还有书店会看到一些书籍独特的印刷、折叠方式、各种材质等等,都是来自纯美术的概念。现在讲究跨领域,集合才能,平面设计讲究的就是有很好的设计概念,再用各种手法来呈现。 “具特色的呈现方式,在广告界、设计界里面是吃香的。传统的手法都很好 ,只是看大家如何运用。” 办展促进观摩与交流 版画设计不是平面设计课程的科目,但有其他科目的功课需求而需要制作不一样的作品时,学生可以采用版画手法来制作。“当然我们也有教数码技术,掌握多点技能,就像手里很多武器。我们非常在意栽培学生的研究和分析能力,能够研究市场、受众群的“痛点”和需求、思辨能力、持续性发展、全球趋势等等,最后才来讨论设计。栽培未来的设计师,并不是在电脑前懂得操作就足够,而是让他们符合国际竞争力。” 谢佩雯指出,透过亚洲版画展,促进互相观摩与交流。不同国家的艺术家会采用不一样的艺术手法和媒材,有的甚至在我国买不到,所以刻意经营这层交流关系,可以互相学习,拓展学生的视野。 因版画印刷手法燃起学习之心 谢佩雯也在版画展中展出一幅作品《Run》,是以凝胶印刷和绢印的纯手印制作手法。她除了教学,也不停创作。“我本身喜欢艺术,有时设计是需要符合市场和客户要求,但自己想抒发情感时,会有想创作的作品。我的专长是插画和设计,多数是用电脑作画。数年前到国外参展,看到其他设计师有不一样的版画印刷手法,就开始学版画,做比较多的是木刻版画,最近则尝试凝胶版画。 其他版画作品 “2024年马来西亚─亚洲版画交流展”其他画作,可看到不同的版画技法。 1. 台西国际彩绘村推动者丁仁桐的作品《艺术象征》 混合媒材 59.4cm x 42cm 民间信仰是文化和艺术的基础,是基于人们的需求。 在传统社会中,当出现问题时,人们会向神祇求助指点迷津。在民间信仰中,神祇大大小小的护身符被用来安定家宅和保护安全。神祇赋予的护身符用来消除或压制邪恶之灵。这也是一种舒缓灵魂的美妙方式。 2. 研究日本浮世绘及江户绘画的国际浮世绘学会会长小林忠的作品《Ruli》。 Mokulito(一种木平版技法) 37cm x 47cm 大自然不断地变化,从不停歇。即使看起来相同,它也永远不会再次出现。 这朵花今年再次在花园里开放,但与去年的有些不同,明年的花将以不同的方式绽放。我被这一瞬间的盛放所吸引,这只会发生一次。 3. 达尔尚艺术学院纯美术课程主任黄竞标作品《回到日常》 木刻 61cm x 86.5cm 街头上展现了一个场景,揭示了在长时间的行动管制令后得到解放的社区。黑白木刻生动地描绘了在行动管制放宽后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随着人们恢复日常生活,这件艺术作品捕捉到了集体回归正常状态的本质,标志着人类生活与现有自然世界之间共生关系的视觉叙事。 4. Nipatsara Bureepia & Linda Intralak(泰国)作品《能量的延续》 木刻、AR(扩增实境)70cm x 80cm 这幅木刻艺术作品以其复杂的圆形设计和单色调表现了生命和能量的永恒循环。中央的空白区域,被一系列动态的锦鲤、龙、虎、迦楼罗和凤凰所环绕,象征存在的连续流动和转化。通过AI,这件艺术作品超越了其物理边界,提供了一个随着时间和空间展开的叙事,邀请观众以一种具体、互动的方式参与到无限概念中。这种传统艺术和现代技术的融合引发了关于这些永恒概念持久意义的对话。 更多【新教育】: 留学台湾 申请途径多 藏在童书里的社会现象 瑞典儿童文学的魅力 KLCC公园 巴西大师留给吉隆坡的绿宝石
1天前
不会中文也能申请台湾奖学金?原来有不少友族同胞在台湾深造。另外,除了以侨生管道到台湾升学,大马学生也可以外籍身分到台湾进修学士和研究所。 留学台湾并不只是一条路,还有很多奖学金供申请。 华语文奖学金计划 台湾教育部提供为期3个月或6个月的“台湾教育部华语文奖学金计划”,让不少马来社群等学子主动申请赴台湾深造。2019年,Izzat张伊莎成功申请此奖学金,到高雄中山大学学中文,展开为期1年的留台之旅。 “我的中文是从零开始的。” 来自吉隆坡的Izzat,在台湾的中文名为张伊莎。她说得一口流利的中文,靠的就是在台湾留学的那段日子。问起花了多久时间适应台湾的生活,她回复说:“大概6个月。” 任谁在陌生的地方开启新生活,内心都带点恐惧,更何况是来到语言不同的环境? 张伊莎坦言,甫到台湾时她心情忐忑,也因为不知道从何找清真食品,便利超商的茶叶蛋成她最佳选择。她说:“我不懂说中文,也不懂哪些食物是清真的,所以一整天只吃鸡蛋和喝水。” 她坦言,在当地遇到的语言障碍,是非常真实地反映在日常生活里。即便到台最初水土不服,她亦不曾放弃学中文的决心。 台湾人乐于分享生活 “6个月后,我就能自在地与当地人对话了。”到台湾留学那年,适逢冠病疫情肆虐全球。本计划3个月的短期课程,张伊莎因航班接二连三被取消,就这样延长了一年。 在课堂上,张伊莎是个专注上课的好学生;课堂外,她积极与当地人沟通、交流,只为了逼迫自己说中文。她会加入社交媒体的语言社群,认识新朋友,“我在社群发文找想学习英文或马来文的朋友,他们教我中文,我也可以教他们。” 她跟着语言“buddy”,探访台湾的各个角落,登山是她在台湾最常做的户外活动,“比起在教室跟着课本学习,爬山的时候会聊天嘛,我可以很自然地学中文。”而这些新朋友,也会配合张伊莎穆斯林的清真饮食习惯,选择餐厅。 “每当台湾朋友带一个不会说英文的朋友参与活动,全程对话我就必须用中文。他们看见我的饮食禁忌会问问题,我也得用中文回复。”透过这样的模式,张伊莎最终克服语言障碍,一个人在台湾出外购物也不成问题。 除了上网寻找语言伙伴,她也申请了“接待家庭计划”(Host family),“我记得在不会说中文的时候,我要学习如何一个人去火车站买票,搭车,但台湾的公共交通系统方便,人都非常友善,我自然不怕了。” 用注音学习  以模样记音调 在台湾的时间久了,日常对话不再有障碍。问及最初担心的饮食问题,她说:“在台湾很容易找到清真食物,宿舍也有厨房让我自己下厨。” 张伊莎说中文的口音准确得让人难以相信,她学习中文仅一年的资历。 “因为我是从注音那里学发音,不是汉语拼音。”她认为,相较起和马来文相同为拉丁字母的汉语拼音,容易混淆两者的读音,“我靠着背注音的模样,记得中文发音,所以不容易受到马来文发音影响。” 对于非中文母语者来说,极具挑战的翘舌音,在张伊莎身上不成问题。 “但我最大的敌人是声调,现在我会思考很久怎样去发音,毕竟我在日常也不常用中文了。”她说。 台湾留学  永久回忆 即便离开台湾一段时间,张伊莎仍然与当地的友人保持联系。去年,她更与在台湾的老师见面,”我在台湾写开斋市集的作业,批改作业的老师跟着我逛开斋市集,品尝市集的美食。” 另外,她也将留学台湾的经历,剪辑成片分享在个人的YouTube频道“Izzat Zaid”上,吸引马来社群关注。 根据2023年“全球穆斯林旅游指数(GMTI)”,台湾在非伊斯兰合作组织旅游目的地(non-OIC destinations)获得第3名。因此,张伊莎坦言,台湾对马来社群并不陌生,“台湾在我们的印象里是个对穆斯林友善的地方,因此许多马来网民都会问我留学台湾的细节。” 外籍生身分赴台留学 从霹雳安顺三民独立中学毕业后,游芷蔚以外籍生的身分,成功申请新竹阳明交通大学的管理科学系。4年的学士课程毕业后,她以研究生的身分,考上台湾大学财务金融学系。于她而言,选择台湾为留学地的最大因素,便是无需担忧生活费的同时,亦能专注学业上。 24岁的游芷蔚,在中学时期便确信要念研究所。朝着这个目标,她先是在新竹阳明交通大学完成4年的学士课程。期间,她更必须保持良好的学习成绩,才能考上心属的大学,而台湾便提供了这么一个环境。 “除了奖学金,在台湾念书可以自己赚生活费。如果我去其他国家的话,我就比较不确定这方面的费用来源。”以她个人经历来说,在求学期间都会选择校内工读,工作内容轻松外也能兼顾课业,对学生来说是最佳选择。 “你工作时也可以一边复习自己的功课。”她说。 最大收获是人脉 问及在台湾待上5年最大的收获,她认为是获取人脉,“你会认识许多同样到台湾念书的马来西亚人,大家会互相帮忙,此外也能认识很多台湾本地人,在业界能够给予很大的帮助。” 此外,自我成长也是游芷蔚最大的收获。她坦言,独自在国外求学的日子无人可靠,必须自己解决生活大小事。但语言的优势,加上台湾当地交通行政便利,她认为适应不难。 鼓励身旁朋友到台留学 游芷蔚表示,台湾大学主要以中文为授课语言,对懂得中文的学子不会有语言障碍。此外,台湾师长同学的态度友善,都会提供学业上的帮助。 “不管是在奖学金或申请援助,台湾政府提供侨外生、非侨外生的福利也很好。”而目前台湾的电子和电机工程产业发展蓬勃,她分享说:“比起一般科系,就读相关科系毕业的学生,出社会至少有台币5万以上的薪资。” 因此,她认为对电子产业有兴趣者,到台湾就读相关领域,不失为一个选择考量。 台湾高等教育展全马6地开跑 3大优势留学台湾 2024年马来西亚台湾高等教育展览,将于4月23日全马巡回开展。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以下简称留台联总)秉持着让更多海外学子受益的宗旨,今年将高等教育展的场次增至6场。留台联总副会长陈章远接受采访时表示,“场次增加不仅让西马学子受惠,也让东马学子一同受益。” 问及前往台湾升学的优势?他表示,台湾拥有高达18种类的学群分布,让学子选择更多元。随着台湾半导体产业蓬勃,对人才的需求大。这意味着,若学子选择到台湾进修相关科系,毕业后的就业机会跟着提升。 “此次台湾高等教育展,一共迎接超过60所台湾大学参与。”身兼高教展主席一职的陈章远,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今年会以‘化整为零’的概念,带领部分学校到偏远地区推广台湾高等教育。” 他进一步解释,留台联总承办高教展有逾20年历史,负责牵线台湾与本地学府,让本地的学子能够接收更多升学的资讯。为了配合“化整为零”的概念,今年的高教展将在全马6地开跑。 “我们会到柔佛麻坡、吉隆坡、雪兰莪巴生、霹雳怡保,砂拉越古晋和沙巴亚庇。”与此同时,留台联总也会走入大城市以外的地区,接触更多社区。”陈章远进一步说明:“除了华裔子弟,还有很多非华裔,包括印裔、马来裔,我们都希望他们有机会接触中华文化教育。” 台湾——穆斯林友善排行第二 他表示,马来社群前往台湾留学人数呈上升趋势,“印尼每年有约两万名学子远赴台湾深造,其中穆斯林信仰者占多数。马来社群看到了,他们口耳相传,慢慢地越来越多人选择到台湾念书。而台湾也是对穆斯林第二友善的地区,所以他们会以外籍生的身分申请到台湾,完成学士或硕士学位。” 前文受访的张伊莎,便是在学长姐的推荐下,到台湾教育部的官网申请语言课程,在台湾展开为期一年的留学生活。 开放半导体领域 提及留学台湾的优势,陈章远强调,台湾注重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台湾大学有18个学群,适合各类型的孩子。只要你想要的科系它都有,你没有想过有的科系它也有。”他表示,台湾如今面临少子化、人才外流的困境,因此放宽半导体领域,让更多国外学子有机会跻身半导体领域。 “台湾的半导体和人工智能(AI)产业走在国际前端,世界前十大的半导体有7所是台湾公司。换作从前,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几乎没有开放让外国人学习。”他认为,这对有意前往该领域发展的学生而言,不失为是选择之一。 此外,人才外流导致当地企业都在“抢人才”。不难发现,许多台湾企业都愿意提供奖学金,携手校方培育人才。 时薪高能负担生活费 对于家境清寒的学子而言,台湾允许留学生驻台期间工读,也是一个优势。他说:“现在台湾时薪为183台币,学生靠半工读就可以完成大学学士学位,或许还能念到硕士和博士。”另外,在海外侨生的升学政策下,台湾政府也提供不少好处,如侨保、侨生奖学金、侨生毕业留台发展机会给予海外学子。 同时,留台联总也提供学士班的贷学金申请;至于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除了提供学士,硕士班的学生也能申请贷学金。 “现在奖学金申请管道多元,除了台湾教育部开放外籍生的奖学金,也有台湾侨务委员会为‘侨生设立的顶尖及杰出’奖学金,再来就是各个学校自己的奖学金。”因此,陈章远呼吁有意赴台求学的学生,前往4月23日展开的教育展,亲自与校方接触,了解更多详情。 2024马来西亚台湾高等教育展 時間:9am-5pm 詳情:https://www.facebook.com/faatumMalaysia 日期 地點 4月23-24日 柔佛麻坡新奇珍宴会厅 4月26-27日 吉隆坡世界贸易中心 4月29日 雪兰莪巴生皇城商务会展中心 5月2-3日 霹雳怡保深斋中学 5月5-6日 砂拉越古晋中华第一中学 5月8-9日 沙巴亚庇建国中学大礼堂 更多【新教育】: 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峰会 打造未来新愿景 藏在童书里的社会现象 瑞典儿童文学的魅力 KLCC公园 巴西大师留给吉隆坡的绿宝石
