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网
星洲网
星洲网 登录
我的股票|星洲网 我的股票
Newsletter|星洲网 Newsletter 联络我们|星洲网 联络我们 登广告|星洲网 登广告 关于我们|星洲网 关于我们 活动|星洲网 活动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爸爸

3星期前
3星期前
4星期前
1月前
2月前
3月前
5月前
9月前
10月前
以中医为题材的中国电视剧《后浪》开播以来,在中国的社交平台引发争议不断,评价褒贬不一。 其中由资深演员吴刚饰演的父亲任新正,与新人演员罗一舟饰演的儿子任天真之间僵硬的亲子关系,对儿子不苟言笑,动不动疾言厉色的打压式教育,更被观众吐槽“爹味”十足。 然而,如此严肃、严厉、吝于赞美、难以亲近,甚至很多时候在童年记忆里缺位的爸爸,实际上却又是许多70后、80后对于“父亲”的固有印象。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黄玲玲 亲子之间仿佛隔着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既是血浓于水的亲人,也是关系最疏远的陌生人。同居一屋檐下,只知其称谓,而不知其喜好;只知孩子身量渐长,却不知年龄几何。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由于双薪家庭日渐普及,夫妻共同承担家务养育孩子的形式渐渐取代了过去男主外女主内的职能分配模式。 于是,原本在传统家庭里的孩子心里有些模糊的“父亲”形象,逐渐鲜明了起来。 许多人说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经历过“传统父亲时代”的80后,长大成为父亲之后,又是什么模样呢? 现代父亲更常参与孩子成长 作为80后爸爸的黄玟龙坦言,现代的父亲已经不一样。 由于时代的不同,工作的方式和地点也比较弹性,加上资讯比较发达,男女趋向平等,因此父亲参与孩子成长过程的频率越来越高。 他和太太龚意淋育有3名女儿,年龄分别是9岁的欧丽、6岁的媞亚和1岁半的佐佳。太太负责照顾老大,他则负责老二和老三的生活起居。 每天早上7时起床,收拾女儿的东西,为女儿准备简易的早餐,然后陪伴她们度过早餐时光;接送她们上下学,在车上与她们聊天以了解她们在学校里的点滴;睡前和太太分别陪伴孩子祷告,聊一会儿天。 对于女儿的饮食习惯、脾性和喜好,他也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从此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经营亲子关系方面付出的努力和时间。 旅游是为了制造回忆 他说,小时候父亲经常承诺找一天全家一起出门游玩,但是这一天直到现在也未能到来。一来家庭成员太多;二来每次出门,一定要有一人留守家中方能安心,以至于全家齐齐整整一起出门旅游的计划一次次落空。 成为3个孩子的父亲后,他却热衷于带女儿出门旅游,旅游地点包括但不限于国内的海边。 “老大在一岁半时,我们夫妻已经带她去韩国了。2019年时,带两个女儿去香港;现在我们要挑战带3个孩子去日本东京。” 尽管别人说孩子年幼,不会记得自己曾经去过的地方是一种浪费;尽管带幼儿出门如同搬家般麻烦,他们依旧排除万难,与孩子踏出国门看世界。 “我跟太太说,带孩子出门的重点不是她们记不记得,而是我们记不记得。” “我是要制造我们的回忆,以后等我们老了,我们能坐在摇椅上回忆曾经带她们去过哪儿,至少我们还有东西可以回忆。” 从游戏教育孩子:“输得起,人生可以重来” 黄玟龙曾跟同龄的友人交流过育儿经,对方感叹步入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情愿宅在家里,也不愿意随父母出门,因此若想要带孩子旅游,最好是在她们12岁以前。 “等她们记得时,已经不想跟我们出门了。她们进入青少年时期会有自己的想法,更希望和朋友去玩。” 经过这次交流,更坚定了他的决心,为即将到来的东京之旅,提前踩点、做好全盘的出行计划。 “不过,这次要带3个孩子出国,东京的人太多了,乘搭交通工具比较难,很难用儿童推车,可能会包车。” 对他来说,与孩子出国自助游不仅可以制造独家记忆,旅行亦是一种学习,还能让孩子学到一些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比如坐飞机出国需要经过哪些程序?出国需要什么文件?在国外怎么换乘交通工具等等。 “学习不一定要从课本学。” 以后是否向往长大后的女儿和他们出游呢?我问。 “这个很难讲,毕竟时代一直在变。”他笑说,“我和太太有共识,不要靠女儿养老,我们也许还能提前报名,时间到了就去老人院。” 他自认既是女儿的朋友,但也是一名严父,只是此“严”非彼“严”,相比起父亲重视成绩和交友圈子,他更重视女儿的生活习惯和态度,“我会注重她们的内在。因为我看到现在很多人经受不起社会的压力和打击,内心不够强大就很容易崩溃。” “因为我是做销售的,见过很多不同的人。我会希望我的女儿是遇到困难,跌倒了还能站起来往前跑的人,而非遭遇失败了,就钻牛角尖自怨自艾。” 他认为“游戏”是帮助孩子建立强大内心的最直接方式。 例如最近孩子喜欢玩“任天堂”(Nintendo),每当输了游戏,情绪难免起伏焦躁,于是在旁的他就会开解她们:“这是一个游戏,输了没关系,可以重头再来”;女儿组队打游戏时,他也会提醒两人不要为游戏的输赢起争执,输了可以再来。 当你学会“输得起”,人生没什么不能重来。 上一代父亲不赞美孩子 “忙碌的严父”是黄玟龙儿时记忆里的父亲形象。 也许是由于生计艰难,生活充满挑战,加上家中有7个儿女嗷嗷待哺,母亲是全职主妇忙于家务、育儿,一肩挑起经济重担的父亲总是早出晚归,奔波劳碌。 “就是手停口停,所以经常是白天不在家,晚上偶尔会出门跟朋友聚餐。”他补充笑道,“他不在家,我们反而比较开心。” 父亲之严厉,从他补充的这一句话可见一斑。 在他记忆中,父亲向来话少,不怎么与孩子聊天,重视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社交圈子,会一一详细过问孩子往来的友人家庭背景,因此童年的黄玟龙很抗拒朋友上门到访。 他说,虽然父亲学历不高,但是对于他们的成绩要求很高,考试成绩少于70分就得挨打。即便考好了,父亲也仅是点点头而已。 “我不觉得上一代的父亲会开口赞美孩子,因为他们会认为考得好是应该的,念书是我们的‘工作’。” 有趣的是,他的父亲对于孩子的个性爱好知之甚少,鲜少参与他们的成长过程,但是某一天他赫然发现原来自己的父亲居然学会带孩子。 “我姐姐带孩子来,要出门时就把孩子交给他。结果,他居然喂奶、换尿布、冲凉等等。” “我妈妈说以前自己的孩子都没换过尿布,没喂过奶。” 曾经的“缺席”,曾经的“缺失”,以及对孩子难以言说的深爱,如今一一弥补、转移到孙辈身上。 也许这就是传统父亲关于爱的含蓄表达。你的爸爸,又是什么模样呢?
