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沟通

Imagine there’s no heaven It’s easy if you try No hell below us Above us, only sky 至今,John Lennon的〈Imagine〉还被供奉为宣扬和平的经典。每一次,我都想,世界依然把统一、同一作为理想吗?没有国界,没有性别和肤色差别、没有贫富和阶级差距,依然是人类美好的愿景吗?我也一样,偶尔看到天空,会叫身边的老公抬头。他不会有多大的反应,总是不置可否。但是,我就是一定要分享。好像只有我眼中的美丽,才值得。 不久前,我们一起看了一部科幻卡通剧,《Panteon》。有一个人工智能,为了修复一个上传智能(上传到网络的人类),进入了这个人的意识。于是,她熟知他的所有生活内容,清楚他的所有思绪,也感受到了他的人生挣扎,他的幸福时刻和他所有的梦、憧憬和追求。然后,一个人工智能爱上了一个人类。我觉得浪漫极了。我问老公,你要完全了解我吗?我渴望被理解、被认同。 我常常想,我跟桃20年的友谊,归功于她是一名辅导员。20年来,我们年年的年初三相聚。我们从泛泛之交,慢慢认识、互相了解,一起经历人生跌宕起落,到如今相知相惜。桃的三个孩子,从出世就收我的红包。桃大女儿如今已在中国深造了。即使有一年,也是唯一的一次,我无法赴约,我还是嘱咐桃代我包三个红包。孩子们收到红包的快乐,不要中断了。今年,桃问我,我有其他的闺蜜吗?我说,过去有的,但她们结婚生子后,我们没有了共同话题,我就主动疏远了。是啊,那一次,我旅游香港跟她们聚餐。她们喋喋不休说着孩子上幼儿园的故事。我自己写作的心事,一直找不到空隙吐露。我一直往嘴里塞鲑鱼芒果寿司、豆皮鱼子寿司、玉子烧。分别后,回酒店的地鉄上,我被陌生人包围,内心腾出空间。我非常郁闷,她们俩都定居香港,见面聊天的机会多的是,为何我千里迢迢而来,却当一个听众而已。现在我谅解了。刚身为人母,世界绕着孩子转,在所难免。当时的我,何尝不自我中心,不懂人与人之间是双向的流动呢? 这几年,我一点一点学着,不让桃独自担着聆听的角色。可是她内心住着一个害羞的小女孩。而我又那么急于交自己出去。自己的事,我很少觉得需要隐瞒的,也可以源源不绝。桃则很需要隐私。这么多年来,我小心尊重和信任这个害羞的小女孩。逐渐的,她也一点一点放心地,诉说自己。 相聚几个小时,总不够。两年前,我们两家人在一个度假村过了一夜。这样的出游来得很迟因为我自知会亢奋过度。但孩子们会长大离家,得乘早留下记忆,于是觉得熬得过一晚,我就主动约了。正如所料,度假村环境舒适,而我睡不好。我整夜等待天明,天明了等待桃睡醒。最苦恼的是,每次分手后,我的热情还要延烧一两天。 这是自导自演,自己观赏的自虐。而自虐之难处,在于它是极乐的自溺。 近两年,我学会控制交谈时不倾情倾注。我这才有了他者的角度,给对方机会诉说。完美的交流,是各方坦然摊开又同处一层面。这需要真诚和尊重,和岁月累积的理解和包容。但交谈还是即兴的火花碰撞。随机的小悸动,让人惊喜又激动。我再压抑自己,还是陷入汹涌澎湃的热流。桃小女儿就说过我们,一见面就说得那么忘我。 忘我,恰恰只有我。 每次离开桃的家,归途中,我必须跟老公说一些不说不痛快的感受。都是一些关于桃一家的观察、一些桃启发我的感悟、一些久久让我感动的真情流露。老公会静静地让我说。到家后,我自知,不该说了。我是不说了,但演出这才开始。 当天晚上,闭上眼,荧幕开始放映。不从头,是选段,和重复。自己的戏份,尤其自己的对白,一再播放。有时候,放映不够了,得再演一次,发出声音来,加上脸部表情,再现现场。相聚后的一两天,回到家了,却回不了日常。我什么都做不了,做什么都恍神。我只会自己强迫自己,一次又一次重返见面的现场。 我苦恼。我非常讨厌打扰我的自己。 重返现场,会发现有瑕疵的片段。即兴演绎真实情感,但经不起冷静后的思考和正视。它们披上要不夸张、要不隐秘的外衣,会因逃得太快的个人情绪、来不及过滤的世故人情而伪装起来。也会有明明不肯定、完全不知道却理直气壮说了的含糊信息和刻板印象。于是,一次又一次的重看重听,观众会不断再不断的自愧、自责、自艾。 两天后,导演逐渐清醒,从虚幻划向现实。 这时,余温催促我补充自己。比如桃泡咖啡少了一个V60,我上Shopee找一个,把链接传给她。比如桃说她吃的pesto没有九层塔只有橄榄油,我查了维基百科,确实自己是对的(青酱的青来自九层塔),把链接传给她。比如我们吃nasi briyani,她不确定是印度人还是马来人的饮食,我查到了资料,知道是源自印度,才广传东南亚,又把链接传了给桃。我意识到,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知识。