1星期前
相隔10年,香港新晋导演简君晋带着第二部电影《白日之下》与观众见面。在等待剧本被投资方青睐的日子,简君晋涉足商业广告、音乐短片(Music Video)、电视剧等领域,他同时也持续创作剧本,等待机会降临。 在采访过程中,简君晋举手投足间散发对电影的热爱。问起何以耐得住“剧本拍不成、改拍短片MV的10年沉寂?”他说:“把很喜欢(拍片)挂在嘴边但不拍,那又有多喜欢呢?其实真的没有特别原因,就是因为有热情、也喜欢,所以去做(拍)。” 报道:本刊 陈星彤 摄影:谭嘉欣 9月中旬,亚洲电影大奖学院(AFAA)主办的“香港电影巡礼”以马来西亚为首站,电影《白日之下》获选为开幕片放映。剧情改编自香港残障院舍虐待新闻事件,片中除了呈现报道中院友遭虐待的情景,导演简君晋以“记者”作为故事起点,同时亦探讨新闻工作者背后的挣扎。 问起为何将社会新闻作为电影题材,简君晋迅速以“感觉”二字回应,随后补充说:“每天都有很多不幸的事发生,但就这件事对我来说很深刻,非常触动我心。我每时每刻都不停想着那宗新闻,就很想做。” 访谈过程中,简君晋的言语间无不透露对拍电影的热爱。即便如此,距离他上一部执导的电影《当C遇上G7》已过去10年。 短片获奖“赢”取入行门票 简君晋自嘲幼时便自带“反叛”特质,少年时期就离港到加拿大就学,毕业于温哥华电影学院电影制作系,“那时觉得香港学校未必重视艺术教育,所以我和家人说想去看看世界。”20岁初的大学时光,他认识了世界各地的人,“我的同学不只是华人,还有法国人、墨西哥人,他们的文化影响了我。当然,小时候在香港读书的那种传统教育也很重要,自然而然成为我心中的某个部分。” 2009年,简君晋从温哥华返回香港。从环境相对开放的西方世界回来,难免遭遇水土不服,他因苦无人脉无法进入电影圈。回忆起年轻气盛的自己,他笑说当时年纪小:“从加拿大回来后,不禁会疑惑‘社会为什么长这样’?” 而真正让简君晋投身入电影行业的契机,正是返港的两年后。当时,简君晋面临失恋、创业失败等一连串的不顺遂。其视力日益模糊,他的身体健康情况也拉响了警报,最终被医生诊断为眼角膜溃疡裂开,日后或面临失明的危机。 这一连串的不幸,催生了他第一部短片《楼梯》。 挫折之后,柳暗花明了吗? 2011年,香港青年协会主办“华人青年短片创作大赛”以“挫折之后”为题。在友人的鼓励下,简君晋把心路历程拍成微电影《楼梯》。 故事以一名被上司“炒鱿鱼”的白领,拿着从办公室收拾的一箱子物品,却遇到电梯故障只能走楼梯回家。主角踩着的层层梯阶,仿佛人生中历经的挫折磨难。然,在这样的过程中,任谁都会慢慢释怀、接受所有离别聚合、生活不如意…… “但也不用怕,总会有一日会回家。”电影结束前的最后一句对白,如是强调。 就在简君晋接受最后的复诊那天,低成本制作的《楼梯》击败众多青年参与者夺得“最佳影片奖”。此外,该短片也获得最佳剧本亚军以及最佳导演季军,共3个奖项。 在这样的光环衬托下,他成功拍摄了第一部电影《当C遇上G7》。 进一步与简君晋交流后发现,导演非他学生时期最初的梦想,“我想过当美术指导、摄影师……我想过很多东西,但对那时的我来说,能入行已经很开心了。” 殊不知,入了行才是挑战的开始。 热爱不只是嘴上说说而已 “在拍了第一部电影后,我天真地以为两年后我就有第二部,5年后有第三部,最后发现不是这样的。我有很多想拍的故事、剧本,但都找不到投资者。”没有资本撑腰的剧本,只能搁置在心中一隅,但简君晋也不曾放弃热爱拍片的自己。10年内,他不曾踏入片场,但在这期间拍摄MV、音乐短片、商业广告为生,亦没有停止剧本创作。 “拍MV也蛮有趣的,但故事就是由歌手主导,不是我的故事。所以我仍希望能开到电影,但就是开不到……直到近两年才有机会拍电视喜剧《IT狗》。” 一名电影导演,10年过去,始终拍不成电影会否不甘心? 简君晋不假思索地回复:“对我来说,拍电视剧能让我继续创作,是个很好的练习机会,不然就停下来了。”对他而言,“热爱”“喜欢”的表现形式,不只是嘴上说说,更应该付诸行动。 “把很喜欢(拍片)挂在嘴边但不拍,那又有多喜欢呢?其实真的没有特别原因,就是因为有热情、也喜欢,所以去做(拍),无论是不是电影。” 回首初踏入社会的几年后,他便意识到现实社会并非理想中的样子,惟简君晋在心中反问:“是否真的得由它去?还是可以用我的能力或天赋,尝试对社会做出一些改变?” 偶然地,他回忆起五、六年前,与一名导演友人在车上的对话。 “我们都认为,在30岁以后做出的决定,会影响多年后拍戏的方向,所以得小心地去选要拍的题材。我也问自己曾被什么电影感动、鼓励,我也想拍那些电影,去鼓励或感动其他人。”抱着这样的坚持,简君晋在“开不了机”的日子持续创作剧本,等待投资者的青睐。 直到2022年,电视剧《IT狗》大结局时,在香港ViuTV取得4.8点收视,等于约31万人透过电视收看。随着《IT狗》掀起极大的讨论,简君晋收到监制尔冬升带来的好消息,即收藏了5年的剧本《白日之下》,终于找到投资方,可以拍了。 “当时《IT狗》在香港得到很多很好的回响,当大家在享受喜悦的同时,突然要回来,因为要跳去另一个旅程。”他说。 做对的事情就不要内疚 电影播毕,戏院响起如雷的掌声。在映后座谈会中,简君晋分享说:“《白日之下》 不是英雄片,电影不似前线和新闻工作者,没有能力为谁发声。我只是希望观众可以记得这件事情,一、两个都好。”他透过麦克风说出心中所盼,坚定的语气中带点哽咽。 在采访隔日,他亦再三强调上述立场。而之所以选择以记者作为故事起点的理由之一,便是避免消费任何一方,“电影中刻画院友被虐待的画面是很震撼没错,但那是别人的伤痛。我不想哗众取宠,透过电影放大受害者和家属的伤痛,所以都是点到为止的。我们该想的是如何透过电影,承载他们的伤痛。” 他接着分享:“我和报导残障院舍的记者聊天时,其实他们也会想,做这个新闻会不会伤害受害者?但我觉得如果是对的,就不要内疚。”一如电影结尾时,通伯(姜大卫饰)在街边淋着大雨,对记者阿琪(余香凝饰)所说的话。 “电影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的挣扎很相似,很多时候拍了一部片、探讨一个议题,即使是对的,其实没有人欣赏或支持你做的东西,或许10年后、20年后才有回响。但哪怕是这样,我都希望我有去做。” 不愿被限制的电影路 从挫折、逐梦、职场故事到社会议题,简君晋在写实和搞笑的剧情之间来回穿梭,“我不会拍死一个电影类别,有时会在采访时被问‘你最想拍的种类是什么?’我回答说,这不关事。” 他进一步说明,虽然《IT狗》是喜剧,但亦可以用写实、严肃的手法拍摄,“喜剧也是悲剧,同样地《白日之下》亦可以选择用喜剧去呈现。只是我觉得不对,所以才选择用写实的方式去拍。”因此,当类似问题再被提起,他都会认为“把故事说好”、“塑造好剧中角色”才最重要。 采访来到尾声,问起《白日之下》中不断强调“记者就是要追求真相”的对白,若套用在一名导演身上,又会有什么不一样? “我自己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但作为导演当然不是追求真相。我觉得起码带给观众感动,如果他(观众)进了戏院、经历了一段旅程,我就已经很心满意足了。”他说。 简君晋作品: (原稿上传于11/10/2023) 更多【新教育】文章: 中学老师斜杠儿童绘本作家 Colllab社计手 汇聚建筑师和大学生推动社区建设 独立记者兼摄影师郭于珂/跨过山河寻找被遗忘身影 为西马18族原住民发声
1星期前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或简称自闭症,经常遭到误解或被人们误认为是一种学习障碍。 事实上,它是一种从轻微到严重谱系的神经发育障碍,今年世界自闭症醒觉日主题为:“意识、接纳、欣赏:从苟延残喘到茁壮成长”(Awareness,Acceptance,Appreciation:Moving from Surviving to Thriving),促使人们重点关注自闭症现况。 这个主题尤其触动人心,因为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儿童经常会面临耻辱,而且也很容易被边缘化。本地数据显示,自闭症人群数据明显有所增加,相比起2010年仅有99人被诊断出有自闭症,2021年共有589名儿童被诊断出有自闭症 。因此,推动大马人更深入了解自闭症是非常重要的。 国际医药大学的儿童健康专家周雪燕医生表示:“自闭症父母最关心的往往是孩子的教育。虽然它确实影响某些学习方面的能力,但我们必须记住,自闭症是一个谱系,每个人的状况是不同的。最重要的是,每个孩子都可以被教导,而且并非每个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孩子都需要特殊教育。在获得一些支持的情况下,他们当中有许多人能够在一般学校继续学习,有些人甚至能够完成高等教育并从事常规职业。” 可在儿童18个月诊断 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常见症状包括沟通和社交技能的困难或发展迟缓。例如,他们可能会误解社交线索、难以组合成完整的句子或遵循指示。他们也可能表现出重复的行为并且抗拒改变。 自闭症早在18个月大时就可使用幼儿自闭症改良检查表(M-CHAT)进行筛查,这项检查只能由合格医疗保健专业人员使用正式的发育评估亲自诊断。后续可能会有一些额外的检测,以排除其他可能性,比如某些类似于自闭症的遗传性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 如果诊断确实有自闭症,父母随后即可采取下一步措施,学习如何管理孩子的需求。 量身定制学习方法 对于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儿童而言,他们仍然可以拥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自闭症人群有资格获得OKU卡 ,这张卡有助于为他们提供多项重要福利,包括入读政府学校的特殊综合型课程、获得教育援助、进入社区康复中心,以及就业安置计划等。周雪燕进一步解释,由于每个孩子的需求不同,适应期将有助于学校决定孩子是否适合留在普通班级或进入特殊综合型班级。 “家长需要更多地参与孩子的教育,并与老师和治疗师密切合作。例如,定期预约治疗师时段可以帮助孩子学习如何更有效地沟通并适应不同的情况。老师们也需要了解不同孩子的触发因素,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另一方面,对于自闭症情况较为严重的孩子而言,特殊学校可能更适合他们的需求。 利用数字工具辅助 由于每个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因此考虑其他方法来支持他们的学习可能会有所帮助,比如使用数字工具和应用程式,目前有很多这类程式。