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欧洲

2天前
2天前
3天前
2星期前
2星期前
4星期前
朋友当中,有的天生异禀,擅长憋尿,出门旅游,不必急着找厕所。我平时常喝水,上厕所的频率多,在旅途中,当膀胱传达信息给大脑,我就得通知司机,在最靠近的休息站停车。在荷兰、比利时、德国、瑞士等国,在路途中的休息站小休,上个厕所,都得缴费,0.5或1欧元。厕所管理员把厕所打扫得干净,收费无可厚非。如果你觉得马币疲弱而不乐意缴费,打算找个偏僻的角落解决,肝胆过人也!据说欧洲的一些城市设有露天免费厕所,男士们可以随地解决,极其方便,可惜这一趟旅程居然没看到。 在旅途中上厕所,有的导游老马识途,懂得免费厕所的位置,帮游客省下一笔小钱。我们这一趟欧洲之旅,全程只靠刘导,他是领队司机兼导游,三重身分。他虽比不上地头蛇,却懂得用手机提供的谷歌地图,侦察附近厕所的位置,像在战场上,摸清楚敌军军火库的匿藏地点。找到了“军火库”,接下来就是集体“灭火行动”。 刘导说上一次带团来欧洲,有个团员身体出状况,膀胱与大脑有太过频密的联系,上车才坐一会,就说要找厕所,给他蛮大的压力。在欧洲上厕所,可不像马来西亚,咖啡店比比皆是,进去借用,不成问题。另外一个头痛的问题,即使找到厕所,欧洲城市的泊车位也是一位难求,刘导还得在闹市兜圈子,花了一些时间。游客因为憋得太辛苦,情绪失控,弄得双方都不愉快。由此可见,厕所问题可大可小,不容小觑。 最佳用厕所的地点还是餐厅。游客一到达餐厅用餐,招待员很有礼貌地指示卫生间的位置,她们最了解游客的需求。用餐完毕,导游善意提醒待会要坐车几个小时,临行之前,再去一趟厕所。华人经营的餐厅还好,营业者非常客气,厕所可以一用再用,洋人开的餐厅,可就不一样。旅途的最后一天,我们在慕尼黑名品大街的某餐厅用午餐,上了一次免费厕所。在附近街道逛了一会,肚子突然不舒服,我倒回原来的餐厅,那儿的服务员说要收费了,还了0.5欧元。其实,比起热门景点的公厕收费,0.5欧元也不算多。 路上尽量不喝水 去年在奥地利及捷克旅游,在休息站的便利店消费,拿了收据,输入收据上的密码,就可以使用他们的厕所。倘若游客自行付了0.5欧元的费用上厕所,收据可以当作折扣券使用,在该店购物。有的团友精打细算,向其他团员收集收据,一次性使用,买了饼干糖果等,非常划算。然而,这一次情况不同,有的商店规定至少消费6欧元以上,才能使用一张0.5欧元的折扣券,有的则根本不接受厕所的收据。有一次刘导在某个快餐店买了饮料,原本以为可以免费使用厕所,却没想到他们依旧收费,大失所望。我的结论是:厕所收据能否当作折扣券,因国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由于出门前在国内兑换的欧元都是大钞,身上没有零钱,进不了厕所。听说某些游客为了避免上厕所,路上尽量不喝水,结果上火了,真是得不偿失。长途跋涉,舟车劳顿,不喝水是不行的。若是厕所收费机接受信用卡,一刷卡芝麻开门,憋尿的痛苦马上迎刃而解,人生依旧美丽。不过大部分厕所的收费机只收硬币,你急得跳脚,只能向团员借钱应急。其实他们的零钱也不多,自身难保,因此在欧洲旅游,必须先在他处消费,譬如购买纪念品,用大钞换了零钱,到了公厕门口,投入硬币,才能享受上厕所的幸福时光。 刘导说,进入法国边界,大道休息站的厕所是免费的。听了这个消息,我们松了一口气,出门旅游,能省则省。果然,这一带的公厕不收费,也很清洁,真想不到法国政府那么大方。当我们来到巴黎,情况又不一样,在凯旋门的地下室公厕,收费是两欧元(大概10令吉),在古晋可以买两碗哥罗面了。厕所管理员是一个身材略胖的非裔大妈,负责收钱及限制进入厕所的人数,态度不大友善。我想她每天必须面对成百上千的游客,又要维持厕所的清洁,压力真不小。 在德国的某个小镇,车子一抵达停车场,就看到了集装箱改成的流动厕所。