但我说服自己说,无伤大雅。 努力冷却时,我还是觉得,有不得不补充的。比如当孩子们跟老公在客厅玩桌游,我和桃在厨房准备吃的时,我把去年借走的《1Q84》还给桃说,我不喜欢春树了,她说或许因为我们不再年轻了。另一个时刻,大家在客厅,桃说小女儿不再阅读。桃小女儿辩解,自己正从儿童过渡到成人,找不到合适的书籍。然后,桃小女儿问我:“你有什么推荐吗?”我一时反应不过来,随口说,许友彬的小说吧。我其实知道,她小学就大量读了红蜻蜓的书,所以这不算推荐。回家后,我剪辑两个片段,给桃传简讯说,等她SPM完毕,告诉她,我推荐她读《挪威的森林》。 余温差不多没了,我还是想补充。比如我随口建议桃一家去探望留学中国的大女儿。桃激动地说:“你们一起来啊。”我迟疑了两秒,才说:“我没有这样的念头哦。”两秒钟,我脑里闪过的是:一起出国我也太累了吧,如果旅游习惯不一样怎么办,她一番好意我也太小气了吧、太见外了,这么多人自助旅行很难迁就吧,让她安排、做主或许可行。桃的激动当场降温,她回应说,她们的时间很难配合。这个话题,立刻就过去了。但是,我回家后,认真考虑。然后,我传简讯说:“或许下一个年初三我们可以一起在中国相聚。”桃却回答:“让她回来会比较容易。”我立刻醒过来,那只是一个霎那、偶发的小冲动而已。桃又传了两个字给我:“谢谢。”我怔了两秒。两秒钟,我心里的感受是:她太客气了,她没有真心想跟我出国,她察觉到我有顾虑,她知道我认真想了一起出游的可能性,她也知道我担心她受伤了,她体谅我的所有这些复杂的纠结,她竟然很坦然面对自己的一时冲动,最后她真诚地表示珍惜我的真心。这些年换来的相知相惜,桃很谅解我的过度热情,还有我的过度认真。 可是,我要成熟一点。不懂节制地付出是一种自我中心。强势将自己的意愿加诸他人,是不尊重甚至看不起他人。说到底,我觉得,你跟我一样才对。 当我觉得桃错了时,我最难受。有一年,桃在学校推行立春立蛋。桃也在我面前立起多粒鸡蛋。我觉得神奇极了。回家后,老公说,蛋立是正常现象,认为只有立春才能立蛋不科学。他查资料,发现香港在端午节立蛋,美国则在冬至立蛋。桃说,蛋能立起来因为太阳引力与地球引力的两立互拉。我和桃在手机上来回争论,都链接文章、列出证据。这种有事实可循的错误,可以纠正,容易达到共识。 道德观和价值观上的差异,就只是个人的主观选择。20年前,我曾经尝试把自己的无神论观念传给桃。我们后来也有过几次讨论。桃认为,危急时,求神拜佛,念一句阿弥陀佛,是放下自尊,能安抚心灵。我说,这是自欺欺人,我无法盲目跟从。我们谁也说服不了谁。这些年来,我们小心不触碰这个敏感地带。每次我难受时,就尽量放开、努力放下。 Thomas Nagel 1974年的论文〈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从根本上,若且唯若一个有机体具有作为那个有机体是什么样(对于那个有机体来说是什么样)的经验时,它才具有有意识的心理状态。”1974年,科技没办法进入一个有机体的有意识的心理状态。今天,人类接近了。未来,或许人类真能做到。但那时,当我体会到蝙蝠是什么样时,我变成了蝙蝠。 看完《Panteon》,我问老公,是否要人工智能的能力,完全了解我。他说,当然不想要。我有点诧异、失望,也疑惑。我追问。他说,他爱的是我,他不想跟自己相爱。我突然反问自己,又是否想跟另一个我相爱呢? 《Star Trek:Deep Space Nine》里有一个角色叫Odo。他是一个能变身的物种。Odo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身分。后来他发现,自己的物种是集体的物种。他明白了自己的人生快乐、生命意义、个人价值、群体使命是融进一个汪洋一样的集体里去。看了这一系列的科幻连续剧,我那么向往变身物种的恋爱状态。他们做爱时,两个个体融合成一个个体。但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这种结合会丧失自我。相反的,我一直认为这是自我的最大化。说到底,你变成了我。可怕的盲点是,我不要变成你。 我相信,人类应该以个人的生命和自由为基础。纵使两个个体互相接近、互相契合,发生了共鸣共振,两个个体依然独立存在,才是理想的状态。就是,我多了你,你也多了我。 人类还在祈求一个语言、一个文化、一个宗教就能定义每一个个人吗?当不一而足是一种贬义时,我们可以预知,姑且剩下一个时,是最强暴的压制和最残酷的清除。 我和桃非常珍惜一年一两次的相聚。我们的话题一个接一个,滔滔不断,直到分手的那一刻,还延绵无止境。桃每次都说,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我很诚实,我认为我们相见的次数不应该过多。我们非常信任对方,在不想见的日子,会好好生活。现在的距离,我们思念却不牵挂,祝福而不羁绊。 相关文章: 戴晓珊/将错就错 戴晓珊/厨师的第二玩乐 戴晓珊/叛逆了一辈子(上)