有些程式可以免费使用(例如:JABtalk和Card Talk),有些则可能需要付费(例如:Proloquo2Go)。周雪燕建议家长与孩子的治疗师讨论这些应用程式或游戏的使用情况,看看相关应用程式或游戏能否帮助于实现符合其年龄或发展阶段的学习和发展目标。 “使用游戏或应用程式时要考虑的另一个因素,是这类程式所涉及的屏幕时间。如同其他孩子,花几个小时玩这些游戏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所以适度使用和成人监督的很重要,同时需设定明确界限来管理孩子的期望并减少阻力。这将是一个需要孩子父母积极参与的范畴。” 有些线上教育工具也能为父母带来帮助,例如:由世界卫生组织免费提供、针对发育迟缓或残疾儿童家庭的在线学习看护者技能培训指南 。 “对于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儿童来说,教育不仅仅包括学术方面的学习。互动和小组游戏对于锻炼他们的社交技能至关重要,家庭中的日常活动也可以作为学习机会。” 同时,治疗将帮助孩子和他们的父母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传授基本的生活技能,如个人护理、决策、沟通和其他技能,以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变得更加独立,随着年龄渐增也能拥有充实精彩的生活。 更多【新教育】 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峰会 打造未来新愿景 食品安全的未来:优化精油 增强抗菌活性 2023年亚洲紧凑型轿车设计挑战赛(ACSDC) APU夺学生组冠军
2星期前
杂草稻,马来西亚农夫俗称“风吹谷”(padi angin),长期以来一直是全球水稻产业的一大挑战;这些杂草与水稻作物争夺养分、阳光、水分等资源,因此降低稻米产量。而风吹谷如何开始冒出、演化、扩散和侵袭稻田,是全球作物科学家迫切想解开的谜团。 由大马蒙纳士大学理学系副教授宋明家博士领导的跨国团队,在2月份的权威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里,发表了最新研究,阐明风吹谷在马来西亚和泰国稻田间的渗透和演化。 作为栽培稻(Oryza sativa)的杂草近亲,风吹谷一旦侵袭稻田,农夫将遭受惨重损失;这主要因为风吹谷颗粒容易脱落的特性。由于风吹谷米粒口感差、素质差,谷粒也无法被收割,使它在过去30年中,成为大马水稻产业的主要敌人,每季损失预计超过9000万令吉。 想像当风吹过时,风吹谷种子颗粒随之掉落,当地马来农夫因此称之为“padi angin”,也就是“风吹谷”名称的由来。这些风吹谷如何演变成颗粒易脱落的类型,是全球植物遗传学家的研究热点之一。 解决全球性严重农业问题 深入研究风吹谷的相关基因和演化过程,有助于找出控制风吹谷的秘方,以解决这全球性的严重农业问题。这些研究成果,也希望能帮助大马政府的农业决策,以加强国内的风吹谷管控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在遗传学、化学、生物化学、物理等科学领域里,发表在《自然通讯》期刊的研究门槛和挑战性非常高;根据Scopus学术数据库,截至今日,仅有10项由马来西亚科学家主导的研究,成功发表在高影响力的“《自然》三部曲”权威期刊中:《自然》(Nature)、《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和《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此研究主要由马来西亚高等教育部和马来西亚蒙纳士大学MUM-东盟持续发展研究补助金(ASE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Grant),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 获取野生稻基因适应环境 约十年前,笔者和圣路易华盛顿大学生物学家肯尼斯·奥尔森(Kenneth Olsen)教授开始合作研究东南亚国家的风吹谷,团队也包括中国和泰国科学家。在这项研究里,团队使用来自马来西亚、泰国和世界各国风吹谷的基因组序列,深入探讨东南亚风吹谷的演化故事。 研究人员称,虽然大多数风吹谷在基因上与栽培稻相似,但有些风吹谷从稻田附近生长的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获取部分野稻基因,使它们有能力在稻田中落脚、生存和繁衍。这些包括有助于谷粒易脱落、黑色谷壳和种子持久休眠的野稻基因。野稻基因通过自然杂交进入栽培稻种群中,使它们适应农田生长环境,并演化成风吹谷。 一般而言,作物无法和野生物种杂交,两者间存有“生物屏障”。“但栽培稻和野生稻的‘屏障’相对薄弱,这有利于野生基因流入风吹谷的基因组中,”奥尔森表示。“这是第一个剖析东南亚风吹谷基因组的研究,说明了风吹谷如何获得野稻基因,以适应稻田的艰难环境。” 由于普通野生稻普遍存在于热带亚洲地区,因此风吹谷与野生稻之间可能发生杂交,为风吹谷的繁衍提供了额外的侵略武器,也大大提高风吹谷的遗传多样性。在马来西亚,水稻田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吹谷类型,其中一些已经在宋明家团队的多项学术论文中有所报道。 “在美国,因为自然界里没有野生稻,大多数风吹谷通过栽培稻基因组的演化而产生,属于一种‘野化’(学称‘去驯化’或de-domestication)过程。目前的研究也显示,风吹谷之间的杂交也在它的演化过程中发挥作用。”奥尔森说道。 东南亚种植偏好提供绝佳资粮 在东南亚大陆地区(泰国、缅甸、越南)和大部分岛屿地区(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东马地区),农民偏好种植多种水稻,其遗传多样性普遍高于世界上其他地区。该基因组研究也报告说,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为栽培水稻演化成风吹谷的“野化”过程,提供绝佳资粮。 来自清迈大学,也是该研究联合作者的董娜帕·菩莎娣(Tonapha Pusadee)副教授表示:“泰国水稻种植是多样性的,不同地区农夫偏爱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因此,泰国的风吹谷因为参杂多品种栽培稻和野生稻的特征,其遗传多样性远比出现在单一栽培稻品种的田间的风吹谷族群高很多。” 更多【新教育】 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峰会 打造未来新愿景 食品安全的未来:优化精油 增强抗菌活性 2023年亚洲紧凑型轿车设计挑战赛(ACSDC) APU夺学生组冠军
2星期前
2024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峰会将于今年4月29日至5月1日首次在大马举行,并与双威大学合作承办,为参与的亚洲大学提供交流平台,共同打造亚洲高等教育未来新愿景。 报道:本报 关丽玲 摄影:本报 林明辉 全球化对教育机构影响深远,鉴于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势,大学更迫切的需要为当前行业需求调整课程,为毕业生提供实用技能,增强他们的就业前景并促进经济增长。此外,大学还扮演着解决社会挑战的关键催化剂角色,培养学生的道德领导力和社会责任。同时也通过倡导和引领解决社会问题,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大学可以赋予毕业生成为社区积极变革者的力量,促进全球进步。 秉持以上格局,以“跨越边界,重塑亚洲教育不断发展的格局”为主题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峰会(THE Asia Universities Summit 2024)将于双威大学(Sunway University)举行超过35场学术活动,3天的峰会将有3大重点,包括首天的“跨国教育:搭建跨越国界与校园的桥梁”、第2天的“就业能力与技能差距:深化与行业的联系”以及第3天谈“社区和政府机构:架起与社会沟通的桥梁”。 首次在马举行 亚洲大学峰会目前已吸引500名来自各国大学的管理及决策人、学术人员等代表报名参加,包括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蒙纳士大学、汶莱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兰卡斯特大学、东洋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等大学代表。 双威大学校长西布朗德斯教授(Sibrandes Poppema)表示,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峰会今年首次选在大马及双威大学举行,证明大马在本区域高等教育界的地位,不仅为展示马来西亚的卓越学术成果,也提供推动国际合作与全球高等教育对话和交流的机会。2022及2023年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峰会分别于藤田医科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举行。 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是发布世界大学排名的机构之一,西布朗德斯提到大学排名的重要,排名可以提供学生一个参考指标,了解世界各大学发展方向。该高峰会议的其中一项演讲是“2024年《泰晤士报》亚洲大学排名数据大师班”,将详细研究2024年排名的新发布数据集,揭示了七百多所亚洲大学的表现。 双威大学副校长(教育)蔡岦臻教授解释,与会者将从该数据大师班中,认识泰晤士高等教育是如何计算、分析和评估大学的表现,以及更清楚地了解大学排名是如何生成。 另外,峰会将举办“2024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奖(THE Awards Asia 2024)颁奖典礼,不仅为卓越的领导力和院校成就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国际展示平台,更是对亚洲高等教育领域各类杰出贡献的赞誉与肯定。 有关更多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学峰会的资讯,可浏览www.timeshighered-events.com/asia-universities-summit-2024 更多【新教育】 食品安全的未来:优化精油 增强抗菌活性 2023年亚洲紧凑型轿车设计挑战赛(ACSDC) APU夺学生组冠军 橙皮:从垃圾到宝藏 盲人导航机器人 助视障者行动自如
3星期前