这里也是大型卡车的停泊处,厕所不收费,主要是给卡车司机使用,公众人士亦可借用。这种免费厕所,可遇不可求,给旅客一个惊喜。当然,这一类厕所不像休息站的付费厕所那么干净。 有一次沿途找不到休息站,大伙儿又尿急,刘导找到了一个规模很小的油站。我们进了店,柜台只有两个人,说了来意,店员面有难色,转身询问身旁的老板,老板犹豫了一下,点了点头。车上的其余乘客也下了车,油站却只有一间厕所,一团9人排队,我心里忐忑不安,万一老板看到人多而反悔,下逐客令,那该怎么办?唉,算了吧,万一不行,我们缴费了事。大伙儿耐心地排队,尽量保持愉快心情,总算顺利完成任务,平安上路。 离开的时候,心中觉得侥幸,但是仔细一想,我们似乎占了人家的便宜啊!在路途中,我反复思考为何人们一直想要获得免费的服务?这岂不是一种贪婪的心理? 世上没有白吃的午餐,在欧洲旅游,几乎没有免费的厕所。当我们在其他国家旅游,譬如亚洲,踏进免费且干净的厕所,理当感激当地营业者提供的方便。如果刚巧碰到清洁工人正在努力做清洁工作,就向他们道谢,给他们一个亲切的微笑吧!
2月前
2月前
2月前
3月前
4月前
4月前
5月前
“马来人就是懒惰”! 你真的这么认为吗? 本期【读家说书】介绍的《懒惰土著的迷思》,正是要破除这种殖民时期就留下来的错误马来人形象以及刻板印象。 在马来西亚的日常生活中,“马来人就是懒惰”这样的话语和表述,我相信并不难听见,也经常出现在各大网络媒体、社群平台中。而且,前首相马哈迪不时在公开场合中,以此评价与批判友族同胞,塑造马来族群是个软弱且需要扶持的形象。可是,你是否曾想过,这样一句经常脱口而出的短句,它背后可能隐含并交织着庞大的知识体系,以及某种价值判断?更进一步的说,我们是否应该反思:它为何会出现马来西亚语境内,并且一直留存至今呢? 《懒惰土著的迷思》(The Myth of The Lazy Native)一书正是在回答上述的问题。已故马来西亚社会学家及思想家赛胡先·阿拉塔斯(Syed Hussein Alatas)最早于1977年以英文在英美世界出版。历经了45年,我们才终于迎来中译本。今年2月,这本学术著作由马华著名翻译家陈耀宗与学者苏颖欣一起共同操刀合作,包括翻译、审订与校阅的编辑工作。对于华文世界的读者而言,这无疑让人感到振奋,也进一步打开华文世界东南亚研究的视野。 ◢须纠正“懒惰”形象 为何“马来人就是懒惰”是需要被重新审视的话语?作为一个社会学者,阿拉塔斯关心的是:在殖民时期,那些来自于学者、记者或不同作者对于马来人形象的描绘不仅会形成一种刻板印象,并且“在部分有影响力的非马来人当中发挥巨大的作用”(65)。除了直接导致马来人在就业市场上面临歧视之外,它还会促使不同种族间的相互敌视与团结的困难。他认为,马来人懒惰的形象迫切需要纠正。别忘了,这是阿拉塔斯在1977年的写作。如此的担忧与眼光放在今日的马来西亚社会中,事实证明,它确实造成马来西亚整体社会处在一种紧张关系,甚至已俨然成为政客的谈资。 在书第一至第四章的内容中,作者从既存文献中回顾并指出过去的马来人、菲律宾人与爪哇人——莱佛士认为他们是具有共同的语言并且保留着其性格特质与习俗(92)——的形象描绘,甚或是评价,懒惰都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在第五章中,作者则进一步指出,“懒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以‘缺乏’特定素质而不是以‘具有’特定素质为其表征”(136)。换言之,马来人被说懒惰是经由“不做什么”(否定式)而产生的。 ◢自立自主,甚少服务欧洲人 在这一个论点上,作者进一步论证了在殖民时期的马来人是自立自主且甚少服务欧洲人,而且“不愿意成为殖民资本主义生产体制的一个工具”(137)。