7天前
1星期前
年初七,家里个个都起得早,事因前一晚经过家庭会议讨论,一致同意今天早早开车去寺庙祈福和安太岁。临出门时,在饭厅忙着的我,听到派送报纸的印度大哥摩托声,就叫刚好在客厅的小女儿把咱们家的报纸拿进屋。调皮爱捣蛋的她,因为懒惰绕过沙发把报纸放在杂志架上,就索性在沙发后试图将报纸丢到架子上,却丢不中。 看到她特地去把报纸拾起来,又再走去沙发后面尝试第二次“投篮”,我难掩笑意地说了句“淘气鬼”,就继续整理东西。可这一次小女儿竟然把架子旁的木制小摆设弄翻了,刚好孩子的爸经过,就嘱咐她把报纸放好,还训斥了一顿。 不甘心的小女儿反驳了几句。先生觉得孩子做错事还顶嘴,马上板起面孔,再责骂她,两个人就你一言我一语地吵起来。在一旁目睹一切的我,不便在此刻出声,只能迅速地把女儿叫上车。 汽车行驶时,我的脑海一直回荡两父女刚才的词语,也在思考如何用温婉的句子让女儿知道她刚才的行为有点过分。但是,当我脑海里的镜头转去先生刚才责骂女儿的语气,我换位思考了一阵子,反而觉得有些言词有点尖锐,而这也不是第一次了。最近,我也无端端地被先生突如其来的话刺痛。向来脾气超好的他,越来越莫名其妙地突然发火,甚至出言不逊。 刚才的事故,有人不服,有人不当一回事。但是我知道,就是因为在意对方的反应,才会揪心;就是因为在乎对方口中所说出来的话,才会感觉受伤了。一直以来,从原生家庭到有自己的小家庭,我都渴望一家人可以互相尊重、关爱、体谅。然而,这些道理,讲容易,做起来,真的不容易。小时候的我,在三姐弟里,是最不听话也是最让父母头疼的孩子,家里的藤条,用在最多的地方,就是我的身体;沉默寡言的爸爸,似乎把鞭打当成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在传统文化长大的母亲则拥有着重男轻女的观念,所以从小,我就羡慕别家女孩可以依偎在妈妈怀抱里撒娇,或是可以与妈妈手牵手一起逛街看戏。而我和姐姐的关系,不知道为什么,打从小时候,咱俩就是互不咬弦,或许是因为性格南辕北辙,又或许是八字相冲,总是不能好好相处,就算现在两个人都有孩子了,也是破不到冰。 所有关系都是相互的 如今,当了妈妈这个角色20年,从最初的虎妈,到孩子进入青少年,大家大多数时间都处在尖锐对立的关系,到现在改善了好多的互动沟通,确实是有如“越过山崖,跨过大海”般,经历了各式各样的雷雨强风。虽然偶尔还是会有斗嘴甚至小小的冲突,但是,大家似乎已渐渐明白和体会,所有关系都是相互的,都需要彼此共同维护和包容。 最重要的是,我们肯学习和改变,比如装水给自己喝的时候,看到家人的杯子没有水了,也走过去把对方的杯子装满。这,看似小小动作,已足以暖心。又比如,女儿贴心地跟我说,今天她要帮忙抹地,但是想到过两天她就要回去学校宿舍了,我就告诉她家里暂时肮脏一点没关系,先让她把要处理的事做好,这也不失为一种互相关爱的方式。 这么多年来,我深刻地领悟到,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原因。好比我们在原生家庭所受的遭遇,可以警惕自己不要延伸到下一代。从学习自我觉察,到学会提醒自己转换至比较温婉、和谐的方式,来处理和经营这个家,虽然不容易,但是我会一直努力。因为,我很认同这句话:家人之间的相处,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极深,不管是待人处事或品格养成,都有极重的分量。
3星期前
2023年12月,我又迷茫地开始了儿科的临床学习。身为一个第五年的医学生,距离毕业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我对儿科还真没有太大的把握。其实,我挺喜欢小孩的,喜欢他们的天真烂漫,渴望他们的真实笑容,更羡慕他们拥有未经雕琢的赤子之心。但是,后来我发现,喜欢小孩和有能力当儿科医生真的是两回事…… 儿科第一天,我带着忐忑的心情踏入了病房,先听到小孩子的哭闹声、再看到疲惫的父母们,我就知道接下来两个月的临床学习一定充满挑战。此次在儿科,我有两位老师,一位是专注于青少年和姑息治疗的,另一位是负责儿科加护病房的教授。和老师上的第一课,我负责讲解一个案例,也成功地把自己的致命弱点显露得寸草不留。这是一个急性肠胃炎的案例,但在获取病史时,我并没有问到妈妈有没有清理奶瓶、怎么清理奶瓶、多久清理一次等等,因为不干净的奶瓶是发生急性肠胃炎的其中一个风险因素。