相信许多在异国他乡求学或工作的人都会认同,生活在国外并非易事,尤其是在面对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时更是如此。 在韩国留学期间,最让人震惊和赞叹的是学习设施的差异。简单概括我过去对于学习的个人经历:马大念学士期间,进过图书馆的次数不超过10次;但在首尔大学,每个星期至少到过图书馆10次。在首尔,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找到适合复习的地方,包括大学图书馆、公立大图书馆、市民中心小图书馆、私立图书馆、自习咖啡厅、连锁咖啡厅、24小时无人咖啡厅等等。这些地方,总能看到不少人携带着书籍。 电子时代下图书馆逐渐失去光环 马来西亚的阅读文化并不发达。想起高中担任图书管理员时,学校虽有两千多名学生,却很少人光顾图书馆。下课后的图书馆更只是充当学生躲避炎热气候的冷气房。 随着电子产品和电子书籍的兴起,人们可以轻松地在家用手机或电脑找到想要阅读的书籍,甚至电子书籍比实体书籍更便宜。因此,图书馆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光环或意义。马来西亚缺乏图书馆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归咎于电子化的影响。但仔细思考,图书馆真的只是为了提供书籍而存在吗? 科技图书馆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 如果说在大马科技取代了图书馆,那么在韩国,科技则融入了图书馆。位于首尔江南区的国立儿童青少年图书馆就是一个绝佳例子。该图书馆利用人工智能为孩子们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除了平板电脑,这里还有触摸感应的3D墙壁、MR眼镜、AR童话书籍、全息投影音乐剧、XR图书等设备,让学习变得更有趣。 让儿童的阅读乐趣始于图书馆 也许有人会质疑:“这与阅读有什么关系?”但现实情况是,现代孩子很难摆脱电子设备的世界。根据调查,45.1%的婴儿在满1岁时就开始接触电子产品。比起纸上的长篇大论,更喜欢通用五官学习。如果把图书馆局限于纸质书籍,那么孩子们接触图书馆的机会就会减少,也就无法理解图书馆的价值所在。而阅读的根本在于学习的目的,因此图书馆的目的并不需要局限于搜集书籍。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种说法有点牵强,但客观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即使已经超过20岁的我们在体验的过程中也乐在其中,那科技图书馆的存在特别是对儿童早期教育非常有益,有何不可?事实上,许多韩国人对阅读有浓厚的兴趣,间接证明了科技图书馆对阅读的作用,同时也表明了马来西亚的图书馆需要更全面的改革。 更多【新教育】: 【4月2日世界自闭症醒觉日特备】 如何为自闭症儿童营造友好环境? 藏在童书里的社会现象 瑞典儿童文学的魅力 KLCC公园 巴西大师留给吉隆坡的绿宝石 带上一本书 到吉隆坡漫步
3星期前
如果要鼓励自闭症人士融入社会,首先得问我们的社会是否有为他们提供友好的空间。 目前在国内,一些公共场所已经有专门为自闭症儿童打造的设施,只不过如果没有仔细留意,一般人可能不会发现,甚至不知道那些设施原来是为自闭儿而设。 其实不止硬体设施,现在还有一些服务也是为自闭症人士特别设计。虽然这种设施和服务目前还不普遍,但总算是对自闭症释出了善意,为营造友好和包容的环境踏出重要一步。 报道:本刊 梁慧颖 摄影:本报 黄安健、黄冰冰 对多数人而言,逛商场是平常不过的休闲活动,可是对感官异常灵敏的自闭儿来说则未必如此,他们反而可能觉得逛商场是种折磨。 究竟怎样的环境才算是对自闭儿友好?自闭症行为中心(Autism Behavioral Center)总监沙琳说,如果自闭症儿童受到的感官刺激超出负荷,他们可能就会有激烈的反应。像商场内明亮的灯光、高分贝的广播和拥挤的人潮,自闭儿可能会受不了,“当我们说要为自闭儿营造友好的环境,我们就要注意环境是否会对自闭儿造成过度的感官刺激。” 很多自闭儿往往不善于言语表达,即使环境令他们感到不适,他们也不懂得告诉大人“我想回家”,所以才可能情绪崩溃。沙琳说,如果要让他们放松,首先应该帮他们缓解感官超载,例如假设是购物商场,商场可以做的是把灯光调暗和降低广播音量,以及提供可以让自闭儿喘息的空间。 马来西亚商场开始关注自闭儿需求 事实上,现在西方国家有越来越多超市都设有“安静时段”(Quiet Hour),这段时间里,超市会调暗灯光、降低广播音量和减少其他干扰,希望为自闭儿提供舒适的购物环境。 马来西亚也有商场开始关注自闭儿的需求,比如吉隆坡的双威太子购物广场(Sunway Putra Mall),每逢星期二都会跟平时不太一样,因为星期二是这里的自闭症人士购物日,不但灯光和广播音量会调整,商场还为自闭儿家庭提供专属停车位。与此同时,部分商家也响应商场的号召,一起打造友好的购物环境,例如为自闭儿家庭提供快速结账通道。 双威太子购物广场内还有一个专门为自闭儿打造的平静室(Calm Room),里头灯光较昏暗且寂静无声,仿佛与外头世界隔绝。自闭儿和家人可以在这里休息,里面有些玩偶、玩具及书籍,可帮助自闭儿恢复平静。 硬体设施和服务皆重要 沙琳曾经为一些企业和机构,例如双威太子购物广场和马来西亚机场公司提供培训,教导职员如何应对有特殊需求的自闭症人士。以她的观察,她认为除了平静室对自闭症人士很有用,商家的服务是否贴心也很重要。 何谓贴心服务?她以美国一个十多年前的事件为例子,当时有个自闭儿到连锁餐厅用餐,他点了一个汉堡,汉堡送上桌时被分成了两半,他看了觉得很沮丧,因为在他的认知里,汉堡应该是完整一份的。餐厅员工知道他有自闭症后不但没生气,还主动为他准备一份完整的汉堡,他马上转悲为喜,而餐厅员工也因为这个体恤自闭儿的举动而得到盛赞。 许多自闭症儿童都有刻板行为,抗拒日常生活中任何微小的变化。当沙琳给商家培训,她会举一些例子,比如假设是面馆,“可能会有家庭要求说,‘我只要面条和汤,其他什么都不要,因为我孩子不吃肉’。又或者如果是儿童餐,家长可能会要求把薯条和肉块分开放在两个不同的碗里,因为如果不这么做,他们的孩子就会不肯吃。” 另一个例子是理发店,很多自闭症儿童都抗拒剪头发,因为听觉敏感的自闭儿会讨厌听到剪刀的尖锐声音,或者碎发掉在他们肩膀上会令他们感觉很不舒服。为安抚他们剪头发,沙琳说,在自闭症行为中心,孩子接受应用行为分析(ABA)治疗,中心会以循序渐进的减敏方式,让孩子慢慢适应推子这种理发工具。 “当孩子去到理发店,我们通常会先跟理发师说明情况,请他们动作快一点。我们跟几位理发师合作,他们都很棒,愿意配合自闭儿。比如说,我们愿意付比平常多一点的费用,但有个要求,就是孩子会分5天来剪头发,因为孩子不能忍受坐太久,而且有的孩子只能忍受剪刀,不能忍受推子。” 无论餐馆或理发店,如果受过培训了解自闭儿的需求,就会明白自闭儿并非要刻意刁难店家。沙琳希望有更多商家为自闭儿提供服务,前提当然是商家愿意接纳自闭儿。 需要注意的是,自闭儿的症状不尽相同,症状轻微的人未必需要特殊服务,比如她说有些孩子什么都肯吃,也不会执着于食物的呈现方式。所以到底该如何照顾自闭儿?前提是需要对自闭症有充分的了解。 倘若公共场所经营者和商家愿意为自闭儿打造友好的环境,马来西亚自闭症协会(NASOM)主席黄明维有以下几点建议: 减低感官超负荷 调低灯光亮度,降低音量和注意触觉敏感的问题 加强沟通和规律化 提供清楚的标识和有配图的菜单,还有为员工提供关于自闭症的培训,掌握简单有效的沟通方法 提供额外支援 设立安静区,提供纾压玩具,培训员工跟自闭症人士互动 自闭儿若在公共场所崩溃旁人应该做什么? 环境是否对自闭儿友好不是只靠场所经营者来决定,一般民众的态度也会影响自闭儿和他们的家人能不能享受在公共场所的时光。 自闭儿如果在公共场所情绪崩溃,路过的一般民众应该怎么做?答案其实是不用刻意做什么,因为身为旁观者,我们未必有处理这种情况的经验,更何况我们根本不了解有关自闭儿的情况,所以像沙琳所说,我们帮不上忙,顶多是给予有关家庭空间,让他们自己处理。 “有些家长说过,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如果有人主动关心问需不需要帮忙,他们会很感动,但通常他们还是会说不需要(帮忙)。换言之,向他们释出善意其实就已经足够了。 黄明维的看法也一样,他说旁人只需要保持冷静,以及别对当事人评头论足就好。自闭儿的家人才是最懂得处理这种情况的人,除非旁人觉得声音太吵或灯光太过刺眼是触发自闭儿崩溃的原因,那么就请场所负责人帮忙处理,又或者本身可以间接帮忙,比如提供降噪耳机。总而言之,旁人不用觉得自己必须要帮忙,只要给予尊重就已足够。 马来西亚有哪些自闭儿专用设施和服务? 01 电影院 每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上午11时,GSC电影院的特定放映厅会有特别的电影放映活动,让自闭儿在感官友好(Sensory-friendly)的环境中欣赏电影。这时候放映厅的灯光会比较暗,音量也比较低,电影开始前不会有广告和电影预告片,观众可以自带食物和饮料入场。 虽然这个每月一次的特别放映活动是为有特殊需求的群体推出,但GSC受访时表示,任何人其实都可以买票入场,没有任何条件或规定,除非是18岁以下有特殊需求的观众,则必须有家长或看护者的陪伴。 目前总共有4个地方的GSC电影院提供这种特别的观影体验,分别是八打灵再也丽阳花园广场(Tropicana Gardens Mall)、怡保华林AEON广场、关丹城市广场和新山Southkey广场。这个时段放映的通常都是适合阖家观赏的电影,例如这个月会放映《功夫熊猫4》,每张电影票只需9令吉。 02 机场 吉隆坡国际机场有些服务和设施是专门为有隐形障碍的群体而设,统称蝴蝶效应(Butterfly Effect)。相关设施包括位于主要航站楼5楼的平静室,以及至少6幅位于第一航站和第二航站的感官墙(Sensory Wall)。 为让有隐形障碍包括自闭症的人士快速通关,吉隆坡国际机场会安排有需要的人使用快速通道。想使用这些服务和设施的民众必须事先向机场登记,包括出具OKU卡或医生的证明信。登记之后,机场会给予一个袋子,里面有一条蝴蝶挂绳,民众必须佩戴才能使用上述的设施及服务。 03 购物商场 如果你在星期二来到吉隆坡的双威太子购物广场,你会发现商场内的灯光比平时较暗,音乐也比平时小声,因为这里每逢星期二上午10时至晚上10时(公共假期除外),都会特别为自闭症人士营造友好的购物环境,包括提供专属停车位,避免他们过度受到感官刺激而影响购物体验。 这些设施和服务有个主题叫“Autsome”,意指“Autism is awesome”(自闭症很棒)。商场内设有平静室(Calm Room),平静室宛如自闭儿的避风港,里面环境舒适,无论颜色或这里提供的玩具,都有助于安抚自闭儿的情绪。平静室每天从上午10时开放至晚上10时,民众若有需要使用平静室,必须先向商场注册成为Autsome会员,方能通过脸部识别进入平静室。 可贵的是,商场的租户都很支持商场打造自闭症友好环境。双威广场创意行销负责人梅莉莎哈欣说,商场与租户紧密合作提高大众对自闭症的了解,例如商场为租户提供培训,帮助他们了解从商家角度而言,他们可以为自闭儿做些什么。目前为自闭儿提供贴心服务的租户有比如C-A-T游乐场,游乐场里有很多猫,欢迎自闭儿跟这些猫互动。 梅莉莎哈欣说,民众对商场这些措施反应很好,商场还收到民众感谢的反馈,所以其他双威广场也有计划要为自闭儿打造友好的环境。 更多【新教育】: 藏在童书里的社会现象 瑞典儿童文学的魅力 KLCC公园 巴西大师留给吉隆坡的绿宝石 带上一本书 到吉隆坡漫步 4位地贫女孩 用音乐传递希望
3星期前