在当时的社会脉络中,马来人因为留在农村并且从事传统职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可是,这样的选择并不利于殖民政府的劳力需求。故此,马来人就开始背负上了“懒惰”的罪名。这或许并不难以理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类似的评价总是来自老板的口中,只因为不愿意完成超出负荷、不合理的工作。相反,华人崇尚的勤劳美德,恰恰(可能是)来自奴役式的劳动。 如果我们已经得知“马来人就是懒惰”的话语、意识形态的构成,它来自在位者的一套评价系统的话,为何它一直存在于21世纪的马来西亚社会?首先,在巫统于1971年出版的《精神革命》(Revolusi Mental)一书中,阿拉塔斯指出那些奉行自由资本主义和个人主义哲学的作者群,就如同来自殖民时期的他者眼光,指责马来人的不诚实、不反抗、不理性思考——企图塑造传统马来民族性的特质。如此作法,它在马来社会中形构出一种虚假意识:“马来人因而成为了自己国家里的穷人”(244),从而也让政府得以规避自己原应改善马来社群的责任。最终,在位者再以此为借口合理化那些有利于自己以及商人阶级的计划,虽然是打着改善马来人社群的口号。 ◢马哈迪为“马来人至上”背书 在《马来人的困境》一书中,马哈迪更进一步将马来民族性的论述本质化。作者指出,当时马来人的处境一直都没有获得实质的改善,加上政府的体制贪腐、裙带关系以及执行力不佳,在位者只能以此规避自己的责任,同时缓解自身的焦虑。书中除了采取遗传论,马哈迪也援引环境论和社会学的观点,为1970年代以“马来人至上”为核心的整套行政话语,作出辩护与背书。阿拉塔斯认为,马哈迪于书中论及的国家与社会改革,只限于马来人的态度和价值观。事实上,《精神革命》与《马来人的困境》所描绘的图像“顶多只能反映马来统治菁英的生活,绝不是整个马来社群的真实写照”(282)。论述与政策推行犹如鱼帮水、水帮鱼,形成一套可供在位者高度操作的话语。 不仅仅是在位者,当国内民族间起冲突的时候,民族性往往也会沦为其中一方的攻击武器。在今日的马来西亚社会中,它很多时候更在不同公共场合上越演越烈。然而,关于民族性的论述,阿拉塔斯作出以下的提醒:“它不能与宗教、文化、仪式、体制、习俗与情境混为一谈,尽管在一个民族或社群的某个历史点上,它们全部或其中一部分可能有助于民族性的形成”。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得意识到自己所接收的论述、话语,是否为局部观点、是否存在着合理性,才不会因此落入殖民遗绪、在位者所形构的虚假意识圈套中。 虽说这是一本严谨的学术专书,但略过相对〈导论〉完整交代作者对于议题发想与反思,乃至于如何对“懒惰”作为形象并成为一种社会评价,所开展的思想(理论)准备;内文通篇具有相当高的可读性(当然也得益于译者的翻译),对于大众的读者来说,它也是相当简洁易懂的。不过,若是大学生或研究生,〈导论〉近乎完整讲解了作者自身所采取知识社会学的取径选择缘由及所企及解构的神话,不失为是一种区域研究的方法教程。〈结论〉也以简短精悍的文字概括全书论点,也进一步勉励知识分子应勇于实践,开拓并展开属于“自己”的观点。 上述的文字尚且无法将全书内容一一条列、陈述,只能期许自己能在有限篇幅中提纲挈领,帮助读者依循著作者论证的主轴,进一步对“马来人就是懒惰”作出省思。个人期许,这本书能够为我们的社会团结带来一点点(对话的)可能——实际上,这也是社会学家阿拉塔斯的期许。 (原文上传于20/06/2022) 一句“马来人懒惰”惹怒网民 柬埔寨大婶遭鞑伐 视频 | 指“马来人懒惰”惹祸 柬埔寨大婶向柔王储道歉  
5月前
5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