从那时候起,我就发现儿科医生们的心思是多么地缜密,真的是任何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其实,曾经的我觉得儿科医生挺啰嗦的,又爱鸡蛋里挑骨头,什么都要问,什么都要说……比如在儿科里最不可被轻视的便是小孩的成长。孩子们平时吃什么、吃多少、食物是蒸的炸的煮的都要问清楚。孩子们喝什么奶、喝多少奶、一天喝多少次、怎样泡奶等等,一个都不放过!然后再算卡路里有没有足够,若没有足够又该要怎么改变饮食。饮食改变的建议要根据一家人的生活习惯和收入而定。我还记得有个医生说过,别轻易把很有营养却很贵的奶粉介绍给收入没这么高的父母,这会加剧父母的愧疚感。 避免令父母自责一辈子 在父母问起某个病是不是基因遗传时,请慎重地回答,不要让父母带着自责过一辈子。在听到这时,我由衷地佩服儿科医生们,连父母的感受都要照顾到,是需要多细致入微的感同身受,是经历了多少父母的崩溃,是用了多少年才磨练至此。 很多时候,在医生要检查小孩时,总会遇到大声哭闹的场景。当孩子们哭闹时,听诊便是难上加难。儿科医生既要和孩子们打好关系,让他们不害怕,也要敏锐地观察着他们有没有任何不寻常的表现,因为他们不会表达。比如,孩子们的哭声是高音还是低音,哭的时候有没有眼泪,都是儿科里不可忽视的细节。只能说,要能胜任儿科医生真的需要下很大的功夫。 敏锐的观察能力,耐心的沟通能力,全面的分析能力,再加上滔滔不绝中藏着缜密的心思。我想,这是对儿科医生们最好的诠释。 【星云】长期稿约/我们这一行 电邮:[email protected] 来稿请注明:我们这一行 •文长勿超过1000字,可附上相关照片。 •请于稿末注明中英文姓名、身分证号、联络地址、银行户头、电邮等作者资料,否则恕不录用。 •文章经录用,除了在平面媒体刊载,本报也拥有作品上网、录影、录音、改编等其他使用权。
4星期前
一个静谧午后,电话信息铃声响起,断断续续。打开一看,是个久违的母亲——9年前情感深处的记忆顿时在脑海中回旋…… 我们在“2015特殊孩童亲子营”认识,营会里的特殊儿包括自闭、过动或智力障碍、肢体障碍、语言障碍、情绪障碍等孩童,我们称之为“宝贝”。当时我和另一位义工一起照顾她的大儿子。这孩子有着一双会发亮的眼睛,但无法说出完整的句子,咿咿呀呀,还在学习表达与沟通,因此,我们必须从他的眼神或声音的急促、缓慢等肢体语言来揣测他的需要。 宝贝活泼好动,抱他时,总喜欢在我们的肩上探头张望,闪闪发光的双眼,充满好奇,凡令他感到新奇的事物,都想触碰。宝贝有时咧嘴而笑,有时紧闭双唇,眼神顿时发出惊慌的讯号。宝贝一旦从我们怀中逃脱,就像刚长出双翼的小精灵,跌跌撞撞,全场飞奔。此刻,我们必须赶紧跳起来,尾随追逐,重新将他抱入怀:5岁的宝贝怎么如此精力充沛?然而,我们很快就爱上了他。 营会撼动我心灵深处的是特殊孩童的生命有许多亮点,人前人后,他们展现的都是最真实的自己,不需要为讨好谁而活,看似弱势的群体,心灵比我们还刚强,纯真一直在他们的身上发光,一个眼神,一个小动作都真诚自然地流露出渴望与爱。每个特殊孩童的光,都是呼唤我们心灵觉醒的亮光。 短短4天的义工生活,我无限感恩。与特殊儿童相遇,磨平了我岁月的棱角。我放下过去的经验,无论经验多丰富,更别谈自身能力有多强。当下,只需以单纯的心来陪伴他们,以温柔的心来接触家长。那几天,我完全跳脱了日常生活的框框,是他们教导了我如何耐心陪伴,如何用爱触动纯真的心,如何彼此建立信任,一起承担责任,共同经历美好。 已是懂得照顾自己的少年 宝贝母亲告诉我,迄今,孩子已14岁,基本上已经能融入普通学校了,这是何等喜悦的讯息,当年那个还咿咿呀呀,不吃一口绿色菜类,不能自我吞咽开水的宝贝,已经是一个懂得照顾自己,茁壮成长的少年了。记忆萦绕于怀,仿佛那双渴望、好奇的双眸又现眼前。 犹记得,营会结束,我们陪宝贝母亲收拾行装,母亲紧紧握着我们的手,哽咽着感谢我们让孩子感受满满的爱,每个晚上都能在没有压力下睡得甘甜。其实,我们的付出微不足道,然而,仅仅4天相伴,对一个母亲产生了微妙的回响,爱是神奇的印记,祝福可以无限。 2022年8月我被调派到另一所华小执教,奇妙的是这所学校就是宝贝的母校。原来那年刚好是宝贝的毕业年,我们是否不知觉擦肩而过?母亲说2023年学校举办义跑时,我戴着口罩,不敢确认,当她从小儿子带回家的校刊看到我时,欣喜地告诉我:早就想联络你。母亲还发了宝贝的近照,看到14岁的他,我的双眼泅湿——约定相见。 一个家庭有特殊儿,他们能健康成长,父母仿佛走过了流泪谷,每一颗泪珠都是晶莹剔透的珍珠。他们是不完美中完美的创造,能从黑暗的石缝中穿透,光芒闪烁如宝石。当我们没有怀疑,就是接纳的时候——认识特殊孩童永远都不迟。让我们一同携手前进,成为每一个特殊孩童的手和口,让社会能接纳、理解、尊重与赞赏他们。
1月前