每个来到吉隆坡城中城公园(KLCC Park)的人,无不想要在这里歇歇脚。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座公园的设计师是一位巴西人,而且是大师级的景观设计师,名叫罗伯托·布雷·马克斯(Roberto Burle Marx,1909-1994)。 巴西驻马来西亚大使馆最近出版了一本书,专门讲述布雷·马克斯设计吉隆坡城中城公园的事迹,里头还收录了一些从未公开的珍贵手稿及设计图。 当年布雷·马克斯接手这个专案时,他的生命其实已进入晚期。这座公园是他的遗作,也是他献给吉隆坡的瑰宝。 报道:本刊 梁慧颖 摄影:本报 林明辉 在大学的景观建筑系,布雷·马克斯是一个不能不提的大师级人物。每当拉曼大学建筑系讲师郭慧婷向学生讲解景观设计,她必定会介绍布雷·马克斯和他的代表作,其中肯定少不了他在亚洲的唯一大型作品——吉隆坡城中城公园。 “如果鸟瞰吉隆坡城中城公园,”她说:“你仔细瞧瞧湖的边缘,它不是曲线的,而是由不同长度的直线形成,但衔接处是弯曲的,这是他的设计受立体主义影响的特色之一。还有你看他的植物造景,他选用的都是天然植物,以很自然的方式打造整座公园。” 布雷·马克斯不仅仅是杰出的景观设计师,他还是一个擅长利用各种媒介创作的画家,非常的多才多艺。郭慧婷说,他的设计深受立体主义和抽象主义影响,很多时候他的景地设计灵感源自他的画作,且具有强烈的巴西风格。尽管吉隆坡城中城公园是他晚年的作品,而且是在他过世后才落成,但整座公园依然彰显他的设计风格。 到马考察两次 布雷·马克斯于1909年在巴西圣保罗出生,童年时与家人移居里约热内卢。他曾在德国学美术,因为参观柏林的植物园而开始对植物产生兴趣。后来他回巴西就读里约的美术学校,在那里认识了多位后来响当当的巴西建筑师和植物学家。 布雷·马克斯在多个国家都有代表作,例如巴西里约的科帕卡巴纳海滨步道、美国迈阿密的比斯坎大道、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天台花园、巴西外交部所在的伊塔马拉蒂宫的花园等。他花费超过40年在里约打造的“Sítio Roberto Burle Marx”(Sítio在葡萄牙语指地方),更在202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可见他的作品有着崇高价值。 吉隆坡城中城公园是他在亚洲唯一的大型专案。为了这个专案,他曾经来马来西亚考察两次,包括去到沙巴京那巴鲁山脚和砂拉越古晋。而负责吉隆坡城中城发展计划的马来西亚高层也曾经远赴巴西拜访他的事务所,可惜那时候他的健康每况愈下,生命进入倒数。 1994年,布雷·马克斯去世,未能亲眼见证吉隆坡城中城公园完工。这是他生前在巴西以外的最后一个专案,专案后来由他的长期工作伙伴Haruyoshi Ono接手。 巴西大使眼中的KLCC公园 不久前,巴西驻马来西亚大使馆出版了一本专书,书名叫《巴西人在吉隆坡——吉隆坡城中城公园与罗伯托·布雷·马克斯》(A Brazilian in Kuala Lumpur-The KLCC Park and Roberto Burle Marx),内容讲的正是吉隆坡城中城公园背后的故事,书里收藏许多从未曝光的手稿和设计图,说是史料也不为过。 促成这本书出版的是巴西大使阿利昆特拉。他于2020年1月抵达马来西亚履新,官邸就在吉隆坡城中城公园边上的顶层公寓,打开窗户就能将公园景色尽收眼底。可惜他上任大使不久后,我国因应冠病疫情实施行动管制令,吉隆坡城中城公园顿时变成人烟罕至,他也只能从官邸眺望公园,及偶尔途经公园去购买日用品。 “空无一人的公园有种寂静美,只有一只猫在那里游荡。”可是他认为,“公园如果充满人气会更迷人,正如布雷·马克斯的理念,公园不应该只是景色宜人,公园也应该是一个对社区有用的场所,是周围建筑和百姓生活交汇的地方。” 公园与周围高楼相得益彰 大使阿利昆特拉第一次听见噪鹃的鸣叫就是在吉隆坡城中城公园。在这里,他认识了一些从前不认识的物种,例如公园里有一种红棕榈,他以前从未在巴西看过,不过他妈妈两年前来吉隆坡探望他时,告诉他里约现在也有了这种红棕榈。 吉隆坡城中城公园占地20公顷,当初布雷·马克斯为公园设计景观时,就强调过要采用马来西亚的本地物种。公园目前总共有超过2000棵、66个种类的树,其中23种树龄介于60至80年的树木,源自公园前身的雪兰莪赛马会。 如今,大使阿利昆特拉每天都会在早上或傍晚到这座公园散步。这座公园时常令他想起巴西的公园,因为只要是布雷·马克斯设计的公园,几乎每个都像吉隆坡城中城公园那样,有水、棕榈树丛、天堂鸟这些元素。 比起1990年代,现在吉隆坡城中城公园的周围因为盖了很多高楼大厦而改变许多,但是公园的风光不因此而变得逊色。相反的,公园对周围建筑起到很好的衬托作用,如阿利昆特拉所说,公园本来就有绿化环境的作用,而且只要遇到对的日照时间点,就能看见婆娑的树影映照在公园旁高楼的玻璃墙上,所以公园的存在,使得周围建筑群更添风采。 他也很佩服布雷·马克斯对于空间感的塑造。事实上,他妈妈位于里约的住所有一座花园,这座花园由布雷·马克斯的助手设计,所以称得上是布雷·马克斯式的花园。 此花园的厉害在于当你身处其中,你会感觉自己身在一座很大的花园,但其实这座花园以前是一个网球场,所以它的实际面积只有网球场那么大,布雷·马克斯的助手却成功透过景观设计扩大了空间视觉的效果,而吉隆坡城中城公园在空间感的设计上也是相同的道理。 关于布雷·马克斯 布雷·马克斯是个怎样的人? 在景观设计领域,布雷·马克斯是备受推崇的大师,而他本人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有两位曾经跟他短暂共事的吉隆坡城中城高层在《巴西人在吉隆坡》一书中记述,布雷·马克斯是一个求知欲很强的人,当年他来我国考察时虽然已年过80,但他的好奇心依然非常旺盛,途中只要发现任何他感兴趣的东西,他都会询问详情并且触摸感受。他不像大多数外国人那么厌恶榴梿的味道,相反的他觉得津津有味,不过他最喜欢的还是山竹。 马来西亚代表祖巴林在书中提到,当布雷·马克斯心情好的时候,他喜欢叫巴西工作室的同事围过来听他讲故事和说笑话。可是当马来西亚代表团第二次到巴西出差时,布雷·马克斯就比较少现身和开玩笑了,因为那时候的他正饱受病痛折磨。 今年是布雷·马克斯逝世30周年,他的影响力一直都在。纽约植物园曾于2019年为他举办个人大展,还有他以前的团队,在他过世后成立布雷·马克斯研究所(BMI),守护他的艺术和文化遗产,并将之发扬光大。 《巴西人在吉隆坡》得以顺利出版,有赖于布雷·马克斯研究所提供许多珍贵的资料。大使阿利昆特拉说,书里很多的草图、照片和文件在此之前从未曝光,研究所还特地聘请专人来整理这些材料,最终从超过500份的材料中挑选出大约100份供此书出版。而由于研究所是私立机构,因此巴西大使馆为了取得授权,必须跟研究所签约并且付费。 由于这是第一本专门讲述布雷·马克斯与吉隆坡城中城公园的书籍,因此阿利昆特拉说,许多巴西人都对这本书很感兴趣。但因为出版经费来自巴西外交部,照理说这本书不能贩售牟利,所以大使馆只能以赠送的方式把书送给相关单位和感兴趣的读者。 他积极筹备和出版这本书,因为他认为,如果要找一个能让马来西亚和巴西两国感觉更亲近的连接点,吉隆坡城中城公园无疑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他说:“布雷·马克斯设计的吉隆坡城中城公园,向马来西亚人和巴西人证明了,不管两国物理距离多么遥远,彼此之间其实存有很多共同之处。” 布雷·马克斯理想中的吉隆坡城中城公园 布雷·马克斯留下的其中一份手稿,简略说明他当初设计吉隆坡城中城公园时所设下的目标。 2024年初,巴西大使阿利昆特拉跟马来西亚国家景观局的人交流,趁机询问现在的吉隆坡城中城公园,是否跟当初刚完工时一模一样。景观局的人回答,现在的公园跟原来的样子相差不大,只不过因为公园旁边有些建筑工程正在进行,所以公园目前看起来稍微缩小了,但相信一旦那些建筑工程完成,公园就会恢复以往的规模。 以下这些在三十多年前设下的目标,是否跟你理想中的城市公园一样呢? 专案目标 (这座公园应该:)   A. 完完全全和无区别地向公众开放 B. 设有明确标示的入口和通道 C. 设有巴士停车空间 D. 包含环形大道 ·车辆-限制流通 ·绿树成荫-遮荫和挡雨 ·明亮和宜人的氛围   美学   1. 受马来西亚文化影响的热带设计 2. 此公园应是建筑区和热带森林之间的过渡空间 3. 展示本地物种和繁茂花卉 4. 水镜景观(可能有动物)映照第一期建筑群 5. 透过起伏和流动来凸显地形 6. 公园位于商业和混合用途区域附近,应集约用地 7. 公园应促进建筑的潜在商业价值和公共活动 相关文章: 把景观设计交给我们 更多【新教育】: 带上一本书 到吉隆坡漫步 4位地贫女孩 用音乐传递希望 【巴刹实验场01】以艺术激活 闲置10年公共空间 【巴刹实验场02】雨水感知装置艺术 以绿植凸显漏水问题
1月前
编按:你想过一片漆黑的世界是怎样的吗?无声的世界呢?无法自如行走的世界呢?又或者,你害怕变老吗? 上述4道问题也许能在DIA体验馆找到答案。那么,DIA究竟是什么?设立体验馆的目的又是为何?一起翻开这期的【新教育】来了解吧~ 报道:本刊 张露华 摄影:本报 黄志汉 DIA的前身是Dialogue-In-The-Dark(DID)黑暗对话,通过黑暗体验馆,让明眼人体会失明者的感受,除了希望带给参观者对残障者有理解与同理心之外,也借着体验提醒大家好好保护双眼。 而重新出发的DIA,是“Dialogue Includes All”的缩写,目标更宏大了,不只是关心盲人问题,而是要创造一个包容社会,无论是对身体或心智残疾者,希望通过体验馆的大家能够有更多的包容心,体谅与接受所有不同的人,致力推动残障人士融入社会的马来西亚社会企业。 源于德国概念  实现社会企业自立目标 DIA的创办人,亦是DID的创办人兼首席执行长陈锦辉,他直言,任何非政府组织都必须要自力更生,不可能长久依赖社会捐款,所以当他在1988年认识了对话社会企业(Dialogue Social Enterprise,简称简称DSE),觉得社会企业是一个很好的概念,于是就把“黑暗对话”社会企业引进马来西亚。 他解释,源自德国的“黑暗对话”概念,是通过经营体验馆,将所有收益用于维系该机构的社会工作,达到自立的目标,建议一个模式让大家看到社会企业也可以自立。 为此,他创办了DIA,取得德国DSE的授权,在本地设立“黑暗对话体验馆”,同时开办各种技能培训班,设立网上补习班,让其他残障人士得到就业及教育机会。 突如其来的疫情,令陈锦辉不得不暂停体验馆,还以为只要坚持几个月就可以重开,但无限期延长的行动管制令,他唯有关闭位于吉隆坡The Weld的体验馆,等待时机。   办体验馆  推动社会包容 3年后的今天,终于等到体验馆重开,选择吉隆坡富都路的GMBB广场作为重新出发地点。 陈锦辉表示,目前在GMBB 5楼设立的临时体验馆,主要是让有意参与DIA众筹计划的民众体验,协助他完成DIA计划。 这项由Mystartr众筹平台推动的众筹计划,通过股权众筹方式,以重启体验馆,目标是400万令吉。 同时,他也参与了最新第二季Astro“投吧!合伙人”真人秀,希望让更多的观众认识和了解DIA。 陈锦辉重申,体验馆的意义不仅让民众体验残疾的感觉,更重要的是让大家明白,视障与其他残疾人士并非如大家想像中的脆弱,他们都可以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和社会价值。 “我希望通过体验能够唤起公众对残障人士的理解和尊重,推动社会包容的建设。无论是失明、聋哑、坐轮椅者,甚至老人,他们在生活上所面对的种种不便,如果我们缺乏同理心,是无法理解他们所面对的挑战,而这些挑战将来大家可能都会面对,因此我们希望通过体验馆,让大家体验他们的难处,也可以从中了解他们的能力,而不是只看到他们的残障。” 重新出发   设4大主题分馆 重新出发的体验馆计划,将设有4个主题馆分别是“黑暗对话”体验馆、“游戏对话”体验馆、“安静对话”体验馆以及“与时间对话”体验馆。 01.“黑暗对话”体验馆 (Dialogue in the Dark):这是DIA的核心项目。由视障人士担任导览员,带领参与者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进行各种活动,让参与者亲身体验失明人士的日常生活,从而打破对残障人士的刻板印象,建立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02.“游戏对话”体验馆 (Dialogue Game):让参与者坐在轮椅上完成一些特定的任务,体验残障人士的日常生活挑战。 