10月前
11月前
    你是不是觉得有什么话想说,可是面对着家人或朋友,却不知该如何说起? 你是不是觉得全世界没有人理解你? 你是不是觉得没有人愿意聆听你的心事? 你是不是害怕一旦说出心中的秘密, 就会被谴责、被抨击、被批判,所以情愿压抑在心里? 如果你需要聆听者,请不要忘记还有Befrienders愿意成为你的树洞,全天候准备倾听你所有的故事。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黄志汉   “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每一年超过80万人自杀身亡”,这是Befrienders派给公众的明信片上写着的几行字。而在这80万人当中又有多少是儿童和青少年呢? Befrienders是非营利的心灵扶助中心,有150名义工全天候24小时轮班接听热线,充当聆听者,为有需要的人提供情绪出口。 Befrienders执行总监林健辉解释,人们可通过3种方式寻求情绪援助,分别是通电话、电邮和面谈。 “但是最主要的方式还是通电话,大约占80%,因为是24小时的。电邮次之,面谈治愈占0.2%。可能是人们觉得通电话,无需露出真容会比较自在些。” 虽然电邮只有21.7%,可是已经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原因是年轻人会倾向于连通话都不需要的倾诉方式,只需要打字就能解决。 “人们只要有需要就拨电来求助,无需透露姓名等个人资料,谈话内容都是绝对保密的,我们亦不会追踪来电,所以来电者可以很放心。” 他坦言,2014年接获的求助共1万9410人,到了2018年暴增至3万75人,增长幅度超过一倍,其中5岁至14岁的儿童就占1%,15至20岁的青少年有14.3%,另有40.3%因通过电邮倾诉,因此未知正确年龄。 “据我们的观察,来电求助的儿童和青少年人数有所上升。当然我们能从两方面看待这个数据,一方面是可能抑郁的人群确实增加了,另一方面是现在的人们醒觉意识提高了,知道要寻求帮助。” 林健辉在访问中不断强调父母和孩子开诚布公的重要,并认为双向交流才能让亲子之间建立信任,防患于未然。 家庭和友情是困扰来源 可能一般大众认为,这个年龄段的人们一般是为学习或爱情所困,但林健辉说事实却并非如此。 “许多来电者都很年轻,让他们备受困扰的往往是跟‘家庭’有关的问题,比如认为父母给予的爱和关心不足,或父母离婚。再来就是无法融入群体、被排挤、被霸凌等等。” 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而言,社交圈非常重要,他们需要朋友,不希望自己是别人眼中的“怪咖”,因此若他们长期被排除在社交圈子之外,就会让他们萌生自杀的念头。 “还有另一种就是家人朋友在身边,但不敢与他们倾诉,害怕会被嘲笑或拒绝。比如当他们抑郁时,亲友的反应可能是:‘你想多了’、‘过一段时间就好了’。” 其实有自杀念头的人会尝试释放出一些讯息,可是若亲友的反应是否定的、不信任的,他们可能再也不愿意说出他们的感受。 这些讯息包括用“我一个朋友的朋友最近如何如何”,用第三者指代自己再说出那个故事。他们曾接到过很多用上述方式倾诉的电话,到最后来电者会表明故事里的主角其实就是自己。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直接点破呢? “他们会用这种方式述说,表示他们还没有做好准备。倾听者可以鼓励他们多说‘这个人’的事情。当然有时故事里的第三者真有其人,可能是他们的兄弟姐妹,那就要问这些事情对倾诉者本人带来什?影响。” 林健辉强调,倾听者切勿批判他们,必须抱持开放的心态聆听,千万不要给他们贴上标签。 面对抑郁孩子,父母该怎么做?  1.别总问:“成绩怎样?” 林健辉认为无论聆听者是不是家人,对青少年来说“信任”很重要。因为青少年重视隐私,聆听者需抱持尊重的态度,需付出更多努力。其中的“努力”包括家长和孩子之间从小就培养双方开诚布公的开放式沟通模式。 “我觉得家长不能只期望孩子单方面向你打开心门,家长也需告诉孩子自己的事情,交流一定是双向的。比如每日跟孩子谈谈自己一整天遭遇的事,然后再反问孩子今日过得怎样?” “话题不要总是围绕在‘功课怎样?’或‘成绩怎样?’,应该要关注的是孩子的社交情况,关怀他的情绪。孩子会期待家长关心他们的心情。” 林健辉提到,他们曾接获一些青少年的电话,说明他们自问已尽全力学习,但他们拿着成绩单交到父母面前时,父母却毫无反应。 “没有反应,其实就是最坏的反应。尽管他们已经做到最好,但父母没有鼓励没有认同。” 他也能理解家长的辛劳,每日劳碌奔波养家煳口,夜幕低垂返回家中时已经一身疲累,只能做到最基本的关心,可是为人父母本来就甚为艰难,既然选择生育孩子,就必须承担责任。 “家长们要学会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若家长没有对孩子开诚布公,他们一旦遇到什?问题,也就不会想找家长谈。等到家长发现时,可能为时已晚。” 谈及此,不由得想起近几年不少成绩优良的青少年自杀身亡的事件频出,不禁发出一声叹息。 2. 让孩子知道:你可以不开心 对孩子开诚布公的内容不仅是父母的日常生活,还有父母的真实情绪。多数东方传统的家长会认为在孩子面前需保持威严、坚强的形象,亦会给孩子们灌输“男子汉流血不流泪”等的观念,可是这也造成情绪压抑,对心理健康并无益处。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是成长的学习榜样,除了教会他们坚强,也应教会他们“允许自己偶尔不坚强”。 “父母可以向孩子们展示自己的真实心情,不应顾及‘父母’的身分隐藏难过、忧伤的情绪。要让孩子们知道其实‘不开心’是正常的,借此告诉他们人生也有不开心的时候。与此同时,也要示范怎?处理负面情绪。” 3.只聆听不出主意 我们也许会以为当有人向我们提及自己的烦恼时,是希望我们能给予建议以解决问题,但事实则不然,很多时候他们可能只是想宣泄,而非需要意见,孩子也一样。 “因此我们不会给来电者出主意或解决方案,最主要是聆听他们的烦恼,所以我们一般会说发生了什么?何时发生?发生了多久?当下有什么感受或想法?我们会让他们自己说,所以通话经常长达1小时,等到他们的情绪恢复平静,自然就会想出解决办法。” 林健辉解释,除了一般的回应,他们亦会如镜子一般反映出来电者的情绪,以助来电者清楚明了当下的心情。 “例如他们说了一件事,我们便回答:如你所说的,我们能感受到你的愤怒。因为有时来电者并无意识到自己的真实情绪会很辛苦压抑,无法理解自己的心情,找不到原因。” 此外,适时的“沉默”亦很重要,来电者可能满怀心事,需要给予他们时间思考整理,这也就是为什?通话时长可以达1小时。 Befrienders 2014年~2018年的“聆听”数据       【这里还有人听你说】 人生很艰难,但是亲爱的你并不孤独,当你觉得压抑,想找人聊一聊,可拨打以下免费热线,随时有人借出一双耳朵聆听你的心底话。 Befrienders热线:03-7956 8144/45 (24小时,可要求中文服务) 马来西亚生命线协会热线:03-4265 7995(晚上7时开始提供服务)   (原稿发布于2019年5月2日) 【小孩也抑郁】妈妈你知道吗,抑郁症看上我了……  
1年前
最近小孩控诉身体部位疼痛? 最近小孩变得特别易怒? 最近小孩经常睡不着或睡得特别多? 最近小孩的成绩开始下滑,注意力不集中? 家长们要当心了,因为您的孩子可能被抑郁症找上门。   报道:本刊 叶洢颖   摄影:本报 辛柄耀、林毅钲   “趁父母赴亲戚丧礼,15岁少年自缢身亡”;“肇意外退学受忧郁困扰,18岁少年跳楼轻生”;“求前女友复合被拒,17岁少年跳楼死”,这些新闻的标题是否也让您无比痛心?这些孩子究竟面临什么样的绝境,致使他们走上不归路? “自杀”是继“意外”之后成为我国青少年致死原因的第二名,《2017年国民健康与卫生疾病调查》在全国各州学校针对17岁以下的少年抽样调查,发现11.2%的青少年有自杀念头,9%有自杀计划,10.1%企图自杀,当中又以初一的学生居多。 