小说虚构了一个为降低厌世,优化城市美观及促进人际关系而通过了“换脸法案”的城市。女主角“空”此前陷入沉睡,苏醒时法案已通过。 这个时代,“脸”非但能赋予某些人一定特权,更是手机、网络银行app的解锁方式。然而“脸”却是一个我们无法直接看见,唯有透过镜子或别人口中才能得知的身体部位。换言之,我们从不曾真正知道自己的容貌,只能从他人评价中估计自己的颜值。如此,我们无法掌控他人从我们脸上解读出来的信息,表情管理较差者还会因此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这是表象与本质的差距,也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矛盾。深入探索,隔膜与矛盾并不只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有旁人难以理解的自我相处(如:自我认知与接纳)中的困顿。 小说虚构了一个为降低厌世,优化城市美观及促进人际关系而通过了“换脸法案”的城市。女主角“空”此前陷入沉睡,苏醒时法案已通过。她的朋友“慢慢”是换脸的先行者,目的是为了平衡自身外貌与内在本质之间的差距。空想从慢慢身上找寻自己面对现实的无力与虚脱的答案,最终却在一段段关系和一次次换脸手术后失语,彻底失去为自己表述的能力。 换脸过程并不简单。首先,换脸者需到换脸中心去进行一系列诊断和评估,再按需求和评估塑造脸孔,最后才能换脸。手术后还得经历一段“空脸”的脸孔空窗期。书中有一段描写:“埋在一张脸和另一张脸之间,每个还未愈合的伤口里,还没有成为过去的痛苦之中,和每一块还未能卸去绷带和纱布之下。或许,遗忘就同时在发生。没有人知道,下一刻将会发生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在换脸手术前,医生会特别叮嘱换脸者避免照镜,以免换脸者无法与原有的脸孔完全切割,进而导致手术后的排斥现象。毕竟,从旧脸到新脸,换脸者需要不断重塑自我信任和自我接纳。 换脸法案的通过与推行引起不少社会人士的不满,甚至爆发一连串最终演变成残酷的“屠脸运动”。然而,没人思考自愿换脸者的心态与目的。空不算是换脸法案的支持者,她自愿换脸纯粹为了寻找自我。可在其他人看来,空就是支持者。讽刺的是,故事最后,空在办理更换身分证程序时所叙述的换脸经历竟不符合体制要求。这一情节可看出将人与问题片面化的弊端。每个人的思想和经验都不同,过分追求是非对错容易产生盲目以个人叙述去说服他人的霸权思想。若能够适度放下自我,便不难发现人的思想非常多元层次。 也许换脸真能改善沟通隔阂,但换脸者的心态是否纯粹为了改善社交状态?抑或,这项法案恰好提供了一个自我逃离的空间,构建看似和睦的美好世界,实则人人都迷失的空无世界。无止境的换脸,是否就是所有冲突与矛盾的唯一答案,时代变迁,可怕的正正就是逐渐变得陌生而雷同的脸孔和愈趋静默的声音。
1月前
1月前
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一天到晚有着许多事务要我们去处理及记录,若仅靠口头上沟通及头脑去记录,可真会让人“左耳进,右耳出”。而且,在要查证时,我们又无法去重听,除非你再开口和对方确认。 日前,一名受访者拨电给我,表示想要邀请本报前去采访他所举办的活动。不过,当时我正在食堂午休中,受访者在通话中告知了许多有关该活动的内容及资讯,当下我手上没有纸和笔,根本无法手写去记录。若是靠脑力来记,我的头脑当时已处于“休眠”模式,根本也记不了那么多。 最后,我就直接请对方发一封文字信息,以阐明该活动的内容。如此一来,我也可直接把该信息以白纸黑字的方式传达给上司,大家就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一目了然。 其实,在生活中,我个人是比较习惯用白字黑字的模式来记录生活及工作中的一切。因为,若只是通过言语上的沟通,是非常容易发生“听过就忘”,之后也难以去查证及校对有关信息。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如今已可以通过通讯软件传达信息,以白字黑字的方式向身边人交代东西。上述我所遇到的情况,正好就能以通讯软件方式来传达。 而且,现在基本上各个通讯软件皆有“转发”(forward)的功能,通过该功能,信息就能原文不改地转发出去。 此外,若不想写文字,语音信息也是另一个形式的白纸黑字,因为其可以反复重听。以上这些,就是科技所带来的便利,让白纸黑字生活化……  
2月前
3月前