03.“安静对话”体验馆 (Dialogue in Silent):让参与者体验聋人的世界,感受无声的沟通和交流。 04.“与时间对话”体验馆 (Dialogue With Time):让参与者体验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以及面对死亡时的感受和思考。 陈锦辉表示,DIA致力将这4个“对话”模式整合在一起,打造东南亚唯一的体验馆,当中“与时间对话”体验馆是全球第一个以老人生活为主题的体验馆。 他希望透过体验馆,为不同群体提供相互理解和沟通的平台,并将其发展成为国内主要旅游景点。 众筹计划盼各界相助 DIA是社会企业,除了运营体验馆之外,也致力帮助残障人士融入社会,提供技能培训及就业安置,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让大家看到残障人士同样也是“天生我才必有用”,这些年来已经雇用及培训了超过100名残障人士,赞助了173名残疾学生学费。 他提到,很多残障人士都没有机会接受教育,所以他推广网上补习班、技能培训工作坊、让他们有自立的能力,让企业看到他们的能力。 要开设这4个体验馆,经费是400万令吉,陈锦辉因此以众筹来实行计划。一旦4个体验馆都落成,届时一张票就可以体会4种体验。 “众筹计划从2月开始,截止日期是3月27日。若能筹到固然是理想,或至少筹到100万令吉,我们就会先设立黑暗体验馆和游戏对话体验馆,希望在2025年可以完成4个体验馆计划。” 也是马来西亚青光眼协会主席的他认为,黑暗体验馆对他而言很重要,因为他亲身经历从“明眼”到“失明”的痛苦。在失明之前他不注重眼睛健康,等到失去后才明白失明者的痛苦,比起不厌其烦的劝诫,通过体验馆的体验,能更深入体会在真正黑暗中的恐惧,这比任何宣导来得强。 他感慨,虽然手机、电脑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但他希望通过黑暗对话体验馆,让下一代明白,不要任何东西都依赖手机与网络,把时间都花在手机上,起码让眼睛有休息时间,不要等到失去光明才后悔。 “同样的,每个人都会老,与时间对话体验馆,就是让大家体验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以及面对死亡时的感受和思考,在还有时间与机会的时候,感恩与珍惜身边人,当他们老去需要使用轮椅的那一天,能对他们的不便有更多同理心。” 陈锦辉透露,黑暗对话体验馆在2020年因为疫情关闭,直至去年初才获得人力资源部批准重开。在Mystartr创办人吴文彬牵线下,在GMBB设立了一个暂时性的体验馆,一边进行众筹,成功的话就可以在GMBB开设永久性的DIA体验馆。 全球有22个国家设有Dialogue社会企业,东南亚区域只有大马与新加坡。除了黑暗体验馆之外,一些国家也有不同主题的体验馆,如他计划中的游戏对话体验馆,将是全球第一个坐轮椅体验馆。 有关DIA的众筹详情,可以浏览: 众筹项目:https://www.mystartr.com/projects/DIA_Academy 1000张“黑暗对话”体验馆免费门票等你来领取! “黑暗对话”是一个独特的体验,通过模拟失明的环境,让参观者亲身感受盲人的世界。在这个黑暗的空间里,你将发现自己对感官的依赖,体验到新的视角,并建立更深刻的同理心和尊重残障人士的理解。 有意索取门票者,请浏览以下链接注册领取免费门票: https://forms.gle/QVb8DvkASXACtoLK9 或联系以下负责人,预约线下体验日期: Stevens 012-203 5410 Jeff 011-1665 8988 活动地点: Level 5, GMBB, Jalan Robertson, Kuala Lumpur 活动须知: · 体验时间为 30 分钟 · 建议穿着舒适的服装和鞋子 · 12 岁以下儿童需由成人陪同参加 更多【新教育】: 4位地贫女孩 用音乐传递希望 【巴刹实验场01】以艺术激活 闲置10年公共空间 【巴刹实验场02】雨水感知装置艺术 以绿植凸显漏水问题
1月前
在过去的20年里,食品行业采用混合物的做法越来越多,这让人想起了古代利用草药治疗各种疾病的做法,尤其是精油已经成为了一种替代传统药物的选择,与一些传统药物相比,精油对广泛范围的病原体具有有效作用,包括那些导致食品腐败的病原体。 在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探索中,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新的方法,如噬菌体疗法、细菌素和抗微生物肽。此外,人们对重新审视先前放弃的抗生素候选药物以及开发新的抗生素产生了新的兴趣,重点放在天然和合成来源上。 英迪国际大学联合其他研究员开展项目 英迪国际大学数据科学与信息技术院系的吴康馼教授及其来自马来西亚、摩洛哥和沙地阿拉伯的合作研究员开展了一项开创性的研究项目。他们的研究旨在显示甜橙、黄皮树脂和柠檬桉树精油的联合抗菌力量。这些精油不仅因其烹饪用途而受到赞誉,还因其药用功效而闻名。 吴康馼教授解释:“植物的不同部位产生具有不同生物活性的挥发油(精油),包括抗菌和抗真菌特性。这些特性使它们有望成为传统抗生素的替代品。”他补充,这3种精油因其广泛的健康益处和药理特性而受到认可,包括抗氧化、抗病毒、抗糖尿病、镇痛和杀虫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它们的挥发油对食品变质中的几种微生物菌株具有强大的抗菌活性。 精油可替代商业药物和化学防腐剂 研究发现,这些精油的抗菌功效随其化学成分的浓度而变化。甜橙、黄皮树脂和柠檬桉树精油的2%混合物成功抑制了某些微生物种的生长。 研究团队发现了这些精油的特定组合,以及精确的百分比,最佳地抑制了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蜡样芽孢杆菌等病原体的生长。 当这两种或三种精油组合在一起时,会增强其抗菌活性,为微生物控制提供了强有力的解决方案。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确定了4种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蜡样芽孢杆菌有效的最佳混合物,所有这些混合物的最佳配比几乎相同。 这些最佳组合,以柠檬桉树精油、黄皮树脂和甜橙精油的百分比,提出了一种可行的替代商业药物和化学防腐剂的选择。这尤其重要的是,因为传统抗菌剂失去了对越来越多的微生物的效力,导致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和食品变质。 更多【新教育】 2023年亚洲紧凑型轿车设计挑战赛(ACSDC) APU夺学生组冠军 橙皮:从垃圾到宝藏 盲人导航机器人 助视障者行动自如
1月前
若提起“City walk”(城市漫步)的地点,你会想到哪里? 脑袋里首个浮现的地点,必然是公共交通便利的英国伦敦、瑞典斯德哥尔摩、日本东京或台湾台北……若将城市漫步的情景放在吉隆坡?试问,搭公交到吉隆坡的回忆,在你我的儿时记忆中又占多少? 为了弥补童年遗憾,拥有建筑系背景的赵伟龙和吴可佳,花10个月的时间绘制一本名为《Somewhere in the Kuala》 童书。两人邀请父母带领孩子,一同跟着书中的Han和Mina的步伐,用双脚踏遍熟悉又陌生的吉隆坡市,发掘深藏其中的人文历史。 报道:本刊 陈星彤 摄影:受访者提供 有别于今时今日,雪隆地区20年前的公共交通,尤其是轻快铁、捷运的路线,尚未涵盖双威、梳邦、蒲种等地区。小区里的游乐园、冷气开很强的购物商场、无时无刻不“在车上”……对在城市长大的90后而言,是大部分人最不陌生的日常。 在吴可佳的成长过程中,要从一个地点移动到另个地点,都是以车代步。如是的移动模式,直到她远赴英国的伦敦中央圣马丁学院(Central Saint Martins)深造,才有所改变。在英国那会儿,喜好摄影的赵伟龙,总会带着相机穿梭城市阡陌,吴可佳跟在身侧,自然地感受在伦敦“城市漫步”的魅力,且深深爱上。 在繁忙街道,观察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穿梭一栋又一栋的历史建筑物。懂得欣赏建筑风貌,吴可佳坦言也是在伦敦求学后,才渐渐养成。或许,人与城市的链接,就是这样链接起来的。 “伦敦交通便利,我可以很轻松走在街道上,享受在城市散步的乐趣。然后我就想,为什么我不能在吉隆坡也这样呢?” 在英国待了6年后,两人返马发展。赵伟龙在马来西亚艺术学院传授室内建筑的知识,而吴可佳放弃原有专业,投身插画领域,在吉隆坡各大艺术市集摆摊,她这才将城里的风景凑在一起,“我突然发现,吉隆坡有很多值得探索和欣赏的事情。”无论艺术中心Godown KL、文青小店聚集的甘榜亚答Kampung Attap、前身是电影院的丽士杂锦(REXKL)……尽管不是每个目的地都能步行,但她走得越多,对这座城市的认识越多。 “我是梳邦人,小时候不常去吉隆坡。在我实际走过后,才发现这座城市给了很多(东西)。”她感叹:“所以我希望年轻一代能够更早体会到就好了,不要像我26岁才开始感悟。” 这样的想法在心头盘旋已久,当有绘制童书的机会,城市漫步自然成为故事的出发点。 10个月完成的童书 “我们前一周还在讨论要绘制一本有关建筑的童书,不久出版商Suburbia Projects就找上门了。他们获得一笔Think City的资金,问我们是否愿意绘制童书。”赵伟龙分享绘制《Somewhere in the Kuala》 的契机,而当时吴可佳手头也没有工作,两人遂答应Suburbia Projects的邀请。 从去年2月开始,他们一共花了整整10个月才完成这本书。相较起一般的童书,《Somewhere in the Kuala》没有文字辅佐,用图说故事。如是的安排,对于语种多元的大马读者更友善。 此外,书中刻画的都是孩子走路、使用火车、脚车的的画面,不曾有“在车上”的场景。他说:“逻辑上,独自到吉隆坡探索的小孩不会开车,也不能随便上陌生人的车。”两人之所以有这样的安排,主要想传递“在吉隆坡市搭公交的便利”的想法。从中,减少城里的车流量,改善我国拥堵的状况,对环境也有正面的影响。 为了让读者更能亲自感受书里展现的城市风景,两人在书末更附上地图。上头标示出的地标和景点,都是Han和Mina途经的场所。此外,他们更举办线下活动,邀请7至11岁的孩子一起城市漫步。 “我们安排孩子们在独立广场周围散步,准备画本给小朋友,画下途经建筑物的模样。过程中,身为大人的我们也学到很多。”赵伟龙分享,成人的世界讲求规律,在限定的时间内,就必须赶往下个目的地。他说:“小孩子不是的,他们不在乎时间,在欣赏完建筑、画完才会离开。从中,我们也学会了凡事得放慢脚步。” 但不意味孩子们没有纪律。 大部分人的刻板印象中,孩童容易因好奇心横冲直撞。但在此次城市漫步的活动中,吴可佳坦言:“小朋友参与活动时很兴奋,但过马路时会停下来看车,父母也不需要时刻牵着他们的手。” 书中建筑物写实呈现 问起两人在绘制童书时的工作分配,赵伟龙主要担任辅助角色,协助、学习吴可佳的绘画风格,绘制建筑、街道、路灯等城市景色;至于人物,则由后者负责。 “他负责写剧本,我负责插画是原本的想法。最后发现工作量太大,我无法独自完成,所以需要他帮忙画。”或许是拥用建筑学科的背景,《Somewhere in the Kuala》里每帧画面的风景更为真实。为了提高画面的完整度,赵伟龙事前带着相机记录所需场景,事先走过一遍Han和Mina的城市漫步路线。 因为写实,这本童书意外地保留在那时那刻的吉隆坡风景。赵伟龙分享:“你看,画中的中央艺术广场内的购物商场那时候还在装修,现在新店家入驻;这是那时的旧市场广场(Medan Pasar),现在去看已经封起来了。” 另外,读者的记忆也被这些画面唤醒。 “一名爸爸买了这本书给孩子,却联想到自身在吉隆坡成长的回忆。他认出画中的街道,想起与兄弟们就像书中主角一样,穿梭在吉隆坡的建筑物。”吴可佳表示,这不单是一本鼓励孩童探索吉隆坡的书,对大人同样有意义。 当然,一座城市有好的一面,也有不那么好的一面。 “就像这页,我们把在成功时代广场的真实体验画出来。为的就是告诉读者,在吉隆坡骑脚踏车非常危险。”画中的车与车之间,猛然发现一只脚伸出窗外的突兀场景。原来是两人场勘时的实际经历,因为觉得有趣,他们在里头就留下了这样一枚彩蛋。 拉近城市与人的距离 《Somewhere in the Kuala》鼓励孩童探索成长的城市,创作更多的回忆。由此,赵伟龙希望能邀请更多的大马人从乡村回归城市,“我们这辈的父母年轻时到大城市打拼,年老后都会有搬到郊区,或者归乡养老的计划。”这现象,不仅仅发生在马来西亚,英国伦敦也有类似的情况。他补充:“人们不断往外迁徙,吉隆坡很多老店不在了,从前热闹的城市渐渐被抛在后头。” 许多民间组织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吉隆坡市政府和马来西亚非盈利组织“智慧城市”(Think City)发起一连串的城市复兴计划。这也是为何近几年,市区多了艺术、文化空间,增加了让人们有机会聚集的活动。借着《Somewhere in the Kuala》,他们希望可以推动心中所盼,“我们想告诉人们,如果不带孩子创造与这座城市的回忆,那么谁来守护这里呢?” 更多【新教育】: 4位地贫女孩 用音乐传递希望 【巴刹实验场01】以艺术激活 闲置10年公共空间 【巴刹实验场02】雨水感知装置艺术 以绿植凸显漏水问题