令人感到担忧的是,这份调查也显示2012年至2017年有自杀念头的人数从7.9%上涨至10%;有自杀计划者从6.8%增至7.3%;企图自杀者则从6.4%上升至6.9%,这意味着欲自杀的青少年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其中吉隆坡(13.2%)、雪兰莪(9.5%)以及霹雳(9.3%)3个地区分别是有自杀念头、有自杀计划和企图自杀3个项目的榜首。     儿童悲伤情绪过长须多注意 精神科专科医生汤凯欣提到,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全球10%至20%的青少年患有精神疾患,这些疾患包括成长中的障碍、心理或行为上的障碍,而最需要关注的精神疾患便是抑郁症。 “从数据来看,4%至5%青少年就罹患抑郁症。造成抑郁症的原因很多,比如遗传、生活上来自学业失败、家庭问题或慢性疾病等压力,都是因素之一。” 她指出,抑郁症和压力固然是青少年自杀行为的主因,但家族内曾有亲人自杀的人群也有自杀的风险。 此外,青少年的生活发生改变亦有可能导致抑郁症。临床心理治疗师李雯怡举例,父母离异、家庭暴力,校园霸凌或因无法良好地适应新环境。 “悲伤是很正常的,但如果伤心持续很长时间而没有得到处理的话就很容易得抑郁症。儿童悲伤的表现则是无缘无故闹脾气,变得易怒。” 若这种情绪转变超过两个星期,加上有自我贬值的症状(比如“我觉得自己没用”、“我觉得我很丑”等等),这是情绪受困的现象,此时家长、老师或身边的朋友就要特别关注了。 李雯怡强调,很多个案是从小事开始,这些小事没有被处理,日积月累后一旦被某些事触发,患者就会爆发,带到医院后就被诊断出有抑郁症。 “抑郁症不是突发的,而是长期累积情绪引发的。”   抑郁症先见精神科还是心理治疗师? 一般程序而言,当父母发现孩子可能罹患抑郁症时,可先向辅导师或临床心理治疗师求助,倘若需要药物的介入才会转介到精神科。 “如果孩子的状况不严重,我们会先以心理治疗的方式为主。除非他的情绪无法稳定,我们才要用药物辅助进行治疗。”李雯怡说。 但是,由于马来西亚医院里的临床心理治疗师不多,一家医院可能只有1至2位治疗师的情况下,顺序就变成患者会先见精神科医生,再由医生转介给治疗师。 李雯怡建议父母每周专注陪伴孩子半小时2至3次,放下手机和工作,面对面跟孩子谈谈除了课业上的事情。父母的关注够不够? 在物价沸腾、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现在,由一人负担家计尤为艰难,因此绝大部分城市人都是双薪家庭,早出晚归更是生活的常态,父母变相减少关注甚至忽略了孩子。 汤凯欣说,“在《全国青少年健康调查》中发现,少于50%的青少年认为他们的父母并不清楚他们在闲暇时候会做什么。然后,3个青少年中只有1人认为父母是理解他的。” 她建议,家长应多观察孩子的情绪,当他们发现孩子的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已经超出正常就要寻求专业的医生协助。 当孩子出现以下症状,父母就要提高警觉: ●睡眠习惯开始改变,睡眠变多或少 ●食欲变多或变少 ●不再参与平时喜欢的活动 ●爱闹情绪,易发怒 ●注意力下降,一般会反映在孩子的成绩上,比如成绩越来越差 ●开始逃课/不想上课       汤凯欣说,旁人的支持有助患者摆脱抑郁症,比如理解他们的情绪,聆听他们的声音和想法,不要急于给意见。控诉身体部位无故疼痛 此时,父母可先带孩子到一般诊所让医生查看,如有需要,医生将会转介到政府医院的精神科作进一步诊断、治疗。 “忧郁症是一种疾病,是脑部的医药问题,就像身体其他器官也会生病一样。因此希望大众能改观,减少标签化此类的患者。” 李雯怡建议,父母每周至少要有2至3次约半小时的优质陪伴,与孩子交流,聆听他们的心情。 “陪伴不是只关注他们的功课和成绩,也不是和他们坐在一起却各玩各的手机。而是要问他们今天怎么样?” 