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慢半拍的人。这并不是说我一般的反应或做事速度,而是当别人问我一个问题,虽然我嘴上快快回应了,但很多时其实脑子才刚开始转动。别人把话说完,我才终于想出一个更好的答复,然后不禁暗自责骂自己的愚钝,懊悔地不停在脑里重播那段对话。有时和朋友看电影,离开戏院时朋友总能滔滔不绝地分享想法,我却张口无言,待回家后那些混浊不明的情绪才一点点成形,缓慢滞后如一面漏水的老墙。有时候我会想,如果我体内的时钟能够比其他人快半拍就好了,那别人问我问题时,我有多半拍的时间思考,对于在心里胡乱跳动的情绪,我也有多半拍的时间感受,再把它翻译成语言,免得眼睁睁地看着那些吐出来的话语掉落在断层间,情绪不合时宜地冒出又殒落,阻碍沟通的可能。 迟一点回复你可好? 小时候学钢琴,老师经常让我跟着拍子机练习。滴答,滴答,银针由左至右,又由右至左,两拍过去了,我笨拙的手指却依然落后。后来经过不断练习,琴技和节奏感逐步提升,不用拍子机也能直觉地跟随节奏在琴键上一拍不差地弹奏。老师却说,我的演奏过分精准,听起来呆板失真,感情不足。我才知道钢琴演奏里有一个叫“弹性速度”(tempo rubato)的概念,直接意译为“偷来的时间”(真是个诗意的名称),指的是演奏者在演奏时自由地加快或减慢节奏,以更自然地表现出音乐中的情绪。对呢,节奏是时间切割的艺术,以音符雕刻出时间的韵律;知道在哪里切割、在什么位置偷、又在什么时候还,才能生出最具感染力的表演,带动听者一同沉浸在音乐的自由中。 我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在沟通时也好好掌握及发挥tempo rubato,不过我想,快也好,慢也罢,先了解自己思考和感知的节奏,才有与外界连接的可能。可要是下次谈话时,还未能找出自己的节奏,那不如试着鼓起勇气跟对方说:不好意思,我现在还未想到一个好的答复,迟一点回复你可好?
4月前
我第一次做MBTI 16型人格测试,是17岁吧,当时测出的结果,和27岁截然不同;后来我的人格类型稳定于最近这5年,就没再变过。近20年的光阴里,我慢慢成为了自我体察的内向者,而17岁的我是外向者,大娱乐家,社交场合里的花蝴蝶。 回想起来,这是一段漫长的人格演化过程。人格类型是会随着时间改变的。你所经历的事、关心的课题和生活的触感,都会改变你思考、决策和认识世界的方式。 这一两年来,MBTI测试非常火红。年轻群体已经把它当成日常自我介绍的一部分,快速辨认出合拍的群体,并且以此作为另一种彰显自我的工具。韩国的综艺节目,甚至还会特地把艺人的人格类型标识出来,让观众观察不同人格类型在同一境况下的互动。 MBTI当然是认识自我、了解他人的其中一个心理学工具,也是现时很好的社交工具。但除了企业版本的专业测试,大部分我们能找到的MBTI题目和类型分析,都还是偏重娱乐性的内容,分析也不够全面。因此,如果你把当下的测试结果当成坚定不移的自我认同归属,或是贴标签、搞歧视,那却又是固化了偏见,也是限缩了人格发展的弹性。 可如果我们再细想,MBTI测试能如此流行,意味着今时今日人们除了这种娱乐性的社交工具之外,我们的社交文化里没有太多能够讨论个体差异的空间,也没有能够坦诚接纳个体差异的语境。 我们一贯冷酷对待异见者,排斥和大众不同的人。 据说,16种人格类型里,最少见的类型可能是INFJ,最多见的类型是ISFJ和ESTJ。换句话说,这似乎是ISFJ和ESTJ掌握话语权、制定社交规则的世界——他们的性格倾向和社交习惯,就成为这个世界的“正常”——因为他们完全占据了人数优势。 而我所认识的所有INFJ朋友,在群体生活里总有一种忧愁,时刻觉得自己在人类集体里有某种无处安放的焦虑和绝望。 社交互动中,总是有许多的误读、沟通不良,以及彼此期望的差异。 你只想待在人群里看有趣的人高谈阔论,可朋友们都问你为什么一整晚不主动说话?你发挥想像力和发散思维在建构思路模型的时候,却有人觉得你没有拿出数据、例子、具体的落地方案,而直接把你的想法贬为空想。你诉苦的时候,到底我该倾听安慰或是给予解决方案?旅行的时候你只想漫无目的地走走,你的旅伴偏要拉着你一天跑完6个景点。 不爱出门的人不是孤僻 MBTI告诉我们,这是人们在4个维度上的差异:思考方式(E-外向 / I-内向)、获取信息的方式(S-感觉 / N-直觉)、决策方式(T-思维 / F-情感)、生活方式(J-判断 / P-感知)。每一个人天生都会发展出这8种功能(荣格八维),其中发展得如何当然有程度之分;程度最高的4种,就会排列组合成你当下的人格类型。 你和别人不同,你和群体的不同,不是因为你有什么毛病,而是每个人在偏向和喜好上的不同,这是性格差异。而这种差异是应该被尊重的,不该有谁应该被谁同化的道理。 比如,不爱出门的人不是孤僻,他们只是需要很多的独处(I人)。 三分钟热度的人并非不定性或没有毅力,他们只是对许多事物都有普遍的好奇心(P人)。 