1月前
由4名沙巴土著组成的Nulu Sisters女子组合,因用杜顺(Dusun)语来演唱圣诞歌〈京那巴鲁的圣诞节〉和华人新年歌〈恭喜京那巴鲁〉而广为人知。人们对她们与众不同的演绎方式感到好奇,然而,她们并非只为博人眼球,而是希望通过音乐传递爱与温暖,呼吁大家关注地中海贫血症(以下简称地贫),保障下一代的健康与福祉。 报道:本刊特约 杨林宜 根据大马卫生部的统计,我国每20人当中就有1人患有地贫,估计全马有220万人患有此遗传性疾病,或占总人口的6.8%。卫生部也估计每年有150至300名患有地贫的新生儿出生。 沙巴的地贫患者是全马之冠,患者人数占全国患者的三分之一。同时,沙巴及纳闽是最多地中海贫血症β型携带者,每1000名接受检测的中四学生中,有41.4人是β型携带者。 地贫可依其严重性分为3大类:轻型、中型和重型。 轻型 也成为携带者,一般不出现任何症状,无需治疗,也不会恶化转为重型地贫,但仍有遗传给孩子的风险。 中型地贫 虽不及重型地贫那么严重,但有者需要从小定期输血,也有可能随着年龄增长或肝脾肿大令输血频率增加,甚至恶化至重型地贫。 重型地贫 因血红素严重不足,患者需定期输血和药物治疗来维持生命。 Nulu Sisters——一支地贫音乐团体 Nulu Sisters的成员——洁拉(Jerah)(29岁)、可拉(Colate)(35岁)、悠悠(Yuyu)(32岁)和薇冯(Vyonne)(23岁),皆是地贫重型患者,她们每2至3周输血1次,并接受除铁针治疗以去除体内多余的铁质。尽管生活离不开医院,但她们坚信爱与力量,正如Nulu Sisters这个名字,取自东南亚也是沙巴最高峰的神山(Gunung Kinabalu,杜顺语为Nulu Nabalu),她们希望可以如神山那般坚韧和充满力量,唤起社会对地贫的重视,响应卫生部号召,支持预防措施,早日实现“零”地贫基因携带者出生的目标,确保下一代不再受地贫困扰。 尽管面对疾病的挑战,但Nulu Sisters从不将自己视为特殊群体,她们强调自己与大家一样,都是热爱生活、追寻梦想的一群人,并通过努力学习和工作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她们深信音乐拥有治愈的力量,传递着希望,激励每个人勇于面对生活的挑战。 说起Nulu Sisters的成立,就不得不提〈京那巴鲁的圣诞节〉和〈恭喜京那巴鲁〉这两首歌曲的创作人章国安。章国安是建筑师,也是沙巴著名音乐人。章国安先是在2009年聘请可拉来负责绘制建筑图的工作,随后在可拉的推荐下,于2012年聘请了悠悠。在可拉和悠悠眼中,章国安亦师亦友。除了在工作上给予她们支持,章国安也愿意倾听她们的需求和困难。 与地贫患者长年相处下来,令章国安意识到社会需要消除对地贫患者的刻板印象,因为这种偏见对地贫患者的生活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当我决定聘请可拉时,我特地咨询了医生,了解到地贫患者不宜长时间在太阳底下和从事负荷量重的工作。我听从医生的建议,认为只要适当安排,地贫患者也能在岗位上发挥作用。” 社会需更多渠道来认识地贫 一次,沙巴地贫协会邀请章国安以雇主的身分担任讲座的其中一个主讲人,以消除社会对地贫患者工作能力的负面看法。令他感到惊讶的是,在问答环节中,他成了观众提问最多的主讲人,这表明社会确实需要更多的渠道来认识地贫。因此,他决定通过音乐来唤起更多人对这一疾病的关注和重视。 “我想送给地贫患者一份礼物,一份能与他人分享的礼物,所以我决定创作,邀她们一同作词。地贫患者不再只是接受他人帮助,他们也有能力把欢乐带到各个角落。” 章国安相信,每个人包括地贫患者,都有着无限的潜力,就像Nulu Sisters展示了她们的才华和坚韧的一面,不受健康局限。 于是,在他的引导下,可拉带着她的妹妹洁拉,洁拉带着好友薇冯,加上悠悠,共同组成了Nulu Sisters。 父母为爱付出一切 薇冯虽是所有成员中年纪最轻的,但她展现出了大姐姐般的成熟和自信。薇冯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目前在沙巴土地发展局实习。她与洁拉在医院结识,二人因热爱音乐而成为好友。薇冯从未被疾病打倒,她积极参与学校社团活动,除了是音乐学会主席,她还是学生代表。 薇冯的父母和弟弟都是地贫携带者。小时候,她对自己需经常输血感到十分不解,甚至抗拒。然而,当她看见父母为了她所做的一切努力,她深受感动,开始接受并让治疗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我的爸妈尝试让小9岁的弟弟和我作骨髓配型,尽管最终结果不匹配,但我能感受到他们对我的心疼与爱护。” 薇冯说,骨髓移植是目前临床上唯一一种有望将重型地贫问题根治的治疗方式,把正常的造血干细胞通过静脉输注到患者体内,以重建患者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用于移植的骨髓白血球血型需与患者完全吻合,一般优先考虑同父母、无患重型地贫的兄弟姐妹的骨髓。 从小插针输血 心智更成熟 许多地贫患者因从小插针输血,心智比同龄的孩子更早熟。出生于神山脚下的兰瑙(Ranau)的悠悠,家中有7个兄弟姐妹,悠悠和弟弟是地贫重型患者。悠悠的父亲曾是马末铜矿(现已废弃)的卡车司机,母亲则是家庭主妇。尽管工作和家务繁忙,但他们从未忽略对她和弟弟的照顾。无论何时,他们总是不辞辛劳地寻找任何有助于补血的药方,并设法购买食材。 “只要听说什么食材或草药能补血,只要经济能力许可,不论路途多遥远,他们都会设法买回来。不善言辞的他们虽然从不言爱,但他们处处都透露着对我们的爱。” 悠悠12岁起便独自前往医院接受治疗,随后她和弟弟被转移到沙巴首都亚庇医院,悠悠都不曾害怕,她定期带着弟弟乘车数小时往返亚庇接受治疗。 “我很早就学会了独立,但我从不觉得这有什么的,这是我能力所及,也是应当负起的责任。” 地贫患者挑战多  不可轻易忽视 然而,并非所有地贫患者都能像Nulu Sisters那般受家人疼爱与支持。可拉指出,她曾听闻一些患者的家庭因贫困,加上居住地距离医院太远,无法负担昂贵的交通和住宿费,宁可相信土方,也不设法将孩子送到医院进行定期输血。 “重型地贫患者一旦超出治疗期限,会有并发症如心脏功能受扰。这个孩子直到病危,他的父母才会意识到不妥,但为时已晚。这只是冰山一角,实际上还有许多类似的案例存在……” 此外,沙巴医院血库常有缺血的情况,绝大部分的地贫患者都会经历每月只输血1次的挑战。可拉说,医院一般会在佳节期间,因为献血人减少而出现缺血的情况。 “我们每年都会经历几次因医院缺血而被迫延后治疗的情况,我们此时会请亲戚帮忙献血。不过,疫情暴发的那3年,我们几乎每月才输血一次,身体不适如头晕和疲惫都是常有的事,但我们都尽可能正常生活和工作,还好现在都撑过来了。” 疫情期间,由于防疫措施的实施,献血人数大幅减少。即便亲戚愿意献血,也必须接受筛查并等待结果。医院绝大部分的人力和空间都用于治疗冠病患者,这也迫使地贫患者需要等待更长的时间。 可拉说,她和胞妹洁拉曾数次因身体异常不适而被迫紧急入院治疗。但她表示,尽管疫情所带来的变化令大家很无奈,但人与人之间唯有相互体谅,才能共渡难关。 “无论是地贫还是疫情,都带给我们不小的挑战,但这些困难让我们更珍惜、更热爱生活,并将出现在生命里的美好事物视为奖励。” “因此,我们Nulu Sisters希望能凭着自己小小的力量,鼓励更多和我们一样的患者。我们希望大家能重视地贫,主动接受基因检测,了解自己是否是地贫携带者,并听取医生关于生育方面的信息和建议。我们期待着每个人做出明智的决定,为帮助我国社会开展更全面的预防和治疗工作贡献一份力量,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关爱的社会。” 更多新教育: 【巴刹实验场01】以艺术激活 闲置10年公共空间 【巴刹实验场02】雨水感知装置艺术 以绿植凸显漏水问题
2月前
巴刹实验场Pasar Lab展览 日期:2024年1月20日至2月25日 时间:10AM-6PM 地点:居銮公共巴刹 脸书:陈建泯工作室-Kian Tan Art Studio 屋顶漏水、排水系统不佳、地面积水,一直是联城公共巴刹一二楼的老问题。 在“巴刹实验场”中,张健毅也发挥建筑师专长,于租赁的摊位旁制作了一件大型装置作品——“雨水感知”。尽管建筑设计的核心在于解决问题,但碍于经费和维修权限的限制,他的此件作品决定把焦点放在“突显问题”,并与之共存。 首先,他使用透明胶片和浪板取代原本的顶盖,让雨水的滴落更加可见与可听;并汇集屋顶排水至两侧,再架设水管让水源流入两个巴刹常见的蓝色大水桶。接着,他将其中一侧水管拉长处理、在里头耕种绿植。如此一来,水在流入蓝桶前,便可浇灌这些植物,让观者以另一种方式感受问题。 公共巴刹乃地方政府掌握的建筑,租客需向市议会申请许可才能施工,包含更换灯泡等细项。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展览团队的入驻,当地市议会也动了起来,陆续为巴刹的一二楼换上新灯、维修铁门,和屋顶漏水处等。 透过艺术介入  了解巴刹使用者需求 张健毅指出,2023年接触巴刹一二楼空间后不久,他便投入申请跨政党国会小组——永续发展委员会(APPGM-SDG)的拨款,并有幸入选,获得经费执行活化巴刹空间的各项计划,“巴刹实验场”就是其一。 他认为,联城巴刹的魅力在于,它被废弃的同时也还在运作。因此策展团队进驻后,尽管有许多空间及可能性可以发挥,但也需放低姿态,与底楼许多在做生意的小贩沟通,在改造之余尊重他们的意愿。 “我们可能会对这空间有自己的想法,甚至有点上帝视角,觉得应该要怎样改造。但对每天使用它的人来说,事情可能不是如此。所以我们希望透过艺术介入的角度,多跟巴刹使用者交流,了解他们需要的什么、怎样改才能对大家都有益。” 因此,张健毅及其“入众”团队也与母校居銮中华中学合作,组织学生成为采访团、开办创意厨艺教室,让学生在巴刹与摊贩访谈、购物的同时,认识传统社区空间。 保留“公共”这件事   让民众齐参与 根据张健毅,“巴刹实验场”是巴刹空间活化系列活动的重头戏,盼可激发参观者换个方式去了解和看待巴刹,打开空间利用的多元想像。 “我想感谢策展团队、志工及身为“房东”的居銮市议会对展览抱持开放的态度。希望这系列活动可以慢慢发酵,让大家都有份参与。” “我觉得这才是一个公共巴刹的公共价值所在。我们无法复苏巴刹过去的商业繁华,但我们希望保留‘公共’这件事,让其他民众或组织都可以一起参与。” 相关文章: 【巴刹实验场01】以艺术激活 闲置10年公共空间 更多【新教育】 11岁小画家林贝恩 画出酷世界 提供一针见血解决方案 律师不只是懂法律而已 【情商教育计划Havan School 01】庇护所里的情商课 【情商教育计划Havan School 02】情商教育若缺乏各方配合 将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月前