同时也要多赞美他们的行为,不要让赞美与成绩挂钩,另外少用严苛的口吻批评,以为孩子们建立抗压力。 “如果因为他们做完功课就赞他们是好孩子,那是否就等于好孩子只等于做完功课?如果数学不好就责备他们笨也不合理,因为他们可能只有数学不好,其他科目不错呢?父母可以说:你的数学比较弱,需要加强一下。” 其实换位思考,成人是否愿意被频繁问起:“薪水多少?”“加薪没有?”,然后再以薪水多少衡量能力高低? 自残成为校园“新潮流”? 临床心理治疗师李雯怡曾与几名青少年患者交流,发现“自残”在校园内渐渐形成一股风气,有些孩子甚至向她透露,这是为了融入朋友圈。 “如果他们不照做,就没有办法参与到朋友群里。” 她解释,会选择自残的人们,其实是因为在这之前已尝遍了各种纾压的方式不果,情绪已经麻木,当他们在身上划刀子,看见鲜红的血液流出来,感觉到疼痛了,心中的压力才会得到释放,久而久之成为他们应对压力的习惯。 “我问他们,难道不觉得痛吗?孩子们告诉我:比不上心痛。他们是需要被聆听和被关注的。” 多户外活动减少抑郁症几率 儿童和青少年患抑郁症的人数日渐增加,李雯怡认为这与大环境的改变有关。 “从前的孩子在放学后会在户外与同伴玩乐,可是如今的孩子放学后要去安亲班,即便回到家,父母也会顾及安全问题不让他们出外玩耍。那孩子们只能靠电视或电子产品打发时间。” 另外,电视或电子产品亦会引发上瘾或网络霸凌等一系列的问题,让孩子们无形中缺乏自我调整的方式。 那当我们察觉身边的人释放出轻生的讯息时,我们该怎么办? 倾听他,了解他们的情绪,可以问:“怎么啦?”、“为什么?”。不过,“不要这么傻!我们不如去做别的事散心……”诸如此类的对话,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打发,所以不要急于给建议。 在达到“同理”的阶段后,展开持续支援,可以跟他们谈谈梦想和共同的话题或理想。 (原稿发布于2019年5月2日) 【小孩也抑郁】你的郁闷,他来聆听──抑郁要找出口
1年前
1年前
(【中文对对说】:对比中文近义词、相似字、生活惯用语,或让成语配成对来对对碰,作原有释义的对照、用法的对校,辨析语文应用上的正误,厘清有关词语的正确用法等等。) 常有听闻“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某某”的句式,这些句式其实都犯了语法差错。“感恩”与“感谢”的构词法有别,在句子中与其他词语组成短语的形式,也截然不同。 一、“感恩” 是动宾式合成词 《现汉7》【感恩】释义:对别人所给的恩惠表示感激。 感恩=感激(动词)+恩惠(宾语)。因此,“感恩”是动宾式合成词。 二、“感恩” 是不及物動詞 汉语动宾式合成词很少带宾语,多是不及物动词。 “吃饭”是动宾式合成词(不及物动词)。 吃饭(动+宾)+苹果(宾语)=吃饭苹果 (动宾宾)→宾语重叠,显然是结构怪异的短语。 三、“感恩+(宾语) ”的例子 “感恩(动+宾)+(宾语)”形成宾语重叠的例子: ❶感恩父母。 ❷感恩老师的教诲。 ❸感恩您的慷慨解囊。 以上三例句式,若以“感谢” 一词表达,则无文法与语法的错误,因为“感谢”是可及物动词,“感谢”需要支配宾语,意义才完整。 以上三例,若要以 “感恩”表达,句式宜改成: ①对父母感恩。 ②感恩于老师的教诲。 ③感恩有您的慷慨解囊。 四、“感恩”在句中的正确用法 ❶用在句末或分句句末: 学会感恩,学会做人。 凡事感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❷在句中组成结构合乎情理的短语: 他感恩图报,值得敬仰。 我们要怀有感恩之心。 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我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五、结语 “感恩”是生活大智慧。但是,藐视语言字词的正规用法,就非大智慧的表现了。中文各词语皆有其正规界线的运用方法,让文字各归其位,各司其效,才能有精确的表达。  
1年前
1年前