MBTI的人格概念和知识普及之后,我们就知道了:每一种性格都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我们不再为自己和群体格格不入而感到惶恐不安,别人也无需为此而对你做出指责。于是,你不必强迫自己戴上让你不舒服的人格面具。 人都怕孤独,怕看不清别人,更怕看不清自己。还有些人,他们生活的处境不允许他面对真实的自己。 所有靠谱的性格测试都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接纳真实的自己,进而理解人格每一阶段的转变。带着这样的信心,我们终究能够发展出更自洽又成熟的人格,也慢慢学会和其他不同的人格沟通、相处,让彼此都感到舒服。或许,这个世界会因此变得更美好一点?
4月前
近日,矽谷职场沸沸扬扬的热门话题,都围绕着OpenAI高管被开除的宫斗剧,之中反转又反转的剧情高潮迭起,实在精彩。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ChatGPT开发商OpenAI的创始人兼创办人——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到拉斯维加斯(Las Vegas)参加F1一级方程式赛车盛大派对时,在酒店房间点开Google Meet链接,获悉OpenAI公司已经将他解雇,并且被解雇的消息将很快公布。董事局没有给他任何解释。 奥特曼被辞退一事,引起了业界哗然。Open AI管理层集体不满,并要求董事局作出具体解释。与此同时,微软公司(Microsoft)接触奥特曼,并希望拉拢这位OpenAI奇才,献意他带领他顶尖AI科研团队来到微软,给他们组一个新部门。紧接着,OpenAI公司的几位高级研究人员,也随着奥特曼的离开而向Open AI提出集体辞职。就在两天的时间内,OpenAI眼看管理层摇摇欲坠,业界引起了轩然大波,这将影响公司的整体发展,董事局又紧急开会,赶紧邀请奥特曼回到公司谈判。短短数天内,奥特曼又重新回到了OpenAI,这比起当年被苹果解雇了整10年才王者归来的乔布斯,画风快转得让人目瞪口呆。 奥特曼“炒掉秒回锅”事件,或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启示: 1.和领导保持紧密沟通 有新闻评论写道,奥特曼之所以被公司解雇,是由于公司内斗。奥特曼和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在业务上意见分歧,Ilya随后联合董事会推动解雇行动。而OpenAI董事会因缺少经验,在科技突破应用方式相关的不同的派系斗争中,愈演愈烈,董事会选择了开除奥特曼。 在工作上,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一样重要,要时时和上级领导保持紧密的沟通。尤其工作上如果有派系斗争,能不卷入最好,但始终认定谁才是自己的直属汇报上级,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决定你去留的,最终绕不开自己的直属汇报。 若没有随时和上级同步及汇报,中间的信息差造成的误解、他人介入挑拨离间而引起的误会,都会影响领导在关键时候做的决定。 2. 坚强工作实力普遍被认可 OpenAI创始人及CEO奥特曼不只是公司的灵魂人物,从OpenAI这个美国人工智能研究自非营利组织起步,直到转型盈利机构,随后推出ChatGPT-3 、给予微软独家授权,在科技界是AI人工智能普及化的重要进展。 奥特曼的实力和贡献已经无法一笔勾销,在相关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和人脉网络。这也促使他被开除的事情,产生了业界的震荡。作为公司的灵魂人物,他的离开也撼动了公司的口碑和品牌。 因此个人在公司的实力,不能只有自己知道,必须首先在团队内被认可,可以的话让跨团队的成员都知道就更好了。这样一来,领导要拿你“开刀”时,多少也得顾虑大局,无法纯粹是自己的决定了。 3.建立行业伙伴及人脉网络 奥特曼被逐出公司的消息一传开,微软立刻伸出橄榄枝,欢迎奥特曼和他的团队加入。这个时候,OpenAI公司肯定着急,因为流失的不只是奥特曼一员,公司的核心科研人才也可能会随着奥特曼离开OpenAI。微软的召唤,也让奥特曼底气更足,反正东家不打打西家。这个时候OpenAI已经无法承受奥特曼离开的这个损失,这不是一个人头的失去,更是核心人才的失去。因此,在工作上,建立伙伴关系、人际网络是非常重要的。若公司知道你在业界能力吃香,肯定不愿意“肥水流出外人田”。所以,经营业界人脉是自身重要的资源,这让自己更有转换跑道和换公司的空间。 当然,每个人工作的心态不一样。有的人真的有能力又搞业务、又搞关系,也有的人只想工作不想搞宫斗剧。但是职场就是个现实的人生场景,有时候不是你不想搞斗争,就可以置身事外全身而退,还得防着别人搞你呢。若要端稳饭碗,确实里里外外需要具备能力——业务能力、斡旋能力、社交沟通能力等。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水深,不要等被开除了才醒觉自己平时应该多加经营的地方。OpenAI创始人奥特曼这一出“想开也开不掉”的剧情,在严峻的职场寒冬高调上映,真是值得我们这些搬砖人好好学习一番。