编按:你对巴刹的印象是怎样的?是潮湿的、脏乱的还是热闹的?你看过巴刹展览吗?又或者,你相信巴刹里平平无奇的保利龙箱能成为艺术装置吗? 柔佛居銮有一群人,将一个闲置逾10年的公共空间摇身一变成“巴刹实验场”,重现昔日的巴刹景象。 究竟这场“巴刹集会”有些什么看头?又是如何做到的呢?跟着这期的【新教育】一探究竟吧~ 巴刹实验场Pasar Lab展览 日期:2024年1月20日至2月25日 时间:10AM-6PM 地点:居銮公共巴刹 脸书:陈建泯工作室-Kian Tan Art Studio 下午4点,阳光洒落在居銮公共巴刹2楼的镂空墙面,映照出七彩的BERSAMA字样,一地星星点点的光影。 不远处,铝箔纸拓印而成的“垃圾槽”银光闪闪,三两只猫在附近睡午觉。四处可见一个个保利龙箱子,内嵌着摊贩及生鲜食材的照片。 就这样,偌大的长方形空间在闲置逾10年后,摇身一变成当代艺术展览馆,举办座谈之余,也播映在地青年导演的作品,带给观众非比寻常空间声光体验。 或许还有味觉的刺激——看展前,民众得先走入尚在运作的巴刹底楼,穿越鱼腥味、蔬果生鲜味,踩着可能尚未干透的地板,爬上2楼。 这是居銮联城公共巴刹正举行的当代艺术展——“巴刹实验场”,由成长于居銮的艺术家陈建泯主办、策展与创作,建筑师张健毅及其带领的居銮非政府组织“入众”协办,并获跨政党国会小组-永续发展委员会(APPGM-SDG)赞助。 封存多年的巴刹一二楼再次运作 居銮联城公共巴刹的历史可追溯到1990年前后,摊贩陆续从旧巴刹搬入此地,惟三十多年间见证传统巴刹从辉煌逐渐转向平淡。大型商场纷纷进驻居銮后,消费者行为改变,人们渐渐不到巴刹采购。目前,巴刹只有底楼还在热闹运作,一二楼因摊位锐减,逐渐消失在民众的记忆里。 然而,不卖生鲜蔬果后,巴刹的高楼层空间或许还能开启更多的可能性。 一年前,从西班牙返乡的建筑师张健毅在居銮国会议员黄书琪的穿针引线下,接触到这个封存多年的空间,立刻被它独有的建筑设计和光影效果吸引。 2023年10月起,张健毅、陈建泯及伙伴向市议会租下一楼的数个摊位,并在志工与清洁队的协助下,清掉堆积多时的淤泥、动物粪便、跳蚤,和废弃物,将其中一间摊位打造成艺术驻村工作空间。 就这样,策展团队于3个月内完成空间踏查、采访摊贩等,呈现出一档极具实验性的当代艺术展。 BERSAMA——通风砖成光影装置 放眼望去,巴刹2楼主展区的作品可分为3大块:墙面通风砖以七彩玻璃纸拼贴成的“BERSAMA”字样;展区中心内嵌着巴刹生活照的保利龙箱子;以及用铝箔纸拓印而成、如假似真的垃圾槽和虚拟摊位等。 陈建泯指出,“BERSAMA”光影装置是在志工的协助下完成;原本的构想是要在墙上设计图像。 不过,由于通风砖已有固定形状,为简化视觉效果与创作过程,他干脆选择“BERSAMA”这个既简单又有意义的词汇,以象征多元的七种颜色拼贴出来,也寓意着希望让巴刹这个空间回到民众的手上,重新创造意义。 他续说,这幅作品其实也在回应近年来流行起来、也常卷入“破坏性修复”的公共建筑壁画艺术。 “这几年我们很常看到所谓的公共艺术和壁画的这个关系。(巴刹二楼)这个空间有很多空白墙面,可能很适合画壁画。但我想呈现的是,除了壁画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 “这里第一个吸引我的是这些通风砖所能形成的光影。所以我就在想有没有一个材质,是可以在不伤害建筑的情况下,借用建筑本身的结构(呈现艺术作品)。后来就想到可以用彩色玻璃纸来做造型,才有了‘BERSAMA’这个作品。” 保利龙箱摄影展  让摊贩来场聚会 “巴刹实验场”的保利龙箱摄影展有个诗意的名字,叫做“巴刹集会”。 确实,在摄影展中,艺术家可透过照片排列,让本来鲜少见面的摊贩们来场虚拟的“聚会”。比如,牛羊与非清真的猪肉摊位就破天荒地在展览中“比邻而居”,有了交集。 但这场聚会可能不仅是虚拟的。展览期间就有多名摊贩及移工在收摊后结伴上楼,嬉笑着找寻自己的身影。 陈建泯说,这次创作时一直在想要如何让摊贩也一起参与到展览中,但很难。即便在同个巴刹做生意,大家的作业时间各不相同,比如蔬果肉类摊就比干料与熟食档更早营业和收摊。 “我觉得用照片把大家‘收集’在这个展场,再重新看待和诠释,是比较直接的方式。” “而且我本来也需要跟摊贩们做访谈,记录口述历史,何不也用影像记下摊贩和档口的日常、然后把它在保利龙箱里,重新赋予保利龙箱一个新的功能?” “保利龙箱本来是被丢弃了,但当你把它摆在展场,它的视觉和功能有所转换,你就不会只把它当作原本的保利龙箱来看待,而是会重新认识它。我相信这是艺术创作的一个功能。” 铝箔纸拓印垃圾槽  再现巴刹初印象 最让参观者倍感好奇的,非铝箔纸拓印出的大型垃圾槽莫属。其实,铝箔纸是陈建泯常用的创作材质,而选择拓印垃圾槽则是为了将自己对巴刹的第一印象再现于展场。 “我记得第一次来参观巴刹时,是从旁边的入口上来。首先感受到的是巴刹的味道,就是这个垃圾槽,它装着所有生鲜、菜、肉的垃圾,味道非常重。” “拓印的过程其实相当煎熬,要在很刺鼻的情况下完成。我和志工朋友在拓的同时也会看到有人来丢垃圾、捡垃圾;巴刹的清洁工看到我们在拓印,就开始分类垃圾。” 他续解释,铝箔纸的好玩在于其脆弱性,能轻易被塑形,再结合拓印,就可以把无法移动的物件“搬运”到另一个场域去呈现,赋予不同意义。 “就像我们的记忆里一些可能本来很坚固的东西,可能并没有这么坚固,它的内在可能是很脆弱的。” 除了垃圾槽,陈建泯也透过拓印,把底楼的菜摊“搬”到二楼,沿着楼梯架起,再现过去巴刹二楼曾有摊贩入驻的光景,玩转虚实之间的关系。 由于通风和排水系统不佳、屋顶漏水等因素,巴刹二楼近十年不再有摊位进驻,店面结构也经拆除,甚至找不到过去的照片。 “一二楼之间(被铝箔纸包着的)楼梯是真实存在的,但沿着它上到二楼,可以看到一个铝箔纸摊位,里头是空心的。我觉得这当中有种时空错置感吧,明明这空间已经消失了,但我们把它还原出来,却又不是百分百地还原,而是让它有点突兀感。” 破除艺术“没用”论 艺术创作有各种可能性 当代艺术与传统上常见的画作、摄影、文物等不同,常玩转可见或不可见的材质、光影、视听嗅觉等五感、融入社会议题,或让作品融入地景;常需导览或阅读展览论述才能更了解其创作意涵。 陈建泯在开幕辞中提到,他与伙伴张健毅及另一名巫裔建筑师阿米鲁(Amirul Hakim)在展览中形成重要的伙伴关系,因为3人的角色性质完全不同。 “艺术创作很多时候是在提出问题;而建筑师及设计师很重视解决问题,以及点子执行后的实用性。开玩笑地说,建筑师和设计师是解决问题的人;而艺术家则是制造问题的人。” “不过,艺术家也并非纯粹制造问题,而是要透过提问,让参观者来到现场的时候,有一些联想和反思。” “巴刹实验场”作为本次活化公共空间的一种形式,陈建泯希望,参观者可从“巴刹实验场”中感受到艺术创作及公共空间的各种可能性,打开对艺术工作者的不同认知。 比如,艺术创作可以回应当下的社会议题或提出概念、艺术的形式不仅仅是绘画,而观众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也并非只能限于观者鉴赏作品。 “我想说的第二个部分是空间。艺术创作者想发表作品,一般都会先想到去美术馆等等机构,但其实这只是一个选择,而不是绝对。” “所以来巴刹创作我很兴奋,想看看我们(艺术工作者)能否自主搞起一个展览,让别人看到这个闲置的空间可以透过艺术的方式重新活化,艺术不是‘没用’的。” 惟他也强调,空间活化需要长远规划,无法透过一档展览一蹴而就,但展览或许是炒热课题、让大家看到并认识巴刹里这个空间的引子。 陈建泯透露,展览结束后,“巴刹实验场”不会立刻终结,反而将是此艺术计划的另一个开始。 “我们收集了一定的摊贩口述史,也办了一些座谈,未来希望将这个计划的内容出版成书。” “我也在这里租了摊位作为暂时工作室,希望把它打造成一个艺术替代空间,在柔佛提供不同艺术家发表作品、或讨论当代艺术的地方。” 屋顶漏水、排水系统不佳、地面积水,一直是联城公共巴刹一二楼的老问题。 如何让这问题再次被看到,点击这里继续阅读~ 相关文章: 【巴刹实验场02】雨水感知装置艺术   以绿植凸显漏水问题 更多【新教育】 11岁小画家林贝恩 画出酷世界 提供一针见血解决方案 律师不只是懂法律而已 【情商教育计划Havan School 01】庇护所里的情商课 【情商教育计划Havan School 02】情商教育若缺乏各方配合 将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2月前
对于注重生活开销预算的消费者来说,紧凑型轿车俨然已成为他们的首选。这款型汽车开辟的利基市场,主要提供四平八稳的3厢设计,即包含引擎盖、车厢以及行李箱。除了审美标准,紧凑型轿车在设计上也涵盖了功能性、实用性以及人体工学的考量,使之在汽车行业内地位吃重。 亚太科技大学(APU)工业设计本科生郑业縓在汽车的创意设计上已显露非凡的能力,他早前在2022年轮圈设计挑战赛中夺下冠军,现今又在“2023年亚洲紧凑型轿车设计挑战赛(ACSDC)”的学生组别中,再次夺冠。 2023年亚洲紧凑型轿车设计挑战赛是由马来西亚第二国产车私人有限公司(Perodua),以及马来西亚设计委员会(MRM)联合主办,一共吸引到来自全亚洲93份参赛作品。这个特殊的挑战赛,是由Perodua的首席设计师莫哈末扎穆仁(Muhamad Zamuren Musa)主导,特别为设计师呈献前所未见的良机,让他们重新定义紧凑型汽车设计的未来走向。 汽车设计结合美学 郑业縓取得卓越成就,APU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SoMAD)交通设计专任讲师赛夫利赞(Saifullizan bin Abdul Wahab)功不可没。赛夫利赞未加入教育界以前,是汽车业界的专业人士。他在实体3D建模、2D及3D软件应用上独具优势,并且紧贴全球汽车设计的潮流趋势。这些条件对于打造郑业縓的创意设计前景,都产生了关键的作用。 “优良的汽车设计,须结合美学感染力、功能性、创意以及实用性的特点。最终目的,是要创造一部不只是符合当代标准,并且具备在未来道路上成为亮眼标志性汽车的潜力。”曾在第二国产汽车制造公司任职14年的赛夫利赞这样强调。 师生联手取佳绩 郑业縓与导师赛夫利赞选择共同参加2023年ACSDC,主要为响应这项比赛的精神:鼓励设计好手测试自己的才华,同时发掘不同的设计理念。赛会鼓励参赛者无所畏惧,视自己为佼佼者,构思具创意的解决方案,并在设计之中融入尖端科技。 取得亮眼的成绩之后,郑业縓期许自己未来在汽车设计行业上发展事业。“我已经体认到自己的才华是在汽车设计这一方面,展望未来,我决心在汽车设计领域上留名。”至于如何在未来10年内更进一步,现年21岁的郑业縓说,他渴望开拓创新理念、在汽车设计上注入全新的观点,同时探索可持续的路线去突破创意界限。 “2023年亚洲紧凑型轿车设计挑战赛”学生组别亚军为马来西亚吉兰丹大学(UMK)的Alfred Han ,季军是玛拉工艺大学的莫哈末阿敏,足以说明赛会见证了马来西亚学术界涌现的人才实力。 更多【新教育】 橙皮:从垃圾到宝藏 盲人导航机器人 助视障者行动自如 2023年第16届台北设计奖 APU大学摘下银奖 泰莱大学时装设计工艺学生 赴泰国春夏时装周参展
3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