5月前
凡事就该据理力争,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小时候被教育要实话实说富有正义感,就事论事据理力争,绝对能赢得胜利,卡通、电影情节也都是传达此讯息。因而培养出fight到底,不能接受不公正的事发生在自己或是周围的朋友身上。 直到出社会,历经人事的磨合,职场上几次自认正义凛然,据理力争,强迫别人接受自己所说的道理,这样单向式的表达其实不算是沟通,可想而知结果是换来一身伤。数着身上的伤疤,才知道所谓的正义感,根本不是像在电影中感受到有如英雄般出场的威风,搭配着震撼配乐与聚焦的光芒,也不是有理的一定是赢家!争来争去,不过是为了一时的面子,争得一时的快感,赢了面子,其实输掉的是人心,失去的是机会。 逞口舌之快伤人伤己 尤其理直气壮与人争论时,常是直来直往、不顾颜面,逞口舌之快其实是一件伤害别人自尊的事,如此根本无法取悦别人,自己还会被它掌控情绪,陷入无止境的焦虑中,且气急攻心,有时我会气到身体无法自主发抖,不仅赔上身体健康,破坏人际关系,更造成精神损失,真是得不偿失。 如今到了四十不惑之年,经历社会的阅历,迈入不惑之际终于明白有些事无法单纯用“讲道理”来处理,没有“人和”的加持,即使再有能力、再有道理,许多事都会差那临门一脚,最终让自己后悔不已。 因而2023年终之时,我想要放下那自以为是的“据理力争个人主义的正义感”。放下,并不是从此在我生命中消失的一干二净,而是把它归纳在“过去”的资料库里,了结这段“失落”的关系。但这并不是意味着,从今以后有话选择不直说,就代表不诚实,阿谀奉承等,而是兼顾自己及对方不同的角度,改以更有修养、更有智慧的方法圆融处世。
5月前
一天我如常从学校载孩子回家途中拐进小区里一家茶室用餐,不小心撞上了一名印度大兄的车尾。我赶忙找了一个停车位,把车子泊好后,准备下车看个究竟。 岂知印度大兄一下车就凶神恶煞,破口大骂我撞后逃,我连忙解释我是因为不要阻碍交通,找个位子停好再处理事情。因为事发地点在十字路口,如果我直接下车,所有的车辆都会无法行驶。 这时他转移话题,说他的车被我撞得很伤,他才刚翻新了轿车,我因为紧张也没特别注意是否属实,只是希望平复他的心情,大家可以好好说话。 这时茶室的老街坊们纷纷走过来仗义相助,他们仔细观察对方的车,发现伤痕累累,其实他的车并没有如他所说翻新。印度大兄又转移话题,说只是后尾翻新,车灯也被我撞破了。还好街坊英明,忙问碎片在哪里,结果当然是没有。 其实我只是轻轻碰到他的车尾,他想把其他的都算在我的头上,当然有了街坊的解救,他无话可说,但依旧粗声粗气的。我告诉自己,千万不要动怒,因为我动怒了,也许会发生肢体冲突,同时并不会有效的处理事情。 我按下自己的脾气,希望对方可以心平气和地把事情解决,也向对方道歉赔不是。对方看我很有诚意,自己也消气了,就说他会找人修车,我答应他我会赔偿。 孩子见我好像被欺负,都为我打抱不平,奇怪为何我不大声回敬对方。其实当时我只有一个想法:很多时候,如果有一方在气头上,另一方更应该冷静,更应该好好说话,才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也不会让事情恶化。 记得万事有商量 就在当天晚上,我接到对方的来电,他说这件事就算了,起码我已经知道是自己不对,以后就要好好驾驶。我庆幸自己当时没有发火,对方感受到我道歉的诚意,这时的我再一次向他保证以后会小心拐弯,也连声说对不起和谢谢。对方也在电话那头跟我说对不起,他的语气不好,叫我不用担心,没事了。 其实人与人的相处只要好好说话,不管对方是谁,不管是什么种族,我始终相信只要是真心诚意地沟通,大事可以化小,小事可以化无。我很感谢对方的明白事理,更感谢自己有好好处理事情。这件事我给孩子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希望孩子记得万事有商量,不要冲动,不要意气用事,不管对方的态度如何,只要我们做好自己的部分,始终会有好的结果。
5月前
5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